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2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5-06-10
  

  • 全选
    |
    新质生产力专栏
  • 何元浪,袁健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1-1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L2024XZ58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背景下,人工智能作为新型劳动工具的典型代表,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分析人工智能影响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机制,并基于2010—2022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工业机器人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发展能够显著促进新质生产力提升,并且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人工智能主要通过增强创新能力、改善能源效率和提高数字化水平3个渠道促进新质生产力提升。异质性分析发现,人工智能对新质生产力的带动效应在市场化程度高、技术聚集程度高和产业结构优化水平高的地区更显著。最后,针对发展人工智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创设有利于人工智能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搭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场景,加大人工智能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何元浪,袁健红. 人工智能发展与新质生产力提升: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1-11., doi: 10.6049/kjjbydc.L2024XZ589.
    He Yuanlang,Yuan Jianho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and the Enhance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and an Empirical Tes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1): 1-11., doi: 10.6049/kjjbydc.L2024XZ589.

    分享
  • 李涵,陈岩松,季卫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12-2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L2024XZ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因此如何整合创新资源、实现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议题。针对我国新质生产要素相对分散的现状,对柔性科技智库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行探讨,系统解析柔性科技智库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典型案例、现实梗阻及发展路径。柔性科技智库以无边界组织形式汇聚新质主体、以人机协同提升决策实效、以场景驱动链接产业链与创新链、以智库建议推进生产关系升级,其本质是新质生产力发展视阈下的动力整合中枢,对激发新质生产要素的乘数效应、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独特优势。基于此,需健全柔性科技智库治理和评价机制、加强柔性科技智库数智化跃迁、强化企业主导地位,同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实现智库、人才、产业协同发展,为扎实推进智库联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启示。

    李涵,陈岩松,季卫兵. 柔性科技智库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12-21., doi: 10.6049/kjjbydc.L2024XZ426.
    Li Han,Chen Yansong,Ji Weibing.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Flexib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nk Tank Enabl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1): 12-21., doi: 10.6049/kjjbydc.L2024XZ426.

    分享
  • 苑泽明,李萌,李元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22-3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L2024XZ5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数智化战略的推进,数据资源在企业生产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驱动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力量。首先,系统解读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和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剖析数据资源内涵、属性及作用形式。其次,基于数据资源的4个效应,分析其如何培育新质劳动者,催生新质劳动资料,拓展新质劳动对象,构建数据资源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框架。最后,从培育新质劳动者、催生新质劳动资料和拓展新质劳动对象3个维度出发,提出数据资源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约束与提升路径,为引导企业释放数据资源乘数效应以及持续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对策建议。

    苑泽明,李萌,李元祯. 数据资源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理论逻辑、现实约束与提升路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22-31., doi: 10.6049/kjjbydc.L2024XZ570.
    Yuan Zeming,Li Meng,Li Yuanzhen. Data Resources Empow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eoretical Logic, Practical Constraints and Improvement Path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1): 22-31., doi: 10.6049/kjjbydc.L2024XZ570.

    分享
  • 科技管理创新
  • 马喜芳,黄朝峰,史清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32-4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5007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庸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其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尚存在一定争议。所有制改革推进是激发国有企业创新创业活力的重要抓手,基于悖论视角,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企业为应用场景,探索中庸整合思维与中庸折中思维对组织创造力影响的动态路径,以及创业情境对这一关系的联合作用。基于857份纵向问卷分析发现,国有企业的中庸整合思维通过悖论领导行为促进组织创造力(路径一),而中庸折中思维通过非绩效工资制削弱组织创造力(路径二)。引入创业情境的创业导向与交易型领导风格后,上述相关关系有所改变:高创业导向情境下,路径一的正向关系更强,而在高交易型领导风格情境下,路径二的负向关系被削弱。

    马喜芳,黄朝峰,史清华. 中庸思维如何促进组织创造力——折中—整合思维与创业情境的联合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32-40.,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076.
    Ma Xifang,Huang Chaofeng,Shi Qinghua. How the Zhongyong Thinking Promotes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The Combined Effect of Eclectic-Integrative Thinking and Entrepreneurial Contex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1): 32-40.,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076.

    分享
  • 白秀伟,程德俊,郭飞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41-5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D2024100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0—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分析高层管理者损益关注与机会—威胁认知分类组合在双元创新(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动态配置中发挥的作用,并探讨组织规模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①高层管理者损益关注与机会—威胁认知程度越一致,组织越倾向于探索式创新;②在高层管理者损益关注与机会—威胁认知分类组合下,高—高组合比低—低组合情境下,双元创新更侧重于探索式创新;高—低组合比低—高组合情境下,双元创新更侧重于利用式创新;③组织规模调节高层管理者损益关注和机会—威胁认知分类在双元创新动态配置中的组合效应。组织规模越大,高层管理者损益关注和机会—威胁认知一致性与探索式创新的正向关系越显著。

    白秀伟,程德俊,郭飞燕. 双元创新的动态配置:高管损益关注与机会—威胁认知分类的组合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41-50., doi: 10.6049/kjjbydc.D2024100107.
    Bai Xiuwei,Cheng Dejun,Guo Feiyan. The Dynamic Configuration of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The Combination Effect of Profit-Loss Attention and Opportunity-Threat Cognitive Classification of Top Manager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1): 41-50., doi: 10.6049/kjjbydc.D2024100107.

    分享
  • 孙烨,张艳丽,刘金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51-6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403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企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如何调动高管在颠覆性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积极性成为重要问题。利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免责激励、风险承担、数字化转型与颠覆性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并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以2011—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免责激励能够提高颠覆性技术创新水平;②免责激励通过提高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正向促进颠覆性技术创新;③当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较高时,风险承担对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影响得到正向强化,风险承担在免责激励与颠覆性技术创新中的路径效应也被放大;④免责激励对颠覆性技术创新存在持续的正向促进效应,与拥有高冒险文化、处于低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企业相比,免责激励的促进作用在低冒险文化与高市场竞争环境中表现更显著。

    孙烨,张艳丽,刘金桥. 免责激励对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51-63.,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302.
    Sun Ye,Zhang Yanli,Liu Jinqiao. The Impact of Liability Exemption Incentives on Firms' Disruptiv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The Moderated Mediation Effect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1): 51-63.,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302.

    分享
  • 易锐,范峻浩,张月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64-7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105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创业过程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使创业者常常陷入焦虑。基于认知失调理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解释为什么创业者在焦虑情绪下会作出创业转型这种激进决策。通过对239名创业者多阶段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创业者焦虑是创业转型的触发因素;②创业者焦虑会通过加剧认知失调推动创业转型;③高水平家庭工作冲突会加剧创业者焦虑对认知失调的影响,当创业身份中心性较强时,认知失调更可能推动创业转型;④创业者焦虑、认知失调、家庭工作冲突、创业身份中心性均无法单独构成创业转型的必要条件,各因素以不同途径影响创业转型(2种组态)或非创业转型(2种组态)。

    易锐,范峻浩,张月朗. 创业者焦虑会诱发创业转型决策吗——基于SEM与fsQCA的混合方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64-73.,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541.
    Yi Rui,Fan Junhao,Zhang Yuelang. Could Entrepreneurial Anxiety Induce Pivot Decision-Making?A Study Based on SEM and fsQC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1): 64-73.,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541.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李晓娣,刘柏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74-8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20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情境下如何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亟待解决。基于五螺旋创新理论,运用fsQCA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存在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企业主导下用户创新驱动型、政府助力下产学合作创新驱动型是主要提升路径;②数字情境下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情境差异性和知识情境差异性,从整体来看,企业数字创新水平提升和数字环境建设是实现高生态位适宜度的关键。研究结论揭示了数字情境下多主体联结互动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的机制“黑箱”,可为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李晓娣,刘柏成. 数字情境下何以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基于五螺旋创新理论的多元组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74-84., doi: 10.6049/kjjbydc.2024020029.
    Li Xiaodi,Liu Baicheng. How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Niche Suitability of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s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ization: A Multi-Configuration Study Based on the Quintuple Helix Innovation Theo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1): 74-84., doi: 10.6049/kjjbydc.2024020029.

    分享
  • 舒辉,唐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85-9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40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建设富有韧性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是抵御内外部突发事件冲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WSR框架和动态QCA方法,借助2011—2022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探究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①市场制度是增强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必要条件,其它因素虽然在时间维度上不构成必要条件,但在空间维度上构成部分省市增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具有显著的地区效应;②导致强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路径有WSR联动型与SR协同型两类,其中,前者强调在数字产业集聚和市场制度驱动下实现物理、事理和人理条件的联动匹配,后者则突出无产业多样化阻力情境下事理和人理条件的协同共促;③导致弱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路径可归为产业多样化阻力型和一无所有匮乏型,且与强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驱动机制存在非对称关系;④数字经济背景下,缺乏数字产业集聚条件的省市可借助数字产业集聚区域的赋能能力和辐射效应,实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依附式升级。

    舒辉,唐飞. 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多维组态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85-96.,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055.
    Shu Hui,Tang Fei. The Multidimensional Configuration Path for Enhancing Resilience of Regional Digital Innovation Ecosystem[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1): 85-96.,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055.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张瑾,吴媛,李金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97-10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104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能源转型具有关键作用。为系统探究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与演变规律,基于社会—技术系统视角构建宏观、中观、微观多层级理论框架,以中国内地30个省份为样本,结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寻不同时空条件下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差异与影响因素组态。结果表明:①政府扶持并非“特效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存在显著的时空变化差异;②“十二五”至“十三五”时期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经历从“环境引领—利基响应”到“利基主导—体制变化”的驱动路径转换,现阶段应加大微观利基层驱动力培育;③资源禀赋与用电需求在不同时期均发挥重要驱动作用。

    张瑾,吴媛,李金铠. 社会—技术系统视角下新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组态研究——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97-107.,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444.
    Zhang Jin,Wu Yuan,Li Jinkai. The Configuration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ew Energy Industry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Technical Systems: A Qualitative Fuzzy Set Comparative Analysi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1): 97-107.,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444.

    分享
  • 周立军,刘思薇,杨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108-11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20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引领性和支撑性作用,其技术标准化已成为战略重点。如何突破传统因果分析思维,深刻洞察影响人工智能技术标准竞争力的复杂因素及交互关系,在更细的颗粒度上廓清影响机理和多元发展路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TOE框架,从技术、组织和环境3个维度构建技术标准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模型,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别得到国内与国际层面产生高技术标准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核心条件和组态路径。研究发现:①人工智能高技术标准竞争力的形成需要技术、组织与环境3类因素联动匹配;②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是形成高技术标准竞争力的关键;③国内外人工智能高技术标准竞争力路径存在差异:国内层面当前主要由参与主体驱动,而良好学术生态与高市场需求共同驱动是发达国家的主要路径。研究结论不仅呈现出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标准竞争力驱动路径差异,还可拓展技术标准竞争力理论,并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全球进一步提升技术标准话语权提供参考路径。

    周立军,刘思薇,杨静. 国内外人工智能产业技术标准竞争力驱动路径比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108-118., doi: 10.6049/kjjbydc.2024020083.
    Zhou Lijun,Liu Siwei,Yang J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riving Path of Technology Standard Competitiveness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dust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1): 108-118., doi: 10.6049/kjjbydc.2024020083.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王茂福,管竹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119-12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D202409068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时代,平台型企业作为重要载体,其数字责任履行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研究高管声誉对平台型企业数字责任履行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管声誉能够显著促进平台型企业数字责任履行,降低双重代理成本是重要影响路径。进一步分析发现,新制度主义背景下的3种制度压力,即规制性压力、规范性压力及认知性压力,均对高管声誉与平台型企业数字责任履行之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内部治理水平高、分析师关注程度高的企业,高管声誉对平台型企业数字责任履行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王茂福,管竹笋. 高管声誉、代理成本与平台企业数字责任——制度压力的调节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119-128., doi: 10.6049/kjjbydc.D2024090683.
    Wang Maofu,Guan Zhusun. Executive Reputation,Agency Costs and Digital Responsibility of Platform-Based Enterpris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Institutional Pressur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1): 119-128., doi: 10.6049/kjjbydc.D2024090683.

    分享
  • 张金山,孙霆姝,徐广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129-13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70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转型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现有针对二者关系的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分歧,同时缺乏对可持续发展细分维度与边界条件的深入分析。基于143篇文献177个效应值的元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促进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经济价值、环境价值、社会价值。就细分维度看,数字化转型对供应链管理、组织韧性、新产品开发绩效的激励效果显著。就促进效果看,在非制造企业、非重污染行业企业、中小规模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可持续发展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且行业科技强度不是两者关系的调节因素。与客观测量方式相比,主观测量方式下数字化转型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更显著。结论有助于厘清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间的逻辑关系,对企业实施数字化赋能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张金山,孙霆姝,徐广平. 基于元分析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129-138., doi: 10.6049/kjjbydc.2024070131.
    Zhang Jinshan,Sun Tingshu,Xu Guangping. A Meta-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1): 129-138., doi: 10.6049/kjjbydc.2024070131.

    分享
  • 周惠平,姚艳虹,昝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139-14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20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新时代背景下,数字平台内多元主体间价值共创是中小制造企业实现流程数字化的有效手段。引入数字化战略更新(环境适配性学习、数字技术嵌入)和数字平台韧性(数字平台连通韧性、数字平台恢复反弹韧性),深入探索数字平台内价值共创对中小制造企业流程数字化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搜集247份中小制造企业样本数据对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价值共创对中小制造企业流程数字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境适配性学习、数字技术嵌入在价值共创与中小制造企业流程数字化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存在“价值共创—环境适配性学习—数字技术嵌入—流程数字化”的链式中介路径;数字平台连通韧性强化环境适配性学习、数字技术嵌入的中介作用,数字平台恢复反弹韧性强化数字技术嵌入的中介作用。结论不仅能够拓展价值共创赋能中小制造企业流程数字化的理论研究,而且可以为新质生产力培育背景下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实践提供经验证据。

    周惠平,姚艳虹,昝傲. 数字平台价值共创与中小制造企业流程数字化——数字平台韧性的调节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139-148.,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224.
    Zhou Huiping,Yao Yanhong,Zan Ao. Value Co-Creation within Digital Platform Affecting Business Process Digital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SMEs:The Moderating Role of Digital Platform Resilie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1): 139-148.,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224.

    分享
  • 综述
  • 覃大嘉,张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149-15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50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智赋能推动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技术升级使得工作所需知识不断更新迭代,打破传统职业结构与边界,使得职业可持续性成为组织与员工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为了深化对相关议题的理解,围绕个体职业可持续性这一主题,基于1993—2023年中英文核心期刊数据库中的225篇文献,首先,应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进行定量分析,通过聚类及引文突现,发现现有研究中的知识基础集中分布于理论模型、研究议题、心理资本、职业生态系统等5个聚类;其次,对样本文献进行结构化文献回顾,构建职业可持续性研究的2W1H知识框架,发现个体职业可持续性相关研究尚处于理论探索和构建阶段;最后,结合数智化特征与本土情境,提出个体职业可持续性领域发展议题。

    覃大嘉,张薇. 个体职业可持续性研究述评:知识框架与未来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1): 149-150.,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111.
    Chin Tajia,Zhang Wei. Research Review of Individual Career Sustainability:Knowledge Map and Future Prospect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1): 149-150.,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11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