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1-25
  

  • 全选
    |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专栏
  • 杏稼龙,吴福象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1-1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100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要素配置扭曲成为影响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主要因素。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剖析要素配置扭曲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作用机制,基于2001—2020年中国上市企业数据测算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实证检验资本和劳动力配置扭曲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结果发现:考察期内中国企业资本配置扭曲程度呈上升趋势,劳动力配置扭曲程度呈下降趋势;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大多数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资本和劳动力配置扭曲均显著抑制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且劳动力配置扭曲的抑制作用更大;要素配置扭曲的抑制作用因企业地理位置、企业规模、企业所有权性质差异而存在异质性。结论可以为改善要素配置扭曲程度、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而推动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启示。

    杏稼龙,吴福象. 要素配置扭曲是否阻碍了中国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1-12., doi: 10.6049/kjjbydc.2022100189.
    Xing Jialong,Wu Fuxiang. Are Factor Allocation Distortions Hindering Breakthroughs in Key Technologies of Chinese Enterpri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 1-12., doi: 10.6049/kjjbydc.2022100189.

    分享
  • 王文平,吴来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13-2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1006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系统分析中国潜在自主可控关键产品突破时序路径,是逆全球化背景下全面防范和化解“卡脖子”潜在风险的关键。基于1995—2021年243个国家(地区)出口产品数据构建产品空间网络模型,识别全球核心产品及中国潜在自主可控关键产品,基于产品能力和网络核心性构建优先度指数,挖掘潜在自主可控关键产品突破路径。研究表明,在2021年核心度前10%的124种全球核心产品中,共有54种中国潜在自主可控关键产品,其突破路径为:充分利用机械与电力设备、基本金属制品、化工产品等领域已有的产品能力基础,优先突破光学显影和金属工艺等领域的基础关键产品,再进一步突破机械与电力设备、光学与医疗等精密仪器、塑料与橡胶制品业等领域高端关键产品。

    王文平,吴来凤. 中国潜在自主可控关键产品识别与突破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13-24., doi: 10.6049/kjjbydc.2022100638.
    Wang Wenping,Wu Laifeng. Identification and Breakthrough Path of China's Potential Independent and Controllable Key Product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 13-24., doi: 10.6049/kjjbydc.2022100638.

    分享
  • 胡雯,夏蓓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25-3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908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传统技术路线图的基础上,构建面向颠覆性技术及其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技术路线图框架,提出防御型、培育型、赋能型3类政策工具在用户需求、市场、产品、技术、参与者5个维度上的作用机制及其顺序逻辑。在此基础上,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综合采用案例分析和荟萃分析方法,验证该框架的解释力。研究结果表明:政策—技术路线图框架从社会—技术系统转型视角阐释各阶段政策工具与颠覆性技术及其新兴产业发展间的互动演进规律,并提出早期阶段应以防御工具为主,侧重支撑知识空间形成;成长阶段应以培育工具为主,侧重建立良好利基功能;转型阶段应以赋能工具为主,通过适应性和转换性手段促使新旧范式平稳转换。

    胡雯,夏蓓丽. 颠覆性技术政策—技术路线图框架构建与实证分析——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25-34., doi: 10.6049/kjjbydc.2022090843.
    Hu Wen,Xia Beili. A Framework of Policy-technology Roadmap of Disruptive Technology: A Case of New Energy Vehicle Industry in Chin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 25-34., doi: 10.6049/kjjbydc.2022090843.

    分享
  • 科技管理创新
  • 刘晓燕,孙丽娜,单晓红,杨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35-4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60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专利交易是技术创新扩散的主要渠道,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研究专利转让与受让行为可以识别影响专利交易的主要因素,为政府制定技术交易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以2002—2019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专利转让记录作为数据源,利用Siena模型,结合网络效应和行动者效应,对专利转让与受让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专利技术交易以单向交易为主,随着集成电路产业从萌芽阶段步入成长阶段,产业内技术交易主体增加,网络规模扩大,网络信息传输效率有所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②网络初期产生的锁定效应明显得以缓解,技术交易网络内组织社团化特征明显,技术交易社团规模呈扩张态势且社团内紧密程度不断提高;③网络效应方面,转让者更倾向于与技术交易伙伴进行交易,频繁发生受让行为的企业会吸引更多新的交易伙伴,企业间不存在明显的互惠交易;④行动者效应方面,随着产业进入成长阶段,成熟企业更倾向于专利转让行为,初创企业更倾向于专利受让行为,占据高结构洞位置的企业更倾向于专利转让行为。企业间技术创新能力差距越小越容易发生技术交易,企业倾向于选择同一国别或同一企业集团内伙伴进行交易。

    刘晓燕,孙丽娜,单晓红,杨娟. 基于网络效应与行动者效应的专利转让及受让行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35-45., doi: 10.6049/kjjbydc.2022060660.
    Liu Xiaoyan,Sun Lina,Shan Xiaohong,Yang Juan. The Behavior of Patent Assignors and Assignees Based on the Network Effect and the Actor Effec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 35-45., doi: 10.6049/kjjbydc.2022060660.

    分享
  • 吴正刚,刘宇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46-5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H202308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各国科技竞争加剧,科技创新成为各国博弈的主战场。我国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等领域正在遭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围堵。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传统科研范式在响应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存在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协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持续增大的外部压力、创新高风险与高投入使得“有组织科研”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提升创新效能的重要选择,也是高校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阐述“四个面向”和“有组织科研”的内涵,梳理“四个面向”与“有组织科研”、“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的关系,从高校传统科研范式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构建基于“四个面向”的高校“有组织科研”范式,对重庆大学“有组织科研”实施路径与成效进行解析,验证理论的科学性与适用性。

    吴正刚,刘宇奇. 基于“四个面向”的高校“有组织科研”范式构建——一个单案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46-56.,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234.
    Wu Zhenggang,Liu Yuqi.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Paradig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Four Orientations:A Single Case Stud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 46-56.,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234.

    分享
  • 朱琳,董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57-6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806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2018—2021年风险冲击期为样本,使用空间计量模型与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创新要素对中国经济韧性的影响,并使用Shift—Share分解法将经济韧性划分为区域经济韧性与产业韧性,将创新要素分解为效率变动、技术变动、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四个变量,进行经济韧性的空间效应检验。研究结果显示:①中国经济韧性存在空间相关性,经济水平越接近的区域,其经济韧性表现越相似;②整体而言,创新发展能够显著提升中国经济韧性,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③分产业而言,科技创新对第二产业韧性的增强作用明显高于其它产业,第三产业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最显著,第一产业韧性的增强主要依赖于规模化发展带来的效率提升而非技术进步。

    朱琳,董藩. 创新要素与经济韧性的空间效应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57-67., doi: 10.6049/kjjbydc.2022080635.
    Zhu Lin,Dong Fan. The Spatial Effect of Innovation Factors and Economic Resilie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 57-67., doi: 10.6049/kjjbydc.2022080635.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陈旭升,汪鹏飞,张旭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68-7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YX202305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智化是产业升级发展方向,其要素配置方式是赋能传统工业企业创新的关键。以“技术—组织—环境—进程”框架构建影响因素维度,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对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数据进行组态分析,探究数智赋能传统工业企业创新路径。结果发现:前因变量中不存在必要条件,数智赋能传统工业企业创新存在5条典型组态路径,其中“技术—组织”侧重技术研发推动,“环境—进程”由需求拉动引发,两者形成互补性赋能模式;进程维度在4条赋能路径中作为有效条件,与以往忽视进程维度不同,数智应用对传统工业企业创新发挥关键作用;高创新绩效区域均选择“技术—组织—环境—进程”路径,其它区域可依据自身资源条件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路径,通过增强要素间协同能力优化赋能效果。

    陈旭升,汪鹏飞,张旭东. 数智赋能区域传统工业企业创新路径研究——基于TOEP理论框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68-78.,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5180.
    Chen Xusheng,Wang Pengfei,Zhang Xudong. The Empowerment Path of Regional Traditional Industrial Enterprise Innovation by Digital Intelligence Based on the TOEP Theoretical Framework[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 68-78.,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5180.

    分享
  • 凌士显,凌鸿程,姬梦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79-8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90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转型可赋予企业创新巨大的新动能,但数字技术种类多、成本高,如何充分借助数字技术促进企业创新是企业关注的焦点。基于2007—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数字技术集中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数字技术集中度与企业创新呈显著倒U型关系,表明适度的数字技术集中度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创新,但过度的数字技术集中度会抑制企业创新。机制分析表明,人力资源整合能力和研发投入强度在数字技术集中度与企业创新间发挥调节效应。随着调节变量增大,倒U型曲线拐点向左偏移,同时倒U型曲线逐渐变得平缓。在调节变量突破拐点临界值后,倒U型曲线转变为U型曲线。由此可见,调节变量增大能够进一步促进企业创新。结论可为深入理解数字技术集中度对企业创新的非线性影响,进而利用调节机制促进企业创新提供经验证据。

    凌士显,凌鸿程,姬梦佳. 数字技术集中度与企业创新:倒U型关系及转变[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79-89., doi: 10.6049/kjjbydc.2022090226.
    Ling Shixian,Ling Hongcheng,Ji Mengjia. Digital Technology Concentration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The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and the Transform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 79-89., doi: 10.6049/kjjbydc.2022090226.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叶琴,蔡建峰,张秋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90-9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40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如何准确测量企业创新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学界和业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近年来,专利和研发支出作为当前主流企业创新代理指标备受质疑。为此,基于上市公司分析师报告文本,引入机器学习领域非监督学习方法,通过构建隐含狄利克雷分配主题模型,开发一种新的测量企业创新的方法,并与当前主流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发现:①基于文本的企业创新测量方法既适用于专利和研发企业,也适用于非专利和非研发企业;②对于专利和研发企业而言,基于文本的企业创新与企业专利申请和研发支出显著相关;对于非专利和非研发企业而言,新测量方法能够有效识别企业利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等创新实践;③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基于文本分析的企业创新能够准确反映样本区间企业创新活动宏观趋势。

    叶琴,蔡建峰,张秋韵. 基于隐含狄利克雷分配模型的企业创新测量方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90-98., doi: 10.6049/kjjbydc.2022040376.
    Ye Qin,Cai Jianfeng,Zhang Qiuyun. Measuring Corporate Innovation Based on LDA Topic Mode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 90-98., doi: 10.6049/kjjbydc.2022040376.

    分享
  • 王钰,胡海青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99-10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50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创新型经济以保护知识产权为着力点,以创业企业作为推动经济创新的重要载体。突破创新者困境的关键在于双元创新,因此探究知识产权保护的正负效应对双元创新的差异化影响,以及不同类型创业导向的中介机制具有实践价值。结果发现:①知识产权保护对创业企业探索式创新具有正效应,而对利用式创新具有负效应;②基于战略认知观发现,知识产权保护能够强化自主研发型导向,而抑制技术引进型导向;③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激发自主研发型导向对探索式创新产生正效应,通过抑制技术引进型导向对利用式创新产生负效应。由此,构建差异化创新路径,以期为创业企业持续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洞见。

    王钰,胡海青. 知识产权保护、创业导向与双元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99-107., doi: 10.6049/kjjbydc.2022050514.
    Wang Yu,Hu Haiq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Innovation Ambidexter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 99-107., doi: 10.6049/kjjbydc.2022050514.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黄灿,徐戈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108-11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70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技术多元化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对于其如何影响企业绩效这一问题,学界存在不同观点。解决跨领域技术融合难题是企业从技术多元化战略中获益的关键,然而现有文献忽略了不同企业技术重组搜索特征差异,对于如何优化技术重组搜索过程以提升技术多元化战略实施效果这一问题尚未提供答案。从技术重组搜索视角出发,探究企业技术重组模式、科学知识搜索对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我国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呈倒U型关系;技术重组创造促使该倒U型关系曲线变得平坦,技术重组再利用促使该倒U型关系曲线变得陡峭;科学知识搜索强度的调节作用不显著,但在企业科学知识搜索强度较高且擅长技术重组创造的情况下,技术多元化与绩效正相关,从而将“技术多元化陷阱”转变为“技术多元化优势”。随着技术多元化程度加深,企业不仅可以通过积累资源,而且能够通过优化技术重组过程,由技术重组再利用模式向技术重组创造模式转变,并通过加强科学知识搜索运用从技术多元化战略中获益。

    黄灿,徐戈. 技术多元化能够促进企业绩效提升吗——技术重组模式与科学知识搜索的调节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108-118., doi: 10.6049/kjjbydc.2022070122.
    Huang Can,Xu Ge. Does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Enhance Firm Performa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 108-118., doi: 10.6049/kjjbydc.2022070122.

    分享
  • 苏屹,刘桐赫,张傲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119-12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6076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转移过程已成为管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为分析隐性知识转移阻力变化对隐性知识转移过程及形态的影响,在梳理现有隐性知识转移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混沌理论构建蔡氏混沌隐性知识转移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研究隐性知识在主体间转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隐性知识转移具有初始状态敏感性等混沌特征,随着知识主体间合作与竞争平衡关系的变化,输出方转移意愿、输出方转移能力、接收方吸收动机、合作信任强度、互动交流程度也随之变化,隐性知识转移呈现出隐性知识转移全阻力类型、隐性知识转移高阻力类型、隐性知识转移中阻力类型、隐性知识转移低阻力类型以及隐性知识转移零阻力类型5种类型。基于仿真研究结果,提出隐性知识转移效果提升对策,同时,为隐性知识具有反馈机制的双向非线性转移过程研究提供新的量化方法和研究思路。

    苏屹,刘桐赫,张傲然. 基于蔡氏混沌的隐性知识转移仿真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119-129., doi: 10.6049/kjjbydc.2022060761.
    Su Yi,Liu Tonghe,Zhang Aoran. Simulation Research of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Based on Chua's Chao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 119-129., doi: 10.6049/kjjbydc.2022060761.

    分享
  • 科技人才培育
  • 熊会兵,陶玉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130-14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6029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积极促进员工创新行为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绩效工作系统是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重要前因变量,但现有文献对其影响机理的研究尚显不足。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认同理论,运用多层线性模型探究了组织认同在高绩效工作系统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服务型领导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绩效工作系统对员工创新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认同在高绩效工作系统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服务型领导在高绩效工作系统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服务型领导在高绩效工作系统与组织认同之间也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服务型领导正向调节组织认同在高绩效工作系统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即服务型领导水平越高,中介效应越显著。

    熊会兵,陶玉静. 高绩效工作系统如何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组织认同与服务型领导的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130-140., doi: 10.6049/kjjbydc.2022060291.
    Xiong Huibing,Tao Yujing. How High Performance Work System Affects Employee Innovative Behavior: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Servant Leadership[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 130-140., doi: 10.6049/kjjbydc.2022060291.

    分享
  • 黄杜鹃,许广永,魏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141-15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408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越轨创新有助于企业创造超常规创新成果,成为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企业突破创新瓶颈的重要途径。鉴于上下级关系矛盾体验在职场中的普遍性和越轨创新的重要性,将中国高语境传播文化特点融入西方管理理论,通过503份领导—员工配对调查问卷,对二者间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上下级关系矛盾体验有利于激发员工越轨创新行为;认知评估能够差异化中介上下级关系矛盾体验与员工越轨创新行为间关系,即上下级关系矛盾体验通过对员工挑战性评估的正向效应诱发员工越轨创新,通过对员工威胁性评估的负向作用抑制员工越轨创新;上级发展性反馈调节上下级关系矛盾体验与认知评估间关系,并调节上下级关系矛盾通过认知评估影响员工越轨创新双路径的间接效应。

    黄杜鹃,许广永,魏巍. 上下级关系矛盾体验对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双刃剑效应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141-150., doi: 10.6049/kjjbydc.2022040838.
    Huang Dujuan,Xu Guangyong,Wei Wei. The Double-edge Sword Effects of the Experience of LMX Ambivalence on Employees′ Deviant Innovation Behavior[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 141-150., doi: 10.6049/kjjbydc.2022040838.

    分享
  • 安世民,陈颖,张羽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151-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9078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社会认知理论与主动动机模型,基于“环境—认知—行为”分析框架,引入工作繁荣因素,探讨差错管理文化与新生代员工创新性前摄行为间的内在作用机理,并结合任务复杂性和促进型调节焦点,构建三者交互模型,揭示差错管理文化影响新生代员工创新性前摄行为的边界条件。通过对766名新生代员工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作繁荣部分中介差错管理文化与新生代员工创新性前摄行为间的正相关关系;当工作任务具有较高复杂性并且员工具有促进型调节焦点特质时,差错管理文化通过工作繁荣对新生代员工创新性前摄行为的正向影响最显著,差错管理文化、任务复杂性与促进型调节焦点三者间的交互作用显著。

    安世民,陈颖,张羽琦. 差错管理文化对新生代员工创新性前摄行为的影响——基于三项交互的调节效应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2): 151-160., doi: 10.6049/kjjbydc.2022090781.
    An Shimin,Chen Ying,Zhang Yuqi. The Effect of Error Management Culture on Innovative Proactive Behavior of New Generation Employees: A Moderating Effect Model Based on the 3-way Interaction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2): 151-160., doi: 10.6049/kjjbydc.202209078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