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2卷, 第18期 
刊出日期:2025-09-25
  

  • 全选
    |
    人工智能与创新专栏
  • 周十同,王晓丹,石玉堂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1-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D4202503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提升产业链韧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借助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设立这一准自然实验,选取2010—2023年28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机器学习(DML)方法系统评估该政策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设立显著提升产业链韧性,该结论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显示,该政策主要通过数据要素驱动效应、创新要素配置效应和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促进产业链韧性提升;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该政策在数字基础设施水平较高、市场整合程度较高、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低地区的赋能效应更显著。研究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产业链韧性提供了经验证据,为相关政策优化提供了参考启示。

    周十同,王晓丹,石玉堂.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设立对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影响——基于双重机器学习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1-9., doi: 10.6049/kjjbydc.D4202503015.
    Zhou Shitong,Wang Xiaodan,Shi Yutang.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Pilot Zone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Industrial Chain Resilience: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Double Machine Learning[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8): 1-9., doi: 10.6049/kjjbydc.D4202503015.

    分享
  • 朱永跃,孙佳怡,曾梦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10-1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D202410031W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背景下,技术变革对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带来深刻影响。基于调节焦点理论,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技术冲击意识对制造工人工匠精神的影响机制,分析促进型、防御型调节焦点的机制作用以及数字领导力的调节效应。通过对474份有效问卷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技术冲击意识显著正向促进工匠精神;②促进型调节焦点在技术冲击意识与工匠精神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防御型调节焦点与技术冲击意识呈U型曲线关系;④数字领导力强化了技术冲击意识对工匠精神的积极影响,正向调节技术冲击意识与防御型调节焦点的关系。研究结论为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通过技术认知引导和领导力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管理启示。

    朱永跃,孙佳怡,曾梦妮. AI背景下技术冲击意识对制造工人工匠精神的影响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10-19., doi: 10.6049/kjjbydc.D202410031W.
    Zhu Yongyue,Sun Jiayi,Zeng Mengni.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Technological Disruption Awareness on the Craftsmanship of Manufacturing Worker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AI[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8): 10-19., doi: 10.6049/kjjbydc.D202410031W.

    分享
  • 黄磊,刘昊宇,李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20-2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D2202410131W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和ESG治理已经成为驱动制造企业绿色创新与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可供性和非正式环境规制双重视角出发,构建三维交互模型,利用2011—2022年中国A股上市制造企业面板数据,揭示AI技术采纳、智力资本、ESG评级与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关系机理。研究发现:AI技术采纳正向影响制造企业绿色创新;制造企业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显著促进其绿色创新,AI技术采纳在其中发挥显著正向调节作用;人力资本提升抑制制造企业绿色创新,且AI技术采纳会显著加剧上述抑制作用;智力资本与AI技术的协同作用受ESG评级的正向调节,其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效应得到进一步强化。

    黄磊,刘昊宇,李静. AI技术采纳、智力资本与制造企业绿色创新——可供性、非正式环境规制双重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20-29., doi: 10.6049/kjjbydc.D2202410131W.
    Huang Lei,Liu Haoyu,Li Jing. AI Technology Adoption,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Green 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Firms:Dual Perspectives of Affordance and Informal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8): 20-29., doi: 10.6049/kjjbydc.D2202410131W.

    分享
  • 创新创业理论
  • 李晓翔,杨文萍,顾东晓,刘春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30-4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506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组织二元性理论,探究企业内部创新与融通创新互补平衡效应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内外部视角探讨企业规模和行业竞争程度的调节作用,采用2010—2022年沪深A股企业数据,实证研究发现:①内部创新与融通创新的互补性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两类创新活动的平衡性对创新绩效具有负向影响;②企业规模弱化两类创新活动互补性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也弱化平衡性与创新绩效的负相关关系;③行业竞争程度弱化两类创新活动互补性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同时强化平衡性与创新绩效的负相关关系。内部创新与融通创新是企业实现创新绩效的有效方式,探讨两者关系有助于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创新策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李晓翔,杨文萍,顾东晓,刘春林. 内部创新与融通创新互补平衡效应对创新绩效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30-40.,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685.
    Li Xiaoxiang, Yang Wenping, Gu Dongxiao,Liu Chunlin. The Influence of Complementary and Balance Effects of Internal Innovation and Co-Innovation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8): 30-40.,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685.

    分享
  • 胡海青,秦欣悦,刘方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41-5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506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如何通过优化数字生态环境提升区域创业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管理问题。基于WSR方法论,采用动态QCA方法,以2019—2022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为调研对象,探讨时间轴上物理、事理和人理3个层面8个因素对区域创业质量的组态效应。研究发现:①单个因素不构成高创业质量的必要条件,但数字营商环境作为核心条件出现在所有组态路径中;②数字用户的重要性逐年递增,呈现时间效应;③识别并提炼出4条驱动高创业质量实现的构型路径,分别为环境—资源—人才三元驱动型、环境主导型、环境构建—人理驱动型、技术引领—环境友好型;④在时间维度上,2021年以后5条路径的一致性水平呈集体下降趋势,可能是因为创业活动受到突发性持续公共事件新冠疫情的影响;⑤在空间维度上,各组态路径的省域覆盖度呈现较为显著的地域异质性,欠发达地区数字生态对创业质量提升的驱动作用有限。揭示数字生态驱动创业质量提升的多元路径,对于各地区因地制宜发挥竞争优势、优化数字生态环境进而提升创业质量具有实践启示。

    胡海青,秦欣悦,刘方南. 数字生态下创业质量多元驱动机制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动态QCA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41-52.,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659.
    Hu Haiqing,Qin Xinyue,Liu Fangnan. The Multiple Driving Mechanisms of Entrepreneurial Quality in Digital Ecology: A Dynamic QCA Analysis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8): 41-52.,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659.

    分享
  • 区域创新驱动
  • 杨昕,赵守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53-6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2407082B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结合数字技术应用的“索洛悖论”现象以及中国区域创新低效困境,利用中国经验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与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总体上存在显著U型关系。分维度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产业化及其对研发效率的非线性作用是数字经济下区域创新效率呈现U型特征的深层动因,而产业数字化以及成果转化效率低下是掣肘区域创新效率提升的潜在原因。从研发要素投入偏向视角而言,基础型研究的资本偏向和应用型研究的劳动力偏向是数字经济影响区域创新效率呈现非线性变化的最优技术路径。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遵循梅特卡夫法则的理论逻辑,但网络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并不能显著强化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正向作用,梅特卡夫法则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成立可能面临其它互补技术的约束。

    杨昕,赵守国. 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效率的“索洛悖论”——基于研发要素投入偏向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53-64., doi: 10.6049/kjjbydc.Q202407082B.
    Yang Xin,Zhao Shouguo. The "Solow Paradox" of Digital Economy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Efficiency:A Perspective from the Input Bias of R&D Element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8): 53-64., doi: 10.6049/kjjbydc.Q202407082B.

    分享
  • 范彦成,刘仪,陈衍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65-7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506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加速演进,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基于数字可供性理论,以2013—2022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运用跨层次混合效应模型,探讨区域数字化环境对企业创新战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数字化程度提高对企业颠覆性创新具有催化效应,对企业渐进性创新表现出“蚕食效应”,促使企业更倾向于颠覆性创新;企业数字创新能力增强引致企业创新战略调整,降低区域数字化环境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而区域市场化程度提高会引发企业风险规避行为,抑制区域数字化环境对颠覆性创新的积极作用。

    范彦成,刘仪,陈衍泰. 区域数字化环境对制造业颠覆性与渐进性创新的影响——基于数字可供性理论的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65-76.,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646.
    Fan Yancheng,Liu Yi,Chen Yantai. The Impact of Regional Digitalization Environment on Disruptive and Incremental Innovation in the Manufacturing Firm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8): 65-76.,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646.

    分享
  • 夏海力,朱诗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77-8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4099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将fsQCA方法应用于省域创新绩效提升研究,以我国内地31个省份为案例样本,探索技术、组织、环境维度下6个关键前因条件对创新绩效的多重并发和联动效应。研究发现:①单一条件无法构成高或非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但政府财政支持在高创新绩效提升上普遍适用;②共存在3条高创新绩效和4条非高创新绩效驱动路径,高创新绩效路径可归纳为“技术驱动—政府扶持型”、“技术驱动—全维度联合导向型”、“政府支撑—知识促进型”,在一定条件下各前因条件之间具有替代关系;③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东中西部地区创新绩效驱动路径具有明显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对经济基础的要求较低,中西部地区对经济基础和技术基础的要求较高。

    夏海力,朱诗晗. 中国省域创新绩效提升的多元路径选择——基于TOE框架的组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77-86.,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990.
    Xia Haili,Zhu Shihan. Multiple Path Choice of Improving Provinci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China: A Configuration Analysis Based on TOE Framework[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8): 77-86.,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990.

    分享
  • 企业科技创新
  • 高嘉馨,顾新,杨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87-9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506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组织印记视角,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2000—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组织印记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具有科研院所背景的组织印记对全要素生产率和董事网络结构洞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董事网络结构洞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组织冗余和组织惯性负向调节组织印记对企业董事网络结构洞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制度发展能够弱化董事网络结构洞在组织印记与公司全要素生产率间的中介作用。结论将组织印记、董事网络结构洞与全要素生产率联系起来,能够更好地理解组织印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强调历史印记在新兴经济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高嘉馨,顾新,杨雪. 组织印记对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激励还是抑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87-97.,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658.
    Gao Jiaxin,Gu Xin,Yang Xue.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Imprinting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Firms Restructured from Research Institutes: Incentives or Disincentiv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8): 87-97.,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658.

    分享
  • 曹霞,李玮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98-10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20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责任式创新能够平衡企业利润增长与社会价值实现,对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如何驱动企业实施责任式创新,现有文献尚未明确。基于TOE理论框架,采用319份高技术制造企业数据,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从组态视角探讨企业责任式创新驱动路径。结果发现:第一,单一前因无法构成高企业责任式创新的必要条件,但技术评估和公众参与发挥重要作用。第二,产生高企业责任式创新的路径有6条。特定情况下,前因条件间存在复杂的替代关系,其中,政府支持处于突出位置。第三,产生非高企业责任式创新的组态路径有4条,动态能力缺乏是企业未能有效开展责任式创新的主要原因。

    曹霞,李玮佳. 组态视角下企业责任式创新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98-107., doi: 10.6049/kjjbydc.2024020140.
    Cao Xia,Li Weijia. The Paths of Corporate Responsible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figur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8): 98-107., doi: 10.6049/kjjbydc.2024020140.

    分享
  • 谢雅萍,陈睿君,李美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108-11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407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具备商业生态优势是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智能化竞争中胜出的关键,跳出原有经验和能力陷阱实现自我革命,是新能源汽车企业构筑商业生态优势的重要路径。基于动态能力理论,以386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回归分析和Bootstrap方法探究组织韧性如何驱动新能源汽车企业构筑商业生态优势。结果发现:组织韧性是驱动新能源汽车企业构筑商业生态优势的关键因素,组织忘记、组织创造力在其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结论可揭示组织韧性对新能源汽车企业商业生态优势的影响机制,为新能源汽车企业构筑商业生态优势提供实践指引。

    谢雅萍,陈睿君,李美玲. 组织韧性对新能源汽车企业商业生态优势的影响——组织忘记与组织创造力的链式中介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108-117.,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784.
    Xie Yaping,Chen Ruijun,Li Meiling.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on the Business Ecological Advantages of ElectricVehicle Companies: The Chain Mediating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Unlearning and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8): 108-117.,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784.

    分享
  • 科技政策与管理
  • 王海花,孙倩如,李树杰,刘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118-12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505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专精特新政策是引导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选取2013—2023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的54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研究样本,探究专精特新政策不同维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揭示专精特新战略的中介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针对地区分布以及企业类型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专精特新政策效力、数量以及组合复杂程度对企业专精特新战略和创新绩效均存在正向影响;专精特新战略在专精特新政策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间发挥显著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专精特新政策对专精特新战略以及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和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

    王海花,孙倩如,李树杰,刘黎. 专精特新政策如何驱动企业创新绩效提升[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118-127.,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508.
    Wang Haihua,Sun Qianru,Li Shujie,Liu Li. The Mechanism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Driven by SRUI Polici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8): 118-127.,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508.

    分享
  • 孙慧,张学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128-13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60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协调运用命令控制型与市场激励型政策,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22年中国282个城市平衡面板数据,从绿色创新链视角,利用双重差分和三重差分模型考察命令控制型强约束的环保费改税政策和作为市场激励型弱约束的用能权交易制度的双重环境政策约束对碳回弹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相较于单一的环境约束,双重环境政策约束协同对碳回弹的抑制效应更显著;②机制分析表明,绿色创新链各环节均能显著抑制城市碳回弹,其中,绿色科技创新的政策效应最强,其次是绿色知识溢出,绿色产品创新的政策效应最弱;③拓展性讨论发现,双重环境政策约束对抑制邻近城市碳回弹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并表现出东西部地区溢出效应显著而中部地区不显著的异质性,此外,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评估结果也显示双重环境政策的约束作用存在异质性。

    孙慧,张学峰. 绿色创新链视角下双重环境政策对碳回弹的影响研究——基于环保税与用能权交易的准自然实验证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128-139., doi: 10.6049/kjjbydc.2024060093.
    Sun Hui,Zhang Xuefeng. The Impact of Dual Environmental Policies on Carbon Rebou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en Innovation Chain:Quasi-Natural Experimental Evidence Based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ax and Energy Right Trading[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8): 128-139., doi: 10.6049/kjjbydc.2024060093.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张建华,温丹丹,李良辰,杨岚,李佳珂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140-1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70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智能技术正在改变组织管理方式,利用元宇宙可以赋能隐性知识管理,并为组织发掘知识体系潜能提供新思路。立足于当前元宇宙的技术基础、应用现状,提出隐性知识景观概念,从知识资源建设、知识传播、知识创新等方面分析元宇宙赋能下的隐性知识管理。从隐性知识资源辨识和表示两个维度探讨元宇宙赋能的隐性知识资源建设;从重构知识场景和知识互动媒介两个方面分析元宇宙赋能的隐性知识传播逻辑;基于改进的SECI模型剖析元宇宙赋能隐性知识创新路径,并从员工媒介信息素养、集权与分权、共享与隐私、目标与协同等方面对元宇宙赋能隐性知识管理进行多元协同化考量。

    张建华,温丹丹,李良辰,杨岚,李佳珂. 元宇宙赋能的具身化隐性知识管理:资源、传播与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140-149., doi: 10.6049/kjjbydc.2024070114.
    Zhang Jianhua,Wen Dandan,Li Liangchen,Yang Lan,Li Jiake. Embodied Tacit Knowledge Management under the Metaverse Empowerment: Resources, Dissemination and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8): 140-149., doi: 10.6049/kjjbydc.2024070114.

    分享
  • 李杨,石梦茹,张佶,周鹏,姚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150-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507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立足复杂系统视域,构建计算知识管理系统韧性治理框架,为计算知识管理系统韧性发挥与治理提供实践参考和学理借鉴。计算知识管理系统韧性涵盖数据韧性、信息韧性和知识韧性,从时间、空间、内容、强度4个维度分析计算知识管理系统韧性,构建计算知识管理系统韧性模型;针对计算知识管理系统韧性开展动态治理,具体表征为数据位势自适应调节、信息资源动态化编排和知识价值行动化治理。从计算知识管理系统韧性适应期、恢复期与转型期出发,针对韧性与韧性治理间的二元对立问题,搭建计算知识管理系统韧性治理框架,计算知识管理系统韧性与韧性治理在主体复杂程度的此消彼长中实现动态适应,以达到计算知识管理系统的动态平衡。计算知识管理系统韧性和韧性治理彰显了复杂系统的适应张力、吸收张力与动态能力,多尺度诠释了计算知识管理行为可模拟、数据可计算与知识可实践特征,深入揭示复杂系统与韧性治理的理论耦合,有效推动计算科学与复杂科学的韧性实践。

    李杨,石梦茹,张佶,周鹏,姚伟. 复杂系统视域下计算知识管理系统韧性治理框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8): 150-160.,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706.
    Li Yang,Shi Mengru,Zhang Ji,Zhou Peng,Yao Wei. The Resilience Governance Framework of Computati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lex System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8): 150-160.,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70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