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2卷, 第16期 
刊出日期:2025-08-25
  

  • 全选
    |
    创新创业理论
  • 刘云,黄威威,尤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1-1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30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建设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首先,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内涵进行界定与延伸;其次,基于系统论与自组织理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生成机制与评价模型,并深入分析其生成机制、关键特征和评价维度;最后,综合国内与国际知名国家创新评价报告,从“效率”和“使能作用”两个视角初步筛选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结合Matlab数据分析工具,利用群组决策特征根法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法对关键指标进行识别,最终构建包含7个维度的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刘云,黄威威,尤宇. 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内涵、生成机制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1-12., doi: 10.6049/kjjbydc.2024030060.
    Liu Yun,Huang Weiwei,You Yu. The Connotation, Generation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6): 1-12., doi: 10.6049/kjjbydc.2024030060.

    分享
  • 张铭,费佳宝,王冬玲,刘宗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13-2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4077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揭示创始人群体的作用并进一步夯实创业生态系统韧性的微观主体基础,是创业生态系统韧性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全球18个创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必要条件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探讨创始人群体特征的必要性效应与组态效应,研究创业生态系统韧性的微观主体基础。研究发现:①单个创始人群体特征不构成高/非高创业生态系统韧性的必要条件,但若要达到理想水平的创业生态系统韧性,各创始人群体特征须达到特定水平;②存在组态H1、H2和H3三个产生高创业生态系统韧性的前因组态,分别对应的理想类型为Ⅰ型创始人群体、Ⅱ型创始人群体和Ⅲ型创始人群体,3种理想类型构成高创业生态系统韧性的微观主体基础;③产生非高创业生态系统韧性的前因组态有3个,且与高创业生态系统韧性的前因组态存在非对称关系;④在一定条件下,组态H1和H2对创业生态系统韧性的作用存在替代关系。

    张铭,费佳宝,王冬玲,刘宗华. 创始人群体特征组态与创业生态系统韧性的微观主体基础[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13-23.,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772.
    Zhang Ming,Fei Jiabao,Wang Dongling,Liu Zonghua. The Characteristic Configurations of Founder Group and the Micro-Subject Found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Resilie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6): 13-23.,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772.

    分享
  • 赵喜仓,蒋美,洪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24-3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20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任务,也是达到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的关键。使用2006—2022年中国内地282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系统耦合协调模型,量化评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①绿色技术创新能显著促进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且在西部地区、低碳试点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作用效应更明显;②绿色技术创新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等路径提升减污降碳协同效应;③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且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作用效果自南向北逐渐减弱。研究结论对于各城市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赵喜仓,蒋美,洪逗. 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24-36., doi: 10.6049/kjjbydc.2024020410.
    Zhao Xicang,Jiang Mei,Hong Dou. The Impact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on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Pollution Reduc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6): 24-36., doi: 10.6049/kjjbydc.2024020410.

    分享
  • 邹玉坤,谢卫红,王忠,李忠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37-4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20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时代,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数字化创新逐渐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和维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力量。然而,现有研究对数字化创新内部过程缺乏深度理解与多维度解构。在深入理解数字化创新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重组创新、供需互动及服务主导逻辑,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归纳出数字化创新的两个维度:企业设计重组与用户使用重组。基于此,开发并验证包含28个题项的企业数字化创新量表,进一步验证数字化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研究发现,企业设计重组与用户使用重组均能显著促进企业绩效提升,企业与用户互动中的资源重组对数字化创新至关重要。研究结论为企业在实践中实施数字化创新提供了可行的测量工具,并强调供需互动在创新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可为未来深入研究数字化创新提供重要启示。

    邹玉坤,谢卫红,王忠,李忠顺. 数字化创新:维度探索、量表开发与绩效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37-48., doi: 10.6049/kjjbydc.2024020204.
    Zou Yukun,Xie Weihong,Wang Zhong,Li Zhongshun. Digital Innovation: Dimension Exploration, Scale Development,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6): 37-48., doi: 10.6049/kjjbydc.2024020204.

    分享
  • 区域创新驱动
  • 杨洋,王丽丽,李洪涛,张弘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49-5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402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技术多样化对规避风险、增强城市技术网络韧性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演化经济地理、网络韧性理论,从企业、产业、城市3个层面分析技术多样化与城市技术网络韧性关系,并将城市技术多样化进行分解,深度探索技术多样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技术多样化对两种扰动情境下城市技术网络韧性的影响呈现先弱后强的U型作用特征并具有城市异质性;②技术多样化的分解效应表明,技术相关多样化、技术无关多样化对两种扰动情境下的城市技术网络韧性均呈现非线性作用;③产业规模对技术多样化与两种扰动情境下城市技术网络韧性的U型关系发挥正向促进作用。

    杨洋,王丽丽,李洪涛,张弘驰. 技术多样化对城市技术网络韧性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49-59.,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258.
    Yang Yang,Wang Lili,Li Hongtao,Zhang Hongchi.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on the Resilience of Urban Technological Network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6): 49-59.,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258.

    分享
  • 杜丹丽,简萧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60-7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4049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提升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以中国内地30个省份为案例样本,基于“主体—资源—环境”框架分析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前因要素,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组态路径以及创新要素关系。研究发现:①高水平的产学研耦合协调度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必要条件,产学研耦合协调度较低是制约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必要条件;②存在4条促进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路径,可归纳为3种类型,分别是主体驱动下的数字经济赋能型、政产学研协同共生型和主体—环境驱动下的平台支撑型;③存在4条制约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路径,可归纳为3种类型,分别是全要素缺失型、数字经济依赖型和创新要素失调型。

    杜丹丽,简萧婕. 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60-71.,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497.
    Du Danli,Jian Xiaojie. Pathways to Enhance Resilience in Regional Digital Innovation Ecosystem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6): 60-71.,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497.

    分享
  • 企业科技创新
  • 徐广平,孙霆姝,张金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72-8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40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与绿色低碳经济被视为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两大主流趋势,但现有研究较少关注企业如何通过数字化实现绿色创新绩效协同。采用数字化导向与可持续导向交互衡量数字可持续导向,以能力重构为视角,构建数字可持续导向对企业数字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模型,并考察环境扫描的调节作用。基于348家制造类企业696份调研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数字可持续导向对企业数字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单一战略导向对企业数字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不佳;能力重构在数字可持续导向与企业数字绿色创新绩效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环境扫描在数字可持续导向与能力重构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并进一步调节能力重构的中介作用。结论可拓展战略导向理论在数字可持续研究中的应用范围,基于能力重构视角揭示企业数字绿色创新绩效形成机制,对企业成功实施数字绿色创新战略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徐广平,孙霆姝,张金山. “比翼齐飞”向“融合共生”:数字可持续导向对企业数字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72-81.,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173.
    Xu Guangping,Sun Tingshu,Zhang Jinshan. "Each by Their Own" to "Integration and Symbiosis":The Impact of Digital Sustainability Orientation on Corporate Digital Green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6): 72-81.,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173.

    分享
  • 王嫒名,祝志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82-9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405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当前,面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困境,如何发挥标准化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以先进标准引领“专精特新”企业突破式创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2011—2023年“专精特新”上市企业财务、专利及技术标准制定数据,从创新网络视角系统考察技术标准制定对“专精特新”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技术标准制定能够显著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突破式创新,在非国有企业、吸收能力较强企业和监管层女性比例较高企业中上述影响更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技术标准制定可以通过拓宽知识宽度、提升创新效率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突破式创新;供应商技术标准制定能够显著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突破式创新,而客户技术标准制定对“专精特新”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结论可丰富“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理论研究,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王嫒名,祝志勇. 技术标准制定如何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突破式创新——基于知识宽度与创新效率的机制检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82-90.,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585.
    Wang Aiming,Zhu Zhiyong. How the Formulation of Technical Standards Promotes the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of SRDI Enterprises: A Mechanism Test Based on Knowledge Breadth and Innovation Efficienc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6): 82-90.,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585.

    分享
  • 高志,薛缘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91-10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90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ESG评级分歧会干扰ESG信息的有效传递,对企业违约风险形成多重影响。选取2015—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ESG评级分歧对企业违约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ESG评级分歧与企业违约风险之间存在显著倒U型关系,当ESG评级分歧水平较低时,市场压力与融资约束会加剧企业违约风险;当ESG评级分歧水平较高时,企业面临的制度压力倒逼企业提升信息披露质量,进而缓解企业违约风险。进一步分析表明,外部审计监督能够降低ESG评级分歧对企业违约风险的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管理层绿色认知、企业环保声誉及ESG单项表现提升,能够改善ESG评级分歧对企业违约风险的影响。研究丰富了ESG评级分歧与企业违约风险影响因素相关理论,并为缓解企业违约风险提供新思路。

    高志,薛缘杰. 加剧还是缓解:ESG评级分歧如何影响企业违约风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91-100., doi: 10.6049/kjjbydc.2024090080.
    Gao Zhi,Xue Yuanjie. To Exacerbate or to Alleviate: How ESG Rating Divergence Affects Corporate Default Risk[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6): 91-100., doi: 10.6049/kjjbydc.2024090080.

    分享
  • 田昆儒,孙夫祥,徐成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101-11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50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2008—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控制权转移对企业“多言寡行”研发创新信息披露的影响。结果发现,控制权转移显著促进企业“多言寡行”研发创新信息披露;动机检验表明,业绩表现和研发创新表现越差,控制权转移后企业越有动机实施“多言寡行”研发创新信息披露策略。异质性分析发现,控制权转移对企业“多言寡行”研发创新信息披露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控制权内部转移的企业样本中;提高内部治理水平、外部监督水平能够缓解控制权转移对企业“多言寡行”研发创新信息披露的促进作用。经济后果检验发现,控制权转移主要通过促进企业“多言寡行”研发创新信息披露,加剧市场股价波动。结论可深化控制权转移的经济后果与企业研发创新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为企业进一步优化内外部治理结构,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供决策参考。

    田昆儒,孙夫祥,徐成凯. 控制权转移对企业“多言寡行”研发创新信息披露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101-111.,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276.
    Tian Kunru,Sun Fuxiang,Xu Chengkai.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nsfer of Control Rights on the Disclosure of R&D and Innovation In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with Cheap Talk[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6): 101-111.,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276.

    分享
  • 科技政策与管理
  • 王进富,郑小颖,张颖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112-12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4056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厘清相关产业政策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对于把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探索其可行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以2003—2022年浙江省与广东省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广东省为对照组,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对浙江省“亩均论英雄”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研究发现:①浙江省“亩均论英雄”政策通过提高制造业企业创新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引导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②效率变革推动制造业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最强,数字化转型次之,创新质量的作用最弱;③异质性分析表明,浙江省“亩均论英雄”政策对国有制造业企业、大规模企业和非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影响效果更强。

    王进富,郑小颖,张颖颖. “亩均论英雄”政策对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基于浙江省的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112-122.,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565.
    Wang Jinfu,Zheng Xiaoying,Zhang Yingying.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the Per-Mu Productivity Policy for Assessing Industrial Excellence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An Analysis in Zhejiang Provi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6): 112-122.,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565.

    分享
  • 张洋,周磊,邹文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123-13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5079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学界较少关注这两种干预方式如何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失败后的再创新数量和质量。以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对企业技术创新失败后再创新数量与质量的影响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政府补助能提升企业失败后的再创新数量和质量,税收优惠则能提升企业失败后的再创新质量;政府补助+税收优惠对企业失败后的再创新质量存在显著负向协同效应。机制检验发现,政府补助能增加企业失败后的追加创新和全新创新,促进企业失败后的再创新数量和质量提升;税收优惠能增加企业失败后的全新创新,促进企业失败后的再创新质量提升。

    张洋,周磊,邹文杰. 政府补助与税收优惠能让企业技术创新失败后的再创新“量质并举”吗[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123-132.,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792.
    Zhang Yang,Zhou Lei,Zou Wenjie. Government Subsidies or Tax Incentives: Can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Help Enterprises Enhance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Re-Innovation afte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ailur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6): 123-132.,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792.

    分享
  • 知识产权与创新
  • 程强,傅益霖,李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133-14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3076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实现创新的重要路径,然而将数字化理论与知识管理理论相结合,探讨其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较匮乏。提出知识数字化概念,通过建立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基于中国243家企业调研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探究企业知识数字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研发探索能力的中介作用和企业家导向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企业知识数字化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研发探索能力在此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且该作用受到企业家导向的正向调节,即企业家导向会强化研发探索能力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扩展了数字技术对知识管理影响的研究视角,可为企业进行知识数字化转型、提升创新绩效提供实践参考。

    程强,傅益霖,李镜.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知识数字化与创新绩效[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133-143., doi: 10.6049/kjjbydc.2024030769.
    Cheng Qiang,Fu Yilin,Li Jing. Enterprise Knowledge Digitization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6): 133-143., doi: 10.6049/kjjbydc.2024030769.

    分享
  • 姚伟,张佶,石梦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144-15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200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智化时代,数据要素流通服务网络(简称数联网)难以满足用户智能化、定制化的知识需求。因此,延伸数联网概念、搭建知识生态服务系统网络(简称知联网)对把握知识演化脉络,实现个性化知识需求推理与知识行为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数联网相关文献并对比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以知识需求为核心,知识画像为载体,践行从知识本源到个性化、智能化知识价值实现的知识生态服务系统网络,在此基础上从知识演化、层级结构两个角度构建知联网生态系统架构,提出知识画像赋能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3个实践场景,进一步揭示知联网生态系统跨越知识边界、并行认知赋能、自适应协同运行3种机制,为知联网实践应用与价值实现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探讨知联网在安全性与伦理性方面面临的风险挑战及应对策略,为后续知联网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姚伟,张佶,石梦茹. 从数联网到知联网:数智化时代的知识画像[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144-154., doi: 10.6049/kjjbydc.2024020067.
    Yao Wei,Zhang Ji,Shi Mengru. From the Data Switching Service Network to the Knowledge Ecosystem Service System Network: Knowledge Portrait in the Era of Digital Intellige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6): 144-154., doi: 10.6049/kjjbydc.2024020067.

    分享
  • 专题综述
  • 李艳红,杨保华,丁仕琼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155-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1209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为理论框架,系统探讨科技期刊在其中的功能定位与协同机制。科技期刊作为知识传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学术引领的重要力量,当前在功能协同上面临多元主体联动不足、传统功能定位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从主体协同与功能协同两个维度构建科技期刊协同机制,提出服务国家战略战略需求,立足行业发展,强化期刊与创新生态系统内各主体的互动,并通过深化开放获取、构建学术平台、促进成果转化等路径,推动科技期刊从传统的成果发布交流平台向支撑国家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平台跃升,全面融入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李艳红,杨保华,丁仕琼. 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中科技期刊功能协同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6): 155-160., doi: 10.6049/kjjbydc.20241209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6): 155-160., doi: 10.6049/kjjbydc.202412096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