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8卷, 第21期 
刊出日期:2021-11-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魏江,刘嘉玲,刘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1-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100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技术催生了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形态,表现出参与者身份相对模糊、更关注产品使用和服务延伸等与传统经济不同的形式。梳理与总结数字经济学一方面有助于指导社会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发展甚至重构经济管理理论逻辑。在梳理数字经济内涵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数据要素非竞争性、使能性、生产与消费统一性等特征以及数字技术促使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路径,探讨数字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并提出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议题,为构建数字经济学术共同体提供借鉴。

    魏江,刘嘉玲,刘洋. 数字经济学:内涵、理论基础与重要研究议题[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1-7., doi: 10.6049/kjjbydc.2021010096.
    Wei Jiang,Liu Jialing,Liu Yang. Digital Economy: Connotations, Theoretical Basis and Future Research[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1): 1-7., doi: 10.6049/kjjbydc.2021010096.

    分享
  • 雷小苗,李正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8-1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20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系统、直观的创新体系结构是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体系中各创新要素功能定位、互动关系是分析国家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的关键。通过理论分析和国际实践,提炼国家创新体系结构类型,提出“三元串联协同”和“三元并联互动”两种不同的结构框架,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两种结构不分优劣,不同结构中创新主体相同且宏观创新逻辑一致,但是创新链条数量及功能不同,对创新辅体的倚重度也不同;美国、德国等更接近“三元并联互动”体系;瑞典、中国等更接近“三元串联协同”体系;提升创新体系效能,解决“卡脖子”难题,需要优化当前创新体系结构或促进创新体系结构转型。

    雷小苗,李正风. 国家创新体系结构比较:理论与实践双维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8-14., doi: 10.6049/kjjbydc.2021020084.
    Lei Xiaomiao,Li Zhengfeng. Comparison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y and Practi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1): 8-14., doi: 10.6049/kjjbydc.2021020084.

    分享
  • 宋丕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15-2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308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技术要素转移与交易对技术中介有较强的依赖性,而技术中介的存在能够有效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信息失衡,为买方交易提供必要支持,技术中介服务直接影响技术交易效率。当代技术中介服务已经形成较大规模,提供服务的种类也较为全面,整体上适应了技术市场发展需要。但是,由技术中介参与的大量交易都存在低端化倾向,据此提出中介服务下沉化假设,并构建选择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对买方企业数据的采集与回归,发现无论是全样本还是分类样本均有效验证了主要假设变量。因此,为保障技术中介合理发展,从政策层面应重点关注如何提升服务质量,使其服务于中高端技术交易需求。

    宋丕丞. 技术中介在技术交易服务中是否存在下沉倾向——基于买方选择视角的验证[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15-23., doi: 10.6049/kjjbydc.2021030827.
    Song Picheng. Does the Technology Intermediary have the Tendency of Sinking in the Technology Transaction Service: Verific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Buyer Selec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1): 15-23., doi: 10.6049/kjjbydc.2021030827.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雷淑珍,王艳,高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24-3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308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0-2018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以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两种模式为切入点,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了自主创新,抑制了模仿创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扩大人力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带动产业升级和减轻环境治理负担等路径间接影响区域创新。此外,公路建设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力远小于铁路建设,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力远大于东、中部地区。

    雷淑珍,王艳,高煜.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影响了区域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24-33., doi: 10.6049/kjjbydc.2021030877.
    Lei Shuzhen,Wang Yan,Gao Yu. Does the Construction of Traffic Infrastructure Affect Regional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1): 24-33., doi: 10.6049/kjjbydc.2021030877.

    分享
  • 王方方,杨智晨,李香桃,李雄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34-4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40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深刻把握区域创新系统内部耦合特征与协调机制,是科技强国战略下激发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创新活力,进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首要问题。基于复杂网络理论与地学空间方法,利用熵权TOPSIS模型、耦合协调模型、莫兰指数、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质量与创新氛围耦合协调的空间结构。研究发现:①区域创新系统的综合得分呈现“中轴高—四围偏低”的空间结构,广州和深圳的创新氛围与创新质量的耦合协调度均较高,说明两系统间呈现出有序的螺旋优化状态,而澳门的创新发展存在双重错位现象;②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正向空间相关性,局部空间关联模式分异明显,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联系紧密的环形创新网络结构,网络空间交易成本和同配性现象显著,深港创新集群的耦合协调联系最为紧密。

    王方方,杨智晨,李香桃,李雄英.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系统耦合协调空间结构与联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34-43., doi: 10.6049/kjjbydc.2021040030.
    Wang Fangfang,Yang Zhichen,Li Xiangtao,Li Xiongying.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Connec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Coupling Coordination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1): 34-43., doi: 10.6049/kjjbydc.2021040030.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胡亚男,余东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44-5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7009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全球价值链嵌入视角,探究后发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路径选择。通过分析梳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技术路径选择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明确后发国家制造业适宜技术路径选择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匹配WIOT数据和中国制造业行业数据,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适宜技术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在为后发国家提供技术溢出机会的同时,通过低端锁定和竞争效应倒逼后发国家制造业在技术路径选择中加大自主研发投入;随着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加深,自主研发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正逐渐显现;由于考察期内自身要素禀赋不足,引进模仿技术路径相比于自主研发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更有利。在新型国际分工与贸易背景下,及时调整技术路径,加大研发投入,对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胡亚男,余东华. 全球价值链嵌入、技术路径选择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44-52., doi: 10.6049/kjjbydc.2021070097.
    Hu Yanan,Yu Donghua. Global Value Chain Embedding, Technology Path Selection and Manufactur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1): 44-52., doi: 10.6049/kjjbydc.2021070097.

    分享
  • 郭小婷,谭云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53-6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704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政府通过创新平台投入大量政策资源刺激创新,以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在该发展模式下,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后,集群会更加依赖政策资源还是能够摆脱对政策资源的依赖?以资源依赖理论为基础,将产业集群竞争力分为创新竞争力、规模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探讨创新型产业集群竞争力与政策资源依赖之间的关系。以109个创新型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DEA三阶段分析法,对政策资源依赖进行量化;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规模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进行量化分析;最后,通过回归分析探究创新型产业集群规模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市场竞争力与政策资源依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竞争力、规模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与政策资源依赖的关系特征存在差异,且受地域和行业影响。具体地,创新型产业集群规模竞争力与政策资源依赖的相关关系十分显著,创新竞争力与政策资源依赖的相关性不显著,市场竞争力在部分地区、行业与政策资源依赖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研究结论对于制定合理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政策、推进高端制造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郭小婷,谭云清. 创新型产业集群与政策资源依赖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53-62., doi: 10.6049/kjjbydc.2021070411.
    Guo Xiaoting,Tan Yunqin.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Innovative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Policy Resource Depende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1): 53-62., doi: 10.6049/kjjbydc.2021070411.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赵天乐,芦苇,李常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63-7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1205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家族企业家胜任力一直是促进家族企业成长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现有文献从概化视角出发,探究企业家胜任力内容结构,呈现出动态研究不足和应用效果欠佳的双重缺陷。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通过文献述评和实证分析,构建能够表征家族企业家胜任力静态和动态内容特征的结构体系。结果发现,在家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由能量流胜任力、物质流胜任力、信息流胜任力和个性胜任力4个维度表征下的家族企业家胜任力结构体系,其公因子权重和所包括内容均存在差异,能较好地揭示家族企业家动态胜任力演化逻辑,使得家族企业家间胜任力横向和纵向比较成为可能,从而提升应用实践性。

    赵天乐,芦苇,李常洪. 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家族企业家动态胜任力演化逻辑探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63-72., doi: 10.6049/kjjbydc.2020120543.
    Zhao Tianle,Lu Wei,Li Changhong.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ary Logic of Dynamic Competence ofFamily Entrepreneurs based on Enterprise Life Cycl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1): 63-72., doi: 10.6049/kjjbydc.2020120543.

    分享
  • 戴雨晴,李心合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73-8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120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企业创新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受到管理层意愿的影响,因而需要对内部经营者的权力进行制衡。以2010-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管理层权力制衡强度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以及不同债务约束情境下高商业信用配置、高负债水平的调节效应,此外,还考察了产权性质的差异化影响。研究表明,管理层权力制衡强度越大,企业创新投资水平越高;高商业信用强化了该促进作用,而高负债水平弱化了该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管理层权力制衡强度与企业创新投资的关系在民企中更显著;国企能够更好地获得和运用商业信用,使其高商业信用对该关系的强化效应更显著;民企具有更强的债务约束,其高负债水平对该关系的弱化效应更明显。

    戴雨晴,李心合. 管理层权力制衡强度、债务约束与企业创新投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73-82., doi: 10.6049/kjjbydc.2020120212.
    Dai Yuqing,Li Xinhe. Management Power Balance Intensity, Debt Constraint and Enterprise Innovative Investmen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1): 73-82., doi: 10.6049/kjjbydc.2020120212.

    分享
  • 郄海拓,綦萌,李晓意,王宛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83-9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1207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跨界技术并购能够为企业提供全新的创新思路,在技术融合与创新背景下,其优势易于发挥。在并购发生后,高管团队职能背景异质性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企业战略和创新决策,对企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选取首次并购公告日在2007年1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间的73个跨界技术并购案例为样本,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对高管团队职能背景异质性与企业跨界技术并购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高管团队职能背景异质性对企业跨界技术并购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市场化程度和可用冗余均正向调节上述作用。探索高管职能背景异质性对跨界技术并购绩效的作用机理,拓展信息决策理论应用情境,并为企业在跨界技术并购时进行高管团队配置和资源布局提供决策依据。

    郄海拓,綦萌,李晓意,王宛秋. 和而不同:高管团队职能背景异质性对企业跨界技术并购绩效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83-91., doi: 10.6049/kjjbydc.2020120717.
    Qie Haituo,Qi Meng,Li Xiaoyi,Wang Wanqiu. Harmony in Differenc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Heterogeneity of Top Management Team Functional Background on the Enterprises Performance of Cross-border Technology Mergers & Acquisition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1): 83-91., doi: 10.6049/kjjbydc.2020120717.

    分享
  • 胡元林,向海林,彭羽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92-10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120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获取长期竞争优势,企业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生态创新。基于资源基础理论(RBT),以资源管理为中介,探讨异质性资源对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机理。以406家制造企业为样本,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均对企业生态创新具有正向影响,资源管理在异质性资源影响生态创新的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生态创新二阶模型中,生态管理创新的作用明显优于生态产品创新和生态工艺创新。通过fsQCA进一步发现导致低生态创新的两种前因构型,拓展了资源基础理论在企业生态创新领域的运用,可为我国企业实施和评价生态创新行为提供参考。

    胡元林,向海林,彭羽昊. 异质性资源对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以资源管理为中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92-100., doi: 10.6049/kjjbydc.2020120580.
    Hu Yuanlin,Xiang Hailin,Peng Yuhao. The Impact of Heterogeneous Resources on Enterprise Eco-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1): 92-100., doi: 10.6049/kjjbydc.2020120580.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王成军,谢婉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101-10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090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知识隐藏是知识管理领域的重要议题。目前,关于知识隐藏前因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对于员工知识隐藏行为在组织层面的影响因素却鲜有涉及。鉴于此,基于调节焦点理论,探讨组织动机氛围对员工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过程,并探究情境性调节焦点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特质性调节焦点的调节作用。对276份企业员工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情境促进型焦点在掌控氛围与知识隐藏的负向关系间,以及情境防御型焦点在绩效氛围与知识隐藏的正向关系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特质性调节焦点负向调节情境性调节焦点与知识隐藏间的关系。

    王成军,谢婉赢. 组织动机氛围对员工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101-107., doi: 10.6049/kjjbydc.2020090547.
    Wang Chengjun,Xie Wanying.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Organizational Motivation Atmosphere on Employees' Knowledge Hiding[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1): 101-107., doi: 10.6049/kjjbydc.2020090547.

    分享
  • 李丹,杨建君,邓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108-11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408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嵌入性视角,分别引入知识转移、合作模式作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深入探究关系质量影响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的内在机理。利用277份来自全国多地的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企业调查问卷,采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型和社会型关系质量均正向影响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社会型关系质量通过元素知识和架构知识转移正向影响企业知识创造绩效。在契约治理模式下,经济型关系质量更倾向于通过元素知识转移正向影响企业知识创造绩效;在股权治理模式下,社会型关系质量更倾向于通过架构知识转移正向影响企业知识创造绩效。

    李丹,杨建君,邓程. 关系质量对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的作用机理: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108-117., doi: 10.6049/kjjbydc.2021040803.
    Li Dan,Yang Jianjun,Deng Cheng. Relationship Quality, Knowledge Transfer and Knowledge Creation Performance: Moderate Effect of Cooperation Mod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1): 108-117., doi: 10.6049/kjjbydc.2021040803.

    分享
  • 科技人才培育
  • 李懿,刘翔宇,李新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118-12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4008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遵循人力资源开发绩效范式与学习范式,从个体技能柔性视角揭示组织开发实践与员工自我开发及两者交互效应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通过对519份调查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组织开发实践与员工自我开发对技能柔性有显著正向作用,技能柔性对员工创新行为亦有积极正向影响,技能柔性在组织开发实践、员工自我开发与创新行为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两者交互效应对技能柔性的积极作用不显著,进而技能柔性无法在两者交互效应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间发挥中介作用。由此可知,在充满不确定的内外部环境中,技能柔性是打开创新之门的一把“钥匙”,然而,获取这把“钥匙”的组织开发实践与员工自我开发之间如何实现目标相融、彼此协同,是一项复杂的研究课题。

    李懿,刘翔宇,李新建. 员工创新行为生成机制研究——基于双元开发主体的交互效应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118-125., doi: 10.6049/kjjbydc.2021040089.
    Li Yi,Liu Xiangyu,Li Xinjian. Research on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Employee Innovation Behavior: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Effect Model of Ambidextrous Developmen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1): 118-125., doi: 10.6049/kjjbydc.2021040089.

    分享
  • 何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126-13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308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工作繁荣感和组织地位感知为中介变量,以差错管理氛围为调节变量,基于一个被调节的双中介模型,对包容型领导与员工创新性前摄行为间作用机理进行探讨。对东部地区20家高新技术企业429份问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包容型领导对员工创新性前摄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包容型领导通过工作繁荣感和组织地位感知的部分中介作用正向影响员工创新性前摄行为;差错管理氛围在包容型领导与工作繁荣感、包容型领导与组织地位感知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差错管理氛围正向调节工作繁荣感、组织地位感知在包容型领导与员工创新性前摄行为间的中介效应。

    何奎. 包容型领导对员工创新性前摄行为的影响机理:一个被调节的双中介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126-132., doi: 10.6049/kjjbydc.2021030862.
    He Kui.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Inclusive Leadership on Employees' Innovative Proactive Behavior: the Moderated dual Mediating Rol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1): 126-132., doi: 10.6049/kjjbydc.2021030862.

    分享
  • 军民融合创新
  • 李娜,陈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133-14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4068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军民融合创新是军民融合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化和结合,对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科技工业发展至关重要。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基于创新协同视角,主要考察财政政策对军民融合创新协同的影响。通过构建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分类并量化军民融合创新协同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回归方法考察财政政策对军民融合创新协同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协同度整体上仍属于低度协同,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财政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军民融合创新协同水平提高。为进一步促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需要政府对该领域实施相应的干预与扶持。

    李娜,陈波. 财政政策对军民融合创新协同度的影响——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133-141., doi: 10.6049/kjjbydc.2021040687.
    Li Na,Chen Bo. 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Fiscal Policy on the Synergyof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Take the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s an Exampl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1): 133-141., doi: 10.6049/kjjbydc.2021040687.

    分享
  • 李冰,张纪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142-15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203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是攻克制约我国国防与经济发展科技难题的重要举措。为探索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路径,采用北京市装备制造业2000-2019年军队单位、军工单位与民口单位联合专利申请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法,对北京市装备制造业军民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和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北京市装备制造业军民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经历军民分离阶段、军民融合初步发展阶段,现正处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阶段初期。从结构特性看,创新合作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密度逐步降低,网络结构呈现“多核心”特征、网络具有无标度特性;从空间分布看,北京与华东、中南地区合作频繁,逐渐形成以北京—陕西、北京—江苏、北京—河南为主的多条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连接渠道;从核心节点看,军工高校与军队院校仍是军民科技研究主力,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起重要带动和引领作用。

    李冰,张纪海. 军民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结构与演化——基于专利合作与社会网络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142-151., doi: 10.6049/kjjbydc.2021020342.
    Li Bing,Zhang Jihai.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Military-Civilia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operation Network: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Patent Cooperation and Social Network[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1): 142-151., doi: 10.6049/kjjbydc.2021020342.

    分享
  • 综述
  • 王海花,杜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152-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10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及与产品和服务过程的融合,数字创新广受学界关注。以1996-2019年Webof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1033篇文献为样本,采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法,分析数字创新国际研究热点和演化趋势。结果发现:数字创新国际研究呈持续增长趋势,大致经历萌芽探索期、缓慢成长期和迅速爆发期3个阶段;领域权威期刊对理论、实践应用、方法、政策等各有侧重。数字创新国际研究主要阵地分布在欧洲,中国发文量虽高,但国际学术影响力有待提升;近10年研究热点从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技术、商业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逐渐转向数字经济平台、区块链等研究;创新、技术、模式、绩效是数字创新国际领域的研究热点;扩散、组织、数字经济、数字变革及数字化平台是数字创新领域的研究前沿。

    王海花,杜梅. 数字创新国际研究热点与演化:一个可视化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1): 152-160., doi: 10.6049/kjjbydc.2021010148.
    Wang Haihua,Du Mei. International Research Hotspots of Digital Innovation and Their Evolution:a Visual Analysi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1): 152-160., doi: 10.6049/kjjbydc.202101014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