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年 40卷 17期
刊出日期:2023-09-10

科技管理创新
企业创新管理
区域科学发展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科技人才培育
数字创新与数字化转型专栏
   
数字创新与数字化转型专栏
1 李倩,王诗豪,邓沛东,王柯蕴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同群效应
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聚焦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同群效应,基于2007—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第一,公司数字化转型存在显著行业同群效应,即同行业其它公司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推动该公司数字化转型。第二,企业信息环境和行业竞争是促进公司数字化转型同群效应产生的主要因素。第三,数字化转型的同群效应在男性CEO、高学历CEO企业,以及低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地区企业更显著。第四,行业中追随者和领导者相互模仿,但追随者模仿领导者更多。进一步研究发现,模仿同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好处只在高数字化水平企业体现。结论不仅能够揭示中国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战略影响机理及经济后果,而且可为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相关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
2023 Vol. 40 (17): 1-12 [摘要] ( 378 ) [HTML 0KB] [PDF 1249KB] ( 350 )
13 朱秀梅,林晓玥
企业数字化转型价值链重塑机制——来自华为集团与美的集团的纵向案例研究
企业数字化转型价值链重塑问题受到学界和业界关注。选取华为集团和美的集团进行纵向双案例研究,依据技术赋能理论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价值链重塑动态演化机制,揭示价值链重塑实现路径和价值传导机理,分析基础导向型企业和应用导向型企业价值链重塑机制的异同。结果发现,数字技术是价值链重塑的引擎和驱动因素,通过赋能数据资源与传统资源构成的资源组合提升资源重组能力,创新资源撬动方式,引发价值链重塑,进而构建“数字技术—资源编排—价值链重塑”研究框架;企业价值链重塑机制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阶段演进而进化;基础导向型企业和应用导向型企业由于数字化起点、动机、变革性不同,导致价值链重塑机制在数字化转型不同阶段存在差异。结论可丰富企业数字化转型价值链重塑成果,同时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提供管理启示。
2023 Vol. 40 (17): 13-24 [摘要] ( 339 ) [HTML 0KB] [PDF 2348KB] ( 386 )
25 杨昕,赵守国
数字经济与工业高质量创新的协同互促效应
数字经济与工业高质量创新协同互促是加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基于数字技术应用的不同维度与创新价值链理论,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解析数字经济与工业创新效率的协同互促效应。研究发现:①数字经济与工业两阶段创新效率的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不断上升态势,但目前尚处于协调发展的过渡区间,且数字经济与工业高质量创新的协同效应主要表现为产业数字化及其与工业科技研发效率的同步共进;②数字经济与工业成果转化效率之间存在显著互促效应,而与工业科技研发效率互动的系统特征则主要表现为工业科技研发效率提升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正向驱动;③数字经济与工业高质量创新的互促效应主要源自数字产业化及其与工业成果转化效率的交互响应;④数字经济与工业高质量创新的协同效应和互促效应存在链条错位,稳步提升工业成果转化效率是加快数字经济与工业高质量创新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工业科技研发效率提升的赋能作用是实现数字经济与工业高质量创新互促融合的潜在路径。
2023 Vol. 40 (17): 25-34 [摘要] ( 154 ) [HTML 0KB] [PDF 1294KB] ( 318 )
35 崔煜雯,刘洪,张晶
业绩期望落差与企业数字化创新——资源与能力视角
业绩期望落差是影响企业数字化创新的重要因素。然而,关于二者间关系的研究结论却不尽相同。基于企业行为理论和“威胁—刚性”理论,利用2015—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业绩期望落差对企业数字化创新的影响,并考察企业资源(冗余资源和政府补助)与治理能力(CEO权力)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业绩期望落差与企业数字化创新呈现倒U型关系,且上述结论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CEO权力、冗余资源会弱化业绩期望落差与企业数字化创新的倒U型关系,政府补助则强化二者间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业绩期望落差对数字化创新的影响对国有企业更显著。结论可深化对业绩期望落差与企业数字化创新关系的理论解释,并为处于业绩期望落差状态下的企业数字化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证据。
2023 Vol. 40 (17): 35-44 [摘要] ( 170 ) [HTML 0KB] [PDF 1214KB] ( 178 )
科技管理创新
45 李明,王卫
场景驱动、商业模式与创新生态系统演进——基于特斯拉企业价值的逻辑起点
数字革命背景下的数据要素产生了大量新场景,瞄准数字化场景并满足用户新需求的场景驱动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要素和底层逻辑,但现有相关理论与实践还整体滞后。基于企业价值的逻辑起点,以特斯拉为对象,剖析场景驱动、商业模式与创新生态系统融合实践。结果表明,场景驱动体系由政策引导力、产业变革力、创新赋能力和需求拉动力构成,在该体系驱动下实现企业外在用户端商业模式创新和内在生产端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进而推动企业价值创造。结论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场景驱动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数字经济下中国制造企业面对新场景、新物种及新赛道如何更好地重构商业模式和创新生态系统,在场景实践中实现服务和技术迭代提供可能性实践启示。
2023 Vol. 40 (17): 45-55 [摘要] ( 240 ) [HTML 0KB] [PDF 1560KB] ( 120 )
56 朱晓红,孙淳
基于内部治理与动态能力交互的平台生态系统持续创新机理——一个纵向案例研究
持续创新是平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学界关于平台生态系统如何实现持续创新机理问题的探讨尚不明晰。基于内部治理与动态能力交互视角,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探索平台生态系统持续创新形成机理。研究发现:①平台生态竞争情境转换能够激发内部治理与动态能力交互行为更迭;②内部治理与动态能力交互对于平台生态系统持续创新的影响通过组织学习、知识流动方向和经济效益获取3种方式实现;③平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是持续技术创新、持续模式创新、持续组织创新依次实现的过程,上一阶段交互结果是下一阶段交互行为的基础。研究结论有助于延伸持续创新的适用情境,拓展内部治理与动态能力交互机理研究,并为平台生态系统持续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
2023 Vol. 40 (17): 56-66 [摘要] ( 142 ) [HTML 0KB] [PDF 1762KB] ( 248 )
67 李阳,唐玉洁
基于专利信息的关键共性技术合作模式研究——以生物技术领域为例
为破解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难题,主体间合作研发对于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愈发重要,而现有研究较少从合作类型和合作特征角度解读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合作模式。为此,以1985-2021年中国生物技术领域专利数据为研究对象,从企—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入手,引入合作规模和技术领域多样性两个特征变量,考察合作模式与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①合作研发正向影响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其中产学研合作的影响更显著;②技术领域多样性对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存在显著倒U型影响;③合作类型显著调节合作规模对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影响,同时削弱了技术领域多样性对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负面影响。研究结论为相关决策者根据合作类型实现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2023 Vol. 40 (17): 67-77 [摘要] ( 120 ) [HTML 0KB] [PDF 1322KB] ( 341 )
区域科学发展
78 彭绪庶,张宙材
中国区域创新体系效能测度与演进特征研究
基于区域经济体系效能概念内涵界定,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效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兼具纵横向比较的方法,测算2012—2020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区)创新体系效能指数。研究发现:自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下,各省(市)创新体系效能都有不同程度提高,总体保持上升态势。30个省域可以划分为4个梯队,创新体系效能分层基本固化,但省域空间分布呈现创新分化加剧和创新极化增强的重要特征与发展趋势;基本形成东部创新引领、中部创新崛起的空间分布格局,东中部与东北、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
2023 Vol. 40 (17): 78-87 [摘要] ( 120 ) [HTML 0KB] [PDF 1510KB] ( 194 )
88 付晨玉,秦尊文
地区产业转移与承接能力评价——以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为例
优化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产业空间布局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以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为例,通过计算产业发展梯度系数,分析区际产业梯度转移态势,确定走廊地区适合开放转移的优势产业和需要承接转移的关联产业;通过计算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分析影响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制约因素,选择走廊地区适合产业承接的重点区域。研究发现,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的工业发展整体上具有“两头高中间低”的空间特征,区际产业转移总体呈“由外向内”的发展态势,各地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产业吸引力、产业支撑力和产业发展力均呈上升发展趋势,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空间发展不均衡,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建议各地区顺应产业梯度转移态势,根据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增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因地制宜编制产业转移承接规划,创新产业转移方式,有序引导产业转移。
2023 Vol. 40 (17): 88-98 [摘要] ( 156 ) [HTML 0KB] [PDF 1379KB] ( 250 )
企业创新管理
99 郑爱琳,蓝海林
多重制度逻辑、企业异质性与技术创新绩效——来自125家上市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新能源汽车发展能够有效缓解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技术创新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技术瓶颈是关键阻力。因此,如何提高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基于多重制度逻辑与企业异质性视角构建分析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对125家上市新能源汽车企业进行组态分析,结果发现:第一,政府补贴、市场化水平、合作强度、企业利润、股权结构、研发投入均不是高技术创新绩效实现的必要条件,但加大政府补贴和研发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而补贴退坡政策未取得预期效果。第二,有5条高技术创新绩效路径,新兴阶段(2012—2015年)包括市场逻辑—政治逻辑主导下的顺势创新型和企业逻辑—政治逻辑主导下的因势创新型;成熟阶段(2016—2019年)包括政治逻辑主导下的因势创新型、企业逻辑—政治逻辑主导下的顺势创新型和政治逻辑主导下的顺势创新型,不同路径代表着不同企业高技术创新绩效实现方式。第三,两个阶段中,有4条非高技术创新绩效路径,且与高技术创新绩效路径是非对称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多因素复杂因果关系的理性认知,为政府和企业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技术突破带来有益的实践启示。
2023 Vol. 40 (17): 99-107 [摘要] ( 157 ) [HTML 0KB] [PDF 1240KB] ( 371 )
108 陈子凤,王玥,贾卫峰,成泷
不确定环境下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融合前因组态研究
通过提升技术融合能力拓展组织边界,对企业在不确定性环境下保持和提升竞争力至关重要。以21家中国新能源汽车整车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TOE框架和组态理论,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讨不确定性环境下企业技术融合影响因素间的复杂关系和技术融合度提升路径。结果表明,存在4条支撑企业实现高水平技术融合的路径,可归纳为环境波动—技术驱动型、环境波动—资源支撑型、环境平衡—组织支撑—政府拉动型以及技术动荡—组织支撑—政府拉动型。当技术与市场不确定性均高时,技术广度与组织冗余之间具有替代关系;当技术与市场不确定性均低时,组织冗余与政府补助之间具有互补关系。在联动匹配中,企业技术环境不确定性是超高技术融合度组态的核心条件。企业非高技术融合度的实现路径有3条,且与高技术融合度路径存在非对称性关系。研究结论有助于加深对不确定性环境下技术融合多重影响因素间复杂互动关系的理论认识,揭示企业技术融合的支撑力量与推动因素,为提升企业技术融合水平提供实践启示。
2023 Vol. 40 (17): 108-117 [摘要] ( 125 ) [HTML 0KB] [PDF 1233KB] ( 284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118 郑素丽,朱俊霖,常晓然
基于元分析技术的跨国公司逆向知识转移研究——前因、结果与边界条件
跨国公司逆向知识转移是国际商务和技术创新领域的热点问题,围绕其前因和后果,学术界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然而,现有研究视角各异,结论存在较大冲突,给逆向知识转移理论完善和实践运用带来极大挑战。采用元分析技术,对1998—2020年62篇实证研究文献进行集成分析,结果表明,子公司自主权、年龄,母公司吸收能力,知识相关性、复杂性和缄默性,以及母子公司间的互动机制对逆向知识转移具有积极影响,而母子公司间的文化距离具有消极作用;逆向知识转移对母公司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新兴和发达经济体跨国公司逆向知识转移的前因后果存在一定差异。结论可为跨国公司逆向知识转移研究提供有益借鉴,同时对企业管理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2023 Vol. 40 (17): 118-128 [摘要] ( 99 ) [HTML 0KB] [PDF 1365KB] ( 327 )
129 王莉雅,王树祥
组态视角下社交型问答社区用户持续知识贡献的影响路径研究——基于社会生态框架
社交型问答社区逐渐成为用户进行知识获取和知识分享的重要途径,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激励和维持用户在社区中开展持续性的知识贡献,因此探讨用户持续性知识贡献行为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基于社会生态模型(SEM),构建用户持续性知识贡献行为的影响分析框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从多维交互视角分析用户持续性知识贡献行为影响因素间的组合联动效应。通过Python程序纵向追踪2 419名知乎社区用户为期一年的行为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社交型问答社区中用户持续性知识贡献行为是多个组合因素联动效应的结果,提升知识贡献数量维度的组态路径包括成就动机驱动型、人际关系驱动型和全维度驱动型,而提升知识贡献质量维度的组态路径包括形象激励主导型和参与动机驱动型。该研究为促进用户在社区中的持续性知识贡献提供了不同路径选择,丰富并拓展了在线社区知识贡献研究,为社交型问答社区知识管理活动提供了重要启示。
2023 Vol. 40 (17): 129-138 [摘要] ( 182 ) [HTML 0KB] [PDF 1396KB] ( 157 )
科技人才培育
139 李燕萍,李皓璇
固步自封还是开拓进取?员工工作反刍对其反馈寻求策略的影响机制研究
随着市场竞争环境变化和竞争加剧,员工下班后持续思考工作即工作反刍的状态频繁出现,这使员工无法有效地从身心层面脱离工作,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与职业问题。从工作反刍的不同维度——情感反刍和问题解决沉思开展的研究鲜见,也少有研究探讨工作反刍对反馈寻求行为的影响机制。基于沟通与不确定性管理理论和积极情绪拓展建设理论,探讨不同维度工作反刍对反馈寻求行为的影响,以及工作反刍与反馈寻求行为关系中职场友谊和职场孤独感的作用。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以379名企事业单位员工为数据样本,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情感反刍、问题解决沉思对监控式反馈寻求行为和问询式反馈寻求行为都有正向预测作用;职场友谊正向调节情感反刍对反馈寻求行为的影响关系,职场孤独感负向调节情感反刍对反馈寻求行为的影响关系,职场孤独感和职场友谊对问题解决沉思与反馈寻求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较弱。最后,针对不同工作反刍对反馈寻求行为的影响机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2023 Vol. 40 (17): 139-149 [摘要] ( 194 ) [HTML 0KB] [PDF 1393KB] ( 313 )
150 朱永跃,马苗慧
特质正念对制造业员工主动创新行为的影响——职业认同与工作旺盛感的中介效应
相较于传统的被动创新行为,员工自发做出的主动创新行为更能对组织绩效产生深远影响。制造业员工的主动创新行为有利于带来高质量的创新绩效,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贡献力量。特质正念促使个体专注自我,从而较好地激发员工内在动力与主动性行为,但目前探讨制造业员工特质正念对主动创新行为作用机制的研究较为缺乏。从内在动力视角出发,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构建特质正念通过职业认同和工作旺盛感作用于员工主动创新行为的链式中介模型,并探讨关怀型伦理氛围的调节作用。以536名制造业员工为样本,通过SPSS、Amos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特质正念正向影响主动创新行为;职业认同和工作旺盛感分别在特质正念与主动创新行为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并共同发挥链式中介作用;关怀型伦理氛围在特质正念与职业认同、工作旺盛感的关系中均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管理建议。
2023 Vol. 40 (17): 150-160 [摘要] ( 124 ) [HTML 0KB] [PDF 1296KB] ( 227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