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年 32卷 19期
刊出日期:2015-10-10

产业技术进步
科技法制与政策
科技管理创新
评价与预见
企业创新管理
区域科学发展
人才与教育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综述
   
科技管理创新
1 吴文清;付明霞;赵黎明
科技企业孵化器规模对孵化绩效的影响
基于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据,研究了孵化器创业绩效、创新绩效和筹资绩效是否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分别以孵化器当年毕业企业数、批准知识产权数、在孵企业累计获得风险投资额为因变量构建负二项分布和面板回归模型,分析孵化器资金规模、面积规模、管理团队规模对孵化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孵化器创业绩效和创新绩效分别与孵化器资金投入规模、孵化器面积规模之间呈倒U型关系;孵化器筹资绩效和孵化器资金规模之间存在规模经济效应;不同类型和性质的孵化器对孵化绩效有显著不同影响。
2015 Vol. 32 (19): 1-6 [摘要] ( 718 ) [HTML 0KB] [PDF 977KB] ( 345 )
7 韩伯棠;丁韦娜;于敏;赵欣
绿色技术存量经济吸引力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引入扩散系数改进David Pop知识存量测度模型,使其更适用于绿色技术专利存量测度;以OECD国家绿色技术专利为数据源,实证分析了绿色技术专利存量的经济吸引力;建立绿色技术存量与经济增长关系模型,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绿色技术知识存量对经济的作用。结果显示,绿色技术与经济增长呈“U”型曲线,在绿色技术发展初期有阻碍经济增长的作用,这种负向作用随着创新数量的增多逐渐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色技术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促进效果逐渐减弱;将OECD作为一个整体,可以看到绿色技术专利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门槛值,当绿色技术专利存量达到转折点(1 250个绿色专利存量),开始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大多数OECD成员国距离这个转折点仍然遥远,尽管各国每年绿色技术专利数量呈增长趋势,但其负向作用尚未达到谷底,这些国家进行绿色技术创新还无利可图。
2015 Vol. 32 (19): 7-12 [摘要] ( 525 ) [HTML 0KB] [PDF 930KB] ( 302 )
13 王展昭;马永红;张帆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型构建及仿真研究
在对技术创新扩散系统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技术创新扩散系统的因果关系模型,提炼其中重要反馈回路并对其极性进行分析。构建技术创新扩散系统流图,应用Vensim PLE软件对流图模型进行检验,并对模型进行结构灵敏度和参数灵敏度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三阶段扩散模型相对于传统的两阶段扩散模型,具有一定延迟特征,这种延迟特征降低了技术创新扩散的平均速率。此外,各参数对技术创新扩散结果的影响并非简单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具有反直观特征。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技术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内容及方法,并为促进技术创新扩散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决策支持。
2015 Vol. 32 (19): 13-19 [摘要] ( 640 ) [HTML 0KB] [PDF 2759KB] ( 336 )
20 鞠晓生;谭琦
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制度比较与政策分析
创新是技术进步和企业持久竞争力的来源,但创新活动具有不确定性、长期性和累积性,使企业创新投资受到很强的融资约束。通过比较市场主导和银行主导金融模式对创新融资的影响,梳理金融控制下中国银行业改革历程,发现由政府控制和银行主导的中国银行体系能够强化企业预算约束并低风险地选择和培育企业创新;中国多元化金融体系有利于培育企业创新,但金融部门间的风险隔离仍有必要。
2015 Vol. 32 (19): 20-24 [摘要] ( 534 ) [HTML 0KB] [PDF 913KB] ( 226 )
25 李浩然;彭俞超
科技金融创新与发展:选择权贷款
选择权贷款是中国金融分业经营背景下,有利于促进科技企业融资的一项金融创新业务。分析选择权贷款的运作模式并构建模型,可以证明选择权贷款业务有利于实现商业银行、投资机构与科技企业的长期合作共赢。针对目前各参与主体对选择权贷款缺乏科学认识,且存在一定程度权责利不均衡等问题,商业银行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坚持优选企业、规范业务流程、平衡各方利益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2015 Vol. 32 (19): 25-29 [摘要] ( 551 ) [HTML 0KB] [PDF 1130KB] ( 280 )
区域科学发展
30 瞿辉;吴尤可
我国区域创新研究主题及其演化
运用共词分析法对10多年来 CSSCI收录的区域创新研究论文题录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从主题词共现角度揭示了我国区域创新研究热点及主题演化,以此探索国内区域创新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2015 Vol. 32 (19): 30-34 [摘要] ( 491 ) [HTML 0KB] [PDF 1807KB] ( 352 )
35 童纪新;李菲
创新型城市创新集聚效应比较研究
采用AI改进模型测算创新要素集聚指数,对2004-2013年上海与南京两市的创新集聚效应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上海作为我国典型的创新型城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集聚都对地区专利申请量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且高新技术产业对创新活动具有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而南京只有研究机构集聚对地区专利申请量有显著正向作用,研发人员和规模企业集聚则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反作用。最后,针对研究结果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2015 Vol. 32 (19): 35-39 [摘要] ( 507 ) [HTML 0KB] [PDF 775KB] ( 285 )
产业技术进步
40 吴海宁
传统制造业升级时期产业动态能力形成研究
将传统制造业升级这一现实难题与产业动态能力形成这一理论难题结合在一起,从企业群体行为视角出发,构建了传统产业动态能力形成理论分析框架。该框架阐明了发展机遇、战略变革与产业动态能力形成之间的关系,明确了产业动态能力的内涵。以上海纺织产业升级案例验证了该框架,并为提升传统制造业产业动态能力提出了相关建议。
2015 Vol. 32 (19): 40-44 [摘要] ( 548 ) [HTML 0KB] [PDF 1370KB] ( 265 )
45 刘伟;黃紫微
基于技术创新的产业技术价值投资研究
第六次创新浪潮与产业变革对我国产业创新模式选择提出了挑战。基于创新过程模型对我国产业创新模式选择进行了研究。通过集成技术成熟度曲线(Hype Cycle)与产业创新模型(Utterback-Abernathy Model)构建生命周期创新导向模型,揭示了产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存在的3种创新导向:流动阶段的创意导向、过渡阶段的技术导向和成熟阶段的轨道导向。基于该模型,分析了70年代我国通过二次创新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并指出当前我国将基于技术创新实现的产业技术价值投资。最后,指出我国产业创新模式应以技术导向为主要方向,以全球创新资源下的技术成果商业化为战略重心。
2015 Vol. 32 (19): 45-49 [摘要] ( 436 ) [HTML 0KB] [PDF 1310KB] ( 203 )
50 吕荣胜;叶鲁俊
中国节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机理研究
为了提高节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对于生态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通过分析中国节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的特性、功能及构成要素,明晰构建节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和技术支撑,从节能企业间链式耦合、创新生态系统要素间网式耦合及节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空间耦合3个方面,阐述了节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机理,并强调了节能信息资源利用在节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中的重要性,提出了通过构建节能信息服务平台支撑节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运行的构想。
2015 Vol. 32 (19): 50-55 [摘要] ( 423 ) [HTML 0KB] [PDF 1863KB] ( 245 )
56 樊军亮;高启杰
行动研究导向下的农业技术扩散及其影响
对农民认知存在偏差、农民自身原因以及社区内技术扩散渠道不畅,是常规农业技术扩散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阻碍了农业技术成果的有效应用。在以行动研究为导向的农业技术扩散模式中,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民进行全过程的合作试验、示范,技术人员的固有认知、态度和沟通等方面均有显著变化;农民在土地增产、收入增加的同时,识别问题、选择和应用技术的能力得到提高,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基于农民在试验过程中的彼此合作,社区内技术扩散通道更加顺畅,扩散环境得以改善。
2015 Vol. 32 (19): 56-60 [摘要] ( 475 ) [HTML 0KB] [PDF 1151KB] ( 343 )
61 马荣华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惠共生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为共生关系。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处于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状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共生中存在共生单元不稳定、共生关系不对称、共生界面不完善和共生环境不健全问题,需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共生状态进行调整。
2015 Vol. 32 (19): 61-65 [摘要] ( 514 ) [HTML 0KB] [PDF 816KB] ( 308 )
企业创新管理
66 娄昌龙;冉茂盛
高管激励对波特假说在企业层面的有效性影响研究
不同所有制背景下企业环境保护责任、动机及外部条件存在显著差异,大多数研究不区分所有权性质,只是笼统地认为环境规制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却忽视了公司治理层面的调节作用。基于重污染行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上市公司2009—2013年的实证分析发现:①波特假说在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有效性不同:外生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不显著但作用方向相反,其一般对民营企业存在负向影响,对国有企业存在正向影响,内生环境规制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②高管激励在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间存在调节作用,但只在民营企业中作用显著。高管激励越大,外生环境规制对民营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越小,内生环境规制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补偿效应则越大,但在国有企业样本中,未发现相关证据。
2015 Vol. 32 (19): 66-71 [摘要] ( 480 ) [HTML 0KB] [PDF 929KB] ( 243 )
72 王锋正;杜栋;王春博
价值创新视角下开放型商业模式研究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价值链体系的构建,推动着一个价值创新更快世界的来临,企业只有通过相互联接才能生存,开放型商业模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新范式。基于国内外开放型商业模式研究,对相关理论进行综述,提出价值创新视角下开放型商业模式认知框架,并以小米公司为案例,分析该理论模式的核心内容及其实践适用性,可为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和理论创新奠定基础,促进开放型商业模式的深入研究。
2015 Vol. 32 (19): 72-78 [摘要] ( 539 ) [HTML 0KB] [PDF 1497KB] ( 308 )
79 郑继兴;刘静
社会网络对小微企业创新成果采纳的影响: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
通过构建社会网络、知识吸收能力与小微企业创新成果采纳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利用齐齐哈尔市小微企业调研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法对模型及提出的假设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社会网络的网络中心性、关系强度、信任和关系互惠性等维度对小微企业创新成果采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网络规模对小微企业创新成果采纳影响不显著;知识吸收能力在网络中心性、关系强度、信任、关系互惠性与小微企业创新成果采纳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网络规模与小微企业创新成果采纳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2015 Vol. 32 (19): 79-83 [摘要] ( 551 ) [HTML 0KB] [PDF 977KB] ( 253 )
84 张彩江;周宇亮
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传导机制研究
系统归纳了创新型企业的研发能力、产出能力、市场能力、学习能力、变革能力等五种创新能力,研究了创新能力之间的传导路径关系。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五种关键的创新能力。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广东省创新型企业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研发能力与市场能力间存在着相互传导关系;学习能力对研发能力具有积极的传导作用;产出能力和学习能力对市场能力均有积极的传导作用;研发能力和学习能力对产出能力的传导作用都是正向的,但后者的传导路线是非直接有效的;学习能力与变革能力之间也存在相互的积极正向传导关系。研究结论可为创新型企业系统认识创新能力间的传导机制及提升创新能力提供启示。
2015 Vol. 32 (19): 84-90 [摘要] ( 562 ) [HTML 0KB] [PDF 1371KB] ( 269 )
91 胡海波;黄涛
成长视角下企业集团多元化发展路径研究
以企业多元化发展为主线,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以正邦集团多元化发展轨迹案例为样本,从企业成长角度出发,分析企业集团多元化发展路径及其成长模式。案例研究表明,企业集团多元化发展经历了探索、发展、整合3个不同阶段;企业集团多元化不同阶段成长模式遵循一定的演进路径,即先由多元化探索阶段的内部成长模式,到发展阶段的并购成长模式,再演进到整合阶段的网络化成长模式。企业集团不同阶段多元化选择动机、发展方向及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2015 Vol. 32 (19): 91-100 [摘要] ( 532 ) [HTML 0KB] [PDF 3427KB] ( 235 )
科技法制与政策
101 梁大鹏;刘天森;李一军
环境政策视角下企业环境关注度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
以2012-2013年348家沪市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探究了不同企业特征下,环境关注度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依据企业特征提出了环境政策建议。结论表明,环境关注度与企业价值显著负相关时的企业特征为:对于东部地区、盈利能力较高的非重污染非国有绝对控股企业,以及东部地区盈利能力较低的重污染企业,前者环境关注度较低而企业价值较高,后者则相反。但对多数企业而言,环境关注度与企业价值相关性不显著。基于CSR报告和实证结果,政府应通过节能标准、清洁生产机制、绿色产品创新、环境财政等途径支持非重污染企业、盈利能力较低的重污染企业和中西部企业提升环境关注度与企业价值。
2015 Vol. 32 (19): 101-105 [摘要] ( 461 ) [HTML 0KB] [PDF 883KB] ( 242 )
106 李杨;张鹏举;付亦重
欧盟服务业创新政策新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在服务创新领域,欧盟最早构建了以服务市场一体化、保护服务企业知识产权、改善服务企业“知识库”和培育“创新友好型”服务需求为支点的服务创新政策框架,近年来又在挖掘服务创新政策依据、关注制造业服务创新、鼓励“需求端”创新政策以及研究利用产业集群促进服务创新等方面,推动政策调整和完善。与之相比,中国的服务创新政策比较落后,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后工业化社会来临的背景下,中国应当借鉴欧盟的经验,尽快构建符合自身发展阶段的服务创新政策体系。
2015 Vol. 32 (19): 106-110 [摘要] ( 466 ) [HTML 0KB] [PDF 952KB] ( 289 )
111 吴昊;李国良
中美一流大学专利活动质量比较及对策研究
1980年美国《拜杜法案》的出台、1984年中国《专利法》的颁布加快了中美大学专利活动的发展。虽然2003年中国大学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已超越美国大学且以发明专利为主,但中国大学专利“授权多、转化少、维持短”的现象并未得到有效改善。突破传统大学专利研究将内容局限于大学专利活动申请、授权、投入经费等表层指标的不足,选用中美一流大学专利领域布局、专利法律状态的有效性、PCT专利情况(国际标准)及专利技术转让情况(社会竞争力)4个指标,对中美大学的专利活动质量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一流大学在专利科技含量与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明显落后于美国一流大学,但近年来差距有所缩小;中美专利法规政策、大学专利活动组织管理、大学专利研发市场紧密程度等因素是导致中美一流大学专利活动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2015 Vol. 32 (19): 111-118 [摘要] ( 519 ) [HTML 0KB] [PDF 1653KB] ( 260 )
评价与预见
119 郭俊华;程聪慧;何军;何晓君;李祥太
基于熵权法的科技人才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近年来,各级政府相继推出诸多科技人才项目,旨在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助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评价该类项目实施绩效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科技人才项目绩效评价体系,使用熵权法,以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为例,对2005—2011年该计划A类、B类项目的绝对绩效和剔除项目资助强度后的相对绩效进行了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类“浦江人才”计划的实施绩效均呈整体上升趋势,但在具体影响因素上有所差异。为了提升科技人才项目绩效,应健全经费投入分配体系,完善资助对象选拔标准,建立项目动态评估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重视项目结题后续跟踪。
2015 Vol. 32 (19): 119-125 [摘要] ( 693 ) [HTML 0KB] [PDF 1415KB] ( 414 )
126 栾春娟
技术部类内部会聚指数的测度方法与指标
探索技术部类内部技术小类的会聚指数测度方法和指标,有助于从微观层面把握技术会聚发展的前沿动态,对促进工程技术领域的知识融合、会聚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及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等,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基于技术会聚理论、技术共类分析方法和德温特分类代码系统的特征,提出了技术部类内部会聚指数的测度指标和方法,并以世界专利数据库《德温特创新索引》中的1 405 124条专利数据为样本,对全部20个技术部类的内部会聚指数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探讨了研究的应用价值。
2015 Vol. 32 (19): 126-129 [摘要] ( 541 ) [HTML 0KB] [PDF 843KB] ( 299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130 陈晓红;周源;苏竣
开源软件项目内成员间知识共享案例研究
以绩效相反的2个开源软件项目为例,探索开源软件项目内成员间知识共享的影响要素。以多案例分析为策略,采取案例内和案例间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在开源项目中,开发员与用户是两大参与主体。开发员作为供给端,重点通过参与动机、社会网络、组织文化3大要素影响知识共享;用户作为需求端,通过用户创新作用于知识共享,继而影响开源软件项目创新绩效。
2015 Vol. 32 (19): 130-135 [摘要] ( 686 ) [HTML 0KB] [PDF 1056KB] ( 299 )
136 张喜征;张白云;张人龙
跨产业转型企业知识转移模式选择关系模型构建
知识转移模式是保证企业跨产业知识转移并实现产业转型成功的关键。以跨产业转型企业的产业特征为研究对象,基于原产业生命周期、新产业生命周期和产业知识特征建立知识转移模式选择关系模型,同时利用BP神经网络构建跨产业转型企业知识转移模式选择仿真模型,并对样本企业进行仿真训练、测试及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仿真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以及泛化能力,可为跨产业转型企业根据产业特征选择知识转移模式提供借鉴。
2015 Vol. 32 (19): 136-141 [摘要] ( 486 ) [HTML 0KB] [PDF 1554KB] ( 193 )
142 孙佳;原毅军
可占有能力对企业合作研发知识共享决策影响研究
参与合作研发对企业获取新知识和维持长期竞争优势至关重要,但知识溢出也会危害其核心竞争力,造成企业在合作研发资源投入过程中知识共享与保护两难的困境。基于可占有能力视角,运用Stackelberg模型分析得出:在企业合作研发进行资源投入决策时,当期非知识资源和知识要素投入可以互相替换,企业可根据自身可占有能力控制二者的投入比例,进而限制知识溢出;领导企业率先投入资源面临着道德风险,只有当可获得比追随企业更多的合作研发成果时,领导企业才有动机参与合作研发;领导企业与追随企业的资源投入比例与其在合作研发中的成本收益比相一致。
2015 Vol. 32 (19): 142-147 [摘要] ( 446 ) [HTML 0KB] [PDF 847KB] ( 189 )
人才与教育
148 陈建武;张向前
适应创新驱动的中美科技人才发展协同机制研究
美国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引领全球,积极开展中美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是加快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和培养国内优秀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建立适应创新驱动的中美科技人才发展协同机制需要中美两国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与引导下,建立中美两国科技人才协同发展资源共享机制和人才协同培养动力机制,通过加强两国沟通与交流,增进中美科技互信,消除制度障碍,拓宽人才协同培养渠道,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纽带作用,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留学人员归国政策,实现科技人才培养目的,提高科技人才创新绩效。
2015 Vol. 32 (19): 148-152 [摘要] ( 536 ) [HTML 0KB] [PDF 1105KB] ( 356 )
综述
153 吴增源;谌依然;伍蓓
跨界搜索的内涵、边界与模式研究述评及展望
开放式创新模式下,本土企业如何通过跨界搜索获取外部知识以弥补自身资源禀赋不足和能力结构缺陷至关重要。当前,跨界搜索相关概念交叉重合、存在较大模糊性,企业究竟应该跨越何种边界、采取何种搜索模式是跨界搜索研究的核心议题。首先系统梳理了跨界搜索的内涵,然后根据组织边界和知识边界区分跨界搜索模式,并进一步探究跨界搜索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最后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2015 Vol. 32 (19): 153-160 [摘要] ( 481 ) [HTML 0KB] [PDF 1340KB] ( 365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