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03-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刘洋溪,任钰欣,杨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1-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505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大科学时代,有组织科研作为高校科技创新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重要形式,是一项复杂且重大的系统性工程,涉及政府、市场和高校等多个场域、多类主体,受到国家、市场和学术等多重制度逻辑的交互影响。鉴于此,将共生理论引入有组织科研实践,通过梳理有组织科研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界面、共生环境,厘清共生理论语境下有组织科研改革与发展的理论逻辑。研究发现:高校有组织科研存在多重制度逻辑分歧、连续互利模式缺席、科研调节机制失灵、外部体系支撑乏力等风险。应进一步推动有组织科研组织形式变革,优化有组织科研共享和分配模式,完善有组织科研激励机制、监管机制和评价机制,为有组织科研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刘洋溪,任钰欣,杨臣. 共生理论视角下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理论逻辑、风险题域与推进策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1-9., doi: 10.6049/kjjbydc.2023050532.
    Liu Yangxi,Ren Yuxin,Yang Chen.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Risk Factors, and Strategic Promotion of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A Symbiotic Perspectiv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5): 1-9., doi: 10.6049/kjjbydc.2023050532.

    分享
  • 刘晓燕,庞雅如,单晓红,孙丽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10-1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5039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技术融合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产业融合的基础。合作研发和技术交易是常见的技术创新模式。为探究不同创新模式下的技术融合影响因素,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构建组织—技术多层网络模型,从技术异质性和创新能力异质性两个维度探究不同创新模式下组织合作伙伴异质性对技术融合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合作研发模式下,技术异质性、创新能力异质性有利于技术融合;在技术交易模式下,创新能力异质性有利于技术融合,技术异质性不利于技术融合。

    刘晓燕,庞雅如,单晓红,孙丽娜. 合作研发与技术交易谁更有利于技术融合:以人工智能多层专利网络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10-18., doi: 10.6049/kjjbydc.2022050391.
    Liu Xiaoyan,Pang Yaru,Shan Xiaohong,Sun Lina. Which Is More Conducive to Technology Convergenc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or Technology Transaction? An Example of AI Multi-layer Patent Network[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5): 10-18., doi: 10.6049/kjjbydc.2022050391.

    分享
  • 李浩,胡海青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19-2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120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借助创业孵育提升创业韧性是创业企业“活下去”的明智之举,也是彰显孵育机制优势的重要依据。基于资源观与新时代创业特征,将创业孵育解构为政策和知识,探究两者对创业者和创业组织韧性的影响以及二元孵育主体能动性对上述影响的扰动。通过对兰州、西安、苏州地区346份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①创业孵育对创业韧性具有长效激励作用,孵化器控制力倒U型调节上述关系,创业企业迎合倾向负向影响上述激励作用;②补充研究进一步修正创业孵育政策提升创业者韧性的效用边界。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孵育视角拓展创业韧性研究情境,并为孵育机制创新与制度改革提供经验证据。

    李浩,胡海青. 孵化器创业孵育对在孵企业创业韧性的影响与约束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19-29., doi: 10.6049/kjjbydc.2022120214.
    Li Hao,Hu Haiqing. The Influ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Incubation of Incubators on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of Incubated Enterprises and Its Constraint Effec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5): 19-29., doi: 10.6049/kjjbydc.2022120214.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范明珠,王京,徐璟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30-3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706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选取2008—2020年沪深两市A股国有企业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考察新“一肩挑”(董事长兼任党委书记)与旧“一肩挑”(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对企业研发效率的影响差异,分析二者关系的作用机理,并探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风险承担能力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旧“一肩挑”相比,新“一肩挑”会显著提高企业研发效率,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优化国有企业经营效率和董事会治理效率提升企业研发效率;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和风险承担能力较低的国有企业中,新“一肩挑”对企业研发效率的正向作用更显著;新“一肩挑”通过提高企业研发效率提升企业价值,且该提升作用具有持续性。

    范明珠,王京,徐璟娜. 橘枳之辩:新旧“一肩挑”与国有企业研发效率——来自中国A股国有企业的经验证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30-39., doi: 10.6049/kjjbydc.2022070622.
    Fan Mingzhu,Wang Jing,Xu Jingna. New and Old CEO Duality and R&D Efficiency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Evidence from Chinese A-share SO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5): 30-39., doi: 10.6049/kjjbydc.2022070622.

    分享
  • 刘方媛,吴云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40-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H202307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转型赋予企业经济绩效与非经济绩效增长新的驱动力,但其能否进一步改善企业在环境、社会与治理方面的表现,助推“双碳”目标实现?以2012—2021年华证ESG评分披露的2909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ESG责任表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第一,数字化转型可以改善企业ESG责任表现,尤其可以提升其在环境与社会责任两方面表现,且云计算技术对企业ESG责任表现的贡献最为突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第二,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企业财务绩效提升并降低企业风险水平,进而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故有助于提升企业ESG责任表现。第三,数字化转型对企业ESG责任表现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国有企业、成熟期企业与重污染企业ESG责任表现对数字化转型更为敏感。结论基于数字化视角可为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从而为实现“双碳”目标与经济目标提供启示。

    刘方媛,吴云龙. “双碳”目标下数字化转型与企业ESG责任表现: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40-49., doi: 10.6049/kjjbydc.H202307135.
    Liu Fangyuan,Wu Yunlo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ESG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Under the “Double Carbon” Goal: Effect and Impact Mechanism[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5): 40-49., doi: 10.6049/kjjbydc.H202307135.

    分享
  • 吕桁宇,马春爱,汤桐,曹梦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50-5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9087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是影响企业治理能力与创新效率的关键因素。采用“结构—响应—效率”研究范式与中介效应检验方法,以2007—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董事会非正式层级与企业创新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董事会非正式层级与企业创新机会响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董事会非正式层级通过激励企业创新机会响应促进创新效率提升。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结论有助于打开董事会内部互动过程的“黑箱”,深化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影响机制研究,为优化董事会治理结构、提升企业创新效率提供实践启示。

    吕桁宇,马春爱,汤桐,曹梦瑶. 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机会响应与企业创新效率[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50-59., doi: 10.6049/kjjbydc.2022090876.
    Lyu Hengyu,Ma Chunai,Tang Tong,Cao Mengyao. Informal Hierarchy of Board of Directors, Opportunity Response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 Efficienc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5): 50-59., doi: 10.6049/kjjbydc.2022090876.

    分享
  • 何郁冰,占加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60-6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1004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联盟组合多样性构成视角,探讨联盟组合中“伙伴—功能—治理”多样性对企业持续创新的影响,以及结构洞、互补资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并利用2013—2017年101家中国深市创业板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伙伴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治理多样性对企业持续创新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互补资产正向调节功能多样性与持续创新的关系,对“治理多样性—持续创新”关系发挥负向调节作用;结构洞负向调节功能多样性与持续创新的关系,对“治理多样性—持续创新”关系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何郁冰,占加峰. 联盟组合多样性对企业持续创新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60-69., doi: 10.6049/kjjbydc.2022100407.
    He Yubing,Zhan Jiafeng. The Impact of Alliance Portfolio Diversity on Enterprises' Persistent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5): 60-69., doi: 10.6049/kjjbydc.2022100407.

    分享
  • 付丙海,张庆明,孙秀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70-7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808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学习—认知—决策的逻辑关系,构建跨界学习、价值认知激活与企业绩效关系理论模型,基于动态能力视角探讨裂变型新创企业绩效提升的路径机制。通过分析213份调查问卷发现:跨界学习和价值认知激活均能显著提升裂变型新创企业绩效;跨界学习以更新知识结构和创新性资源组合方式促进价值认知能力提升,且动态能力越强,跨界学习越能促进价值认知激活;价值认知激活通过对跨界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资源进行创新性组合和利用,进一步转化为裂变型新创企业绩效,即价值认知激活在跨界学习与裂变型新创企业绩效间发挥中介效应。结论既可基于动态能力视角回答企业如何突破资源约束,实现资源要素创新性利用和价值认知激活这一问题,也可对其如何更具柔性与灵活性以应对内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提供解释路径。

    付丙海,张庆明,孙秀梅. 跨界学习、价值认知激活与裂变型新创企业绩效[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70-79., doi: 10.6049/kjjbydc.2022080823.
    Fu Binghai,Zhang Qingming,Sun Xiumei. Boundary-Spanning Learning, Value Cognition Ac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Spin-off Entrepreneurship[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5): 70-79., doi: 10.6049/kjjbydc.2022080823.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曹晓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80-8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120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激励低碳技术创新是我国经济结构逐步朝着低碳化方向转型的关键手段,也是我国未来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但是,现阶段我国“双碳”目标下低碳转型还存在现实难点与困境:低碳技术创新中权责定位分工存在错位,低碳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低碳技术创新在宣传推广中普及率不高,低碳技术创新领域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缺失。低碳技术系统性革新需要从分散式创新转向制度集成创新。吸收借鉴国外激励低碳技术创新的先进经验,中国未来激励低碳技术创新要逐步从政府支持转向市场诱致。构建全套支持低碳技术创新的法律制度体系,创新低碳技术革新中地方特别立法授权模式,强化低碳技术创新中财政与税收双重激励手段,搭建三位一体的低碳技术创新协同推进机制。

    曹晓路. “双碳”目标下激励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的法律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80-89., doi: 10.6049/kjjbydc.2022120112.
    Cao Xiaolu. The Legal Mechanism to Stimulate China's Low Carb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under the "Double Carbon" Goal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5): 80-89., doi: 10.6049/kjjbydc.2022120112.

    分享
  • 初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90-9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11078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因问题意识而兴起的科技法存在体系化不足的问题。通过系统的文献综述,可以归纳科技立法的基本原则、监管趋势,进而为科技法的体系化指明道路,并对未来的重要议题作出展望。研究发现:人本主义是贯穿科技立法与科技法研究的主线,其可具体化为“科研自由”“创新激励”“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4项基本原则。人本主义与治理现代化理念的结合,对科技监管提出了监管理念平衡化、监管对象全面化、监管节点前置化、监管手段精细化的要求。以“人本主义”这一主线为指引,串联、补足科技法律规范,明晰监管手段的现代化路径,不失为实现科技法体系化、凸显其独立学科属性的良方。最后提出,未来科技立法应在进一步挖掘政府与市场、安全与人权、国际竞争与合作、技术与人性的基础上展开。

    初萌. 科技立法基本原则、监管趋势与未来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90-98., doi: 10.6049/kjjbydc.2022110781.
    Chu Meng. The Basic Principles, Regulation Trend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w[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5): 90-98., doi: 10.6049/kjjbydc.2022110781.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方刚,刘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99-10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90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协同主体间知识距离视角,采用Hansen面板门槛模型,构建不同知识距离下知识基础与知识投入影响知识融合的门槛模型,并基于2015—2020年中国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知识距离在知识基础、知识投入影响知识融合的过程中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其中,随着知识距离扩大,知识基础宽度对知识融合具有“抑制—促进—抑制”的作用效果,且在高知识距离下抑制作用显著增强;知识基础深度对知识融合呈现出“促进—抑制”的作用效果;在知识距离的作用下知识投入对知识融合存在倒U型作用。因此,在协同创新中,组织应选择资源互补且领域相关的合作伙伴,以在融合过程中最大化激发组织知识潜能,促进新知识产生,提高组织创新能力。

    方刚,刘羽. 协同创新中知识距离对知识融合过程的门槛效应研究——以新能源行业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99-108., doi: 10.6049/kjjbydc.2022090184.
    Fang Gang,Liu Yu. The Threshold Effect of Knowledge Distance o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Fusion i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 Example from the New Energy Indust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5): 99-108., doi: 10.6049/kjjbydc.2022090184.

    分享
  • 郭元源,吴亮,陈意锒,秦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109-11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807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团队和个体视角构建两个中介模型,探讨差异化授权型领导对知识型员工知识隐藏的内在作用机制。通过对67个团队的358位员工进行跨层检验,分析发现:在团队层面,差异化授权型领导通过降低团队信任,从而增强知识型员工知识隐藏动机;在个体层面,差异化授权型领导通过对知识型员工角色负荷、情绪耗竭的链式影响而诱发知识隐藏行为。上述结论丰富了差异化授权型领导影响后果研究,为促进团队成员知识分享与流动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启示。

    郭元源,吴亮,陈意锒,秦武. 差异化授权型领导与知识型员工知识隐藏——基于跨层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109-118., doi: 10.6049/kjjbydc.2022080780.
    Guo Yuanyuan,Wu Liang,Chen Yilang,Qin Wu. Differentiated Empowering Leadership and Knowledge Employees' Knowledge Hiding: A Study Based on Multi-level Analysi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5): 109-118., doi: 10.6049/kjjbydc.2022080780.

    分享
  • 科技人才培育
  • 程龙,姜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119-12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11027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科技领军人才是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是培养战略科学家队伍最重要的后备军,有意识地发现、培养、用好科技领军人才意义重大。以314位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的一手调查数据为样本,对科技领军人才的公共服务动机影响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科技领军人才的心理需要满足感、社会支持对公共服务动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支持对心理需要满足感与公共服务动机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入选“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后,科技领军人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感有不同变化,表现在胜任需要满足感增强,而自主性需要满足感、关系需要满足感可能会下降;不同类型科技领军人才渴望获得的社会支持侧重点不同,表现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更需要“组织协调”“安心科研”“亲情获得”等社会支持,而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更需要“政产学研相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等社会支持。

    程龙,姜春. 心理需要满足感对科技领军人才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机制——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119-128., doi: 10.6049/kjjbydc.2022110271.
    Cheng Long,Jiang Chu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on the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of To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5): 119-128., doi: 10.6049/kjjbydc.2022110271.

    分享
  • 李敏,周颖霞,杜鹏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129-13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903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平台型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选取团队学习氛围和知识场活性作为中介,团队心理安全作为调节,基于496位高新技术行业知识型员工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两种方法检验理论模型。结果显示,平台型领导正向促进团队创新绩效,团队学习氛围和知识场活性在其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团队心理安全调节团队学习氛围与知识场活性之间的关系。以平台型领导、团队学习氛围、知识场活性和团队心理安全为前因条件、团队创新绩效为结果条件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结果支持以上结论,并得出提高团队创新绩效的两种前因组态模式,即“领导—成员互动模式”和“团队成员互动模式”。

    李敏,周颖霞,杜鹏程. 平台型领导如何提升团队创新绩效——基于SEM与fsQCA的链式中介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129-139.,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301.
    Li Min,Zhou Yingxia,Du Pengcheng. How Does Platform Leadership Improve Team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 Chain Mediation Analysis Based on SEM and fsQC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5): 129-139., doi: 10.6049/kjjbydc.2023090301.

    分享
  • 案例研究专栏
  • 翟晓荣,刘云,郭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140-1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903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民营数控机床企业作为国内数控机床行业的后起之秀,成为推动中国高档数控机床创新发展的生力军。民营数控机床企业如何通过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实现自主创新,获取并维持可持续竞争优势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以昊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情景—策略—结果”理论逻辑,探讨民营数控机床领军企业如何突破技术和市场双重约束,实现创新能力进阶。结果发现,民营数控机床领军企业将核心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敏锐感知市场需求,通过战略研判形成的市场发展导向可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战略指导;通过制定科学的知识搜寻战略整合多元化创新资源可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随着市场发展导向和知识搜寻战略动态演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从“基于产品竞争的关键技术突破”到“基于品牌竞争的核心技术沉淀”,再到“基于技术竞争的核心技术延伸”的演化升级。

    翟晓荣,刘云,郭栋. 民营数控机床领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进机制研究——昊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案例解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140-149., doi: 10.6049/kjjbydc.2022090329.
    Zhai Xiaorong,Liu Yun,Guo Dong.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Private CNC Machine Tool Leading Enterprises:A Case Analysis of Haozhi Electromechanica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5): 140-149., doi: 10.6049/kjjbydc.2022090329.

    分享
  • 张毅,闫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150-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10077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技术组合创新理论,通过对华为无线网络技术后发追赶的纵向案例研究,建立复杂核心技术创新的五阶段模型,从复杂性和核心性两个方面建构复杂核心技术,分析复杂核心技术创新及后发追赶的主要困境与动力机制。研究发现,根据技术创新范围、规模、复杂性与核心性形成过程,复杂核心技术创新过程分为产品原型、市场准入、边缘市场、核心技术及核心市场5个阶段;复杂核心技术的高市场转换成本导致后发者面临巨大困境以及先发者存在路径依赖,后发追赶需要长期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分别解决技术复杂性和核心性;技术复杂性和核心性均来源于技术组合创新以及市场需求,技术复杂性为核心性提供整体优势和经济动力,技术核心性进一步增强技术复杂性,形成技术的多层次网络结构与整体优势。研究结论完善了复杂核心技术创新的后发追赶理论,对后发企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张毅,闫强. 企业复杂核心技术的后发追赶及动力机制——基于华为无线网络技术的纵向案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5): 150-160., doi: 10.6049/kjjbydc.2022100774.
    Zhang Yi,Yan Qiang. Catch-up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Enterprise Complex Core Technologies: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on Huawei Wireless Network Technolog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5): 150-160., doi: 10.6049/kjjbydc.202210077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