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年 23卷 4期
刊出日期:2006-04-25

论文
高新技术产业化
科技法制与政策研究
科技管理创新
科技进步论坛
科技哲学与科学方法
论文
评价与预测
企业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
区域科技、经济、社会
人才与教育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综述
   
科技进步论坛
5 刘朝马
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在简要回顾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渊源的基础上,分别从政策导向的国家创新系统研究、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分析模型和中低收入国家的创新系统研究3个方面分析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现状,最后探讨了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
2006 Vol. 23 (4): 5-7 [摘要] ( 1891 ) [HTML 0KB] [PDF 47KB] ( 754 )
8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联合课题组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宜昌市科学技术局;李光
宜昌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研究(2006~2010)
分析了宜昌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义、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规划了宜昌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原则、目标及重点任务,提出了宜昌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2006 Vol. 23 (4): 8-17 [摘要] ( 701 ) [HTML 0KB] [PDF 215KB] ( 669 )
18 杨新年;李光;蔡述明;茆智;朱禹;姜益民;王季炜;颜慧超;陈宏愚;万君康
“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 增强武汉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座谈会专家发言选萃
2006年3月28日,由武汉市科技局主办,科技进步与对策杂志社承办的“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增强武汉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座谈会在武汉市科技大厦召开。现将与会部分专家发言按发言顺序选编刊登,以飨读者。因发稿时间紧促,发表时未经领导和专家审阅,特此说明。
2006 Vol. 23 (4): 18-21 [摘要] ( 1728 ) [HTML 0KB] [PDF 68KB] ( 613 )
科技管理创新
22 戴德宝;张曙红
新产品开发的交叉功能团队组织研究
交叉功能团队是提高新产品开发效率的有效组织途径。阐释了交叉功能团队的概念及必要性和部分研究状况,分析了交叉功能团队的优势与不足及相关解决方法。
2006 Vol. 23 (4): 22-24 [摘要] ( 703 ) [HTML 0KB] [PDF 97KB] ( 694 )
24 汪和平;钱省三
我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青少年成长教育类比分析及建议
消化吸收是我国技术引进后实现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但目前一直存在效果不佳的问题。为了充分发挥技术引进的后发优势,通过应用相似系统理论,从我国青少年成长过程期间可能遇到的问题及预防措施来类比我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给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2006 Vol. 23 (4): 24-26 [摘要] ( 628 ) [HTML 0KB] [PDF 60KB] ( 584 )
27 宋伟;郭飞;宋晓燕
美国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管理模式
分析了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与加州大学的合作关系,阐述了该实验室相关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且对其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也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针对我国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几点发展建议。
2006 Vol. 23 (4): 27-28 [摘要] ( 833 ) [HTML 0KB] [PDF 33KB] ( 594 )
29 徐安;傅继阳;赵若红
中美科技奖励体系的对比研究及启示
从科技奖励体系结构组成、科技奖励的授予对象、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关系以及报奖提名方式等多方面,比较了我国和美国科技奖励体系的异同,并认为自1999年我国进行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后,我国的科技奖励体系日趋科学,但仍应借鉴美国科技奖励体系的若干优点,如重视企业奖和民间奖、注重精神鼓励、增加专业和行业内奖等。
2006 Vol. 23 (4): 29-31 [摘要] ( 1918 ) [HTML 0KB] [PDF 51KB] ( 588 )
32 赵黎明;陈炳福
国防R&D发展特点与运行机制:国际经验与启示
研究和讨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国防R&D活动的发展特点和运行机制。发现世界国防R&D支出高度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防R&D活动呈现国际化合作及军民两用的发展趋势;在运行机制上,国际主要军事大国的国防R&D运行与管理更注重于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并鼓励民间资金和机构参与国防R&D的研究。
2006 Vol. 23 (4): 32-34 [摘要] ( 1838 ) [HTML 0KB] [PDF 59KB] ( 737 )
科技法制与政策研究
35 张颖;舒相军
排污权交易政策的评价标准研究
排污权交易政策的相关问题在我国学术界、政府环保决策部门已成为热点。结合美国排污权交易政策的演进特点,对排污权交易政策优劣的一般评价标准进行分析,研究建立我国高效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基本要求。
2006 Vol. 23 (4): 35-37 [摘要] ( 653 ) [HTML 0KB] [PDF 50KB] ( 651 )
38 俞国平
建立绿色技术开发基金的方案设计
通过对运用金融手段激励绿色技术创新的优势分析,提出创立绿色技术开发基金的建议,并初步探讨了创建这种新的金融产品的可行性。运用金融手段促进绿色技术创新,需要拓展对绿色GDP的研究,确立政府运用金融手段激励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
2006 Vol. 23 (4): 38-40 [摘要] ( 703 ) [HTML 0KB] [PDF 45KB] ( 684 )
41 范旭;韩野
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政策问题探讨
分析了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现行的宏观、中观和微观政策,讨论了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的专门政策,提出建立健全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公共政策体系是加快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6 Vol. 23 (4): 41-43 [摘要] ( 711 ) [HTML 0KB] [PDF 46KB] ( 661 )
44 王林;黄怡苏;胡隽
对国防知识产权归属制度的思考
在我国国防知识产权领域长期存在着权益和责任不清的问题。这不利于调动承担国防科研项目单位或个人进行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国防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分析了我国国防知识产权归属制度的现状和国外的实践,对国防知识产权相关各方的利益进行了权衡,提出在国防科技领域必须在国家、单位、个人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利益均衡机制。
2006 Vol. 23 (4): 44-46 [摘要] ( 2036 ) [HTML 0KB] [PDF 46KB] ( 677 )
47 黄耀杰;徐远;陈晔
政府管制理论对我国政府管制改革的启示
对政府管制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简要介绍和评析了政府管制的公共利益理论、集团利益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激励理论,提出了我国政府管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2006 Vol. 23 (4): 47-50 [摘要] ( 735 ) [HTML 0KB] [PDF 99KB] ( 715 )
51 毛志江
精益制造方式的雇佣制度分析
精益制造的有效实施不仅有赖于生产过程的改善,也有赖于诸如人力资源管理等其它方面。通过厂商与员工的重复博弈模型,分析了雇佣制度对于精益制造方式的影响。
2006 Vol. 23 (4): 51-52 [摘要] ( 1683 ) [HTML 0KB] [PDF 40KB] ( 507 )
53 王勤
虚拟财产交易代理制研究
探讨了虚拟财产交易的可行性及特征,提出了代理人行使代理权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并分析了虚拟财产交易代理人的民事责任。
2006 Vol. 23 (4): 53-55 [摘要] ( 630 ) [HTML 0KB] [PDF 44KB] ( 524 )
56 张淇
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人口安全问题
人口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全球共同关注的战略问题。人口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安全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面对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首次达到1.3亿多人,突破10%大关,正式跨人老龄化社会行列的现状,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分析、表现形式、应对思路等方面探讨了面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我国人口安全问题。
2006 Vol. 23 (4): 56-58 [摘要] ( 2056 ) [HTML 0KB] [PDF 47KB] ( 999 )
科技哲学与科学方法
59 王汉林
新技术社会学:国外3种主要经验研究模式
新技术社会学于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诞生。这一理论认为技术是社会型塑(socialshapingoftechnology,简称SST)的。介绍了3种主要研究进路,即技术的社会建构方法、技术系统方法、行为者网络方法及其在案例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2006 Vol. 23 (4): 59-61 [摘要] ( 688 ) [HTML 0KB] [PDF 89KB] ( 879 )
62 李刚;王玉玲
“公众理解科学”和休闲的良性互动与融合及其实现机制
一方面,我国科普虽然投入不少但收效甚微,绝大部分民众缺乏最基本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虽然民众的闲暇时间增多,但我国“以闲暇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严重浪费,民众休闲的层次极端低下。因此,要想实现科普与休闲的“双赢”,“公众理解科学”与休闲的互动与融合,既是必须的,又是可能的;“公众理解科学”可以提升休闲的层次,休闲也可以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发展。
2006 Vol. 23 (4): 62-64 [摘要] ( 1719 ) [HTML 0KB] [PDF 47KB] ( 740 )
65 周延云
电子商务活动中的道德问题及伦理对策
主要探讨了电子商务活动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并阐明了这些问题存在的主客观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伦理对策。
2006 Vol. 23 (4): 65-67 [摘要] ( 1019 ) [HTML 0KB] [PDF 46KB] ( 852 )
68 熊崇俊;宁宣熙;潘颖莉
基于熵的组合预测法研究
研究了熵权法在组合预测领域中的应用。依据信息熵理论,选取5种预测误差作为评价指标,根据这些预测误差所反映出的信息熵,对所选各预测方法权重进行研究并加以确定,从而得到组合预测模型。
2006 Vol. 23 (4): 68-69 [摘要] ( 752 ) [HTML 0KB] [PDF 62KB] ( 593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70 田中禾;王斌
虚拟R&D组织知识管理模式研究
研究了虚拟R&D组织知识管理模式的特点、运行基础、构成要素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虚拟R&D组织知识管理模式的基本架构,并对该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研究虚拟R&D组织的知识管理模式打下了理论基础。
2006 Vol. 23 (4): 70-73 [摘要] ( 698 ) [HTML 0KB] [PDF 140KB] ( 588 )
74 赵卫东;高峰
知识管理驱动的流程变革
流程是组织的重要知识,这些知识在组织运营中存在浅层和深层两种形式,对应组织知识体系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如何获取和管理这些知识,对流程的变革至关重要。从知识角度重新认识流程,分析各种流程知识的关系,把知识管理和流程的变革结合起来。
2006 Vol. 23 (4): 74-77 [摘要] ( 664 ) [HTML 0KB] [PDF 175KB] ( 547 )
78 王锦;章仁俊
基于灰色聚类分析的中日韩三国知识水平比较研究
知识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一国的知识水平是由多种指标决定的,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日本和韩国的知识化水平进行比较,然后利用灰色聚类分析法评出三国知识水平的等级。
2006 Vol. 23 (4): 78-79 [摘要] ( 1898 ) [HTML 0KB] [PDF 41KB] ( 555 )
区域科技、经济、社会
80 肖序;周志方
我国四大经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体系评价及地域差异研究——兼议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衡量区域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更是一个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构建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并选取31个省市、四大经济区域的16个原始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在对各地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及差异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东部及中西部地区差异化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策,以期为各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制定区域经济和技术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2006 Vol. 23 (4): 80-84 [摘要] ( 679 ) [HTML 0KB] [PDF 148KB] ( 765 )
85 朱勇;陶雪飞
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区域性差异研究
以2000 ̄2003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水平所存在的地区性差异。结果表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有较高的贡献度,但我国欠发达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均小于发达地区,由此加剧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欠发达地区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就必须制定积极的技术创新赶超战略,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
2006 Vol. 23 (4): 85-87 [摘要] ( 2131 ) [HTML 0KB] [PDF 115KB] ( 689 )
88 章淑华;罗文文;何江;李明充
推进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分析了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指出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实施可分“三步走”,重点是要抓好产业分工协作、官产学研合作、风险投资和互动交流等机制的建设,并提出了促进集群发展的系列对策和措施。
2006 Vol. 23 (4): 88-90 [摘要] ( 2083 ) [HTML 0KB] [PDF 44KB] ( 596 )
91 刘宇
电信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的证实研究
首先对电信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系统模型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电信业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
2006 Vol. 23 (4): 91-94 [摘要] ( 718 ) [HTML 0KB] [PDF 80KB] ( 595 )
95 王忠业;秦立清;侯锡林
辽宁省科技创新体系科技资源配置有效性的数据包络分析
随着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发展,以省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也在蓬勃发展。为了配合辽宁省科技创新体系的创建,对辽宁省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配置状况进行了DEA有效性分析,阐述了影响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原因,并提了出相关政策建议。
2006 Vol. 23 (4): 95-97 [摘要] ( 1995 ) [HTML 0KB] [PDF 103KB] ( 609 )
高新技术产业化
98 连远强
产业集聚过程中的羊群行为分析
在阐述产业集聚过程中市场信息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羊群行为生成机理的剖析,探讨了产业集聚过程中出现的羊群行为。提出:政府、企业及相关部门必须高度正视和有效利用产业集聚过程中的羊群行为,同时要以循环经济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打造一种“和谐”的产业集聚地,以使产业集聚行为更加富有成效。
2006 Vol. 23 (4): 98-100 [摘要] ( 1761 ) [HTML 0KB] [PDF 63KB] ( 630 )
101 陶用之;曾艳;袁界平
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专利产出水平的对策研究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专利申请数量虽然增长很快,但同时又存在缺乏自主创新、产出数量少、发明专利少、产出效率低、缺少研发人才等问题。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专利产出水平,必须从战略上确立自主创新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实施企业专利战略、提高科技投入强度和效率、保护知识产权、营造创新环境、建设创新型科技队伍。
2006 Vol. 23 (4): 101-104 [摘要] ( 2017 ) [HTML 0KB] [PDF 98KB] ( 669 )
104 郭金喜;倪慧君
家族企业与传统产业集群的互动性研究
家族企业和传统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传统产业集群为家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最为适宜的产业生态环境,极大地放大了家族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家族企业的成长是集群演进的动力源,其不仅从根本上重塑了集群结构与形态,而且引领了集群的持续升级。
2006 Vol. 23 (4): 104-106 [摘要] ( 719 ) [HTML 0KB] [PDF 66KB] ( 581 )
107 吴楠;冯中朝
生物产业竞争潜力与竞争力变化趋势的动态分析
一国的生物技术产业竞争力是由两类根本因素——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共同影响和决定的。生物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潜力与变动趋势,可利用有效保护率、比较价格指数、比较优势变差指数等指标进行衡量;而生物产业竞争优势和竞争力变化,可通过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等显示性量化指标分析。提高生物产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在于突出国别特点,加强创新,充分发挥生物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2006 Vol. 23 (4): 107-109 [摘要] ( 1746 ) [HTML 0KB] [PDF 55KB] ( 555 )
评价与预测
110 綦方中;翁潇彬;潘晓弘
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动态联盟绩效评价方法
研究了动态联盟绩效评价的特点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建立了一种分层的、适用于动态联盟战略层决策的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006 Vol. 23 (4): 110-113 [摘要] ( 757 ) [HTML 0KB] [PDF 121KB] ( 597 )
113 丁军强;吴桂鸿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之管见
构建一个实用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公正地评价成果价值的重要保证。分析了现有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
2006 Vol. 23 (4): 113-115 [摘要] ( 671 ) [HTML 0KB] [PDF 108KB] ( 565 )
116 蒋紫艳;徐国华
敏捷供需协调绩效评价决策系统的Fuzzy统计模型研究
敏捷供应链协调绩效的评价是敏捷供应链系统(ASCM)研究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综合分析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模糊隶属度将绩效的定性指标转化为定量评价,将专家经验与数学模型结合起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建立了敏捷供需协调绩效评价的Fuzzy统计模型,实现供应链供需绩效评价多指标的综合评价过程。
2006 Vol. 23 (4): 116-117 [摘要] ( 1847 ) [HTML 0KB] [PDF 67KB] ( 682 )
118 范钧
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区域软环境要素及其评价指标
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影响要素分为内生性和外生性两大类,其中区域软环境是外生性要素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区域软环境可归结为“政府服务、社会文化、商业法制、市场环境、教育科技和金融服务”六大要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可进一步构建起相应的区域软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并将其应用于浙江等省份的实证研究。
2006 Vol. 23 (4): 118-120 [摘要] ( 1866 ) [HTML 0KB] [PDF 88KB] ( 555 )
121 赵杨
引入OCTAVE方法的企业信息资产风险评估研究
OCTAVE是一种系统的、操作性强的风险评估方法,能帮助企业有效实现对信息资产的风险评估。从风险评估对企业信息资产的重要性出发,介绍了OCTAVE方法的基本定义和其在信息资产风险评估中所具备的优势,然后详细论述了OCTAVE方法在企业信息资产风险评估中的具体应用。
2006 Vol. 23 (4): 121-123 [摘要] ( 687 ) [HTML 0KB] [PDF 85KB] ( 599 )
124 李丹;赵慧
企业培训效果评估探讨
培训效果是指培训过程中受训者获得的知识、技能、才干和其它特性应用于工作的程度。从培训评估的原因、培训评估的方法和培训方案设计3方面入手,对企业培训效果评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企业培训效果评估提供有益的参考。
2006 Vol. 23 (4): 124-125 [摘要] ( 1758 ) [HTML 0KB] [PDF 63KB] ( 872 )
企业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
126 沈必扬;王晓明
基于吸纳能力、技术机遇和知识溢出的企业创新绩效分析
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创新绩效进行研究。指出了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两类因素:结构因素(技术机会、知识溢出)和管理因素(吸纳能力),并据此构建了影响创新绩效的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吸纳能力相对于其他两因素而言对创新绩效更加关键,且对其他两因素的影响过程有调节作用。通过小结和讨论以期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借鉴。
2006 Vol. 23 (4): 126-129 [摘要] ( 693 ) [HTML 0KB] [PDF 95KB] ( 701 )
129 李作战
一种顾客满意模型的建立及其运用
从顾客满意期望模型的建立和形成出发,分析了“企业行为—顾客期望”这一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现象及其原因,提出存在3种距离直接影响着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效果,并且从实证的角度探究了商业企业缩短这3种距离的方法,同时研究了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具体措施和影响因素。
2006 Vol. 23 (4): 129-130 [摘要] ( 636 ) [HTML 0KB] [PDF 40KB] ( 609 )
131 秦仪;李文静;潘春蝶
跨国公司服务业外包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对策
在界定服务外包的概念和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球服务业外包和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趋势,并针对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2006 Vol. 23 (4): 131-132 [摘要] ( 773 ) [HTML 0KB] [PDF 32KB] ( 967 )
133 侯亮;韩东辉;林祖胜
制造企业产品协同开发链及其实施框架研究
企业间协作日益紧密,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一种体现,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选择最佳的零部件外协方式,或使自身成为优秀的零部件供应商,已成为一种趋势。产品协同开发链技术为企业实施产品协同开发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和方法。给出了产品协同开发链的定义、特点,并结合制造企业产品研发特点,提出了基于平台理论的产品协同开发链实施框架。
2006 Vol. 23 (4): 133-135 [摘要] ( 1984 ) [HTML 0KB] [PDF 79KB] ( 618 )
136 张卫国;陈学梅;陈宇
关于非股权战略联盟边界问题的探讨
非股权战略联盟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类型。主要通过引入契约变量成本、一体化法律费用以及其它各种外显和内含成本,构建了以技术研发为产出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及成本函数,并分析了技术获取与成本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了企业在进行边界扩张时,通过非股权战略联盟与通过内部一体化这两种方式在代价上的差异。基于这样的分析,确定出企业实施非股权战略联盟的边界。
2006 Vol. 23 (4): 136-138 [摘要] ( 1746 ) [HTML 0KB] [PDF 59KB] ( 730 )
139 王梅源;鲁耀斌;张金隆
基于ISM的软件外包全过程风险结构实证分析
针对传统软件外包项目在风险管理活动中缺乏系统性和战略性的问题,提出了软件外包全过程风险管理的思想。采用系统工程的ISM方法,对项目全过程的风险进行了识别和因果关系判断,建立了软件外包全过程风险结构模型。对模型进行了分析,并对软件外包项目全过程管理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2006 Vol. 23 (4): 139-142 [摘要] ( 712 ) [HTML 0KB] [PDF 135KB] ( 688 )
143 陈刚
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策略分析
论述了连锁企业合理化物流的两层含义,分析了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效率的内涵、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与物流配送效率选择,提出了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的几种策略及其选择方法。
2006 Vol. 23 (4): 143-145 [摘要] ( 733 ) [HTML 0KB] [PDF 70KB] ( 735 )
146 张骏;饶志刚
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
在数据挖掘中引入了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该方法在数据挖掘中的特性,讨论了其在大型数据库中的应用方法,并以例证说明这一方法的实际应用。
2006 Vol. 23 (4): 146-148 [摘要] ( 686 ) [HTML 0KB] [PDF 59KB] ( 620 )
148 赵宝林;夏斌;张园园
基于GIS和数据仓库的政务决策支持系统
分析了政务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目标,对关键技术——数据仓库(DataWarehouse)、地理信息系统(GIS)和WebService作了探讨,提出了基于GIS和数据仓库的政务决策支持系统的体系架构和设计思路。
2006 Vol. 23 (4): 148-150 [摘要] ( 679 ) [HTML 0KB] [PDF 75KB] ( 730 )
人才与教育
151 蒲勇健;李攀艺
高校教师科研激励机制:终身教职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运用委托代理理论,通过建立重复道德风险模型,分析了终身教职制度作为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有关特征和相关解释,提供了从经济学领域看待研究型大学实施终身教职制度的新视角,为学校制定有效的激励契约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重复道德风险下,终身教职制度具有重要的激励效果。在这种制度下,学校可以放松对年轻教师的物质激励;而为诱导终身教授的研究努力,学校必须施以高强度的激励。
2006 Vol. 23 (4): 151-153 [摘要] ( 1736 ) [HTML 0KB] [PDF 56KB] ( 594 )
153 伍维根;李尚志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与对策研究
重点研究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要求及发展对策。
2006 Vol. 23 (4): 153-154 [摘要] ( 690 ) [HTML 0KB] [PDF 31KB] ( 653 )
155 段昌伟;倪红卫
高校开展校企科技合作的实践研究
从武汉科技大学开展校企科技合作的案例分析入手,探讨了高校在新时期开展校企科技合作的重要意义与方式。校企科技合作一方面可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另一方面可以使高校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2006 Vol. 23 (4): 155-156 [摘要] ( 697 ) [HTML 0KB] [PDF 32KB] ( 653 )
157 龚姚腾;陈龙泉;卢致杰
硕士研究生招生过程预测模型研究
应用无干扰研究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多年研究招生数据进行研究,提出并分析了影响研究生招生的正性与负性因素,初步建立了基于考生的研究生招生影响因素预测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对某招生单位2004年的研究生招生情况进行了预测,结果与实际数据基本吻合,验证了相关模型的可行性。
2006 Vol. 23 (4): 157-159 [摘要] ( 1819 ) [HTML 0KB] [PDF 76KB] ( 921 )
160 初宇平;孙鸣一
论人力资本理论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通过对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的分析,提出了两者各自的特征。根据针对这些特征的规范研究,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源管理具体职能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通过人力资本持续投资对提高企业战略层次的作用。构建了以人力资本理论为理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模型框架,并分析了这个理论模型对企业制度演进与社会发展的作用。
2006 Vol. 23 (4): 160-162 [摘要] ( 1836 ) [HTML 0KB] [PDF 67KB] ( 617 )
163 兰艳章;柴华奇
基于熵值法的多层次人才甄选评价模型
利用熵值法对人才甄选综合评价中的权系数问题进行客观赋值,提出基于熵权值的多层次人才甄选评价法,避免了权重的主观色彩,且充分利用了被评对象的指标信息量,弥补了传统综合评价法的缺陷,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2006 Vol. 23 (4): 163-165 [摘要] ( 678 ) [HTML 0KB] [PDF 90KB] ( 733 )
166 万恩泽;王合喜
武汉市IT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
随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在我国的广泛传播,由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势在必行。以武汉市IT企业为例,通过武汉市IT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代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存在的差异分析,提出IT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对策,以求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构架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IT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006 Vol. 23 (4): 166-170 [摘要] ( 664 ) [HTML 0KB] [PDF 75KB] ( 664 )
170 寸晓刚;凌文辁;Rosina
基于荣格个性类型的个性测量工具建构探索
在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求各类组织必须充分重视组织个体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做好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开发。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探索荣格个性类型在中国企业人群的因素结构,建构中国人职业个性测量工具(CVPS)。研究涉及的被试对象约2500人。结果表明:CVPS的效度和信度均较为理想,可将CVPS应用于员工心理档案创建等管理实践。
2006 Vol. 23 (4): 170-172 [摘要] ( 1746 ) [HTML 0KB] [PDF 53KB] ( 711 )
综述
173 王渊;张彤;陈立军;许益峰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供应链联盟成因分析及其发展策略
供应链联盟的兴起引起了国内外不少学者的关注。从理论导向和问题导向两方面归纳了供应链联盟的成因。通过比较各种供应链联盟成因的学说,我们认为基于资源的视角分析联盟成因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硬性资源和软性资源的概念。代用资源依赖理论,就两种资源分别讨论了联盟的成因。最后,采用动态联盟的思想,提出了联盟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发展策略。
2006 Vol. 23 (4): 173-176 [摘要] ( 1814 ) [HTML 0KB] [PDF 77KB] ( 817 )
176 陈欣
专利联盟研究综述
在现代高科技产业的市场竞争中,专利联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指出了今后我国专利联盟研究的方向。
2006 Vol. 23 (4): 176-178 [摘要] ( 633 ) [HTML 0KB] [PDF 76KB] ( 608 )
论文
179 本刊评论员
值得重视的重大理论创新——评《科技有效供给能力论》
2006 Vol. 23 (4): 179-180 [摘要] ( 220 ) [HTML 0KB] [PDF 0KB] ( 42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