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5-03-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柳卸林,郭鹏,吉晓慧,常馨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1-1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70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创业知识溢出理论与集聚经济研究,以2015—2021年中国内地GDP100强城市为样本,建立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重点探究城市创业活动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剖析企业多样化集聚、产业专业化集聚对城市创业活动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城市创业活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②企业多样化集聚能够强化城市创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正向影响,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对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创业与经济发展关系发挥显著正向调节作用,但对于中部地区没有表现出相同作用;③产业专业化集聚抑制城市创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柳卸林,郭鹏,吉晓慧,常馨之. 城市创业活动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基于企业多样化与产业专业化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1-10., doi: 10.6049/kjjbydc.2023070012.
    Liu Xielin,Guo Peng,Ji Xiaohui,Chang Xinzhi. The Effect of Urban Entrepreneurship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he Perspectives of Enterprise Diversification and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6): 1-10., doi: 10.6049/kjjbydc.2023070012.

    分享
  • 綦良群,乔谦,王金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11-2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90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双循环背景下产业间增加值流向,对区域先进制造业投入服务要素来源进行区分,并基于内嵌中国区域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测度服务化水平,探讨总体服务化投入、源自内外循环的服务化投入对区域先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服务化对区域先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不显著,不同投入来源服务化对区域先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具有异质性,源自内循环的服务化水平提升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而源自外循环的服务化则起抑制作用;②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知识资本投入与创新积累均能加强源自内循环的服务化对区域先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亦能削弱源自外循环的服务化对区域先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双循环背景下服务化与区域先进制造业产业升级理论研究。

    綦良群,乔谦,王金石. 双循环背景下服务化对先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11-22.,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167.
    Qi Liangqun,Qiao Qian,Wang Jinshi.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Servitization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Dual Circul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6): 11-22.,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167.

    分享
  • 刘家树,田中锐,董津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23-3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00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全球经济下行、地缘政治不稳定、关键技术封锁等背景下,增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尤为重要。通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不同类型科技服务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两种类型科技服务均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相比前向科技服务(研发端介入),后向科技服务(成果转化端介入)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正向影响更显著。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创新资源冗余度在前向科技服务增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创新资源冗余度和配置效率在后向科技服务增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过程中均发挥了中介作用。门槛效应检验发现,当创新资源冗余度较高时,两种科技服务增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边际效应呈倒U型趋势;当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时,两种科技服务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边际效应增强。

    刘家树,田中锐,董津津. 不同类型科技服务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23-33., doi: 10.6049/kjjbydc.2023100100.
    Liu Jiashu,Tian Zhongrui,Dong Jinjin. The Mechanism of Different Types of Technology Services Affecting the Resilienc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6): 23-33., doi: 10.6049/kjjbydc.2023100100.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陆菊春,肖晓寒,卞文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34-4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9046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以及门槛模型,分析2010—2021年知识产权保护对城市绿色创新的驱动效应。研究发现:第一,知识产权保护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是持续变化的,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升,赋能效应转变为挤出效应且负向阻碍作用呈现出由弱到强的变化趋势,其中,珠三角城市群内知识产权保护与绿色创新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倒“U”型关系,长三角内未出现明显的非线性演化。第二,知识产权保护的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其中,珠三角城市群内本地知识产权保护对毗邻城市绿色创新发挥赋能效应,而长三角城市群内则呈现为挤出效应。第三,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城市绿色创新质量提升,即在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下城市更倾向于进行实质性创新而非策略性创新。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高能促进研发人员及研发资金投入,在既有创新活动基础上提升城市绿色创新能力。

    陆菊春,肖晓寒,卞文婕. 知识产权保护与城市绿色创新:赋能还是挤出——以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34-45.,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469.
    Lu Juchun,Xiao Xiaohan,Bian Wenji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Urban Green Innovation:Empowerment or Crowding-Out Effect?A Case Study of China's Yangtze River Delta City Cluster and Pearl River Delta City Cluster[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6): 34-45.,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469.

    分享
  • 吴雷,柳淇,高娈,林超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46-5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007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探讨高价值专利的时空分布及其驱动机制有助于促进知识产权区域协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基于2005—2021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分析高价值专利时空分布演变规律,并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近年来高价值专利总体呈现出增加态势,尤其是沿海地区增长迅速,菱形结构日益凸显;高价值专利多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区域,呈现明显的沿海强于内陆、“东—中—西”逐渐递减的格局特征;自2011年始高价值专利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且空间自相关性逐渐增强。第二,经济基础、政府重视、人才规模以及生态环境等均会对高价值专利产生不同影响。其中,经济基础会显著抑制邻近地区高价值专利发展,与普通专利的研究结果相反。第三,菱形结构地区、东北地区以及外围地区高价值专利的影响因素存在异质性。

    吴雷,柳淇,高娈,林超然. 中国城市高价值专利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46-56., doi: 10.6049/kjjbydc.2023100748.
    Wu Lei,Liu Qi,Gao Luan,Lin Chaoran.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High-Value Patents in Chin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6): 46-56., doi: 10.6049/kjjbydc.2023100748.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甄玉晗,孙文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57-6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106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2009—2022年我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ESG评级分歧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ESG评级分歧会显著抑制企业绿色创新。这一影响主要通过加大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企业人力资本质量、减少企业研发投入实现。异质性分析发现,行业竞争程度和企业所有权能够弱化ESG评级分歧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不利影响。将ESG评级分歧划分为3类样本后,发现在ESG评级分歧较大的样本中绿色创新水平明显下降,在ESG评级分歧较小且ESG评级较低的样本中绿色创新水平未受到显著影响,在ESG评级分歧较小且ESG评级较高的样本中绿色创新水平有所提升。结论既可为理解ESG评级分歧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机理提供证据,也可为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实践指导。

    甄玉晗,孙文祥. ESG评级分歧与企业绿色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57-67.,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637.
    Zhen Yuhan,Sun Wenxiang. ESG Rating Divergence and Corporate Green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6): 57-67.,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637.

    分享
  • 赵艺璇,钱庆乐,成琼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68-7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20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数实资源融合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是我国企业实现生态位跃升,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基于资源杠杆理论,选取三一重工为典型企业样本,采用纵向单案例方法探索企业利用数实资源杠杆支撑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进而实现生态位跃升的内在机理与过程规律。结果发现:第一,企业通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实现生态位升级,经历生态位纵向攀升、生态位横向扩张以及生态位螺旋迭代升级3个阶段,表现为互补生态位——中枢生态位——生态位跨界扩张的路径。第二,企业生态位跃升的路径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第一阶段利用数字资源桥接实体资源,提升资源组合多样性,合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支撑企业由互补生态位嵌入中枢生态位;第二阶段促进数字资源与实体资源融合,加快资源分布式重构升级,推进纵深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实现中枢生态位扩张。可见,两阶段过程具有“(资源)杠杆—(技术)突破)—(生态位)跃升”的内在逻辑。通过揭示作用机制与过程规律,可为企业利用数实资源融合构建技术竞争优势提供实践启示。

    赵艺璇,钱庆乐,成琼文.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视角下数实资源融合如何驱动企业生态位跃升[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68-77., doi: 10.6049/kjjbydc.2024020051.
    Zhao Yixuan,Qian Qingle,Cheng Qiongwen. How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and Real Resources Drives the the Corporate Ecological Niche Lea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e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6): 68-77., doi: 10.6049/kjjbydc.2024020051.

    分享
  • 周红,李政兴,李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78-8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104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时代,探讨国有平台型企业创新绩效组态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TOE理论,以天津国有平台型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fsQCA方法探究数字平台能力、平台开放度、平台领导力、数字化政策支持及创新政策支持对国有平台型企业创新绩效的组态效应。结果表明:单一要素不构成国有平台型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必要条件,高水平国有平台型企业创新绩效是技术、组织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水平国有平台型企业创新绩效实现路径有4种,分别是技术驱动型、技术驱动平台领导力型、数字平台能力与创新政策支持协同型、数字化政策支持驱动型。数字平台能力在国有平台型企业创新绩效提升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周红,李政兴,李征. 数字化背景下国有平台型企业创新绩效的组态效应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78-87.,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406.
    Zhou Hong,Li Zhengxing,Li Zheng. Configuration Effect of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State-Owned Platform Enterprises against the Digital Backdrop[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6): 78-87.,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406.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赵宏媚,陆程程,姚建建,赵文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88-9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10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部署日益完善,高校有组织科研成为一个新兴政策话语和新时代高校科技创新模式变革的核心概念,近年来在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领域引发学者广泛关注。然而,高校有组织科研效能概念和构成维度存在较大模糊性,缺乏公认、有效的综合分析框架和测量工具,致使学界和科研管理部门对其难以形成系统认知,带来效能评估难、改进方向不明确、政策有效性低、执行力差等科研管理挑战。鉴于此,聚焦高校有组织科研效能,采用质性元分析方法,探究其概念内涵、结构并进行量表开发与检验。研究发现:①高校有组织科研效能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多维构念,包含高校创新效能、高校支持效能、团队协同效能、成员参与效能4个维度,该量表由4个因子和16个题项构成,能够测量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现实效能和潜在效能;②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该量表信效度均达到理想水平,是测量高校有组织科研效能的有效工具。研究结论有助于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领域理论体系发展,为实施针对性策略、提升高校有组织科研实际效能提供支持。

    赵宏媚,陆程程,姚建建,赵文华. 高校有组织科研效能的结构维度与量表开发[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88-98.,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111.
    Zhao Hongmei,Lu Chengcheng,Yao Jianjian,Zhao Wenhua. Structural Dimensions and Scale Development of Organized Research Efficacy in Universiti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6): 88-98.,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111.

    分享
  • 孙笑明,熊旺,宇文乐薇,姚馨菊,赵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99-10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H202308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量没有应用的专利成为“沉睡专利”,唤醒沉睡专利有助于挖掘潜在技术,推动专利转化,促进创新发展。选择高校与科研院所沉睡专利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沉睡专利的两大唤醒机制——技术唤醒和商业唤醒,构建高校与科研院所沉睡专利评估体系,以2000—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已公开、未发生过专利转化的有效发明专利为样本,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校与科研院所沉睡专利并非无价值专利,部分专利存在唤醒潜力,产学研合作对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作用;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沉睡专利价值评估体系有助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识别高质量沉睡专利,提高科研投入效率,减少科研浪费,为后续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帮助。

    孙笑明,熊旺,宇文乐薇,姚馨菊,赵婕. 高校与科研院所沉睡专利价值评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99-108.,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275.
    Sun Xiaoming,Xiong Wang,Yuwen Lewei,Yao Xinju,Zhao Jie. Value Evaluation of Sleeping Pat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6): 99-108.,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275.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朱雪春,张云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109-11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908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质量管理实践有助于产出优质产品,是提升创新质量的重要抓手。根据双元思想,基于组织学习理论和知识基础理论,将质量管理实践划分为利用式质量管理实践和探索式质量管理实践,构建质量管理实践影响创新质量的理论模型,分析知识整合的中介作用与组织惯例更新的调节作用,通过对296份问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揭示质量管理实践影响创新质量的路径和边界。研究发现:①利用式质量管理实践和探索式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质量与知识整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②知识整合有利于促进创新质量提升,知识整合对利用式质量管理实践与创新质量关系以及探索式质量管理实践与创新质量关系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且对探索式质量管理实践与创新质量关系的中介作用更强;③组织惯例更新对利用式质量管理实践与创新质量关系以及探索式质量管理实践与创新质量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增进对质量管理实践与创新质量关系的理解,为提升创新质量提供借鉴。

    朱雪春,张云瑞. 质量管理实践如何驱动创新质量提升——知识整合与组织惯例更新的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109-119.,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856.
    Zhu Xuechun,Zhang Yunrui. How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Drive Innovation Quality Improvement:The Roles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Routine Updating[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6): 109-119.,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856.

    分享
  • 张俊,吴珊珊,周鹏,张佶,姚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120-12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102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虚拟网络组织混合性与流动性特征对组织知识管理带来挑战。因此,基于组织混合性和流动性特征分别构建基于共享知识库的简单知识动员机制,以及展现知识全生命周期变化以及组织成员行为感知状态的复杂知识动员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知识动员机制发挥最大效能的4点实践策略,包括减少知识偏差、增强知识韧性、关注强弱联系与合理运用数字技术。知识动员机制构建充分利用组织混合性和流动性带来的多元化知识资源优势,同时,规避组织特性带来的低预测性、不稳定性等不足,对虚拟网络组织解决现存问题、实现组织知识跨界融合与衍生、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等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张俊,吴珊珊,周鹏,张佶,姚伟. 虚拟网络组织的知识动员机制——基于组织混合性和流动性视域[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120-129., doi: 10.6049/kjjbydc.2023110294.
    Zhang Jun,Wu Shanshan,Zhou Peng,Zhang Ji,Yao Wei. Knowledge Mobilization Mechanism in Virtual Network Organization: The Perspectives of Organization-Based Organization Hybridity and Fluid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6): 120-129., doi: 10.6049/kjjbydc.2023110294.

    分享
  • 科技人才培育
  • 杨刚,肖诗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130-14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20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平台型领导作为新时代的领导风格,如何激发知识型员工进行突破性创新是产学两界的重要问题。基于情感事件理论和特质激活理论,探讨平台型领导对知识型员工突破性创新行为的作用路径与边界条件,构建一个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平台型领导显著正向影响知识型员工突破性创新行为;工作繁荣与和谐型创新激情在平台型领导与知识型员工突破性创新行为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差错管理文化通过增强知识型员工和谐型创新激情对其突破性创新行为的正向影响,对链式中介作用发挥调节作用。

    杨刚,肖诗海. 平台型领导如何激发知识型员工突破性创新行为——一个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130-140.,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214.
    Yang gang,Xiao Shihai. How Platform Leadership Inspires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Behaviors of Knowledge Workers: A Moderated Chain Mediation Mod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6): 130-140.,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214.

    分享
  • 段成龙,张亚军,张军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141-15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106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现有研究指出了领导风格在塑造员工越轨创新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但对于不同领导风格与员工越轨创新之间的主效应及其边界条件仍然不够清晰,亟待从文献计量角度进行系统与深入分析。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对61个(N=22562)关于领导风格与员工越轨创新的实证研究进行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变革导向、关系导向、价值观和道德导向、任务导向领导与员工越轨创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破坏导向领导与员工越轨创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②领导风格元类别与员工越轨创新的关系强度,由强至弱依次为变革导向、任务导向、关系导向、价值观和道德导向、破坏导向;③行业类别能够调节变革导向、任务导向和关系导向领导与员工越轨创新之间的关系,抽样时间能够调节任务导向和关系导向领导与员工越轨创新之间的关系。

    段成龙,张亚军,张军伟. 领导风格与员工越轨创新的关系:一项元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141-150., doi: 10.6049/kjjbydc.2023110662.
    Duan Chenglong,Zhang Yajun,Zhang Junwei. Leadership Style and Employees′ Bootlegging Innovation: A Meta-Analysi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6): 141-150., doi: 10.6049/kjjbydc.2023110662.

    分享
  • 综述
  • 李杨,许庆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151-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2036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制度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从制度理论视角解读企业创新能力发展特征是创新管理研究关注的重点。随着相关研究数量持续增长,该领域呈现理论起点多元化、研究层次单一化趋势,导致不同研究间缺乏理论对话、系统性联系不强等问题,无法充分解释相同制度环境中企业创新能力发展方向异质化现象。因此,有必要对制度研究领域不同理论流派的创新能力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剖析现有研究解释力不足的具体表现与理论根源,并寻求更具包容性的理论视角。因此,从创新能力发展的动态性和独特性入手,提出创新能力发展的两个维度与4个方向,重点探讨不同流派的制度研究在剖析创新能力发展特征上的优势与局限。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制度逻辑观为元理论,开展后续制度与创新能力发展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理论意义,分析制度逻辑观与创新能力理论发展研究相结合的理论接口,并从理论构建机遇与情境化研究机遇两个方面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李杨,许庆瑞. 不同制度理论流派对企业创新能力发展的解释差异与观点弥合——一个整合性综述框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6): 151-160.,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368.
    Li Yang,Xu Qingrui. Explaining Differences and Bridging the Perspectives of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Theory School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e Innovation Capability:An Integrative Review Framework[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6): 151-160.,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36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