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特征与制度环境对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影响的组态研究

陈怀超,闫香宏,曹雯杰,王 瑶

(太原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摘 要: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制度理论,采用fsQCA方法探讨组织特征(企业规模、企业经验、企业盈利能力、企业人力资本)与制度环境(正式制度环境、非正式制度环境)影响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数量与创新质量的组态效应。研究发现:单个因素均不是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数量和高创新质量的必要条件;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数量的组态有4个,分别是人力资本主导型、规模-经验-盈利能力主导型、规模-盈利能力主导型、规模-人力资本主导型;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质量的组态有3个,分别是人力资本与制度环境协同驱动型、规模与正式制度环境协同驱动型、规模-盈利能力主导型,其中,规模-盈利能力主导型隐形冠军制造企业能同时获得高创新数量和高创新质量。

关键词:组织特征;制度环境;创新数量;创新质量;隐形冠军制造企业;fsQCA

A Configuration Study on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n the Innovationof Hidden Champ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Chen Huaichao,Yan Xianghong,Cao Wenjie,Wang Yao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aiyuan 030024,China)

Abstract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and simultaneous improvement of innovation quantity and innovation quality of hidden champ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help to overcome weak links in key areas of manufacturing,ensuring industrial security.Therefore,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how to effectively drive the improvement of innovation quantity and innovation quality of hidden champ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Currently,the studies on the innovation of hidden champ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mainly pay attention to aspects such a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focusing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without simultaneously exploring both the innovation quantity and innovation quality.According to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and the institutional theory,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study the key driving factors on the innovation quantity and innovation quality of hidden champ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terms of both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Addressing this gap will not only advanc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but also provide actionable insights for fostering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hidden champion enterprises.

In view of this,this study uses the fsQCA method to discuss the configuration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enterprise scale,enterprise experience,enterprise profitability,enterprise human capital)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forma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informa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n the innovation quantity and innovation quality of hidden champ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Unlike traditional regression methods,fsQCA is based on Boolean algebra and set theory,enabling the exploration of complex causal relationships among multiple factors,and is suitable for medium-sized samples while accommodating continuous data.This study selects 75 enterprises from the four batches of single-item champion lists published by the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cluding non-listed enterprises and those with missing data) as research samples.Innovation quantity and innovation quality data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China Listed Companies Patent Database,while other condition variable data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CSMAR database and the "MARKETIZATION INDEX OF CHINA′S PROVINCES:NERI REPORT 2021".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analysis,variables are calibrated using quartile anchor points to assign set-theoretic meanings,and adjustments are made to fuzzy membership scores.

The conclusions are presented in three aspects.Firstly,no single factor can be a necessary condition that leads to high innovation quantity and high innovation quality of hidden champ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Secondly,there are four configurations that lead to high innovation quantity of hidden champ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namely,human capital dominated type,scale-experience-profitability dominated type,scale-profitability dominated type,scale-human capital dominated type.Finally,there are three configurations that lead to high innovation quality of hidden champ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namely,human capital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synergy driven type,scale and forma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synergy driven type,scale-profitability dominated type.In addition,the scale-profitability dominated configuration enables hidden champ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o achieve both high innovation quantity and high innovation quality simultaneously.Thus,it effectively reconciles the dual objectives of innovation quantity and innovation quality.

Th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include three aspects.Firstly,this study simultaneously incorporates innovation quantity and innovation quality into a research framework of the innovation of hidden champ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thereby enriching the research field of the innovation of hidden champ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Secondly,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multiple concurrency" and "equifinality" of the driving paths of high innovation quantity and high innovation quality of hidden champ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Finally,introducing the fsQCA method helps compensate for the limitations in existing literature on the innovation of hidden champ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where qualitative research lacks generalizability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struggles to reveal complex causal relationships.

This study provides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hidden champ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Firstly,in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enterprises need to have distinct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o achieve high innovation quantity.Secondly,different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require distinct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o be matched in order to achieve high innovation quality.Finally,in unfavorabl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hidden champ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can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innovation quantity and innovation quality by expanding their scale,improving profitability,and optimizing human capital.

Key Words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nnovation Quantity; Innovation Quality; Hidden Champ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fsQCA

DOI:10.6049/kjjbydc.202404044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5)20-0109-10

收稿日期:2024-04-17

修回日期:2024-07-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2272083);山西省科技战略研究专项(202304031401038);山西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023KY264)

作者简介:陈怀超(1980-),男,安徽淮南人,博士,太原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能源管理、数字经济;闫香宏(2000-),女,山西临汾人,太原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能源管理、数字经济;曹雯杰(2000-),女,河南郑州人,太原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能源管理、数字经济;王瑶(1994-),女,山西长治人,博士,太原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能源管理。

0 引言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近年来,中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隐形冠军制造企业作为特定领域或行业的领先者,不仅掌握该领域核心技术,而且是打造安全强韧和自主可控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力量,有助于推动产业链发展迈向高端化,其创新在产业链高端化中发挥关键作用。在中国科技实力逐渐增强的过程中,既需要大规模的创新数量以奠定创新基础,也需要高水平创新质量以提高创新层次[1]。一方面,扩大企业创新数量可以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另一方面,企业创新质量提升有利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2]。不同隐形冠军制造企业的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广东坚美铝型材厂(集团)有限公司不断研发新产品,已拥有自主研发的六大系统,但其发明专利数占专利总数的比例不高;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注重自主研发,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齐头并进,成功打破美国、日本跨国公司的垄断格局,填补了国内电子材料行业的空白。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作为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的两大维度,二者存在协同关系,相辅相成。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数量作为创新质量的前提,为创新质量提升提供资源和技术积累;而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质量作为创新数量的高端化,有助于实现技术跃迁。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数量与创新质量良性互动,同步提升,有助于突破制造业关键领域短板,保障产业安全。因此,探索如何有效驱动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量”与“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已有文献主要探究环境规制政策、政府补贴等对企业创新的影响[3-4],有的分别聚焦企业创新数量[5]或创新质量[6]方面,有的则同时关注企业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7-8]方面。其中,Zhao等[7]使用回归方法探究科技融合对有机化学企业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的影响;姜功熊等[8]使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国有注资对上市公司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的影响。相比其他企业,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大多位于产业链中上游,高度专注所在领域,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对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目前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在自主创新[9]和技术创新聚焦[10]等方面,尚未同时关注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两个方面。如何促进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同时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考虑组织内外多方面因素。一方面,根据资源基础理论,作为表征内部资源的组织特征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基础,能够为企业创新提供必要支持。另一方面,从制度理论看,组织存在于制度环境中,是制度化的组织(沈洪涛和苏亮德,2012),企业与制度之间相互作用,塑造出企业独特性。实际上,组织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内生于所处的制度环境,是企业不断适应制度环境的理性选择结果。因此,需要从组织特征和制度环境两个方面探究提升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数量与创新质量的重要驱动条件。在研究方法方面,传统回归分析方法聚焦分析单个变量的净效应[11],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则采取布尔代数和集合分析法,假定自变量间的相互依赖性发挥作用,某结果发生存在等效路径或多个解(杜运周和贾良定,2017),因此更适合剖析多重前因与结果间的复杂因果关系,适用于揭示组织特征、制度环境与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的复杂因果关系。

鉴于此,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制度理论,使用fsQCA方法,探讨多因素对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的组态效应。具体而言,试图探讨以下问题:是否存在单一因素是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数量和高创新质量的必要条件?哪些组态会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数量和高创新质量?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可否兼得“量”与“质”?

1 文献回顾与模型构建

1.1 组织特征与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数量及创新质量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创新活动离不开组织资源支持。隐形冠军制造企业的组织特征反映出企业资源禀赋的差异。在众多因素中,企业规模、企业经验、企业盈利能力和企业人力资本对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而言,首先,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指出,企业规模与企业创新密切相关,隐形冠军制造企业也不例外。不同隐形冠军企业的组织特征存在差异[12],会影响其创新活动。因此,企业规模被视为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次,绝大多数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在长期传承和发展中奠定自身行业优势,并且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9]。相较于其他企业,基于资源、技术积累的企业经验在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企业经验被视为影响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再次,盈利能力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支柱,高盈利能力反映出的良好财务状况是隐形冠军企业的重要特征 [13]。相较于其他企业,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在细分行业或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拥有核心竞争力,其盈利能力超过同期同行业企业总体水平,能为自身创新活动提供充足资金。可见,盈利能力也是影响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最后,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将人力资本视为关键资源[14],不断优化研发活动中的人力资本配置,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和信息溢出,推动自身创新。Rant&Cerne[15]指出,隐形冠军企业的创新活动主要由员工完成。可见,人力资本在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1.1.1 企业规模

创新理论强调,企业规模是影响创新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规模越大的企业,其拥有的物质和知识信息等创新资源越丰富[16],内部研发体系越完善。面对高研发风险和不确定市场,企业能将资源高效配置到研发活动中,促进企业创新,增加企业创新数量。此外,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常聚焦于利基市场,规模较大的隐形冠军制造企业能够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深耕创新领域,专注于提升研发项目质量,从而推动企业创新质量提升。Mansfield[17]则认为,并非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创新。因此,孤立地探究企业规模与创新数量、创新质量的关系有失偏颇,需综合考虑企业规模与其他因素的协同联动作用。

1.1.2 企业经验

企业创新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企业经验通过组织惯性和组织学习两个方面影响企业创新。一方面,隐形冠军制造企业积累的经验会形成组织惯例,有利于其在外部搜索时确定研发范围,降低创新风险,实施更多创新活动,提升创新数量。同时,隐形冠军制造企业积累的经验能为后续研发决策提供有效建议,助力隐形冠军制造企业提升创新质量。另一方面,组织学习理论强调,组织学习是创新的驱动力。企业通过将长期积累的经验转化为内部知识,填补创新知识空缺[18],增加内部知识积累,提高创新知识多样性,实施更多创新活动,进而提升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数量。同时,通过组织学习,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可以推动创新知识迭代,提高新知识转化效率,促进企业开展高质量创新活动,进而提升创新质量。

1.1.3 企业盈利能力

基于优序融资理论,内源融资作为企业融资的首选,是企业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盈利能力强的隐形冠军制造企业拥有更多留存收益,会优先选择内源融资作为企业融资方式。同时,充盈的资金能为企业研发活动提供坚实保障,有利于开展更大范围的创新活动,实施更多研发计划,从而增加企业创新数量。此外,盈利能力对企业研发强度也有重要影响[19]。盈利能力强的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在创新决策中拥有更大自主权,对创新失败的包容性更强,进而有助于提升企业研发活动积极性,提高企业高质量创新的研发强度。同时,隐形冠军制造企业有能力将资金持续投向高质量研发活动,确保创新活动持续稳定运行,进而影响创新质量。

1.1.4 企业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在企业创新活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对隐形冠军企业识别机会、利用机会和开发机会产生重要影响[15]。人力资本充足的隐形冠军制造企业拥有较强机会识别能力,能灵敏地感知市场需求,快速洞察发展先机并高效配置资源,提升创新成功率,从而增加企业创新数量。此外,拥有高人力资本的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通常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知识吸收能力,能持续引进外部先进技术和新知识,拓宽企业知识域。同时,人力资本充足的隐形冠军制造企业能不断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衍生新知识,实现知识再造,将新知识应用于研发活动,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进而促进创新质量提升。

1.2 制度环境与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数量及创新质量

作为企业创新的条件,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引导并保障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相较于其他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在全生命周期始终聚焦细分市场[15]。受不确定性环境影响,一旦产业链受到冲击,企业将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而制度环境能规范并约束市场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环境不确定性,为隐形冠军制造企业生存和发展提供保障。一般而言,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涉及参与者必须遵守的规则,非正式制度体现为社会中行为主体共享的规范、信仰和价值观(陈怀超等,2013)。相应的,本文依据North[20]的观点,将制度环境分为正式制度环境和非正式制度环境。

1.2.1 正式制度环境

企业创新行为与正式制度环境密切相关。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实施专业化战略,更易受到所在利基市场不确定性、复杂性和高动荡性的冲击与影响[21]。一方面,正式制度为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促进创新资源在市场中自由流动,能够降低隐形冠军制造企业的资源获取和交易成本,推动其将冗余资源投入更多研发项目。同时,良好的正式制度环境能够吸引大量外部资源,增加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资源储备,推动企业开展更多创新活动,进而增加创新数量。另一方面,正式制度通过正式的规则等减少企业创新过程中的机会主义,降低隐形冠军制造企业所在利基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创新风险,促进其开展持续的创新活动,从而提升创新质量。

1.2.2 非正式制度环境

非正式制度环境能弥补正式制度环境的不足,引导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正确决策。一方面,隐形冠军制造企业能够紧贴顾客需求,不断研发出差异化产品[22]。非正式制度环境良好意味着更多个体认同并遵守已形成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为知识传播和外溢提供有效平台,促进创新主体与顾客进行信息交流,助力隐形冠军制造企业迅速引进新知识,获取更多创新资源,开展更多创新活动,进而增加创新数量。另一方面,隐形冠军制造企业主要依靠管理者的信息识别能力降低利基市场的不确定性(葛宝山等,2023)。在良好的非正式制度环境中,创新主体相互信任,对彼此有积极期望,能够降低知识过滤成本,提高隐形冠军制造企业管理者的信息识别率。同时,在相互信任的环境中,相比短期收益,隐形冠军制造企业管理层更关注长期效益。因此,其创新决策更倾向选择风险较大的高质量创新活动,进而改变自身创新行为,促进创新质量提升。

1.3 模型构建

企业创新行为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受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不同的组织特征如何嵌入制度环境并影响企业创新问题备受学界关注[23]。制度理论认为,组织处于制度环境中,需要改变自身特征以适应制度环境。组织特征为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提供基础资源保障,而制度环境作为创新资源的转换条件,充当“润滑剂”,影响创新要素配置。由此可见,孤立地分析组织特征或制度环境与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间的关系有失偏颇,需综合考虑组织特征和制度环境的“化学反应”,探究其协同联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因此,本文将组织特征(企业规模、企业经验、企业盈利能力和企业人力资本)与制度环境(正式制度环境和非正式制度环境)相结合,使用fsQCA方法揭示组织特征与制度环境协同联动对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的影响,组态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组态模型

Fig.1 Configuration model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fsQCA方法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传统回归方法强调单个变量对结果的净效应,而fsQCA方法采用布尔代数和集合分析法,认为前因条件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结果变量,有助于探究多因素与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数量、创新质量间的复杂因果关系。第二,定量分析侧重使用大样本研究,而fsQCA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适合大、中、小样本研究。本文选取75家隐形冠军制造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样本量适中,与fsQCA方法契合。第三,csQCA和mvQCA只适合处理二分数据与多值数据,而fsQCA方法可以处理离散数据和连续性数据,与本文的连续性数据更匹配。

2.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隐形冠军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参考相关研究做法(李晓娣等,2024),选取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四批单项冠军名单企业为样本(剔除非上市企业和数据缺失企业)。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数据来自中国上市公司专利数据库,企业规模、企业经验、企业盈利能力、企业人力资本以及非正式制度环境相关数据均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正式制度环境数据来自《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21)》。由于《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21)》中各省份市场化发展水平综合评分只更新至2019年,因此本文的条件变量使用2019年数据。考虑到企业创新成果产出有滞后性,本文将结果变量滞后1年,即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使用2020年企业数据。

2.3 变量测量

2.3.1 结果变量

借鉴孙自愿等[24]以及宋广蕊等[1]的观点,本文使用对数化处理后的专利申请量测量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数量。借鉴杨书等[25]的观点,本文使用发明专利申请量与专利申请量的比值测量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质量。

2.3.2 条件变量

(1)企业规模。参考应瑛等(2023)的做法,本文以隐形冠军制造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衡量企业规模。

(2)企业经验。借鉴简泽等[26]的观点,本文使用隐形冠军制造企业注册年份至2019年年限差衡量企业经验。

(3)企业盈利能力。参考陈守明和周洁(2018)的做法,本文使用隐形冠军制造企业总资产收益率衡量企业盈利能力,总资产收益率采用净利润与总资产的比值测量。

(4)企业人力资本。借鉴王珏和祝继高(2018)的观点,本文以隐形冠军制造企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数占员工总数的比例测量企业人力资本。

(5)正式制度环境。参考杨博旭等[27]的做法,本文使用《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21)》中的各省份市场化发展水平综合评分值测量各省份正式制度环境。

(6)非正式制度环境。由于文化环境在本土隐形冠军企业成长和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9],因此借鉴宋渊洋和刘勰(2015)以及姜琪和马超群[28]的观点,本文采用文化环境反映所在地区的非正式制度环境,选取文化事业费和文化机构数作为非正式制度环境的两个子指标,基于熵权法计算客观权重,得到非正式制度环境水平。其中,文化事业费采用文化事业费占GDP的比值测量,文化机构数采用每万人文化机构数测量。

2.4 变量校准

fsQCA方法是基于集合论的分析技术。因此,进行组态分析前需要对变量进行校准,赋予变量集合意义。参考一些学者[11,29]的做法,本文对结果变量和条件变量分别采用25%分位数、50%分位数及75%分位数作为完全不隶属、交叉点和完全隶属锚点进行校准。为避免模糊集隶属分数为0.5时的案例难以归类分析,参考Du &Kim[30]的做法,将0.5模糊隶属度增加0.001。具体校准锚点见表1。

表1 校准锚点

Table 1 Anchor points calibration

集合完全不隶属交叉点完全隶属创新数量2.8904.2635.091创新质量0.3810.5330.762企业规模9.5859.80010.199企业经验161922企业盈利能力0.0230.0450.077企业人力资本0.1380.2250.347正式制度环境9.44010.15010.830非正式制度环境0.1220.1550.215

3 实证分析

3.1 必要条件分析

组态分析前需要对单一的前因条件进行必要性分析。本文使用fsQCA 3.0软件进行必要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所有条件的一致性均小于0.900,表明任何单一因素都不是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数量和高创新质量的必要条件。

表2 必要条件分析结果

Table 2 Analysis results of necessary condition

条件变量高创新数量一致性覆盖度高创新质量一致性覆盖度高企业规模0.6370.6990.5310.557非高企业规模0.4310.4290.5330.507高企业经验0.5090.5060.5100.484非高企业经验0.5660.6210.5670.595高企业盈利能力0.6340.6570.5280.523非高企业盈利能力0.4540.4780.5620.566高企业人力资本0.6280.6780.5630.581非高企业人力资本0.4740.4780.5110.493高正式制度环境0.5310.5190.5550.518非高正式制度环境0.5290.5920.5540.593高非正式制度环境0.4690.5170.4710.496非高非正式制度环境0.6130.6080.6360.602

3.2 组态分析

参考杜运周和贾良定(2017)的做法,本文将原始一致性阈值设为0.800,PRI一致性阈值设为0.750,频数阈值设为1,得到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数量和高创新质量的组态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数量的组态有4个(S1、S2、S3、S4),一致性分别为0.933、0.924、0.966和0.923,总体一致性为0.940,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质量的组态有3个(H1、H2、H3),一致性分别为0.907、0.824和0.898,总体一致性为0.882,同样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表3 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数量与高创新质量的条件组态

Table 3 Conditional configurations of the high innovation quantity and high innovation quality of hidden champ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前因条件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数量S1S2S3S4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质量H1H2H3企业规模●●● ●●企业经验 ●● 企业盈利能力●●● ●企业人力资本● ●●● ●正式制度环境 ●● 非正式制度环境 ●● 一致性0.9330.9240.9660.9230.9070.8240.898原始覆盖度0.2030.1140.0960.0860.1330.0900.056唯一覆盖度0.1580.0730.0500.0470.1120.0680.033总体一致性0.9400.882总体覆盖度0.4000.243

注:●表示核心条件存在,⊗表示核心条件缺失,●表示边缘条件存在,⊗表示边缘条件缺失,“空白”表示该条件可存在也可不存在,下同

3.2.1 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数量的条件组态

(1)人力资本主导型。组态S1显示,以非高企业经验、高企业人力资本和非高非正式制度环境为核心条件,高企业盈利能力为边缘条件的组态可以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数量。该组态表明在非正式制度环境欠佳的情况下,经验不足的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如果盈利能力强且人力资本充足,仍然可以获得高创新数量。具体而言,高企业盈利能力意味着隐形冠军制造企业的内部融资水平高,有更多的留存收益,能满足企业研发资金需求,为企业提供更大的研发支持,确保企业开展更多的创新活动;高企业人力资本意味着更多创新知识和创新要素涌现,能产生较强的知识吸收效应,促进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迅速将新技术、新知识转化应用,并快速识别创新机会,推动企业开展更多创新活动;高企业人力资本与高企业盈利能力协同弥补了企业经验不足和非正式制度环境欠佳的不足,有助于隐形冠军制造企业获得高创新数量。

(2)规模-经验-盈利能力主导型。组态S2显示,以高企业规模、高企业经验、高企业盈利能力和非高非正式制度环境为核心条件,非高企业人力资本为边缘条件的组态可以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数量。该组态表明在非正式制度环境欠佳的情况下,人力资本不足的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如果规模大、经验丰富且盈利能力强,也可以获得高创新数量。具体而言,高企业规模意味着隐形冠军制造企业拥有更多技术和资源优势,能高效整合资源,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完善研发体系,提高研发效率;高企业经验意味着企业拥有较高的认知水平,能够根据经验优化研发流程,规避创新风险;高企业盈利能力意味着较好的经营状况和较高的利润回报率,充盈的资金能为研发活动提供保障,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更多容错空间,增强企业创新意愿。三者协同弥补了非高企业人力资本和非高非正式制度环境的不足,促进隐形冠军制造企业获得高创新数量。

(3)规模-盈利能力主导型。组态S3显示,以高企业规模、高企业盈利能力和非高正式制度环境为核心条件,高企业经验和高企业人力资本为边缘条件的组态可以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数量。该组态表明在正式制度环境欠佳的情况下,如果隐形冠军制造企业规模大、经验丰富、盈利能力强且人力资本充足,也可以获得高创新数量。具体而言,高企业规模意味着企业拥有更多资源,可以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开展更多创新活动,增加创新产出;高企业经验意味着企业拥有更多研发经验,能降低创新风险;高企业盈利能力表明企业能为研发活动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满足创新活动需求,为持续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保障;高企业人力资本意味着企业拥有人力资本集聚优势,具有较强的知识与技术吸收能力,能更灵敏地感知市场需求,通过与其他创新要素的合理匹配,最大化创新要素价值。借助规模、经验、盈利能力和人力资本四要素协同,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实现“借力打力”,弥补正式制度环境欠佳的不足,获得高创新数量。

(4)规模-人力资本主导型。组态S4显示,以高企业规模、非高企业经验、高企业人力资本和非高正式制度环境为核心条件,非高企业盈利能力和高非正式制度环境为边缘条件的组态可以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数量。该组态表明在正式制度环境欠佳但非正式制度环境良好的情况下,经验不足、盈利能力弱的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如果拥有较大规模且人力资本充足,也可以获得高创新数量。具体而言,高企业规模意味着企业研发项目多,同时,有能力投资这些项目,从而增加创新活动投入,推动企业开展更多创新活动;高企业人力资本作为知识载体,能够加快创新要素流向研发活动,提高隐形冠军制造企业的资源整合效率与创新成功率。在高非正式制度环境中,隐形冠军制造企业能借助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规范等,代替正式制度环境的作用,确保企业创新活动顺利实施。高非正式制度环境与高企业规模、高企业人力资本协同,能够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提高隐形冠军制造企业的资源吸收能力,弥补企业经验不足、盈利能力弱和正式制度环境欠佳带来的影响,促使隐形冠军制造企业获得高创新数量。

3.2.2 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质量的条件组态

(1)人力资本与制度环境协同驱动型。组态H1显示,以非高企业规模、非高企业经验、高企业人力资本、高正式制度环境和高非正式制度环境为核心条件的组态可以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质量。该组态表明,在正式制度环境和非正式制度环境都良好的情况下,规模小、经验不足的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如果人力资本充足,也可以实现高创新质量。具体而言,高正式制度环境意味着法律体系健全,能够确保合理分配创新资源,保护隐形冠军制造企业的创新成果;高非正式制度环境意味着创新主体间信任度高,有助于降低隐形冠军制造企业信息搜寻成本,加快创新知识传播和信息交流;高企业人力资本意味着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具有较强管理能力、技术吸收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能持续从外部引进新知识,整合内外部知识,将其应用于高质量创新活动,提升活动成功率。综上,高企业人力资本与高制度环境协同,能够有效弥补规模小和经验不足带来的创新资源匮乏、信息渠道狭窄等影响,促使隐形冠军制造企业获得高创新质量。

(2)规模与正式制度环境协同驱动型。组态H2显示,以高企业规模、非高企业盈利能力、高正式制度环境和非高非正式制度环境为核心条件,非高企业经验和非高企业人力资本为边缘条件的组态可以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质量。该组态表明,在非正式制度环境欠佳但正式制度环境良好的情况下,经验不足、盈利能力弱、人力资本不足的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如果规模大,也可以实现高创新质量。具体而言,高正式制度环境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护创新成果,减少创新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提升企业创新意愿。同时,在良好的正式制度环境中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能有效降低信息交易成本,弱化非正式制度环境欠佳带来的不利影响;高企业规模意味着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资源丰富,拥有更多技术禀赋,能有效分散创新风险并分摊创新成本,促使企业积极投入高质量创新活动。高企业规模与高正式制度环境协同能够产生知识、技术溢出效应,弥补非高企业经验、非高企业盈利能力、非高企业人力资本和非高非正式制度环境带来的影响,促使隐形冠军制造企业获得高创新质量。

(3)规模-盈利能力主导型。组态H3显示,以高企业规模、非高企业经验、高企业盈利能力和非高正式制度环境为核心条件,高企业人力资本和非高非正式制度环境为边缘条件的组态可以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质量。该组态表明,在制度环境欠佳的情况下,经验不足的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如果规模大、盈利能力强且人力资本充足,也可以实现高创新质量。具体而言,高企业规模意味着隐形冠军制造企业能承受较大创新风险,激发企业开展高质量创新的积极性;高企业盈利能力为创新提供内生动力,保障企业研发项目获得持续的资金投入;高企业人力资本有助于提高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学习能力,促进创新要素涌现,推动创新资源转化为创新成果。同时,高企业人力资本意味着企业能高效解决高质量创新过程中的复杂问题,促进技术突破。三者协同,在企业内部形成合力,弥补企业经验不足和制度环境欠佳产生的负面影响,促使隐形冠军制造企业获得高创新质量。

通过对比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数量的4个组态和高创新质量的3个组态发现,高创新数量组态与高创新质量组态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存在一个组态能同时实现高创新数量和高创新质量。对比S1与H3两个组态可知,组态H3是S1的子集,说明在制度环境欠佳的情况下,经验不足但规模大、盈利能力强且人力资本充足的隐形冠军制造企业能同时获得高创新数量和高创新质量。

3.3 稳健性检验

本文通过提高频数阈值和PRI一致性阈值两种方法对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数量与高创新质量的组态进行稳健性检验。首先,参考杜运周等[31]的做法,将频数阈值由1提高为2,组态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表4中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数量的组态与表3中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数量的组态存在对应关系,其中,F1a对应S1,F1b对应S4,F2a对应S2,F2b对应S3;表4中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质量的组态与表3中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质量的组态也存在对应关系,其中,K1对应H1,K2对应H2。其次,参考程建青等[32]的做法,将PRI一致性阈值从0.750提高到0.800,组态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发现,表5中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数量的组态与表3中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数量的组态一致;表5中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质量的组态与表3中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质量的组态对应,其中,R1对应H1,R2对应H3。综上,本文结果稳健。

表4 提高频数阈值后的组态稳健性检验结果

Table 4 Robustness test results of configurations after increasing frequency threshold

前因条件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数量F1F1aF1bF2F2aF2b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质量K1K2企业规模 ●●● ●企业经验 ●● 企业盈利能力● ●● 企业人力资本●● ●● 正式制度环境 ● ●●非正式制度环境 ● ● 一致性0.8930.9230.9070.9630.9070.824原始覆盖度0.1100.0860.0920.0800.1330.090唯一覆盖度0.0940.0640.0670.0460.1190.076总体一致性0.9260.878总体覆盖度0.3120.210

表5 提高PRI一致性阈值后的组态稳健性检验结果

Table 5 Robustness test results of configurations after increasing PRI consistency threshold

前因条件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数量M1M2M3M4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质量R1R2企业规模●●● ●企业经验 ●● 企业盈利能力●●● ●企业人力资本● ●●●●正式制度环境 ● 非正式制度环境 ●● 一致性0.9330.9240.9660.9230.9070.898原始覆盖度0.2030.1140.0960.0860.1330.056唯一覆盖度0.1580.0730.0500.0470.1180.041总体一致性0.9400.907总体覆盖度0.4000.174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讨论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的产生路径。研究发现:第一,企业规模、企业经验、企业盈利能力、企业人力资本、正式制度环境和非正式制度环境中任一因素都不是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数量与高创新质量的必要条件。第二,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数量的组态有4个,分别是人力资本主导型、规模-经验-盈利能力主导型、规模-盈利能力主导型、规模-人力资本主导型。第三,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质量的组态有3个,分别是人力资本与制度环境协同驱动型、规模与正式制度环境协同驱动型、规模-盈利能力主导型。此外,通过对比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数量和高创新质量的组态可知,规模-盈利能力主导型能使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同时获得高创新数量和高创新质量。

4.2 理论贡献

(1)将创新数量与创新质量一同纳入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研究框架,丰富了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的研究。既有的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研究未聚焦隐形冠军制造企业[7-8],本文以隐形冠军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分别探究产生高创新数量和高创新质量的组态,明确同时实现高创新数量和高创新质量的组态,深化了组态视角下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的研究。

(2)揭示了组态视角下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实现高创新数量和高创新质量的路径多重并发性与殊途同归性。本文基于组态视角识别出产生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高创新数量的4个组态和高创新质量的3个组态,明晰了组织特征、制度环境与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间的复杂因果关系,证明了隐形冠军制造企业获得高创新数量和高创新质量不是只有单一解,而是存在多元等效路径。这弥补了以往文献缺少探究前因变量与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数量、创新质量间复杂关系的不足[9],呼应了产生同一结果的路径是多样且等效的观点(杜运周和贾良定,2017)。

(3)引入fsQCA方法,有利于弥补现有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研究中定性研究普适性不足和定量研究难以揭示复杂因果关系的缺陷。以往的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研究以案例研究为主[10],本文使用fsQCA方法探究了组织特征与制度环境驱动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的协同机制,丰富了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研究方法,响应了学术界关于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研究复杂管理现象的呼吁[33]

4.3 管理启示

(1)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中,企业需具有不同的组织特征才能获得高创新数量。在非正式制度环境欠佳的情况下,如组态S1和S2,经验不足的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应审视公司成本,不断优化管理方式、提高运营效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和销售额,提升盈利能力;同时,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兼顾内部人才培养与外部人才引进,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效能,提高企业人力资本质量。人力资本不足的隐形冠军制造企业要重视经验积累,在考虑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销售额的同时,进一步引入新技术和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产能力,扩大企业规模,获得高创新数量。在正式制度环境欠佳的情况下,如组态S3,隐形冠军制造企业不仅要引入新技术提高生产能力,积极主动地研究市场趋势,了解客户需求并开发新产品,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壮大企业规模;而且要重视经验积累,增大宣传力度,在提高销售额的同时节约经营成本,实现降本增效,提高盈利能力;此外,还要考虑制定企业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提升企业人力资本水平,获得高创新数量。在正式制度环境欠佳但非正式制度环境良好的情况下,如组态S4,经验不足且盈利能力弱的隐形冠军制造企业要补足短板,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规模水平,优化企业内部人力资本结构,促使人力资本在企业创新中充分发挥作用,获得高创新数量。

(2)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中,企业组织特征需要与之匹配才能获得高创新质量。在正式制度环境和非正式制度环境都良好的情况下,如组态H1,规模小且经验不足的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应提高员工福利和薪资待遇,健全员工激励措施;同时,根据企业业务和研发需求,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完善招聘和培训机制,实施有效的绩效评估,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提高企业人力资本水平,进而实现高创新质量。在正式制度环境良好但非正式制度环境欠佳的情况下,如组态H2,经验不足、盈利能力弱且人力资本不足的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需要优化产业链,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生产力,开拓新市场;同时,主动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新项目,拓展新市场,实现规模扩张,充分发挥高企业规模的优势,实现高创新质量。在正式制度环境和非正式制度环境都欠佳的情况下,如组态H3,经验不足的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需要在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生产力的同时降本增效,实现企业规模和盈利能力的双重提升,并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在吸引外部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培训内部员工,增强人才归属感,提高人才留存率,全面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实现高创新质量。

(3)在制度环境欠佳的情况下,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可以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盈利能力、优化人力资本,实现创新“量”与“质”的兼得。在非正式制度环境欠佳的情况下,经验不足的隐形冠军制造企业需降本增效,在控制经营成本的同时不断引进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盈利能力,完善企业人力资本管理机制,吸引高质量人才,增加企业创新数量。进一步,在正式制度欠佳的环境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产品生产率,扩大自身规模,充分发挥高企业规模带来的资源禀赋优势,获得高创新质量,促进企业从创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最终实现二者兼得。

4.4 不足与展望

一方面,本文只探讨了多种因素与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间的静态关系,未来可以采用TQCA或TSQCA方法分析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数量、创新质量路径变化轨迹。另一方面,隐形冠军制造企业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受众多因素影响,本文仅从组织特征和制度环境层面选取6个重要因素展开分析,未来可以基于组态视角将更多因素纳入研究框架,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宋广蕊,马春爱,肖榕.研发投入同群效应促进了企业创新“增量提质”吗[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3,45(4):137-152.

[2] 陈永恒,苏涛永,毛宇飞.异质性绩效反馈对合作创新数量与质量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23,20(11):1660-1669.

[3] LIANG R,WEN X,ZHU S.The impact of emission charges on the quality of corporate innovation: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break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3,404:136830.

[4] 朱金生,朱华.政府补贴能激励企业创新吗——基于演化博弈的新创与在位企业创新行为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21,29(12):53-67.

[5] 陈文哲,石宁,梁琪.可转债能促进企业创新吗——基于资本市场再融资方式的对比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21,24(7):94-109.

[6] 龙小宁,刘灵子,张靖.企业合作研发模式对创新质量的影响——基于中国专利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23,40(10):174-192.

[7] ZHAO S,ZENG D,LI J,et al.Quantity or quality:the roles of technology and science convergence on firm innovation performance[J].Technovation,2023,126:102790.

[8] 姜功熊,袁鹏,杨凡地.国有注资对企业创新数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24,45(9):93-103.

[9] 杨丽丽,李华,贾鑫龙.本土制造业“隐形冠军”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研究——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13):82-89.

[10] 单宇,陈金龙.资源配置视角下中国制造业企业的隐形冠军成长之路——基于海丽雅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经济管理,2024,46(5):111-129.

[11] RIHOUX B,RAGIN C C.Configurational comparative methods: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QCA) and related techniques[M].Thousand Oaks:Sage,2009.

[12] 李森,吴德龙,夏恩君,等.国外隐形冠军研究综述与展望[J].技术经济,2020,39(1):10-18,42.

[13] 赵驰,周勤.中国奇迹还是小富即安——兼论中国隐形冠军企业成长[J].产业经济研究,2013,12(3):55-63.

[14] 葛宝山,王治国.隐形冠军企业创业研究述评及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0,42(11):20-32.

[15] RANT M B,CERNE S K.Becoming a hidden champion:from selective use of customer intimacy and product leadership to business attractiveness[J].South East Europe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2017,12(1):89-103.

[16] 陈劲,阳镇,朱子钦.政府采购、腐败治理与企业双元创新[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62(1):114-126,237.

[17] MANSFIELD E.Industrial innovation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Science,1988,241(4874):1769-1774.

[18] LANE P J,KOKA B R,PATHAK S.The reification of absorptive capacity:a critical review and rejuvenation of the construc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31(4):833-863.

[19] TYAGI S,NAURIYAL D K,GULATI R.Firm level R&D intensity:evidence from Indian drugs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Review of Managerial Science,2016,12(1):167-202.

[20] NORTH D C.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1] AUDRETSCH D B,LEHMANN E E,SCHENKENHOFER J.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ies of hidden champions:lessons from germany[J].Multi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8,26(1):2-24.

[22] 应洪斌,李苏静,邹益民,等.微创新视角下隐形冠军企业成长机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24,27(9):152-160.

[23] 马晓飞,杜中文.制度与合作环境对企业开放式创新路径的影响——来自中美两国26家企业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39(24):71-80.

[24] 孙自愿,周翼强,章砚.竞争还是普惠——政府激励政策选择与企业创新迎合倾向政策约束[J].会计研究,2021,42(7):99-112.

[25] 杨书,范博凯,顾芸.投资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32(5):120-131.

[26] 简泽,谭利萍,吕大国,等.市场竞争的创造性、破坏性与技术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17,34(5):16-34.

[27] 杨博旭,王玉荣,李兴光,等.技术多元化对双元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环境的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42(12):145-162.

[28] 姜琪,马超群.文化、环境、制度约束如何影响地区创新水平及效率——基于空间面板及Tobit模型的检验[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21,41(3):44-55.

[29] 陈怀超,梁晨,范建红,等.组织特征和制度距离对在华外资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影响——基于fsQCA和NCA方法的研究[J].管理评论,2023,35(2):280-293.

[30] DU Y,KIM P H.One size does not fit all:strategy configurations,complex environments,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in emerging economi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21,124:272-285.

[31] 杜运周,刘秋辰,陈凯薇,等.营商环境生态、全要素生产率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多元模式——基于复杂系统观的组态分析[J].管理世界,2022,38(9):127-145.

[32] 程建青,罗瑾琏,杜运周,等.何种创业生态系统产生女性高创业活跃度[J].科学学研究,2021,39(4):695-702.

[33] FISS P C.Building better causal theories:a fuzzy set approach to typologies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1,54(2):393-420.

(责任编辑:胡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