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于产业融合的企业战略创新 |
胡树华;张冀新 |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
|
|
摘要 以改变产业条件的产业融合作为产业假设,以持久提供基于顾客价值的创新产品作为企业战略创新的重点,研究在技术融合、产品创新——产业融合、产业创新——区域创新纵向集成过程中,高新技术扩散路径及传导模式对企业战略创新的影响及推动作用。提出通过组织工具、技术工具、平台工具,构建基于新产业价值链的企业战略创新体系,利用网络化集成优势、多元化协同优势,有力地提升企业的战略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
|
关键词 :
技术融合,
产业融合,
企业战略创新,
高新技术
|
|
通讯作者:
胡树华
|
[1] |
苏玉娟. 大数据技术与高新技术企业数据治理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6): 47-52. |
[2] |
赵红丹;夏青. 破坏性领导与研发人员知识藏匿:基于本土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4): 127-130. |
[3] |
赵玉林;汪美辰. 产业融合、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提升[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3): 26-32. |
[4] |
魏先华;蒋艺萌;张越艳;李显君.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溢出与公司股票收益率:基于吸收能力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4): 93-99. |
[5] |
张勇;骆付婷;贾芳. 知识创造视角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技术融合模式及选择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4): 111-117. |
[6] |
门玉英;汪少敏;盛建新;邹小伟;向军;陈晓莉. 湖北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0): 34-38. |
[7] |
沈蕾;靳礼伟. 我国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技术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8): 67-70. |
[8] |
余利丰;肖六亿. 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效果评价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5): 122-125. |
[9] |
王成东;.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动因驱动强度测度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3): 60-64. |
[10] |
郑春美;余媛.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4): 71-75. |
[11] |
钱士茹;赵斌斌;李茂盛.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创新关系网络维度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3): 67-71. |
[12] |
钱士茹;袁友龙. 风险投资视角下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2): 46-50. |
[13] |
黄东兵;刘骏.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驱动成长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1): 94-98. |
[14] |
郑春美;李佩. 政府补助与税收优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6): 83-87. |
[15] |
于晶;刘盛博;王前. 大连高新技术园区负责任创新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4): 36-4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