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1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4-05-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张瑶,张光宇,杨诗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1-1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205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面对未来颠覆性创新的市场冲击,在位企业如何突破“创新者窘境”,实现能力进阶至关重要。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以富士胶片反颠覆实践为例,基于“认知—行动—结果”思维逻辑,探讨管理者认知形成、管理者指导组织集体行动以及资源能力进阶的过程机制。结果发现:在位者通过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形成管理者认知,借助意义建构过程实现个体认知到组织认知的跨越,进而指导企业实现竞争能力转向,以抵御外部危机。探索期,在技术创新驱动型管理者认知指引下集体形成颠覆性技术自主突破型组织主导逻辑,进而采取资源拼凑行动构建资源整合能力;转型期,在市场利益获取型管理者认知指引下集体形成技术相关业务拓展型组织主导逻辑,进而采取资源编排行动构建资源延伸能力;强化期,在市场利益强化型管理者认知指引下集体完成市场拓展深化型组织主导逻辑演化,进而采取资源协奏行动形成资源再构能力。由此,构建企业能力进阶路径模型,为在位者积极应对未来市场冲击,突破传统能力刚性束缚,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管理启示。

    张瑶,张光宇,杨诗炜. 在位企业突破“创新者窘境”的能力进阶路径探索——基于颠覆性创新危机情境的讨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1-10., doi: 10.6049/kjjbydc.2023020577.
    Zhang Yao,Zhang Guangyu,Yang Shiwei. The Ability of Incumbent Enterprises to Break Through "Innovators'Dilemma":A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Scenario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Crisi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0): 1-10., doi: 10.6049/kjjbydc.2023020577.

    分享
  • 邓沛东,温军,王诗豪,陈凤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11-2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10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创新资源配置国际化与创新活动复杂化的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与开放性国际秩序的坚定支持者,始终坚持构建资源开放和成本共担的全球性科技开发与共享体系。通过构建“海外研发—创新资源溢出—东道国创新绩效”三维阶梯式理论框架,将中国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3—2019年上市公司微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中国智慧出海对东道国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海外研发中心对东道国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优化东道国创意产出、知识吸收能力和人力资本等途径实现;从实际效果来看,如果东道国本身具有较高的创新关联度和较好的营商环境,则能更好发挥中国海外研发中心的创新提升效用。

    邓沛东,温军,王诗豪,陈凤良. 中国智慧出海的国际化贡献——基于中国海外研发中心的证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11-23., doi: 10.6049/kjjbydc.2023010347.
    Deng Peidong,Wen Jun,Wang Shihao,Chen Fengliang. The International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Wisdom to Go Overseas:Evidence from Chinese Overseas R&D Center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0): 11-23., doi: 10.6049/kjjbydc.2023010347.

    分享
  • 温瑶,李纯青,王正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24-3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60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外部融资是创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如何获得投资者认同并与之建立长期关系是创业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身份理论,阐释投资者认同的企业身份特征内涵,运用理论编码、探索性/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揭示投资者认同的创业企业身份特征(领导能力、组织能力、行业环境和竞争优势),并构建上述4个维度下8因子创业企业身份量表。依据组态理论,运用fsQCA方法探索综合型、竞争型、开辟型和主导型创业企业身份构建路径。结论拓宽了创业融资研究视角,可为创业融资问题提供细致、全面的解释。

    温瑶,李纯青,王正斌. 创业企业身份构建与创业融资——量表开发及组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24-34.,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213.
    Wen Yao,Li Chunqing,Wang Zhengbin. The Construction of Entrepreneurial Enterprise Ident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Financing:Scale Development and A Configuration Analysi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0): 24-34.,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213.

    分享
  • 茹慧超,邓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35-4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30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考虑到技术创新过程中潜藏技术锁定风险,基于多元数字化视角,探究政府环境管制是否有效遏制了技术锁定效应。结果发现:政府环境管制总体上遏制技术锁定效应,并且该影响遵循“有力遏制—遏制效果衰减”这一非线性变化轨迹;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政府环境管制对技术锁定的影响在不同区域、资源型产业集聚程度、制度创新水平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数字化素养与数字化装备的非线性解锁效应成立,但数字化应用可能受技术扩散的时滞影响而失效。

    茹慧超,邓峰. 政府环境管制有效遏制了技术锁定效应吗——多元数字化的非线性解锁效应检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35-45., doi: 10.6049/kjjbydc.2023030243.
    Ru Huichao,Deng Feng. Does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Effectively Curb the Technology Lock-in Effect? Nonlinear Unlocking Effects of Multivariate Digitaliz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0): 35-45., doi: 10.6049/kjjbydc.2023030243.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温璐迪,郭淑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46-5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2206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驱动新一轮创新提速的同时,正在重塑中国区域创新格局。在刻画中国区域创新格局演化趋势的基础上,构建纳入数字化调节机制的区域创新收敛模型,利用2013—2021年283个城市面板数据,系统考察数字化对区域创新格局的重塑效应。研究发现:①中国数字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各地区数字化建设程度存在明显差异;②中国区域创新格局呈收敛趋势,数字化提升有助于加速区域创新格局收敛进程,这一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③中国南北方地区创新水平增长存在俱乐部收敛,南方地区内部创新收敛进程快于北方地区,而数字化对北方地区创新收敛进程的影响效果更明显;④数字化对区域创新格局的影响存在显著双门槛效应,只有当数字化水平达到0.154的门槛值时,其对区域创新收敛进程才具有显著加速效应。科学研判数字化对中国区域创新格局的影响,可为促进数字红利共享与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温璐迪,郭淑芬. 数字化对区域创新格局的重塑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城市的经验数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46-56., doi: 10.6049/kjjbydc.Q202206024.
    Wen Ludi,Guo Shufen. The Reshaping Effect of Digitalization on Regional Innovation Geography: A Study Based on the Empirical Data of Cities in Chin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0): 46-56., doi: 10.6049/kjjbydc.Q202206024.

    分享
  • 陈伟,邓堯,杨柏,陈银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57-6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40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人工智能是否对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具有赋能效应,基于2011—2020年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人工智能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创新环境的中介效应。基准回归结果表明,人工智能能够显著赋能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创新环境在人工智能赋能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人工智能有助于优化创新环境,聚集人才并吸引投资,从而促进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技术越密集的地区,人工智能赋能技术创新水平提升的作用越明显,区域间发展差距较大;对于3种不同创新类型,人工智能均表现出显著促进效应,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促进作用呈现由低到高的特点。非线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智能赋能技术创新整体呈现边际效应递减趋势。

    陈伟,邓堯,杨柏,陈银忠. 人工智能能否赋能区域技术创新——创新环境的中介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57-66., doi: 10.6049/kjjbydc.2023040175.
    Chen Wei,Deng Yao,Yang Bai,Chen Yinzhong. C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mpower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Innovation Environmen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0): 57-66., doi: 10.6049/kjjbydc.2023040175.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付宁宁,苏屹,郭秀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67-7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20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关乎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全球地位,对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具有重要作用。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和Tobit回归方程,测算智能制造企业两阶段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涨幅较小,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高研发高转化和低研发低转化类智能制造企业数量最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创新效率优势明显,个体和行业差异均较大;科技水平、资产规模、创新基础环境、股权集中度对两阶段创新效率均具有正向影响;政府支持、人才结构、市场结构对技术研发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对经济转化效率存在负向影响。最后,从制定合理有效的政府支持政策、完善科技投入管理制度、规范市场竞争机制、合理调整创新人才结构4个方面提出提高我国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的政策建议。

    付宁宁,苏屹,郭秀芳. 基于两阶段超效率DEA的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67-77., doi: 10.6049/kjjbydc.2023020167.
    Fu Ningning,Su Yi,Guo Xiufang. Innovation 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Based on Two-stage Super Efficiency DE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0): 67-77., doi: 10.6049/kjjbydc.2023020167.

    分享
  • 赵潜,赵陈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78-8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00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企业面临绿色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从信号传递视角出发,探讨平台生态嵌入度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2010—2022年中国沪深A股工业上市企业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平台生态嵌入度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突破式绿色技术创新,而且可以促进渐进式绿色技术创新。同时,社会责任会强化平台生态嵌入度对企业突破式绿色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但对企业渐进式绿色技术创新的增强效应不显著,行业管制则会弱化平台生态嵌入度对企业突破式绿色技术创新和渐进式绿色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

    赵潜,赵陈芳. 平台生态嵌入度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于信号传递的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78-88., doi: 10.6049/kjjbydc.2023100345.
    Zhao Qian,Zhao Chenfang. Platform Ecological Embedding and Corporate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0): 78-88., doi: 10.6049/kjjbydc.2023100345.

    分享
  • 冯立杰,李燕燕,王金凤,张珂,刘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89-9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12036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后发赶超的关键之举,明晰颠覆式创新的前因条件及驱动模式,对后发企业制定创新发展战略意义重大。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构建后发企业颠覆式创新整合分析模型,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对149个后发企业案例进行组态分析,探究颠覆式创新驱动模式。结果发现:单一前因条件难以成为驱动后发企业颠覆式创新的必要条件;存在4种颠覆式创新驱动模式,其中,市场驱动型和组织联盟型能够触发“自下而上”颠覆式创新,政府驱动型和技术主导型可以催生“自上而下”颠覆式创新;特定条件下,技术、组织和环境前因条件组合通过“殊途同归”的方式驱动颠覆式创新;不同驱动路径前因条件间存在互补或替代关系。结论不仅能够揭示我国颠覆式创新多重驱动因素及复杂联动机制,而且可为后发企业通过颠覆式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冯立杰,李燕燕,王金凤,张珂,刘鹏. 组态视角下后发企业颠覆式创新驱动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89-98., doi: 10.6049/kjjbydc.2022120368.
    Feng Lijie,Li Yanyan,Wang Jinfeng,Zhang Ke,Liu Peng. Disruptive Innovation Driving Mode of Latecomer Fi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figur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0): 89-98., doi: 10.6049/kjjbydc.2022120368.

    分享
  • 高智林,谭文浩,毛凌翔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99-10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203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VUCA时代背景下,创新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灵魂,组织韧性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以2013—2022年A股专精特新上市企业为样本,考察组织韧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组织韧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企业组织韧性越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越高。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第一,组织韧性能够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地位,进而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第二,组织韧性能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而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第三,组织韧性能够提升行业市场化水平,进而改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异质性检验发现,在国有企业、规模较大企业中,组织韧性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更显著。此外,组织韧性能够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从而带动其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结论可丰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理论与实证研究,为企业借助组织韧性提高创新质量,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高智林,谭文浩,毛凌翔. 组织韧性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99-109.,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319.
    Gao Zhilin,Tan Wenhao,Mao Lingxiang.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and the Innovation Quality of SRDI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0): 99-109.,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319.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辛本禄,耿晶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110-11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1048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与知识基础观,构建“企业社会资本—知识流耦合—知识共创—服务创新绩效”的链式中介模型,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对405份企业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结构性、认知性、关系性社会资本均对服务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减弱;知识流耦合、知识共创在企业社会资本与服务创新绩效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可进一步夯实创新网络、社会资本理论基础,揭示企业社会资本通过知识作用路径影响服务创新绩效的内在机制,为服务企业提高创新绩效提供参考。

    辛本禄,耿晶晶. 服务创新网络中企业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创新绩效——知识流耦合与知识共创的链式中介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110-119., doi: 10.6049/kjjbydc.2023010483.
    Xin Benlu,Geng Jingjing. How Corporate Social Capital Affect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Service Innovation Network: Serial Mediation Effects of Knowledge Flow Coupling and Knowledge Co-cre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0): 110-119., doi: 10.6049/kjjbydc.2023010483.

    分享
  • 李瑞达,袁凌,郑莉,刘顺理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120-12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206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环境会影响企业外部知识搜寻,然而有关组织层面中介机制的探讨较少。考虑到企业变革需要兼顾有效性与合法性,基于管理创新的理性视角与制度视角,探究其如何为外部知识搜寻建立组织体系,并将其标准化与制度化。以120个高管的自我报告为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市场动荡性通过管理创新的2个子维度——组织结构创新、流程创新间接影响外部知识搜寻。其中,组织结构创新与流程创新起完全中介作用,组织冗余调节市场动荡性与管理创新间的正向关系。

    李瑞达,袁凌,郑莉,刘顺理. 市场动荡性如何影响企业外部知识搜寻:管理创新的中介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120-128., doi: 10.6049/kjjbydc.2023020621.
    Li Ruida,Yuan Ling,Zheng Li,Liu Shunli. How Market Turbulence Affects External Knowledge Search:The Mediating Role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0): 120-128., doi: 10.6049/kjjbydc.2023020621.

    分享
  • 科技人才培育
  • 谭春平,闫伊娜,张羽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129-13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1207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使得员工的知识破坏问题日趋明显,严重损害组织可持续发展。以两阶段配对的772份问卷为样本,基于认知—情感系统理论,从员工认知和情感两条路径探究领导底线心智对员工知识破坏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领导底线心智通过违反规范可接受感知与职场焦虑引发员工知识破坏行为,相较于情感路径(职场焦虑),认知路径(违反规范可接受感知)的影响更显著;高水平合作氛围不仅会弱化领导底线心智对违反规范可接受感知和职场焦虑的影响,而且会削弱领导底线心智通过二者对员工知识破坏行为的传导作用。研究结论对保护员工与组织免受知识破坏侵害具有指导价值。

    谭春平,闫伊娜,张羽琦. 领导底线心智对员工知识破坏行为的影响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129-139., doi: 10.6049/kjjbydc.2022120703.
    Tan Chunping,Yan Yina,Zhang Yuqi.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Leader Bottom-line Mentality on Employees' Knowledge Sabotage Behavior[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0): 129-139., doi: 10.6049/kjjbydc.2022120703.

    分享
  • 马丽,王姜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140-1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220749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兴数字技术在传统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给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巨大创新潜能和机会。新生代员工在创新过程中面临“创新悖论”,导致自发性越轨创新行为的发生。根据自我调节理论和自我一致性理论,基于332份调查问卷,构建一个被调节的多中介模型,探讨新生代员工资质过剩感对越轨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资质过剩感正向影响员工越轨创新行为;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消极情绪分别在认知和情绪路径上对资质过剩感与越轨创新间的关系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心理安全感正向调节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消极情绪与员工越轨创新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新生代员工资质过剩感与越轨创新间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为有效发挥新生代员工资质过剩感的作用、适当引导员工越轨创新行为、促进组织管理实践提供人力资源的辨识与思考。

    马丽,王姜硕. 新生代员工资质过剩感对越轨创新行为的影响——一个被调节的多中介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140-149., doi: 10.6049/kjjbydc.Q202207492.
    Ma Li,Wang Jiangshuo.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Employees' Perceived Overqualification on Deviant Innovation Behavior: A Moderated Multiple-mediation Mode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0): 140-149., doi: 10.6049/kjjbydc.Q202207492.

    分享
  • 综述
  • 张羽飞,孙祺,李桂荣,原长弘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150-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H202308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是中国产学研实践的最新模式,是中国式创新在产学研方面的深刻体现,但学术界对这一新现象关注不足,难以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情景下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建设。鉴于此,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这一中国产学研新实践现象为切入点,按照“概念衍生—特征类型—推进路径”分析框架进行逐层解构。首先,梳理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政策演进和研究脉络,廓清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概念内涵与外延;其次,归纳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特征,并基于主导组织视角总结出4类典型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再次,立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为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型创新联合体建设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最后,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整合框架,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创新联合体研究,并为中国政产学研各方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建设提供实践启示。

    张羽飞,孙祺,李桂荣,原长弘.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概念衍生、特征类型与推进路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150-160.,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235.
    Zhang Yufei,Sun Qi,Li Guirong,Yuan Changhong. The IUR Deep Integration Innovation Consortium: Concept Derivation, Feature Types, and Pathways to Advancemen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0): 150-160.,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23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