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还是互补?时间个性异质性对创业团队决策绩效的影响

王 渊1,李 浩1,郭武哲2

(1.西安工程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2.中国海警局直属第四局,海南 文昌 571300)

摘 要:基于IPO理论框架构建研究模型,揭示时间个性异质性对创业团队决策绩效的影响及时间压力的调节作用,基于创业模拟实验设计进行实验研究,对提出的模型和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时间个性异质性对团队决策绩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时间压力调节时间个性异质性和团队时间心智模型之间的作用关系,但对团队决策绩效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结论能够完善现有文献对团队异质性研究的不足,为理论分歧提供新的学理解释,并为创业团队提高决策绩效提供实践启示。

关键词:时间个性异质性;决策绩效;团队时间心智模型;时间压力

Similar or Complementary? The Influence of Time Personality Heterogeneity on Entrepreneurial Team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

Wang Yuan1, Li Hao1, Guo Wuzhe2

(1.School of Management,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710048, China;2.The 4th Bureau under China Maritime Police Bureau, Wenchang 571300, China)

Abstract:Normally, investors would pay attention to both the projects themselve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teams. This is because the success of a business depends primarily on the composition of its entrepreneurial team members.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eams composed of members with complementary academic backgrounds and diverse knowledge are beneficial. Some studies have also shown that teams composed of individuals with rich work experience and entrepreneurial expertise are more likely to successfully launch a business. These studies seem to indicate that entrepreneurial teams with high heterogeneity exhibit better team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 and are more likely to achieve success. Researchers have explained this phenomenon by stating that team members engage in constructive debate and carefully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ecision-making to make better decisions.

However, some scholars are opposed to the above views. Different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s of entrepreneurial team heterogeneity on team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 Research based on information decision theory shows that the higher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entrepreneurial team, the easier team members can master more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which can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understand problems and thus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cision-making of the entrepreneurial team. Studies based on social categorization theory show that individuals tend to identify with groups to which they have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reject other groups. The study argues that team heterogeneity may have opposing components, and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opposing research views is that the effects of these individual components have not been separated. It is only by delving into the team heterogeneity and subdividing the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he team heterogeneity according to the dimension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reveal the function effect and influence mechanism of the team heterogeneity affecting the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 of the entrepreneurial team.

Entrepreneurial team members work together for a relatively short time and do not understand each other. Therefore,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eams, the influence of time personality heterogeneity on the entrepreneurial team is more obvious. First, time personality heterogeneity is a hidden feature. At the early stage, it is hard for startup members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s time and personality. Once they start to work together, they will find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ce and time identity between members with high time urgency and members with low time urgency. In the face of highly uncertain prospects and an external environment, this difference often becomes a trigger for contradictions. Second, entrepreneurial teams often face milestone constraints. Decisions in entrepreneurial teams are often made under high time pressure. Time pressure exacerbates the impact of time personality heterogeneity on entrepreneurial team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time personality heterogeneity on entrepreneurial team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ime pressure, this study designs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based on an entrepreneuri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and reveals its influence mechanism with the temporal team mental model as a mediating variable. As a result, it can improve the shortcomings of existing research and provide a new explanation for theoretical differences.

The following results are obtained. In entrepreneurial teams, time personality heterogeneit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eam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 Temporal team mental model plays a mediating role between time personality heterogeneity and team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 but not all dimensions are significant. Time pressure can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personality heterogeneity and temporal team mental model, but the moderating effect on team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 is not significant.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higher the heterogeneity of time personality, the more conducive it is to achieving better team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 Thus, in practice, leaders should actively encourage team members to communicate and share with each other, reduce conflicts, and enable their cognition at the time level to form a dynamic balance to achieve high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 meanwhile, time pressure should be matched with the team's time mental model, so that the latter can be endowed with the dynamic adjustment ability and team members would form strong shared cognition of time to effectively cope with high time pressure or unexpected situations and achieve high decision-making efficiency.

Key WordsTime Personality Heterogeneity;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 Temporal Team Mental Model; Time Pressure

收稿日期:2023-05-19

修回日期:2023-09-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BGL054);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6JZ034)

作者简介:王渊(1974—),男,江苏镇江人,博士,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业决策;李浩(1998-),男,江苏连云港人,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业决策;郭武哲(1991-),女,山西应县人,中国海警局直属第四局执法员,研究方向为决策行为。

DOI:10.6049/kjjbydc.YX20230510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4)18-0129-10

0 引言

坊间传言仅六分钟,孙正义就决定投资马云,孙正义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看重的是马云及其团队。可见,除项目本身外,投资人最关注创业团队构成。什么样的团队构成最有利于创业成功?已有研究发现,学科背景互补[1]、知识结构交叉[2]的成员构成较好。也有研究表明,从业经历丰富[3],尤其是具有创业经历的成员加入团队,无论其以前创业是否成功,都有利于团队创业成功[4]。上述研究表明,异质性高的创业团队决策绩效更好、成功概率更大,因为异质性高的团队更容易产生观点对立,在观点辨析和思想碰撞过程中将决策利弊分析得更透彻,更有利于团队作出科学决策[5]

然而,现有文献关于创业团队异质性对团队决策绩效作用效果的分析存在分歧,尤其是时间个性异质性的影响作用不明确。基于信息决策理论的研究认为,创业团队成员异质性越高,掌握和拥有的信息、知识越全面[6],越能够提高团队问题认知能力[7]。而且,跨领域信息和知识交叉有利于团队创新,从而对创业团队决策发挥正向促进作用;基于社会分类理论的研究认为,团队异质性与决策绩效呈负相关关系[8],因为个体往往会对自我归属群体产生认同感,而对其他群体产生排斥[7],即“人以群分”。创业团队异质性高表明成员间认同感和信任感低[9],这样更容易引发团队冲突,从而对创业团队决策绩效产生负向阻碍作用。相比于传统团队,创业团队时间个性异质性的影响作用更大。首先,由于时间个性异质性属于隐性特征,团队组建之时无从了解,一旦团队成员开始共事就会发现,高时间紧迫感成员和低时间紧迫感成员在步调风格与时间认同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面对高度不确定性外部环境,这种差异往往会成为引发矛盾的导火索。其次,创业团队常面临里程碑式约束,团队决策多为高时间压力下作出,这种时间压力会加剧时间个性异质性的影响作用。关于时间个性异质性对创业团队决策绩效的影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时间个性异质性高的团队中,“急性子”成员容易把焦虑情绪传递给“慢性子”成员,同时因为工作拖延让自己产生“挫败感”。Balkis &Duru[10]研究发现拖延与工作绩效呈负相关关系,因此时间个性异质性对团队决策绩效具有负面作用。二是近年来有学者发现,积极拖延有利于缓解员工工作压力,使其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从而对工作绩效产生积极作用,对于个体和团队创新绩效提升具有正向影响(张敏等,2015)。

究其原因,本文认为团队异质性可能存在作用相反的异质性分类,没有分离出异质性分类是导致观点对立的主要原因,只有深入团队内部,按照不同维度细分团队异质性,才能揭示创业团队异质性影响团队决策绩效的作用机制。本文借助实验室实验研究时间个性异质性对创业团队决策绩效的影响,并以团队时间心智模型为中介变量揭示其影响机制,可弥补现有研究不足,为理论分歧提供新的解释。

1 文献回顾

1.1 时间个性异质性

时间个性是指个体使用时间的风格[11],主要表现为时间紧迫感、时间角度和节奏类型3个方面[12]。Landy等[13]研究发现,时间紧迫感属于个体人格特征,高时间紧迫感的人往往会对时间很紧张且缺乏耐心,而低时间紧迫感的人则与之相反;Zimbardo &Boyd[14]提出时间角度的概念,认为个体时间反映其在时间方面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Gevers、Rutte &Eerde[15]认为节奏类型与团队任务时间分配有关,属于一种比较稳定和普遍的人格特质,反映个体在完成具有明确截止日期的任务时对时间节奏安排的偏好;Francis-Smythe &Robertson[16]研究发现,时间个性是一个集个体时间意识、计划性、准时性、多重性和紧迫感等认知与情感特征的综合指标;张钢、乐晨和吕洁[11]根据现有关于时间个性的研究,将时间个性异质性定义为团队成员在时间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反映团队成员对安排任务进程和截止期限的认知不一致。在时间个性异质性测量方面,Francis-Smythe &Robertson[16]开发出包括闲暇时间意识、准时性、计划性、多重性和急躁感5个方面的时间个性指数量表,用于测量个体时间个性差异;袁国方和张钢[17]从时间情感特征差异和时间认知特征差异两个维度测量时间个性异质性,发现在高时间个性异质性团队中,团队成员对任务计划和时间要求的理解差异越大,成员对阶段性任务和时间认同的差异也就越明显。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时间个性异质性是指不同成员对时间限制的认知差异。创业团队中有明确的里程碑约束,由于团队成员缺乏缓解和转化时间冲突的协调机制,因此时间个性异质性对创业团队的影响作用比传统团队更显著。

1.2 时间压力

时间压力是员工普遍面临的一种工作压力,即员工认为自己无法达到组织提出的工作要求时而感受到的压力[18]。时间压力更侧重于时间,是指员工觉得没有足够时间完成工作任务的程度,通常会引起团队成员的情绪变化,如使团队成员产生焦虑、痛苦等感受[21],也会影响团队决策的准确度及任务完成效率[19]。Amabile等[20]开发出创造力氛围量表,其中工作负载压力已被广泛用于测量时间压力。

当前研究对时间压力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时间压力是隐藏的机会,如Rice &Trafimow[21]研究发现时间压力对工作绩效具有促进作用;另一种则认为时间压力是潜在威胁,如易明等(2018)认为时间压力会引发个体和团队情绪焦虑,进而影响个体认知能力并导致任务失败。无论是机会还是威胁,时间压力通常先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然后再影响整个团队心理和行为。从个体层面看,时间压力会引发个体焦虑[22],触发个体沉默行为,提高个体紧迫感,增加个体工作专注力,促进个体利用式创新,抑制探索式创新。从团队层面看,团队通常会用时间表和截止日期使任务时间清晰化,保证团队任务按计划推进,但其作用效果与个体对时间的理解和认知有关。理解和认知差异会使无差异化时间压力在每个成员身上产生差异化感知。团队成员时间压力感知聚合到一起就成为团队时间压力感知,团队时间压力感知差异会影响团队产出速度和质量[29]。创业团队面对快节奏和高不确定性,会使团队时间压力感知更显著。

1.3 团队时间心智模型

苏格兰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24]于1943年提出心智模型(mental model)的概念,用来解释个体在决策中的心理状态。时间心智模型[25]在心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主要解释决策者时间认知与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团队成员的时间共享认知被加工和表征后形成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即团队成员对团队任务完成过程时间侧面(最后期限、顺序和节奏)理解的一致性,包括成员对团队任务时间、团队规范时间和成员特征时间3个维度的共享性认知。其中,团队任务时间是指体现在任务中的时间维度,包括时点、时序、时速等;团队规范时间是指团队规范中与时间有关的内容,反映个体对有节奏活动的共同期望和主观规范,包括准时性、时间意识等;成员特征时间是指成员在时间方面的个性和态度,包括步调风格、时间视野等。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岑杰[26]、张钢等[27]基于任务视角和时间视角拓展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内涵,开发出关于团队时间心智模型的测量量表。

综上所述,团队时间心智模型作为一种内隐的时间协调机制,是对团队时间共享心理的一种表征[26]。在团队时间心智模型中,团队时间共享能提高团队成员对任务时间节点的一致认同,有助于避免任务进程中的时间冲突,用来解释团队时间个性异质性影响机制。

2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2.1 时间个性异质性与团队决策绩效

团队决策绩效是对团队决策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决策质量和能够体现成员一致认可与情感接受的决策满意度两个方面[28]。部分研究证实时间个性异质性对团队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例如,Gibson等[29]认为,团队成员的时间观念差异能够促进知识型团队绩效提升;Mohammed &Nadkarni[12]认为,时间个性异质性有利于平衡团队内部多种时间性需求,如时间紧迫感、节奏类型对团队绩效具有显著正向作用。此外,以往研究还证实时间个性、任务参与风险倾向与任务认知有关,时间个性弱的个体在参与决策时更具有冒险精神,且任务认知较弱,而时间个性强的个体则恰好相反[29]。根据上述推断,时间个性异质性高的团队在平衡团队各阶段不同时间性需求时表现更好,任务时间安排更合理,既不会盲目冒进,也不会超过最后截止期限,即时间个性异质性高的团队决策速度把控较好;同时,时间个性异质性高的团队存在风险决策偏向保守和冒险的成员,由于两类人群对时间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他们往往会先广泛搜索资料,在掌握全面信息的基础上再谨慎作出决策,即时间个性异质性高的团队决策质量更优。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在创业团队中,时间个性异质性对团队决策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2 时间个性异质性与团队时间心智模型

创业团队通常会把时间表、截止日期等作为任务进程的参考节点,在时间个性异质性较高的团队中,不同团队成员对时间要求的感知和解读不同,由此产生的冲突将会引起团队成员对时间安排的谨慎考虑、观点辨析和小心调整,最终形成对时间侧面的一致性认知。时间构成各种事件发生的背景,只从任务角度将团队时间心智模型视为单维构念不够充分,岑杰[26]、张钢等[27]认为团队任务、团队规范和团队成员紧密相连,据此他们开发出多维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因此,本研究打开团队时间心智模型,从团队任务时间、团队规范时间和成员特征时间3个维度加以分析[27]。在时间个性异质性高的团队中,团队成员对时间认知的差异体现在任务时间表、重点任务等方面,这会引发团队冲突,在观点激烈争论和辨析过程中,成员认知差异将逐渐缩小,团队成员对任务时间的安排也将最终统一。团队规范时间是指团队时间规则和规范感知,包括时间准时性规范、截止日期严格执行程度等[30]。时间规范影响个体对时间的感知和构建,时间个性异质性高的团队成员对任务进程准时性和截止期限严格执行程度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子任务进程不一致,进而影响团队整体任务进程,由此产生的任务冲突促使团队成员进行有效沟通并在成员间形成高认同感的团队时间规范。成员特征时间包括成员的时间紧迫感、步调风格和时间视野等[27],时间个性异质性高的团队通常存在高时间紧迫感和低时间紧迫感两类成员,时间紧迫感低的人常面临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情况,而时间紧迫感高的人则会因为团队任务时间限制而感到紧张且缺乏耐心[30]。尽管他们会因为时间个性差异对任务节奏、工作排序等问题产生对立观点,但为保证任务顺利完成,他们不可避免地要相互沟通任务进度和时间安排,这些沟通有助于成员对彼此的时间风格形成认同,从而缩小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在创业团队中,时间个性异质性对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a:时间个性异质性对团队任务时间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b:时间个性异质性对团队规范时间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c:时间个性异质性对成员特征时间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3 团队时间心智模型与团队决策绩效

在现实中,虽然团队有统一的行动计划,但总有一些成员拖到“最后”才行动。行为理论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个体会根据自身偏好和时间感知完成任务,而不是按照原有任务安排执行[30]。创业团队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和任务要求,但团队中高时间紧迫感与低时间紧迫感成员对时间的认知和理解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原本清晰的任务时间节点变得模糊,甚至还会引发矛盾,这些会对团队按时完工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团队迫切需要一种时间协调机制在成员完成任务过程中减少理解差异,统一步调。团队时间心智模型作为一种内隐的时间协调机制,是对团队时间共享心理的表征[27],其构建的团队时间共享理解能增加团队成员对任务时间节点的一致性认同,减少时间模糊性,化解时间冲突,提高成员满意度,最终提升团队决策绩效。同时,为区分团队成员对不同时间维度和时间主体共享性的理解以及这种差异对团队决策绩效的影响,本研究打开团队时间心智模型,考察3个子模型对团队决策绩效的影响。团队任务时间主要包括任务开始、任务结束和任务顺序及速度[27],团队成员默契和积极配合是推进团队任务的必要前提。Gevers、Eerde &Rutte[23]的研究表明,团队成员对任务时间的共识有助于协调行为、减少冲突、促进团队绩效提升。据此推断,团队成员对任务时间的认同感越高,他们对任务目标完成的预期越大[32],他们也就越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到任务过程中[30],最终提升团队决策绩效。时间规范影响团队成员对时间的构建和感知[27],当所有成员对团队时间规范的感知较为一致时,成员间交流频率增加,信任感增强,误会和冲突减少,不同观点得到整合,从而将团队规范时间内化到具体行动中,团队出现趋同的工作步调,有利于团队决策绩效提升。成员特征时间主要反映个体在时间方面的特征,团队成员特征水平越高,成员对彼此的时间风格越了解,越有利于提升时间认同,减少时间模糊性[30]。在成员特征时间高的团队中,为推进任务整体进度和减少对其他成员的影响,团队成员会按照团队整体在截止日期和时间计划方面的一致性认识调整自己的任务进程和工作节奏,以适应其他成员工作节奏和外部任务环境[26],进而提高互动流畅性,提升团队决策绩效。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在创业团队中,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对团队决策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3a:团队任务时间对团队决策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3b:团队规范时间对团队决策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3c:成员特征时间对团队决策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4 团队时间心智模型的中介作用

时间个性体现在个体对阶段性重点任务的把握、任务计划和最后期限感知等方面,时间个性差异会让个体对“何时应做何事”产生观点分歧。时间个性强的个体注重任务进度,习惯规划任务,恪守截止时间;时间个性弱的个体更愿意专注于完成某项任务,注重任务质量而非效率。因此,在高时间个性异质性团队中,团队成员在任务安排和时间认同方面的差异会引发频繁的分歧和冲突,从而促使成员在激烈的观点争辩过程中对团队任务时间安排形成共识,进而形成对时间侧面的共享认知,即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当团队任务时间计划在成员间达成一致性理解后,他们为减少时间不确定性会达成时间默契[23],这就意味着由时间个性异质性引发的分歧和冲突只有在团队成员形成时间共识后才能被化解或转化,进而提升团队决策绩效。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4:在创业团队中,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在时间个性异质性与团队决策绩效间发挥中介作用。

H4a:团队任务时间在时间个性异质性与团队决策绩效间发挥中介作用;

H4b:团队规范时间在时间个性异质性与团队决策绩效间发挥中介作用;

H4c:成员特征时间在时间个性异质性与团队决策绩效间发挥中介作用。

2.5 时间压力的调节作用

唤醒理论认为,个体所处环境时间压力越大,其唤醒水平越高[33],高度唤醒状态有利于个体将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调动更多认知资源,并用积极的工作态度完成任务,进而促进团队决策绩效提升。首先,时间压力作为影响其它过程变量和团队决策绩效的重要因素,既能影响个体层面行为决策,也能对群体及团队产生影响[26]。当团队面临较大的时间压力时,团队成员会将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与工作低相关的时间情感差异会快速被解读,以更好地形成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其次,时间压力作为一种外部约束条件,会对个体完成任务所采取的方法产生影响[34]。当面临高时间压力时,团队为完成任务会加快速度,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更易产生时间分歧和冲突,此时团队将迫切利用相关时间协调机制化解矛盾,团队成员会集中更多精力和注意力来加工任务、规范成员行为,并与其他成员产生时间协同,进而对团队决策绩效产生影响[26]。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5:在创业团队中,时间压力在时间个性异质性与团队决策绩效间发挥调节作用。

H5a:时间压力在时间个性异质性与团队时间心智模型间发挥调节作用;

H5b:时间压力在团队时间心智模型与团队决策绩效间发挥调节作用。

本研究重点探讨创业团队输出——团队决策绩效,因此基于IPO(Input-Process-Output,IPO)理论框架展开研究。以时间个性异质性为自变量,以团队决策绩效为因变量,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同时,考察团队时间心智模型的中介作用和时间压力的调节作用,构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模型
Fig.1 Research model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创业模拟实验收集数据检验上文所提假设。实验室实验具有内部效度高且易于操控等优势[35],能够满足本研究需要。本文组建若干三人团队参加创业模拟实验,使用量表测量时间个性异质性,以创业模拟实验结果表征团队决策绩效,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检验相关假设。创业模拟实验高度模仿市场竞争环境,由不同团队在实验期间完成相似任务,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被试者以志愿招募的在校本科生为主,有少量硕士生参加,以满足本文对团队构成的需要。在中国情境下,大学生群体作为商业创业和社会创业研究被试者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在校学生组成创业团队所受“噪音”影响小,对行业规则的规避可使本研究获得特定情境下较为稳定的行为现象。在现实社会中,高学历青年是创业的主体,因此本实验由不同专业背景、彼此不熟悉的在校学生组建创业团队,既能最大程度上模拟实际创业团队,也方便对变量进行测量。

3.2 研究过程

本研究包括以下两个步骤:第一,预实验。通过统计被试创业团队完成第一年模拟运营的任务时间确定平均任务时间,根据平均任务时间带给被试者时间压力的时间限制,让被试者在预实验过程中熟悉实验操作。第二,正式实验。要求每个创业团队完成企业注册并参与市场竞争,创业团队独立完成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市场开拓等经营决策,根据盈利表现等5个指标计算综合得分数,并以实验结果表征团队决策绩效,指标得分如表1所示。实验采用人为操作时间限制改变时间压力,团队成员的时间压力感知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每期经营决策都存在时间限制,但时间较为宽裕,只让被试者感知到较低的时间压力;二是实验主导教师给被试者设定时间限制,并在实验过程中由实验助理每隔五分钟提醒一次实验组,让被试者感知到较高的时间压力。

表1 团队决策绩效系统综合得分
Table 1 Systematic composite scores of team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

项目权重得分说明盈利表现0.30所有者权益÷所有团队平均所有者权益财务表现0.30本企业平均财务综合评价÷所有企业平均财务综合评价的平均数市场表现0.20本企业累计已交付的订货量÷所有企业平均累计交付的订货量投资表现0.10本企业投资÷所有企业平均投资其中,投资=累计产品研发投入+累计认证投入+累计市场开发投入+∑(到本季为止每个季度末厂房和设备原值总和÷相应购买季度数)成长表现0.10本企业累计销售收入÷所有企业平均累计销售收入

(1)预实验。预实验样本共由60个三人团队组成,剔除不正常数据结果后,最终保留51个团队样本数据。预实验不设时间限制,被试团队按正常速度完成实验。经统计,完成实验的平均用时为32.14min。基于平均用时确定带给被试高/低时间压力的时间限制为16.07min和64.28min,时限计算采用Weenig &Maarleveld[36]的方法,如式(1)、式(2)所示。

高时间限制水平=平均任务时间(M)÷2

(1)

低时间限制水平=平均任务时间(M)×2

(2)

(2)正式实验。正式实验共包括220个三人创业团队,在一周内分5批次参加创业模拟实验,5个批次数据方差分析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可用同一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整理,剔除问卷填写混乱的团队数据,正式实验保留80个高时间压力和122个低时间压力团队数据进行分析。

第一步,确定时间个性异质性大/小分组。在实验前,给被试团队发放问卷,让其填写时间个性异质性量表,团队得分超过临界值计入时间个性异质性大的组,反之则计入时间个性异质性小的组。最终,被试团队被划分为时间个性异质性大和小两组。同时,向被试介绍实验安排,确保所有被试者了解实验任务及操作要领。

第二步,要求每组分别在高/低时间压力下完成二轮实验。首先,在高时间压力下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让实验助理每隔五分钟提醒一次,要求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决策。其次,再进行一轮低时间压力实验,实验过程不再提醒,只在临近时限要求时提醒一次,这样形成4组样本实验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创业模拟实验样本分组结果
Table 2 Sample grouping results of entrepreneuri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组别分组说明一组时间个性异质性大×高时间压力二组时间个性异质性大×低时间压力三组时间个性异质性小×高时间压力四组时间个性异质性小×低时间压力

第三步,时间压力验证。在实验结束后,以被试填写的问卷结果判断被试团队时间压力感知,确保被试者感知的时间压力和实验控制时间压力一致。结果显示,在高时间压力实验中,220个被试团队均表示时间压力高,在规定时间内很难完成任务;在低时间压力实验中,有215个被试团队表示时间压力很小,5个被试团队没感觉。同时,220个被试团队时间压力均来源于实验主导老师设定的时间限制和实验助理每隔五分钟的时间提醒。因此,时间压力验证结果满足本研究需要。

第四步,收集实验数据。给被试发放问卷,要求其根据主观意愿填写测量问卷。现场记录各团队实验结束后系统显示的综合分数,将其作为各创业团队的决策绩效。为保证各创业团队时间个性异质性在实验前后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对各被试创业团队至少经过两次测量,最终剔除结果混乱的团队。

本研究对象为创业团队,但量表测量数据来源于团队中的单个成员,所以需要进行数据有效性检验。首先,检验组内一致性,计算时间个性异质性和团队时间心智模型的Rwg值,结果显示两者均大于0.70,说明组内一致性符合聚合要求;其次,检验组间变异和同质性,时间个性异质性和团队时间心智模型的ICC(1)、ICC(2)值均高于James等[37]建议的群体水平构念ICC临界值,表明数据在团队层面聚合理想。

3.3 变量测量

问卷由时间个性异质性、团队时间心智模型、时间压力量表构成,问卷整体采用李克特七级量表,具体如下:

(1)时间个性异质性:采用袁国方和张钢[11]开发的量表,包含“团队成员关注任务的主观意识非常大”等5个测量题项。

(2)团队时间心智模型:采用岑杰[26]、张钢等[27]开发的量表,量表包括团队任务时间、团队规范时间、成员特征时间3个维度,共包含“在任务进程中,团队成员对‘任务要持续多久’有一致性看法”等10个测量题项。

(3)时间压力:采用Amabile等[20]开发的量表,包含“我觉得时间非常紧迫”等5个测量题项。

(4)团队决策绩效:根据各组经营结果,采用盈利表现等5个指标的加权和作为各创业团队的决策绩效,具体赋分权重如文中表1所示。

4 研究结果

4.1 信效度检验

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用SPSS20.0计算Cronbach's α系数确定,α系数值越大,说明量表信度越高。本研究发现,各量表的Cronbach's α值均在0.8以上,说明量表具有较高信度。

本研究使用量表均是国内外学者开发的成熟量表,因此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在进行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检验之前,对各题项进行因子分析,KMO检验值大于0.8,Bartlett检验显著性小于0.001,因此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各分量表因子载荷的CR值均大于0.8,AVE值均大于0.7,聚合效度通过检验。进一步,采用Amos24软件对时间个性异质性、团队时间心智模型(三维度)、团队决策绩效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变量区分效度,结果如表3所示。从中可见,七因子模型数据拟合度(χ2/df=1.450,RMSEA=0.042,SRMR=0.062,CFI=0.977,TLI=0.973)显著优于其它模型,符合适配指标要求。因此,本研究所选变量具有较高的区分效度。

表3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Table 3 Results of verification factor analysis

Modelχ2dfχ2/dfRMSEASRMRCFITLI七因子232.0721601.4500.0420.0620.9770.973六因子a322.9921641.9690.0620.0820.9500.942五因子b277.7441621.7140.0530.0700.9640.957五因子c436.2061642.6600.0810.1070.9150.901三因子d482.4081662.9060.0870.1120.9010.886二因子e591.6471683.5220.1000.1170.8670.850一因子f869.0631695.1420.1280.1070.7800.753

注:a.时间认知特征差异、时间情感特征差异、时间个性异质性+团队决策绩效、团队任务心智模型、团队规范心智模型、团队成员心智模型;b.时间认知特征差异+时间情感特征差异+时间个性异质性、团队任务心智模型、团队规范心智模型、团队成员心智模型、团队决策绩效;c.时间认知特征差异、时间情感特征差异、时间个性异质性、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团队决策绩效;c.时间压力+团队成员心智模型、团队规范心智模型、团队任务心智模型、团队决策绩效;d.时间认知特征差异+时间情感特征差异+时间个性异质性、团队成员心智模型+团队规范心智模型+团队任务心智模型、团队决策绩效;e.时间认知特征差异+时间情感特征差异+时间个性异质性+团队成员心智模型+团队规范心智模型+团队任务心智模型、团队决策绩效;f.时间认知特征差异+时间情感特征差异+时间个性异质性+团队成员心智模型+团队规范心智模型+团队任务心智模型+团队决策绩效

4.2 假设检验

4.2.1 主效应与中介效应

本文采用Amos软件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模型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从中可见,在时间个性异质性对团队决策绩效的影响机制模型中,各残差值系数均为正;时间个性异质性、团队时间心智模型(3个维度)、团队决策绩效测量路径系数显著;时间个性异质性与团队决策绩效、时间个性异质性与团队时间心智模型(3个维度)之间的结构路径系数均显著,团队任务时间和成员特征时间与团队决策绩效之间的结构路径系数显著,而团队规范时间的结构路径系数不显著。

图2 时间个性异质性对团队决策绩效的影响机制模型
Fig.2 Mechanism model of time personality heterogeneity on team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主效应及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在创业团队中,时间个性异质性对团队决策绩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1成立;时间个性异质性对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2成立;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对团队决策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3成立。一方面,时间个性异质性会引起团队成员在时间分配认知上的不一致,进而引发任务不和谐,即团队冲突。团队阶段性任务会在这些意见的反复讨论与争论中被明确,团队对时间的认知达成统一,能够提升团队决策绩效;另一方面,团队时间心智模型本质上就是团队成员对时间侧面的共享认知,团队认知水平越高,团队内时间认知越统一,越会降低个体时间个性差异引起的冲突,越能提高工作流畅度,最终提升团队决策绩效。本文发现,并非团队时间心智模型中所有维度的正向作用都显著,团队规范时间对团队决策绩效的作用不显著,假设H3b不成立。可能原因在于,被试者选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被试者为在校学生组建的创业团队,虽然满足成员异质性要求,但对于创业者创业知识和组织记忆的储备不足,任务节拍、步骤基本由课程进度决定,很难建立自己的团队规范时间,导致团队规范时间回归关系及中介作用不显著。其次,任务分工不合理,团队任务多依赖CEO,虽然团队对最后时间期限拥有一致认知,但个体会根据自己对任务的节拍、步骤划定自我规范,导致优势资源很难融合,整个团队任务节奏不一致、沟通不顺畅,进而对团队决策绩效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表4 主效应及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Table 4 Results of main effects and mediating effect test

路径 系数显著性对应假设检验结果时间个性异质性→团队决策绩效0.22∗H1支持时间个性异质性→团队时间心智模型0.21∗∗H2支持时间个性异质性→团队任务时间0.30∗∗∗H2a支持时间个性异质性→团队规范时间0.14∗H2b支持时间个性异质性→成员特征时间0.661∗∗∗H2c支持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团队决策绩效1.39∗H3支持团队任务时间→团队决策绩效0.98∗∗∗H3a支持团队规范时间→团队决策绩效0.090.133>0.05H3b不支持成员特征时间→团队决策绩效0.19∗∗H3c支持时间个性异质性→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团队决策绩效0.284∗H4支持时间个性异质性→团队任务时间→团队决策绩效0.294∗∗H4a支持时间个性异质性→团队规范时间→团队决策绩效——————H4b不支持时间个性异质性→成员特征时间→团队决策绩效0.125∗H4c支持整体模型拟合指标:χ2/df=1.450 RMSEA=0.042 SRMR=0.062 CFI=0.977 TLI=0.973 GFI=0.916 AGFI=0.890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H4a、H4c检验中Bootstrap=2 000的95%置信区间不包含0,分别为[0.143,0.495],[0.006,0.270]

团队时间心智模型的中介作用存在,假设H4成立。结果表明,与时间个性异质性相比,由时间个性异质性引发的团队冲突更容易被团队成员感知并提升团队决策绩效。时间个性异质性在认知或情感方面引起冲突是不断融合的过程。时间意识强的成员为急于完成任务往往缺乏理智,时间意识弱的成员会经过深思熟虑再作出决策,前者可以带动后者节奏,后者可以降低前者由于急躁带来的失误。两者正是由于时间认知不一致而产生牵制,从而避免极端化,通过深刻认知任务时间并相互警醒促进团队决策绩效提升。

4.2.2 调节作用

时间压力在本研究中属于类别变量,因此采用Amos的多群组分析方法,以高时间压力和低时间压力划分群组,结果如表5所示。从中可见,时间压力在时间个性异质性与团队时间心智模型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假设H5a成立,但在时间个性异质性、团队决策绩效、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和团队决策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假设H5和H5b不成立。显然,在时间个性异质性与团队决策绩效之间,时间压力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是由于时间个性异质性对团队时间心智模型与团队决策绩效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引致。而后者不显著的原因在于,团队时间心智模型是一种内隐的时间协调机制,用来协调团队成员对时间共享的认知,即高时间压力下形成高时间压力认知,低时间压力下形成低时间压力认知。无论是高时间压力认知还是低时间压力认知,只要团队认知共享程度高,其对团队决策绩效就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调节作用不显著。

表5 时间压力的调节作用
Table 5 Results of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ime pressure

Model CMINP对应假设检验结果时间个性异质性-团队决策绩效0.0270.869H5不支持时间个性异质性-团队时间心智模型4.202∗H5a支持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团队决策绩效2.2750.131H5b不支持

关于时间压力对时间个性异质性和团队时间心智模型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利用简单坡度分析进行解释,结果如图3所示。从中可见,高时间压力直线更陡峭,低时间压力直线更平缓,即在高时间压力下,时间个性异质性对团队时间心智模型的正向作用显著;在低时间压力下,时间个性异质性对团队时间心智模型的正向作用减弱;与低时间压力相比,在高时间压力下,时间个性异质性对团队时间心智模型的正向作用更显著,再次验证了假设H5a

图3 时间压力对时间个性异质性和团队时间心智模型的调节作用
Fig.3 Moderating effects of time pressure on time personality heterogeneity and temporal team mental model

5 结语

5.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实验室研究时间个性异质性对创业团队决策绩效的影响,以团队时间心智模型为中介变量揭示其影响机制,得出以下结论:

(1)在创业团队中,时间个性异质性对团队决策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在时间个性异质性与团队决策绩效间发挥中介作用,但并非所有维度影响作用都显著。

(3)时间压力调节时间个性异质性和团队时间心智模型之间的作用关系,但对团队决策绩效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5.2 管理启示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启示:

(1)在创业团队组建过程中,时间个性异质性越高,创业团队决策绩效越好。因此,可将“急性子”成员和“慢性子”成员组成团队,这样在任务进程中由时间冲突及人际不相容引起的关系冲突更有利于激发成员谨慎考虑、辨析观点和调整节奏,促进团队时间心智模型的形成,进而化解冲突,使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完成工作,提升团队决策绩效。

(2)本文研究对创业团队形成高水平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具有指导意义。在类似创业团队这种生命周期短、时间要素重要的团队中,要重视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前期成员选择对形成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固然重要,但团队在任务过程中也需要不断进行动态调整。除明确任务最后截止日期外,也需要适当增加或减少阶段性时间压力,尤其要关注成员特征时间,团队领导在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带动成员交流与共享,减少与化解冲突,在时间层面进行动态平衡,互相引导而又互相牵制,有方向地向高决策绩效靠拢。

(3)创业团队应设置任务时间节点并对任务时间压力进行控制。任务时间节点的设定应与当前任务相匹配,时间压力并非越大越好,过大的时间压力会使团队成员焦躁而难以沟通,影响团队合作氛围和资源利用,有可能导致任务失败。同样,过小的时间压力会使团队懒散拖延、决策滞后,也有可能导致团队任务失败。因此,时间压力应与团队时间心智模型相匹配,对后者实现动态调整,让团队成员在时间上形成较强的共享认知,以应对任务过程中的高时间压力或突发情况,进而促进团队决策绩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敏, 夏思宇. 高管团队异质性、行业背景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元分析[J]. 安徽大学学报, 2022, 46(4): 147-156.

[2] 吕晨,曹方卉,周之桢,等.高管团队知识结构对高科技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中国科技论坛,2018,34(10):174-181.

[3] 谷盟, 张晓洁, 王栋晗. 创业团队行业经验异质性、治理模式与创业企业成长绩效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6): 11-19.

[4] 周怀康, 姜军辉, 葛淳棉, 等. 创业归来再出发: 创业烙印如何影响工作绩效[J]. 管理世界, 2021, 37(7): 145-161,11.

[5] 齐丽云, 王佳威, 刘旸,等. 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影响研究[J]. 科研管理, 2023, 44(4): 175-184.

[6] 曾楚宏, 李敏瑜. 创业团队异质性对创业绩效的影响: 团队治理的中介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4): 132-142.

[7] 郭见玲, 陈进. 创业团队异质性对创业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以团队成员关系为调节变量[J]. 中国林业经济, 2019, 27(2): 16-20.

[8] 方颖. 创业团队异质性、创业决策和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2,15(19): 121-123.

[9] MICHELE W. Being trusted: how team generational age diversity promotes and undermines trust in cross-boundary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15, 37(3): 346-373.

[10] BALKIS M, DURU E. Prevalence of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behavior among pre-service teache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demographics and individual preferences[J]. Journal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Education, 2009, 5(1): 76-89.

[11] 张钢, 乐晨, 吕洁. 时间个性异质性对团队绩效的影响机制[J]. 技术经济, 2012, 31(5): 12-17,38.

[12] MOHAMMED S, NADKARNI S. Temporal diversity and team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eam temporal leadership[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1, 54(3): 489-508.

[13] LANDY F J, RASTEGRAY H,ThAYER J, et al. Time urgency: the construct and its measurement[J]. Th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1, 76(5): 644-657.

[14] ZIMBARDO P G, BOYD J N. Putting time in perspective: a valid, reliable individual-differences metric[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9, 77(6): 1271-1288.

[15] GERVERS J M P, RUTTE C G, EERDE W V. Meeting deadlines in work groups: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chanisms[J]. Applied Psychology, 2006, 55(1): 52-72.

[16] FRANCIS-SMYTHE J, ROBERTSON I. Time-related individual differences[J]. Time &Society, 1999, 8(2-3): 1-37.

[17] 袁国方, 张钢. 时间框架效应下时间个性差异对知识团队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15, 18(3): 102-110.

[18] KARASEK R A. Job demands, Job decision latitude, and mental strain: implications for job redesig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9, 24(2): 285-308.

[19] HAJI A E, KRAWCZYK M, SYLWESTRZAK M, et al. Time pressure and risk taking in auctions: a field experiment[J].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Experimental Economics, 2018, 78(2): 68-79.

[20] AMABILE T M, CONTI R, COON H, et al. Assessing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5): 1154-1184.

[21] RICE S, TRAFIMOW D. Time pressure heuristics can improve performance due to increased consistency[J]. 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12, 139(4): 273-288.

[22] 安彦蓉, 杨东涛, 刘云. 化压力为创新: 上级发展性反馈与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6): 139-146.

[23] GEVERS J M P, EERDE W V, RUTTE C G. Team self-regulation and meeting deadlines in project teams: antecedents and effects of temporal consensus[J]. 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09, 18(3): 295-321.

[24] HUY Q N.Time,temporal capability,and planned change[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26(4): 601-623.

[25] LEE H J. Time in organizational studies: towards a new research direction[J]. Organization Studies, 1999, 20(6): 1035-1058.

[26] 岑杰. 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及其内部交互与团队绩效[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14, 36(2): 162-169.

[27] 张钢, 岑杰. 团队时间心智模型: 内涵拓展与量表开发[J]. 管理学报, 2014, 11(6): 844-851.

[28] 王倩楠, 葛玉辉. 新创企业高管团队的团队过程与战略决策绩效——认知的调节作用[J]. 管理工程学报, 2021, 35(2): 12-25.

[29] GIBSON C B, WALLER M J, CARPENTER M A, et al. Antecedents, consequences, and moderators of time perspective heterogeneity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mno teams[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7, 28(8): 1005-1034.

[30] 黎丹, 林春培. 团队时间心智模型对团队有效性的影响研究[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3, 44(2): 56-64.

[31] HACKER W. Action regulation theory: a practical tool for the design of modern work processes[J]. 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03, 12(2): 105-130.

[32] DUC A L, THO D N, NAKANDALA D, et al. Team innovation in retail services: the role of ambidextrous leadership and team learning[J]. Service Busines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20, 14(1): 167-186.

[33] 姚柱, 罗瑾琏. 时间压力对知识隐藏的影响研究: 动机与情绪的双路径[J]. 管理评论, 2022, 34(8): 180-191.

[34] BARTEL C A, MILLIKEN F J. Perceptions of time in work groups: do members develop shared cognitions about their temporal demands[J]. Research on Managing Groups and Teams, 2004, 6(3): 87-109.

[35] 秦昕, 马骏, 叶文平, 等. 战略和创业研究中的实验方法: 现状、方法与前景[J]. 管理学季刊, 2018, 3(1): 131-160,165-166.

[36] WEENIG M W H, MAARLEVELD M. The impact of time constraint on information search strategies in complex choice tasks[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02, 23(6): 689-702.

[37] JAMES L R, DEMAREE R G, WOLF G. Estimating within-group interrater reliability with and without response bia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84, 69(1): 85-98.

(责任编辑:王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