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1卷, 第21期 
刊出日期:2024-11-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郭彦彦,吴福象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1-1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307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关键技术及其创新内涵的阐释,解析关键技术创新的国别表象及中国事实,在此基础上,基于TRIZ理论系统化研究中国关键技术突破路径。研究发现:关键技术呈非线性指数式迭代,能够维护国家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安全,其创新活动具有基础研究强依赖性、突破机制高系统性、创新过程高风险性及技术地位强垄断性;对标其他主要国家关键技术创新活动,中国高创新数量与低创新质量并存,且存在行业及企业差异。最后从TRIZ的核心原理、工具和方法得到启示:多元主体联合部署跨学科融合体系、打造层次化迭代攻关大格局、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中国突破关键技术的重要路径方向。

    郭彦彦,吴福象. 基于TRIZ的中国关键技术突破路径研究——一个系统框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1-10., doi: 10.6049/kjjbydc.2023030713.
    Guo Yanyan,Wu Fuxiang. The Breakthrough Path of Key Technologies in China Based on TRIZ: A System Framework[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1): 1-10., doi: 10.6049/kjjbydc.2023030713.

    分享
  • 李炳军,曹斌,周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11-2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50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共生理论和构型理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共生视角下低碳转型发展路径模型,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以中国不同省份为研究对象,探讨创新生态系统共生视角下低碳转型复杂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各维度及其构成条件均不是低碳转型的必要条件。第二,推动低碳转型的构型有两个,分别为制度逻辑型构型和平台逻辑型构型,通过观察面板期间各省份一致性发现两个构型存在一定群体差异。第三,主体协同、知识发展与创造、知识流动与扩散存在互补关系,这3个前因条件对于低碳转型具有普适性作用。制度逻辑与平台逻辑存在替代关系,并且两者替代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取决于具体阶段和需求。

    李炳军,曹斌,周方. 创新生态系统共生视角下低碳转型前因构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11-21., doi: 10.6049/kjjbydc.2023050055.
    Li Bingjun,Cao Bin,Zhou Fang. Configurational Analysis of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ve Ecosystem Symbiosi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1): 11-21., doi: 10.6049/kjjbydc.2023050055.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郑浦阳,杨鑫垚,牛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22-3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603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枢纽经济具有独特的区域市场整合优势,对于全国技术统一大市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7—2021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检验枢纽经济赋能全国技术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具体效应。研究发现:①枢纽经济能够正向推动全国技术统一大市场建设,该结果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②枢纽经济在中部、西部、东部、东北地区对全国技术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赋能作用呈现逐级递减趋势,即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③进一步检验结果显示,枢纽经济主要通过提升创新活跃度、促进产业协同集聚、缓解空间资源错配间接驱动全国技术统一大市场建设。为加快建设全国技术统一大市场,提出强化枢纽经济的赋能引领作用、完善资源要素与产业布局、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高地的建议,为放大枢纽经济服务功能、构建高标准全国技术统一大市场提供有益参考。

    郑浦阳,杨鑫垚,牛君. 枢纽经济能否促进全国技术统一大市场建设[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22-32.,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312.
    Zheng Puyang,Yang Xinyao,Niu Jun. Can Junction Econom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National Technology Unified Marke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1): 22-32.,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312.

    分享
  • 苏佳璐,马志强,李明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33-4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903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长三角城市群联合申请专利数据为基础,构建城市群技术协同创新网络。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固定效应面板模型,揭示跨区域技术协同创新网络静态特征(网络位置、网络关系强度)与动态特征(扩张性、稳定性)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网络位置、自我中心网络稳定性对绿色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网络关系强度与绿色经济增长之间存在U型关系;自我中心网络扩张性对绿色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环境规制正向调节网络位置、网络关系强度、稳定性与绿色经济增长的关系。

    苏佳璐,马志强,李明星. 环境规制下长三角城市群技术协同创新网络特征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33-43.,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350.
    Su Jialu,Ma Zhiqiang,Li Mingxing.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n Green Economic Growth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nder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1): 33-43.,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350.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张玉,乔敏健,张彦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44-5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70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考察国际产业转移对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的一般规律对于发展中国家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OECD—TiVA(2021)数据库,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1995—2018年中国和东盟国家产业转移规模,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检验国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以及技术创新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①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和东盟国家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呈倒“U”型关系,目前大部分制造业未跨越拐点,处于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适度区间”,经多种稳健性检验后倒“U”形关系依然成立;②技术创新在两者间的调节效应显著,会弱化两者间的倒“U”型关系,促使国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的倒“U”型曲线较基准回归结果更平缓;③扩展分析发现,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度会弱化国际产业转移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倒“U”型关系,而全球价值链后向参与度则会强化这种“低端锁定”效应;④最终产品国际产业转移与制造业GVC地位倒“U”型曲线较中间产品国际产业转移更陡峭。

    张玉,乔敏健,张彦红. 国际产业转移、技术创新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44-53., doi: 10.6049/kjjbydc.2023070232.
    Zhang Yu,Qiao Minjian,Zhang Yanhong.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Global Value Chain Statu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1): 44-53., doi: 10.6049/kjjbydc.2023070232.

    分享
  • 王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54-6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50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1—2021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借助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定基功效系数法、线性加权法度量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11—2021年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及各维度表现均呈上升态势;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具体表现为高—高、低—低集聚趋势。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表明,金融发展环境、地区环境容忍度、人口集聚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外商投资强度、政府调控力度是影响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提出应协同高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持续强化金融支持等政策建议。

    王曦.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54-65., doi: 10.6049/kjjbydc.2023050429.
    Wang Xi. Measure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onstruction Level of Chinese Path to A Modernized Industrial System[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1): 54-65., doi: 10.6049/kjjbydc.2023050429.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杨淼,乔魏若寒,雷家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66-7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606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负责任创新”理论范式框架,选取4个中国互联网企业代表性数字产品,采用扎根理论和多案例研究方法,探讨新兴数字技术发展背景下企业践行科技向善行为的微观演化过程。结果发现:企业科技向善行为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意愿产生、产品开发、产品运营与绩效影响;“负责任创新”理论范式在不同阶段的特征表现和关注点不同;企业在践行科技向善行为过程中会发生角色变化;在企业科技向善行为情境下,“负责任创新”理论范式具有新的特征表现。一方面,揭示企业科技向善行为微观演化过程机制,拓展“负责任创新”范式研究视角与理论内核;另一方面,为企业开发科技向善产品、用户规范使用数字产品,以及政府对数字技术进行有效规制提供启示。

    杨淼,乔魏若寒,雷家骕. 基于“负责任创新”范式的企业科技向善行为演化过程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66-76.,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657.
    Yang Miao,Qiao Weiruohan,Lei Jiasu. The Evolution Process Mechanism of Enterpris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Social Good Behavior Based on the Paradigm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1): 66-76.,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657.

    分享
  • 王晔,蒋宗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77-8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606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多视角“战略三角”框架,以中国创业板上市中小民营制造企业为样本,结合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究市场化进程、数字政策支持力度、领导权结构、行业竞争度、数字资源基础设施和适应能力6个条件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组态效应。结果表明:单一要素并非是中小民营制造企业实现高成熟度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但强化适应能力对企业高成熟度数字化转型发挥普适作用。两条组态路径均可引致中小民营制造企业高成熟度数字化转型,具体包括高效适应型和资源能力协调型。同时,根据外部制度和产业环境差异,可将资源能力协调型细分为资源能力主导型、政府与市场双重助力下的资源能力协调型和政府与行业双重驱动下的资源能力协调型。进一步研究发现,4条组态路径会阻碍中小民营制造企业高成熟度数字化转型,且均属于资源能力缺失型。

    王晔,蒋宗正. 基于“战略三角”框架的中小民营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探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77-86.,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696.
    Wang Ye,Jiang Zongzhe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ath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Strategic Triangl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1): 77-86.,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696.

    分享
  • 王忠,潘欣贤,谢卫红,邹玉坤,李淑荧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87-9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6037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新动能,厘清数字化创新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尤为重要。借助IPC分类号识别出2012—2021年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数字化创新专利数据,从重组视角出发,利用基于深度学习的文本分类模型对专利摘要信息进行学习,进一步将数字化创新专利划分为设计重组和使用重组两类,以考察二者对智能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设计重组和使用重组能够显著促进智能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且使用重组的影响效应更显著。在作用机制方面,数字化创新可以通过缩小企业纵向边界和扩大企业横向边界促进智能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对处于技术快速变化行业和高市场化水平区域的智能制造企业而言,数字化创新的经济效应更为显著。结论可为智能制造企业数字化创新提供启示,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忠,潘欣贤,谢卫红,邹玉坤,李淑荧. 数字化创新、企业边界重塑与智能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来自专利文本信息机器学习的经验证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87-97.,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374.
    Wang Zhong,Pan Xinxian,Xie Weihong,Zou Yukun,Li Shuying. Digital Innovation, Enterprise Boundary Reshaping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Machine Learning of Patent Tex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1): 87-97.,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374.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刘友华,高卓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98-10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504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开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公法改革的同时,为促进民事主体高效协同,专利法需要融合科技法的价值取向。专利法作为私法,其与科技法呈现出相对独立的状态。因此,在科技成果转化私法路径中,应将“科技成果所有权”等科技法概念通过“专利权”等具有稳定内涵的私法概念予以衔接。借助专利法“以公开换取保护”的市场激励功能,通过许可、转让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流转与实施,进一步发挥专利法的私法功能,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在具体规范上,通过职务发明制度的利益倾斜配置机制,衔接公法赋权改革理念;完善专利共有制度,使“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在专利权按份共有框架下实现权益合理分割;激发开放许可的私法功能,降低科技成果实施交易成本。

    刘友华,高卓锐. 公私法协同视域下专利法对科技法的价值取向融合[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98-107.,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455.
    Liu Youhua,Gao Zhuorui. Integration of Value Orientations of Patent Law in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Private Law Coordin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1): 98-107.,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455.

    分享
  • 钱丽,汪美鑫,肖仁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108-11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206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低碳试点政策是促进城市碳中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工具,以2009—2021年中国266个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多种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低碳试点政策对碳中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第一,低碳试点政策促进试点城市碳中和技术创新,且对零碳与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更显著;低碳试点政策的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在高行政等级、大规模人口、低资源依赖、高数字化水平和高环境规制城市表现更显著。第二,低碳试点政策通过强化政府管制、完善市场制度和加强社会监督促进碳中和技术创新,其中,政府管制的传导作用最显著,其次是市场制度,而社会监督的作用最弱。第三,低碳试点政策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来自邻近地区的间接效应占比高达77%,且产业结构优化会增强低碳试点政策的溢出效应。

    钱丽,汪美鑫,肖仁桥. 低碳试点政策对城市碳中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及溢出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108-119.,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605.
    Qian Li,Wang Meixin,Xiao Renqiao. The Impact and Spillover Effects of Low-Carbon Pilot Policies on Urban Carbon Neutrali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1): 108-119.,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605.

    分享
  • 科技人才培育
  • 邢新朋,周雨洁,王建华,刘天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120-13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6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员工技能提升和知识配合。然而,作为微观个体,员工的角色和作用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常常被忽略,使其容易产生抗拒心理。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和个人与环境匹配理论,运用扎根理论探究员工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心理抗拒的影响因素和缓释路径。研究发现,工作要求、工作资源、个体资本、技术接受度、负面体验感5个主范畴对员工数字化转型抗拒存在显著影响。在识别外部因素(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内部因素(个体资本)、过程因素(技术接受度和负面体验感)的基础上,构建员工数字化转型抗拒影响因素模型,识别其对员工数字化心理抗拒的影响作用,抽象出“工作要求→工作资源→心理抗拒”、“负面体验感→个体资本→心理抗拒”和“个体资本→工作资源→心理抗拒”转型抗拒缓释路径。

    邢新朋,周雨洁,王建华,刘天森. 基于扎根理论的员工数字化转型抗拒因素与缓释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120-130.,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003.
    Xing Xinpeng,Zhou Yujie,Wang Jianhua,Liu Tiansen. The Resistance Factors and Mitigation Path of Employee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1): 120-130.,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003.

    分享
  • 谢智慧,庞惠伟,牛宇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131-14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706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外派管理者的跨文化领导力逐渐成为研究焦点,但现有研究尚未深入开展具体领导行为的测量及其机制分析。基于扎根理论,从悖论视角出发,探究跨文化悖论领导行为的概念内涵与结构维度,发现其是一种有效应对跨文化冲突的领导行为,包含风险与机遇、利润与价值、规范性与灵活性、本土特殊性与全球普遍性4个维度,并分别体现中庸哲学理论中“执两用中”的整体原则、“过犹不及”的适度原则、“经权损益”的权变原则、“和而不同”的和谐原则4个方面特征。构建涵盖4个核心维度、25个指标的初始测量量表,并提出跨文化悖论领导行为的形成与影响机制理论框架。

    谢智慧,庞惠伟,牛宇霖. 基于扎根理论的跨文化悖论领导行为:内涵结构与理论框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131-141., doi: 10.6049/kjjbydc.2023070639.
    Xie Zhihui,Pang Huiwei,Niu Yulin. Paradoxical Leader Behavior in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Connotative Structure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1): 131-141., doi: 10.6049/kjjbydc.2023070639.

    分享
  • 案例研究
  • 杨筱恬,关月,于淼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142-15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105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国有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中如何对创新网络多主体竞合关系进行有效治理是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选取中核工程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基于竞合关系与利益相关者视角探究国有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对创新网络竞合关系的治理机制。研究发现:①国有企业对协同创新网络主体存在行政要素驱动、技术要素驱动和利益要素驱动3类竞合关系;②针对不同类型竞合关系,分别采取行政协调、柔性治理与规范合作3种细分机制,促进创新网络主体良性合作,同时对价值创造与分配中存在的竞合关系进行有效治理。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国有企业情境下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为国有企业管理协同创新网络主体提供参考。

    杨筱恬,关月,于淼. 国有企业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协同创新网络竞合关系的治理机制——基于“华龙一号”核电技术案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142-150.,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511.
    Yang Xiaotian,Guan Yue,Yu Miao.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Coopetition i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s in SOE Promoting Breakthroughs in Core Technologies in Key Fields: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HPR1000"[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1): 142-150.,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511.

    分享
  • 王进富,李婷婷,张颖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151-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YXG202305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已成为新发展阶段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具备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在产业链韧性提升过程中扮演着支撑者、引领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以比亚迪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探究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能力维度和产业链韧性提升路径。研究发现:①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包括技术创新引领能力、产业协作整合能力、数字转型赋能能力3个维度;②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通过促进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业链协同配套、产业链数字化转型3条路径提升产业链韧性,技术创新引领能力能够促进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强链、补链,产业协作整合能力能够促进产业链协同配套,实现稳链、固链,数字转型赋能能力能够促进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实现延链、优链,从而显著提高产业链风险抵御能力、冲击恢复能力、链条升级能力。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与产业链韧性相关研究,为链主企业提升生态主导力和增强产业链韧性提供实践参考。

    王进富,李婷婷,张颖颖. 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提升产业链韧性路径研究——以比亚迪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1): 151-160., doi: 10.6049/kjjbydc.YXG202305164.
    Wang Jinfu,Li Tingting,Zhang Yingying. The Pathways of Ecological Dominance of Leading Firms in Industrial Chain to Enhance the Resilience of Industrial Chains:A Case Study of BYD and China's New Energy Vehicle Industry Chai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1): 151-160., doi: 10.6049/kjjbydc.YXG20230516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