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年 28卷 22期
刊出日期:2011-11-25

产业技术进步
科技法制与政策
科技管理创新
评价与预见
企业创新管理
区域科学发展
人才与教育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综述
   
科技管理创新
1 张爱琴;侯光明;王兆华;
基于创新项目过程管理的方法集成应用研究
科技创新项目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在创新项目的机会寻求、创新构思、创新设计、创新开发与实施中,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贯穿整个过程并且会影响到决策。在阐述科技创新项目管理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创新方法与决策方法在各阶段集成应用的必要性和集成思路,构建了基于科技创新项目过程管理的创新方法与决策方法集成应用模型。
2011 Vol. 28 (22): 1-4 [摘要] ( 644 ) [HTML 0KB] [PDF 902KB] ( 280 )
5 卢文光;黄鲁成;
基于产业化潜力评价的新兴技术特征研究
在详细研究新兴技术定义和特征的基础之上,将技术预见的方法和思想引入到新兴技术的评价与选择中,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问卷调查,对新兴技术产业化潜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新兴技术的产业化潜力,按照其所处行业的不同和同行业但是潜力大小的不同,将新兴技术分成两组,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分别对导致新兴技术产业化潜力差异变化的技术特征、市场特征以及其它特征进行识别和研究,找出了影响新兴技术产业化潜力的决定因素。综合考虑新兴技术产业化潜力的评价结果及其影响特征,可以为新兴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2011 Vol. 28 (22): 5-9 [摘要] ( 561 ) [HTML 0KB] [PDF 770KB] ( 265 )
10 龚志文;陈金龙;
R&D投入与公司价值相关性的实证分析——以我国生物制药和电子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为例
以2007—2009年我国生物制药和电子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R&D投入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首先检验R&D投入对公司经营业绩的作用,然后运用改进的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检验R&D投入的市场估值效应。结果显示,R&D投入与公司本年主营业务利润正相关,与同期股价和未来一年的股价变动正相关,但不显著。说明生物制药和电子信息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价值,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和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仍未得到市场的有效认可。
2011 Vol. 28 (22): 10-13 [摘要] ( 657 ) [HTML 0KB] [PDF 689KB] ( 484 )
14 高长元;王晓明;李红霞;
基于构件的高技术虚拟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通过深入分析虚拟企业的管理模式,结合高技术虚拟企业(简称HTVE)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构件的HTVE组织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构件的HTVE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使HTVE的潜在风险能及时地被发现和识别。
2011 Vol. 28 (22): 14-16 [摘要] ( 645 ) [HTML 0KB] [PDF 553KB] ( 221 )
17 杨波;王核成;沈运红;
基于多层网络视角的核心企业成长位移研究
伴随集群核心企业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发生的迁移行为,企业赖以获取重要资源的主要渠道将随之发生网络地理位置的转移。基于企业外部网络成长环境的分层性特点来探讨这种位置转移的不同方式及其影响结果。在首先界定核心企业成长空间三层网络的基础上,探讨了集群核心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在三层网络内位置迁移的不同方式,分析了不同位移方式下三层网络上网络资源分布的变化及对企业竞争力提升可能产生的影响,初步构建了核心企业在三层网络内成长位移与竞争力提升相关性研究的二维理论模型。
2011 Vol. 28 (22): 17-21 [摘要] ( 500 ) [HTML 0KB] [PDF 839KB] ( 217 )
22 尹波;许茂增;敖治平;林锋;
组织文化创新动力模型研究
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建立组织文化系统动力模型,识别出组织文化制度变量,讨论组织文化制度变量的构成及实证估算方法,刻画出在不同组织文化状态下,组织文化制度创新的方式、特点和相应管理建议;同时促进数理模型方法在组织文化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
2011 Vol. 28 (22): 22-25 [摘要] ( 566 ) [HTML 0KB] [PDF 723KB] ( 282 )
26 徐良培;李淑华;陶建平;
基于产品专用性差异的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
在产品专用性差异情况下,通过构建一个农户—公司灰色博弈模型,探讨了农产品供应链在动态价格下的协同稳定机制,并通过案例分析了协同机制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2011 Vol. 28 (22): 26-30 [摘要] ( 598 ) [HTML 0KB] [PDF 793KB] ( 260 )
区域科学发展
31 陈申;毕克新;
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系统竞争优势研究
基于企业能力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组织信息处理理论,以区域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交易成本、信息能力与信息需求的适配性为中间变量,分析了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系统获取竞争优势的内在机理,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
2011 Vol. 28 (22): 31-38 [摘要] ( 577 ) [HTML 0KB] [PDF 1324KB] ( 273 )
39 张红;
自主创新区域实现的大国雁阵模式
我国经济内生的自主创新需求与金融危机冲击历史性地复合在一起,摆脱危机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是重塑地区自主创新模式。从分析自主创新演化的区域特征出发,结合创造性毁灭理论与雁阵范式的预设前提,立足差异性经济体系的国情,给出一个自主创新区域实现的分析框架。以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产业升级为契机,合市场和政府之力构筑基于比较优势的自主创新分工体制。
2011 Vol. 28 (22): 39-43 [摘要] ( 600 ) [HTML 0KB] [PDF 940KB] ( 240 )
44 袁宇;李福华;
基于蓝色产业创新网络的青岛国家高新区与科技新城互动研究
高新区向创新型科技新城的研究经历了空间的"形聚"、产业的"神聚"、根植性创新网络和创新型科技新城几个阶段,其中创新型科技新城的构成要素包括创新的源动力、实现载体、政策扶助条件、创新网络裁判员、更新途径、链接点、黏合剂和创新型人才的凝聚条件。通过对青岛蓝色产业发展现状和蓝色产业创新网络要素进行分析,提出青岛国家高新区如何围绕蓝色产业创新网络实现与科技新城互动的对策建议。
2011 Vol. 28 (22): 44-48 [摘要] ( 576 ) [HTML 0KB] [PDF 1039KB] ( 290 )
产业技术进步
49 熊宇;
全球价值链治理新发展与我国制造业升级
全球价值链理论认为领导厂商通过企业间不同的组织方式对供应商进行不同程度的治理,使得分散于全球的生产环节在功能上有机统一起来,这成为当今全球经济活动最重要特点之一。"治理"内涵的变化是全球价值链理论发展的主线,它可以分为3个阶段:"驱动"、"协调"和"标准化"。加入由发达国家领导厂商治理的全球价值链,不能带来我国制造业的升级。因此,在无法抢夺发达国家对国际终端市场控制权的情况下,开发和抢占本土终端市场是我国制造业升级战略的基石。
2011 Vol. 28 (22): 49-53 [摘要] ( 579 ) [HTML 0KB] [PDF 913KB] ( 276 )
54 戴彬;屈锡华;李宏伟;
基于综合集成方法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识别研究
首先探讨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及其识别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将综合集成方法引入到联盟风险识别问题的研究中,提出了联盟风险的综合集成识别框架;最后,运用此框架,结合调查数据,对国内联盟风险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构建了国内联盟风险指标体系。
2011 Vol. 28 (22): 54-57 [摘要] ( 612 ) [HTML 0KB] [PDF 921KB] ( 226 )
58 闫华飞;胡蓓;
产业集群环境、创业者特质与创业成功关系研究
创业成功是创业的基本指向。创业环境、创业者特质是影响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对产业集群环境、创业者特质和创业成功进行理论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3个变量的结构维度,具体分析了产业集群环境对创业者特质和创业成功的积极作用以及创业者特质对创业成功的正向影响。
2011 Vol. 28 (22): 58-61 [摘要] ( 601 ) [HTML 0KB] [PDF 713KB] ( 289 )
62 刘英基;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自组织过程分析——基于动态博弈的视角分析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自组织特征的产业集群发展离不开企业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协同技术创新,是提升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水平的关键。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分析了集群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动态重复博弈过程,认为产业集群主导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推动性因素,而技术溢出效应、中小配套企业的模仿策略则是推进产业集群进行协同技术创新的障碍性因素,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提高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性建议。
2011 Vol. 28 (22): 62-66 [摘要] ( 532 ) [HTML 0KB] [PDF 868KB] ( 209 )
67 张玉强;白福臣;
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热”的冷思考
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部署下,各地纷纷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围绕着该产业呈现出地方政府竞争的"热"现象。但其中存在一些盲目跟风、恶性竞争的问题。因而,地方政府必须对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没有必要,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否体现了战略性,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优势有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不是只能靠政府财政等几个问题进行冷思考。
2011 Vol. 28 (22): 67-69 [摘要] ( 627 ) [HTML 0KB] [PDF 638KB] ( 301 )
企业创新管理
70 田雨晴;赵驰;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径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的提出
受完美假设的制约,新古典理论体系内在地忽略了企业成长过程和其自身能力,也无法对经济系统的复杂性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因此,企业成长仍然是一个具有很强"黑箱性质"的问题,学术界对其内在成长规律的认识也相当匮乏。为增强理论模型对企业成长过程的解释力,将异质性资源这个笼统而抽象的概念具体为知识资本,内生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从概念层系、经济环境、行为假设等方面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动态演化理论分析框架。
2011 Vol. 28 (22): 70-74 [摘要] ( 585 ) [HTML 0KB] [PDF 1103KB] ( 211 )
75 龚豪;杨晨;
基于Topsis法的企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形式选择
依据不同的组织形式,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可分为非正式联盟、契约式联盟、股权参与式联盟和合资型联盟。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联盟来说,如何依据联盟的目标、联盟的内容和联盟成员的差异性找到适宜的组织形式,是联盟发展与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鉴于此,通过设计企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形式选择的评价体系,建立了联盟组织选择模型,并举例分析了江苏省蜂产业中企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形式选择的路径与方法。
2011 Vol. 28 (22): 75-79 [摘要] ( 592 ) [HTML 0KB] [PDF 704KB] ( 228 )
79 王立清;杨宝臣;高常水;
制度环境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如何通过外部制度的安排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制度变迁背景下我国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以2004-200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R&D投入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企业R&D投入与制度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指数、法制环境指数、融资环境指数和产品市场环境指数与公司R&D投入水平显著正相关。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可以促进公司加大R&D投入,进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持续提高创新优势的源泉应包含较高的市场化程度、良好的法制和融资环境以及公平的产品市场环境。
2011 Vol. 28 (22): 79-83 [摘要] ( 617 ) [HTML 0KB] [PDF 823KB] ( 210 )
84 王元明;郝建新;徐大海;
基于动因分析的企业创新联盟模式选择研究
在市场变化的要求下,能否获取企业所需要的收益是企业在选择组建创新联盟类型时的首要问题。在分析企业的收益需求和创新联盟模式收益特征的基础上,将企业动机、收益特征以及创新联盟模式之间构建了概念性的选择模型及相关假说,并运用路径分析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研究结果验证了企业的动机和创新联盟模式之间确实有紧密联系。
2011 Vol. 28 (22): 84-87 [摘要] ( 546 ) [HTML 0KB] [PDF 685KB] ( 216 )
88 龙跃;
后发汽车企业技术研发合作模式及演进路径研究
为探讨后发汽车企业技术研发合作模式的演进路径,以2家合作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修改后的Lotka-Volterra模型建立研发产出模型。提出了依赖研发模式、共存研发模式和共生研发模式,并结合奇瑞和丰田的研发示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利用修改后的Lotka-Volterra模型描述后发汽车企业技术研发合作模式演进具有合理性,模型解释了后发汽车企业技术研发合作模式演进路径的形成机理,为后发汽车企业选择及升级技术研发合作模式提供了决策参考。
2011 Vol. 28 (22): 88-93 [摘要] ( 571 ) [HTML 0KB] [PDF 945KB] ( 219 )
科技法制与政策
94 王彦雨;程志波;
我国基础研究资助体系的历史沿革及演变路径律分析
我国基础研究资助体系经历了初创与曲折发展期、改革与完善期及国家层面的全面推动期3个阶段,其资助模式亦由行政指令性的"大科学"资助向具有市场特征的项目式资助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基础研究资助体系在系统构成、管理模式、资助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基础研究资助体系的演变,体现出以下路径律:从资助理念层面讲,基础研究开始从"边缘资助带"转变为"核心资助区";从资助体系构成层面讲,基础研究执行主体从开始的"中科院一元主导"转变为"多元主体共存与博弈";从资助模式层面讲,我国基础研究活动向日益具有"市场性"特征的项目式资助模式转变;从管理层面讲,国家开始关注自由探索式基础研究活动,体现出从"统治"模式到"治理"模式的转变。
2011 Vol. 28 (22): 94-99 [摘要] ( 604 ) [HTML 0KB] [PDF 1182KB] ( 227 )
100 董晔;安尼瓦尔·阿木提;
多元线性回归探讨科技进步与民生发展的关系——基于1996-2009年新疆的实证分析
科技进步是支撑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分析科技进步与民生发展的内涵,分别构建了科技进步和民生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科技进步促进民生发展的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对于科技进步促进民生发展具有较高的估计效率,其中科技资源投入和科技成果产出对新疆的民生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带动作用,而科技资源配置则对民生发展具有较为显著的负向作用。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新疆科技促进民生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2011 Vol. 28 (22): 100-104 [摘要] ( 658 ) [HTML 0KB] [PDF 1541KB] ( 199 )
105 王安;范德成;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第二产业投资策略调整研究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非国家预算内的各项投资增长下降,制约了各产业的快速增长。通过建立我国投资增长和三次产业GDP增长的关系模型,分析投资增长降低对各产业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分析我国第二产业内各产业的投资效率,从而正确调整第二产业投资导向,降低投资增长下降对第二产业发展的冲击。
2011 Vol. 28 (22): 105-108 [摘要] ( 623 ) [HTML 0KB] [PDF 747KB] ( 248 )
109 陶迎春;
论大科学与小科学的“耗散结构”
小科学与大科学的关系历程显示:在科学史中,大量随机涨落、具有可选择性的小科学是大科学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科学新的生长点,为原始创新提供了可能。大科学是科学发展聚焦的目标和发散的平台。小科学与大科学之间的张力为科学的发展和变化轨迹提供了动力。所有的大科学和小科学所产生的合力,又成为或改变世界科学的走向。
2011 Vol. 28 (22): 109-112 [摘要] ( 607 ) [HTML 0KB] [PDF 819KB] ( 230 )
评价与预见
113 王海龙;刘佳;
我国省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与模式分析
在回顾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从规模、效益和速度3个方面构建了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我国31个省区的高技术产业发展进行了评价和区际差异分析,进而提炼和归纳出各省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东中西部不均衡态势明显,其中,发展规模的差异最大,其次是发展效益和发展速度;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发展速度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东北地区的发展速度尤其较慢;区域内部差异最大的是东部地区,其次是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最后是中部地区。
2011 Vol. 28 (22): 113-117 [摘要] ( 571 ) [HTML 0KB] [PDF 857KB] ( 189 )
118 范伟勇;吴磊琦;
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评价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通过对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分析,提出了针对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对科研机构整体创新能力和个体创新能力的提升状况进行了评价,探讨了影响创新能力整体提升的主要因素。
2011 Vol. 28 (22): 118-122 [摘要] ( 667 ) [HTML 0KB] [PDF 728KB] ( 214 )
123 葛育祥;忻国能;
面向科技服务型企业的信息能力研究
通过对科技服务业的现状和特征进行梳理,指出了信息能力对科技服务的支撑与提升作用,进而提出了面向科技服务型企业的信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接着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并采用DEMA-TEL和交叉增援矩阵法对权重进行修正。最后依据得出的权重与指标间的关系,就提升科技服务型企业的信息能力给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2011 Vol. 28 (22): 123-127 [摘要] ( 489 ) [HTML 0KB] [PDF 780KB] ( 253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127 张亮;张俊;李杨;任立肖;
基于协同知识管理的智能城市创新体系研究
智能城市作为面向未来的城市发展方向,在其自身创新体系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知识管理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对智能城市中知识管理任务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wiki-folksonomy的知识协同模式和面向智能城市的协同知识创新体系。
2011 Vol. 28 (22): 127-131 [摘要] ( 560 ) [HTML 0KB] [PDF 801KB] ( 189 )
132 杨林;
有效竞争及其在知识经济R&D冲击下的变异
从效率视角在批判传统市场结构理论基础上分析有效竞争的经济学逻辑,然后分析有效竞争范式在知识经济R&D下的演化——竞争性垄断市场结构,以此为理论框架重新审视微软反垄断诉讼案,进一步佐证有效竞争变异理论。
2011 Vol. 28 (22): 132-136 [摘要] ( 620 ) [HTML 0KB] [PDF 822KB] ( 206 )
136 冯明;王靖;汪利军;
个体内隐知识内容维度特征的实证研究
以内隐知识三维立体模型为基础,从理论上分析出了内隐知识3个维度———管理自我、管理他人以及管理任务上的类目指标。并运用自我访谈(Self-Q)技术进行数据调研,然后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所得到的252份有效问卷进行研究分析,得到了大学生与工作者在内隐知识表征上的差异。
2011 Vol. 28 (22): 136-139 [摘要] ( 574 ) [HTML 0KB] [PDF 712KB] ( 203 )
人才与教育
140 刘进;揭筱纹;
基于环境互动的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与决策机制研究——一个新的战略绩效整合模型
战略领导能力是企业家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决策机制是将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转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中介。探讨了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决策机制以及企业绩效的内涵及测量问题,分析了三者的关系。提出了决策机制是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与企业绩效的中介变量,同时将环境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并初步构建了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与企业绩效理论关系模型,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2011 Vol. 28 (22): 140-145 [摘要] ( 574 ) [HTML 0KB] [PDF 1024KB] ( 258 )
146 郭桂梅;赵曙明;
组织中心型关系模式、创造性工作氛围与员工创造性
依据组织氛围相关理论,分析论证了创造性工作氛围对组织中心型关系模式与员工创造性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探讨了创造性工作氛围与内在动机之间的关系。并以534名来自我国10家企业的员工为样本,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得出:创造性工作氛围与员工创造性正相关;组织中心型关系模式下的创造性工作氛围相对于其它关系模式而言,表现最高;创造性工作氛围对组织中心型关系模式与员工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作为组织中心型关系模式与员工创造性之间关系的两个中介变量,"内在动机"和"创造性工作氛围"之间具有正向互动关系。最后,讨论了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011 Vol. 28 (22): 146-150 [摘要] ( 517 ) [HTML 0KB] [PDF 750KB] ( 256 )
151 李丽华;高杰;
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企业绩效影响研究——基于上市公司面板数据
利用我国通讯及相关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2005—2009年面板数据,对人力资本和高技术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得出,人力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工资增长率、员工平均教育水平、国有法人控股上市公司中高管人员报酬、超过2000人的企业规模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且相关性显著。
2011 Vol. 28 (22): 151-154 [摘要] ( 642 ) [HTML 0KB] [PDF 693KB] ( 340 )
综述
155 霍国庆;刘丽红;杜智涛;李玲娟;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研究现状综述
首先使用UCINET软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相关文献作了关键词聚类,得出目前学界的研究热点;并结合影响企业成长的关键成功因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研究现状从成长机制、创新能力、政府支持管理、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和综合评价6个维度进行了综述;最后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探讨和展望。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成长;研究现状;综述
2011 Vol. 28 (22): 155-160 [摘要] ( 534 ) [HTML 0KB] [PDF 1130KB] ( 365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