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2-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张亚莉,李辽辽,常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1-1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90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颠覆性技术为中国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然而,由于颠覆性技术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和高不确定性特征,盲目引入颠覆性技术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收益甚至导致失败。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框架,构建颠覆性技术准备度模型,探讨企业如何做好颠覆性技术引入准备工作,以促进颠覆性技术在组织中的扩散。通过对231家企业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技术准备度、组织准备度和环境准备度对颠覆性技术扩散具有积极影响;②组织准备度能直接促进颠覆性技术扩散,技术准备度通过组织准备度的完全中介作用促进颠覆性技术扩散,环境准备度通过组织准备度的部分中介作用促进颠覆性技术扩散;③不同类型准备度对颠覆性技术不同扩散阶段具有差异化影响。研究结论可为组织引入颠覆性技术决策和相关策略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张亚莉,李辽辽,常楠. 从准备到扩散:颠覆性技术的组织引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1-11.,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261.
    Zhang Yali,Li Liaoliao,Chang Nan. From Preparation to Diffusion: The Introduction of Disruptive Technology Organizationa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4): 1-11.,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261.

    分享
  • 张伟,马妮娜,马昭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12-2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6076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当前,面对愈发激烈的竞争环境,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企业不能仅局限于产品创新或服务创新,而是需要关注商业模式创新。基于资源基础观及动态能力理论,从数字技术与技术商业化能力视角,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对356份有效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对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商业化能力在数字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间发挥中介作用;环境不确定性负向调节技术商业化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企业应牢牢把握数字经济带来的机遇,提升自身技术商业化能力,进而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支撑。

    张伟,马妮娜,马昭双. 数字技术、技术商业化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12-21.,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765.
    Zhang Wei,Ma Nina,Ma Zhaoshuang. Digital Technology,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Capability,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4): 12-21.,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765.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于毅,陈传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22-3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603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平台内主体关系受到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关注平台内主体关系,未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历程探究母体企业与平台企业关系演变。基于矛盾哲学管理理论,对中国情境下大企业衍生工业互联网平台过程中母子主体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结果发现:大企业衍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经历了从单一矛盾主体到多元矛盾主体协同发展过程,母子主体关系经历以断谋合—断合相嵌—断合协同的嬗变。由此,归纳中国情境下大企业衍生工业互联网平台经验,可为现阶段平台多主体协同治理提供启示。

    于毅,陈传明. 断合嬗变:大企业衍生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主体关系研究——基于徐工汉云的嵌入式案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22-31.,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350.
    Yu Yi,Chen Chuanming. "Disconnection" and "Merging" Transmutation: Exploring the Subject Relationship of 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Spin-off from Large Enterprises:A Case Study on Han Yun 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4): 22-31.,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350.

    分享
  • 董明放,王郭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32-4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H202308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意愿、发挥企业研发主体作用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现有研究主要探讨工业智能化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较少关注工业智能化对制造企业创新意愿的影响以及是否存在供应链溢出效应。从资源依赖理论和创新风险理论出发,研究工业智能化与制造企业创新意愿关系,基于2014—2021年制造业A股上市企业样本数据,构建制造企业创新意愿与工业智能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考察工业智能化对制造企业创新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工业智能化能够显著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意愿,在非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与高研发人员占比企业表现尤为明显,使用工具变量与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成立;②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工业智能化通过降低供应链集中度和成本弹性提升制造企业创新意愿;③供应链溢出效应表明,制造业企业—客户端匹配效应不显著,而供应端—制造企业溢出效应显著正相关。研究结论可为制造企业借助工业智能化转型带来创新“红利”、提高企业创新意愿、关注长期利益与长期竞争优势提供重要启示。

    董明放,王郭. 工业智能化如何提升制造企业创新意愿[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32-41.,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113.
    Dong Mingfang,Wang Guo. How Industrial Intelligence Boosts Manufacturing Firms′ Innovation Willingnes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4): 32-41.,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113.

    分享
  • 张峰,陈嘉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42-5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7008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达格姆基尼系数、障碍度分析、核密度估计及马尔科夫链,分析2006—2020年中国制造业绿色竞争力区域差异、障碍因素、分布动态和演进趋势。研究发现:①中国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整体呈上升态势,大致经历了波动调整期、平稳增长期和起伏换挡期3个阶段,展现出“东部领先、中部居中、西部落后”的分布格局;②中国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总体基尼系数呈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是导致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东部与西部区域差异呈显著扩大态势,制造业煤炭消耗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是制造业绿色竞争力发展的主要障碍;③空间核密度估计结果表明,绿色竞争力空间集聚模式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且时间跨度未产生明显效用;④从马尔科夫链极限求解结果看,制造业绿色竞争力随时间推移逐步提升,并呈现出逐渐向高值集中的走向。研究结论可为加快促进中国制造业绿色竞争力空间均衡、协同有序与提质高效发展提供新思路。

    张峰,陈嘉伟. 中国制造业绿色竞争力区域差距、动态演进与趋势预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42-54., doi: 10.6049/kjjbydc.2023070089.
    Zhang Feng,Chen Jiawei. Regional Gaps, Dynamic Evolution and Trend Predic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Green Competitivenes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4): 42-54., doi: 10.6049/kjjbydc.2023070089.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高山行,王慧,杨张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55-6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H202308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现有研究多从技术规制、发展历程等方面展开,较少对AIGC领先企业专利布局进行深入分析。选取美国AIGC领域领先的14家初创公司和4家科技巨头,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和机器学习的K均值聚类算法,利用专利IPC信息构建专利知识网络。研究发现,美国AIGC领先企业的专利布局聚焦于电数字数据处理、图形数据读取及呈现等技术领域;从专利布局知识宽度、知识深度、知识紧密程度、知识分离程度和知识一致性程度进行聚类,企业可分为三类,即专业玩家、大厂/领先者和创新者。同时,识别不同企业的核心知识领域和桥接知识领域,最后从算法、算力和数据方面为我国发展AIGC产业提出政策建议。

    高山行,王慧,杨张博. 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先企业专利布局实证分析——基于复杂网络分析与K均值聚类算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55-66.,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003.
    Gao Shanxing,Wang Hui,Yang Zhangbo. Empirical Analysis of Patent Layout of Leading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mpanies Based on Complex Network Analysis and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4): 55-66.,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003.

    分享
  • 王银梅,吴泫锡,张馨月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67-7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008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财政权力的合理分配可以激励地方政府和企业绿色创新,提高创新绩效,进而促进整个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增值税分成改革作为我国财政分权改革的重要举措,会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带来一定影响。为了验证其影响效应、剖析其中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应用2012—2021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和强度DID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增值税分成改革显著提升企业绿色创新绩效;②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竞争和企业信贷水平在其中发挥重要中介作用;③制度环境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增值税分成改革对东部地区及国有企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王银梅,吴泫锡,张馨月. 增值税分成改革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67-77., doi: 10.6049/kjjbydc.2023100867.
    Wang Yinmei,Wu Xuanxi,Zhang Xinyue. The Impact of VAT Sharing on the Gree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Empirical Evidence Based on Listed Manufacturing Compani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4): 67-77., doi: 10.6049/kjjbydc.2023100867.

    分享
  • 海本禄,马昂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78-8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108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企业创新是资源分配和创新投入的有机统一。基于2003—2021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从创新广度和创新深度两个维度深入探讨企业创新活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创新广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倒U型关系,创新深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异质性研究表明,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创新深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更加显著;相较于非高技术企业,高技术企业创新广度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倒U型关系曲线更加陡峭。进一步研究表明,高市场化水平情景下,创新深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更显著;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情景下,创新广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倒U型关系曲线呈现峰值提高、拐点左移的特点,创新深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更显著,说明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地区企业创新效应更加显著,但随之而来的创新广度“门槛”问题也更加突出。由此,提出测度企业创新活动的新视角和新方法,进一步揭示不同市场化水平、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下企业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海本禄,马昂. 企业创新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创新广度与创新深度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78-89., doi: 10.6049/kjjbydc.2023110877.
    Hai Benlu,Ma Ang. How Corporate Innovation Impact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 Perspective Based on Breadth of Innovation and Depth of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4): 78-89., doi: 10.6049/kjjbydc.2023110877.

    分享
  • 夏后学,王鹏程,谭清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90-9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20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推动军民知识产权双向转化运用是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基础制度的必然选择,亦是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内在要求。基于知识产权军民融合试点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选取2011—2022年我国A股民营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知识产权军民融合对民营企业研发活力的影响效应与作用路径。研究发现,知识产权军民融合有助于提高民营企业研发投入,该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以及其它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知识产权军民融合通过信息传递、治理赋能、降低融资成本以及研发合作促进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其作用效果受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等摩擦因素影响;在不同规模、发展阶段、要素水平企业中,知识产权军民融合的影响效应表现出显著异质性。

    夏后学,王鹏程,谭清美. 军民知识产权双向转化与民营企业研发活力——基于知识产权军民融合试点的准自然实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90-99.,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029.
    Xia Houxue,Wang Pengcheng,Tan Qingmei. The Bidirec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Military-Civili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R&D Vitality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 China: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4): 90-99.,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029.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郑坚铭,张丽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100-10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10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选取2005—2022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规制政策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与内在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数字规制政策可赋能技术创新扩散;相比中西部地区,数字规制政策的赋能效应在东部地区、东北地区更显著;相比原始创新阶段,数字规制政策的赋能效应对中试阶段、成熟阶段的技术创新扩散作用更显著;数字规制政策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扩散产生正向影响;数字规制政策对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扩散关系具有双重门槛效应,当数字规制政策指数处于(0.3325,0.4416]区间时,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扩散的赋能作用最显著。

    郑坚铭,张丽娜. 数字规制政策、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扩散[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100-109.,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100.
    Zheng Jianming,Zhang Lina. Digital Regulation Polici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ffus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4): 100-109., doi: 10.6049/kjjbydc.2024010100.

    分享
  • 侯林岐,蔡书凯,马卫刚,王雅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110-12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207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政府采购“向绿而行”是引导企业发展“追智逐绿”的重要政策工具。基于2003—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通过手工收集中国政府采购网站公布的“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数据,评估政府绿色采购对企业绿色创新持续性的政策效果、作用路径与边界条件。研究发现:第一,基础结论方面,政府绿色采购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持续性水平提升,进入政府绿色采购清单的企业绿色创新持续性水平相对于整体平均水平提升了64.83%,该结论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二,作用路径方面,政府绿色采购能够提升企业高管绿色认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问题、提振企业市场回报预期,通过创新认知、创新投入与创新收益3个层面推动企业绿色创新持续性提升。第三,边界条件方面,高管能力因素、金融市场因素和市场竞争因素是影响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效应发挥的关键。企业管理层的决策能力越强和短视程度越低、金融科技发展程度越高和绿色信贷获取难度越低、市场化水平越高和市场集中度越低,则政府绿色采购对企业绿色创新持续性的政策效应越显著。

    侯林岐,蔡书凯,马卫刚,王雅莉. 政府绿色采购如何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持续性[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110-120.,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745.
    Hou Linqi,Cai Shukai,Ma Weigang,Wang Yali. How Government Green Procurement Enhances the Sustainability of Corporate Green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4): 110-120.,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745.

    分享
  • 张卫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121-12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00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联合研发既可以帮助经营者扩大研发规模、实现技术互补,也可能成为经营者达成生产、销售方面垄断协议的工具和排斥其他竞争者的手段。研发协议的反垄断法分析框架以价格竞争中相对较小的静态效率损失为代价,保护创新带来的动态效率,并且不允许阻碍技术进步的长期市场力量的增长。欧盟委员会于2023年6月发布新版《研发协议集体豁免条例》和《横向合作协议指南》,对符合规定标准的合营研发企业豁免适用竞争法。新规则简化了市场份额计算方法和市场份额超过安全港门槛时给予宽限期的程序,增加了对创新竞争的特殊保护。中国应借鉴欧盟成熟经验,尽快制定研发领域反垄断指南,确立以市场份额为评估门槛的安全港制度,探索以核心限制为重要内容的反面排除规则,以及研求以鼓励创新为基本理念的市场影响审查标准。

    张卫东. 欧盟《研发协议集体豁免条例》的最新修订及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121-129., doi: 10.6049/kjjbydc.2023100136.
    Zhang Weidong. Recent Amendment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EU Regulation on Block Exemptions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greement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4): 121-129., doi: 10.6049/kjjbydc.2023100136.

    分享
  • “专精特新”企业专栏
  • 孔海璞,邵云飞,黄丽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130-13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10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专精特新培育工作深入推进,中小企业在获得认定后的发展方向受到广泛关注。选取专精特新“小巨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基于注意力配置理论,按照“关注—解释—行动”逻辑探究创业者如何通过合理配置自身注意力实现创业机会开发与利用,从而实现专精特新阶梯式跨越发展。结果发现,新创组织机会开发策略是创业者对技术、市场和竞争相关信息进行注意力配置的结果。具体而言,在初创期表现为技术主导的机会发现,在成长期表现为市场主导的机会创造,在成熟期表现为竞争主导的机会识别。这些不同机会认知能够决定新创组织后续机会开发行为。结论有助于全面理解专精特新企业成长规律,为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质量提供有益启示。

    孔海璞,邵云飞,黄丽芳.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注意力配置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130-139., doi: 10.6049/kjjbydc.2023110285.
    Kong Haipu,Shao Yunfei,Huang Lifang. The 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for Little Giant Firms: The Perspective of Attention Alloc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4): 130-139., doi: 10.6049/kjjbydc.2023110285.

    分享
  • 邢新朋,鲍菁铭,关昊,刘天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140-1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H202308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专精特新企业作为经济领域的创新主体,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数字技术更新迭代,提升企业数字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基于“情境—配置—能力”理论与资源编排理论,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索外部支持、数字平台、资源柔性、协调柔性、吸收能力、数字协作能力对数字创新的影响,识别专精特新企业与非专精特新企业高水平数字创新组态路径及异质性特征。通过分析两类企业数字创新形态,促进专精特新企业与非专精特新企业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数字创新。结果表明:第一,单一前因条件均不能构成企业数字创新的必要条件,需要多因素协同发挥作用。第二,从结果等效性视角出发,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创新存在两条创新治理组态路径,即“配置主导—均衡型”和“配置主导—能力型”;非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创新存在3条创新治理组态路径,即“情境—配置共同主导型”“配置主导—能力型”“配置—能力共同主导型”。第三,比较专精特新企业与非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创新组态路径发现,其组态路径迥然不同,但资源柔性是通用核心要素。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平台是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创新的关键,而非专精特新企业主要依靠协调柔性和外部支持开展数字创新。结论可为专精特新企业与非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创新提供路径参考。

    邢新朋,鲍菁铭,关昊,刘天森. 专精特新企业与非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创新多重组态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140-149.,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223.
    Xing Xinpeng,Bao Jingming,Guan Hao,Liu Tiansen. The Multi-reconfiguration Paths of Digital Innovation for SRDI and Non-SRDI Firm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4): 140-149.,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223.

    分享
  • 综述
  • 罗元大,曹元坤,熊笑涵,李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150-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90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阐释责任式创新概念与测度,进而分析其前因、后果、形成机制以及应用领域,基于现有研究成果的全面梳理和述评,提炼责任式创新研究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分析其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研究发现,现有责任式创新研究大多聚焦于从中宏观视角对其概念、相关理论及其在量子技术、神经技术等领域的应用问题进行讨论,缺少基于微观视角对组织情境下责任式创新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结果的系统梳理、归纳和整合。因此,从完善责任式创新概念、优化测量维度和量表、整合前因后果等方面提出建议,为推进组织情境下的责任式创新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罗元大,曹元坤,熊笑涵,李莹. 组织情境下如何推进责任式创新:微观视角的综述与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4): 150-160.,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048.
    Luo Yuanda,Cao Yuankun,Xiong Xiaohan,Li Ying. How to Promote Responsible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al Context: A Review and Prospects from a Micro Perspectiv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4): 150-160.,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04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