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1卷, 第24期 
刊出日期:2024-12-25
  

  • 全选
    |
    数字创新专栏
  • 马海燕,黎玉杰,周天怡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4): 1-1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90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邻近是基于网络视角,以结果为导向刻画行动主体数字化状态的综合性概念。从企业层面探讨数字邻近对创新绩效的非线性影响,并结合高阶梯队理论考察高管政治关联背景、高管技术研发背景、高管过度自信3个高管特质变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基于中国2010—2022年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企业数字邻近与创新绩效呈U型关系;高管特质中的理性因素(政治关联背景、技术研发背景)发挥正向调节作用;高管特质中的非理性因素(过度自信)发挥负向调节作用。结论可拓展企业数字化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为我国企业借助数字化提升创新管理水平,以及招聘和选拔高层次人才提供支撑。

    马海燕,黎玉杰,周天怡. 企业数字邻近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高管特质的调节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4): 1-11.,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213.
    Ma Haiyan,Li Yujie,Zhou Tianyi. The Influence of Enterprises' Digital Proximity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Role of Executives' Trait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4): 1-11.,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213.

    分享
  • 王俐,周彦凝,宣美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4): 12-2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2407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专精特新企业凭借“小而精”“专而精”的特点,展现出巨大的创新潜力,但也面临较高风险与不确定性。基于2008—2022年我国A股上市专精特新企业数据,探究数字化转型对专精特新企业创新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与专精特新企业创新韧性存在显著“下降—上升—下降”的倒N型关系。从影响机制看,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间学习能力、研发投入和融资约束的影响分别呈现非线性增长、倒N型和倒N型态势,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创新韧性经历“磨合期”“拓展期”和“阵痛期”。此外,数字化转型对专精特新企业创新韧性的影响因企业等级、企业年龄和经济周期存在异质性。

    王俐,周彦凝,宣美娟. 数字化转型与专精特新企业创新韧性:一个倒N型曲线关系的实证解释[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4): 12-22., doi: 10.6049/kjjbydc.Q202407104.
    Wang Li,Zhou Yanning,Xuan Meijua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Resilience in SRDI Enterprise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verted N-Shaped Relationship[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4): 12-22., doi: 10.6049/kjjbydc.Q202407104.

    分享
  • 张培,吴溧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4): 23-3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10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技术可供性是数字创新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但多主体数字技术可供性对数字创新的复杂动态作用机理尚未得到深入探讨。聚焦商务印刷企业自研数字平台的数字创新实践展开纵向案例研究,揭示关键主体数字技术感知变化及其对数字创新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分布于创新决策层、开发实现层、创新应用层的业务主体、数字技术主体和转译主体在数字创新三阶段的高频交互能够显著加快数字创新进程;在企业持续性数字创新过程中,关键主体的数字技术功能感知和原理感知不断发生变化,逐渐出现功能新生感知,表明关键主体数字技术可供性由积累可供性向变异可供性转变,进而对数字创新结果产生差异化影响,积累可供性促进利用式数字创新,变异可供性促进探索式和利用式共存的数字创新。

    张培,吴溧楠. 企业数字创新过程中关键主体数字技术可供性的影响机理:基于自研数字平台的纵向案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4): 23-35., doi: 10.6049/kjjbydc.2023110011.
    Zhang Pei,Wu Lina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Digital Technology Affordance of Key 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Enterprise Digital Innovation: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Based on Self-Developed Digital Platform[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4): 23-35., doi: 10.6049/kjjbydc.2023110011.

    分享
  • 科技管理创新
  • 张吉昌,龙静,王泽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4): 36-4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704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优化制度环境是提升创业活跃度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抓手。基于制度逻辑理论和动态定性比较分析方法,采用2000—2021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样本数据,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检验政府与市场关系、非国有经济发展、产品市场发育程度、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及法律制度环境5个条件对区域创业活跃度的组态效应。研究发现:①从时间维度看,单个因素并非构成高创业活跃度的必要条件,但非国有经济发展、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4个条件的必要性呈现出动态增长趋势;从空间维度看,单个因素构成部分省市高创业活跃度的必要条件,具有显著地区效应;②存在4类产生高创业活跃度的制度组态:政府逻辑—市场逻辑驱动型、政府逻辑—市场逻辑—混合逻辑驱动型、市场逻辑—混合逻辑驱动型;混合逻辑驱动型;③从时间维度看,“政府逻辑—市场逻辑驱动型”与“市场逻辑—混合逻辑驱动型”两类制度组态呈现显著时间效应,从地区维度看,4类制度组态未呈现显著地区效应;④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影响,4类制度组态一致性水平在2020年和2021年呈现集体下降态势。通过引入基于面板数据的动态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制度环境要素组合时空变化对区域创业行为的影响,对于揭示中国高创业活跃度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张吉昌,龙静,王泽民. 什么样的制度环境有利于产生高创业活跃度——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动态QCA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4): 36-48., doi: 10.6049/kjjbydc.2023070403.
    Zhang Jichang,Long Jing,Wang Zeming. What Kind of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s Conducive to Generating High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A Dynamic QCA Analysis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4): 36-48., doi: 10.6049/kjjbydc.2023070403.

    分享
  • 嵇金星,熊胜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4): 49-6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606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科学和技术创新领域,双重创新明星如何以及何时产生突破性发明?以华为、Intel公司发表的论文和专利数据为样本,运用OLS模型、负二项模型、Tobit模型和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MCMC)方法探究双重创新明星产生突破性发明的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发现:①双重创新明星与网络重叠积极影响突破性发明;②网络重叠在双重创新明星与突破性发明间发挥中介作用;③资源异质性正向调节网络重叠与突破性发明之间的正向关系,并进一步正向调节双重创新明星通过网络重叠影响突破性发明的间接效应。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对双重创新明星影响突破性发明过程机制的探讨,并对企业管理创新人才以及促进突破性发明的产生提供决策参考。

    嵇金星,熊胜绪. 双重创新明星、网络重叠与突破性发明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4): 49-61.,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655.
    Ji Jinxing,Xiong Shengxu.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ual Innovation Stars, Network Overlap, and Breakthrough Invention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4): 49-61.,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655.

    分享
  • 姚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4): 62-7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H202308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渗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各个环节,催生出大量新的创业机会和创业情境。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众创空间头部企业创业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揭示数字化情景下创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①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经历了3个重要阶段,即创业主体和创业要素集聚阶段、数字平台嵌入创业网络形成阶段以及线上、线下空间相融合的创业生态系统形成阶段;②线上、线下双网络机制推动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演化,成为创业生态系统可持续运行的重要机制;③随着创业生态系统不断演化,创业生态系统根据市场变化,通过双网络机制实现自组织模式,呈现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姚晨. 数字化时代创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与机制研究——以腾讯众创空间为案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4): 62-71.,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072.
    Yao Chen. The Evolution of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in Digital Age: A Study of Tencent Crowd Innovation Space as an Exampl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4): 62-71.,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072.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贾卫峰,李尚蓉,王艺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4): 72-8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607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有效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2012—2021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基础技术、数字应用技术对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影响,并探讨产业政策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数字基础技术对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数字应用技术对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呈倒U型影响,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正向调节数字基础技术、数字应用技术对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影响;随着调节变量增大,倒U型曲线拐点向右偏移,同时,曲线逐渐平缓;数字基础技术、数字应用技术驱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效果在我国呈现区域异质性特征。

    贾卫峰,李尚蓉,王艺宁. 产业政策视角下数字技术对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4): 72-84.,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736.
    Jia Weifeng,Li Shangrong,Wang Yining. The Impact of Digital Technology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Polic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4): 72-84.,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736.

    分享
  • 程刚,李傲翔,李旭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4): 85-9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90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探究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创新能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于加快产业结构绿色转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创新能力,借助Dagum基尼系数、方差分解方法及QAP方法揭示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结构来源和形成机理。研究发现:①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水平呈稳步上升态势,并兼具东高东北低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②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创新能力地区差异在样本考察期内呈波动上升趋势,区域间差异成为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③人力资本差异是造成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创新能力不平衡的主要结构来源,资金投入差异、经济效益差异、对外开放差异对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创新能力差异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弱,而区域绿色创新能力差异形成机理存在地区异质性。研究结论对于揭示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创新能力差异现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格局具有重要启示。

    程刚,李傲翔,李旭辉. 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创新能力区域差异、结构来源与形成机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4): 85-95.,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212.
    Cheng Gang,Li Aoxiang,Li Xuhui. Regional Differences, Structural Source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Green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China's New-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4): 85-95.,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212.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卢艳秋,闫心怡,陈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4): 96-10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60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绿色双元创新活动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绿色双元创新根据不同匹配方式可分为绿色双元创新平衡和绿色双元创新互补。基于WSR方法论,以54个重污染行业企业为样本,运用fsQCA和NCA方法探究绿色双元创新驱动路径。结果发现:引致高绿色双元创新互补的类型可分为高管团队主导的技术资源驱动型、外部压力下高管团队与技术混合驱动型;引致高绿色双元创新平衡的类型可分为市场竞争下资源驱动型、外部压力下高管团队与资源混合驱动型。未吸收冗余是高绿色双元创新平衡的核心条件,技术多元化是高绿色双元创新互补的核心条件;绿色双元创新平衡重视事理和物理层面的因素协同,绿色双元创新互补强调人理和物理层面的因素协同。

    卢艳秋,闫心怡,陈傲. 因利乘便:重污染企业绿色双元创新驱动路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4): 96-106., doi: 10.6049/kjjbydc.2024060760.
    Lu Yanqiu,Yan Xinyi,Chen Ao.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Situation: Green Dual Innovation Driving Path for Heavily Polluting Enterpri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4): 96-106., doi: 10.6049/kjjbydc.2024060760.

    分享
  • 陈衍泰,吕祖庆,胡旭辉,谢在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4): 107-11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40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因此,探讨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从资源编排视角与能力层级观视角出发,构建大数据分析能力—动态能力—商业模式创新理论模型,基于中国286家制造企业一手调研数据,采用PLS结构方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大数据技术能力、大数据应用能力对新颖型和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发挥促进作用;动态能力在大数据技术能力、大数据应用能力与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在大数据技术能力、大数据应用能力与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可为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管理启示。

    陈衍泰,吕祖庆,胡旭辉,谢在阳. 大数据分析能力、动态能力与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来自资源编排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4): 107-117., doi: 10.6049/kjjbydc.2023040398.
    Chen Yantai,Lyu Zuqing,Hu Xuhui,Xie Zaiyang. Big Data Analysis Capability, Dynamic Capability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for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Orchestr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4): 107-117., doi: 10.6049/kjjbydc.2023040398.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王影,梁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4): 118-12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804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产业链知识协同作为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构成,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影响深远。从知识基础理论出发,以874份工业互联网平台用户问卷数据为样本,验证工业互联网平台知识治理驱动产业链知识协同的内在机理。结果发现:控制型、交易型和社会型知识治理积极影响产业链的效率性知识协同,并且市场型知识治理的影响最显著;控制型、交易型知识治理与产业链的增值性知识协同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而社会型知识治理能够促进产业链的增值性知识协同;平台战略共识在3种知识治理与产业链知识协同关系间发挥正向调节效应。研究结论一方面有助于丰富知识治理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有助于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上正确应用数字技术与治理机制的双向赋能,系统推进产业链知识协同,进而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贡献力量。

    王影,梁祺. 工业互联网平台知识治理如何驱动产业链知识协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4): 118-127., doi: 10.6049/kjjbydc.2023080432.
    Wang Ying,Liang Qi. How Knowledge Governance of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 Drives the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of the Industrial Chai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4): 118-127., doi: 10.6049/kjjbydc.2023080432.

    分享
  • 周倩,王树祥,王莉雅,徐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4): 128-13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507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开放式创新平台因汇聚不同参与者知识和创意,成为多元主体提升突破式创新能力的有效场域。研究开放式创新平台知识治理机制对提高平台主体知识协同积极性,实现突破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知识治理理论和知识基础观,将知识治理、知识转化及突破式创新绩效纳入同一框架展开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开放式创新平台上存在市场型和社会型两种知识治理模式,两者及两者间的互补效应均有助于优化知识交易、复用、共享和创造等不同知识转化环节,并最终对参与主体突破式创新产生正向影响;隐性知识社会化与显性知识组合化的知识转化双链路发挥并行中介作用。

    周倩,王树祥,王莉雅,徐伟. 开放式创新平台知识治理驱动知识转化与突破式创新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4): 128-139.,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726.
    Zhou Qian,Wang Shuxiang,Wang Liya,Xu Wei. Knowledge Governance of Open Innovation Platform Driving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and Breakthrough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4): 128-139.,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726.

    分享
  • 科技人才培育
  • 朱永跃,余莉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4): 140-1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202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拥有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敏捷员工队伍对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基于认知—情感个性系统理论和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探讨数字化领导力对员工敏捷性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针对制造企业,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得到570份有效调研数据,采用SPSS和Amos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数字化领导力正向影响员工敏捷性;数字自我效能感与和谐式工作激情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在数字化领导力与员工敏捷性、数字自我效能感、和谐式工作激情之间,变革开放性发挥积极调节作用。

    朱永跃,余莉花. 数字化领导力对制造业员工敏捷性的影响:基于认知—情感双路径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4): 140-149.,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209.
    Zhu Yongyue,Yu Lihua. The Influence of Digital Leadership on Employee Agility in Manufacturing: A Cognitive-Affective Dual-Path Perspectiv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4): 140-149.,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209.

    分享
  • 戴万亮,林小燕,侯楠,纪昱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4): 150-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8009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探讨健康促进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分析个体能量的中介作用及特质感恩的调节效应。以63个团队348名团队成员为研究对象,开展两时点配对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促进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个体能量在健康促进型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员工特质感恩不仅正向调节健康促进型领导与个体能量之间的正向关系,还进一步调节健康促进型领导通过个体能量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间接路径。

    戴万亮,林小燕,侯楠,纪昱光. 健康促进型领导、个体能量与员工创新行为——特质感恩的调节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4): 150-160., doi: 10.6049/kjjbydc.2023080091.
    Dai Wangliang,Lin Xiaoyan,Hou Nan,Ji Yuguang. Health-Promoting Leadership,Individual Energy and Employees' Innovative Behavior:The Moderating Role of Trait Gratitud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4): 150-160., doi: 10.6049/kjjbydc.202308009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