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3-01-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尤荻;戚安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9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知识服务是其重要功能和发展核心之一。基于对天津地区部分孵化器企业和在孵企业的调查研究,分析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知识服务的特点、内容及过程,结合各孵化阶段的特点提出了知识服务的3个互动阶段,并提出了建立知识“回收”机制、实现知识服务方式的多元化和鼓励孵化器内部的知识共享等建议,以期为孵化器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尤荻;戚安邦. 科技企业孵化器知识服务互动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4.,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90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1-4.,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906.

    分享
  • 李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5-1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103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学研结合的紧密程度不仅依赖中间力量对产学研主体的连接作用,更取决于产学研结合主体之间的互补性。首先分析了松散型产学研结合机制和紧密型产学研结合机制的成因,以及大学作为创新源头的缺位和原有辅助机构嵌入方式导致高新区发展的“空心化”和“外援化”困境,并进一步指出当前大力发展大学科技园的必要性,总结出辅助机构嵌入大学科技园的紧密型产学研平台的多种模式。最后,结合我国大力建设大学科技园及高新区二次创业并举的背景,阐述了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协同发展的条件,提出了“区中园、一体化、虚拟结合”这3种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有机结合的“双核”区域创新驱动模式。

    李宇;. 嵌入大学科技园的紧密型产学研结合机制及区域创新驱动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5-10., doi: 10.6049/kjjbydc.201111039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5-10., doi: 10.6049/kjjbydc.2011110393.

    分享
  • 刘建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1-1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4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创新理论表明,技术跨越前后两个形态之间存在间断现象,使技术进步表现出不连续性。为此,将技术创新分为从产品创新到工艺创新、从部件创新到结构创新、从共性技术到核心技术3个子过程,探讨了与其相关联的工艺创新、结构创新和核心技术创新间断点的成因。基于此,分析了技术间断点跨越的主要障碍,提出了启示性对策。

    刘建国;. 技术间断点及其障碍跨越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1-15.,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49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11-15.,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491.

    分享
  • 张政;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6-2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0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我国36个工业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在Nickell的动态误差修正模型的基础上构建FGLS计量模型,探讨了技术创新对我国市场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技术创新都显著降低了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但影响幅度较小。对技术水平不同的行业组的计量分析也得到了类似结果。这意味着技术进步有利于降低行业壁垒、提高市场竞争度。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有效控制市场规模,防止市场集中度过高,对于深化垄断行业改革、优化市场结构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张政;. 技术创新对市场结构的影响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6-22.,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08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16-22.,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089.

    分享
  • 周文泳;李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23-2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102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研究过程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容易引发达不到预期效果的科研风险。旨在揭示科研过程的不确定性与科研风险的相互关系。在分析科研风险本质特征及其与科研过程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论述了科研过程中科研风险的类型及其形成机理,构建了反映科研过程和科研风险相互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对来自15所985高校教师的157份有效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表明:科研选题、学术构思、方案设计、科研实施、知识表达、成果转化等因素直接正向影响科研风险,而硬件支持和信息服务通过科研实施过程间接影响科研风险。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基于科研过程的科研风险防范对策。研究成果揭示了源自于科研过程的科研风险形成规律,为研究机构识别与防范科研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周文泳;李娜. 基于科研过程的科研风险形成规律与防范策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23-28., doi: 10.6049/kjjbydc.201111027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23-28., doi: 10.6049/kjjbydc.2011110271.

    分享
  • 黄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29-3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007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虑R&D溢出异质性,测度行业间R&D溢出时区分物化溢出和纯知识溢出,同时为避免现有研究中解释变量内生性使用OLS估计的不足,使用FMOLS准确估算了行业间R&D溢出对服务业技术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服务业行业间R&D溢出促进了服务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但影响主要基于物化溢出渠道。同时,制造业行业间R&D溢出也促进了服务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黄苹;. 异质性R&D溢出影响服务业技术水平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29-32., doi: 10.6049/kjjbydc.201110077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29-32., doi: 10.6049/kjjbydc.2011100773.

    分享
  • 吴红;常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33-3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9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企业“无效”技术创新问题,首先用鱼骨图法对判断技术创新有效性的政策因素、市场因素、技术的科技含量因素、技术支撑体系因素、经济效益因素进行了梳理,然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通过主观评价、专家评判和综合分析,构建了一套简单可行的有效技术创新识别认定评价体系,并进行了例证。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力求提出一种科学完善、可以定量分析的评价方法,以利于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识别与选择。

    吴红;常飞. 基于鱼骨图和模糊综合评价的有效技术创新识别认定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33-37.,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90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33-37.,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903.

    分享
  • 时雁;蔺楠;余淑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38-4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10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府公共风险资本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表,在投资过程中首先是推进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然后才是资本的保值增值,而私人风险资本往往进行纯市场化运作,以资本的增值为第一目标,二者利益诉求的不一致给后续合作带来了诸多问题。结合国外政府公共风险资本引导私人风险资本投资的经验,通过理论研究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风险资本和私人风险资本在新兴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的合作机制。从组织形式、控制权配置、失败后的风险共担以及其它政策指引方面,解决公共风险资本和私人风险资本在各自不同利益诉求下的合作,最终实现公共风险资本和私人风险资本的有效合作,解决新兴产业集群形成期的资金缺口问题。

    时雁;蔺楠;余淑萍. 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中公共风险资本与私人风险资本合作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38-42., doi: 10.6049/kjjbydc.201111026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38-42., doi: 10.6049/kjjbydc.2011110266.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刘文光;赵涛;边伟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43-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90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生态学视角构建了科技创业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系数模型确定了各级指标权重,应用灰色系统评价模型对青岛市科技创业生态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青岛市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的对策建议。

    刘文光;赵涛;边伟军. 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评价:框架与实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43-49., doi: 10.6049/kjjbydc.201109015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43-49., doi: 10.6049/kjjbydc.2011090150.

    分享
  • 战炤磊;方建中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50-5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6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选择。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稳步迈进的历史时期,以整个苏南地区为规划范围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将产生诸多良好的效应。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系统探索科学的建设路径。

    战炤磊;方建中. 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50-53.,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6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50-53.,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636.

    分享
  • 安源;钟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54-5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8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创新体系中,研发及知识溢出已经成为新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以及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研究的主要课题。通过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和新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创建了区域创新生产函数,利用空间面板数据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06-2010年的创新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自主研发能力对城市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而以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口贸易为渠道的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空间关联效应对广东省各市创新绩效的影响为负,说明尽管广东省各市创新行为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创新集聚,但仍处于城市内部创新的集聚阶段,城市本身创新带来的收益尚没有通过邻近的地理媒介溢出到周围地区。

    安源;钟韵. 研发和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绩效作用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54-58.,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87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54-58.,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873.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赵永刚;郑小碧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59-6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104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ElinorOstrom的IAD延伸模型及对浙江273家代表性装备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企业这一最重要的创新主体参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研究发现:企业状况与其参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意愿不完全相关;企业技术状况感知、外部行动状况及创新结果信息了解程度对企业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决策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应采取“抓大”策略,构建和完善“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加强区域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以促进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与有效供给。

    赵永刚;郑小碧. 基于参与者智力决策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59-63., doi: 10.6049/kjjbydc.201111046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59-63., doi: 10.6049/kjjbydc.2011110462.

    分享
  • 郁俊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64-6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新技术的研发转化,是高新区稳健发展并取得科技竞争优势的基础环节。研究目前我国高新区研发转化相关各方的权能,不断总结并优化高新区各类研发转化模式及其研发转化实施策略,是保证高新区研发转化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工作。首先分析了高新区研发转化5个相关方的权能和具体作为,指出适合我国高新区采用的5种研发转化模式;结合我国高新区20多年发展的经验教训与成败得失,提出了研发转化实施策略;在实践基础上,对我国高新区研发转化模式及其实施策略进行了理论概括和总结。

    郁俊莉;. 我国高新区研发转化模式与实施策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64-68.,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27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64-68.,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276.

    分享
  • 李拓晨;丁莹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69-7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003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知识经济和低碳经济并存的时代,环境规制如何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绩效已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为研究样本,开发了环境规制与高新技术产业绩效间的关系量表,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AMOS6.0软件验证了环境规制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命令性环境规制对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科技绩效的正向影响不显著,而激励性环境规制和自愿性环境规制对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科技绩效的正向影响显著。

    李拓晨;丁莹莹. 环境规制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绩效影响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69-73., doi: 10.6049/kjjbydc.201110038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69-73., doi: 10.6049/kjjbydc.2011100389.

    分享
  • 潘维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74-7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100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研发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构建了一个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形式的技术生产函数,利用我国2001-2010年37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随机效应、混合最小二乘法估计了各种研发投入的技术产出弹性。结果显示,本行业技术存量的技术产出弹性最高,研发人员的技术产出弹性高于研发资本的弹性,国外技术引进和商品进口,以及对外开放程度和国有产权比重对国内研发有显著的负向效应,企业规模对技术产出没有显著影响。

    潘维军;. 中国工业行业技术研发投入产出弹性估计[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74-78., doi: 10.6049/kjjbydc.201201006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74-78., doi: 10.6049/kjjbydc.2012010065.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余菲菲;黄永春;张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79-8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7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技术创新现状来看,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过分偏重于开发性创新,造成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失衡,使这些企业难以在恶劣的国际金融环境下生存。从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嵌入视角切入,综合运用创新网络理论和协同演化理论,构建了“KIBS角色—创新网络变化—创新战略倾向”的理论框架,探讨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如何解决资源竞争和战略方向的协同与动态平衡问题,探寻科技型中小企业平衡“探索—开发”创新之间关系的路径。

    余菲菲;黄永春;张颖. 科技型中小企业平衡“探索—开发”创新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79-83.,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73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79-83.,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738.

    分享
  • 王璐;张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84-8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006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知识的角度阐述了知识型动力机制的内涵,并将其引入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过程,在融入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过程动态特点的基础上,对知识型动力机制4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和动力模型进行了详细阐述。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知识型动力机制各阶段模型的建立,是制造业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动力和有效工具。

    王璐;张赟. 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知识型动力机制模型构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84-87., doi: 10.6049/kjjbydc.201110069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84-87., doi: 10.6049/kjjbydc.2011100690.

    分享
  • 巫英;向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88-9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00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大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平稳、成功实现持续创新的保障。当前中国企业持续创新的重大风险管控严重不足,重大风险管理机制普遍尚未建立。在对企业持续创新重大风险和风险管理机制的相关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以经营者具备强烈的创新风险管理意识为前提,从组织结构与人员配备、规章制度、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4个方面构建了重大风险管理框架体系和设计方案,为企业有效应对持续创新过程中的重大风险提供帮助和理论参考。

    巫英;向刚. 企业持续创新过程的重大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88-91., doi: 10.6049/kjjbydc.201110017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88-91., doi: 10.6049/kjjbydc.2011100172.

    分享
  • 军民融合创新
  • 黄朝峰;曾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92-9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20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其时代背景是当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根本目的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根本方法是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根本动力是不断推进改革创新,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完善四大体系,基本要求是实现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的融合。为了破解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难题,推动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不断深入,要更新思想观念,加强战略规划,完善体制机制,依靠科技创新。

    黄朝峰;曾立.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涵与推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92-95., doi: 10.6049/kjjbydc.201212007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92-95., doi: 10.6049/kjjbydc.2012120075.

    分享
  • 孔德成;侯光明;李同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96-10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系统工程和技术整合理论,运用文献理论研究、专家咨询和案例分析法,首先提出技术总成思想,界定国防科技重大工程技术总成的科学内涵,提出技术总成体系应包含技术总成、知识总成、组织总成和战略总成;其次研究技术总成体系构成要素并分析要素间关系,给出技术总成四原则。最后,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构建国防科技重大工程技术总成过程模型,为解决国防科技重大工程技术整合的组织管理问题提出新的分析框架。

    孔德成;侯光明;李同玉. 国防科技重大工程技术总成模式:一个分析框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96-100.,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23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96-100.,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232.

    分享
  • 郭磊;蔡虹;张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01-10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如何发挥其对我国国家科技创新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是保障重大专项有效实施的根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区分国家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竞争力不同的基础上,界定了国家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内涵,并根据已有研究文献构建了分析国家科技创新竞争力的概念框架。应用这一框架探析了我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对于国家科技创新竞争力的提升作用,进而得出未来实施重大专项的一些结论和启示。

    郭磊;蔡虹;张洁.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对我国国家科技创新竞争力的提升作用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01-106.,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06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101-106.,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063.

    分享
  • 高展军;常明辉;段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07-11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陕西省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现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实际调研,分析了陕西省军民融合创新网络中社会资本的缺失状况。从区域创新网络社会资本中私有物品、集体物品和公共物品性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陕西省军民融合创新网络体系,提出了培育陕西省军民融合创新网络中的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和认知资本的策略。

    高展军;常明辉;段琳. 陕西省军民融合创新网络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07-112.,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49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107-112.,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496.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赵程程;陈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13-11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005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SCI中1985—2011年发表的1124篇文献题录作为数据样本,通过高频主题词分析,确定集群政策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检测词频变动趋势显著的主题词,确定集群政策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并利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绘制出集群政策研究演化路径与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归纳总结其特点,为集群政策相关理论研究者提供重要参考。

    赵程程;陈强. 国际集群政策研究的演化路径及热点领域探索[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13-118., doi: 10.6049/kjjbydc.201110057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113-118., doi: 10.6049/kjjbydc.2011100574.

    分享
  • 董晓宇;唐斯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19-12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90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国内省级地方政府目前已经出台的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进行比较,分析其政策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期为地方政府完善综合配套政策体系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董晓宇;唐斯斯. 我国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比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19-123., doi: 10.6049/kjjbydc.201109031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119-123., doi: 10.6049/kjjbydc.2011090317.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许学国;梁红;王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24-12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10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跨国公司R&D全球化进程,导致了跨国公司R&D中心在华快速集聚。从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两个视角,系统剖析了跨国公司R&D中心集聚的双向动因,建立了相应的模型。构建了跨国公司R&D中心集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借鉴行业集中度原理,建立了跨国公司R&D中心集聚水平测度模型。利用相关数据对北京和上海的跨国公司R&D中心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这两个地区跨国公司R&D中心具有明显的集聚现象。为进一步探索提升跨国公司R&D中心集聚水平,增强其知识溢出效应奠定了基础。

    许学国;梁红;王丹. 跨国公司R&D中心集聚动因分析与集聚水平测度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24-128., doi: 10.6049/kjjbydc.201111051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124-128., doi: 10.6049/kjjbydc.2011110510.

    分享
  • 李雪冬;江可申;魏洁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29-13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8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新技术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恰当的制度安排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研究采用DEA视窗分析方法考查了2005-2010年我国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制造业的经营效率,发现税收优惠政策对该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大、中型企业影响较为明显,但没有持续性,对小型企业的效率值影响不明显。

    李雪冬;江可申;魏洁云. 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制度实施效果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29-132.,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86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129-132.,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864.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徐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33-13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00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已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它对企业的增值作用还在进一步探究中。在总结前人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一个基于4个假设的企业增值链模型,描述了知识管理在企业增值链中的作用。

    徐扬;. 知识管理与企业增值链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33-135., doi: 10.6049/kjjbydc.201110003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133-135., doi: 10.6049/kjjbydc.2011100035.

    分享
  • 沈惠敏;柯青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36-13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8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管理技术与协同技术存在密切的关系,也存在融合的可能性。在知识管理技术、协同技术以及二者紧密联系的基础上,论述了知识管理技术与协同技术融合的两个关键因素,并进一步论述了知识管理技术与协同技术融合的目标以及融合的路径。为实现知识管理主客体协同作用程度最高的融合目标,通过人员协同达成知识协同将是合理有效的融合路径。

    沈惠敏;柯青. 知识管理技术与协同技术的融合[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36-139.,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82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136-139.,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820.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胡婉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40-14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105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切入点,建构知识型雇员创新行为意愿测量框架。根据创新行为意愿测量框架,首先在对创新意愿概念化、操作化的基础上建构初始量表,并对初始量表进行预测试;其次,采用专家咨询、项目分析、因子分析等多种手段,反复精炼题项,使得量表从最初45个项目缩减到16个项目;最后,采用判断抽样,收集了90份知识型雇员样本,通过折半信度、克伦巴赫a系数、专家效度、建构效度、关联效度等多种检验手段,证明该测量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为知识型雇员创新行为研究提供了优良的工具支持。

    胡婉丽;. 知识型雇员创新行为意愿测量工具研究:量表开发、提炼与检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40-145., doi: 10.6049/kjjbydc.201111056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140-145., doi: 10.6049/kjjbydc.2011110569.

    分享
  • 杨月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46-1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203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正日益成为吸引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分析了江苏省常州市海归人才创新创业的现状,剖析了海归人才创新创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样本探讨了促进海归人才创新创业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其它地区的海归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杨月坤;. 海归人才创新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46-149., doi: 10.6049/kjjbydc.201202033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146-149., doi: 10.6049/kjjbydc.2012020332.

    分享
  • 牛冲槐;黄娟;李秋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50-15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5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了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指标体系及其灰色关联投影模型,以中部六省数据为样本,对其进行了测度,进而借用SPSS对其八大效应特征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的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由强到弱依次为: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山西省和江西省;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及其八大效应的相关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创新效应、信息共享效应、集体学习效应、规模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区域效应、时间效应和激励效应,并且集体学习效应与规模效应显著相关,激励效应、区域效应与时间效应显著相关。

    牛冲槐;黄娟;李秋霞. 基于灰色关联投影模型的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测度[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50-154.,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56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150-154.,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563.

    分享
  • 综述
  • 沈雪石;刘长利;吴集;敖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55-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806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2001年开始,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每年都发布10大影响未来世界的新兴技术,到2010年已发布10期共100项新兴技术。对此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于选择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前沿新兴技术并超前部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作用。在简介2011年十大新兴技术的基础上,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纳米技术等方面,对十大新兴技术10年总体情况进行梳理和解读。研究认为,这些技术具有鲜明的战略性、突出的基础性、创新的交叉性,将对军事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受到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并不断加强研究。

    沈雪石;刘长利;吴集;敖锋. 近10年来《技术评论》十大新兴技术解读[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 155-160., doi: 10.6049/kjjbydc.201108060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 155-160., doi: 10.6049/kjjbydc.201108060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