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1卷, 第23期 
刊出日期:2024-12-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张寒,李正风,张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1-1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105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战略目标下提出的现阶段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对于新时代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具有深刻意义。在新发展阶段,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和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目标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基于2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调研和扎根分析,构建研究型大学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因素模型,提出研究型大学应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在高质量科学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跨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深度融合、高水平国际科学合作、卓越创新文化建设6个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履行其服务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使命。

    张寒,李正风,张凤. 研究型大学如何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基于2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扎根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1-10.,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521.
    Zhang Han,Li Zhengfeng,Zhang Feng. How 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Contibute to Sci-tech Self-Reliance and Self-Strengthening at Higher Levels? A Grounded Theory Analysis towards Twenty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3): 1-10.,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521.

    分享
  • 杨继文,刘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11-1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YX202305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有组织科研的“一强化、两加快、两提升、四推进”重点举措,目标在于加快推进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力量建设、科研评价机制改革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在有组织科研推进过程中,存在组织机制、创新的法治保障与激励、科学家权益保护、“有组织科研”与“自由式探索”的关系协调等方面的问题。有组织科研相关问题的法治解决路径主要包括:署名问题的知识产权法治应对;以有组织的科研法人模式打通产学研全过程;完善科学家权益的法治保护机制;构建“有组织科研”与“自由式探索”相互协调的法治保障进路。

    杨继文,刘华. 有组织科研相关问题的法治解决路径探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11-18.,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5184.
    Yang Jiwen,Liu Hua. The Legal Solution Path to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blem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3): 11-18.,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5184.

    分享
  • 崔立红,李昶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19-2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005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专利作为技术创新的法律保护工具,具有激励技术创新的属性。在国家安全视角下,专利也需要进行必要的限制。当前中国在专利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具体包括“双重用途”专利转化、专利丛林、利益偏离和技术垄断等问题。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中蕴含的创新安全、综合安全、动态安全为价值内涵,以企业为主体,由政府发挥引导作用,通过防范专利活动失序风险,保障多元化国家安全的专利安全理念,能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宏观指导。通过警惕专利的反竞争使用、强调关键技术的政府介入机制、促进“双重用途”专利“军—民”转化、鼓励企业主体参与政府引导创建的专利池等措施,践行专利安全理念,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促进专利安全,以专利安全助力国家安全。

    崔立红,李昶郴.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专利安全理念的实现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19-28., doi: 10.6049/kjjbydc.2023100564.
    Cui Lihong,Li Changchen.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Patent Security Concep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Holistic Approach to National Secur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3): 19-28., doi: 10.6049/kjjbydc.2023100564.

    分享
  • 何郁冰,林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29-4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607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政府应如何构建有利于颠覆性技术涌现及创新价值实现的政策环境,推动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并获得竞争优势,值得深入研究。从强制性制度压力视角探讨政策工具对企业颠覆性创新的影响机理,并基于新能源车企“双积分”政策的准自然实验,运用断点回归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双积分”政策提高了新能源车企颠覆性创新的概率、数量、占比以及质量;②从机制分析看,“双积分”政策主要通过激励企业增加研发项目、参与技术标准联盟两条路径促进新能源车企颠覆性创新;③异质性分析发现,“双积分”政策对车企颠覆性创新的推动作用在民营企业以及更受媒体关注的企业中更显著。

    何郁冰,林婷. 强制性制度压力对颠覆性创新的影响机理——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双积分”政策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29-40.,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748.
    He Yubing,Lin Ting. The Impact Mechanisms of Compulsory Institutional Pressure on Disruptive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AFC & NEV Credit Regulation of China's New Energy Vehicle Indust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3): 29-40.,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748.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陈晓,张鑫奥,王育宝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41-5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H202307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技术创新的强劲“东风”助力中国“双碳”目标实现是兼顾环境与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基于2006—2021年中国内地279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297万件数字技术授权专利衡量中国地级市数字技术创新水平,从城市碳强度视角考察数字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数字技术创新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国家智慧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城市和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有助于增强数字技术创新的减碳作用;②空间计量结果显示,数字技术创新通过城市间“虹吸效应”和“示范效应”产生空间协同降碳作用,整体上通过空间溢出对周边经济水平相近城市群产生碳强度削弱效应;③数字技术创新降碳程度因城市地理区位不同、能源禀赋差异存在异质性,不同类型数字核心产业创新及不同研究类型数字创新均能显著降低碳强度。因此,应把握数字技术创新机遇,构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因地制宜做好城市科技创新以支持碳达峰。

    陈晓,张鑫奥,王育宝. 数字技术创新赋能城市低碳转型路径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41-51., doi: 10.6049/kjjbydc.H202307142.
    Chen Xiao,Zhang Xinao,Wang Yubao. The Path and Mechanism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Empowering Urban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3): 41-51., doi: 10.6049/kjjbydc.H202307142.

    分享
  • 戴万亮,林小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52-6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H20230809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如何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提高区域创新效率是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基于WSR方法论,结合NCA与fsQCA两种方法,以中国内地30个省(市、区)为案例样本,从组态视角探讨区域创新环境与区域创新效率关系。研究发现:①单个创新环境要素并不构成实现高区域创新效率的必要条件;②2类创新环境要素组态能有效驱动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分别是科技注意力驱动下的“数字基础设施—财政”双重支持型以及科技注意力欠缺下的“知识产权治理—金融”双重弥补型;③各地区实现高创新效率的组态路径存在空间差异,东部地区以“数字基础设施—金融”双重支持型为主,中部地区以知识产权治理引领型为主,西部地区以金融带动型为主。

    戴万亮,林小燕. 什么样的环境要素组合有利于实现高区域创新效率——基于WSR方法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52-62.,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090.
    Dai Wangliang,Lin Xiaoyan. What Combination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Favors Achieving High Regional Innovation Efficiency:An Exploration Based on the Wuli-Shili-Renli Systems Approach[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3): 52-62.,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090.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陈虹,胡善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63-7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9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基于新质生产力理论视角,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涵盖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市场规模及政策环境支持三大维度,并采用熵权TOPSIS法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进行量化评估与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显著区域集聚现象,东部沿海和长江沿岸地区发展水平显著领先,西北、边疆地区相对滞后,区域间差异显著。通过全局莫兰指数分析发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由此,提出制定差异化区域政策、激励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建立跨区域合作与资源共享机制等建议,以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区域均衡发展。

    陈虹,胡善贵.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测度与区域差异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63-73., doi: 10.6049/kjjbydc.2024090001.
    Chen Hong,Hu Shangui. The Measu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s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Their Regional Dispar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3): 63-73., doi: 10.6049/kjjbydc.2024090001.

    分享
  • 刘国巍,邵云飞,李明昊,邢泽宇,唐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74-8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80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产业链技术共生如何驱动颠覆性创新达到第二曲线“性能超越点”的问题,从界面整合视角出发,基于高新技术企业案例剖析产业链技术共生驱动颠覆性创新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①颠覆性创新第二曲线性能超越点呈渐现趋势,不同高新技术企业在与同类市场领先者的差异化竞争中逐渐涌现出第二曲线性能超越点;②实现颠覆性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以核心或支撑技术和组织等模块为共生单元,以政策和市场等为共生环境所构成的产业链技术共生系统,构成模块化和适用性界面整合机制;③SD仿真发现,模块化或适用性等界面整合能力比自组织集聚或高层战略等偏好因子对产业链技术共生界面整合的影响作用更大,且能力和偏好同频增长可最大幅度提升界面整合效率;④不同高新技术企业颠覆性创新和产业链技术共生界面管理在市场类型、性能表征、超越点周期、产业融合范围、组织协同类型和技术模块数量等方面存在差异。研究结论从产业链技术共生驱动角度为企业颠覆性创新、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

    刘国巍,邵云飞,李明昊,邢泽宇,唐源. 颠覆性创新视角下产业链技术共生界面整合机理研究——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第二曲线“性能超越点”的解释[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74-85., doi: 10.6049/kjjbydc.2023080323.
    Liu Guowei,Shao Yunfei,Li Minghao,Xing Zeyu,Tang Yuan.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Chain Technology Symbiosis Interf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e Explanation Based on the Second Curve’s Performance beyond Point of High-Tech Enterpri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3): 74-85., doi: 10.6049/kjjbydc.2023080323.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田虹,刘雨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86-9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50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企业提供开放式环境的同时,创新生态系统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适应开放式环境、降低创新负外部性,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生态系统良性运转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构建数字技术应用驱动下的“责任式创新→生态嵌入性→组织韧性→可持续绩效”链式中介模型,探讨创新生态系统中制造企业责任式创新对可持续绩效的影响机制,以及数字技术应用的边界效应。采用SmartPLS中的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分析338家制造企业问卷数据,实证结果表明:数字化新情境下,责任式创新是促进企业可持续绩效提升的关键因素;生态嵌入性、组织韧性在责任式创新对企业可持续绩效影响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责任式创新通过生态嵌入性、组织韧性这一链式中介提升企业可持续绩效;数字技术应用能够增强责任式创新对生态嵌入性的影响,以及生态嵌入性和组织韧性的链式中介效应。将责任式创新概念引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以期丰富数字化情境下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企业可持续绩效提升机制研究,同时基于责任式创新视角拓展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内涵。

    田虹,刘雨湉. 创新生态系统中责任式创新如何助力制造企业可持续绩效提升[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86-96.,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225.
    Tian Hong,Liu Yutian. How Responsible Innovation in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Helps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mprove Sustainable Performa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3): 86-96., doi: 10.6049/kjjbydc.2024050225.

    分享
  • 王锋正,刘曦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97-10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H202307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加快战略变革是企业响应时代号召、获取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数字经济时代,明晰数字化技术驱动企业战略变革的内在机理,考察公司治理能否发挥“助推器”作用,已成为学术界关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焦点。基于战略变革理论,选取2012—2022年1350家上市公司数据,通过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够显著驱动企业战略变革,经过测量偏误、内生性等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②数字化技术主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应变能力、降低运营成本3种机制驱动企业战略变革,公司治理能够显著增强数字化技术对3种机制的促进作用,进而驱动企业战略变革;③当企业处于成长期时,公司治理仅能增强数字化技术对降低运营成本的促进效应。当企业处于成熟期与衰退期时,公司治理有助于增强数字化技术对3种机制的促进作用。据此,企业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强配置、抗波动、降成本,积极改善公司治理能力,驱动企业战略变革并获取竞争新优势。

    王锋正,刘曦萌. 数字化技术驱动企业战略变革机制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97-106., doi: 10.6049/kjjbydc.H202307207.
    Wang Fengzheng,Liu Ximeng. The Mechanism of Digital Technology-Driven Corporate Strategic Change: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3): 97-106., doi: 10.6049/kjjbydc.H202307207.

    分享
  • 王维,曹智,龚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107-11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H202308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企业创新产出质量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数字金融在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动态能力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为基础,利用2015—2021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制造企业创新产出质量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其内在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企业创新产出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通过潜在吸收能力促进企业创新产出质量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企业创新产出质量的影响会因企业属性或地区金融监管强度差异而呈现显著异质性。非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或企业所在地区金融监管强度适中情景下,上述影响更加显著。结论可丰富企业创新驱动前因理论,并从企业、金融机构与政府监管3个方面为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管理启示。

    王维,曹智,龚晨. 数字金融对制造企业创新产出质量的影响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107-115.,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244.
    Wang Wei,Cao Zhi,Gong Chen.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Digital Finance on the Innovation Output Quality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3): 107-115.,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244.

    分享
  • 朱家琦,彭华涛,常瑜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116-12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60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代际传承影响家族企业后续创新发展和机会创造。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与角色认同理论,以2008—2022年中国422家处于代际传承中的上市家族企业为研究样本,探讨家族企业如何利用创新实现创业绩效增长,以及继承人角色特征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创新投入正向影响家族创业绩效,创新产出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与女性继承人相比,男性继承人更能强化创新投入(经由创新产出)对家族创业绩效的影响;继承人排行次第无法调节创新投入(经由创新产出)对家族创业绩效的影响;亲缘关系无法调节创新投入(经由创新产出)对家族创业绩效的影响。结论对修正代际传承传统观念,优化家族创业创新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朱家琦,彭华涛,常瑜洺. 创新投入与产出对家族创业绩效的影响——继承人角色特征的调节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116-126., doi: 10.6049/kjjbydc.2024060318.
    Zhu Jiaqi,Peng Huatao,Chang Yuming. How Do Innovation Inputs and Outputs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Family Entrepreneurship? The Regulating Mechanism of Role Characteristics of Successor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3): 116-126., doi: 10.6049/kjjbydc.2024060318.

    分享
  • 科技人才培育
  • 王彩萍,张家豪,简菲,黄志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127-13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403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推进,以技术并购等为主要方式的开放式创新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如何更好地推进企业技术并购?基于高科技企业设立首席技术官(ChiefTechnologyOfficers,CTO)这一现象,探讨作为参与企业战略决策和引领企业技术创新的复合型人才,CTO在技术并购中扮演何种角色及如何影响企业技术并购创新绩效。以技术并购作为特定情境,收集整理2000—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中实施技术并购的企业样本,实证检验发现,主并企业CTO显著促进企业技术并购创新绩效提升。从影响机制看,CTO在促进企业加大研发资金、人力资本投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由此带来企业技术并购创新绩效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CTO学历对于企业技术并购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CTO的海外经历、性别、年龄等个人特征对企业技术并购创新绩效无显著影响。结论可拓展技术高管与企业创新相关研究,从而为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企业层面的经验支撑。

    王彩萍,张家豪,简菲,黄志宏. 首席技术官设立提升企业技术并购创新绩效了吗[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127-137., doi: 10.6049/kjjbydc.2023040324.
    Wang Caiping,Zhang Jiahao,Jian Fei,Huang Zhihong. Does C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Firms' Technology Acquisition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3): 127-137., doi: 10.6049/kjjbydc.2023040324.

    分享
  • 韩鹏,唐炎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138-14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506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领导排斥作为制约个体职业发展、影响组织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话题。已有文献对领导排斥的实施效果开展了研究,但对领导排斥的作用机制探讨较少。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回顾梳理,以自我表现理论为基础,探讨领导排斥对员工越轨创新的影响,并分析表面顺从的中介效应和政治技能的调节效应。选取94名领导和323名员工作为研究样本,通过信效度分析及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构念稳定性,并采用层级回归法验证研究假设。研究发现:领导排斥正向影响员工越轨创新;表面顺从在领导排斥与员工越轨创新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即领导排斥通过对员工表面顺从的正向效应促进员工越轨创新;政治技能正向调节领导排斥与表面顺从间关系,并调节领导排斥通过表面顺从影响员工越轨创新的间接效应。

    韩鹏,唐炎钊. 领导排斥与员工越轨创新行为关系研究——表面顺从的中介作用与政治技能的调节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138-148., doi: 10.6049/kjjbydc.2023050658.
    Han Peng,Tang Yanzha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ervisor Ostracism and Deviant Innovation: The Roles of Facades of Conformity and Political Skil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3): 138-148., doi: 10.6049/kjjbydc.2023050658.

    分享
  • 朱永跃,张明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149-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00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技术的引入给员工带来不同程度的技术冲击,并且使得员工岗位技能要求不断提升。基于压力认知评估理论和工作要求—资源模型,通过475份数字化转型的制造业员工调研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讨技术冲击意识对员工主动技能发展的影响机制,以及影响主动技能发展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①压力认知评估是技术冲击意识影响主动技能发展的关键中介变量,技术冲击意识通过挑战性评估对主动技能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威胁性评估对主动技能发展产生消极影响;②数字自我效能感在上述影响效应中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即数字自我效能感强化技术冲击意识与挑战性评估之间的正向关系,弱化技术冲击意识与威胁性评估之间的正向关系;③在主动技能发展的前因条件组合中,有4类触发员工主动技能发展的前因构型。

    朱永跃,张明凤. 技术冲击意识对制造业员工主动技能发展的双刃剑效应——基于SEM与fsQCA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3): 149-160., doi: 10.6049/kjjbydc.2023100440.
    Zhu Yongyue,Zhang Mingfeng. The Double-edged Sword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Disruption Awareness on Manufacturing Employees′ Proactive Skill Development: A Study Based on SEM and fsQC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3): 149-160., doi: 10.6049/kjjbydc.202310044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