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1卷, 第13期 
刊出日期:2024-07-10
  

  • 全选
    |
    绿色创新专栏
  • 曾萍,肖静,俞芹,陈春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1-1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40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的关系一直备受争议,这可能与多数文献忽视环境规制(命令型与市场型)与绿色创新(策略性与实质性)的双重异质性有关。基于制度理论与知识管理理论,构建“环境规制—知识搜寻—企业绿色创新”理论框架,综合运用多元线性回归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采用285份企业调查问卷验证研究假设。结果显示:命令型环境规制仅能促进策略性绿色创新,市场型环境规制仅能促进实质性绿色创新;知识搜寻深度在命令型环境规制与策略性绿色创新间发挥中介作用,知识搜寻广度在市场型环境规制与实质性绿色创新间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地,通过fsQCA分析得到5种前因构型,其中,高策略性绿色创新与高实质性绿色创新的组态路径分别有2条和3条。结论可拓展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影响的研究维度,并为政府调整环境规制政策、企业应对外部制度压力提供参考。

    曾萍,肖静,俞芹,陈春燕. 异质性环境规制对企业差异化绿色创新行为的影响——知识搜寻的中介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1-11., doi: 10.6049/kjjbydc.2023040153.
    Zeng Ping,Xiao Jing,Yu Qin,Chen Chunyan. The Impact of Heterogenou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Enterprises' Differentiation Green Innovation:The Mediating Role of Knowledge Search[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3): 1-11., doi: 10.6049/kjjbydc.2023040153.

    分享
  • 金岳,毛顺宇,寇冬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12-2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1108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提升绿色创新能力、深化外资绿色转型既是“十四五”期间外资结构优化的重要发展方向,又是高水平对外开放下实现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路径。然而,现有经验表明,企业外资占比提升反而存在“挤出”绿色创新的可能。基于我国上市企业样本数据,对企业外资占比的影响效应进行系统性检验与分析,结果表明:十大股东中外资占比对企业绿色创新无显著影响,而总股本中较高的外资占比对企业绿色创新发挥挤出效应,主要通过“挤出”研发人员、研发经费支出等创新投入,抑制企业绿色创新产出。此外,我国在新能源、节能、交通运输等重要绿色创新领域逐渐确立国际领先地位,提高了外资在绿色创新领域的准入门槛,加大了外资进一步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的难度。结论可为进一步明确外资的绿色创新影响效应和绿色转型方向、挖掘外资的绿色创新潜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内外资绿色创新体系提供企业层面的依据。

    金岳,毛顺宇,寇冬雪. 外资占比“挤出”了企业绿色创新吗[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12-22., doi: 10.6049/kjjbydc.2022110845.
    Jin Yue,Mao Shunyu,Kou Dongxue. Does the Proportion of Foreign Capital Crowd-Out the Green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3): 12-22., doi: 10.6049/kjjbydc.2022110845.

    分享
  • 科技管理创新
  • 张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23-3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80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当今,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优化的重要抓手,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风险和制度风险。新一代人工智能应作为效能阀门在内容生产、产业融合和产业转型三方面推动国家创新体系深度优化,提升国家创新体系转化效率,为多元创新主体开拓成果产出思路、拓宽成果转换路径提供保障。然而,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发应用有可能会扰乱市场秩序,对国家创新体系优化造成场域障碍;诱发数据安全风险和算法应用风险,对国家创新体系优化形成数据屏障;增大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对国家创新体系深化打开规范缺口。基于此,为发挥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助力作用,应基于技术资源与创新成果连接点,从规范供给、制度运行和人才支撑等维度系统建构创新成果转化体系,扫清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国家创新体系深度优化的环境障碍、机制桎梏和规范屏障,从而建设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创新体系。

    张娟. 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国家创新体系深度优化的价值辩证与制度建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23-32., doi: 10.6049/kjjbydc.2023080496.
    Zhang Juan. The Value Dialectics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sisting the Deep Optimization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3): 23-32., doi: 10.6049/kjjbydc.2023080496.

    分享
  • 张羽飞,刘培琪,原长弘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33-4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YX202305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形势下,产学研融合成为制造业领军企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普遍选择。立足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制造业领军企业这一技术创新关键主体,基于中国独特的政府与市场双元驱动制度情境,利用制造企业500强名单中A股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产学研融合程度对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绩效的影响,以及政府与市场双元驱动制度情境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第一,产学研融合广度与深度均对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二,政府支持与市场化程度可强化产学研融合广度对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绩效的正向影响;第三,政府支持与市场化程度可强化产学研融合深度对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绩效的正向影响。结论可丰富产学研融合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相关研究,对中国制造业领军企业借助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张羽飞,刘培琪,原长弘. 产学研融合对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绩效的影响——政府与市场双元制度情境的调节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33-44.,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5135.
    Zhang Yufei,Liu Peiqi,Yuan Changhong. The Impacts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 on Key Technology Breakthrough Performances of Leading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Government-Market Dua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3): 33-44.,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5135.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李君锐,买生,刘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45-5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120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将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2016—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试验区设立的创新效应。结果表明:第一,试验区设立能促进企业创新,各试点政策的创新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智慧城市创建、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第二,试验区设立通过降低交易成本、集聚人才资源、促进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数字化转型,进而激励企业创新;第三,试验区设立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在位企业中更显著,且相比于渐进式创新,试验区设立对突破式创新的影响更显著。此外,试验区设立对毗邻城市企业创新有正向扩散效应,对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城市的企业创新有负向虹吸效应。

    李君锐,买生,刘磊. 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设立的创新效应:基于供给侧与需求侧双重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45-56., doi: 10.6049/kjjbydc.2022120057.
    Li Junrui,Mai Sheng,Liu Lei. The Innovation Effect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Digital Economy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Pilot Zones:A Study from the Dual Perspectives of Supply Side and Demand Sid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3): 45-56., doi: 10.6049/kjjbydc.2022120057.

    分享
  • 于泳波,贾佳慧,吕馨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57-6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804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创新创业是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立足县域发展不平衡现实,找到适合的双创组态路径是关键。基于TOE理论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湖北省53个县市为样本,分析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组态路径。结果发现:①单独的创新创业要素不构成引致县域经济高发展水平的必要条件;②存在3条实现县域经济高发展水平的组态路径,分别是“智力—资金—市场”双创资源主导、“智力—平台”双创能力主导、“智力—市场”双创政策助力型路径,其中,人力资源是促进县域经济高发展水平的核心条件,市场和平台对政策具有明显的补充作用;③抑制县域经济发展的组态路径有4条,分别是“金融—市场”、“智力—基础设施”、“金融—平台”和市场抑制型路径,均表明市场规模发挥不可或缺的核心作用。

    于泳波,贾佳慧,吕馨雪. 双创生态系统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组态路径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57-66., doi: 10.6049/kjjbydc.2023080423.
    Yu Yongbo,Jia Jiahui,Lyu Xinxue. The Configuration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driven County-level Economic Developmen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3): 57-66., doi: 10.6049/kjjbydc.2023080423.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徐铮,周晓旭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67-7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3049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产业数字化转型是塑造竞争新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但鲜有文献区分数字化投入类型和来源,分析其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2000—2019年全球42个经济体制造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细分数字产业类型和投入来源的数字化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结果显示,整体来看,数字软件应用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呈显著正向影响且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数字化投入影响具有产业技术类型、时期以及国家异质性。

    徐铮,周晓旭. 制造业数字化投入、产业类型差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数据的实证检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67-78., doi: 10.6049/kjjbydc.2023030491.
    Xu Zheng,Zhou Xiaoxu. Manufacturing Digitalization Input,Different Types of Digital Industries and the Promotion of Global Value Chain Division Status: An Empirical Test Based on Global Input-Output Dat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3): 67-78., doi: 10.6049/kjjbydc.2023030491.

    分享
  • 刘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79-8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60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明晰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包含数字产业技术创新、数字产业技术传播、数字产业技术转让3个维度在内的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利用熵权与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模型测度2012—2021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结果表明:中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呈逐年递升态势,但整体水平偏低;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全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差异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且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基于此,提出加强关键核心数字技术攻关、积极弥合数字鸿沟、持续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刘娜. 中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测度及区域差异[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79-89.,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276.
    Liu Na. The Measurement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Level of China 's Digital Indust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3): 79-89.,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276.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陆明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90-10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30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2015—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企业创新文化能够显著降低上市公司研发操纵概率,这一行为是通过提高上市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及化解上市公司财务困境实施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层持股比例较高、无内部控制缺陷、未收到年报问询函以及媒体关注度较高企业,创新文化对企业研发操纵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结论不仅可以丰富企业创新文化与研发操纵关系研究,而且能够为政府部门制定研发操纵监管措施提供决策参考。

    陆明富. 企业创新文化与研发操纵——基于产品市场竞争及财务困境的机制检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90-100., doi: 10.6049/kjjbydc.2023030433.
    Lu Mingfu. Enterprise Innovation Culture and R&D Manipulation:Mechanism Test Based on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and Financial Distres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3): 90-100., doi: 10.6049/kjjbydc.2023030433.

    分享
  • 胡海青,武永霞 ,王先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101-11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20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创新是经济发展第一动力,企业持有金融资产对创新投资具有重要影响。以2007—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供应链视角,实证分析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投资的微观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企业金融化显著促进企业创新投资。机制分析表明,企业金融化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对创新投资发挥促进作用。进一步基于供应链视角,考察商业信用对这一作用机制的影响,发现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和商业信用供给对上述作用机制发挥调节作用,即企业商业信用融资水平越高,企业金融化对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越显著,相应地,对创新投资的促进作用也越显著;企业商业信用供给程度越高,企业创新投资受融资约束的抑制作用越显著。企业产权性质与年龄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对于非国有企业以及成立11~20年的企业而言,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投资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由此,提出构建支持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稳定的产业供应链联盟、有效利用商业信用助力企业创新等政策建议。

    胡海青,武永霞 ,王先柱. 企业金融化与创新投资:基于供应链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101-112., doi: 10.6049/kjjbydc.2023020039.
    Hu Haiqing,Wu Yongxia,Wang Xianzhu. Enterprise Financialization and Innovative Investment: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Chai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3): 101-112., doi: 10.6049/kjjbydc.2023020039.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郑丁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113-12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3037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数据二十条”明确提出“统筹构建规范高效的数据交易场所”,以优化数据要素市场体系。目前,虽然关于我国数据交易的文献成果逐渐充实,但针对数据交易所及其规范配置的研究却付之阙如。通过梳理2014—2022年涉及数据交易所的规范性文件,从宏观背景、主体结构及利益需求视角,揭示我国政策变迁演进逻辑。进而,通过比较数据交易所与证券交易所、数据交易平台及数据经纪商,阐明数据交易及交易场所的独特属性,明确其制度规范所需保障的基础功能。基于政策逻辑与属性定位,我国数据交易所的规范配置应形成以数据交易机制为核心,以外部公共监督机制与内部公司治理机制为辅助的综合型规范体系,为数据交易所平稳、有序运行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郑丁灏. 中国数据交易所政策变迁、功能定位与规范配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113-121., doi: 10.6049/kjjbydc.2023030371.
    Zheng Dinghao. Policy Changes, Functional Orientation and Norm Configuration of Data Exchanges in Chin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3): 113-121., doi: 10.6049/kjjbydc.2023030371.

    分享
  • 张唯玮,张武军,孙雍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122-13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40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智能驾驶等人工智能技术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ChatGPT、Sora等以认知大模型为主的AI技术的加速迭代,将人类带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正成为引领未来的新兴战略性技术。这些新质技术成果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社会秩序的诸多方面,如社会就业、网络安全、法律伦理等带来较大冲击。在知识产权领域,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可专利性及其权属等问题亟待廓清。在大多数国家的既有法律中未有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相关规定,实践中极易引起相关权属、侵权纠纷,因此需要对现行专利权制度作出调整。从知识产权视角直面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冲击,分析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可专利性,认为无论是从AI生成内容的专利权客体属性,还是专利技术方案、专利“三性”等角度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均具有可专利性。至于其专利权归属问题,涉及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AI研发者、所有者、使用者等多方利益主体,除各方事先或事后有约定外,应根据其实质性贡献认定发明人,并对AI生成内容专利申请的披露制度进行合理调适。

    张唯玮,张武军,孙雍君.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可专利性及其制度回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122-130.,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336.
    Zhang Weiwei,Zhang Wujun,Sun Yongjun. Patentability of AI-Generated Content and Its Institutional Respons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3): 122-130.,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336.

    分享
  • 科技人才培育
  • 林润辉,季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131-14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302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聚焦探讨不同因素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发明者合作网络形成,基于2004—2021年华为在中国申请的专利数据,构建发明者合作网络,运用指数随机图模型探讨行动者属性和内生结构效应对发明者合作网络形成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发明者合作网络是稀疏网络,呈现星形结构和闭合三角形结构共存的网络结构模式;发明者协同创新能力抑制新合作关系的形成,但发明者合作伙伴多样性和合作深度均促进新合作关系的形成,且具有相同水平合作伙伴多样性或合作深度的发明者之间更容易建立合作关系;发明者倾向于与处于中心位置的发明者建立合作关系以及与具有共同合作伙伴的直接合作伙伴建立新合作关系。

    林润辉,季泽. 基于指数随机图模型的发明者合作网络形成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131-140., doi: 10.6049/kjjbydc.2023030255.
    Lin Runhui,Ji Z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nventors′ Collaboration Network Based on Exponential Random Graph Mode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3): 131-140., doi: 10.6049/kjjbydc.2023030255.

    分享
  • 刘亭立,王婧怡,王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141-15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20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奋力实现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发挥薪酬的激励效应,通过创新推动社会发展是重要而迫切的研究议题。以2008—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实证检验薪酬差距对创新动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内部薪酬差距与企业创新动力存在显著倒U型关系;高管外部薪酬差距对创新具有正向促进效应,普通员工外部薪酬差距与创新动力具有倒U型关系;外部薪酬差距具有显著的创新动力动态效应。

    刘亭立,王婧怡,王妍. 薪酬差距是否越小越好——基于创新视角的经验证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141-150., doi: 10.6049/kjjbydc.2023020323.
    Liu Tingli,Wang Jingyi,Wang Yan. Is It Better to Have Closer Pay Dispersion?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n Innovation Perspectiv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3): 141-150., doi: 10.6049/kjjbydc.2023020323.

    分享
  • 综述
  • 李律成,曾媛杰,柯小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151-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00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企业主体视角下数字化转型过程与结果。然而,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现有研究对创新系统复杂性与主体交互性的考虑不足,未基于系统观构建理论框架。利用CiteSpace对国内外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从微观企业层面(技术进步、组织变革、绩效影响)、中观产业层面(同群效应、平台赋能、产业升级)、宏观国家层面(政策支持、文化营造、社会风险)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评述,构建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框架。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主题呈现从微观企业层面向中观产业层面与宏观国家层面拓展的趋势。同时,上述3个层面的研究主题相互关联,构成立体式数字化转型研究体系。最后,从创新系统层面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并提出中国情境下企业数字化转型议题,展示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脉络,深化企业数字化转型理论认知,推动该领域研究深入发展。

    李律成,曾媛杰,柯小俊.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述评与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3): 151-160., doi: 10.6049/kjjbydc.2023100105.
    Li Lyucheng,Zeng Yuanjie,Ke Xiaojun. A Review and Prospects of Enterprise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Ecosystem[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3): 151-160., doi: 10.6049/kjjbydc.202310010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