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全年目次虚拟专辑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2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5-06-25
  
  • 全选
    |
  • 刘源,段丁允,冯宗宪,张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基于2011—2022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数据,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并使用熵值法测度各省市以及八大综合经济区新质生产力水平,分析其动态演进趋势以及地区差异,识别新质生产力关键影响因素、逻辑关系及作用路径,并通过障碍度计算主要发展障碍因子,提出区域新质生产力提升路径。结果显示:①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包括广东、北京、江苏、浙江以及山东,按区域划分,东部沿海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最高;②各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呈上升态势但存在较大差异,高水平地区对低水平地区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③技术合作流动、未来产业布局、数字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为影响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研究丰富了新质生产力理论分析框架,为区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参考借鉴。

    刘源,段丁允,冯宗宪,张军. 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动态演进、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2): 1-13., doi: 10.6049/kjjbydc.Q202407068B.
    Liu Yuan,Duan Dingyun,Feng Zongxian,Zhang Jun. Analysis on the Dynamic Evolu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mprovement Paths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2): 1-13., doi: 10.6049/kjjbydc.Q202407068B.

    分享
  • 王昱,安浩楠,杨冠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有助于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协同增效。基于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构建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实证探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①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呈“U”型特征,即达到一定程度后数字化转型对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从抑制转为促进;②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对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以及竞争激烈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更显著;③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显著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企业管理层发挥非线性调节作用。

    王昱,安浩楠,杨冠华.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新质生产力提升——基于中国上市企业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2): 14-24., doi: 10.6049/kjjbydc.L2024XZ524.
    Wang Yu,An Haonan,Yang Guanhua.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for Enterprises:An Empirical Study of Listed Chinese Enterpri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2): 14-24., doi: 10.6049/kjjbydc.L2024XZ524.

    分享
  • 张闳肆
    摘要 ( ) PDF全文 ( )
    为分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因素和系统结构,采用文献扎根法和德尔菲法提炼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影响因素,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法、解释结构模型、交叉影响矩阵相乘法探究影响因素的系统位置、层次和作用。研究发现:①影响因素呈层次递阶状,表现为橄榄型结构(两端窄、中间宽),表明中介机制因素丰富;②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位于橄榄型结构最底层,发挥基础性调控作用,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是高原因度因素,科技赶超创新引领能力是中心度最高的因素;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影响因素通过独立、依赖、自发或联动多种方式发挥协同作用。构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系统整合模型,涵盖系统动力、支撑、能力、任务和耦合等要素,并以中国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实现自立自强的案例检验模型有效性,为新时期科技发展战略制定提供参考。

    张闳肆. 系统论视角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2): 25-37.,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405.
    Zhang Hongsi.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echnological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s Theo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2): 25-37.,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405.

    分享
  • 郑煌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ChatGPT、Sora及文心一言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AIGC)横空出世,显著提升了人类的生产效能与创新潜能,但亦伴生伦理价值失衡、伦理规范失控、伦理关系失调等风险。基于技术风险维度分析,算法的隐秘性与智能技术的不可预测性、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内在张力、人类风险感知与应对机制的局限性,是AIGC伦理风险的核心成因。鉴此,AIGC伦理风险管控正趋于“可信治理”范式,其核心要旨在于确保技术的可控性、可问责性、公平性、可靠性、可解释性和安全性。在可信治理引导下,应完善数据风险治理架构,优化侵权风险防控与责任追究体系,健全伦理治理制度,以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郑煌杰.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与可信治理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2): 38-48.,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008.
    Zheng Huangjie. Ethical Risks and Trusted Governance Pathways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2): 38-48.,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008.

    分享
  • 王迪,张芷媛,汪小龙
    摘要 ( ) PDF全文 ( )
    作为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载体,高技术产业集聚已成为赋能区域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2010—2022年中国省域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集聚对本地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邻近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抑制作用。同时,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绿色创新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其中,东、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虹吸效应显著抑制邻近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而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具有正向辐射作用,促进周边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知识溢出与市场竞争均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但东部地区知识溢出的中介作用大于西部地区,而在中部地区不显著;市场竞争的中介效应在东部地区不显著,在中部地区存在遮掩效应,在西部地区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王迪,张芷媛,汪小龙. 高技术产业集聚何以促进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基于知识溢出与市场竞争双重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2): 49-58., doi: 10.6049/kjjbydc.2024030096.
    Wang Di,Zhang Zhiyuan,Wang Xiaolong. How can High-tec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Promote Regional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Dual Perspectives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Market Competi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2): 49-58., doi: 10.6049/kjjbydc.2024030096.

    分享
  • 裴骁,李华,吴爱萍
    摘要 ( ) PDF全文 ( )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核。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简称“两链融合”)能够高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是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基于“结构—行为”研究思路,按照宏观结构与微观行为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从多层网络同步视角识别推动两链融合的关键环节。首先,在梳理两链融合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剖析两链融合的宏观多层网络结构。其次,基于网络同步视角探析两链融合的微观行为,从要素层面构建两链融合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同步控制策略识别关键环节,综合随机、目标牵制优势,设计基于蚁群算法的改进牵制策略。最后,以电子元器件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例分析和算法对比对同步模型和牵制策略的可行性及优越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够依据牵制节点数量、控制系数等条件有效识别两链融合关键环节,提出的改进牵制策略相较于传统方法在运算效率、寻优结果等方面具有优势。

    裴骁,李华,吴爱萍. 考虑多层网络同步的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关键环节识别[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2): 59-70., doi: 10.6049/kjjbydc.L2024XZ561.
    Pei Xiao,Li Hua,Wu Aiping. Identification of Key Links i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Layer Network Synchroniz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2): 59-70., doi: 10.6049/kjjbydc.L2024XZ561.

    分享
  • 梁爽,谭清美,曹柳
    摘要 ( ) PDF全文 ( )
    激发数字强国战略下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动力,成为建设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发力点。以2015—2022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利用DEA计算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效率的基础上,实证探究数字化转型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作用效果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作用呈显著U型关系。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底层技术层面的数字化转型方式,实践应用层面的数字化转型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驱动力更大;与非国有、民参军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与军转民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作用更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开发式创新加快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探索式创新的作用不显著;市场集中度的正向调节作用具有门槛效应,当市场集中度超过门槛值时,数字化转型的赋能效应开始减弱。进一步分析发现,环境不确定性导致数字化转型拐点前置,即缓解数字化转型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负面影响;供应链集中度引致数字化转型拐点后移,即增强数字化转型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积极影响。

    梁爽,谭清美,曹柳. 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军民科技协同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2): 71-81.,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120.
    Liang Shuang,Tan Qingmei,Cao Liu. How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fluenc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Civil-Milit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2): 71-81.,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120.

    分享
  • 赵振,田慧,李亚兵
    摘要 ( ) PDF全文 ( )
    基于行为决策理论和威胁刚性理论,从“资源激发”和“权威限制”两个角度系统分析数字化转型对两类越轨创新行为(“私下”越轨创新与“违命”越轨创新)的差异化影响。通过对1088家数字化转型企业的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数字化转型通过提供异质性资源显著促进员工“私下”越轨创新;②数字化转型因强化组织集权和管理者权威而抑制员工“违命”越轨创新;③资质过剩感在上述两种情境关系中均发挥部分中介作用;④差序化氛围发挥调节作用,表现为高差序化氛围下,数字化转型通过资质过剩感对“私下”越轨创新的正向影响更强,对“违命”越轨创新的负向影响也更显著。研究揭示了数字化转型对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为企业通过差异化策略管理两类越轨创新、优化数字化转型实践提供经验依据。

    赵振,田慧,李亚兵. 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越轨创新——资源激发的促进效应与权威限制的抑制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2): 82-93., doi: 10.6049/kjjbydc.2024030330.
    Zhao Zhen,Tian Hui,Li Yabing. How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ffects Bootleg/Deviant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2): 82-93., doi: 10.6049/kjjbydc.2024030330.

    分享
  • 张婷,刘晟勇,毕晓方
    摘要 ( ) PDF全文 ( )
    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战略选择。利用沪深2007—2022年民营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逆向混改视角下国有股权对民营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影响。结果发现,国有股权能够促进民营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国有股权能够提升民营企业认知合法性,表现为提升民营企业经营稳定性、经营合规性,以及强化东道国生存率对民营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积极作用;国有股权能够提升民营企业实用合法性,表现为强化资源获取认可、信息披露透明度对民营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积极作用,抑制大股东机会主义行为对民营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负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当民营企业具有较高国际化注意力、面临竞争激烈的国内技术市场环境时,国有股权更有助于民营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经济后果检验发现,国有股权加速民营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有助于民营企业提升创新质量。结论可为民营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制定并完善逆向混改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张婷,刘晟勇,毕晓方. 国有股权能加速民营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吗:逆向混改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2): 94-105., doi: 10.6049/kjjbydc.2024030699.
    Zhang Ting,Liu Shengyong,Bi Xiaofang. Can State-Owned Equity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to Global Innovation Networks ? The Perspective of Reverse Mixed Ownership Reform[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2): 94-105., doi: 10.6049/kjjbydc.2024030699.

    分享
  • 周勇,江永淳
    摘要 ( ) PDF全文 ( )
    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对于企业培育技术标准化能力,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与资源基础理论,以2013—2022年中国汽车行业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从技术、市场两个层面探讨供应链网络位置对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的影响,以及企业数字化应用水平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分析供应链网络位置对不同类型技术标准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差异。结果发现,处于供应链网络优势位置的企业,其技术标准化能力较强;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其技术标准化能力更强。机制检验表明,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势力在供应链网络位置与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间发挥中介作用;企业数字化应用水平正向调节程度中心度与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势力的正向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相较于结构洞,程度中心度对不同类型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更显著;相较于协同创新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对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的正向影响更显著。结论可为企业利用供应链网络位置提升自身技术标准化能力提供理论指导。

    周勇,江永淳. 供应链网络位置与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数字化背景下技术和市场的双重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2): 106-116., doi: 10.6049/kjjbydc.2024060124.
    Zhou Yong,Jiang Yongchun. Supply Chain Network Location and Enterprise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Capabilities:The Dual Role of Technology and Market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iz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2): 106-116., doi: 10.6049/kjjbydc.2024060124.

    分享
  • 徐宗煌,蔡鸿宇,张伟,石进
    摘要 ( ) PDF全文 ( )
    分析并厘清我国科技安全系统内部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及主要驱动因素,对于优化我国科技安全体系结构、提升科技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从科技成果安全、科技人才安全、科技环境安全和科技活动安全4个子系统构建我国科技安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法、模拟退火优化投影寻踪评价模型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我国科技安全系统发展水平及4个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利用随机森林、ExtRaTrees、梯度提升树、AdaBoost和CatBoost五种机器学习算法,进一步识别科技安全系统耦合协调度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我国科技安全系统发展水平与4个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升,每万人口科技人力资源数、R&D人员中硕士学位以上人员数量以及每百万人中从事研发的研究人员数量是我国科技安全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主要驱动因素,表明科技人才是国家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我国科技安全管理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徐宗煌,蔡鸿宇,张伟,石进. 我国科技安全系统耦合协调评价与驱动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2): 117-128.,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033.
    Xu Zonghuang,Cai Hongyu,Zhang Wei,Shi Jin. Coupling Coordination Evaluatio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curity System in Chin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2): 117-128.,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033.

    分享
  • 孙明汉,魏雪迎,朱秀珠
    摘要 ( ) PDF全文 ( )
    当前,中国跨越要素驱动发展和资本驱动发展两个阶段,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成为全球技术创新核心参与者。使用专利大数据进行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研究日益丰富,但国内对全球关键核心技术群落识别与创新演化趋势的研究较少。基于全球4611149件PCT专利申请记录、14887452条IPC分类号信息和23961143条PCT专利引文信息构建RIT指数,对专利技术领域进行沉睡、衰退、新兴和强势4种类别划分;提取所有领域IPC共现关系,构建全局技术融合网络图谱;采用h—strength提取网络图谱核心结构,将网络社群算法识别与技术专家解读相结合,对结果进行细致解读。最终,共识别出全球、全领域两个超大、8个较大、30个中等和34个较小规模的关键核心技术群落。其中,生物医药、数字信息传输与无线通讯网络是当前全球技术创新的两大主要驱动力;光学系统和仪器整体呈现强势特征,半导体器件、新能源汽车与自动驾驶技术群落内部出现4种技术特征更迭。此外,中等规模催化剂、层状产品、增材制造、共聚物及共聚工艺、半透膜及制备、表面液体涂层等技术群落也呈现出强势特征。对全球技术创新演化前沿态势进行有效监测,可为跨国创新态势对比提供参考。

    孙明汉,魏雪迎,朱秀珠. 关键核心技术群落识别与创新态势评估模型构建——基于全球PCT专利数据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2): 129-139.,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280.
    Sun Minghan,Wei Xueying,Zhu Xiuzhu. Key Technology Identification and Model Construction ofInnovation Situation Assessment: An Empirical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PCT Application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2): 129-139.,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280.

    分享
  • 孙瑜晨,郑诗彦
    摘要 ( ) PDF全文 ( )
    分类分级制度是促进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和高效流通的规范基础,但现有分类分级制度存在具体实施细则供应不足、正面清单管控模式制约数据流动、分类分级的价值权衡只关注静态安全等问题。为因应开放科学的动态治理需求,提升科学数据的价值释放和应用质效,分类分级制度应由封闭保守的静态安全导向转向统合安全价值的开放共享导向。基于对20个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分类分级实践的观察与分析,提出建构开放共享导向型科学数据分类分级制度的建议,具体包括确定公开、合理、无歧视的分类分级立法指导原则,强化政策群协同,落实开放共享绩效考核及问责机制,推动数据正面清单管理制转向负面清单制,建构统合安全和共享价值的科学数据分级判定方法,引入比例原则以支撑科学数据分类分级中的多元价值权衡。

    孙瑜晨,郑诗彦. 开放共享为导向的科学数据分类分级制度建构:价值旨归与实现路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2): 140-150., doi: 10.6049/kjjbydc.Q202407108.
    Sun Yuchen,Zheng Shiyan. Construction of a Scientific Data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System Oriented by Open Sharing: System Value and Realization Strateg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2): 140-150., doi: 10.6049/kjjbydc.Q202407108.

    分享
  • 孟奇勋,程伟佳,戴运
    摘要 ( ) PDF全文 ( )
    厘清数据、数据集合与数据产品,数据产权登记、数据产品登记与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的关系,是推进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制度试点改革的逻辑前提。通过对9项政策文本的比较,得出以下结论:①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试点为我国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构建提供了有益经验,但仍然存在登记规则不统一、权益配置不清晰、应用场景有待拓展等现实挑战;②从法律关系来看,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以特定的数据集合为对象,以数据处理者为主体,以有限排他权为权利内容;③在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背景下,亟待明确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效力与审查标准、强化相关部门职能协同与监督管理,探索区块链赋能数据交易流通效率提升路径。

    孟奇勋,程伟佳,戴运. 我国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制度试点改革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2): 151-160., doi: 10.6049/kjjbydc.2024020213.
    Meng Qixun,Cheng Weijia,Dai Yun. The Path of Pilot Reform of Data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gistration System in Chin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2): 151-160., doi: 10.6049/kjjbydc.2024020213.

    分享
浏览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