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1卷, 第18期 
刊出日期:2024-09-25
  

  • 全选
    |
    绿色创新专栏
  • 赵放, 蒋国梁, 徐熠, 李文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1-1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503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激发区域绿色创新活力,充分释放数字产业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的赋能效应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基于2011—2022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分析数字产业集聚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和内在作用机理,并结合政府数字支持力度、市场化水平与数字基础建设,考察数字产业集聚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差异化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第一,数字产业集聚显著提升区域绿色创新水平,且该结论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二,数字产业集聚通过加速人力资本、技术、研发资金等创新要素汇聚、加大政府环境规制力度、加快绿色金融发展和促进市场竞争,进而提升区域绿色创新水平;第三,数字产业集聚对政府数字支持力度大、市场化水平高、数字基础发展相对薄弱地区的绿色创新促进效应更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优化数字产业布局、激发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活力的针对性建议。

    赵放, 蒋国梁, 徐熠, 李文婷. 数字产业集聚赋能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创新要素与创新环境双重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1-11.,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313.
    Zhao Fang, Jiang Guoliang, Xu Yi, Li Wenting. The Empowerment of Digital Industry Agglomeration on Regional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e Dual Perspectives of Innovation Elements and Innovation Environmen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8): 1-11.,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313.

    分享
  • 严若森,吕志栋,李浩,周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12-2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105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股东治理视角,以2013—2022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股东环境积极主义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股东环境积极主义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绿色创新,这一结论在系列内生性检验及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提高企业管理层环境关注度,是股东环境积极主义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的重要机制路径。异质性分析发现,股东环境积极主义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在环境规制较强、所处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国有产权性质企业中更加显著。结论可丰富企业绿色创新前置因素研究,拓展与深化股东积极主义研究,从而为企业绿色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严若森,吕志栋,李浩,周燃. 股东环境积极主义与企业绿色创新——来自中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12-22.,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566.
    Yan Ruosen,Lyu Zhidong,Li Hao,Zhou Ran. Environmental Shareholder Activism and Corporate Green Innovatio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s Heavily Polluting Listed Compani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8): 12-22.,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566.

    分享
  • 蒙大斌,李新宇,李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23-3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40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探究绿色金融政策的作用机理及政策效果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理论,揭示绿色金融政策背景下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策略性行为与融资活动的关系:绿色金融政策会引发企业“信号战争”与绿色创新行为,进而形成多种纳什均衡,对“两高”企业融资产生不同影响。基于537家上市公司相关数据,采用链式中介效应模型考察绿色金融政策对“两高”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结果发现:绿色金融政策不仅能够直接降低“两高”企业融资成本,而且可以通过环境信息披露、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以及环境信息披露和绿色技术创新的链式中介作用3条间接路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蒙大斌,李新宇,李磊. 绿色金融政策与“两高”企业融资成本——信号博弈下绿色创新的中介反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23-32., doi: 10.6049/kjjbydc.2023040174.
    Meng Dabin,Li Xinyu,Li Lei. Green Finance Policy and High-Energy-Consumption and High-Pollution Enterprise Financing Costs: The Mediating Response of Green Innovation in the Signaling Gam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8): 23-32., doi: 10.6049/kjjbydc.2023040174.

    分享
  • 科技管理创新
  • 董昌其,刘纪达,米加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33-4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306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军民资源深度融合是从供给侧角度提升军民融合程度、实现军民需求与供给动态平衡的内在要求。通过对当前我国军民资源共享内容进行编码提取,提炼出由要素实体性、联结性、渗透性和准备性构成的通则框架体系,进一步基于要素交互链接特征、资源共享敛散程度、多元主体复杂程度等归纳出3种异质主体协作结构,分析不同结构的影响因素并梳理影响军民资源深度融合的主要因素,进而使用决策实验室分析法剖析各因素属性及相互作用,依属性组合分为关键—驱动、支持—驱动、支持—导向、关键—导向四类,并提出各类因素在主体协作结构调整中的应对策略。最后,分别从军民公共服务平台运营、各地军民资源共享模式和政策供给体系3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董昌其,刘纪达,米加宁. 军民资源深度融合:要素体系、主体结构与影响因素[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33-43., doi: 10.6049/kjjbydc.2023030677.
    Dong Changqi,Liu Jida,Mi Jianing. Deep Integration of Civil-military Resources: Element System, Subject Structur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8): 33-43., doi: 10.6049/kjjbydc.2023030677.

    分享
  • 李天柱,马青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44-5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50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动态能力演化视角出发,通过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构建四阶段机理模型,指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是企业动态能力演化与生态化创新相互促进的正反馈过程,由前序、转换、跃迁和扩散4个能力演化阶段构成。其中,前序阶段的重点是感知能力和捕捉能力,转换阶段的重点是感知能力、捕捉能力和重构能力,跃迁阶段的重点是组织内重构能力,扩散阶段的重点是跨组织层面生态化重构能力。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通过接力创新完成“应用—研发”逆向突破、采用不同技术路线构建“技术—产品”体系、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培育平台化创新生态系统4个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机制。

    李天柱,马青. 基于动态能力演化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44-54., doi: 10.6049/kjjbydc.2023050045.
    Li Tianzhu,Ma Qing. Breakthrough Mechanisms of Core Technologies in Key fields Based on Dynamic Capability Evolu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8): 44-54., doi: 10.6049/kjjbydc.2023050045.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王梁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55-6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204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2—2022年中国内地31个省域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由异质性分析可知,数字经济对资源型省份、经济发达地区与东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从作用机制来看,新质生产力是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路径。进一步检验发现,数字经济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促进邻近省域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王梁华. 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55-65., doi: 10.6049/kjjbydc.2024020400.
    Wang Lianghua. Digital Economy,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Chinese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8): 55-65., doi: 10.6049/kjjbydc.2024020400.

    分享
  • 曲亮,许塬杰,郭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66-7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60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6—2021年制造业上市企业平衡面板数据,以异质性数字化投入为切入点,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和面板回归模型,研究通用型数字化投入和专用型数字化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通用型数字化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先上升再下降),且投入临界值为0.3678;第二,专用型数字化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不显著;第三,管理效率优化是企业数字化投入作用于企业绩效的中间机制,在通用型数字化投入影响企业绩效的过程中发挥非线性中介传导作用,而商业模式创新在目前尚未发挥有效作用。研究结论表明,经过通用型数字化投入的“红利期”,其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呈递减趋势。

    曲亮,许塬杰,郭媛. 异质性数字化投入对制造业绩效的影响机理——基于文本分析的实证方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66-76.,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214.
    Qu Liang,Xu Yuanjie,Guo Yuan.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Heterogeneous Digital Investment on the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Method Based on Text Mining[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8): 66-76.,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214.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王国红,林欢,黄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77-8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4067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资源编排理论为探索数字化背景下中小企业组织韧性培育提供了新思路。聚焦资源编排对中小企业组织韧性的影响,揭示两者间的作用机理与边界条件,以334家中小企业为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源构建、资源协调对中小企业组织韧性具有正向影响;数字运营能力、数字协同能力中介资源编排与组织韧性的关系,而数字感知能力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未得到证实;变革型领导正向调节数字运营能力、数字协同能力对组织韧性的影响。结论可打开数字化视角下组织韧性培育过程的“黑箱”,为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实施资源编排行为以强化组织韧性提供实践启示。

    王国红,林欢,黄昊. 数字化视角下资源编排对中小企业组织韧性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77-86., doi: 10.6049/kjjbydc.2023040678.
    Wang Guohong,Lin Huan,Huang Hao. The Effect of Resource Orchestration on SMEs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iz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8): 77-86., doi: 10.6049/kjjbydc.2023040678.

    分享
  • 杨瑾,朱焱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87-9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503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颠覆性技术创新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企业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进而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基于5家中国新能源汽车代表性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实践,构建新能源汽车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过程与机理模型,揭示资源行动与动态能力交互效应对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呈现利基市场开发—中高端市场渗透—高端市场导入的动态演化规律;企业通过资源拼凑—资源编排—资源协奏的资源行动逐步实现资源组合化、能力化和杠杆化;企业动态能力经历了外部导向的环境感知能力—内部驱动的学习创新能力—内外部协同的整合拓展能力演进过程,由适应环境的一阶能力升级为创造新能力的二阶能力;企业资源行动与动态能力的交互作用经历了要素聚合—知识赋新—系统共生3次跃迁,对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发挥引领作用。结论可为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

    杨瑾,朱焱斌. 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何以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资源行动与动态能力的交互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87-97., doi: 10.6049/kjjbydc.2023050348.
    Yang Jin,Zhu Yanbin. How Can China's New Energy Vehicle Enterprises Achieve Disruptiv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nteraction Effects between Resource-Focused Actions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8): 87-97., doi: 10.6049/kjjbydc.2023050348.

    分享
  • 李治国,孔维嘉,李兆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98-10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70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新时代背景下,通过数字化转型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企业创新绩效能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在阐释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效应的基础上,利用2011—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从目标导向、技术驱动、组织赋能、环境支撑以及成果与应用5个维度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价体系,并实证检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效应及来源,进一步评估数字产业政策对创新效率损失的改善效应。结果发现:第一,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发挥激励效应,但也会导致创新效率损失。第二,投资者情绪在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发挥创新激励效应的同时,也会加剧创新效率损失;企业产权属性与区位因素是导致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创新效率损失的关键因素。第三,数字产业政策能够有效缓解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

    李治国,孔维嘉,李兆哲.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效应:创新激励与效率损失[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98-107., doi: 10.6049/kjjbydc.2023070580.
    Li Zhiguo,Kong Weijia,Li Zhaozhe. Innovation Effect of Enterpris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novation Incentive and Efficiency Los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8): 98-107., doi: 10.6049/kjjbydc.2023070580.

    分享
  • 袁红梅,田会静,刘心蕊,张艺蒙,夏焕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108-11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307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新产品开发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手段,对其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合作网络与技术网络双重网络视角,选取2007—2021年216家中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专利数据与财务数据,探讨动态网络能力(中心度和结构洞)、技术融合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机制,并验证企业创新绩效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动态网络能力、技术融合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在中心度、技术融合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在结构洞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过程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可为企业运用动态网络能力、技术融合能力提升新产品开发绩效提供参考。

    袁红梅,田会静,刘心蕊,张艺蒙,夏焕章. 动态网络能力、技术融合能力对生物医药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中介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108-118., doi: 10.6049/kjjbydc.2023030744.
    Yuan Hongmei,Tian Huijing,Liu Xinrui,Zhang Yimeng,Xia Huanzhang. The Effect of Dynamic Network Capability and Technology Integration Capability on New Biopharmaceutical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Firm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8): 108-118., doi: 10.6049/kjjbydc.2023030744.

    分享
  • 科技人才培育
  • 李燕萍,廖鑫,杨映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119-12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502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智化转型背景下企业混合办公日益普及,混合办公对员工创新绩效具有何种影响亟需进一步研究。基于SOR理论和社会临场感理论,通过432份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混合办公对创新绩效的双刃剑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办公通过工作家庭平衡的中介作用提高员工创新绩效,挑战性评价在其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混合办公通过工作场所临场感的中介作用降低员工创新绩效,阻碍性评价在其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混合办公理论,拓展社会临场感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为企业在数智化转型中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化混合办公策略提供了实证依据和管理启示。

    李燕萍,廖鑫,杨映瑶. 数智化背景下混合办公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双刃剑”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119-128.,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219.
    Li Yanping,Liao Xin,Yang Yingyao. The Double-Edged Sword Effect of Hybrid Work on Employe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Intellige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8): 119-128.,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219.

    分享
  • 王渊,李浩,郭武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129-13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YX202305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IPO理论框架构建研究模型,揭示时间个性异质性对创业团队决策绩效的影响及时间压力的调节作用,基于创业模拟实验设计进行实验研究,对提出的模型和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时间个性异质性对团队决策绩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时间压力调节时间个性异质性和团队时间心智模型之间的作用关系,但对团队决策绩效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结论能够完善现有文献对团队异质性研究的不足,为理论分歧提供新的学理解释,并为创业团队提高决策绩效提供实践启示。

    王渊,李浩,郭武哲. 相似还是互补?时间个性异质性对创业团队决策绩效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129-138.,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5104.
    Wang Yuan,Li Hao,Guo Wuzhe. Similar or Complementary? The Influence of Time Personality Heterogeneity on Entrepreneurial Team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8): 129-138.,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5104.

    分享
  • 刘伯良,张向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139-15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604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国际人才流动对中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具有积极影响。从韧性视角出发,提出中国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韧性化思路,通过对比创新生态与韧性双重理论视角下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演化过程,识别包括多样性、进化性、流动性、缓冲性在内的韧性特征,构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韧性监测、预测、预警体系。通过对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战略支点城市韧性监测和预警的实证分析得出:①根据目前韧性监测情况,上海整体韧性值排名第一,北京需增强进化性与流动性,广州则需增强多样性与进化性;②在韧性预测与预警方面,2023—2025年北京、上海、广州之间的韧性差异将明显缩小,2023年韧性排名为北京、广州、上海,且上海处于较高警戒状态。最后提出,市场化改革是破解中国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难题的关键举措;人才与高校成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城市的重要资源;战略支点城市治理的常态化、动态化监测是中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有力保障。

    刘伯良,张向前. 中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韧性监测与预测研究——基于北京、上海与广州三大中心城市数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139-151.,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441.
    Liu Boliang,Zhang Xiangqian. Resilienc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of China's Construction of a World-clars Talent Center and an Innovation Highland:Three cases of Strategic Pivot Cities of Beijing, Shanghai and Guangzhou[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8): 139-151.,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441.

    分享
  • 综述
  • 汪涛,杨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152-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20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传统因果逻辑以详实的分析、清晰的目标和准确的预测为基础,而现实中的创业情境通常面临不确定性环境、目标模糊和未来无法预测,此时因果逻辑不再适用。效果推理给解决不确定性创业情境下的决策问题带来新思路,也能为创业实践提供启示。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在分析效果推理概念内涵和结构测量的基础上,对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等内容进行述评,以厘清现有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明确后续研究方向,为未来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借鉴。研究结果不仅对效果推理理论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还能为不确定性情境下的创业实践提供指导性建议。

    汪涛,杨杰. 创业情境下的效果推理研究述评与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8): 152-160., doi: 10.6049/kjjbydc.2023020226.
    Wang Tao,Yang Jie. Review and Prospects of Effectuation in the Entrepreneurial Contex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8): 152-160., doi: 10.6049/kjjbydc.202302022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