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研究

孙继伟,李思淇,丁 欣,朱文辉

(上海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1800)

摘 要:针对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这一领域实践问题突出而研究文献较少且缺乏相应理论解释的现象,选取11个冲突过程素材丰富的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案例,借助多重数据渠道形成三角互验的多维数据资料。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得到20个对应范畴,通过深入挖掘范畴间关系,将其整合为磨合期、碰撞期、整合期、冷静期和外部环境5个主范畴,进而提炼出包含各主范畴的核心范畴,即“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构建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机制模型,围绕冲突防范与化解,提出双方尽职调查、合理分配股权、完善契约安排、遵循规章制度、挖掘自身问题、学会换位思考等建议。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冲突领域和学术创业领域相关研究,为中国创业实践、投资管理和学术成果转化提供启示。

关键词:学术创业者;投资方;冲突演化;扎根理论

The Evolutionary Path of Entrepreneurial Team Conflict between Academic Entrepreneurs and Investors

Sun Jiwei, Li Siqi, Ding Xin, Zhu Wenhui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0, China)

AbstractAlong with deep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ocial phenomenon, attracting the attention of many investment institutions. Academic entrepreneurs and investors achieve win-win outcomes through cooperation, but conflicts often arise due to reasons such as strategic planning, control rights allocation, and profit distribution. How to quickly and reasonably resolve conflicts between academic entrepreneurs and investors has become an urgent topic in practice.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has neglecte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conflict behaviors of conflict subjects. Current research also lacks a systematic consideration of the entire process of conflicts between academic entrepreneurs and investors, making it difficult to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s for such conflicts.

With a literature review on conflicts between academic entrepreneurs and investors, this study finds that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in China is currently in a practice-rich but theory-poor stage, with relatively few studies on the individual level of academic entrepreneurs. Thus, an exploratory study is conducted. First, the literature grounded method is used to code and analyze eight typical cases of conflicts between academic entrepreneurs and investors. Second, to avoid concealment by the parties involved, during the theoretical saturation testing stage,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hree enterprises that have experienced conflicts between academic entrepreneurs and investors are conducted using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 ,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and reliability of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This results in 20 corresponding categories: operational shortcomings, academic mission, academic thinking, profit goals, decision-making power, trust level, tolerance degree, goal collision, power intersection, incompatibility, technical stance, research confidence, strengthened control, project reevaluation, withdrawal of one party, mutual reconciliation, conflict continuation,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social attention. By deeply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categories, they are integrated into five main categories: adjustment period, collision period, integration period, cooling-off period,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core category encompassing these main categories is the "evolution path of conflicts between academic entrepreneurs and investors".

The storyline surrounding the core category of this study is as follows: After venture capital enters an enterprise, conflicts may arise between academic entrepreneurs and investors due to differing views on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al goals. These conflicts can manifest as goal collisions, power intersections, and incompatibilities. If the levels of trust and tolerance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are high, conflicts will not surface; otherwise, a triggering event will lead to the expression of conflict. Different conflict behaviors result in variations during the cooling-off period. The behaviors of academic entrepreneurs and investors are internal driv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flict, while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plays a moderating role throughout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fli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ve main categories drive the evolution path of conflicts differently. The adjustment period i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collision period is the development stage, the integration period is the climax, the cooling-off period is the endpoint,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s the external setting. This paper further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conflict prevention: (1) Conduction of due diligence. Before financing, both parties should understand each other's team philosophies and styles and appropriately conduct strategic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2)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equity. It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a balance of control rights between investors and entrepreneurs to motivate entrepreneurs to contribute more to the enterprises' success, helping to establish long-term cooperation between investors and entrepreneurs. (3) Improvement of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 Both parties should formulate suitable systems and actively negotiate at different stages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4) Identification of and solving personal issues. It is essential to learn to empathize, rationally consider the other party's ideas and behaviors from their perspective, and actively change roles after disagreements occur.

Post-conflict resolution strategies include (1) active communication and addressing the conflict, for both parties should actively seek the causes of the conflict, and present their interests to resolve the dispute points; (2) development of a holistic awareness, which means both parties should rationally weigh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conflict from the overall interests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of the enterprise, seeking a unified solution; (3) timely introduction of third-party mediation, which include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other shareholders, mutual friends, universities, etc.

Key WordsAcademic Entrepreneurs; Investors; Conflict Evolution; Grounded Theory

DOI10.6049/kjjbydc.202402018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5)14-0034-11

收稿日期:2024-02-18

修回日期:2024-06-06

作者简介:孙继伟(1968—),男,山西临县人,博士,上海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管理、问题管理;李思淇(1999—),女,河南南阳人,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管理;丁欣(1999—),女,山东日照人,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管理;朱文辉(1996—),男,江苏镇江人,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业与创新管理。

1 研究背景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背景下,学术创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吸引众多投资机构关注。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通过合作实现共赢,但也会因为战略规划、控制权配置和利益分配问题导致冲突时有发生[1]。如果创业者与投资方未正确认识并选择合适方式管理冲突,则会延长冲突过程,降低企业运作效率,甚至还会出现背叛或者分裂行为,最终导致合作关系破裂[2-3]。学术创业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与一般创业者在创业初始条件和商业模式构建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相对缺乏商业管理经验,在协调社会关系、整合人脉资源等方面明显不如市场型创业者。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事件时常见诸报端,如同捷科技创始人雷雨成与投资方中科远东的冲突、无锡尚德创始人施正荣与海外投资人的冲突均属于典型案例。

分析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不仅需要考虑学术创业者的特殊身份,也要围绕投资方、创业环境等进行多角度分析,从而使之符合角色特征及中国特殊的文化情境。相比于其他创业者,学术创业者的背景动机、技术知识、关系网络、盈利目标、价值观和风险承担情况有所不同,研究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探讨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解决策略有助于促进知识转移与应用,深化对冲突现象内在机制与原理的理解,提高理论解释力和预测力,引导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更好地处理冲突问题,规范冲突解决机制,改善投资与管理策略,促进投资方与学术创业者合作和发展。鉴于此,本文重点分析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阐释在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过程中出现的冲突类型、双方行为和影响因素,旨在对现有理论作出拓展,解决学者创业企业融资问题,推动产学研高效融合,为创业管理与创业投资领域贡献新理论成果。

2 文献回顾

2.1 学术创业者

“学术创业”概念(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最早由Roberts[4]在1991年提出,他认为学术创业是指学术机构研究者利用自身科研成果组建公司的过程。不同于传统创业者,学术创业者既是科学家又是企业家。从个人与组织视角看,学术创业是学者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学者或科研人员将自身科研成果商业化的过程[5]。学者通过开展创业教育、知识转移、与产业组织进行研究合作或共建实验室、发放许可证或专利、建立孵化器或科技园、直接创办企业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周炜等,2022),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经济回报、职业回报以及内在满足[6]。O′Shea[7]认为学术创业不仅包括大学自身,也包括其他产业伙伴。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学术创业以教师为主体,通过整合相关资源与组织机构实现工作模式创新[7-9]。国内学者认为学术创业本质上是学术创业者角色身份的转变,即从教书育人的教师促使科研成果商业化的创业者,从具备专业科学知识的研究者转变为擅长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企业家。总体而言,学术创业者是参与大学科研、教学、技术转移和经济社会服务的特殊人才[10]。从宏观环境视角看,创业者把企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组织在一起,他们在经济变革中发挥强有力的催化作用。在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的外部影响下[11],学者学术创业能力、学术资源利用程度及财政支持受国家制度的影响[12],他们对研究领域的熟悉程度使其为新商业模式发展带来独特见解。学术创业能够弥合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知识创造形式,使研究人员为学术界和商业界作出有意义的贡献,而具有潜在商业利益的技术或知识转让是学术创业的主要内容。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学术创业者”是指通过开展创业活动,使科研成果商业化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包括教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等),其在创业之前为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抑或是在创建企业的同时保留高校或科研院所职务。

2.2 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

基于创业者视角的研究表明,从代理理论出发,创业者与投资方是否存在冲突主要取决于创业者经营能否成功[12]。从行为学角度出发,当创业团队内部发生矛盾时,会激化创业者以及团队与投资方之间的冲突[13]。因此,创业团队内部要达成一致目标,并积极与投资方形成凝聚力[14]。在创业者个人特征方面,学者普遍认为人们通常会表现出高度自信的特质和强烈的控制欲望[15],因此在长期合作中,双方很有可能因为个性和行为模式差异而形成紧张关系。创业者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与冲突存在直接联系。当创业者能够接受不同意见且具有高风险承受能力时,他们不太容易察觉到冲突的存在[16]。创业者对投资方的认知是影响冲突演化的重要因素,如果创业者对投资方产生愤怒、紧张等情绪[17],或将投资方行为看作隐含敌意,则会强化冲突关系。如果创业者无法正确认知并选择适当方式管理冲突,则会延长冲突过程[18]。孙继伟等(2019)对魅力型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创业者个人魅力是导致冲突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双方冲突表现则是直接驱动因素。此外,其他学者认为创业者是否履约也是影响冲突演化的主要因素(如诚信问题[19]),创业者在管理企业过程中拥有更多自由权,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突出[20],若出现欺骗或违约等行为,冲突则将愈演愈烈[21]

基于投资方视角的研究认为,从资源依赖角度出发,投资方向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有可能会因为对创业者不够信任而怀疑创业企业能力不足[22]。投资方对创业者的风险评估行为与其推荐新企业的意愿正相关[23],产品可行性、创始人和创始团队素质影响投资方对新创企业未来能否成功的评估[24]。从制度角度看,投资方通过提高股权比例参与公司治理[25],使用决策权、质询权干预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进而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26]。然而,如果投资者影响企业战略管理[27],要求企业优化组织架构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28],则会导致创业者减缓经营决策甚至发生任务冲突[29]。周嘉南等(2015)基于17家风险投资者和企业创始人冲突事件,分析组织内部分歧、利益分歧、利益分歧和组织内部分歧交织3类冲突演化路径。此外,投资方所在金融机构的投资理念、决策流程和领导风格也会影响冲突演化路径,如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退出决策会导致冲突产生[30-31]。投资方与创业者不同,创业者作为企业长期经营管理者,将企业发展作为终身承诺,而投资方则更关注项目短期货币收益[32-34],这会造成投资方与创业者在资源分配、公司经营上产生分歧[35]。此外,投资方违反合同的不道德行为也会导致冲突升级[36]

2.3 研究述评

首先,我国学术创业目前处于实践丰富而理论贫瘠的偏弱型前沿阶段,对学术创业者个体层面的研究较少(周炜等,2022)。学术创业者承担着“研究者”和“创业者”的双重身份[37],学术创业在理解投资方为新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方面取得巨大进展[38]。与普通创业者相比,知识结构不平衡和单一工作经历使得学术创业者的创业过程更加复杂。以往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研究忽视了这一特殊而庞大的群体,导致研究结论缺乏针对性。其次,学术创业研究多采用描述性回顾,主要以国外文献数据分析为主,缺乏国内有效的实际案例,结合中国特殊国情的研究较少,国外研究结论的本土适用性有待考证。此外,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是双方互动演化的一个长期性和动态性过程,已有研究往往根据冷静期倒推,局限于单一冲突行为,较少聚焦于冲突演化全过程,忽视了冲突主体不同冲突行为之间的交互关系。

综上所述,本研究聚焦于学术创业者,从全过程视角剖析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动力因素及作用关系,寻求促进学术创业成功、构建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和谐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以期帮助学术创业者增强对创业环境变化的敏锐感知,进而为中国情景下科研成果商业化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本文遵循扎根理论方法展开探索性多案例研究。该方法的适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一是本文主要探究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研究的是“What”和“How”的问题,从案例研究中能提炼出共性特征(链长制),进而形成新构念和新理论。另外,多案例研究相较于单案例研究更便于展开对比分析,能使研究结果更具有普适性,可信度更高。二是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研究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当前缺少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研究,而扎根理论方法更适合探索这类新问题。三是定量研究很难明晰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动态演化过程,而扎根理论方法则能有效追踪动态现象演化的内在机理。

扎根理论方法由Glaser &Strauss在1967年提出,他们主张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地构建理论,强调理论忠于真实数据。扎根理论分析步骤包含数据收集与分析、数据编码、理论初步建立、理论饱和度检验,其中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是扎根理论的核心所在。逐级编码包括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3部分。

3.2 案例选取

虽然采用多案例研究存在依赖代表性案例的问题,但通过多个案例的共同点和差异可以提供更全面的分析,从而得出更加准确和可靠的结论,增加研究结果可信度。另外,通过对比多个案例并进行交叉验证,有助于提出新理论假设或新解释,进而推动模型构建。多案例研究涵盖不同行业、地区、组织或群体,能够提供更广泛的研究视角,有助于识别模式、趋势和普遍规律,为理论构建和实践提供全面支撑。本研究旨在构建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理论模型,更注重普适性与可推广性,故选择多案例研究方法。

本研究遵循理论抽样原则,抽取能为研究问题提供更多信息量的样本。案例选取标准如下:①创业者需符合本研究对学术创业者的定义;②资料丰富,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事件曾由媒体公开报道,信息披露比较全面,有大量文本资料可追溯;③冲突引起冲突主体关系或行为变化,经历从产生至结束的演化过程;④选择分布在不同行业以及创业活动和经营活动发生在中国情境的典型企业,以提高研究结论外部效度和普适性,便于理论模型推广;⑤案例冷静期各不相同,有助于丰富理论架构,完善理论模型。据此,本文最终选取11个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后3个案例进行访谈,以补充概念、提取范畴以及范畴之间的结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案例基本情况
Table 1 Case profiles of academic entrepreneurs and investors

序号主体企业 创业者 投资方 冲突事件简介1信威通信陈卫大唐集团双方在上市规划、股权激励等方面存在分歧,大唐集团罢免陈卫职务2展讯通信武平NEA等机构武平失去控制权,与投资方在战略规划方面存在不同意见3无锡尚德施正荣海外投资方施正荣挪用公司资产,公司被卷入反担保骗局,海外投资方诉讼4同捷科技雷雨成Sino-JPFund雷雨成业务开拓失败,公司经营业绩下降,引发投资方不满5汇真科技李利鹏林劲峰李利鹏无力回购,盈信提起法律诉讼,双方开展网络骂战6新晟半导体张汝京投资方张汝京因提升良率延迟量产安排,引发投资方不满7爱德万思周功耀长春高新研发产生分歧且研发计划以失败告终,长春高新不履行出资义务,周功耀夺回专利权8Roadstar佟显乔美国投资人融资款管理违背合约,投资人与佟显乔发生抢夺公章的行为9A新能源汽车公司张某GL资本张某认为应该优先发展驾驶技术,忽略盈利,但GL资本坚持盈利为先10B互联网公司邬某HY资本企业营业收入不断下滑,HY资本在股东会议上指责邬某管理水平低下11C芯片设计公司陈某JR资本陈某在毫米波雷达领域研发经验丰富,但是商业化成果不佳,JR资本不满

3.3 数据收集与交叉验证

由于冲突粉饰心理的存在以及对冲突当事人进行访谈成本较高且难度较大,故在主体研究阶段采取文献扎根法。在案例资料收集过程中遵循动态性、持续性和问题导向性原则,选择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作为主要数据来源,确保资料覆盖广度。对来自不同数据源的资料进行三角交叉验证,剔除无法验证的矛盾数据,最终形成约15万字的编码数据(内容有所重复),资料数据来源如表2所示。

表2 案例资料数据来源
Table 2 Sources of case data

资料名称 数据来源 数据数量数据用途 知名新闻门户网站央视网、腾讯、搜狐、新浪等新闻报道48篇,采访视频7个,累计整理文档9万余字建立模型专业财经媒体《第一财经日报》、《经济观察报》、《36氪》等新闻报道21篇,采访专文6篇,3个新闻报道视频,累计整理文档3万余字建立模型自媒体发言及评论企业微信公众号、微博等17篇说明,累计整理文档1万余字建立模型、检验访谈访谈录音转文字整理成访谈文档,共2万字左右检验饱和

为保证资料深度,采取理论抽样方法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选取3家发生过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的企业收集访谈数据。每次访谈时长维持在50~80分钟,在反复优化并向专家请教的基础上确定最终访谈提纲,以解决案例数据分析遗留的问题。访谈提问内容主要包括学术创业者经历、冲突主体间的主要分歧点、引发冲突爆发的具体事件、冲突主体采取的举措、冲突持续时长和告终形式以及冲突爆发时企业内外部环境等。访谈过程中确保同时有3位研究者在现场,实时对资料进行记录,在访谈6小时内对访谈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保证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本文访谈提纲如表3所示。

表3 访谈提纲
Table 3 Interview synopsis

序号 访谈内容 1 公司基本情况及所处行业简介 2 从学术研究转向创业过程中,启动资金来自哪里?引进投资方过程怎样 3 在与投资方合作过程中,您认为哪些地方可能会造成双方期望与目标偏差 4 在过往经历中,是否有特定事件触发了冲突的产生 5 意识到冲突后,当时冲突主体采取了哪些举措?双方干预对公司发展是否产生积极影响 6 冲突持续时间和告终形式怎样,冲突过程中是否有其它因素影响冲突的解决 7 未来是否有调整或改进计划以避免类似冲突发生 8 外部政治和市场环境是否影响冲突走向

4 基于扎根理论的演化路径建构

4.1 开放编码

开放编码是指对收集的所有原始资料进行分解、提炼、概念化后重新组合,以定义现象、发展概念和提炼范畴。为避免个人主观臆断和思维惯性的影响,成立两两分工编码小组,采用“背靠背”的编码方式,分别使用Nvivo12和Excel进行编码。两小组在概念提取、范畴形成过程中连续比较和讨论,针对意见不一致的编码向相关专家请教直至编码完成,形成最终的编码数据库。根据Glaser等[39]提出的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流程(标签化、概念化和范畴化),在逐句编码过程中对涉及研究主题的相关语句贴标签。通过抽象提炼标签化的案例资料,对其进行持续比较以实现对概念的不断完善和修正,用“a+序号”依次编号,得到94个初始概念,用“aa+序号”标识。通过整合初始编码,归纳凝炼更抽象的范畴,用“A+序号”依次编号,最终得到20个范畴。20个范畴分别为:经营短板、学术使命、学术思维、盈利目标、决策权力、信任水平、宽容程度、目标碰撞、权力交叉、不合拍、技术主张、科研自信、加强控制权、项目重新评估、一方退出、双方和解、冲突延续、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社会关注。部分开放编码如表4所示。

表4 案例资料开放编码示例
Table 4 Examples of case data open coding

原始数据引用语示例开放编码概念化规范化范畴化 长春高新认为周功鹏虽然掌握了可降解合金心脏支架相关研发技术,却无法实现有效的商业化应用a71技术无法实现商业转化aa1成果转化能力弱A1经营短板施正荣以优秀的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获得博士学位,并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因此他始终对薄膜研究情有独钟a32对研究情有独钟aa3对研究有使命感A2学术使命张汝京为新昇半导体长期发展,坚持研发投入 a63坚持发展长期投入aa4着重研发A3学术思维企业既然赚了钱,在扣除日常运营费用外,必然需要给投资人分红,但连续两年投资人都没有收到a64投资方未收到分红aa7投资方未达到盈利目的A4盈利目标当时由大唐电信主导的董事会将大量信威研发人员调往大唐,以补充TD-SCDMA(中国主导的3G标准)攻关人才短缺,大唐和信威陷入内战a15投资方将企业人员外派aa9投资方决策A5决策权力施正荣连续投资失败,使得董事会和投资人不再相信他的决策a16失去投资方信任aa10信任危机A6信任水平林劲峰与所投创业者李利鹏因投资问题将冲突从仲裁委蔓延到网络空间,李利鹏在微信朋友圈连续发布信息a57双方展开网络骂战aa14互不退让A7宽容程度陈卫带领信威通信开发出我国第一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通信核心技术SCDMA,但SCDMA业务表现平平,与投资方的经营目标相违背a4双方经营目标不同aa15发展目标分歧A8目标碰撞投资人为防止资产流失,要求掌控公司公章和网银U盾,因此与佟显乔发生了抢夺公章事件a83抢夺公章aa19权力不清发生争夺A9权力交叉投资方认为张汝京过分在意产品质量,眼界太窄,导致企业发展不如预期,张汝京则坚持长期投入研发,不能只看眼前a42互相看不上对方aa16经营方式不合A10不合拍……………………通过不断协商,双方最终决定共享技术、经济等资源,以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a50双方协商和解共享资源aa35协商和解A15双方和解

续表4 案例资料开放编码示例
Table 4(Continued) Examples of case data open coding

原始数据引用语示例开放编码概念化规范化范畴化在股票锁定期结束后,武平与股东协商后决定离开展讯通信,组建天使基金a22创业者协议退出aa38协商后一方退出A16一方退出汇真科技、李利鹏欠深圳盈信资本一期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盈信关联企业、林劲峰先生实际控制的企业)股权转让款4 000万元(仅是本金)3年之久,至今仍未完全清偿a55股权转让纠纷延续aa39双方冲突延续A17冲突延续2008年底金融危机暴发,自2011年以来欧洲债务危机深化,市场一片哀嚎a88债务危机深化aa40金融危机A18宏观经济环境因为没有核心技术,所有合资企业一般不会与国内本土设计公司产生深入合作a89没有核心技术aa42技术不足A19行业发展张汝京作为中国芯的功臣,自创立新昇半导体以来便备受关注,此次与投资方的冲突更是引起同行注意a92创立以来备受关注aa43同行关注A20社会关注

4.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指在开放编码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通过聚类分析,在信息间建立初步联系。通过梳理范畴间的逻辑关系,借鉴之前学者的范畴归类方法,将43个范畴归纳为20个副范畴,并通过探索副范畴间的关系,将其整合为5个主范畴:磨合期、碰撞期、整合期、冷静期和外部环境,如表5所示。在此基础上,构建因果条件(Causal Conditions)→理论现象(Phenomenon)→脉络背景(Context)→中介条件(Intervening Conditions)→行动策略(Action-interaction)→结果(Consequence)这一典范编码模式,对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进行解构,形成可以验证每个主范畴的证据链。

表5 主轴编码结果
Table 5 Main categories of axial coding

主范畴对应范畴 AA1磨合期 A1经营短板A2学术使命A3学术思维A4盈利目标A5决策权力A6信任水平A7宽容程度AA2碰撞期 A8目标碰撞A9权力交叉A10不合拍AA3整合期 A11技术主张A12科研自信A13加强控制权A14项目重新评估 AA4冷静期 A15双方和解A16一方退出A17冲突延续 AA5外部环境A18宏观经济环境A19行业发展A20社会关注

(1)磨合期。因果条件是指双方的不同背景;理论现象是指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试图协调各自的目标、期望和策略,以实现共同的商业价值;脉络情景是指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特质、当前行业特性、组织文化与宏观状况;中介条件是指企业所处发展阶段及面临的外部市场压力;行动策略是指双方基于自身特质与当前信任水平作出行动部署;结果是指双方出现进一步摩擦或由于归因判断不会出现冲突。

(2)碰撞期。因果条件是指双方目标冲突、权力模糊和沟通不畅;理论现象是指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明显冲突,表现为目标、权力和行动方向明显不一致;脉络情景是指组织结构与外部环境;中介条件是指冲突历史与个体差异;行动策略是指两者从目标、关系、利益方面作出判断;结果是指碰撞期产生的冲突可能会持续甚至导致合作关系破裂。

(3)整合期。因果条件是指双方技术差异、期望、控制权争议与成效评估不一;理论现象是指冲突从明显对立走向寻求共同点,即建立一种新的工作关系和项目发展方向;脉络情景是指技术市场趋势、学术界评价与经济环境;中介条件是指组织结构调整和项目所处发展阶段;行动策略是指双方对项目的调整、权力平衡及持续评估,并建立信任;结果是指双方冲突进一步升级。

(4)冷静期。因果条件是指持续目标不一致,解决机制缺失或不足有可能导致冲突延续;理论现象是指双方对冲突进行反思和评估,旨在找到解决冲突的可行路径;脉络情景是指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领导层更替或战略调整;中介条件是指组织调整能力和资源以及投资者、学术创业者的个人情绪和发展规划;行动策略包括退出决策、和解措施和长期对策;结果是指一方退出、双方和解和冲突延续。

(5)外部环境。因果条件是指经济波动、行业动态和社会焦点;理论现象是指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这些因素有可能解决冲突或导致新冲突产生;脉络情景是指全球化趋势和国家政策;中介条件是指经济政策变化和资本市场状况;行动策略是指组织适应经济环境与利用行业发展;结果是指双方改变应对冲突的态度及行为。

4.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指从主范畴中归纳、提炼出系统包含其它范畴的更高层次的核心范畴,且能与其它范畴形成系统性联系,以构建一个涵盖所有概念和范畴的扎根网络体系。通过对编码结果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发现“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这一范畴可概括其它大多数范畴和概念,故将其定义为核心范畴。围绕本研究核心范畴的故事线如下:创业投资进入企业后,在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之间由于经营目标不一致,会产生目标碰撞、权力交叉与不合拍的情况。双方如果信任水平和宽容程度高,冲突表现不明显。冲突行为不同导致冷静期有所不同。学术创业者表现与投资方表现为内部驱动因素,影响冲突发展;外部环境在冲突演化过程中起调节作用,主范畴关系结构如表6所示。基于扎根理论研究范式,选择性编码阶段遵循“磨合期、碰撞期、整合期、冷静期和外部环境→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逻辑构建理论模型,最终构建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模型
Fig.1 Evolutionary path model of academic entrepreneurs and investors

表6 案例资料主范畴典型关系结构
Table 6 Typical relation structure of main category of case data

关系结构关系结构内涵引用语举例(提炼出的关系结构)磨合期→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磨合期是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的起点Roadstar创始人佟显乔等虽然在技术方面能力很强,但企业管理能力较弱,公司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导致经营出现严重问题,引发投资方对其能力的质疑(盈利目标→冲突演化)碰撞期→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碰撞期是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的发展阶段据统计,自2007—2011年尚德累计向亚洲硅业提供15亿美元的无条件支付合约,而且还通过融资、垫付款项、大额采购等方式持续不断地为亚洲硅业提供帮助,通过查询亚洲硅业法人信息发现,施正荣是实际控制人(权利交叉→冲突演化)整合期→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整合期是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的高潮阶段信威通信管理层透露,本次罢免陈卫总经理职位在公司董事会本周宣布,而做出决定的是大股东大唐集团,此前没有任何征兆,而且陈卫本人也不知情(加强控制权→冲突演化)冷静期→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冷静期是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的终点2017年6月份,上海新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发生重大人事变动:张汝京博士3年任期结束,董事会决定张汝京博士将不再担任新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职(一方退出→冲突演化)外部环境→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外部环境是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的调节因素竞争对手包括思科、阿尔卡特—朗讯以及北电等通信公司纷纷瞄准亚洲IPTV市场,影响UT斯达业务经营水平,导致吴鹰与软银在战略规划调整方面产生分歧(行业发展→冲突演化)

4.4 理论饱和度检验

当补充数据对理论框架边际改进较小且未出现新概念与范畴时认为理论饱和,此时理论模型研究可以结束。对收集到的访谈资料进行扎根编码分析,所得编码与范畴都能归结到已有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模型中,未发现新范畴和结构关系。鉴于此,本文认为模型满足理论饱和度要求。

例证1:HY资本在公司股东会上曾不止一次表达对邬某的不满,认为邬某没有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在多项决策上都有失误,导致经营状况堪忧。

通过分析例证1发现,HY资本多次看不惯并在公开场合指责邬某,双方进入摩擦阶段(公开场合指责—宽容程度—磨合期—冲突演化)。

例证2:张某认为锂硫电池是最具有潜力的储能系统之一,应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却忽视了GL资本希望优先利用已有技术获取收益的诉求。

分析例证2发现,张某坚持技术为先,GL资本坚持盈利为先,双方在经营目标上存在分歧,从而产生潜在冲突(双方目标相悖—目标碰撞—碰撞期—冲突演化)。

例证3:陈某在毫米波雷达领域拥有众多专利,但科研成果商业化变现能力较弱,因此JR资本希望尽快退出,双方就退出方案进行商议。

分析例证3发现,陈某成果转化能力较弱,JR资本意欲退出(投资方提出退出—一方退出—冷静期—冲突演化)。

5 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阐释与建议

5.1 演化路径阐释

前文扎根分析涉及5个主范畴:磨合期、碰撞期、整合期、冷静期和外部环境,围绕这5个主范畴形成5个基本命题:磨合期→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碰撞期→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整合期→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冷静期→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外部环境→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

5.1.1 磨合期→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

磨合期是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的起点,包含7条显著影响冲突演化的驱动路径:①经营短板:学术创业者专业知识丰富,但由于长期处于高校、科研院所等环境,导致机会识别能力、投资分析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较弱,缺少运营企业所需的财务能力、管理能力、法律知识和人际交往能力。②学术使命:学者往往对于学术研究拥有强烈使命感,有时会将学术发展放在企业发展之上,从而埋下冲突隐患。③学术思维:学者惯用学术思维解决企业问题,有时可能不通反滞。④盈利目标:投资方对于盈利有自己的预期,当发现企业发展不达标时,很有可能引发会冲突。⑤决策权力:投资方在利用决策权力干预公司发展时,往往会造成学术创业者不满,进而引发冲突。⑥信任水平:信任既是创业者与投资方开展良性合作的必要条件,也是心理契约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归因判断后,如果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信任水平高,仍然愿意继续合作,则冲突不明显;反之,其中一方开始质疑另一方的人品和能力,将会导致合作意愿下降。⑦宽容程度:宽容主要体现在容忍精神和批判精神上,当投资方归因于学术创业者能力不足时,若愿意再给学术创业者机会,允许其犯错,则说明冲突开始不明显;反之,投资方无法原谅学术创业者给企业和自己带来的损害,则表明冲突显现。学术创业者也一样,若能够认可投资方与自己相悖的观念,接受投资方与自己相异的行为,则说明冲突不明显;反之,则说明冲突进入碰撞期。

5.1.2 碰撞期→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

碰撞期为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发展阶段,冲突显现程度包含3条路径,分别为目标碰撞、权利交叉与不合拍。①目标碰撞:对于投资方而言,其看重的是以较少的金额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并在一定年限内退出,实现资本增值收益,学术创业者更关注企业长期稳定发展。通过成功出售、上市、管理层收购等方式变现股权,投资方可获取大量收益,但如果由企业清算撤资,投资方通常会蒙受巨大损失。因此,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在退出方式、退出时间等方面容易产生争议。学术创业者希望公司长期发展,而投资者则更关注如何快速获得投资回报。②权利交叉:根据控制权配置理论,控制权配置水平影响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对企业的掌控程度,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都想占据主动权,因此在股东常规权利及双方权利分配方面容易产生分歧。当双方遇到分歧时,其中一方很容易在社交平台上指责另外一方,导致双方开始相互指责,关系恶化。③不合拍:学术创业者由于教育背景、性格特征、社会经历不同,与投资方在经营理念、发展战略、营销策略、对外投资等方面会有不同的想法,从而在企业发展目标上容易产生分歧。企业对既得利益的管理、奖励机制设置和薪酬福利的制定是导致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分配不均的原因。在收益分配过程中,当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产生较大差距时,未达到心理预期的一方容易形成心理落差,并产生不公平心理。

5.1.3 整合期→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

整合期是冲突演化的高潮阶段,包括4条显著影响冲突演化的路径。①技术主张:学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更倾向于发展技术,若过度追求知识创新、推动技术研发、知识传播等,则会忽视学术创业者的本质,即推动产学研融合,实现科研成果商业化,这就导致学术创业者容易与投资方产生目标分歧,引发投资方对学术创业者能力的质疑。②科研自信:学术创业者为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中容易形成惯性思维,对自身科研成果较为自信,凡事都喜欢亲力亲为,导致个人精力涣散,无法有效实现管理身份转换。学术创业者追求个人主义和技术主义,与投资方在战略规划上容易产生分歧。同时,重义轻利的思想会影响学术创业者在整合期阶段的行为。③加强控制权:投资方通常更加关注投资回报率和风险控制,冲突容易使投资方感到对投资项目的控制权受到威胁,导致他们对投资项目的前景和盈利能力产生担忧。他们可能会寻求更多决策权和管理权,以确保自身利益得到保障。冲突会导致投资方更关注合同条款和法律保障,他们会要求对合同进行修改或增加一些条款,以确保其权益得到保护。④项目重新评估:冲突有可能导致投资方对投资项目进行重新评估,如评估项目市场前景、竞争优势和盈利预期,从而作出更合理的投资决策。在冲突无法解决或投资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投资方有可能会退出投资,以避免潜在损失。

5.1.4 冷静期→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

冷静期是冲突演化路径的终点,包含3条路径,分别为一方退出、双方和解以及冲突延续。①一方退出:在持续冲突或无法解决的分歧中,学术创业者或投资方有可能会退出合作关系,双方冲突表现为长期目标不一致、持续信任缺失、资源投入不成比例或策略分歧,而退出有可能导致项目重组、方向改变或完全终止,留下的一方需要寻求新合作伙伴或独立项目。②双方和解:经过一段时间冲突后,双方达成共识,解决分歧,恢复或加强合作关系,通过有效沟通、妥协、调整期望或目标、重新定义合作条款等方式实现和解,从而达成更加稳定和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为双方提供更清晰的合作方向和目标。③冲突延续:尽管经历了长时间冲突,双方均未选择退出,但也未能达成有效和解,持续争议、沟通障碍、目标差异和不满可能是日常现象,导致项目进展缓慢、效率较低,甚至有可能影响双方声誉和项目市场前景。

5.1.5 外部环境→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

外部环境是冲突演化路径的外部驱动因素,包含3条路径,分别为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和社会关注。外部环境贯穿于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的全过程,对双方冲突关系起调节作用,影响主范畴与冲突演化路径关系强度。①宏观经济环境:经济周期是一个循环过程,当企业处于经济周期低谷且尚未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时很容易陷入困境,而学术创业者会面临来自公司效益和投资方的双重压力。在经济上行期,企业受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双方会为公司发展积极解决冲突,保持密切稳定的合作关系。②行业发展:企业所在行业处于波动发展的不稳定期,会影响企业持续经营,强化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的冲突感知。由于市场份额有限,当同类型竞争者加剧时,必然会瓜分市场、抢夺客户资源,导致企业经营水平下降,投资方会质疑学术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学术创业者也会对投资方产生不满。③社会关注:对企业而言,投资方属于首要利益相关者,供应商和客户属于主要利益相关者,供应商和客户对企业的评价是投资方衡量学术创业者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若冲突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媒体则会持续进行跟踪报道,高校也会发表相关意见,进而影响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的冲突行为。

5.2 对策建议

5.2.1 防范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的对策

(1)双向尽职调查。在融资前,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应开展相互调查,了解彼此核心团队的理念、风格是否匹配。投资方应了解学术创业者的商业计划和发展战略,分析创业项目可行性和潜在增长机会,评估学术创业者团队背景和经验能力,了解其过往工作经历和创业史,掌握学术创业者的财务状况和知识产权申请情况。学术创业者需要了解投资方的资金来源及背景,关注投资方的投资历史、投资领域等,分析投资方的关系网络及行业影响力,明确投资方的风险策略,与其沟通退出策略。投资方在完成基本调研工作后,还需要重点考虑学术创业者的特殊身份,理性分析其作为创业者的资源禀赋。学术创业者也需识别与个人及企业发展目标相匹配的投资方,了解投资方的风格和理念,实现有效甄别。同时,学术创业者应该培养创业敏感度与警觉性,审时度势地选择最佳时机进行融资,不能盲目为吸引投资方而过早失去控制权。在融资过程中,双方应进行充分协商,合理配置控制权。

(2)合理分配股权。通过合理分配股权有助于平衡投资方与创业者间的控制权,激励创业者为企业付出更多努力,从而建立投资方与创业者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在雷雨成与同捷科技案例中,同捷科技第二大股东沈玮仑提出以每股一元的价格将同捷与其在杭州的电动车公司换股,占同捷股比40%,加上其原来持有的12%股权,使其实现对同捷的绝对控股权,雷雨成失去话语权,导致他接下来被董事会罢免。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股权分配应公平、合理和可持续,双方应同时考虑投资额和资源贡献、技术和专业知识、风险承担和奖励以及公司长远发展。在进行股权分配时,投资方和创业者应进行充分沟通和协商,考虑彼此的利益和贡献。可参考类似企业的股权分配实践和行业标准,或者向专业法律顾问和财务顾问进行咨询,以平衡投资方与学术创业者之间的控制权。投资方通常希望在企业中保持一定控制权以确保投资安全和管理有效,但同时也应给予学术创业者一定的自主权来实施创业愿景和策略。只有通过协商和合理分配股权,才能在公司治理中实现双方权益平衡。

(3)完善契约安排,遵循规章制度。双方应积极协商,根据企业发展不同阶段、不同情景制定清晰的契约内容。契约内容除投资比例、投资时间、收益分享和增值服务外,还包括企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的补偿条款。投资方应引导企业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薪酬体系,将学术创业者薪酬与企业经营绩效挂钩,提高企业内部治理有效性。学术创业者应按照契约要求规范管理,严格遵循公司章程作出重大决策,坚决避免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等不合规行为。

(4)挖掘自身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在发生分歧后,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需要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从对方角度理性思考其理念和行为。投资方在完成融资后应积极转变角色,提供增值服务。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到学术创业者的特殊身份,帮助他们实现多重身份平衡,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学术创业者应充分意识到自身社会资源匮乏和管理经验不足,积极利用投资方资金、管理、技术或产业链上下游优势资源,加速公司发展,增强个人综合能力,提高双方信任水平,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5.2.2 化解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的对策

(1)积极沟通,正视冲突。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应积极主动地寻找产生冲突的原因,主动表达真实想法,并提出利益诉求,打开冲突争议结点。通过辨别冲突性质,积极利用建设性冲突,借助彼此角色异质性,为企业利益寻找最好的发展机遇。在企业内部营造积极沟通和畅所欲言的氛围,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决策差异,推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创新与变革。

(2)锻炼全局意识。若冲突事件被公开报道,再经过恶意发酵,将会对学术创业者和投资方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造成冲击,影响企业未来融资。因此,双方应从企业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角度出发,理性权衡冲突利弊,寻求统一解决方案,实现利益合作博弈。其中一方应主动退让或双方均作出一定程度妥协,共同将冲突产生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

(3)及时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调解。当冲突行为发生时,双方往往进入情绪对抗阶段,互相不满、互不认可,沟通难以找到切入点。为避免冲突进一步恶化,需要及时引入第三方调解机构,如政府部门、其他股东、共同好友、高校等,充分发挥“润滑剂”的作用,协助双方解决冲突,促进学术创业成功。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通过访谈收集一手资料和搜寻二手数据的形式,累计收集8家发生过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的企业,探讨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通过挖掘各范畴间的内涵关系,将其整合为磨合期、碰撞期、整合期、冷静期、外部环境5个主范畴。磨合期包含经营短板、学术使命、学术思维、盈利目标、决策权力、信任水平和宽容程度7个范畴,碰撞期包含目标碰撞、权利交叉和不合拍3个范畴,整合期包含技术主张、科研自信、加强控制权和项目重新评估5个范畴,冷静期包含一方退出、双方和解和冲突延续3个范畴,外部环境包含社会关注、行业发展和宏观经济环境3个范畴。其中,潜在冲突是演化路径的起点,碰撞期是演化路径的发展阶段,整合期是演化路径的高潮阶段,冷静期是演化路径的终点,外部环境是冲突演化过程的外部驱动因素。

6.2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借助扎根理论构建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模型,但仍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空间:第一,虽然探讨学术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演化路径,但基于长期追踪的纵向因素,未充分考虑创业环境更新迭代、主体企业成熟度等,未来可从这些角度对理论模型作出拓展。第二,本研究更侧重于学术创业者个人因素对冲突的促进作用,未来应深入研究在冲突演化各个阶段,学术创业者个人因素对冲突演化的影响作用。第三,学术创业者承担着多重角色,角色冲突是学术创业领域的研究热点,未来可分析学术创业者角色冲突与投资方冲突演化机理,并结合案例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在冷静期表现不同的原因以及冲突发展细化路径。

参考文献:

[1] YITSHAKI R. Venture capitalist-entrepreneur conflict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determinants and possible resolu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flict Management,2008,19(3):262-292.

[2] FORBES D P, KORSGAARD M A, SAPIENZA H J,et al. The nature of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uk: widening the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J]. Research Policy,2013,42(2):408-422.

[3] FORBES P D,KORSGAARD A M,SAPIENZA J H.Decisions as a source of conflict in venture board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0,25(6):579-592.

[4] ROBERTS E B. Entrepreneurs in high technology:lessons from MIT and beyond[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5] SHIBAYAMA S. Conflict between entrepreneurship and open science, and the transition of scientific norms[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12,37(4):508-531.

[6] LAM A.What motivates academic scientists to engage in research commercialization: 'gold','ribbon' or 'puzzle'[J].Research Policy,2011,40(10):1354-1368.

[7] O'SHEA R, ALLEN T J, O'GORMAN C,et al. Universitie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a review of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literature[J].Ir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4,25: 11-29.

[8] SIEGEL D S, LINK A N, BOZEMAN B.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propensity of academics to engage in informal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7,16(4):641-655.

[9] KURATKO D F, HORNSBY J S, HAYTON J.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the innovative challenge for a new global economic reality[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15,45 (2):245-253.

[10] 蒋志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要素探讨——基于学术型创业者与新兴技术视角的文献回顾[J].商业时代,2014,33(2):115-116.

[11] RASMUSSEN E, GULBRANDSEN M. Government support programmes to promote academic entreprneurship: a principal-agent perspective[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2,20(4): 527-546.

[12] TIMMONS J A, BYGRAVE W D. Venture capital′s role in financing in novation for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BusinessVenturing,1986,1(2):161-176.

[13] BAYAZIT M.Should I stay or should I go[J].Small Group Research,2003,34(3):290-321.

[14] ZACHARAKIS A,ERIKSON T,GEORGE B.Conflict between the VC and entrepreneur: the entrepreneur's perspective[J].Venture Capital,2010,12(2):109-126.

[15] ZHAO H, SEIBERT.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entrepreneurial status: a meta-analytical review[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6,91(2):259-271.

[16] APPELHOFF D, MAUER R, COLLEWAERT V. The conflict potential of the entrepreneur′s decision-making style in the entrepreneur-investor relationship [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Management Journal,2016,12(2):1-23.

[17] JEHN,BENDERSKY.Intragroup conflict in organizations: a contingency perspective on the conflict-outcome relationship[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3,25: 187-242.

[18] FORBES D P, KORSGAARD M A, SAPIENZA H J. Financing decisions as a source of conflict in venture board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0,25(6):579-592.

[19] HIGASHIDE H, BIRLEY S. The consequences of conflict between the venture capitalist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team in the united kingdo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venture capitalist[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1):59-81.

[20] KAPLAN S,STROMBERG P. Characteristics, contracts, and actions: evidence from venture capitalist analyses[J]. 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4,5:2177-2210.

[21] PARHANKANGAS A, LANDSTROM H. Responses to psychological contract violations in the venture capitalist-entrepreneur relationship: an exploratory study[J].Venture Capital,2004,6(4):217-242.

[22] 徐虹.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的互动耦合机制——基于信任嵌入视角的文献思考与研究展望[J].会计之友,2023,41(9):2-8.

[23] L C I W,TONY D K,J C L, et al.Will the startup succeed in your eyes? venture evaluation of resource providers during entrepreneurs' informational signaling[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22,37(5):106229.

[24] THOMAS H ALLISON, BLAKLEY C DAVIS, JUSTIN W WEBB, et al. Persuasion in crowdfunding: an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of crowdfunding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7,32(6):707-725.

[25] 刘冰,罗超亮,符正平.风险投资和创业企业总是完美一对吗[J].南开管理评论,2016,19(1):179-192.

[26] BURNS N, KEDIA S, LIPSON M.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and monitoring: evidence from financial misreporting[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10,16(4):430-455.

[27] 赵琳,谢永珍.异质外部董事对创业企业价值的影响——基于非线性的董事会行为中介效应检验[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35(11):86-94.

[28] RAJAN. Presidential address: the corporation in finance[J]. Journal of Finance,2012,4: 1173-1216.

[29] STRESE S, MEUER MW, FLATTEN TC. Examining cross-functional coopetition as a driver of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6,57:40-52.

[30] FITZA M, MATUSIK S F, MOSAKOWSKI E. Do vcs matter? the importance of owners on performance variance in start-up 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4): 387-404.

[31] 孙继伟,朱红林.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8,40(5):16-30.

[32] ALVAREZ S A, PARKER S C. Emerging firms and the allocation of control rights: a Bayesian approach[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9,34(2):209-227.

[33] DETIENNE D R,CHANDLER G N. The impact of motivation and 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 approaches on exit strategies[J].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2010,30(1):1-12.

[34] 王茵田,黄张凯,陈梦.“不平等条约”:我国对赌协议的风险因素分析[J].金融研究,2017,60(8):117-128.

[35] 孙继伟,张爱丽.创业者与投资方的战与合[J].北大商业评论,2014,12(10):98-105.

[36] 孙继伟,李晓琳.创业者与投资方冲突视角下创业者出局的动因研究[J].管理学报,2018,15(5):718-725.

[37] 汪怿.学术创业:内涵、瓶颈与推进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17):15-23.

[38] VANCE H FRIED, ROBERT D HISRICH. Toward a model of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decision making[J]. Financial Management,1994,23(3):28-37.

[39] GLASER B G, STRAUSS A 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New York:Aldine,1967:143-145.

(责任编辑:王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