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创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与机制研究
——以腾讯众创空间为案例

姚 晨1,2

(1.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河南 郑州 450002;2.河南大学 博士后流动站,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渗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各个环节,催生出大量新的创业机会和创业情境。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众创空间头部企业创业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揭示数字化情景下创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①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经历了3个重要阶段,即创业主体和创业要素集聚阶段、数字平台嵌入创业网络形成阶段以及线上、线下空间相融合的创业生态系统形成阶段;②线上、线下双网络机制推动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演化,成为创业生态系统可持续运行的重要机制;③随着创业生态系统不断演化,创业生态系统根据市场变化,通过双网络机制实现自组织模式,呈现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关键词:创业生态系统;创业网络;众创空间;演化过程;演化机制

The Evolution of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in Digital Age: A Study of Tencent Crowd Innovation Space as an Example

Yao Chen1,2

(1.Postdoctoral Research Station, He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Zhengzhou 450002, China;2.Postdoctoral Research Center,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AbstractIn the era of digital economy, digital technology penetrates into every link of enterpris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pawning a large number of new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and entrepreneurial situations. Entrepreneurship service institutions represented by the crowd innovation space have built a powerful entrepreneurship service platform with digital technology, and become a new for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innovation. However, after experiencing explosive growth, the crowd innovation space has entered a "cooling-off period". In light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crowd innovation space and it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it is essential to build a sustainabl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to cope with the existing problems,but there is currently a lack of theoretical induction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of crowd innovation space.

Hence, this paper chooses Tencent crowd innovation space as a representative case to conduct the embedded single case study, analyz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organizations, service organizations, and managers in the crowd innovation space. After systematically analyzing the internal operation laws of crowd innovation space , it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how the startup ecosystem of crowd innovation space evolves. In terms of data collection, the primary data mainly comes from online interviews in Beijing and on-site interviews in Zhengzhou and Xi'an with the managers and principals of the case companies, including the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crowd innovation space, its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ventures, the percep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the experience of entrepreneurs, and the utiliz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networks. Secondary materials mainly come from authoritative academic journals, official websites of crowd innovation space, news portal reports, speeches and reports of founders or executives, etc.

It is concluded that (1) the evolu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of the crowd innovation space has experienced three important stages, namely, the stage of the agglomer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entities and entrepreneurial elements, the stag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network embedded in the digital platform, and the stag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integrating online and offline spaces. Among these, the formation stage of an entrepreneurial network embedded in a digital platform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in the digital era. (2) The online and offline dual network mechanism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evolu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of Tencent crowd innovation space, and the dual network mechanism is composed of the market mechanism, the emotional mechanism, and the resource and knowledg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n the one hand, the offline entrepreneurial network mechanism enhances the effect of regional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n economic behavior through strong relationship connections, and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are obvious. On the other hand, the online network mechanism increases the transaction frequency among enterprises, and the weak connection built on the entrepreneurial platform become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entrepreneurial entities to obtain entrepreneurial resources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with obvious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3) As a high-level network organization,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has a fine division of labor, a close spatial distance between enterprises, multi-dimensional cooperation methods, and a more complex network organization.

The marginal contribution of this study lies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entrepreneurial network is regarded as the underlying structural logic in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evolution process, which improves the relevant research on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evolution process; secondly, it focuses on the dual network mechanism i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discusses the role of the two network mechanisms, and expands the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of the crowd innovation space in the digital era; finally, the new main elements and constitu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in the digital context are redefined, which enriches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theory and industrial cluster theory.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fu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rowd innovation space.

Key Words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Entrepreneurial Network; Crowd Innovation Space; Evolutionary Process; Evolutionary Mechanism

DOI10.6049/kjjbydc.H20230807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4)24-0062-10

收稿日期:2023-08-05

修回日期:2023-11-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072026)

作者简介:姚晨(1990—),女,辽宁大连人,博士,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助理研究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与河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创业生态系统。

0 引言

伴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已成为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机遇[1]。在商业实践中,以众创空间为代表的创业服务机构借助数字技术搭建出强大的创业服务平台,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汇集和控制平台内外多元化、海量的创业数据资源,引发大量跨边界连接与合作创造价值[2],能够拓展创业者获取创业服务的时空规模,提升创业主体协作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激发和强化创业网络效应,连接广泛的创业者和创业服务提供商,加速整合创业服务,促进创业服务规模效率提升[3]。《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22》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众创空间数量为9 026家,总收入超过229亿元,提供了150万余个工位,服务近22万个创业团队,获得36.72亿元的财政支持,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

虽然众创空间自2015年起呈现爆发式增长并取得较为瞩目的成绩,但多数企业仍未摆脱“二房东”模式,盈利模式单一、依赖政策补贴等问题依旧存在。概念化的“一拥而上”使得众创空间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运营主体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制约众创空间发展。目前,学界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构建是众创空间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张玉利等,2017),但已有对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缺乏理论归纳和深入分析。第一,从逻辑结构看,既有研究大多停留在生态学隐喻层面,忽视了网络结构的初始本质[4]。只有回归到创业生态系统的逻辑起点,遵循创业生态系统主体多元化、层次嵌套化、关系互动化特征,才能深刻理解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第二,从研究内容看,既有研究多为基本理论属性探讨,更注重对系统要素的罗列式介绍[5-6],对创业生态系统内部要素互动关系和形成过程的研究较少,导致理论解释力不足。第三,从研究背景看,随着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已有关于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情境发生改变,具有数据基因的众创空间在创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是否呈现特有路径和特征未得到学者充分关注。因此,本文重点探究数字化时代众创空间如何从创业主体和要素空间集聚演化成创业生态系统,为众创空间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启示。

本文理论贡献体现在:首先,重新审视创业网络作为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的底层结构逻辑,强调线上、线下两个维度创业网络微观层面联结结构、特征和属性,有助于完善创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其次,关注创业生态系统演化双网络机制,论述两种网络机制的作用,有助于深刻理解数字化时代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演化机制。最后,重新界定数字化情境下创业生态系统新的主体要素和构成特征,有助于丰富创业生态系统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

1 理论背景与文献回顾

1.1 虚拟产业集群

现阶段,产业集群研究多关注集聚空间下的组织关系[7],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产业集群组织形态发生改变,虚拟产业集群应运而生。Brown等[8]认为,互联网技术为许多企业提供了相互关联的平台,并形成一种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产业集群。这种虚拟化的产业集群超越地理空间的边界束缚,突破企业组织数量和规模的极限约束。虚拟产业集群具有开放性和成员地理分散化特征,超越了传统产业集群理论对地理空间邻近的假设。数字技术发展促使企业基于数字平台进行连接,改变了传统企业集聚形态,突破了组织连接在时空范围内的限制,扩大产品服务效应,使集群内部各主体信息得以快速、及时地传递和共享[9]。基于分工和交易成本理论,虚拟产业集群能够减少距离成本,增加企业合作频率,这种距离包含“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双层含义[10]。虚拟产业集群一方面吸收传统地理集聚的外部性效应,另一方面增加跨界融合带来的新机会,促进资源在网络空间交流、互动与结合[11],拉近组织间距离,并以虚拟社区组织模式增强企业间的身份认同和信任,使企业形成价值共创的生态结构。

从众创空间发展特征看,早期的众创空间通过地理空间集聚将创业者、小微企业和自由职业者汇集在一起,为其提供优质的办公环境和基础创业服务。然而,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发展,众创空间内部创业主体的地理连接作用逐渐减弱。众创空间为不同地理空间企业以虚拟社群自组织模式进行资源分享和合作提供线上服务平台,线上创业平台的出现使得新创组织自动规避选择成本和交易成本,创业主体可获得即时资源,并根据企业发展阶段选择合作对象,进而减少与合作对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见,虚拟产业集群的出现使得创业主体基于线下空间的组织邻近依赖关系逐渐减弱,强化其在线上虚拟空间建立的广泛且密切的组织联系。

1.2 创业网络

数字经济时代,技术迅速迭代、市场环境变化复杂以及商业模式创新频繁,要求创业者广泛链接创业网络获取信息和资源。创业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创业生态系统形成的逻辑起点,这种网络关系是创业信息和资源流动的主要渠道[12]。创业网络作为创业者全部社会关系的集合(单标安等,2015),对创业活动开展具有重要作用[13]。已有研究指出,创业网络主要包括个人网络和组织网络[14]、正式网络和非正式网络[15]。创业网络的形成始于创业者个人网络,其对创业活动具有深远影响[16]。有学者指出在创业活动不同阶段,创业网络规模、强度不同[17],网络类型也会随之改变[18],使得网络关系从最初扩大网络规模逐渐转为有选择地关注某些关系[19]

创业网络在创业者决定创业和开展创业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为创业者提供信息和资源,另一方面为创业者提供情感支持(单标安等,2011)。机会理论指出,创业网络有利于创业机会集的产生[20],是初创企业重要的“战略储备”(蔡莉等,2011)。创业者或创业组织围绕创业网络进行交流互动,在资源流和信息流的共同作用下,各主体通过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实现价值创造,最终促进创业绩效提升(朱秀梅等,2021)。而且,企业经济行为嵌入在社会结构中,创业主体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信任、承诺、友谊的建立[21],彼此间信任度越高,交易成本越低,合作意愿也就越强。

1.3 创业生态系统

生态学为管理学者研究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新视域,在过去20年,“生态系统”一直是学术研究和企业讨论的热点话题[22]。生态系统是一个抽象概念,意指将不同主体和环境融入同一框架下,不同物种、群落相互依存,与环境共同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循环系统。而某一区域创业生态系统则是“创业群落”和“创业环境”协同创新的组织要素,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经过创新创业物质流动、能量循环和信息流动互相作用构成正反馈体系[23]。创业生态系统作为网络组织的高级形态[24],既无法脱离网络组织的基础结构,又超越了网络组织主体之间的线性关系。创业生态系统是多种创业主体与创业环境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多主体协同合作创造具有创新性和关联性的创业机会集,从而实现初创企业共同成长[25]

从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的基础单元看,创业个体是组成创业生态系统的最小单元,而个体、种群、群落的不断涌现则是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的基础。从结构维度看,创业主体之间的联系是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的逻辑起点,通过联系建立的网络关系则是创业信息、知识、资源获取的主要渠道。创业主体共生性是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特征(蔡莉等,2019),创业机会则是创业生态系统共生关系建立的关键要素[26]。共生关系对创业生态系统内互补性资源分配、信息交换、知识共享发挥重要作用[27]。已有研究表明,数字平台嵌入使得创业生态系统边界、空间结构发生改变,由线上数字创业平台与线下创业社区共同构成的创业生态系统既兼顾了创业主体物理空间互动的强关系优势,又增加了虚拟空间市场化的弱关系连接,弥补了地理距离对创业活动的限制。

2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取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究“数字化时代众创空间创业主体和要素如何从集聚演化成创业生态系统”这一核心议题,为深入挖掘和系统剖析众创空间运行的内在规律,需对众创空间创业组织、服务机构和管理者等多个创业主体进行交互分析,重点对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如何演化进行深度解析。因此,本研究采用嵌入式单案例研究方法,单案例研究对于解释新现象、考察事物发展动态过程具有显著优势[28],能对数字化情境下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演化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嵌入式研究有利于整合众创空间不同层面,归纳出更全面、更可靠、更丰富的理论模型[29]

2.2 案例选取

为获得较为完整、详实、丰富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资料,综合考虑案例典型性、可追踪性和数据可得性原则,本文以腾讯众创空间作为典型案例,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案例选择理论抽样原则。与以往对众创空间的描述性分析不同,本文选取腾讯众创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索创业生态系统演化规律,构建更加细致和完善的理论框架,有助于拓展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理论。

(2)案例选取理论目标与企业最佳实践相融合。本文选取的腾讯众创空间案例为拥护“双创”政策的典型代表,其优于其它众创空间之处在于更重视创业生态系统构建。腾讯借助数字技术打破传统地理空间壁垒,拓展创业网络边界,实现创业生态系统升级。因此,探索腾讯众创空间如何发展成为新型创业生态系统,与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演化模型存在目标一致性,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3 案例对象

腾讯作为我国数字领军企业,拥有多个国家级众创空间,投资和孵化出众多优秀的创业企业,拥有超过9亿的数字用户,是我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也是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腾讯数字产品和服务涵盖数字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打造出具有一定规模的数字生态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腾讯数字创业生态圈

Table1 Tencent ecosystem of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生态圈构成生态圈主体投融资机构 “双百计划”、微光创投、愉悦资本、达晨创投大学及科研院校青藤创造营、腾讯大学、长江商学院、腾讯课堂数字创业企业 零售:京东、美团、永辉超市;医疗:丁香园、春雨医生;民生:贝壳、58同城;出行:蔚来汽车、广汽集团;教育:新东方在线;金融:众安保险;文娱:哔哩哔哩、马蜂窝数字用户 社交:微信、QQ;内容:腾讯新闻、腾讯视频;技术:腾讯云、QQ物联;娱乐:腾讯游戏、QQ音乐;教育:腾讯课堂;应用:腾讯安全;民生:腾讯公益其它创业主体 各地政府、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

腾讯众创空间具备线上、线下5种核心能力,其中线下空间在提供基础服务的同时,多维度助力创业者开展创业活动。腾讯众创空间线上服务主要是依靠腾讯海量的企业和个人用户基础构建开放式平台资源,为创业者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包括研发提升、用户增长和营收赋能3个板块,如腾讯区块链为创业者提供区块链基础设施,基于场景提供企业级区块链解决方案,如表2所示。

表2 腾讯众创空间线上、线下服务产品内容

Table 2 Online and offline service products of Tencent crowd innovation space

服务类型服务媒介 具体服务 线下服务创业社区基础服务体系:联合办公空间等第三方服务体系:行政、金融、外包等关键服务体系:培训教育、营销、媒体、投融资、创业讲堂、创业沙龙、项目辅导、创业大赛辅导、创业选星等线上服务腾讯开放平台研发提升:腾讯云小微、腾讯音频实验室、腾讯区块链、腾讯游戏服务、游戏本地化服务平台、H5互动引擎、腾讯位置大数据等用户增长:腾讯社交广告、腾讯广告经理、腾讯营销云、智营销、腾讯灯塔、腾讯大数据、DMP数据管理平台、腾讯移动分析等营收赋能:腾讯广告实时交易平台、腾讯微享、腾讯广告联盟、企鹅号城市合伙人、企鹅智家生态合作、腾讯云合作伙伴等

腾讯众创空间不仅提供流量和技术等核心资源,还推动全要素立体化服务模式构建,具体包括四大服务体系:一是线下基础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广、性价比高的联合办公空间,联合外界力量完善创服闭环,如腾讯众创空间与SOHO 3Q之间的合作;二是第三方服务体系,满足创业者对行政、外包、金融等方面的需求;三是关键服务体系,如组建创投、人才、培训、媒体等联盟,针对性地解决创业者的核心需求;四是开放腾讯全平台资源再升级,助力创业者发展。四大核心服务体系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形成腾讯众创空间从创意到上市各阶段的全方位服务体系。以腾讯众创空间(郑州)为例,截至2021年,腾讯众创空间(郑州)累计服务企业600多家,在孵企业近300家,上市挂牌企业24家,科技型企业131家,获投融资企业14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主要从事大数据、互联网+农业、人工智能、互联网+教育、文创等领域项目,为新创企业提供线上+线下、全要素、立体化的服务模式,致力于打造高精尖创业生态圈。

2.4 数据收集

在数据收集方面,本文综合使用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并运用“三角验证”确保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一手资料主要来源于案例企业管理者、负责人等线上或现场访谈资料,访谈内容涉及众创空间提供的服务、对新创企业发展的作用、创业环境感知和利用、创业者经历和经验、内外部网络利用等内容。二手资料主要来源于权威学术期刊文献、众创空间官方网站、新闻门户网站报道资料、创始人或高管的演讲、报告等。本文调研始于2019年7月份,采用正式访谈和非正式访谈两种方式收集数据,形成证据三角链,以使研究成果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调研期间参观郑州、西安两家众创社区,对北京一家社区进行线上访谈,具体资料如表3、表4所示。

表3 案例研究数据收集方式

Table 3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of the case study

资料来源:本文整理

资料类型获取对象 获取方式获取目的一手数据社区管理团队开放式访谈(录音、记录)了解众创空间资源和外部网络构建以及创业生态系统架构社区内部创业团队管理者开放式访谈和半结构化访谈(录音、记录)了解创业过程、利用外部网络的过程、创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各主体的作用工作会议参与观察了解众创空间服务内容、对初创企业的资源支持社区管理团队半结构化访谈了解、证实创业生态系统最初构建过程众创空间主要合作对象、内部创业团队半结构化访谈了解企业间关系网络建立和资源互动过程,对第一阶段调研遗留问题进行解答和补充调研社区管理团队和内部创业团队结构化访谈求证前两个阶段完成的资料编码结果二手数据公开信息搜索了解企业业务、主要愿景、各个重要发展阶段的事件信息,同时将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相互验证

表4 样本基本信息与主要访谈情况

Table 4 Sample basic information and main interviews

注:访谈方式“XC”表示现场访谈,“ZT”表示座谈会访谈,“WL”表示网络访谈,“HY”表示会议观摩,“OL”表示网络资料

案例企业地点访谈对象 访谈内容访谈记录(字)访谈方式腾讯众创空间(中关村)B北京战略运营负责人空间主要服务内容、提供的资源网络21 210WL营销部门负责人空间入驻企业主要经营范围、内部企业合作情况22 198WL战略资源部门负责人空间主要合作对象13 390WL董事长助理、办公室主任空间主要运营模式、外部合作情况43 237WLHY腾讯众创空间(郑州)Z郑州副总经理空间建立经历、发展历程11 380XCWL运营主管空间服务的主要内容、资源提供情况32 990XCZT部门经理入驻企业类型、企业社会网络构建21 120WL腾讯众创空间(西安)X西安经理社区建立经历、发展历程9 660XCWLZT项目负责人社区入驻企业基本类型、合作情况22 900XLZT

2.5 数据编码与分析

在数据分析阶段,本文借鉴扎根理论编码方式[30],在研究成员对创业要素、创业网络、数字平台、创业生态系统主题认知一致前提下开展各阶段迭代式编码。为确保编码的可靠性,笔者所在团队分3个步骤对一阶代码、核心构念及维度进行反复校对和修正,直至统一。另外,为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进一步采用信息回访方法确保相关构念能够真实反映企业实践。

3 案例分析

3.1 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

本文遵循自上而下的演化路径对创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进行研究。众创空间提供的创业社区(地理空间)和创业平台(虚拟空间)是创业生态系统的关键连接器,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发展规律符合自上而下的演化路径。

3.1.1 第一阶段:创业主体、创业要素集聚

创业生态系统演化首先是一个人工构建过程。在创业生态系统尚未形成或形成初期,核心要素缺失使得仅依靠创业主体通过自生路径完善生态链十分困难,因此有意识地完善核心要素与生态链对创业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张玉利等,2017)。腾讯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此阶段以众创空间为主导,通过先虚拟空间集聚后地理空间集聚的方式聚合创业主体和创业要素。创业者利用腾讯数字平台海量数据资源以及丰富的创业服务内容与其它优质创业团队进行信息交流、资源互动,进而实现合作双赢。

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在最初创业要素集聚这一过程中,众创空间与创业主体之间建立一种单向资源输送关系。腾讯众创空间在服务过程中逐渐开放自身数字要素,利用数字创业平台优势发挥自身流量和资金优势,跟随数字平台上的创业企业在产业链不同位置输入创业要素。创业要素在虚拟空间集聚,通过数据资源和数字技术赋能实现数字要素汇聚、配置、耦合、裂变以及增值(李梦雅等,2022)。此时,基于数字平台的众创空间是数字创业要素耦合的关键连接器,数字平台将异质性创业要素契合在一起,通过要素耦合实现价值增值,并引发新的创业要素集聚。随着众创空间创业主体数量的增多,创业生态系统主体多样性和异质性特点逐渐呈现。扩大后的主体生态种群吸纳多元化要素进入,此时创业主体资源获取渠道不仅来源于众创空间的单向输送,还来源于众创空间其他主体的资源互补,创业者之间形成资源、信息、知识双向互动关系。并且,创业主体不再是被动接受众创空间的资源输出,而是同样能为众创空间发展提供帮助,众创空间和创业者逐渐形成一种价值共创关系,如图1所示,表5为核心概念与例证援引。

图1 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第一阶段

Fig.1 The first stage of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evolution of crowd innovation space

表5 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第一阶段核心概念与证据援引

Table 5 Core concepts and evidence cited in the first stage of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evolution of crowd innovation space

维度(类属) 核心概念(二阶编码) 代表性标签(一阶编码)例证援引(原始数据)创业主体、要素集聚创业主体集聚创业者线下集聚经营业务相似优质企业集聚通过线下社区将创业者集聚在创业空间,为其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建立基于联合社群的商业社交平台和资源配置平台(B战略运营负责人)楼下企业都是做这个生意的,并且这里有很多公司都可以用我们这个产品,我们可以在咖啡厅谈合作,给他们提供产品,每天交流很方便,其实很多都是靠天天谈的(X社区经理)创业要素集聚产业链与产学研协同创业资源集聚创业服务社会网络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数据信息资源腾讯数字创业要素从集聚到扩张一是通过专业化分工形成产业链,二是采用产学研政用协同创新模式(Z运营主管)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包括:企业投融资、资源对接、企业云上服务、“双百计划”、腾讯AI加速器、创业导师等核心服务体系(Z部门经理)背靠西安各所高校,我们有源源不断的资源,这是我们很大的优势(X社区经理)投资布局FA平台、人力资源、文传、国际共享医疗平台、互联网+旅游产业等领域,引入多元化投资机构(Z副总经理)以腾讯云资源服务为基础,提供云计算、云安全、AI、行业解决方案等云资源,并与高校重点实验室开展合作,引入企业测评中心(Z副总经理)

3.1.2 第二阶段:数字平台嵌入创业网络

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第二阶段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数字平台嵌入创业网络。相较于普通创业网络,数字平台嵌入使得创业主体获取创业要素不再局限于区域,随着创业网络嵌入深度和广度的提升,创业主体规模不断扩大。传统创业网络主要是围绕创业者和团队较为紧密的个人关系构建,其是构成创业网络的最初要素[31],也是形成其它网络的基础。此时,社会关系网络一方面为创业主体提供基础创业信息和资源,另一方面给予创业者相应的情感支持。虽然众创空间创业沙龙、成功案例分享会能为企业分享知识、交换信息、展开互动提供更大空间,有利于提高创业主体对不熟悉市场的适应能力[32],但基于地理空间集聚形成的创业网络规模和广度受地理空间的局限,不利于发挥创业网络规模效应。随着数字平台的构建和利用,创业主体的创业网络进入新发展阶段。

数字平台以强大的数字基础设施和海量数据资源拓展创业者资源获取渠道,能极大地提高创业效率。通过案例分析发现,数字平台嵌入的创业网络虽然具备创业者和团队个体关系、社群关系特征,并受政治关系的影响,但相较于传统创业网络,其商业关系类型、规模和范围发生质的改变。数字化时代,数字平台嵌入的创业网络凸显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以弱关系为主,创业主体在创业机会挖掘、创业资源搜索、创业知识整合过程中更加依赖以数据和信息实时交换为核心的虚拟网络(朱秀梅等,2021);二是打破传统创业网络的地理空间局限,改变传统资源分布位置、获取方式和影响范围,降低创业网络对地理空间的依存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创业网络的联通效应和网络效应。

数字平台嵌入的创业网络作为腾讯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阶段,从以下两个方面推动创业生态系统演化:首先,数字平台嵌入的创业网络能连接更多异质性创业主体和创业资源[33],是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的不竭动力。腾讯众创空间开放平台几乎涉及创业所需全部服务和资源,如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支持、投融资、创业指导、服务众包等,这些创业主体和资源分布从“地理位置”上传至“网络位置”,成为创业网络的关键节点。此时,数字平台位于创业者创业网络枢纽地位,数字平台的嵌入能弥补创业者和团队个体关系资源的有限性,为外部资源获取提供更多保障,借助平台建立的网络关系,能够帮助创业者获取更多创业机会。并且,创业主体可通过数字平台双边和多边市场发布、搜索、整合创业资源,拓展原有创业网络。其次,数字平台嵌入的创业网络能够发挥知识溢出效应,为创业生态系统主体间知识交流与互动提供媒介。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隐性知识不可编码性逐渐降低,空间局限性逐渐减弱[9]。即便是国际化的知识交流也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现,隐性知识可在网络空间中实现“面对面”感知。各种信息实时共享和交换的便捷性使得知识溢出与交流不再仅仅依赖地理空间的相互邻近,数字技术通过减少沟通成本增加创业网络的连接性,同时增加异质性知识需求。

综上所述,数字技术发展是众创空间线上创业网络形成的关键,数字平台嵌入是推动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的关键,如图2所示。图中字母代表各类创业主体和创业服务要素,ABCDE代表创业者或新创企业A在未入驻众创空间前已有的创业网络主体BCDE。当A创业者或新创企业入驻众创空间后,众创空间为其提供相应资源和服务网络主体(b和c),两种资源获取渠道共同构成基于地理空间的创业网络。随着数字平台的嵌入,创业者或新创企业通过线上平台获取更多创业资源和机会,因此在已有创业网络的基础上增加平台资源网络(虚线abc)。可见,创业网络在数字平台嵌入后逐渐形成基于地理空间和虚拟空间融合的多维度创业网络,此网络是未来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的关键结构。表6归纳了上文所述的核心概念与例证援引。

图2 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第二阶段

Fig.2 The second stage of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evolution of crowd innovation space

表6 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第二阶段的核心概念与证据援引

Table 6 Core concepts and evidence cited in the second stage of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evolution of crowd innovation space

维度(类属)核心概念(二阶编码)代表性标签(一阶编码)例证援引(原始数据)创业网络关系个体关系朋友同学社区有很多团队都是大学室友,大家都喜欢设计工作,而且彼此都很看好(B小微企业a)大家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想着一起创业拼一下,都不喜欢给别人打工,还有都有创业想法(Z小微企业a)我们团队人较少,很多东西需要我们通过平台合作完成,信息对接等工作量比较大,很多资源我们需要重新组合。这种能力不是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团队一起努力(Z小微企业b)商业关系合作伙伴线下社区流动性较大,很多小微企业资金不足,找不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就撑不下去了,但一般得到一轮投资的企业基本都可以借助平台获得更多发展空间,社区合作能帮助他们节省很多交流成本(B小微企业b)政治关系税务部门工商部门我们为小微企业省去很多注册、工商税务手续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有专业人员与他们对接(B战略运营负责人)社群关系情感支撑创业氛围第一是场地,第二是服务,主要是为降低创业者成本(Z社区经理)我们认为创业者选择众创空间的一个很大原因在于创业氛围怎样,是不是开放的、自由的、积极的(X社区经理)

3.1.3 第三阶段:线上、线下空间相融合的创业生态系统

创业生态系统是生态内部各主体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并逐渐进化的过程。从生态学角度看,创业生态系统是一种高级别的网络组织[24],网络中各主体关系相互嵌套。从创业生态系统演化基础单元看,创业个体是组成创业生态系统的最小单元,而个体、种群、群落的不断涌现则是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的基础。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属性鲜明[6],是基于生态学隐喻描述的创业组织的新范式[34]。尤其在数字化时代,由线上、线下两个维度组成的创业生态系统网络纵横交错,随着创业主体和创业要素的不断更替,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也在不断演化。从结构维度看,创业主体之间的联系是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的逻辑起点,通过联系建立的网络关系是创业信息、知识、资源的主要渠道。腾讯众创空间通过地理空间集聚建立强关系网络,创业主体在日常分享、交流过程中建立信任、增进友谊,促进创业活动顺利开展。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极大扩充了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之间的映射关系,拓展了创业主体之间的合作渠道。腾讯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众创空间服务机制建立在物理空间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互联网和数字平台匹配机制,将线下社会网络和线上平台网络相结合,扩展了创业机会和资源获取渠道。从时间维度看,腾讯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尚未形成时,各类创新主体逐渐聚集,网络组织初步建立,各项产出指标不断上升。最初创业主体之间更多体现为一种合作关系,处于市场中心地位的核心企业引导其他创新主体彼此依赖,相互配合,进而实现资源互补。随着生态系统标准和规范的逐渐强化,主体间形成多样、复杂的网络关系,网络规模和结构快速扩张。当生态系统标准和规范确立以及主体间网络关系趋于稳定时,腾讯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趋于成熟。

可见,腾讯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进化性和动态性的生态体系,创业主体和众创空间各自承担相应职责,创业资源和要素在不同主体之间不断流动与更新,从而实现系统整体可持续发展。另外,互联网平台嵌入使得创业生态系统的作用边界、空间结构发生改变,线上与线下空间融合的创业生态系统既兼顾了创业主体物理空间互动的强关系优势,又增加了虚拟空间市场化的弱关系连接,弥补了地理距离对创业活动的限制。此阶段众创空间发展不仅受空间内部各因素的影响,还受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图3所示,表7归纳了上文所述的核心概念与例证援引。

图3 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第三阶段

Fig.3 The third stage of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evolution of crowd innovation space

表7 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第三阶段的核心概念与证据援引

Table 7 Core concepts and evidence cited in the third stage of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evolution of crowd innovation space

维度(类属) 核心概念(二阶编码)代表性标签(一阶编码)例证援引(原始数据)知识溢出知识交流知识传递意愿知识溢出边界拓展大家都是做文创的,有些想法就是在闲聊时迸发出来的,大家各自发挥各自优势,还会合作个一两次(B小微企业a)数字平台交流一个最大的体会就是知识更新速度太快,完全没有一个认知边界,大家思维和知识储备都是不断更新的(B小微企业b)生态结构网络多层次化创业网络立体式线上线下这种模式虽然看起来是分开的,但很多关系都是打通的,大家既在线上交流又跑到线下谈合作,这种立体关系并不能用某一个链条来形容(Z小微企业b)价值主张价值共创全要素、立体式价值创造服务体系我们众创空间依托的是腾讯大数据平台和河南省的产业基础,联合政府、创投、高校、产业联盟各方力量,实现线上加速、线下扶持为一体的全要素、立体式的价值创造服务体系(Z小微企业a)共享价值兼顾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腾讯创业平台作为小微创新企业汇聚的载体,天然承载着特别的企业社会责任价值(B战略运营负责人)

3.2 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演化机制

在创业生态系统中,经济交易的建立通过线上网络和线下网络两个维度共同进行,并非一方依赖于另外一方,而是相互转化的过程。具体而言,基于线下空间集聚形成的创业网络通过知识分享和互动建立的网络结构能帮助创业者建立社会关系[35],从而寻求合作机会开展创业活动。而基于线上平台集聚形成的创业网络通过数字平台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寻求合作机会,这种因劳动分工建立的经济关系由于频繁的合作和沟通,久而久之便产生友谊、信任等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又会影响经济关系。可见,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网络式的复杂体,网络机制是推动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正式或非正式制度安排,旨在对众创空间创业主体的各种关系和资源进行分配与协调。

本文从线上网络机制和线下网络机制两个维度展开分析。数字化时代,基于数字平台的线上网络效应愈发明显,与线下网络交相呼应,伴随着创业活动的各个环节(范丽繁等,2022)。劳动分工体系和交易关系是线上网络机制构建的基础,主要任务是产品与服务开发、生产和营销。数字平台带来的双边和多边市场促进劳动分工精细化发展,线上网络机制的经济性随着创业生态系统的演化逐渐增强。社会关系构建和知识转移是线下网络机制构建的基础,主要任务是知识交流、沟通与扩散。在劳动分工、空间集聚的基础上,创业主体通过多次交流与合作产生信任和承诺关系,将集体理性代替个体理性,在连接、协调、维护创业活动方面发挥优势。可见,创业生态系统演化双网络机制是一种经济性和社会性相互交融的复杂系统。

另外,随着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的不断演化,系统不再需要众创空间主动建立特定运行机制,而是通过市场变化实现自组织运行。当外部创业环境发生变化时,系统会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发挥线上、线下双网络机制的作用,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可持续发展。如腾讯众创空间自组织分配机制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垄断,提高目标用户适配度,提升数字用户参与度,建立一种开放式创新格局。同时,腾讯线下众创空间关注市场发展,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为创业者挖掘潜在市场,并获取更多价值创造机会。因此,线上、线下双网络机制互动使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向互惠共生、利益共享、公平有效的方向发展。据此,本文构建数字化时代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演化双网络机制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演化双网络机制模型

Fig.4 Dual network mechanism model for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evolution of crowd innovation space

4 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腾讯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演化嵌入式案例,深入解读腾讯众创空间内部创业主体和创业要素如何从空间集聚演化成创业生态系统,得出如下结论:

(1)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经历了3个重要阶段,分别为创业主体和创业要素集聚阶段、数字平台嵌入创业网络形成阶段和线上、线下空间相融合的创业生态系统形成阶段。其中,数字平台嵌入创业网络形成阶段是数字化时代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环节。腾讯众创空间搭建的线上创业平台借助强大的数据聚集效应和创业资源配置功能,打破创业初期的资源壁垒,突破创业主体沟通和合作的空间约束,是新创企业获取创业资源和创业机会的重要渠道。

(2)线上、线下双网络机制是推动腾讯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机制,双网络机制由市场机制、情感机制、资源和知识互动机制构成。一方面,线下创业网络机制通过强关系连接增强地域社会文化背景对经济行为的效力,其社会性特征明显;另一方面,线上网络机制使得企业间交易频率更高,基于创业平台构建的弱联系成为创业主体获取创业资源、开展协同合作的重要渠道,其经济性特征明显。在创业生态系统中,经济交易受线上、线下网络机制的共同影响,双网络机制相互促进、彼此影响。

(3)创业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高级网络组织,其劳动分工精细、企业间空间距离接近、合作方式多维度、网络组织更复杂。当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形成后,系统不再需要众创空间主动建立特定运行机制,而是通过市场变化实现自组织运行。当外部创业环境发生变化时,创业生态系统会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发挥线上、线下双网络机制的作用,形成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4.2 实践启示

众创空间作为落实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力量。然而,众创空间经历了爆发性增长后开始进入“冷却期”。面对众创空间发展受阻的现实困境,众创空间管理者开始积极探索各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数字化时代众创空间演化过程和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以下启示:

(1)众创空间管理者需要充分发挥线下创业社区与线上创业平台两个空间的独特优势。线下创业社区能为创业者提供情感支持,促进创业者经验分享、知识交流以及创业协作。线上创业平台能为创业者搭建数据信息和创业资源平台,增强创业网络规模效应,为创业者提供更多创业机会。因此,应利用两个空间的独特优势,为创业者提供具有针对性、广泛性、即时性的资源和服务,构建优质的创业生态系统。

(2)小微企业需培养优质的数字平台能力,整合、重构数字创业平台信息资源,将其高效运用到创业各个环节。同时,提高组织网络能力,积极建立各种关系,识别新市场机会,积累知识,提高创业效率。

(3)政策制定者应认识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是未来推动创业活动的主要方向,新型创业生态系统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和使用。因此,政策制定者应培育优质、开放的制度环境,推动创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4.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本文存在以下不足:首先,虽然从线上、线下两个维度对创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和机制进行分析,揭示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演化逻辑,但创业生态系统比较复杂,其演化过程受多个维度的影响,未来可从共生演化机制、自组织机制、开放式创新机制等方面剖析创业生态系统演化机制,全面揭示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的深层次规律。其次,众创空间经营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未来可对不同类型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演化进行研究,形成更为完整的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 黄阳华.基于多场景的数字经济微观理论及其应用[J].中国社会科学,2023,44(2):4-24,204.

[2] GAWER A. Digital platforms′ boundaries: the interplay of firm scope, platform sides, and digital interfaces[J]. Long Range Planning,2021,54:1-16.

[3] BREIVIK-MEYER M, ARNTZEN-NORDQVIST M, ALSOS G A. The role of incubator support in new firms accumulation of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J].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2020,22(3):228-249.

[4] 李娜娜,张宝建.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社会资本的理论诠释与未来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5):11-18.

[5] 林嵩.创业生态系统:概念发展与运行机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31(4):58-62.

[6] 陈夙,项丽瑶,俞荣建.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特征、结构、机制与策略——以杭州梦想小镇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35(11):35-43.

[7] 孟韬.网络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 BROWN D H, LOCKETT N J. Engaging SMEs in E-commerce: the role of intermediaries within E-cluster[J]. Electronic Markets, 2001,11(1):52-58.

[9] 王如玉,梁琦,李广乾.虚拟集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空间组织新形态[J].管理世界,2018,34(2):13-21.

[10] 陈小勇.产业集群的虚拟转型[J].中国工业经济,2017,35(12):78-94.

[11] 吴秋明,李运强.虚拟产业集群的管理创新[J].经济管理,2008,30(3):11-15.

[12] BENDICKSON J.Building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for impact: scope, phenomenon, and translation[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21,59(4):535-543.

[13] SONETATO D. Nenworks and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coping with difficul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and Research, 2017,23(3):547-565.

[14] BRUYAT C, JULIEN P A. Defining the field of research in entrepreneurship[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0,16(2):165-180.

[15] 冯梓洋,葛宝山,陈彪. 正式网络与新企业绩效:基于非正式网络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4(3): 58-66,172-173.

[16] 韩炜,彭正银.关系视角下创业网络的形成过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31(2): 89-104.

[17] KREISER P M.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 impact of network range and network closure[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1,35(5):1025-1050.

[18] LECHNER C, DOWLING M, WELPE I. Firm networks and firm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the relational mix[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6,21(4):514-540.

[19] 董保宝.创业网络演进阶段整合模型构建与研究启示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35(9):15-24.

[20] NOWINSKI W, RIALP A. The impact of social networks on perceptions of international opportunitie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16,54(2):445-461.

[21] LIAO J, WELSCH H. Roles of social ccapital in venture creation: key dimension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05,43(4):345-362.

[22] ADNER R.Ecosystem as structure:an actionable construct for strateg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7,43:39-58.

[23] 张炜,魏丽娜.基于“知识三角”模型的荷兰区域创业生态系统构成及其经验启示——以Brainport、MRA创业生态系统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34(5):75-80,122.

[24] ACS Z J, STAM E, AUDRETSCH D B, et al. The lineages of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approach[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17, 49(1):1-10.

[25] 朱秀梅,林晓玥,王天东.数字创业生态系统动态演进机理——基于杭州云栖小镇的案例研究[J].管理学报,2020,17(4):487-497.

[26] 王玲,彭正银,彭秀青.创业生态系统情境下共生关系研究演进与未来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40(2):1-11.

[27] SPIGEL B. The relational organiz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7,41(1):49-72.

[28] NUDURUPATI S S, BHATTACHARYA A, LASCELLES D, et al. Strategic sourcing with multi-stakeholders through value co-creation: an evidence from global health care compan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5,166:248-257.

[29] YIN R.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10,44:108-108.

[30] GLASER B G, HOLTON J.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J].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1967,3(6):377-380.

[31] LI X C,LIU L.Embedded Guanxi networks,market Guanxi networks and entrepreneurial growth in the Chinese context[J].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 2010,4(3): 341-359.

[32] BOSO N, STORY V M, CADOGAN J W. Entrepreneurial oritation, market orientation, network ties, and performance: study of entrepreneurial firms in a developing economy[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3,28(6):708-727.

[33] 方梓旭,徐莉.数字赋能众创空间运行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23,44(7):105-113.

[34] 陶小龙,黄睿娴.区域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众创空间运行机制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3):123-132.

[35] NAMBISAN S, WRIGHT M, FELDMAN M.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progress, challenges and key themes[J]. Research Policy, 2019,48(8):1-9.

(责任编辑:王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