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2卷, 第13期 
刊出日期:2025-07-10
  

  • 全选
    |
    人工智能与创新专栏
  • 刘云,房浩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3): 1-1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40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工智能赋能的逐渐深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不断演进。然而,当前对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内在驱动因素及路径的探讨尚不深入。选取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将人工智能应用划分为技术积累期、融合期和产业赋能期,揭示不同赋能阶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动因与路径。研究发现:①技术积累期由市场竞争引发的生存压力驱动,实现技术单点突破;②技术融合期由政策指引的创新战略驱动,形成端到端的研发模式;③产业赋能期由技术引领的多维合力驱动,形成“AI+自动化实验+专家经验”的模式。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应用、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实践启示。

    刘云,房浩超. 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动态演进:驱动因素与具体路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3): 1-13.,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760.
    Liu Yun,Fang Haochao.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mpowered Industrial Innovation Ecosystem:Driving Factors and Specific Path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3): 1-13.,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760.

    分享
  • 徐维祥,牟雅倩,周建平,刘程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3): 14-2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2407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举措。利用2003—2022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于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够显著促进产业链现代化,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显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赋能效应在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地区、高对外贸易水平地区以及东部地区更强。机制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推动人力资本高级化和提升固定资产回报率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研究表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影响在时间上呈先下降后上升的阶段性差异,从长远分析,其正向作用远远大于创新初期的负面影响。以上结论对中国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头雁”效应赋能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

    徐维祥,牟雅倩,周建平,刘程军.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3): 14-24., doi: 10.6049/kjjbydc.Q202407169.
    Xu Weixiang,Mu Yaqian,Zhou Jianping,Liu Chengjun. The Impact and Mechanism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novation on Industrial Chain Moderniz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3): 14-24., doi: 10.6049/kjjbydc.Q202407169.

    分享
  • 谭春平,王鑫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3): 25-3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802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对服务业工作带来较大便利,同时引发员工的人工智能焦虑,服务创新是员工避免被AI取代和应对AI焦虑的重要方式,有必要兼顾AI焦虑的消极面和积极面探究其对员工双元服务创新(渐进式服务创新、突破式服务创新)的影响。以两阶段匹配的610份服务业员工问卷为样本,基于工作场所焦虑理论和知识基础观,兼顾焦虑的两面性探讨AI焦虑对员工双元服务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AI焦虑对员工双元服务创新既有抑制作用也有促进作用,但总体上促进员工双元服务创新;AI焦虑促使员工陷入情感反刍时,主要抑制员工内部知识扫描,进而抑制渐进式服务创新,并抑制员工外部知识扫描进而抑制突破式服务创新;AI焦虑促使员工进行问题解决沉思时,主要通过激发员工外部知识扫描促进双元服务创新,并且对突破式服务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员工AI素养较高时,会降低AI焦虑让员工陷入情感反刍的程度并增强问题解决沉思,进而强化AI焦虑对员工双元服务创新的促进作用,弱化AI焦虑通过情感反刍和内部知识扫描对渐进式服务创新的抑制作用,但不会弱化AI焦虑通过情感反刍和外部知识扫描对员工双元服务创新的抑制作用。研究结论厘清了AI焦虑对员工双元服务创新的差异化影响及其内在机理,丰富并深化AI焦虑影响员工主动行为的理论研究,为组织引导员工正确看待AI焦虑,转向问题解决导向的认知模式提供参考。

    谭春平,王鑫. 人工智能焦虑对员工双元服务创新影响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3): 25-35., doi: 10.6049/kjjbydc.2024080257.
    Tan Chunping,Wang Xin. The Influ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xiety on Employees′ Dual Service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3): 25-35., doi: 10.6049/kjjbydc.2024080257.

    分享
  • 区域创新驱动
  • 穆荣平,吴柳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3): 36-4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40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协同创新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现有的地方政府合作与区域协同创新关系研究缺乏从城市双边维度的考察,对地方政府合作影响区域协同创新水平的作用机制缺乏深入探究。以加入长三角经济协调会作为外生政策冲击,使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方法,考察地方政府合作对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地方政府合作可以显著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②地方政府合作通过促进城市交流合作提升科技基础邻近性,正向作用于区域协同创新水平;③地方政府合作对区域协同创新的提升效应受到地方政府合作时长、地区文化差异、城市距离等因素影响;④创新基础较弱城市更易从地方政府合作中受益,但地方政府合作并不能缩小地区创新能力差距。

    穆荣平,吴柳洁. 地方政府合作对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3): 36-47., doi: 10.6049/kjjbydc.2023040028.
    Mu Rongping,Wu Liujie. The Impact of Local Government Cooperation on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Economic Coordination Counci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3): 36-47., doi: 10.6049/kjjbydc.2023040028.

    分享
  • 桂黄宝,王梦蕾,李文静,张志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3): 48-5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2049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破解创新资源约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引进外部创新资源是一项重大策略。创新型企业作为创新型经济的核心构成,拥有创新DNA,是创新要素的集聚载体,对于打破创新资源约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意义重大。基于匹配理论,采用SEM与fsQCA方法对创新型企业根植意愿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区域基础条件与体制环境对创新型企业根植意愿发挥正向作用,其中,体制环境的正向作用更显著;②企地协同在区域基础条件、体制环境与创新型企业根植意愿之间发挥中介作用;③基于组态视角,得出促进创新型企业“落地生根”的6种前因构型。其中,区域基础条件、体制环境、产业关联度、产学研联动作为核心条件,分别在不同条件组态中发挥关键作用,共同促进高根植意愿产生。

    桂黄宝,王梦蕾,李文静,张志昊. “迟迟吾行”还是“落地生根”?创新资源约束下创新型企业根植意愿探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3): 48-59.,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497.
    Gui Huangbao,Wang Menglei,Li Wenjing,Zhang Zhihao. Should We Bide the Time or Take Root? Exploring the Embedding Willingness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with Innovation Resource Constraint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3): 48-59.,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497.

    分享
  • 产业创新发展
  • 杜晴,范从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3): 60-7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208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产业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深入探讨中国上市公司产业并购对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产业并购通过吸收能力强化效应、市场势力推动效应的促进机制对企业创新产出产生正向影响,通过财务能力侵蚀效应的阻碍机制对企业创新产出产生负向影响,三重叠加后的综合效应为正。结论能够加深学界对产业并购如何影响企业创新产出这一问题的理解,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程中企业制定并购战略决策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杜晴,范从来. 产业并购与企业创新产出提升:内在机制与经验证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3): 60-70.,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805.
    Du Qing,Fan Conglai. Industrial M&A and Promotion of Enterprises' Innovation Output:Internal Mechanism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3): 60-70.,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805.

    分享
  • 赵放,张淼,蒋国梁,徐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3): 71-8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D2202412006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构建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12—2022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Moran′sI、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分析其时空分异与演化趋势,利用CatBoost算法识别耦合协调度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我国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创新耦合协调水平逐年提升,整体上由轻度失调状态跃升为初级协调状态。华东、华南与华中地区达到初级协调,其余地区处于失调状态,耦合协调度较好省份基本分布在沿海地区,各省份之间耦合协调度变化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②耦合协调度地区差距呈扩大趋势。各区域内部差距相对较小,各区域之间不均衡是导致耦合协调水平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③耦合协调度空间关联性持续强化,耦合协调度类型演化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性,邻域耦合协调水平越高,其对本区域的正向溢出效应越显著。④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对耦合协调度的驱动作用比科技创新系统更强,其中高技术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是最主要驱动因素,商业化子系统发挥显著作用,研发经费与人员投入相关指标重要性占比较高。据此,提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政策建议。

    赵放,张淼,蒋国梁,徐熠.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时空演化特征与机制研究——以高技术产业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3): 71-84., doi: 10.6049/kjjbydc.D22024120068.
    Zhao Fang,Zhang Miao,Jiang Guoliang,Xu Yi.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Features and Mechanism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 A Case Study of High-Tech Industri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3): 71-84., doi: 10.6049/kjjbydc.D22024120068.

    分享
  • 卢雨婷,周小亮,郑琳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3): 85-9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60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产业分工背景下,产业链上国内外各环节关联互动是企业持续推进技术创新的关键路径。围绕产业链国内关联和国际关联对企业创新的非线性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提出研究假设,以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检验,并从产业链类型出发,实证分析不同产业链关联方式对企业创新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链国内关联、国际关联分别与企业创新呈U型关系和倒U型关系;在产业链国际关联与企业创新的非线性关系中,企业吸收能力差距和产业出口贸易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在产业链国内关联与企业创新的非线性关系中,产业出口贸易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从产业链类型来看,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产业链企业创新水平最高,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企业创新水平最低。最后,从提升产业链创新性、增强产业创新赋能效应等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卢雨婷,周小亮,郑琳琳. 产业链关联类型对企业创新的非线性影响研究——以中国制造业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3): 85-96., doi: 10.6049/kjjbydc.2024060315.
    Lu Yuting,Zhou Xiaoliang,Zheng Linlin. The Nonlinear Impact of Different Forms of Industrial Chain Correlation on Enterprises′Innovation: An Example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3): 85-96., doi: 10.6049/kjjbydc.2024060315.

    分享
  • 科技人才与创新
  • 高蔚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3): 97-10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D20241105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漂绿”是一种环境信息披露与实际环境绩效偏离的脱耦现象。企业“漂绿”行为会导致市场逆向选择,引发社会道德危机和信任危机等不良后果,探究其诱因以及相应的防范治理措施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以2011—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新任CEO职业忧虑对企业“漂绿”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新任CEO职业忧虑会加剧企业“漂绿”行为,增加绿色承诺并减少绿色管理创新和绿色技术创新是新任CEO实现“漂绿”的行为策略。进一步分析,当任职企业为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以及社会审计监督、媒体监督作用强时,新任CEO职业忧虑对企业“漂绿”行为的正向影响被削弱;绿色创新的“时间溢出效应”能负向调节新任CEO尤其是内部晋升CEO对企业“漂绿”行为的加剧作用。

    高蔚然. 新任CEO职业忧虑会加剧企业“漂绿”行为吗[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3): 97-108., doi: 10.6049/kjjbydc.D2024110511.
    Gao Weiran. Will New CEO's Career Concerns Exacerbate Corporate Greenwashing Behavior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3): 97-108., doi: 10.6049/kjjbydc.D2024110511.

    分享
  • 过旻钰,朱永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3): 109-11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403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聚焦企业变革下领导愿景沟通场景,基于解释水平理论中“心理距离塑造—抽象化信息加工—一致性行为”的跨角色交互效用机制,从提升个体解释水平角度探讨领导愿景沟通策略及其促进员工变革行为的内在机理。实证研究发现:领导积极结果框架通过提升认知灵活性与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正向影响员工变革支持行为;领导地位正向调节领导积极结果框架对员工认知灵活性的影响,进而调节认知灵活性与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为领导愿景沟通机制与员工变革行为促进路径分析提供了新视角,并拓展了解释水平理论应用边界,同时,为组织变革下完善领导沟通策略提供了有益思路。

    过旻钰,朱永跃. 解释水平理论视角下领导积极结果框架对员工变革行为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3): 109-118.,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384.
    Guo Minyu,Zhu Yongyue. The Impact of Leader's Positive Outcome Framing on Employee's Change Supportive Behavior Based on Construal Level Theo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3): 109-118.,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384.

    分享
  • 科技政策与管理
  • 王倩,薛楚江 ,谢富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3): 119-13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40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为了明晰人才政策、人才储备与区域竞争力之间的多重反馈关系,将人才政策分为吸引政策、培养政策和管理政策三种,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不同人才政策对区域竞争力的复杂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和重庆两个典型城市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人才政策促进区域人才储备和区域竞争力提升;培养政策对扩大区域人才储备的作用最显著,而管理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区域竞争力方面效果显著。因此,需要结合区域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地制定人才政策。

    王倩,薛楚江 ,谢富纪.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异质性人才政策与区域竞争力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3): 119-130.,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216.
    Wang Qian,Xue Chujiang,Xie Fuji. Heterogeneous Talent Policies and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A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3): 119-130.,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216.

    分享
  • 程骋,江岚,黄弘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3): 131-13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90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科技安全是集安全状态、安全态势与安全能力为一体的综合性、立体化安全概念,具有系统性、动态性、相对性等特征。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科技安全内涵丰富,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科技成果安全、科技人员安全、科技设施安全、科技活动安全。落实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离不开科技安全的重要支撑,维护国家科技安全是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基于科技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损害科技安全的严重后果,应当持续完善科技法律体系,进一步加强科技安全的法律保障。立足我国现行科技法律规范体系,分析国际科技立法趋势,适时出台《科技安全法》,加强科技伦理立法,完善科技人才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法律体系。

    程骋,江岚,黄弘毅.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科技安全的法律保障[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3): 131-138., doi: 10.6049/kjjbydc.2024090058.
    Cheng Cheng,Jiang Lan,Huang Hongyi. Legal Prote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curity from the Holistic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Secur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3): 131-138., doi: 10.6049/kjjbydc.2024090058.

    分享
  • 知识产权与创新
  • 杜佳音,马治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3): 139-14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D220240903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知识产权研究进入新发展阶段,现有研究范式在应对理论困境与制度矛盾时,存在3个方面的局限:分析视角单维化、本土化改造不足和动态性缺乏,这些问题间接影响制度运行与实践效果,知识产权研究范式有待转型。“自创生”系统论为知识产权研究提供了一种整体性视角,能够兼容现有范式并弥补其不足,该方法基于客观存在的知识产权实践,从政治、经济和法律3个子系统的特有视角进行分析,实现研究范式的“破”与“立”。在适用原则上,系统论研究范式要求在政治系统中坚持党的领导,在经济系统中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在法律系统中加强协同运行。具体实施路径对应于政治系统的决策取向、经济系统的支付取向和法律系统的稳定预期取向,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

    杜佳音,马治国. 知识产权研究系统论范式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3): 139-148., doi: 10.6049/kjjbydc.D22024090339.
    Du Jiayin,Ma Zhiguo. Paradigm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s Theory Research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3): 139-148., doi: 10.6049/kjjbydc.D22024090339.

    分享
  • 张军荣,乔建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3): 149-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D2024100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科学论文与专利技术之间存在密切且复杂的交互关系,深入解析论文与专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有助于揭示知识流动的内在规律,并准确预测技术转化路径。从WebofScience数据库和IncoPat数据库中提取论文与专利数据单元,采用BERTopic主题模型,挖掘各时间切片的论文与专利主题,并基于语义相似度分析论文与专利之间的关联和互动趋势。结果表明:①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部分研究主题表现出较强的协同创新趋势;②论文与专利的关联强度随着时间推移减弱,反映出技术从基础研究向应用开发的转变过程;③论文与专利之间存在吸收式演化、存续式演化和创设式演化3种演化机制。通过创新理论剖析演化机制,为未来技术变革和创新战略提供理论指导。

    张军荣,乔建智. 基于“论文—专利”的主题关联与互动演化研究——以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3): 149-160., doi: 10.6049/kjjbydc.D2024100164.
    Zhang Junrong,Qiao Jianzhi. The Thematic Correlation and Interactive Evolution of 'Papers-Patents' : A Case Study of Hydrogen Fuel Cell Vehicl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3): 149-160., doi: 10.6049/kjjbydc.D202410016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