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年 25卷 8期
刊出日期:2008-08-25

产业技术进步
科技法制与政策研究
科技管理创新
科学理性与科学方法
评价与预见
企业管理创新
区域科学发展
人才与教育
知识管理与知识工程
综述
   
科技管理创新
1 郑琦
基于资源整合的中试公共平台战略
缺乏科技公共中试平台是中国科技创新产业化率低下的重要瓶颈之一。探索建立社会资源整合的中试公共平台, 实施以价值共同创造为核心、培育主体产业群, 进而形成以产业价值链为延伸的中试平台群; 以产业园区为依托, 鼓励和推进协同、合作、共建等战略性联盟式的中试共享基地; 充分利用社会各类资源, 发展以中试技术服务为核心的市场化、企业化中试平台; 抓住国际技术转移机遇, 以技术外包合作为启动, 寻求全球化的国际合作中试平台。
2008 Vol. 25 (8): 1-6 [摘要] ( 1822 ) [HTML 0KB] [PDF 54KB] ( 906 )
7 吴晓波;章威;陈宗年
一种新型科技孵化组织模式——专业化网络型孵化器研究
介绍了近期在我国出现的一种新型科技孵化组织,对其功能定位、治理机制和结构特征作了提炼,并结合典型案例就其运作模式及在技术创新管理中的作用与前提条件进行了探讨。
2008 Vol. 25 (8): 7-9 [摘要] ( 689 ) [HTML 0KB] [PDF 132KB] ( 543 )
10 蒋旻
基于修正平衡计分卡的战略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发展成熟,应用广泛,但存在着预算与战略脱节的问题。该问题使预算成为经理人身上的枷锁,迫使他们为完成预算而采取短期行为。平衡计分卡可以逐步将战略有效地转换成具有很强操作性的企业预算,然而国内利用平衡计分卡编制预算的企业并不多,而且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绩效考核的工具,其在设计上忽视了外部风险对绩效的影响,从而使考核的权威性、公正性减弱。针对以上两点,探讨了利用平衡计分卡编制战略预算的方法,并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的风险修正模型。
2008 Vol. 25 (8): 10-12 [摘要] ( 1858 ) [HTML 0KB] [PDF 398KB] ( 617 )
13 李家军;吴玉菡
环境会计视角下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全成本分析
探讨了环境会计在企业实施环境管理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与功能,构建了企业环境管理的全成本评估架构,研究了利用环境会计资料库系统进行清洁生产全成本评估的方法,以期帮助企业选择较优的清洁生产替代技术,为企业获得生态效益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2008 Vol. 25 (8): 13-16 [摘要] ( 1926 ) [HTML 0KB] [PDF 38KB] ( 659 )
17 袁建湘;邱均平
科技奖励中需要认真处理的几个辩证关系
国家科技奖励是激励科技人员的重要手段。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科技奖励工作必须适应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认真把握和正确处理人物奖励与成果奖励、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个体激励与整体激励、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奖励数量与奖励质量、政府奖励与民间奖励、正激励与负激励等几个辩证关系,不断调整奖励结构、完善奖项设置和健全评审机制,构建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激励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的科技奖励制度。
2008 Vol. 25 (8): 17-22 [摘要] ( 1701 ) [HTML 0KB] [PDF 58KB] ( 1242 )
23 吴宏;胡峰
论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对投资母国的影响
当跨国公司在海外扩张R&D活动的时候,跨国公司母国也面临着一些收益和成本问题。对于整个世界经济而言,R&D的国际化应该有助于加速创新过程。通过将更多国家创新体系紧密联系起来,R&D国际化为更多的知识和技术跨国界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
2008 Vol. 25 (8): 23-26 [摘要] ( 2062 ) [HTML 0KB] [PDF 42KB] ( 719 )
26 王国弘;赵涛
逆向物流发展障碍的技术本质及其策略研究
逆向物流日益为社会各界所重视,然而目前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目前,学者们大多将研究集中在企业微观层面或具体的数学模型上。事实上,逆向物流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软硬"逆向"技术的发展严重滞后,使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利润而缺乏进入动力,进而造成"市场失效"。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更多地承担起逆向物流发展的社会责任,并通过法律、法规、经济政策以及人文影响等策略,对相关技术发展进行干预和引导。
2008 Vol. 25 (8): 26-29 [摘要] ( 737 ) [HTML 0KB] [PDF 42KB] ( 567 )
30 张诤;罗昌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综合效益的确定、分配及信息共享最优范围研究
在分析供应链中信息共享带来的价值和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综合效益的确定,信息共享综合效益在供应链成员中的分配机制,以及信息共享最优范围。
2008 Vol. 25 (8): 30-33 [摘要] ( 1905 ) [HTML 0KB] [PDF 43KB] ( 610 )
企业管理创新
34 徐凤增;杨蕙馨
基于产品创新战略的创业型企业绩效研究——基于国际视角
产品创新战略已成为创业型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战略。然而,产品创新战略对创业型企业绩效的影响力度和方向还存在颇多争议。目前,关于创业型企业产品创新战略与其绩效关系的研究有两大主流,一是探讨什么样的产品创新战略能导致创业型企业高绩效,二是对影响二者关系的要素的识别和检验。存在的问题是,以往的研究大都是孤立进行的,样本选区缺少连续性,一些重要调节变量被忽视,这将是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2008 Vol. 25 (8): 34-37 [摘要] ( 1640 ) [HTML 0KB] [PDF 46KB] ( 648 )
38 崔远淼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基于企业边界对技术创新模式进行重新界定,即内部和外部模式。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两个层面,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及环境方面的成绩、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为提高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国家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平提出政策建议。
2008 Vol. 25 (8): 38-42 [摘要] ( 671 ) [HTML 0KB] [PDF 46KB] ( 849 )
42 徐绪松;李慧
基于企业成长的创新平台构筑
创新平台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重要支撑,它是由创新网络、知识库、学习系统、技术基础设施、创新文化5要素构成的立体结构。通过创新平台构成要素的有机联结,以及由创新网络、知识库和学习系统组成的核心层与由技术基础设施和创新型文化等组成的支撑层的互动,可以完成企业创新平台的构筑。通过创新平台,可以实现企业内部及外部创新资源的互动,进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成长。
2008 Vol. 25 (8): 42-45 [摘要] ( 719 ) [HTML 0KB] [PDF 93KB] ( 729 )
46 王京芳;陶建宏;张蓉
基于生命周期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研究及实例分析
结合生命周期思想提出了环境成本核算的基本框架,着重探讨了企业环境成本的概念、类别与确认路径,并就环境成本的计算与分配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例进行了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证明了基于生命周期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可操作性,试图解决企业环境成本及外部环境成本的量化、企业环境成本的合理分配等关键问题。
2008 Vol. 25 (8): 46-50 [摘要] ( 791 ) [HTML 0KB] [PDF 315KB] ( 687 )
51 谢军
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与国外市场进入模式的实证研究
利用国内296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企业技术能力如何影响进入国外市场模式的问题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技术能力确实对企业进入模式选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研发能力越强的企业,倾向于选择控制权越高的进入模式。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2008 Vol. 25 (8): 51-53 [摘要] ( 769 ) [HTML 0KB] [PDF 31KB] ( 631 )
54 徐建中;荆玲玲
基于产品全流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源”分析
在高度简化企业活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产品全流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源"内容结构,把企业核心竞争力"源"的识别明确化到企业的研究阶段、生产阶段和营销阶段。
2008 Vol. 25 (8): 54-56 [摘要] ( 1815 ) [HTML 0KB] [PDF 75KB] ( 806 )
57 郑佳;王核成
国际化背景下企业品牌发展的流程与系统要素分析
加入WTO后,国际知名品牌纷纷在我国登陆,我国品牌面临严峻的挑战,亟待理论的指导。基于国际化背景,对我国企业品牌发展的一般流程与系统要素进行分析,丰富和发展了企业品牌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品牌战略决策水平,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打造国际品牌。
2008 Vol. 25 (8): 57-59 [摘要] ( 1783 ) [HTML 0KB] [PDF 45KB] ( 642 )
60 孙燕一;胡文萃;王琼芳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管理问题分析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中,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在发展经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深化改革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普遍的、突出的管理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研究了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些重要管理问题,提出了关于加强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的具体建议。
2008 Vol. 25 (8): 60-63 [摘要] ( 1831 ) [HTML 0KB] [PDF 36KB] ( 759 )
64 胡树华;张冀新
基于产业融合的企业战略创新
以改变产业条件的产业融合作为产业假设,以持久提供基于顾客价值的创新产品作为企业战略创新的重点,研究在技术融合、产品创新——产业融合、产业创新——区域创新纵向集成过程中,高新技术扩散路径及传导模式对企业战略创新的影响及推动作用。提出通过组织工具、技术工具、平台工具,构建基于新产业价值链的企业战略创新体系,利用网络化集成优势、多元化协同优势,有力地提升企业的战略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008 Vol. 25 (8): 64-66 [摘要] ( 1757 ) [HTML 0KB] [PDF 160KB] ( 657 )
67 甘志霞;吕海军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能力动态匹配
企业无论创新能力强或弱,都要注意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推动自主创新,而且要根据创新能力的强弱,选择适当的知识产权战略。首先,分析了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关系;接着,以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战略为例,构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和创新能力的动态匹配矩阵,并归纳企业实施的知识产权战略模式及适用条件;最后,提出我国企业现阶段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具体建议。
2008 Vol. 25 (8): 67-71 [摘要] ( 2073 ) [HTML 0KB] [PDF 54KB] ( 659 )
71 杨红平;徐莉;漆贤军
企业流程再造的力场模型分析
将Lewin提出的"力场"用于分析企业的流程再造。具体讨论了影响流程再造的压力、驱动力和阻力因素,并就此提出了成功实施企业流程再造的力场模型。根据力场模型的分析,提出了克服阻力、增加动力和转换压力的措施。
2008 Vol. 25 (8): 71-74 [摘要] ( 1741 ) [HTML 0KB] [PDF 42KB] ( 576 )
产业技术进步
75 朱桂平;姜雁斌;盛亚
产业技术转型模式及其技术进步效应——基于浙江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
首先对技术转型作简要分析,认为技术转型的模式包括了在现有技术轨道上的发展,同时也有对现有技术轨道的突破。进而从技术轨道的理论角度对浙江省的技术转型可以采取哪几种模式及其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之后通过对近几年的统计数据的分析认为浙江省正处于转型过程,并且证实了采取线性模式转型的可能性。最后利用面板数据对行业部门的年技术进步率及其作用作了分析,结果显示在传统和高技术产业中劳动力和资本产出都随时间和技术进步而不断上升,因此有必要在发展中加大对技术的投入,包括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及资本的技术性投入。
2008 Vol. 25 (8): 75-80 [摘要] ( 1906 ) [HTML 0KB] [PDF 71KB] ( 617 )
81 冯晓雷;王淑侠;孙林岩
汽车制造业与其上下游产业市场需求波动分析
总结了VAR模型用来分析经济变量之间波动影响的方法,后将其用于汽车制造业与其上下游产业之间市场需求波动影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汽车制造业受到上下游产业市场波动影响较小,而上下游产业受汽车制造业影响则很大;且汽车制造业与其上游产业的冲击波动影响在1年后会趋于稳定,与其下游产业的冲击波动影响在6个月后趋于稳定。
2008 Vol. 25 (8): 81-85 [摘要] ( 1927 ) [HTML 0KB] [PDF 101KB] ( 527 )
85 张保胜
基于装备制造业组织模式的技术引进、消化与吸收平台的构建
当前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是在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而消化吸收的的关键在于一个有效的运作平台。提出了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C-O-C-P范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平台,并给出了平台运行的政策建议。
2008 Vol. 25 (8): 85-88 [摘要] ( 1839 ) [HTML 0KB] [PDF 49KB] ( 599 )
89 朱杰;李溥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的构建
从产业集群理论出发,通过对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分析,确定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但还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对集群创新特性的分析,提出了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建立汽车产业集群创新平台;通过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性分析,构建了汽车产业集群三大创新平台:管理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和品牌创新平台。
2008 Vol. 25 (8): 89-92 [摘要] ( 1922 ) [HTML 0KB] [PDF 335KB] ( 701 )
93 丁悦
自主创新、多元化经营与竞争博弈——基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汽车工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我国汽车厂商大多选择CKD生产方式,倾向于多元化经营。分别运用博弈模型、最优控制模型分析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和产品战略选择问题,针对我国当前汽车工业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008 Vol. 25 (8): 93-95 [摘要] ( 1673 ) [HTML 0KB] [PDF 40KB] ( 619 )
96 张攀;耿涌;姜艳玲
高新技术产业园生态建设模式研究
避免高新技术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持高新技术产业与生态系统的健康、协调发展,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者必须注意的关键问题。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生态问题和隐患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进而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园生态化建设模式,并提出了支持和配套保障体系建议。
2008 Vol. 25 (8): 96-99 [摘要] ( 1706 ) [HTML 0KB] [PDF 71KB] ( 647 )
99 柳建平;张永丽
现代农业发展:一个多层面的解析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其中包含着多层面的含义。从发展条件的形成看,是一个与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社会理性调整过程;从发展动力的合成看,是一个市场引导、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互动整合过程;从发展过程的轨迹看,是一个技术变迁与制度变革交织的相互促进过程;从发展成果的综合情况看,是一个农村经济社会政治全面发展的过程。
2008 Vol. 25 (8): 99-104 [摘要] ( 2004 ) [HTML 0KB] [PDF 57KB] ( 595 )
区域科学发展
105 孟凡生
“军民结合”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问题研究
军民结合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分解为"军民结合"区域自主创新支撑能力、创新配置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等。只有"军民结合"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流动,"军民结合"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性才能得以显现。衡量"军民结合"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需要以一定的原则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指标体系进行测评。
2008 Vol. 25 (8): 105-107 [摘要] ( 678 ) [HTML 0KB] [PDF 28KB] ( 743 )
108 谷国锋
基于动力系统模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动力,解决动力问题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学等学科长期研究的重点领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将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分为:限制要素、一般要素和动力要素3种类型;以自组织结构动力、技术创新动力、制度创新动力和文化动力为子系统,初步构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模型,提出了"合动力网络"的概念,并分析了动力系统模型作用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问题。
2008 Vol. 25 (8): 108-112 [摘要] ( 667 ) [HTML 0KB] [PDF 348KB] ( 809 )
112 余军华
高新技术开发区与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可能性框架
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和信息的集聚,其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实践证明高新产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通过对湖北省区位条件优势的分析,根据目前省内高新区布局结构,以增长极和层级增长极为理论基础,构筑了高新技术开发区梯度扩散带动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可能性框架,并提出了湖北高新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3个战略阶段。
2008 Vol. 25 (8): 112-115 [摘要] ( 755 ) [HTML 0KB] [PDF 170KB] ( 792 )
116 王科;夏斌;李峙;包世泰
临空经济区的辐射效应分析——以广州新白云机场为例
在阐述临空经济区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以广州市花都区新白云国际机场为例,阐述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模式和规划,从产业、生态环境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分析临空经济区对整个大区域的辐射影响。
2008 Vol. 25 (8): 116-118 [摘要] ( 1852 ) [HTML 0KB] [PDF 166KB] ( 671 )
119 徐侠;安同良
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同构度的测度与分析
利用结构重合度指数,对东部沿海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好的9个省份同构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同构度很高,并且引发起了相应行业的恶性竞争。于是针对这种现象,进一步对同构现象的成因从体制和非体制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增加地区间合作的经济考核指标等相应的政策建议。
2008 Vol. 25 (8): 119-121 [摘要] ( 1872 ) [HTML 0KB] [PDF 32KB] ( 519 )
科技法制与政策研究
122 赵一平;朱庆华;傅泽强
产品导向环境管理制度的发展与思考
产品导向的环境管理制度是在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深入的基础上,根本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总结国际环境管理制度演变历程,揭示了环境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及特征;围绕目前国际上最主要、应用范围最广泛的"产品导向"环境管理制度——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EPR),深入剖析了EPR的政策内涵和运行机理;最后借鉴主要发达国家实施EPR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在环境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应该深思的几个问题。
2008 Vol. 25 (8): 122-125 [摘要] ( 686 ) [HTML 0KB] [PDF 403KB] ( 721 )
126 胡凯;尹继东
支持企业创新活动的政府采购政策研究
政府采购作为一项具有明显导向性的政策是政府支持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工具。分析了政府采购在企业创新活动中的不同角色,比较了国外政府采购促进企业创新的措施,提出了我国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强化对企业创新活动支持的政策建议。
2008 Vol. 25 (8): 126-128 [摘要] ( 1818 ) [HTML 0KB] [PDF 27KB] ( 756 )
128 柴剑峰
基于新农村人才开发的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模式创新
建设新农村,人才是根本。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以人才为载体,将科技导入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创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科技特派员制度必须进一步创新运行模式,在农村人才开发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2008 Vol. 25 (8): 128-130 [摘要] ( 679 ) [HTML 0KB] [PDF 71KB] ( 667 )
131 牛君;韩民春
基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战略性自主创新政策”研究
在对战略性贸易政策重要成果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引入自主创新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中国进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并构建了一个战略性自主创新政策理论的基本框架。
2008 Vol. 25 (8): 131-135 [摘要] ( 1720 ) [HTML 0KB] [PDF 47KB] ( 527 )
科学理性与科学方法
136 衡孝庆
技术社会的解释学分析
随着技术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日益凸现,许多学科和理论都开始关注技术社会。从学理上来说,对概念的解释和理解是研究的前提。在解释学看来,对技术社会的理解有3种方式:一是把技术社会理解为社会发展的技术统治阶段,这个时期技术成为统治和控制社会的力量;二是把技术社会理解为以技术为交往媒介和中心的交往共同体;三是把技术社会理解为以技术作为职业或工作核心的人员构成的社会。
2008 Vol. 25 (8): 136-139 [摘要] ( 1951 ) [HTML 0KB] [PDF 39KB] ( 594 )
139 陈伟;刘井建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企业创新效率变动研究——对我国电子行业的15家上市企业的实证分析
利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电子行业的15家上市企业的创新效率变动进行了评价。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电子行业创新效率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技术效率(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引起的,而技术进步对效率变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8 Vol. 25 (8): 139-142 [摘要] ( 1843 ) [HTML 0KB] [PDF 46KB] ( 648 )
143 秦长江
E-Science(科研信息化)对现代科学的影响
介绍了e-Science的概念、发展历史和现状,着重阐述了e-Science对现代科学的影响,分析了当代科学的新特点。
2008 Vol. 25 (8): 143-145 [摘要] ( 768 ) [HTML 0KB] [PDF 28KB] ( 670 )
评价与预见
146 苗红;黄鲁成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根据生态系统健康理论,提出了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及评价方法,并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评价指标权重及评价标准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苏州科技园区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
2008 Vol. 25 (8): 146-149 [摘要] ( 670 ) [HTML 0KB] [PDF 40KB] ( 660 )
150 代军
企业技术项目价值评估:考虑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实物期权方法研究
研究了考虑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双寡头企业技术项目价值决定模型。模型引入新技术随机出现这一假设,利用动态规划方法,分析了市场需求和新技术的不确定性,投资成本的不可逆性和时间的可延迟性对企业技术项目价值的影响,指出了项目蕴藏的期权对传统价值评估结论的具体修正,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并给出了经济解释。
2008 Vol. 25 (8): 150-153 [摘要] ( 691 ) [HTML 0KB] [PDF 58KB] ( 627 )
153 于挨福
2001~2006年《科技进步与对策》引文计量分析
利用文献计量法,对《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2006)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被引半衰期等主要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科技进步与对策》6年来载文量、总被引频次在同类期刊排名居前,各项指标增幅明显,学术影响力逐步提升。
2008 Vol. 25 (8): 153-155 [摘要] ( 747 ) [HTML 0KB] [PDF 32KB] ( 645 )
156 黄利潮;张毕西
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绩效的价值工程分析及实证研究
通过研究和确定科学有效的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价值工程理论和方法、AHP为主要的分析工具,构造了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的综合模型,并用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
2008 Vol. 25 (8): 156-159 [摘要] ( 1829 ) [HTML 0KB] [PDF 61KB] ( 682 )
160 鲍悦华;陈强
科技评估:瑞士的经验及启示
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科技评估机制以来,瑞士已形成了较完善的科技评估体系,并逐步形成了以定性评估为主、具有瑞士本国特色的科技评估文化。科技评估对瑞士的创新体系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主要介绍了瑞士科技评估体系、评估标准、评估程序及瑞士在评估方面的一些经验。
2008 Vol. 25 (8): 160-164 [摘要] ( 1941 ) [HTML 0KB] [PDF 301KB] ( 572 )
165 董伟;刘泽星
知识创新产品及市场预测的几个复杂性问题探析
运用非线性科学和自组织理论等方法,着重探讨了知识创新管理中知识创新产品及市场预测中的混沌、分岔和自组织复杂性问题。
2008 Vol. 25 (8): 165-167 [摘要] ( 1690 ) [HTML 0KB] [PDF 40KB] ( 536 )
168 郑永来;戴胜
城市中央商务区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简要阐述了城市中央商务区(CBD)相关概念及国内外发展概况,在国内CBD高速发展的趋势下提出了CBD生态评价系统的重要意义,根据系统指标学原理建立了中央商务区生态综合指标体系,初步形成了对已建CBD生态程度评价和进一步研究的前提及理论基础。
2008 Vol. 25 (8): 168-170 [摘要] ( 658 ) [HTML 0KB] [PDF 27KB] ( 587 )
知识管理与知识工程
171 李纲
信任和知识转移与新产品开发的关系模型——基于合作创新的视角
基于合作创新研究了信任、知识转移和新产品开发间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契约信任和友好信任会直接促进合作创新伙伴间的知识转移,而能力信任则会加强二者对知识转移的正向作用关系;(2)知识转移既会直接促进新产品开发,也会通过创新能力起间接促进作用;(3)知识转移对企业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的作用关系会受到知识互补性的调节。
2008 Vol. 25 (8): 171-174 [摘要] ( 1761 ) [HTML 0KB] [PDF 44KB] ( 827 )
175 张倩
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整合阶段的划分
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管理得以实施的载体之一,而知识管理又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和精髓所在。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的整合模式,是组织模式的一种创新。对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的整合动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整合阶段进行了划分。
2008 Vol. 25 (8): 175-177 [摘要] ( 620 ) [HTML 0KB] [PDF 144KB] ( 684 )
177 马亚男;王海珍
联盟中知识泄漏风险及其防范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联盟将具有不同知识技能的企业组合在一起,为企业创造了从结盟伙伴中学习的机会,但与此同时,结盟企业也面临着把自己的关键知识暴露给对方的危险。对当前防范知识泄漏风险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进行了评述,分析了各种方法和模型的理论依据和局限性。
2008 Vol. 25 (8): 177-181 [摘要] ( 711 ) [HTML 0KB] [PDF 47KB] ( 642 )
182 冯帆;廖飞
知识的属性、粘度与知识转移
知识的有效转移是知识管理中的重要研究领域,隐性和显性知识的分类并不能很好地说明知识在转移过程中的流动性。知识粘性的存在会降低知识转移的流动性,阻碍知识的有效转移,从而削弱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知识粘性成因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从建立有效的知识转移体系、信任机制以及激励机制3个方面着手,降低知识的粘度,实现更有效的转移。
2008 Vol. 25 (8): 182-185 [摘要] ( 1917 ) [HTML 0KB] [PDF 40KB] ( 666 )
186 景临英;薛耀文;谭金艳
构建中小企业“虚拟人才研究室”的框架研究
通过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困境的分析,研究了构建虚拟人才研究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从虚拟人才研究室的基本形式、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如何构建虚拟人才研究室,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2008 Vol. 25 (8): 186-189 [摘要] ( 1646 ) [HTML 0KB] [PDF 68KB] ( 558 )
人才与教育
189 孟浩;王艳慧
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的机理分析
研究型大学如何有效服务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是政府、专家、学者近期关注的热点问题。运用"创新能力桶"分析了研究型大学、企业及政府的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运用"创新能力转移桶"研究了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的转移过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008 Vol. 25 (8): 189-192 [摘要] ( 602 ) [HTML 0KB] [PDF 47KB] ( 626 )
193 纪晓丽;曾艳
知识型员工工作价值观对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的中介影响
以知识型员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组织支持感的结构以及对工作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引入工作价值观作为组织支持感和工作绩效的中间变量,探讨工作价值观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组织支持感的部分因子对工作绩效有显著性影响;工作价值观对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有部分中介作用。
2008 Vol. 25 (8): 193-195 [摘要] ( 2001 ) [HTML 0KB] [PDF 28KB] ( 930 )
综述
196 陈世香
美国生态行政理论的形成及其启示
行政生态研究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一种重要的行政学研究方法和理论流派。它以行政制度及其行为与外在环境间相互影响关系为研究对象,试图藉此以系统理解和说明特定行政制度及其行为,进而促成公共行政与环境间动态平衡发展关系的实现。它是美国相关行政学者以生态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作为理论基础,结合自身经验研究所得,并经过不断探索和修正而逐渐建立起来,有着独特研究目标与分析框架的一套行政学理论体系。作为一个重要理论流派和分支学科,行政生态研究是转型时期新的社会实践要求与新兴社会学理论及方法相结合的理论产物。因此,它对于正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应该有相当的理论借鉴价值。
2008 Vol. 25 (8): 196-200 [摘要] ( 1968 ) [HTML 0KB] [PDF 50KB] ( 556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