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2卷, 第14期 
刊出日期:2025-07-25
  

  • 全选
    |
    人工智能与创新专栏
  • 蒋恒鹏,史安娜,周颖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4): 1-1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D420250200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2—2022年长江经济带766个县(市、区)面板数据,以2019年实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探讨人工智能发展对区域创业活跃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发展显著提升区域创业活跃度,且通过改变机器学习算法、更换计量模型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人工智能发展通过提升创业能力、缓解融资约束和增加资本回报,间接驱动创业活跃度,并且创业能力与资本回报之间具有协同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人工智能发展能够激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行业创业活动,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当区域人口规模达到一定阈值后,人工智能对创业活跃度的促进效应才会显现。提出建议优先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布局和推广人工智能技术,同时,针对中小城市优化技术渗透路径,以最大化发挥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

    蒋恒鹏,史安娜,周颖秋. 人工智能对区域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4): 1-10., doi: 10.6049/kjjbydc.D42025020092.
    Jiang Hengpeng,Shi Anna,Zhou Yingqiu. The Influ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Regional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and Its Mechanism[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4): 1-10., doi: 10.6049/kjjbydc.D42025020092.

    分享
  • 陈玥桦,高晓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4): 11-2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D3202503001JX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机接口技术驱动的社会关系安全生态系统是涵盖安全状态、安全态势与安全能力的复合型多层次架构,其演进逻辑呈现复杂性、动态性与情境性特征。基于跨学科理论框架,系统剖析该技术对社会关系网络的重塑机制:①个体层面,通过神经可塑性调节重构自我认知架构,借助情感神经同步机制革新人际交互模式,依托虚拟社交场景催生行为规范迭代;②群体层面,构建神经信息驱动的分布式协作范式,形成基于认知共鸣的社群连接机制,引发技术能力主导的社会分层重构。提出通过完善神经信息伦理审查机制、强化技术应用分级监管、建立社会公平补偿制度、推进公众参与式治理,建构“伦理规制—技术治理—社会协同”三位一体治理体系,实现技术创新与社会关系演进的动态平衡。本研究为理解智能技术时代社会关系重构规律提供理论框架,为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社会生态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启示。

    陈玥桦,高晓红. 脑机接口技术下的社会关系变迁:从个体到群体[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4): 11-20., doi: 10.6049/kjjbydc.D3202503001JX.
    Chen Yuehua,Gao Xiaohong. Social Relationship Changes in the Context of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Technology: From Individuals to Group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4): 11-20., doi: 10.6049/kjjbydc.D3202503001JX.

    分享
  • 赵琛徽,汤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4): 21-3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D22024120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组织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脱颖而出,需要依靠员工智慧,即员工建言。基于压力认知激活理论,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员工建言和沉默的影响机制,验证工作反刍的中介作用和工作自主性的调节作用。为提高研究内外部效度以及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采用情景实验和三阶段问卷调研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通过增加问题解决沉思,正向影响员工建言,负向影响员工沉默;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通过增加情感反刍,负向影响员工建言,正向影响员工沉默;③工作自主性提升会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员工建言的正向影响,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员工沉默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揭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员工建言和沉默影响的“双刃剑”效应,为组织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积极效应提供启示。

    赵琛徽,汤昊.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员工建言和沉默的影响:工作反刍和工作自主性的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4): 21-33., doi: 10.6049/kjjbydc.D22024120437.
    Zhao Chenhui,Tang Hao.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Usage on Employee Voice and Silence Behavior: The Mediating Role of Work Rumination and Work Autonom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4): 21-33., doi: 10.6049/kjjbydc.D22024120437.

    分享
  • 创新创业理论
  • 孙继伟,李思淇,丁欣,朱文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4): 34-4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20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这一领域实践问题突出而研究文献较少且缺乏相应理论解释的现象,选取11个冲突过程素材丰富的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案例,借助多重数据渠道形成三角互验的多维数据资料。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得到20个对应范畴,通过深入挖掘范畴间关系,将其整合为磨合期、碰撞期、整合期、冷静期和外部环境5个主范畴,进而提炼出包含各主范畴的核心范畴,即“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构建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机制模型,围绕冲突防范与化解,提出双方尽职调查、合理分配股权、完善契约安排、遵循规章制度、挖掘自身问题、学会换位思考等建议。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冲突领域和学术创业领域相关研究,为中国创业实践、投资管理和学术成果转化提供启示。

    孙继伟,李思淇,丁欣,朱文辉. 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4): 34-44., doi: 10.6049/kjjbydc.2024020188.
    Sun Jiwei,Li Siqi,Ding Xin,Zhu Wenhui. The Evolutionary Path of Entrepreneurial Team Conflict between Academic Entrepreneurs and Investor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4): 34-44., doi: 10.6049/kjjbydc.2024020188.

    分享
  • 吴周玥,周小虎,王侨,刘晶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4): 45-5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905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建设如火如荼,但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良莠不齐。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研究与社会情境认知理论,从机会视角探讨创业者先前经验与生态多样性对生态系统承诺的共同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创业者先前经验对众创空间生态系统承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②机会信念在创业者先前经验与生态系统承诺之间起中介作用;③生态多样性的两阶段调节作用支持创业者通过先前经验识别与开发生态系统内部机会,激发生态系统承诺形成。

    吴周玥,周小虎,王侨,刘晶晶. 创业者先前经验对众创空间生态系统承诺的影响——生态多样性的两阶段调节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4): 45-56.,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577.
    Wu Zhouyue,Zhou Xiaohu,Wang Qiao,Liu Jingjing. Impact of Prior Experience of Entrepreneurs on Commitment to Crowd Innovation Space Ecosystem:Two-Stage Moderating Effects of Ecological Divers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4): 45-56.,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577.

    分享
  • 产业创新发展
  • 李继承,魏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4): 57-6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307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复杂多变的创新环境下,创新资源可持续性、绿色性以及创新技术“黑洞”问题事关人类未来与可持续发展。在负责任创新理念下,新能源产业绿色创新对解决我国能源、环境与经济间的悖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新能源产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信息传递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探讨负责任创新理念对新能源产业绿色创新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分析绿色价值共创的中介作用、TMT异质性与企业间信任关系的双调节作用,从而构建“理念影响—价值认同—创新产出”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层级回归法开展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负责任创新理念对新能源产业绿色创新有正向影响并促进绿色价值共创;绿色价值共创正向影响新能源产业绿色创新并在负责任创新理念与新能源产业绿色创新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TMT异质性正向调节绿色价值共创的中介作用;企业间信任关系有助于增强负责任创新理念对新能源产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

    李继承,魏欣. 负责任创新理念、绿色价值共创与新能源产业绿色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4): 57-67., doi: 10.6049/kjjbydc.2024030774.
    Li Jicheng,Wei Xin. Responsible Innovation Philosophy,Green Value Co-Creation,and Green Innovation in the New Energy Indust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4): 57-67., doi: 10.6049/kjjbydc.2024030774.

    分享
  • 温馨,潘哲,刘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4): 68-7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507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转型能力已成为决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与关键。选取海尔集团和华为集团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技术扩散(Technologydiffusion)、价值共创(Valueco—creation)、商业模式创新(Businessmodelinnovation)、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4个维度的递进式协同为视角,探索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形成过程与内在协同演进机理。研究发现: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包括数字支撑能力、数字创新能力、数字应用能力、数字运营能力、数字协同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维度;②TVBS协同与数字化转型能力形成存在耦合关系,且呈现递进式特征;③TVBS四个维度在数字化形成、网络平台化、生态化发展阶段以协同递进方式主导数字化转型能力形成,并且不同制造行业之间存在差异。

    温馨,潘哲,刘玥. TVBS协同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力递进式模型研究——海尔集团与华为集团的双案例对比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4): 68-79.,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772.
    Wen Xin,Pan Zhe,Liu Yue. The Progressive Model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Capability in Manufacturing under TVBS Synergy:A Double-Case Comparative Study of Haier and Huawei[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4): 68-79.,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772.

    分享
  • 企业科技创新
  • 姜秀娟,王晓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4): 80-9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D220241207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利用2014—2023年中国A股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技术封锁对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影响,揭示外部知识获取作用机制以及组织冗余、高管团队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①短期内技术封锁会抑制中国企业突破式创新,在非国有企业、行业竞争程度低及国际化经验少的企业中表现尤为明显,但长期效应检验发现,抑制作用逐渐减弱;②技术封锁通过抑制显性知识获取(国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和隐性知识获取(产学研合作、产产合作)对突破式创新产生负向影响;③组织冗余和高管团队社会资本构成技术封锁影响知识获取的边界条件,可缓解技术封锁造成的负向影响。

    姜秀娟,王晓薇. 外部知识获取视角下技术封锁对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影响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4): 80-92., doi: 10.6049/kjjbydc.D22024120748.
    Jiang Xiujuan,Wang Xiaowei. The Influence of Technological Blockade on Enterprises'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ternal Knowledge Acquisi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4): 80-92., doi: 10.6049/kjjbydc.D22024120748.

    分享
  • 王丹丹,马志强,许玲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4): 93-10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30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转型可为企业价值创造提供新引擎,以2011—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遵循“行为—过程—绩效”理论框架,探究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价值创造效果、作用路径及边界条件。结果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促进企业价值创造,经过一系列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小规模企业、国有企业、成熟期及东部地区企业价值创造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对民营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次之,对大规模企业、衰退期及中西部地区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不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双重路径促进企业价值创造,且产品创新为数字化转型促进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路径,在数字化转型促进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投资效率和吸收能力发挥支撑作用。结论可为企业提升数字化转型效果提供经验证据和理论支撑。

    王丹丹,马志强,许玲燕. 数字化转型如何驱动企业价值创造——产品与服务创新双重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4): 93-105., doi: 10.6049/kjjbydc.2024030160.
    Wang Dandan,Ma Zhiqiang,Xu Lingyan. How Digital Transformation Drives Enterprise Value Creation:The Dual Perspectives of Product and Service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4): 93-105., doi: 10.6049/kjjbydc.2024030160.

    分享
  • 陈一飞,谷瑞寒,肖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4): 106-11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24070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时代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基于动态能力理论,以2009—2022年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制造企业创新绩效;吸收能力在两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增强企业知识获取与转化能力间接促进创新;研发人员占比正向调节这一中介效应,凸显了研发人力资本的关键作用。研究深化了动态能力理论在数字化转型情境下的应用,为制造企业通过数字化战略和人才建设提升创新绩效提供了参考。

    陈一飞,谷瑞寒,肖鹏. 吸收能力视角下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绩效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4): 106-113., doi: 10.6049/kjjbydc.Q202407094.
    Chen Yifei,Gu Ruihan,Xiao Peng. The Impac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bsorptive Capac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4): 106-113., doi: 10.6049/kjjbydc.Q202407094.

    分享
  • 科技政策与管理
  • 杨长进,罗仁杰,黄俊,齐花蕊,唐浩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4): 114-12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207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大数据梳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文献,为深入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提供建议和参考。利用LDA模型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主题强度进行计算,结合2012—2020年165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数据,采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产业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主要集中在绿色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补贴政策上,并且3类主题能够提升企业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数量,进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②不同类型产业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不同,其中基础设施类产业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最强;③机制分析表明,企业人力资源整合能力在三类主题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正向调节作用,企业人力资源整合能力提高能够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杨长进,罗仁杰,黄俊,齐花蕊,唐浩然. 产业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政策文本的LDA模型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4): 114-126.,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737.
    Yang Changjin,Luo Renjie,Huang Jun,Qi Huarui,TangHaoran.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Policies o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New Energy Vehicle Enterprises:An Analysis of the LDA Model Based on Policy Text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4): 114-126.,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737.

    分享
  • 李盛楠,林周周,吴颖文,苏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4): 127-13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D32025010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作为新经济形态,对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并助力创新驱动发展带来强劲动能。采用2011—2022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门槛面板回归模型,以市场支持、政府支持以及二者协同度为门槛变量,实证考察市场与政府协同支持下数字经济对绿色技术创新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①数字经济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以市场与政府协同支持为门槛的正向非线性效应;②在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门槛条件下,数字经济的促进效应逐渐增强,且以市场化程度高门槛区间下的促进效应最大;③在政府科技支持和政府治理强度门槛条件下,数字经济的积极效应分别呈现出先升后降和不断下降的差异化效果;④在市场与政府协同门槛条件下,数字经济的促进效应持续提升;⑤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正向门槛效应呈显著上升趋势,且数字基础设施的正向效应整体更强。

    李盛楠,林周周,吴颖文,苏屹. 市场与政府协同视角下数字经济对绿色技术创新的门槛效应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4): 127-138., doi: 10.6049/kjjbydc.D32025010347.
    Li Shengnan,Lin Zhouzhou,Wu Yingwen,Su Yi. The Threshold Effect of Digital Economy on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and Government Synerg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4): 127-138., doi: 10.6049/kjjbydc.D32025010347.

    分享
  • 科技人才与创新
  • 刘雨展,王永伟,耿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4): 139-1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70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越轨创新能够帮助员工实现创新目标,为企业提供发展新动能,但目前学界对员工越轨创新行为驱动路径的探究缺乏系统性。从越轨创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入手,基于AMO理论框架,采用fsQCA分析方法,对368份科创企业员工样本进行分析,探讨创造力、创新自我效能感、建设性责任知觉、绩效压力、领导创意拒绝、游戏动态性多个前因条件匹配联动效应对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复杂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存在4种驱动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等价组态,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包括创意驱动型动机激发、效能主导型机会赋能、动机推动型效能驱动;创新自我效能感与领导创意拒绝是驱动越轨创新行为的重要因素;建设性责任知觉、绩效压力在驱动越轨创新行为的组态路径中具有替代作用。研究从整体性视角揭示员工越轨创新行为驱动路径,可以为管理者引导越轨创新行为提供参考。

    刘雨展,王永伟,耿森. 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复杂驱动模式:能力、动机与机会的组合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4): 139-149., doi: 10.6049/kjjbydc.2024070075.
    Liu Yuzhan,Wang Yongwei,Geng Sen. The Complex Driving Model of Employee Creative Deviance:The Combinatorial Effects of Ability, Motivation and Opportun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4): 139-149., doi: 10.6049/kjjbydc.2024070075.

    分享
  • 张少峰,陈於婷,周梦瑶,顾润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4): 150-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403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内外环境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员工面临越来越多的不合规任务,对员工创新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区别于已有研究的单一过程视角,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探讨不合规任务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双重路径机制和边界条件。以长三角地区585名中型企业员工为样本,构建一个多阶段调节的双重中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不合规任务通过提升员工工作投入对创新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也通过工作倦怠对员工创新行为产生消极作用;工作关联性在不合规任务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工作关联性发挥调节作用过程中,道德型领导水平较高时,工作关联性对不合规任务通过工作投入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正向调节作用更强,而工作关联性对不合规任务通过工作倦怠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负向调节作用也更强。研究结论可为企业管理不合规任务和提升员工创新行为提供参考,扩展了复杂工作环境下的员工行为管理研究。

    张少峰,陈於婷,周梦瑶,顾润德. 不合规任务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基于工作投入与工作倦怠二元路径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4): 150-160.,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368.
    Zhang Shaofeng,Chen Yuting,Zhou Mengyao,Gu Runde. The Mechanism of Illegitimate Tasks on Employees′ Innovative Behaviors: A Dual Pathway Perspective of Work Engagement and Job Burnou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4): 150-160.,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36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