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提升产业链韧性路径研究
——以比亚迪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例

王进富1,2,李婷婷1,张颖颖1,2

(1.西安工程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2.陕西省科技政策创新与评估软科学研究基地,陕西 西安 710048)

摘 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已成为新发展阶段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具备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在产业链韧性提升过程中扮演着支撑者、引领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以比亚迪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探究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能力维度和产业链韧性提升路径。研究发现:①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包括技术创新引领能力、产业协作整合能力、数字转型赋能能力3个维度;②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通过促进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业链协同配套、产业链数字化转型3条路径提升产业链韧性,技术创新引领能力能够促进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强链、补链,产业协作整合能力能够促进产业链协同配套,实现稳链、固链,数字转型赋能能力能够促进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实现延链、优链,从而显著提高产业链风险抵御能力、冲击恢复能力、链条升级能力。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与产业链韧性相关研究,为链主企业提升生态主导力和增强产业链韧性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产业链韧性;新能源汽车产业;扎根理论

The Pathways of Ecological Dominance of Leading Firms in Industrial Chain to Enhance the Resilience of Industrial Chains:A Case Study of BYD and China's New Energy Vehicle Industry Chain

Wang Jinfu1,2,Li Tingting1,Zhang Yingying1,2

(1.School of Management,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Xi'an 710048,China;2.Sha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novation and Evaluation Soft Science Research Base,Xi'an 710048,China)

AbstractEnhancing the resilience and security levels of industrial and supply chains is critical for new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It also represents a crucial strategic choice for a nation's medium-to-long-term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Moreover,it serves as an essential cornerstone in building a manufacturing powerhouse.A comprehensive,large-scale,and competitive industrial system has been fundamentally established in China,wherein the overall security and resilience of the industrial chains are being consistently fortified.However,the current global socio-political and economic landscape is fraught with complexities and uncertainties,exposing industrial chains to external risks such as disruptions and decouplings.Internally,these chains suffer from deficiencies like inadequate foundational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and a low position in the global value chain.Therefore,exploring avenues for augmenting industrial chain resilience is paramount for realizing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Leading firms,acting as the 'architects' in constructing and evolving the entire industrial ecosystem,play a pivotal role in guiding industrial objectives and integrat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stakeholders.These firms can spearhead concerted efforts in critical cross-cutting technologies within the chain and facilitate the flow and sharing of innovative resources among entities within the chain.Hence,it is instrumental in enhancing industrial chain resilience by fully leveraging the ecological leadership of leading firms.

Existing literature has delved into the roles of leading firms and industrial chain resilience.However,it lacks a nuanced and differentiated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leadership dimensions exerted by leading firms.Additionally,scant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from a micro-enterprise perspective to examine the uniqu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leading firms,as dominant actors in the industrial ecosystem,contribute to enhancing industrial chain resilience.To bridge this gap,the present study employs 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ies and conducts case studies comparing BYD and the Chinese new energy automotive industrial chain to investigate the capability dimensions of ecological leadership by leading firms and the processes by which they enhance industrial chain resilience.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1) in their development,leading firms progressively establish ecological leadership capabilities that enhance the resilience of industrial chains.These capabilities a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dimension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adership,industrial collaboration and integration,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empowerment.Specifically,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adership is manifested through capabilities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leading innovation.Industrial collaboration and integration are demonstrated through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relationship coordination capabilities.Digital transformation empowerment is embodied in digital concept empowerment,digital resource empowerment,and digital structure empowerment.(2) The ecological leadership exerted by leading firms enhances the resilience of industrial chains through three distinct pathways:breakthroughs in key technologies,coordinated industrial linkages,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ustrial chain.Firstly,relying on their capabilities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e leading firms disseminate technology,knowledge,and information to firms within the chain.Then,through autonomous innovation and open,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with intra-chain firms,significant advancements in key technologies are achieved,thereby filling the gaps in weak technological links and considerably bolstering the resilience of critical elements within the industrial chain.Secondly,on the basis of their capabilities in industrial collaboration and integration,leading firms collaborate with large,medium,and small enterprises,as well as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entities,facilit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stable system for coordinated industrial linkages.This enables prompt adjustments to be made,thereby maintaining stability when disruptions impact the industrial chain.Thirdly,anchored by their capabilities i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empowerment,leading firms realize comprehensiv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R&D,production,and product intelligence,markedly enhancing product quality,user experienc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Concurrently,this drives the acceleration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mong smaller firms within the chain,thereby promoting an ascendancy in the value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augmenting its efficiency and resilience.

This study,while clarifying the specific dimensions encompassed by the ecological leadership of lead firms,also provides an in-depth and expanded analysis of the essence,manifestation,and functionality of each dimension.From a micro-enterprise perspective,the study unveils specific pathways for augmenting the resilience of industrial chains,enriching the viewpoints in existing resilience studies,and extending the scope of research on the resilience of individual industrial chains to the new energy automotive industrial chain.

Key WordsEcological Dominance of Leading Firms; Industrial Chain Resilience; New Energy Automotive Industrial Chain; Grounded Theory

收稿日期:2023-05-20

修回日期:2023-10-3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23YJC630242);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2023R008、2023R049);陕西省软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3-CX-RKX-010);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青年项目(2023QN0127);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21JK0179);西安市科协决策咨询研究项目(23JCZX002R2)

作者简介:王进富(1978-),男,甘肃靖远人,博士,西安工程大学副校长,管理学院、陕西省科技政策创新与评估软科学研究基地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与科技政策;李婷婷(1999-),女,山东菏泽人,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张颖颖(1987-),女,陕西西安人,博士,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陕西省科技政策创新与评估软科学研究基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创业与孵化。

DOI:10.6049/kjjbydc.YXG20230516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4)21-0151-10

0 引言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是关系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依托[1]。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2]。我国基本构建了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产业链保持总体安全稳定,韧性不断增强。然而,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复杂多变,新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全球产业竞争愈发激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地缘政治危机使各国意识到产业链韧性和安全的重要性,以美国为首的欧美等经济体联合打造“去中国化”产业链体系,试图摆脱对中国供应商的依赖,导致中国产业链面临“断链”“脱钩”等风险[3]。同时,我国产业链也存在基础创新能力不足、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遭遇“卡脖子”、产业链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等诸多风险隐患。因此,在面临外部不确定性冲击和内部经济现代化转型双重约束下,探究如何提升产业链韧性以确保产业链安全稳定,对于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至关重要。

产业链韧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观企业主体活力、创新力和抗风险能力[4]。尤其是链主企业作为整个产业生态系统构建、演进的“架构者”,具有引领产业目标、整合产业上下游成员关系的作用[5],通过组织攻坚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创新资源要素在链上企业之间流动和共享[6],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生态主导作用是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基础[7]。既有研究一方面探究了链主企业发挥引领作用的理论机理和实现路径[8],另一方面探究了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的内涵和形成条件[9],但鲜有文献探究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在产业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具体路径。此外,现有关于产业链韧性提升的研究多聚焦宏观层面,从国家、行业和城市层面探究人工智能[10]、数字经济[11]、知识产权治理[12]对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从微观企业层面针对产业链韧性提升的研究较少,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空间。

因此,本文基于产业链韧性内涵,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开展案例研究,探究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提升产业链韧性的路径,旨在为链主企业增强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韧性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并为政府部门制定提升产业链韧性的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1 文献综述

1.1 产业链链主企业及其生态主导力

产业链是上下游众多节点企业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逻辑和时空布局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分工协作与网络关系[13]。链主企业是指在产业链中居于主导地位,具有较强控制力和影响力,能够整合内外部资源、连接行业上下游、带动产业链发展的核心企业[14-15]。现有研究一方面指出链主企业特征及培育标准,如白雪洁等[16]认为链主企业需要在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品牌效应和市场控制4个方面掌握主导权;另一方面深入探究了国有企业和中央企业发挥链主功能的有效路径,如赵晶等[7]基于特高压输电工程案例的研究发现,大型国有企业通过构建创新联合体、制定标准体系、开展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发挥链主职能。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8]调研发现,央企通过破解“卡脖子”技术瓶颈、协同供应链稳产供保等7种途径实现链主企业产业链治理功能。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是链主企业在其所属产业生态系统或产业链条上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引领力,包括多种能力维度。部分学者基于特定情境对生态主导力维度进行初步探索。陈英武和喻晓峰[9]基于江苏省产业实践,认为生态主导力包括产业协作整合力、技术创新引领力、目标市场创设力、数字转型赋能能力;盛朝讯[17]认为生态主导力体现为行业标准话语权、产品技术主导权、终端市场控制权、关键资源整合权、产业生态构筑权、产业发展方向引领权、行业利益分配权。现有关于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的研究更多停留在概念内涵层面,缺乏生态主导力能力维度的学理解释及其在产业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具体研究。

1.2 产业链韧性

韧性表示系统受到外部冲击扰动后的恢复回弹能力[18],其起初为物理学领域的概念,随着概念外延的不断扩大,学者在管理学领域对组织韧性、在经济学领域对经济韧性、城市韧性、产业集群韧性等概念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将研究范围拓展至产业链领域,提出“产业链韧性”的概念。陈晓东等[19]认为,产业链韧性是指产业链在遭受内外部风险冲击时,防止产业链断链、维持链条稳定、迅速调整恢复到冲击之前的状态,并在危机应对过程中实现链条升级的能力。目前,学术界关于产业链韧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链韧性的时代内涵和生成逻辑。相关学者从产业链安全稳定、产业链自主可控、产业链现代化等多个视角对产业链韧性进行界定和剖析[20-22]。二是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的现实困境,具体表现为产业基础能力薄弱导致产业链不安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业链不强健、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衡导致产业链不通畅等问题[23]。三是产业链韧性水平测度分析。现有研究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汽车产业链[3]、沿海省份海洋船舶产业链[24]、制造业产业链[25]等多条产业链韧性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估。四是提升产业链韧性的路径及对策建议。贺正楚等(2023)认为,产业协同集聚通过影响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陈晓东等[19]认为提升产业链韧性要依托数字经济,大力推进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加快打造新型数字示范平台,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李伟和贺俊[26]认为提升产业链韧性要以产业链链主企业为主体,构建产业链关键产业环节供应信息,建立供应商信息库,提升应对产业链中断风险的能力。上述学者对产业链韧性进行了大量探究,但未从微观企业视角深入理解和阐释产业链韧性提升的作用机制,对企业主导提升产业链韧性的路径尚不明晰。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对产业链链主企业、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产业链韧性进行了诸多探索,但缺少对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维度及差异化作用的分析,鲜有研究从微观企业视角探究链主企业作为产业生态系统主导者对产业链韧性提升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探究产业链韧性提升过程中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发挥作用的具体路径。方法选取的合理性在于:第一,本文从链主企业角度解释其生态主导力提升产业链韧性的路径是“什么”,并解答路径背后的作用机制“如何”运行,案例研究可以较好地回答“什么”(What)和“如何”(How)等问题[27]。第二,虽然已有研究围绕提升产业链韧性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对于微观企业主体发挥引领作用的现象未提供合理解释,故适合采用探索性、理论构建式扎根理论研究方法[28]。第三,由于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作用过程较为复杂,采用单案例研究能够更好地从过程角度厘清链主企业的行为机制和路径。

2.2 案例选取

本文按照理论抽样方法,遵循案例选取典型性和代表性原则,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及其链主企业比亚迪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标准:

(1)所选产业链需具备在链主企业引领下实现产业链韧性提升的特点。选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基于以下考虑:一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保持高速发展态势。自2001年我国启动“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以来,经过20多年发展,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量已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且产销量仍在保持高位增长。二是整个产业组织表现出具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一定的市场集中度和以几家龙头企业为引领等特征[29]。为全面、准确了解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整体架构及上中下游代表性企业,本文基于产业发展报告、行业分析报告等资料绘制产业链全景,如图1所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总体包括上游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中游整车制造、下游充电及其后市场服务,整条产业链以比亚迪、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特来电等多家代表性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其中,比亚迪在产业链上游掌握刀片电池和车载芯片等多种核心零部件,中游多款热门车型销量位于新能源汽车销量榜前列,居于产业链核心地位。三是产业链韧性强劲且持续提升。得益于产业链龙头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牵头建设的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和不断提升的智能化水平,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应对新冠疫情冲击、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种内外部风险时展现出较高的韧性水平。因此,深入剖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韧性提升过程可为我国其它产业链提供经验和启示。

图1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景

Fig.1 Panorama of the new energy vehicle industry chain

(2)所选企业需要在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品牌效应和市场控制等多个方面达到链主企业标准,选取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链主企业原因如下:一是拥有多项颠覆式技术,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变革。比亚迪掌握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纯电e3.0平台等多项全球领先技术。二是创新引领新能源汽车标准。截至2022年,由比亚迪参与的产业标准已达到117 项,参与研制的电动汽车标准数量占我国电动汽车国家标准总数的80%以上。三是多品牌梯度布局,全球化进程加快,形成由比亚迪、腾势和仰望组成的品牌布局,实现“从家用到豪华、从大众到个性化”的全领域覆盖。同时,乘用车出海步伐加快,陆续进入挪威、澳大利亚和泰国等国家。四是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居行业领先地位。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比亚迪实现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全面爆发,2022年上半年超越特斯拉再次问鼎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比亚迪公司年报显示,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高达27%。综合来看,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链主地位明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特征。

2.3 数据收集

为保证研究信效度,本文通过多种数据来源收集一手和二手数据资料,并采取“三角验证”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交叉检验[30]。第一,半结构化访谈。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情境确定访谈提纲,课题组于2023年3月至4月对比亚迪4名工程师、高管及公关人员进行多轮半结构化访谈,并于2023年8月对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及比亚迪上游锂资源供应商盛新锂能生产总监进行补充性访谈,针对同一问题寻求链上企业员工及政府部门相关人员看法,通过多元主体交叉验证。第二,二手资料。①链主企业二手资料,包括官方媒体报道、公司领导人公开发言及采访、官网资料、年度报告等;②产业链二手资料,包括国内多家证券公司发布的行业深度报告,工信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权威机构举办的行业论坛专家发言,政府发布的相关产业政策文件及解读;③补充资料,包括国内外一流期刊发表的有关产业链韧性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文献资料。丰富的二手资料可与访谈、企业内部文档等资料进行交叉验证,客观还原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提升产业链韧性的过程。本文对上述资料整理筛选后得到20份文本资料,共计18.6万字,资料来源途径及获取方式如表1所示。为开展理论饱和度检验,随机预留3份文本资料(1份访谈资料、1份二手行业资料、1份二手企业资料)暂不编码。

表1 资料来源途径与获取方式

Table 1 Data sources and access methods

数据来源数据信息 半结构化访谈访谈时长1.5小时1.1小时0.6小时1.2小时1.1小时有效字数3.1万字2.2万字1.2万字2.1万字2.0万字访谈对象比亚迪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工程师2名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高管1名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员工1名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某处处长1名盛新锂能生产总监1名二手数据 媒体报道、公司领导人公开发言及采访、官网资料、年度报告权威机构出版的行业报告、行业论坛、产业政策文件和规划资料国内外有关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及比亚迪文献资料

3 数据处理

3.1 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指对半结构化访谈转录、公开收集的文本资料进行整理,通过贴标签、概念化、范畴化步骤对数据进行凝练和逐级编缩,以正确反映资料的内在本质。为保证编码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由研究团队3名成员对原始材料进行背对背编码,编码完成后对编码结果进行多轮对比讨论,直至形成一致结论且无新的概念、范畴出现。经过上述编码过程,共得到104个初始概念、54个有效概念和28个初始范畴,如表2所示。

表2 开放性编码示例

Table 2 Open-coding examples

调研原始资料记录(标签化)(选取部分片段作为例证)初步概念化概念化范畴化比亚迪2022年累计研发投入202.2亿元,其中汽车项目开支为162.8亿元(a1)当各大企业纷纷缩减规模自保时,比亚迪逆流而上,反而进行大规模招聘(a3)2022年底比亚迪整个集团的研发人数达到近7万人,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研发工程师占比达12%(a4)围绕产业链建立了11个主要研发机构,覆盖基础材料研究,电子、电池、汽车、新能源、轨道交通、半导体等各个领域(a5)aa1研发投入(a1)aa3研发人才(a3,a4)aa4研发机构(a5)A1创新投入(aa1,aa3,aa4)AA1技术创新能力(A1,A2)AA2创新引领能力(A3,A4)AA3资源整合能力(A5,A6,A7)AA4关系协调能力(A8,A9,A10)AA5数字理念赋能(A11,A12)AA6数字资源赋能(A13,A14)AA7数字结构赋能(A15,A16,A17)AA8突破式创新(A18,A19,A20)AA9渐进式创新(A21,A22)AA10生态系统构建(A23,A24,A25)AA11技术开放共享(A26)AA12全产业链布局(a27,a28,a29)AA13配套企业培育(A30,A31)AA14供需多元化(A32,A33)AA15结构柔性化(A34,A35)AA16设计流程信息化(A36,A37)AA17设计验证高效化(A38)AA18整车制造数字化(A39)AA19零部件生产数字化(A40)AA20智能硬件(A41)AA21智能软件(A42)AA22智能服务(A43)AA23自主可控性(A44)AA24完整稳定性(A45,A46)AA25风险反馈速度(A48,A49)AA26调整适应程度(A50)AA27产业链延伸(A51,A52)AA28价值链跃迁(A53,A54)比亚迪的数字化转型之旅是坚定在早期投入,并持续深入战略和理念层的典型案例(a41)为融合汽车工业电动化、智能化的产业变革,比亚迪制定了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提出信息化战略(a46)针对不同业务场景,依托人、财、物、产品、客户和生态等载体,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a47)aa22数字化理念渗透(a41)aa24数字化战略制定(a46,a47)A11数字化战略部署(aa22,aa24)百度与比亚迪共同打造为全球开发者和中小企业提供创新创业的开放车辆认证平台(a78)2018年9月,比亚迪首次举办全球汽车开发者大会,将自身定位为智能汽车硬件标准平台提供商,开放汽车341个传感器和66项控制权(a80)比亚迪正式发布D++开放生态,与全球创业者、创新者和开发者共同加速打造汽车智能生态(a83)通过技术共享,比亚迪吸收更多合作伙伴加入到其生态链条,更多开发者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开放共享,进而形成繁荣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a85)aa46创新平台构建(a78,a80)aa47生态系统构建(a83,a85)A24企业协同创新(aa46,a47)依托自身在电池、制造加工等领域的完善布局,比亚迪向下游进一步开拓汽车+电子+储能+轨交等不同领域(a156)在上游原材料领域,比亚迪通过战略持股、合资、采购等方式积极与相关公司开展合作,目前拥有锂资源和稳定的磷酸铁锂材料供应商(a158)上游材料供应链包含多家供应商,在加强对供应商话语权的同时,增加自身供应商质量和供应体系的稳定性(a159)aa99产业链下游延伸(a156)aa100产业链上游延伸(a158,a159)A51产业链纵向延伸(aa99,aa100)………………(共计169个标签)(共计104个初始概念)(共计54个有效概念)(共计28个初始范畴)

3.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指在开放式编码形成初始范畴的基础上,按照“因果条件→行动策略→结果”这一典型范式识别初始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发现和建立各初始范畴之间的潜在联系,直至主范畴全部饱和为止。通过不断迭代和反复归纳,最终将28个初始范畴归纳为13个主范畴,各主范畴内涵及对应的初始范畴如表3所示。

表3 主轴编码及主范畴内涵

Table 3 Axial coding and connotations main categories

主范畴主范畴内涵对应初始范畴 技术创新引领能力链主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具备研发人才、资金和信息等创新资源,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创新成果,技术研发产生的溢出效应和创新示范效应能够有效带动链上企业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创新引领能力产业协作整合能力链主企业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关系协调凝聚和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发展,形成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资源整合能力关系协调能力数字转型赋能能力链主企业利用自身数字化转型技术优势赋能企业、合作伙伴、社会发展数字理念赋能数字资源赋能数字结构赋能技术自主创新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投入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技术商品化,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创新活动突破式创新渐进式创新

续表3 主轴编码及主范畴内涵

Table 3 Axial coding and connotations main categories

主范畴主范畴内涵对应初始范畴 协同开放创新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同时利用内外部创新资源,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在开放状态下开展创新活动生态系统构建技术开放共享垂直整合通过战略并购、持股、合资等方式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自主供应全产业链布局配套企业培育全面开放引入外部优质供应商资源,自产零部件对外供应,激发企业内部活力供需多元化结构柔性化研发信息化对产业链和创新链进行全面、深入的信息化部署,实现研发设计全过程数字化指导和监控设计流程信息化设计验证高效化生产数字化通过数字化改造形成平台化、透明化、柔性化、全面自动化、信息化的生产流程整车制造数字化零部件生产数字化产品智能化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从硬件、软件、服务3个层面促进产品能动地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智能硬件智能软件智能服务抵御能力产业链在遭受国内外市场、环境等风险冲击时维持链条稳定、防止断裂的能力自主可控性完整稳定性恢复能力产业链各环节在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时能够迅速调整恢复到冲击前稳定运行的能力风险反馈速度调整适应程度升级能力产业链在应对外部冲击扰动时通过资源重组及时调整运行模式实现链条升级的能力产业链延伸价值链跃迁

3.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指将主范畴归纳为起到提纲挈领作用的核心范畴,剖析各核心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形成故事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系统性理论。通过与现有文献对话并持续与案例资料互动,直到无新的联系出现,本文最终提炼出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业链协同配套、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产业链韧性5个核心范畴。所得故事线如下: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链主企业,依托产业生态主导力,持续引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突破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和芯片等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以产业协作整合为抓手,完善产业生态系统,形成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完整布局协同配套,维持产业链安全稳定;以数字转型赋能为保障,推动产业链研发信息化、生产数字化、产品智能化,促进产业链价值攀升;比亚迪通过以上3条路径显著增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风险抵御能力,并在产业链遭受风险冲击时促使其快速恢复运转,化危为机进而实现链条升级。基于以上故事线,本文构建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促进产业链韧性提升的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提升产业链韧性的理论模型

Fig.2 Theoretical model for enhancing industrial resilience by ecological dominance of leading firms in industrial chain

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达到饱和是指当对现有资料或额外资料进行重新编码时,不再涌现新的概念、范畴及逻辑关系。为保证研究信效度,本文采用相同编码流程对预留的3份文本资料进行编码,未发现新范畴与新故事线,说明本文构建的理论框架具有较高的理论饱和度。

4 案例分析与讨论

在对案例数据编码结果进行分析前,首先需要厘清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的具体维度及含义,再结合各范畴之间的理论关系和现实联系,明晰链主企业依托不同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具体路径和作用机制,进而提出相关命题。

4.1 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维度分析

链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在前沿技术、行业标准和终端市场等方面的资源和优势积累,逐步形成对产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引领力,即生态主导力。通过扎根理论质性分析,本文将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能力维度划分为技术创新引领能力、产业协作整合能力和数字转型赋能能力。第一,技术创新引领能力是指链主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具备研发人才、资金和信息等创新资源,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创新成果,技术研发产生的溢出效应和创新示范效应能够有效带动链上企业创新。技术创新引领能力从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引领能力两个细分维度衡量,用企业研发人员数量、研发经费投入、专利数量、标准控制等指标表征。具体而言,比亚迪拥有庞大的技术研发团队,研发人员数量近7万人。截至2022年,比亚迪全年研发投入202.23亿元,在全球累计申请专利3.9万项,掌握多项全球领先的颠覆性技术,持续引领新能源汽车行业变革。第二,产业协作整合能力是指链主企业能够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关系协调凝聚和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发展,形成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产业协作整合能力从资源整合能力和关系协调能力两个细分维度衡量,用企业合作伙伴数量、资源配置、订单安排、战略并购等指标表征。具体而言,比亚迪向外供应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与福特、一汽、奔驰等车企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在上游原材料和零部件环节通过持股、签订契约等方式绑定较多供应商,以确保核心材料供给。第三,数字转型赋能能力是指链主企业利用自身数字化转型技术优势赋能企业、合作伙伴、社会发展。数字转型赋能能力从数字理念赋能、数字资源赋能、数字结构赋能3个细分维度衡量,用企业信息化战略制定、数据资源数量、数字化平台建设等指标表征。具体而言,为融合汽车工业电动化、智能化产业变革,比亚迪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委员会,用以制定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提出信息化战略。同时,通过用户数据收集和分析,深入了解用户使用情况、需求和反馈,提升品牌在研发、营销等方面的精细化运营水平,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1: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包括技术创新引领能力、产业协作整合能力、数字转型赋能能力3个维度。

4.2 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具体路径

上述分析明确了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的能力维度,为厘清链主企业技术创新引领能力、产业链协作整合能力和数字转型赋能能力如何促进产业链韧性提升,本文基于对编码结果和案例资料的深入分析,结合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韧性相关文献,解析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提升产业链韧性的主要路径。

(1)路径1: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链主企业技术创新引领能力有助于促进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一方面,链主企业产品销量高、市场范围广、用户数量多,能够快速、准确掌握市场需求变动,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同时,链主企业拥有的创新资源能够保障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投入的持续性。因此,链主企业通常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主力军。另一方面,链主企业在与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进行合作或交易时,由于地理邻近,受信任和订单安排的驱动,促进新技术在产业链内快速扩散,同时也迫使链上企业不得不跟随创新以维持当前关系和地位。因此,链主企业能够通过供应链传导创新压力,引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例如,比亚迪电池技术突破带动链上企业在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和电池隔膜等细分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同时间接促进电池管理系统、智能驾驶等配套技术突破,拓展了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边界。

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够显著提升产业链韧性。关键核心技术以复杂性知识或集成性知识为基础,是产业竞争的关键性技术体系,包括基础工艺、核心元部件、核心设备甚至系统构架等范畴[31]。产业链运行过程受外部风险冲击产生断裂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因此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维持产业链正常运转的根本保障。本国企业掌握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一方面能够补齐产业链薄弱环节和短板弱项,摆脱对他国的技术依赖,增强产业链风险抵御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控制行业技术制高点,主导制定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话语权[32]。具体而言,比亚迪从2003年开始布局车载芯片研发,并于2018年推出外资高度控制且中国车企最为短缺的8位车规级MCU芯片和标杆性车规级IGBT4.0芯片,实现芯片自主研发生产。2021年,各大汽车制造企业由于芯片短缺陆续被迫停产、减产,比亚迪不仅能够满足自身汽车生产芯片需求,还能实现部分外供,使得关键时刻国内生产和供给受到较小影响,在极端情况下实现经济自我循环,显著提高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应对半导体芯片短缺风险的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链主企业依托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引领能力,将技术、知识、信息溢出、扩散、传导至链上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链上企业协同开放创新带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补齐产业链技术薄弱环节,实现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显著增强了产业链韧性。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2:链主企业技术创新引领能力能够促进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强链、补链,进而提升产业链韧性。

(2)路径2:产业链协同配套。链主企业产业协作整合能力有助于促进产业链协同配套。一方面,链主企业在现代产业体系共生群落中处于“头雁”地位,能够充分整合企业内外部和产业链上中下游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产业链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链主企业通过合约安排、标准制定和组建产业联盟等方式,与一批产业链上中下游配套企业或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产业链上拥有一定话语权,能够协调链上成员构建动态产业链合作关系。具体而言,比亚迪早期为解决成本控制和缺乏配套供应商的问题,模仿丰田汽车采用垂直整合经营模式,整合企业内部电池技术和生产资源,自主研发零部件并生产整车,掌握产业链大部分环节。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和精细化,垂直整合模式难以在细分市场保持持续竞争优势,比亚迪开始重新探索产业链供应体系,成立5家弗迪系子公司独立发展零部件业务,将核心零部件向全行业外供;同时摸查外部供应链资源,通过战略持股、合资、订单安排等方式引入优秀外部供应商,有效促进产业上中下游资源整合和供应链协同。

产业链协同配套能够显著提升产业链韧性。产业链协同配套是指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之间分工协作、相互配套,共同实现产业链稳定发展和高质量运行。一方面,完整的产业链条和较强的上中下游配套能力在产业链遭受外部风险冲击时既能起到冲击缓冲作用,又能促进产业链快速恢复与运转。另一方面,产业链协同配套能够扩大市场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营风险,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和集群效应,进而增强产业链韧性[33]。具体来看,2022年4月受上海疫情影响,上游供应链受阻,多家车企面临“交付慌”。比亚迪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良好的协同配套帮助多家链上企业解决了供应链难题。从链主企业自身看,比亚迪能够生产核心零部件,拥有技术替代方案和稳定的供应链,所受冲击较小。同时,得益于内外部合作伙伴的协助,在遭受新冠疫情影响时能够快速开发二供、物流中转站,尽快恢复产业运转,减少疫情导致的损失。从产业链角度看,由于产业链上中下游协作配套体系完善,当上游出现资源风险时,能够第一时间反馈至中下游,产业链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统一协调、积极应对供应链危机,共同抵御外部风险挑战。

基于以上分析,链主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和关系协调,联合产业链大中小、上中下游企业,形成稳定的产业链协同配套体系,促进产业链本土化、集群化发展,当产业链出现冲击扰动时能够迅速调整并保持产业链稳定。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3:链主企业产业协作整合能力能够促进产业链协同配套,实现稳链、固链,进而提升产业链韧性。

(3)路径3:产业链数字化转型。链主企业数字转型赋能能力有助于促进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在链主企业内部,一是通过数字理念赋能员工形成对数字化转型的心理认同。由领导层面制定数字化转型相关战略,增强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重视,使数字化转型融入企业发展理念。二是通过数字结构赋能优化劳动力数字结构,打造柔性化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在链上企业之间,链主企业通过数字资源赋能对用户、合作伙伴、订单等多种资源进行信息管理、更新和控制,提升数字治理效率,构建产业数字生态带动链上企业数字化转型。具体而言,比亚迪围绕生产、物流等多个环节,对传统生产线进行数字化改造,形成平台化、透明化、柔性化整车生产线。同时,依托业务实际需求,打造大数据平台,从而在研发信息化、生产数字化和产品智能化等方面实现全方位数字化转型。此外,比亚迪向全球开发者开放汽车硬件341个传感器和66项控制权,将包含车企技术沉淀与积累的底层传感器数据公开,吸引众多智联领域和互联网巨头公司共同打造技术底层平台及软件应用生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向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加速发展。

产业链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产业链韧性。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是传统产业利用新型数字技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最优解决方案对业务进行改进和优化,驱动产业效率提升,推动产业跨界融合,提高产业链竞争力的过程[34]。研究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越高,面临风险冲击时遭受负面影响越小,数字化转型越能通过降低成本、提升生产效率、缓解资金压力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35]。由于产业链韧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观企业主体活力、创新力和抗风险能力[4],因此链上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产业链整体韧性。从链主企业角度看,比亚迪通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创新链全面而深入的信息化部署,实现全过程数字化指导和监控;打造多家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数字工厂,助力新能源汽车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提升;从硬件、软件、服务3层构建智能技术体系,联合合作伙伴,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优质体验,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从产业链角度看,链上企业全方位数字化转型的实现有助于破解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长期处于低端环节的僵局,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分工地位[36]

基于上述分析,链主企业通过数字理念赋能、数字资源赋能、数字结构赋能,实现研发信息化、生产数字化和产品智能化全方位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产品品质、用户体验和企业竞争力,同时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体系的分工地位,进而增强产业链韧性和自主可控能力。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4:链主企业数字转型赋能能力能够促进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实现延链、优链,进而提升产业链韧性。

5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规范的扎根理论编码方法,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及其链主企业比亚迪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析,探究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的能力维度及其提升产业链韧性的路径与机制,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1)链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促进产业链韧性提升的生态主导力,具体包括技术创新引领能力、产业协作整合能力和数字转型赋能能力3个维度。其中,技术创新引领能力体现为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引领能力,产业协作整合能力体现为资源整合能力和关系协调能力,数字转型赋能能力体现为数字理念赋能、数字资源赋能和数字结构赋能。上述结论由于研究方法和对象差异,与陈英武和俞晓峰[9]提出的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维度相互印证,但也存在细微差异,其目标市场创设力的内涵体现为本文技术创新引领力和产业协作整体力。本文在明确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具体维度的同时,对各维度内涵、具体表现和作用进行了深化和拓展研究。

(2)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通过促进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业链协同配套、产业链数字化转型3条路径提升产业链韧性。一是技术创新引领能力能够促进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强链、补链,进而提升产业链韧性;二是产业协作整合能力能够促进产业链协同配套,实现稳链、固链,进而提升产业链韧性;三是数字转型赋能能力能够促进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实现延链、优链,进而提升产业链韧性。上述结论从微观企业视角揭示了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具体路径,丰富了产业链韧性研究视角,同时将单条产业链韧性研究范围拓展至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赵晶等[7]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8]主要探究了国有企业、央企发挥链主职能的路径,而本文以民营链主企业为案例对象,弥补了现有文献对民营企业链主作用研究的不足。

5.2 实践启示

(1)链主企业应从技术创新引领能力、产业协作整合能力、数字转型赋能能力3个维度提升生态主导力。在技术创新引领方面,应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完善技术创新研发体系,保持对前沿技术的探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通过技术知识溢出、扩散带动链上企业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在产业协作整合方面,统筹协调产业链上中下游资源,从产业链命运共同体高度对待链上成员,树立利他思想和竞合思维,与产业链成员尤其是中小企业达成紧密合作关系,切实实现“小河有水大河满”。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充分利用自身数据资源优势打造“转型样板”,向链上企业推广成熟的数字化转型技术,带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

(2)链主企业和政府需要强化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业链协同配套、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对产业链韧性提升的作用。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方面,链主企业要梳理产业链薄弱环节,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补齐产业短板。同时,搭建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引导形成完整的“需求—研发—应用—优化”链条,充分发挥产业链各环节优势,提高协同创新效率。政府要加大对链主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面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创新联合体。在产业链协同配套方面,链主企业应建立产业链资源协同管理机制,促进链上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解决企业运营、生产难题。政府应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促进相关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力、聚沙成塔、串珠成链,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良好产业生态。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方面,链主企业要搭建数字化平台,连接产业链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实时传递生产进度、质量要求、技术要求等数据,实现链上企业高效对接,提高产业链整体生产效率。政府要强化在数字平台建设中的协同治理作用,加快数字技术设施建设,建立数据要素市场规则,规范数据共享标准,构建良好的数字化生态,保障链上各环节企业数字化转型顺利推进。

5.3 不足与展望

本文中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提升产业链韧性的3条路径为探索性研究结果,未来可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收集相关数据,对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与产业链韧性关系进行量化研究。此外,本文仅考虑链主企业提升产业链韧性的作用路径,未来应综合考虑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小企业等多主体协同对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影响作用,以得出更具有普适性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 盛朝迅.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J].中国经济评论,2022,43(11):36-39.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吕越,邓利静.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以中国汽车产业链为例的测度及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23,49(2):1-19.

[4] 段浩.新冠疫情对我国产业链韧性的压力测试及应对举措[J].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20,6(3):94-96.

[5] JACOBIDES M G,MACDUFFIE J P,TAE C J.Agency,structure,and the dominance of OEMS:change and stability in the automotive sector[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6,37(9):1942-1967.

[6] 陈套.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逻辑发凡和实践路径[J].科学管理研究,2022,40(2):88-95.

[7] 赵晶,刘玉洁,付珂语,等.大型国企发挥产业链链长职能的路径与机制——基于特高压输电工程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2,38(5):221-240.

[8]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产业链链长的理论内涵及其功能实现[J].中国工业经济,2022,40(7):7-26.

[9] 陈英武,俞晓峰.产业链“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提升路径研究——以江苏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22,44(11):59-68.

[10] 吕越,张杰.人工智能与产业链韧性提升[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4(2):29-38.

[11] 张正荣,刘丹,邬关荣.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0(5):531-538.

[12] 李胜会,戎芳毅.知识产权治理如何提升产业链韧性——基于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的实证检验[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5):92-107.

[13] 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6,24(4):36-43.

[14] 刘志彪,孔令池.双循环格局下的链长制:地方主导型产业政策的新形态和功能探索[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71(1):110-118.

[15] 林淑君,倪红福.中国式产业链链长制: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J].云南社会科学,2022,42(4):90-101.

[16] 白雪洁,宋培,艾阳,等.中国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学家,2022,34(6):48-57.

[17] 盛朝迅.产业生态主导企业培育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J].改革,2022,45(10):34-44.

[18] ROSE A.Economic resilience to natural and man-made disasters:multidisciplinary origins and contextual dimensions[J].Environmental Hazards,2007,7(4):383-398.

[19] 陈晓东,刘洋,周柯.数字经济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的路径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22,40(1):95-102.

[20] 石建勋,卢丹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23,43(2):3-13.

[21] 肖兴志,李少林.大变局下的产业链韧性:生成逻辑、实践关切与政策取向[J].改革,2022,45(11):1-14.

[22] 李胜会,戎芳毅.产业链现代化的渐进逻辑:破解锁定与韧性提升[J].广东社会科学,2022,39(5):37-47.

[23] 罗良文,马艳芹.“双碳”目标下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机理、挑战及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23,42(6):85-96.

[24] 王泽宇,唐云清,韩增林,等.中国沿海省份海洋船舶产业链韧性测度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2,42(7):117-125.

[25] 张伟,李航宇,张婷.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测度及其时空分异特征[J].经济地理,2023,43(4):134-143.

[26] 李伟,贺俊.基于能力视角的产业链安全内涵、关键维度和治理战略[J].云南社会科学,2022,42(4):102-110.

[27] EISENHARDT K M.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4):532-550.

[28] 贾旭东,谭新辉.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J].管理学报,2010,7(5):656-665.

[29] 胡登峰,冯楠,黄紫微,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及企业竞争优势构建——以江淮和比亚迪汽车为例[J].中国软科学,2021,36(11):150-160.

[30] GLASER B G,STRAUSS A L.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London:Routledge,2017.

[31] 阳镇.关键核心技术:多层次理解及其突破[J].创新科技,2023,23(1):14-24.

[32] 单宇,刘爽,马宝龙.国产替代过程中关键核心技术的适应性重构机制——基于海信集团1969—2022视像技术的纵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3,39(4):80-100.

[33] 顾润德,李春发,孙雷霆,等.全产业链模式下制造业产业生态链构建机制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探索[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40(14):40-50.

[34] 肖旭,戚聿东.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价值维度与理论逻辑[J].改革,2019,42(8):61-70.

[35] 张卿,邓石军.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韧性的影响——来自COVID-19的证据[J].经济与管理,2023,37(1):38-48.

[36] 徐铮,张其仔,孙琴.不同投入来源制造业数字化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40(9):44-54.

(责任编辑:王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