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1卷, 第15期 
刊出日期:2024-08-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张栋,薛澜,梁正,刘鑫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1-1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303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需要法规体系的协调支持。现行法规体系缺乏顶层设计统筹,一方面提倡赋能,一方面仍存在制约赋权的关键障碍;知识产权法、科技法、资产管理法等规定纷杂交错且多头冲突,对成果依法赋权与权能利用造成不利影响;职务成果混合所有制、非资产化管理等权属赋能改革存在合法性困难。各地方改革探索从1.0版向2.0版深化发展,试图解决供应端、管理端、服务端、应用端的全要素赋能难题。结合试点改革经验,分析当前法规适应现实发展、政策需要的不足;分析科技成果的内涵类型、法律权能、权利取得与资产管理制度,面向科技成果创造到转化运用全周期,探究科技成果客体权属、主体所需权能与其不协调问题,剖析制约创新与转化的因素根由、对策机理、权能匹配方案。指出上游供应端、中游管理服务端、下游应用端的改革重点;提出构建多主体收益兼容的期权激励、处置与收益分管的相容举措,提升重要环节主体能动性;建议夯实职务科技成果的法律权利基础,明确权属改革依据;针对不敢转、无能转、没动力转和创新质量不足、市场条件不对接等现实障碍,提出增强基础研究权益激励、培育高质量创新、引导科技成果弹性定价、优化国有无形资产管理方式、强化权责利益匹配协同等制度对策,探索构建统一的职务科技成果法规,保障职务科技成果权能发挥长周期作用。

    张栋,薛澜,梁正,刘鑫. 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全方位法规体系协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1-11., doi: 10.6049/kjjbydc.2023030311.
    Zhang Dong,Xue Lan,Liang Zheng,Liu Xin. Coordination of Comprehensive Legal System for Ownership Reform of Post-Relate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5): 1-11., doi: 10.6049/kjjbydc.2023030311.

    分享
  • 马浚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12-2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306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是资源的空间配置问题,其核心是人才流动在空间维度上实现均衡。结合空间政治经济学理论,使用2015—2021年校际面板数据,借助空间计量经济学范式,设置3种空间权重矩阵表征与衡量高校顶尖人才集聚程度的空间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面板随机前沿模型和空间效应β收敛,检验顶尖人才空间集聚的溢出效应及其收敛性。结果发现,中国高校顶尖人才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强关系,其集聚效应能够通过空间外溢带动周边其它高校的办学水平、科研创新产出,且在局部区域具有空间异质性;这种空间外溢效应具有(绝对、条件)β收敛特征,能够对区域高等教育实现“从集聚走向均衡”产生积极影响。

    马浚锋. “从集聚走向均衡”:中国高校顶尖人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收敛性[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12-21., doi: 10.6049/kjjbydc.2023030608.
    Ma Junfeng. "From Agglomeration to Equilibrium":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and Convergence of Top Talents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5): 12-21., doi: 10.6049/kjjbydc.2023030608.

    分享
  • 陈怡欣,张婷,马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22-3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90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探讨同行企业描述性创新信息披露能否通过改善目标企业信息环境,产生促进目标企业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基于机器学习和文本分析方法构建披露指标,结果发现,同行描述性创新信息披露水平提高能够显著促进目标企业创新产出“数量”与“质量”提升。信息披露语调越积极、可读性和前瞻性越强,信息披露溢出效应越显著。机制检验发现,拓展目标企业信息获取渠道、加强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治理是信息披露溢出效应产生的主要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言行不符”的信息披露,“言行一致”的信息披露更能促进目标企业创新绩效提升。通过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同行描述性创新信息披露有助于目标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提升。

    陈怡欣,张婷,马晨. 同行企业描述性创新信息披露的溢出效应——基于机器学习与文本分析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22-32.,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336.
    Chen Yixin,Zhang Ting,Ma Chen.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Peers' Narrative Innovation Information Disclosure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Textual Analysi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5): 22-32.,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336.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谢卫红,刘紫仪,郑迪文,王力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33-4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307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对制造业关联网络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影响,制造业关联网络承压能力研究尤为重要。为应对这一形势,基于2017年、2018年和2020年投入产出表,借助产业集群三角形化方法识别并构建制造业关联网络,结合最大权树法分析制造业关联网络特征,并测试不同程度冲击对制造业关联网络产生的压力。研究发现:①化学产品是制造业关联网络的核心产业,但其核心地位呈下降趋势;②总体而言,制造业对整个关联网络的后向关联效应较强,非制造业的前向关联效应较强;③随着压力源头产业直接关联产业数量的增加,制造业关联网络所承受的压力呈下降趋势;随着压力源头产业与其它产业关联程度的下降,制造业关联网络承受的压力呈下降趋势。研究结论可为制造企业应对承压状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谢卫红,刘紫仪,郑迪文,王力纲. 制造业关联网络承压能力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特征分析与压力测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33-43., doi: 10.6049/kjjbydc.2023030762.
    Xie Weihong,Liu Ziyi,Zheng Diwen,Wang Ligang. The Pressure-Bearing Capacity of Manufacturing Association Networks: A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and Stress Testing Based on Input-Output Tabl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5): 33-43., doi: 10.6049/kjjbydc.2023030762.

    分享
  • 朱建民,张慧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44-5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60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耦合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的内在动力。基于全球价值链(GVC)协调视角,选取2017—2022年制造业时序数据,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超效率SBM模型和多元回归等方法,探讨产业韧性、绿色创新对制造业耦合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已逐渐从初级协调进入中高级协调发展阶段;产业韧性、绿色创新对制造业耦合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贸易摩擦强化产业韧性与制造业耦合发展关系;突发疫情冲击阻碍制造业耦合发展过程。研究结果有利于丰富制造业耦合发展量化测度和前因研究,为制造业耦合发展与创新治理提供依据。

    朱建民,张慧妹. 产业韧性、绿色创新对制造业耦合发展的影响——基于全球价值链协调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44-54.,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187.
    Zhu Jianmin,Zhang Huimei. The Impact ofIndustrial Resilience and Green Innovation on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 Perspective of GVC Coordin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5): 44-54.,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187.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温兴琦,孙凯新,李诗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55-6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H202307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梳理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以及高层梯队理论,以2010—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及机制,并将高管学术背景和政府创新补贴作为调节变量纳入研究框架。实证分析发现: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绩效发挥显著促进作用;当企业具有学术背景的高管比例较高时,这一效应更加显著;高水平政府创新补贴同样能够增强这一效应。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对其知识吸收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时,企业可以通过提升知识吸收能力,增强自身对环境变化感知的敏锐性与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创新绩效。

    温兴琦,孙凯新,李诗瑶. 产学研合作、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高管学术背景与政府创新补贴的调节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55-64., doi: 10.6049/kjjbydc.H202307016.
    Wen Xingqi,Sun Kaixin,Li Shiyao.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on, Knowledge Absorption Capacity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Executives'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Government Innovation Subsidi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5): 55-64., doi: 10.6049/kjjbydc.H202307016.

    分享
  • 陈怀超,刘柏君,梁晨,何智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65-7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40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运用fsQCA方法,基于258份有效样本,从组态视角探讨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技术水平、数字化应用范围)、失败学习(个体失败学习、组织失败学习)、制度资本(正式制度资本、非正式制度资本)与企业数字化创新的复杂因果关系。结果表明:首先,单个因素不构成企业高/非高数字化创新的必要条件,但是高数字化技术水平在产生企业高数字化创新过程中发挥普适性作用;其次,产生企业高数字化创新的组态有5个,其中存在两组二阶等价组态,第一组二阶等价组态由3个组态构成,均以高数字化技术水平和高个体失败学习为核心条件,并分别以高数字化应用范围和高组织失败学习、高数字化应用范围和高制度资本、高数字化应用范围和非高制度资本为边缘条件;第二组二阶等价组态由2个组态构成,均以高组织失败学习和高非正式制度资本为核心条件,并分别以高数字化技术水平、高个体失败学习和高正式制度资本,以及高数字化转型和高正式制度资本为边缘条件。

    陈怀超,刘柏君,梁晨,何智敏. 数字化转型、失败学习与制度资本对企业数字化创新影响的组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65-73., doi: 10.6049/kjjbydc.2023040285.
    Chen Huaichao,Liu Baijun,Liang Chen,He Zhimin. A Configuration Study on the Impac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Failure-Based Learning and Institutional Capital on Enterprise Digital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5): 65-73., doi: 10.6049/kjjbydc.2023040285.

    分享
  • 李泽建,何旭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74-8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9039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颠覆性创新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式。激烈竞争环境下,如何提升颠覆性创新水平是企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25家国内互联网企业案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方法,从高管团队、组织环境层面探讨企业颠覆性创新驱动要素与等效路径。结果发现:企业高水平颠覆性创新是高管团队与组织环境两个维度下的多因素作用结果;企业高水平颠覆性创新存在6条路径,这6条路径能够反映出不同组织环境下,高管团队不同特征组合对企业高水平颠覆性创新的驱动机制;进一步对6条路径比较分析发现,高教育水平、高风险偏好、高市场竞争强度作为核心条件发挥关键作用,组织惯性成为驱动企业实现高水平颠覆性创新的重要条件,由此表明组织惯性可能并非是企业颠覆性创新的制约因素。

    李泽建,何旭洋. 高管团队与组织环境如何驱动企业实现高水平颠覆性创新——来自25个互联网企业案例的组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74-83.,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391.
    Li Zejian,He Xuyang. How Top Management Team and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Drive the High-Level Disruptive Innovation in the Enterprise:A Configuration Analysis from 25 Internet Enterprise Ca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5): 74-83.,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391.

    分享
  • 李浩,郑子卓,吉龙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84-9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10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空间地理和时间成本双重距离维度,以2005—2022年42家上市公司子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究内部创业企业开展创业活动的时空距离对企业内部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时空邻近性对内部创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即母公司与内部创业单元之间的距离越近,内部创业绩效越好,考虑内生性和稳健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并呈现“近距离产生美”的地理区位效应;②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当地区制度环境与互联网发展水平较高时,母公司与内部创业单元之间的距离对内部创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③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多种形式非时空邻近性对时空邻近性发挥替代或互补效应。基于经济地理学与战略管理学的融合框架有助于丰富内部创业研究,为上市公司开展内部创业活动提供经验依据。

    李浩,郑子卓,吉龙腾. 距离产生美么?大企业内部创业“物理隔离”空间有效性研究——基于多维邻近性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84-96., doi: 10.6049/kjjbydc.2023110220.
    Li Hao,Zheng Zizhuo,Ji Longteng. Does Distance Bring about Beauty? A Study of the Spatial 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Isdation” in Intrapreneurship in Large Firms from a Multidimensional Proximity Perspectiv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5): 84-96., doi: 10.6049/kjjbydc.2023110220.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董云昭,张红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97-10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50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创新联合体是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型创新组织形态,数字技术为其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创新联合体知识转移过程以及数字技术、创新联合体运行机制和融通创新文化等情境因素对知识转移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数字技术应用视角下创新联合体的知识转移能够实现转移主体的知识交流融通和知识量增加;创新联合体运行机制可通过增强知识转移意愿和完善转移渠道正向影响知识转移;融通创新文化可提升知识转移意愿进而促进知识转移;数字技术通过降低知识内隐性、提升知识数字化和优化转移渠道正向驱动知识转移,同时,通过增加知识复杂性阻碍知识转移,但总体表现为正向影响。

    董云昭,张红兵. 创新联合体知识转移情境因素研究——数字技术应用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97-108., doi: 10.6049/kjjbydc.2023050447.
    Dong Yunzhao,Zhang Hongbing. Situational Factor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novation Consortia: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5): 97-108., doi: 10.6049/kjjbydc.2023050447.

    分享
  • 蒋永康,梅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109-11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120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知识转移粘滞现象会阻碍知识流动和分享,厘清知识转移粘滞的过程机制有助于进行高效的知识管控。通过对16家在孵企业的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知识转移粘滞过程机制的ISIA理论模型,具体包含知识启动粘滞、知识发送粘滞、知识互动粘滞和知识吸收粘滞4个主范畴,以及对应的18个子范畴。在此基础上,对理论模型进行饱和度检验,探讨主范畴的作用路径,并提出知识转移粘滞的管控措施。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知识转移粘滞理论体系,并为知识转移粘滞治理提供启示。

    蒋永康,梅强. 基于扎根理论的知识转移粘滞过程机制研究——以在孵企业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109-117., doi: 10.6049/kjjbydc.2022120120.
    Jiang Yongkang,Mei Qiang. The Process Mechanism of Knowledge Transfer Stickiness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A Case Study of Incubated Enterpri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5): 109-117., doi: 10.6049/kjjbydc.2022120120.

    分享
  • 创新生态系统专栏
  • 林艳,李盈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118-12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YX202305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综合运用扎根理论和探索性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以华为构建的平台型创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持续追踪1996—2022年系统“架构者”的资源编排行为及产生的资源编排结果,进而揭示平台型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态演进机理。结果表明:“架构者”通过资源连接和资源积累行为,搭建系统架构,形成系统雏形;在此基础上,“架构者”通过资源束集和资源转化,拓展系统结构,优化系统功能;最后,“架构者”通过资源赋能和资源拓展推动系统走向成熟。研究对于核心企业通过资源编排推动平台型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升级,进而产生颠覆性创新成果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林艳,李盈. 平台型创新生态系统动态演进机理——基于“架构者”的资源编排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118-127.,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5071.
    Lin Yan,Li Ying. Dynamic Evolution Mechanism of Platform-Based InnovationEcosystem: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s " Resource Orchestr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5): 118-127.,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5071.

    分享
  • 欧春尧,邵业,曹阳春,宁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128-13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YX2023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现实情境下,探究数智赋能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作用机理,有利于提升企业组织韧性、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以明阳智能及相关机构深度访谈数据为基础,基于扎根理论并借助NVivo11进行资料编码和范畴提炼,梳理数智赋能海上风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拓展—转型—适应”演化过程,归纳面向数智化转型的技术跃迁、数智驱动企业价值重构等促进海上风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数智演化的关键机制,构建数智赋能海上风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理论模型。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丰富数智赋能影响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内涵,对于相关企业利用数智技术推动生态转型发展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欧春尧,邵业,曹阳春,宁凌. 数智赋能下海上风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研究——基于明阳智能的扎根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128-137.,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4006.
    Ou Chunyao,Shao Ye,Cao Yangchun,Ning L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of Offshore Wind Power Industry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Empowerment: An Example of Mingyang Smart Energ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5): 128-137.,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4006.

    分享
  • 李煜华,张云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138-14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YX2023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以中国内地31个省份高技术产业为案例样本,结合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究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与多元实现路径。研究发现:①核心主体投入、研发主体投入、创新人力投入、技术创新水平和地区市场化水平均非构成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的必要条件,无法单独实现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②存在3条高创新质量路径,概括为多元联动型和双轮驱动型两种模式,同时存在两条非高创新质量路径,总结为“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条件缺失型和“创新资源—创新环境”条件不足型两种模式;③在特定客观禀赋条件下,研发主体投入和技术创新水平通过等效替代效应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研究结论不仅能够丰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范畴,还能为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采取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策略提供实践启示。

    李煜华,张云飞.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组态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138-148.,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4005.
    Li Yuhua,Zhang Yunfei. The Configuration Path of Innovation Quality Improvement in High-tech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Ecosystem[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5): 138-148.,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4005.

    分享
  • 王肖利,顾颖,彭珍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149-15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YX2023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客户体验是面向终端用户数字生态系统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客户体验研究主要集中于组织和个体层面,关于数字生态系统层面客户体验的研究较少。在数字生态系统背景下,基于SPP理论框架,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利用车联网领域数字生态系统匹配数据检验该理论模型。研究发现:①数字能力子维度及整体构念对客户体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产品服务创新间接影响客户体验;②制度逻辑正向调节数字能力与创新的关系,系统治理正向调节商业模式创新与客户体验的关系。探究制度和治理因素作为情境变量对客户体验的影响,可弥补数字生态系统对客户体验影响机制研究的不足,进而完善客户体验法理网络。

    王肖利,顾颖,彭珍珍. 数字生态系统对客户体验的影响及边界条件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149-150.,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5008.
    Wang Xiaoli,Gu Ying,Peng Zhenzhen. The Impact of Digital Ecosystems on Customer Experience and Its Boundary Conditions: A Moderated Mediation Effect Mode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5): 149-150.,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500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