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9卷, 第15期 
刊出日期:2022-08-10
  

  • 全选
    |
    特稿
  • 尹西明,苏雅欣,陈劲,陈泰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1-1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609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要超越传统的技术驱动,把握场景驱动的新范式、新机遇,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实现从创新追赶到创新引领的跨越。结合数字经济时代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理论与实践,在回顾现有创新范式的基础上,系统探讨场景驱动的创新的内涵特征、理论逻辑、实践进路与典型案例,并展望未来研究和实践前沿。场景驱动的创新既是将现有技术应用于特定场景,进而创造更大价值的过程,也是基于未来趋势与愿景需求,驱动战略、技术、组织、市场需求等创新要素及情境要素整合共融,突破现有技术瓶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渠道、新商业模式,乃至开辟新市场和新领域的过程。研究成果可为数字经济时代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加快推进技术、场景和商业模式融合创新,以场景驱动原始性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重大技术应用提供重要理论和实践启示。

    尹西明,苏雅欣,陈劲,陈泰伦. 场景驱动的创新:内涵特征、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1-10., doi: 10.6049/kjjbydc.2022060988.
    Yin Ximing,Su Yaxin,Chen Jin,Chen Tailun. Context-driven Innovation: Connotation,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Approach[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5): 1-10., doi: 10.6049/kjjbydc.2022060988.

    分享
  • 科技管理创新
  • 张莹,黄朝峰,汤艳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11-1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C202107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一个目标明确、层次清晰、结构优化、统筹推进、协同共振的有机战略系统。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分析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特征,着眼于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内在逻辑、运行机理与演化态势,从体系协同、体系集成、体系能力、体系路径、体系推进、体系动员等多个角度阐述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内涵意蕴。最后,从统筹优化战略布局、推进战略资源要素集聚与激活、发挥体系集成效应、构建评估体系4个方面提出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的对策建议。

    张莹,黄朝峰,汤艳红. 系统论视域下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内涵与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11-19., doi: 10.6049/kjjbydc.C202107270.
    Zhang Ying,Huang Chaofeng,Tang Yanhong. The Connot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grated National Strategies and Strategic Capabil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s Theo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5): 11-19., doi: 10.6049/kjjbydc.C202107270.

    分享
  • 杜斌,张可云,夏婷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20-3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70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创新型国家建设是化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有力抓手,是关乎中国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地位的战略举措和迈向现代化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2020年中国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的奋斗目标,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之首要一步。以国际公认的六大权威评价指标体系为蓝本,深入研判中国是否符合创新型国家标准,并结合国情及国际横向可比性,构建5大类16项指标体系,通过设定目标值,采用等权重相对衡量法测度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水平。研究表明:中国整体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迈向跨越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崭新发展阶段,但不平衡性、不充分性、不协调性问题依然突出,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任重而道远。

    杜斌,张可云,夏婷婷. 中国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了么 ——基于六大权威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研判[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20-30., doi: 10.6049/kjjbydc.2021070046.
    Du Bin,Zhang Keyun,Xia Tingting. Has China Stepped into an Innovative Country?Comprehensive Research and Judgment Based on Six Authoritative Evaluation System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5): 20-30., doi: 10.6049/kjjbydc.2021070046.

    分享
  • 侯德恩,林晨,熊爱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31-4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707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农业创业赋予我国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以无穷活力,但在实践中农业创业失败率却一直居高不下,创业者遭遇失败后究竟该如何复兴值得探索。选取央视《致富经》栏目中14个典型败后复兴的农业创业案例,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法,探究败后复兴过程中失败学习和创业能力演化规律。研究发现:①失败学习主要表现为归因学习、经验学习和迭代学习3种学习方式,能够作用于败后复兴过程中的创业能力形成;②创业能力主要包括机会能力、技术能力、市场能力及运营能力,对败后复兴起推动作用;③在败后复兴的3个具体阶段,失败学习通过填补知识空白、经验知识内化和知识体系革新3个关键机制与创业能力互动,能够有效促进创业能力演化,在败后复兴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侯德恩,林晨,熊爱华. 拨开农业创业失败复兴迷雾:失败学习与创业能力的共演过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31-40., doi: 10.6049/kjjbydc.2021070725.
    Hou De'en ,Lin Chen,Xiong Aihua. Revealing the Way to Revive from the Agricultural Entrepreneurship Failure: A Coevolutionary Process of Learning from Failure and Entrepreneurial Capabil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5): 31-40., doi: 10.6049/kjjbydc.2021070725.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顾江寒,柴华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41-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60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借助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准自然实验”,基于2004—2019年中国内地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评估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试点政策显著促进绿色创新发展,且随着试点政策的不断推进,这种促进作用呈现持续增强的动态演化规律。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试点政策对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通过拓展公共科技金融资源和市场科技金融资源得以实现。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创新资源投入越丰富、创新能力越强的城市,这种促进作用越显著。试点政策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水平,还有利于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论可为试点政策的进一步推广提供有效支撑,并为城市绿色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顾江寒,柴华奇. 科技金融政策如何促进城市绿色创新发展——来自“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的证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41-49., doi: 10.6049/kjjbydc.2021060366.
    Gu Jianghan,Chai Huaqi. Ha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nance Promoted Green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the Pilot Policy of Comb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Fina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5): 41-49., doi: 10.6049/kjjbydc.2021060366.

    分享
  • 赵滨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50-5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308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虽然数字经济发展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然而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作用机制、影响路径仍有待深入研究。对国内31个省市2008-2019年数据进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不仅能够直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而且能够通过加速数字赋能产业发展,间接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东部地区数字赋能产业的中介效应最显著,西部地区较弱。因此,可以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

    赵滨元.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数字赋能产业的中介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50-57., doi: 10.6049/kjjbydc.2021030857.
    Zhao Binyuan. The Influential Mechanism of Digital Economy Core Industry on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The Mediation Effect of Digital-activated Indust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5): 50-57., doi: 10.6049/kjjbydc.2021030857.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曲霏,张慧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58-6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306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微创新是创新研究领域的热点,如何驱动企业微创新是相关研究亟需回答的问题。整合创新生态系统3个层面六大要素,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以18个微创新案例为样本,探讨创新生态系统驱动企业微创新的复杂因果机制。结果发现:第一,单个创新生态系统要素并不构成企业高微创新的必要条件。第二,存在3条高微创新驱动路径,即机会识别主导下的用户驱动型、机会识别主导下的环境与用户参与驱动型,以及机会识别主导下的环境、组织学习与领先用户驱动型。此外,非高微创新驱动路径仅有一条,且与高微创新驱动路径存在非对称关系。第三,机会识别能力作为核心条件出现在高微创新的3个组态及非高微创新一个组态中,说明机会识别能力对企业微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曲霏,张慧颖. 创新生态系统如何驱动企业微创新——一个组态视角的fsQCA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58-66., doi: 10.6049/kjjbydc.2022030646.
    Qu Fei,Zhang Huiying. How Does Innovation Ecosystem Drives Enterprise Micro-innovation?A 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Configuration Perspectiv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5): 58-66., doi: 10.6049/kjjbydc.2022030646.

    分享
  • 王庆金,石仁波,杜甜甜,韩昌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67-7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C202107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跨界搜寻作为企业突破思维定式、激励创新的关键力量,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认知柔性作为推动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在跨界搜寻促进管理创新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从跨界搜寻视角出发,对认知柔性与管理创新影响机理进行探讨,并收集287份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科技驱动型与市场驱动型跨界搜寻对探索式和利用式管理创新均具有正向影响;认知柔性在跨界搜寻与管理创新间具有中介效应;吸收能力正向调节跨界搜寻与认知柔性的关系。

    王庆金,石仁波,杜甜甜,韩昌霖. 跨界搜寻如何促进企业管理创新——认知柔性与吸收能力的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67-78., doi: 10.6049/kjjbydc.C202107095.
    Wang Qingjin,Shi Renbo,Du Tiantian,Han Changlin. How Does Boundary-spanning Search Promote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novation? The Role of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Absorptive Capac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5): 67-78., doi: 10.6049/kjjbydc.C202107095.

    分享
  • 朱芳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79-8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10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我国2017—2019年沪深两市A股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企业为样本,基于股东视角分析股东对创新投入信息的反应,探讨这一反应在股权高度集中时的变化,并考察高管团队股权激励异质性因素向股东传递信号的机制。结果表明,创新投入与股东反应正相关;股权集中度正向调节创新投入与股东反应的关系;股权激励异质性负向调节创新投入与股东反应的关系,且该效应在民企中更加显著;经营风险是股权激励异质性负向影响股东对创新投入反应的中介变量。

    朱芳芳. 股东对创新投入的反应:股权激励异质性的信号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79-88., doi: 10.6049/kjjbydc.2022010183.
    Zhu Fangfang. Shareholders' Response to Innovation Investment: The Signal Function of Equity-based Incentive Heterogene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5): 79-88., doi: 10.6049/kjjbydc.2022010183.

    分享
  • 赵宏霞,王梦娟,王国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89-9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C2021070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现有研究大多基于平台搭建者视角探索工业互联网的优势,对参与企业在嵌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后为何能够提升创新绩效的原因探讨不足。基于资源编排理论,探讨平台生态嵌入对参与企业探索式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嵌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有助于参与企业探索式创新绩效提升。其中,异质性资源获取和能力重构在两者间均发挥中介作用,且异质性资源获取和能力重构具有链式中介效应。结论有助于打开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嵌入行为对参与企业探索式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黑箱”,不仅能丰富平台生态嵌入相关研究,而且可为参与企业嵌入平台生态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赵宏霞,王梦娟,王国涛. 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嵌入对参与企业探索式创新绩效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89-98., doi: 10.6049/kjjbydc.C202107096.
    Zhao Hongxia,Wang Mengjuan,Wang Guotao.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 Ecological Embeddedness on Explo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Complementary Enterpri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5): 89-98., doi: 10.6049/kjjbydc.C202107096.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陈丽芳,付博,于桂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99-10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100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如何有效干预知识隐藏、突破知识型组织发展的约束性因素,是组织管理中亟需解决的难题,尤其是在竞合交织的工作情境下鲜有研究同时考虑合作性、竞争性工作情境对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机制,导致对知识隐藏的认知存在片面性。鉴于此,结合心理所有权理论,探讨协同工作设计与团队竞争氛围影响知识隐藏的联动机制。通过对77个知识团队的457名成员进行两阶段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知识心理所有权、组织心理所有权在协同工作设计(任务互依性、社会支持和他人反馈)与知识隐藏之间起中介作用,团队竞争氛围在协同工作设计要素通过知识心理所有权、组织心理所有权影响知识隐藏的中介路径中发挥调节作用。上述结论不仅为深入研究知识隐藏行为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也为构建竞争与合作平衡的知识型组织提供了有益启示。

    陈丽芳,付博,于桂兰. 协同工作设计能缓解组织知识隐藏“困境”吗——基于防御型与促进型心理所有权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99-109., doi: 10.6049/kjjbydc.2022010096.
    Chen Lifang,Fu Bo,Yu Guilan. Can Collaborative Job Design Alleviate the Dilemma of Knowledge Hiding in Organizations? An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eventive and Promotive Psychological Ownership[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5): 99-109., doi: 10.6049/kjjbydc.2022010096.

    分享
  • 荣鹏飞,王嘉,王瑞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110-11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2047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已有研究中缺乏高管团队知识隐藏量表的不足,在扎根理论研究基础上,通过小规模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收集可三角验证的数据资料,经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式编码和理论饱和度检验,将高管团队知识隐藏划分为高管知识隐藏行为预估、高管知识隐藏策略选择和高管知识隐藏行为演化3个维度,构建并验证高管团队知识隐藏测量量表,不仅可为研究高管团队知识隐藏行为奠定理论基础,提供工具支持,而且可为团队运行中合理规避高管知识隐藏行为提供理论指导。

    荣鹏飞,王嘉,王瑞雪. 高管团队知识隐藏结构模型与量表开发[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110-118., doi: 10.6049/kjjbydc.2021020472.
    Rong Pengfei,Wang Jia,Wang Ruixue. The Structure Model and Scale Development of TMT Knowledge Hiding[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5): 110-118., doi: 10.6049/kjjbydc.2021020472.

    分享
  • 科技人才培育
  • 王高峰,杨浩东,汪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119-12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50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激发女性研发人员创造活力,对于中国创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科研领域性别结构失衡是长期以来科学共同体内外所面临的问题。基于2010-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围绕企业、研发机构、高校等创新主体,在对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以下简称创新TFP)进行测度的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计对三大创新主体的性别结构、创新TFP分布的演进进行描绘。其次,采用半参数核回归法探析科研人员性别结构与创新投入、产出和创新TFP间的关联。最后,选用Oaxaca分解法探究STEM研究生性别差异对R&D人员性别差异的解释程度。结果表明:相比研发机构和高校,企业研发人员性别失衡更为严重,相比人口大省、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发达地区对研发人员性别结构的“兜底作用”更显著;创新投入、产出与性别结构之间存在非对称关系,在研发人员女性占比越高的地区,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越高;STEM领域研究生数量上的性别差异可以解释约6成的研发人员性别差异,且解释程度呈逐渐增提升势。

    王高峰,杨浩东,汪琛. 中国研发人员性别结构分布演变、关联影响与差异来源——基于半参数核回归与Oaxaca分解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119-128., doi: 10.6049/kjjbydc.2021050267.
    Wang Gaofeng,Yang Haodong,Wang Chen. The Evolution, Innovation Association and Formation of the Gender Structure of Chinese R&D Personnel:A Study Based on Semiparametric Kernel Regression and Oaxaca Decomposi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5): 119-128., doi: 10.6049/kjjbydc.2021050267.

    分享
  • 张少峰,陈於婷,张彪,吴远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129-13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307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不确定性成为环境的重要特征,创新与学习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举措。团队创新涉及冲突和利益分配的复杂过程,影响团队创新的关键问题在于识别和解决组织公共产品困境。改变供给收益的地位竞争对公共产品知识分享和风险承担的关系还不明确,且在团队信任的边界条件下对团队创新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澄清。因此,有必要在解决组织公共产品困境的视角下,探索不同类型地位竞争行为对团队创新的影响效应。通过对来自29个项目团队的233份配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威望型地位竞争对团队创新有积极影响,支配型地位竞争则负向影响团队创新;知识分享和风险承担是地位竞争影响团队创新的中介机制,威望型地位竞争是解决组织公共产品困境的有效方式;团队内部信任氛围也会对团队层面的地位竞争行为产生影响,关系信任正向调节威望型地位竞争与知识分享和风险承担的关系,威胁信任负向调节威望型地位竞争与风险承担的关系,正向调节支配型地位竞争与知识分享的关系。

    张少峰,陈於婷,张彪,吴远鹏. 创造性团队中地位竞争对团队创新的作用机制——基于解决公共产品困境和团队信任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129-139., doi: 10.6049/kjjbydc.2021030759.
    Zhang Shaofeng,Chen Yuting,Zhang Biao,Wu Yuanpeng. Mechanism of Status Competition on Team Innovation in Creative Team: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lving Public Goods Dilemma and Team Trus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5): 129-139., doi: 10.6049/kjjbydc.2021030759.

    分享
  • 叶伟娇,赵慧军,宋潇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140-1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10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激发资质过剩员工的创新行为能够帮助企业与资质过剩员工实现双赢。但是,如何激发资质过剩员工的主动性—被动性创新行为仍有待探讨。基于自我验证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构建员工资质过剩感与主动性—被动性创新行为双路径整合模型,并探索权变奖励领导行为的调节作用。利用438份员工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质过剩感正向影响主动性创新行为和被动性创新行为;创新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资质过剩感与主动性创新行为间关系;组织压力作为中介变量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资质过剩感与被动性创新行为间关系;在高权变奖励领导行为情境下,资质过剩感与创新自我效能感和组织压力之间的正向关系均得到加强;在高权变奖励领导行为情境下,资质过剩感通过创新自我效能感对主动性创新行为的间接作用得到加强;在高权变奖励领导行为情境下,资质过剩感通过组织压力对被动性创新行为的间接作用得到加强。

    叶伟娇,赵慧军,宋潇潇. 资质过剩员工主动性—被动性创新行为双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140-149., doi: 10.6049/kjjbydc.2022010232.
    Ye Weijiao,Zhao Huijun,Song Xiaoxiao. A Dual-Path Research on the Proactive-reactive Innovation Behavior of Overqualified Employe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5): 140-149., doi: 10.6049/kjjbydc.2022010232.

    分享
  • 综述
  • 杨书燕,宋铁波,吴小节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150-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703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渗透扩散,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把握数字化转型研究热点和趋势,可为未来研究提供指引和参考。针对WOS数据库935篇文献,运用CiteSpaceV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数字化转型领域的知识结构、热点和趋势。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研究高产国家为美国、德国和英国,高产机构为哥本哈根商学院、瓦萨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TechnologicalForecastingandSocialChange》是发表文章最多的期刊,研究热点包括“信息技术、组织变革和绩效”、“工业4.0和数字化转型”与“商业模式创新”等。关键词突现分析表明,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创新和新的价值创造方式是新趋势。最后,从前因—过程—结果三方面提出数字化转型研究内容框架与未来展望。

    杨书燕,宋铁波,吴小节. 数字化转型研究知识结构与热点趋势[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5): 150-160., doi: 10.6049/kjjbydc.2021070385.
    Yang Shuyan,Song Tiebo,Wu Xiaoji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Knowledge Structure, Hotspots and Trend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2, 39(15): 150-160., doi: 10.6049/kjjbydc.202107038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