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2卷, 第15期 
刊出日期:2025-08-10
  

  • 全选
    |
    人工智能与创新专栏
  • 朱家琦, 任剑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1-1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D42025030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据作为战略性生产要素,通过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产生价值倍增效应,为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提供了新思路。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利用2012—202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回归分析和门限回归模型,研究数智融合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数智融合度越高,越能显著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区域创新能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资源配置效率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创新基建发挥调节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数智融合对缩小东部、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作用显著,而在中部地区不显著;门槛效应表明,金融发展水平在数智融合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过程中存在单门槛效应,即当金融发展水平跨越门槛值后,数智融合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由正向转为负向。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启示。

    朱家琦, 任剑新. 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基于30个省份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1-10., doi: 10.6049/kjjbydc.D42025030370.
    Zhu Jiaqi, Ren Jianxin. The Impact of the Integration of Data Element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Disparitie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30 Chinese Provinc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5): 1-10., doi: 10.6049/kjjbydc.D42025030370.

    分享
  • 王娇, 孙慧, 廖振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11-2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D320250107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6—2022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考察人工智能技术对“双碳”践行绩效的影响,以期为城市实现“双碳”目标寻找有效路径。研究发现:①人工智能技术与“双碳”践行绩效之间存在U型关系,当人工智能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后,其对“双碳”践行绩效的影响由抑制效应转变为促进效应。分维度看,人工智能技术对低碳潜力维度的促进效应率先凸显。②中介效应分析表明,要素升级、产业升级和动力升级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③调节效应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数字创新能力均正向调节二者间的U型关系,并且使拐点左移。④异质性分析表明,低碳潜力大、低碳状态差的地区,人工智能技术对“双碳”践行绩效赋能效应更强;东、中部地区二者间存在U型关系,而西部地区则上述关系不明显;中心城市相对非中心城市赋能效应更大;创新创业活跃度高、信息基础设施水平高、实施智慧城市试点的地区人工智能赋能效应更强。研究为有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推动“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经验证据与实践参考。

    王娇, 孙慧, 廖振良. 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影响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11-23., doi: 10.6049/kjjbydc.D32025010720.
    Wang Jiao, Sun Hui, Liao Zhenliang. Mechanism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Promoting the Achievement of "Dual Carbon" Goal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5): 11-23., doi: 10.6049/kjjbydc.D32025010720.

    分享
  • 王寅, 李梦琦, 贾翠雪, 郭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24-3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D42025020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应用对数字创新具有深远影响,但人工智能应用如何影响企业双元数字创新未被充分揭示。基于资源编排理论“构建—捆绑—利用”理论框架,通过对企业问卷调研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旨在探讨人工智能应用如何通过产业内、产业外跨界搜索影响企业双元数字创新,同时考察知识整合能力与外部环境二元性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①人工智能应用正向影响企业双元数字创新;②产业内跨界搜索、产业外跨界搜索在人工智能应用与企业利用式数字创新、探索式数字创新关系中起交叉中介作用;③知识整合能力正向调节产业内外跨界搜索与企业利用式数字创新、探索式数字创新的关系;④二元环境正向调节人工智能应用与企业双元数字创新以及产业内外跨界搜索的关系。研究拓展了人工智能应用对企业双元数字创新的影响、路径及情境,为企业双元数字创新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王寅, 李梦琦, 贾翠雪, 郭靖. 人工智能应用如何促进企业双元数字创新——基于资源编排理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24-34., doi: 10.6049/kjjbydc.D42025020496.
    Wang Yin, Li Mengqi, Jia Cuixue, Guo Jing. How AI Applications Promote Corporate Ambidextrous Digital Innovation: A Perspective form Resource Orchestration Theo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5): 24-34., doi: 10.6049/kjjbydc.D42025020496.

    分享
  • 创新创业理论
  • 张玉利, 吕元昊, 宋正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35-4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20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创新驱动创业是大型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在数字技术创新和消费升级背景下,大型企业创新驱动创业的行为选择逻辑与过程机制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但学界对大型企业创新驱动创业发展过程机制缺少深入探讨。首先,回顾梳理场景化创新、品牌延伸研究现状,以及二者与公司创业的关联;其次,阐释场景化创新、品牌延伸如何驱动公司关联创业行为,并构建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大型企业创新驱动创业过程模型;最后,得出研究结论、理论贡献、管理启示与展望。结论可丰富创新驱动创业理论研究,为大型企业实现创新驱动创业和实施公司关联创业行为提供理论指导。

    张玉利, 吕元昊, 宋正刚. 场景化创新、品牌延伸与公司关联创业[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35-42.,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317.
    Zhang Yuli, Lu Yuanhao, Song Zhenggang. Scenario-based Innovation, Brand Extension and the Company-related Entrepreneurship[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5): 35-42.,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317.

    分享
  • 周菲, 刘颖琦, Ari Kokko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43-5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30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自动驾驶汽车在推动全球汽车产业颠覆性变革的同时,其技术前沿性、复杂性、跨学科性等特征使得跨界融合和协同创新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协同创新模式高度影响协同创新效果。利用专利工具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结合自动驾驶协同创新网络创新主体类型及其合作关系,将中国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协同创新模式划分为四大类:亲缘型、地缘型、业缘型和混合型。同时,不同协同创新网络存在不同的网络嵌入特征,与协同创新模式共同影响协同创新绩效。为研究自动驾驶产业协同创新模式和网络嵌入特征组态匹配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利用fsQCA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可将实现自动驾驶汽车产业高协同创新绩效和低协同创新绩效的协同创新模式分别概括为4类,其中亲缘型和亲缘地缘混合型协同创新模式对于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协同创新影响最大,且目前业缘型模式难以产生较高的协同创新绩效,而低协同创新绩效路径存在业缘关系占比较高等显著特征。基于此,对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提出4点建议。

    周菲, 刘颖琦, Ari Kokko. 协同创新模式、网络嵌入与协同创新绩效——基于中国自动驾驶汽车产业的fsQCA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43-53., doi: 10.6049/kjjbydc.2024030317.
    Zhou Fei, Liu Yingqi, Ari Kokko.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 Network Embedding,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 fsQCA Study of China′s Autonomous Vehicle Indust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5): 43-53., doi: 10.6049/kjjbydc.2024030317.

    分享
  • 肖小虹, 赵俊茹, 罗超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54-6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D20240908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组织关系网络研究领域日益关注结构洞悖论现象,但该悖论是否存在于风险投资合作网络之中,在风险投资机构个体和风险投资辛迪加两个维度是否表现出一致性,其中的作用机制如何等问题尚不明晰。以2001—2022年中国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机构投资和退出事件为样本,分别从风险投资机构个体和辛迪加(多家机构联合投资)两个层面检验结构洞悖论的存在性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第一,风险投资机构占据的结构洞越多,其获得的投资机会越多,而辛迪加成员占据的结构洞越多,辛迪加获得的融资额越大;第二,风险投资机构占据的结构洞数量增加可有效提升其投资绩效,但辛迪加整体结构洞数量的增加则抑制辛迪加绩效;第三,结构洞水平较高的风险投资机构倾向于与结构洞水平同样高的风险投资机构合作,但强强联合的辛迪加绩效反而出现下降;第四,拥有高结构洞水平的风险投资机构倾向于投资创业初期企业和高新技术行业,这种风险偏好在结构洞水平与投资绩效关系中发挥积极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在理论上进一步拓展了结构洞理论的应用场景,也可为风险投资机构优化合作策略、平衡资源获取与协同效率提供管理启示。

    肖小虹, 赵俊茹, 罗超亮. 风险投资合作网络中存在结构洞悖论吗——基于个体与辛迪加的双层次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54-65., doi: 10.6049/kjjbydc.D2024090814.
    Xiao Xiaohong, Zhao Junru, Luo Chaoliang. Does the Structural Hole Paradox Exist in Venture Capital Collaboration Network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5): 54-65., doi: 10.6049/kjjbydc.D2024090814.

    分享
  • 产业创新发展
  • 裴银强, 史轩亚, 杜义飞, 张国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66-7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207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产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数实融合的关键载体,需要协调多方主体需求以实现价值主张。活动系统和数字组件作为现有分析平台价值主张的两个重要因素,对产业互联网平台在数实融合情境下实现价值主张至关重要。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探讨活动系统中心性与开放性以及数字组件可编辑性与可重组性对产业互联网平台价值主张实现的组态效应,研究发现:①中心性需与可编辑性或可重组性形成组态实现产业互联网平台价值主张,而可编辑性和可重组性存在替代关系;②开放性和非中心性形成组态,且可编辑性和可重组性可弥补非中心性缺失,进而实现平台价值主张。研究结论对于从活动系统和数字组件整合视角实现产业互联网平台价值主张、深化活动系统和数字组件内在互动关系、丰富产业互联网平台价值主张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为产业互联网平台在数实融合情境下承载多主体交互提供实践启示。

    裴银强, 史轩亚, 杜义飞, 张国建. 产业互联网平台价值主张实现的组态路径——基于活动系统和数字组件的fsQCA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66-75.,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754.
    Pei Yinqiang, Shi Xuanya, Du Yifei, Zhang Guojian. Configuration Paths for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 to Achieve Value Proposition: An FsQCA Analysis Based on Activity System and Digital Artifac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5): 66-75.,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754.

    分享
  • 向子威, 何建佳, 张悦, 李煜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76-8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304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数字化发展趋势,在搭建数字浪潮—数字暗流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利用Python软件进行数据清洗,结合本体论揭示数字化转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探讨数字浪潮、数字暗流对不同产业的影响机理以及未来产业目标下融合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并提出相应管理启示。研究发现: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3个阶段均存在数字浪潮和数字暗流,数字浪潮由环境要素驱动下的技术层面、组织层面变革引发,进而辐射产业,催生数字暗流;第二,3个阶段的传导机制相似,均是基于环境要素促进微观层面技术和组织发生数字化变革,从而辐射产业,形成新环境要素,驱动从数字暗流到下一个数字浪潮的演变;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以主营业务为区分依据,对数字浪潮和暗流作出不同战略定位,未来产业需依靠场景驱动、数字赋能。

    向子威, 何建佳, 张悦, 李煜华. 数字化转型如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76-86., doi: 10.6049/kjjbydc.2024030419.
    Xiang Ziwei, He Jianjia, Zhang Yue, Li Yuhua. From Digital Undertow to Future Industries: How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s Driving Convergence Clusters i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5): 76-86., doi: 10.6049/kjjbydc.2024030419.

    分享
  • 企业科技创新
  • 陶小龙, 陈杨, 李丹, 冯小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87-9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D202410072W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双碳”目标提出促使政府与社会越来越关注企业ESG表现。基于2013—2023年A股农业上市企业数据,实证分析农业企业ESG表现与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绿色技术创新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①具备良好ESG表现的农业上市企业绩效更优;②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存在积极的正向影响,但这种正向作用具有滞后效应;③绿色技术创新在ESG表现与企业绩效关系间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有助于增强ESG表现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绿色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下,非国有企业、市场化水平高地区的企业ESG表现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陶小龙, 陈杨, 李丹, 冯小雨. ESG表现、绿色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87-97., doi: 10.6049/kjjbydc.D202410072W.
    Tao Xiaolong, Chen Yang, Li Dan, Feng Xiaoyu.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rporate ESG Performance,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5): 87-97., doi: 10.6049/kjjbydc.D202410072W.

    分享
  • 郝盼盼, 王诗元, 原东良, 贺亚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98-10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10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双碳”目标和经济绿色转型发展背景下,如何提高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碳绩效这一问题亟待解决。以2010—2021年重污染行业中的上市企业为样本,通过面板回归、滚动回归等实证研究方法对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联动性的证据、作用机制及经济后果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当期具有负向联动性,但在滞后二期会表现为正向联动。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上述结果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联动主要通过知识溢出与风险规避机制实现。其中,知识溢出在滞后二期表现为中介效应;风险规避当期表现为中介效应,在滞后二期表现为遮掩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当企业数字化水平、信息流通水平较高时,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的负向联动性得到缓解,而滞后期的正向联动性得以强化。通过联动性经济后果检验发现,当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的联动性为正时,企业碳绩效水平显著提高。结论可拓展绿色创新相关研究,为污染治理浪潮下推动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郝盼盼, 王诗元, 原东良, 贺亚楠. “双碳”目标下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联动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98-107.,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161.
    Hao Panpan, Wang Shiyuan, Yuan Dongliang, He Yanan. Green Innovation Linkage of Heavy-Polluting Enterprises under the "Carbon Neutrality and Peak Carbon Emissions" Goal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5): 98-107.,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161.

    分享
  • 钱丽, 严润玥, 肖仁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108-11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2407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选取2010—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企业ESG表现对绿色创新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ESG表现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绿色创新质量提升,经过工具变量法、PSM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企业ESG表现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具有企业、行业、ESG水平和绿色创新质量异质性,企业ESG表现对大规模企业、非国有企业、非重污染企业、低ESG水平以及高绿色创新质量企业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企业ESG表现通过增加内部资金获取、人才集聚和加强外部社会监督促进企业绿色创新质量提升,其中,社会监督的传导作用最强,其次是资金获取,而人才集聚的作用最弱;环境规制在企业ESG表现促进绿色创新质量提升中具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

    钱丽, 严润玥, 肖仁桥. 企业ESG表现对绿色创新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108-118., doi: 10.6049/kjjbydc.Q202407193.
    Qian Li, Yan Runyue, Xiao Renqiao. The Impact of Enterprise ESG Performance on the Quality of Green Innovation and Its Mechanism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5): 108-118., doi: 10.6049/kjjbydc.Q202407193.

    分享
  • 科技人才与创新
  • 张慧颖, 米学娇, 曲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119-12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30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用户创新价值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独特见解和需求洞察能够为企业提供宝贵的创新灵感和方向,对企业持续创新和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开放创新社区中用户的创新价值(如用户的创意实施贡献)展开研究。基于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构建用户人格特质影响创意实施贡献的作用路径和边界条件模型,以MIUI社区用户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①用户开放性人格特质显著正向影响创意实施贡献,而神经质人格特质显著负向影响创意实施贡献;②认知能力、用户契合行为在开放性人格对创意实施贡献的影响过程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消极情感、用户契合行为在神经质人格对创意实施贡献影响过程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③同伴认可显著正向调节认知能力在开放性人格与创意实施贡献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并显著正向调节消极情感、用户契合行为在神经质人格与创意实施贡献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于厘清用户人格特质影响创意实施贡献的具体机制,优化企业在开放创新社区中的用户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张慧颖, 米学娇, 曲霏. 开放创新社区中用户人格特质如何影响其创意实施贡献——一个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119-128., doi: 10.6049/kjjbydc.2024030233.
    Zhang Huiying, Mi Xuejiao, Qu Fei. How User Personality Traits in Open Innovation Communities Affect Their Contributions in Idea Implementation:A Moderated Chain Mediation Mode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5): 119-128., doi: 10.6049/kjjbydc.2024030233.

    分享
  • 喜存虎, 雷宏振, 屈晓倩, 张映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129-13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D220241204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智能制造引领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研发团队新产品创造力是制造业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对智能制造的研究多聚焦于技术架构等宏观议题,较少关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配置对团队新产品创造力的驱动机制。探究智能制造情境下信息型断裂的运用和发展,可以为企业激发新产品创造力提供新视角。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探究在人智协同的调节作用下,智能制造信息型断裂通过团队工作繁荣(团队学习与团队活力)的双通道中介作用对团队新产品创造力的驱动效应。利用57个团队样本数据进行检验,研究发现:①智能制造信息型断裂正向促进团队新产品创造力提升;②团队学习和团队活力在智能制造信息型断裂与团队新产品创造力间起中介作用;③人智协同不仅会强化智能制造信息型断裂与团队学习、团队活力之间的正向关系,还会正向强化智能制造信息型断裂通过团队学习与团队活力影响团队新产品创造力的中介作用。

    喜存虎, 雷宏振, 屈晓倩, 张映芹. 智能制造情境中信息型断裂对团队新产品创造力的驱动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129-139., doi: 10.6049/kjjbydc.D22024120407.
    Xi Cunhu, Lei Hongzhen, Qu Xiaoqian, Zhang Yingqin.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al Faultlines on Team New Product Creativity i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5): 129-139., doi: 10.6049/kjjbydc.D22024120407.

    分享
  • 知识产权与创新
  • 杨祎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140-14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60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专利开放许可制度是激励专利权人积极参与专利转化运用完成技术供需对接,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目标的规范体系。制度以年费减免激励公众参与,以标准化许可条件提高交易效率,以公权力介入保障制度顺利运行。当前存在相关激励措施与专利交易实践不完全契合的问题,制约了开放许可制度规范目的的实现。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专利开放许可制度既要承担促进专利转化运用的任务,也要以提升专利质量、培育高质量创新环境为长远目标。为化解各激励措施引发的专利开放许可制度的内生性风险,应当以系统论视角对制度的理念、结构、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使许可费标准便于专利权人评估公开的后果,年费减免激励更加灵活有效,行政机关介入更好地平衡专利开放许可双方利益。

    杨祎朋. 论专利开放许可制度激励失灵的困境化解[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140-148., doi: 10.6049/kjjbydc.2024060184.
    Yang Yipeng. Addressing the Dilemma of Incentive Failure in the Open Licensing Regime of Patent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5): 140-148., doi: 10.6049/kjjbydc.2024060184.

    分享
  • 邓思铭, 栾春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149-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2008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探索专利技术会聚层次对专利市场价值的作用机理,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高价值专利培育理论。基于专利技术分类体系,首次提出专利技术会聚层次概念,构建专利技术会聚层次对专利市场价值的中介效应模型,并利用1985—2019年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专利技术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专利技术会聚层次对专利市场价值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相较于低层次专利技术会聚,较高层次专利技术会聚对专利市场价值的影响更显著;专利技术会聚层次对专利技术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专利技术质量在专利技术会聚层次与专利市场价值之间发挥中介效应;相较于低层次专利技术会聚,专利技术质量在较高层次专利技术会聚与市场价值间的中介效应更显著。结论为中国高价值专利培育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逻辑思路,为中国可持续技术创新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邓思铭, 栾春娟. 专利技术会聚层次对专利市场价值的作用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15): 149-160.,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087.
    Deng Siming, Luan Chunjuan.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of the Hierarchy of Patented Technology Convergence on Patent Market Valu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15): 149-160.,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08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