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年 31卷 14期
刊出日期:2014-07-25

产业技术进步
军民融合创新
科技管理创新
评价与预见
企业创新管理
区域科学发展
人才与教育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综述
   
科技管理创新
1 赵莉;
路径依赖与路径锁定理论辨析
基于Kay于2013年在Research Policy上发表的论文引起的激辩,围绕David于1985年发表的关于路径依赖与路径锁定的开创性研究,系统梳理了路径依赖研究领域支持与反对David观点的国内外文献。从理论推断、实证研究方法、未来研究方向3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研究者的观点。通过深入的文献分析,指出了现有研究在理论及实证方面的不足,为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
2014 Vol. 31 (14): 1-7 [摘要] ( 790 ) [HTML 0KB] [PDF 1152KB] ( 382 )
8 张志强;李雪梅;曲建升;门伟莉;
转化创新与变革创新比较分析
对转化创新和变革创新的理论概念、创新模式进行了叙述与总结,从创新目标、结果产生机制、创新结果输出、创新度、主导组织、组织参与过程6个方面分析了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并根据比较分析结果,提出转化创新与变革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014 Vol. 31 (14): 8-12 [摘要] ( 534 ) [HTML 0KB] [PDF 1520KB] ( 277 )
13 夏太寿;张玉赋;高冉晖;周文魁;汪长柳
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
以我国6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例,重点对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进行了研究。新型研发机构与传统机构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功能定位体现政府导向、治理模式去行政化、体制机制灵活创新、政产学研高度协作。在协同创新模式上,主要分析了合作建设模式、组织管理模式、合作研发模式和合作服务模式。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机制是投入机制、收益机制、运作机制、用人机制、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的耦合。在新型研发机构探索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14 Vol. 31 (14): 13-18 [摘要] ( 738 ) [HTML 0KB] [PDF 1379KB] ( 1383 )
19 鲍健波;李程;刘鹏
科技中介组织标准化的帕累托改进效应分析
基于博弈论和一般均衡的相关理论,建立包含科技型企业、科技中介组织和消费者的分析框架,对科技中介组织的标准化进行研究,认为科技中介组织标准化有助于科技型企业盈利增加,同时发挥科技型企业和中介组织的比较优势,通过专业化生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扩大科技产品生产,增加科技中介组织的市场需求,增进生产者福利和消费者福利,实现交易各方的帕累托改进。因此,从政策上要建立并完善科技中介组织的标准化体系。
2014 Vol. 31 (14): 19-23 [摘要] ( 494 ) [HTML 0KB] [PDF 1173KB] ( 270 )
24 杜丽虹;吴先明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知识转移与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基于吸收能力视角
基于吸收能力视角,着力探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我国企业通过逆向知识转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程度。通过问卷调研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我国企业逆向知识转移频率越高,知识转移制度化程度越高,知识应用和创新程度越高,其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就越强。当企业吸收能力处于共享能力、学习和应用能力、再创新能力等不同阶段时,逆向知识转移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2014 Vol. 31 (14): 24-29 [摘要] ( 570 ) [HTML 0KB] [PDF 1256KB] ( 195 )
区域科学发展
30 龚晨;吴传清
特大城市“未来科技城”发展模式比较
对北京、天津、武汉、杭州“未来科技城”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未来科技城”是特大城市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研发机构集群,是引领特大城市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财税、金融、人才等层面的公共政策是促进“未来科技城”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2014 Vol. 31 (14): 30-33 [摘要] ( 545 ) [HTML 0KB] [PDF 1236KB] ( 484 )
34 喻焱文;彭华涛
创新型区域三维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研究
提升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区域的关键,而非全部。不能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替代创新型区域建设,对创新型区域的评价也不能仅测度区域创新能力。针对以创新能力为创新型区域评价标准的缺陷,从创新资源、创新能力、创新环境3个维度构建创新型区域评价标准,研究创新型区域评价标准模式,提出基于三维评价标准的创新型区域评价指标体系。
2014 Vol. 31 (14): 34-37 [摘要] ( 592 ) [HTML 0KB] [PDF 1219KB] ( 234 )
38 向军;黄晓玲;吴新文
悟性思维观照下的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
悟性思维模式体现了财政科技投入决策者及其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价值取向。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实效欠佳,应深化对悟性思维、科技创新和财政科技投入之间关系的认识,力求在悟性思维语境下对该省财政科技投入作出科学有效、适应发展的绩效评价。以悟性思维模式为切入点,指出科技创新和财政科技投入之间的失配,进而提出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优化策略。
2014 Vol. 31 (14): 38-41 [摘要] ( 459 ) [HTML 0KB] [PDF 1066KB] ( 269 )
产业技术进步
42 叶选挺;张剑;刘云;苏竣
产业创新国际化创新主体协同竞争演化博弈分析
产业创新国际化是一个协同与竞争并存过程,竞争为创新国际化提供动力,协作为创新国际化提供有效组织形式和手段。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产业创新国际化创新主体在协同竞争条件下的策略选择,探究创新主体进行国际合作创新的时机和条件,以解释创新主体在产业创新国际化活动中的协同竞争过程和演化机理。
2014 Vol. 31 (14): 42-46 [摘要] ( 476 ) [HTML 0KB] [PDF 1148KB] ( 225 )
47 綦良群;赵少华;蔡渊渊
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
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受到竞争优势获取、客户需求变化和交易费用降低等多种因素的共同驱动。服务化过程由服务附加阶段、产品+服务阶段、服务型装备制造3个阶段构成。由此,归纳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的环境因素和组织因素,包括资源约束、产业竞争强度、服务经济水平、技术进步因素、政府政策和制度以及高层管理者管理水平、员工数量及构成和组织专业化分工。并基于内地30个省市截面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利用依赖度指标构建服务化水平综合测度模型,依据SPSS方法和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影响因素评价模型,揭示服务化影响因素的影响强度与方向。最后提出促进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014 Vol. 31 (14): 47-53 [摘要] ( 599 ) [HTML 0KB] [PDF 1313KB] ( 257 )
54 龚红;霍雯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收益分配机制优化对策研究
作为产学研合作的新型组织模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构建政产学研体系、提高我国技术创新水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对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收益分配机制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对策,如建立科学的联盟组织结构、建立以契约为基础的联盟成员合作关系、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联盟成员选择机制以及明确政府在联盟中的定位等。
2014 Vol. 31 (14): 54-57 [摘要] ( 573 ) [HTML 0KB] [PDF 1125KB] ( 267 )
58 焦媛媛;米捷;胡琴
物联网产业联盟网络结构分析及动态演化研究
物联网作为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扶持对象,推进物联网产业联盟向高级阶段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网络结构这一中观视角出发,识别了物联网产业联盟成员,并对联盟网络的建构及其结构分析指标进行研究,划分了物联网产业联盟的动态演化阶段,最后以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为例,揭示了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提出了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4 Vol. 31 (14): 58-64 [摘要] ( 529 ) [HTML 0KB] [PDF 2490KB] ( 354 )
企业创新管理
65 林春培;
企业技术获取模式的内在联系
技术能力、知识整合以及技术学习是解析企业技术获取模式内在联系的重要维度。技术能力、知识整合、技术学习三个因子的演化形态及其相互作用方式,直接决定了关系基的形成和升级路径,进而反映了企业技术获取模式内在联系的一般规律。关系基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实质上就是技术获取模式内在联系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的过程,据此探讨了广州广日电梯工业有限公司技术获取模式内在联系的动态演进过程。
2014 Vol. 31 (14): 65-70 [摘要] ( 568 ) [HTML 0KB] [PDF 1423KB] ( 220 )
71 李超;
合法性机制约束下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式创新趋同行为研究
利用新制度学派观点,以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式创新行为为基础,以合法性机制为视角,从组织域层面解释企业集群式创新趋同行为的发育机理,并以中关村软件园企业创新联盟为例,揭示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的内在动力。研究发现,集群内企业通过强制趋同、模仿趋同以及规范趋同3种机制,在使自己适应创新制度环境的同时,不断具有创新同质性。同时,产业联盟成员企业通过创新与模仿、合作与竞争等行为提高其合法性,实现企业集群不断创新的目标。
2014 Vol. 31 (14): 71-74 [摘要] ( 483 ) [HTML 0KB] [PDF 1073KB] ( 249 )
75 王道平;邓颖;张志东;吴慧
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稳定性控制研究
在分析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运行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不合理的联盟结构和复杂的成员关系是造成联盟不稳定的关键因素。采用马尔科夫链法,构建了联盟稳定性控制模型。以高技术领域为例,对技术标准联盟稳定性进行了算例分析。研究表明,该方法考虑了联盟内部的动态演化,找到了联盟稳定结构组成和最短路径,有助于联盟管理者协调联盟成员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为技术标准联盟稳定性控制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2014 Vol. 31 (14): 75-79 [摘要] ( 544 ) [HTML 0KB] [PDF 1232KB] ( 213 )
80 姜铸;张永超;刘妍
制造企业组织柔性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探讨组织柔性对企业绩效影响的作用机制,即组织柔性能否通过服务化程度的中介作用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构建“组织柔性—服务化程度—企业绩效”概念模型,以陕西省制造企业为调研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柔性对服务化程度和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服务化程度在结构柔性、人员柔性、资源柔性、文化柔性影响企业绩效的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创新柔性影响企业绩效的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过程柔性影响企业绩效的过程中中介作用不显著。
2014 Vol. 31 (14): 80-84 [摘要] ( 559 ) [HTML 0KB] [PDF 1178KB] ( 426 )
85 杨莹;于渤;田国双
企业技术能力对技术学习率作用机制研究
技术能力在企业新技术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企业技术能力影响技术学习率的路径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技术能力构成要素和要素间关系对技术学习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其作用机制的概念模型。最后,以我国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应用多元层次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技术能力对技术学习率的影响是通过其构成要素和要素间关系来实现的,其作用机制主要分为基础层、中间层和最高层等3个层次。
2014 Vol. 31 (14): 85-91 [摘要] ( 594 ) [HTML 0KB] [PDF 1132KB] ( 210 )
92 张聪群;
超竞争环境下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转型研究
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依存的区域产业组织,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转型受制于集群结构与自身因素的双重影响。超竞争环境下中小企业转型的核心是战略转型,组织变革服从于企业战略转型。战略转型能够改变中小企业的成长轨迹,突破中小企业成长极限,实现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中小企业转型既需要整合产业集群内相关主体的资源与能力,又需要培育和提升转型企业的动态能力,实现转型企业内外部资源与能力的协同效应,通过协同实现转型。基于企业动态能力视角,将中小企业置于产业集群环境下,着重探讨超竞争环境下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转型的主线与方式。
2014 Vol. 31 (14): 92-97 [摘要] ( 516 ) [HTML 0KB] [PDF 1391KB] ( 341 )
军民融合创新
98 吴刚;
军民结合产业特质、成长机理及路径优化研究
依据产业融合理论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研究了军民结合产业特质及成长机理,揭示了军民融合动因、融合过程以及军民结合产业特征、成长动力模型,并从政策干预、竞争策略设计、产业融合风险管控等角度,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军民结合产业培育发展对策建议。
2014 Vol. 31 (14): 98-102 [摘要] ( 485 ) [HTML 0KB] [PDF 1190KB] ( 262 )
103 任丽明;李存金;张旭
军工企业知识产权证券化交易结构研究
知识产权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技术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应用。军工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可充分发挥军工企业的知识产权优势,扩大军工企业的融资渠道,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总结学者对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的一般理解,明确了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军工企业知识产权特点及我国资产证券化现状,构建了军工企业知识产权证券化交易结构。引导军工企业在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有的放矢,关注其中的主要环节。
2014 Vol. 31 (14): 103-107 [摘要] ( 486 ) [HTML 0KB] [PDF 1813KB] ( 240 )
评价与预见
108 苏玉娟;
STS视域下民生科技发展路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证
民生科技发展路径体现为其在历史语境、认知语境、科学语境、社会语境和支撑语境中不断发展的过程。由于民生科技发展路径的复杂性,采用复合权重法构建民生科技发展路径评估指标体系。民生科技评估指标体系具有事前、事中与事后评估统一、科学性与社会性评估统一、定量与定性评估统一、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统一等特征。为验证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适用性,以公共安全科技为例对其发展路径进行评估,结果发现,评估指标基本能够反映我国公共安全科技发展路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4 Vol. 31 (14): 108-113 [摘要] ( 526 ) [HTML 0KB] [PDF 1309KB] ( 235 )
114 夏绪梅;贾博
基于熵权法的高技术产业破坏性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构建包含投入能力、产出能力和结构变化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建立了高技术产业破坏性创新能力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模型。以我国内地31个地区为样本,选取2007-2011年数据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3大区域高技术产业破坏性创新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东中西三大区域破坏性创新能力呈依次递减的趋势,在投入、产出和结构变化上,东西中部地区分别具有“低高高”、“高低低”和居中的特点。
2014 Vol. 31 (14): 114-118 [摘要] ( 537 ) [HTML 0KB] [PDF 1098KB] ( 261 )
119 李斯特;张海波
基于时变参数的我国生产函数研究
论述了将面板数据应用于状态空间模型并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的方法。应用该方法,对含有时变参数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了状态空间模型,选取省际面板数据估算了1986-2011年东、中、西部的产出弹性及技术进步效率,确定了不同区域要素弹性及技术水平的时期变化趋势,并对其变化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资本产出弹性逐步下降,劳动产出弹性稳步上升;中部地区资本产出弹性与劳动产出弹性均呈上升趋势;西部地区资本产出弹性逐步上升,劳动产出弹性不断下降。
2014 Vol. 31 (14): 119-123 [摘要] ( 452 ) [HTML 0KB] [PDF 1492KB] ( 328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124 郑准;唐靖;王国顺
基于知识守门者的超集群知识网络自主构建研究
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集群知识网络演化到一定阶段,往往会因为内外部原因陷入一种网络封闭和僵化状态,对此,必须实现集群知识网络向超集群知识网络的战略升级。对超集群知识网络范围、网络主体和网络开放性特征进行深入分析,认为超集群知识网络是一种跨区域甚至是跨越国界的、由多样化内聚网和结构洞所组成的一种复杂网络结构,而集群中的一类重要异质性主体——知识守门者能在网络构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知识守门者为核心构建超集群知识网络,对于我国产业集群知识获取以及集群内的知识扩散与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2014 Vol. 31 (14): 124-127 [摘要] ( 518 ) [HTML 0KB] [PDF 1211KB] ( 234 )
128 姜荣萍;何亦名
知识心理所有权对知识隐藏的影响机制研究
员工知识分享对智力型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而智力型组织中却普遍存在知识隐藏行为。以160名知识型员工为调查对象,对知识心理所有权、领地行为与知识隐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构建并验证了知识心理所有权—领地行为—知识隐藏作用机制模型。结果发现,心理所有权对知识隐藏和领地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领地行为在心理所有权与知识隐藏之间中介效应显著。因此,组织可采用知识管理、团队合作及开放工作场所等方式降低员工的知识隐藏行为,实现组织内部知识分享。
2014 Vol. 31 (14): 128-133 [摘要] ( 515 ) [HTML 0KB] [PDF 1167KB] ( 415 )
134 陈彦亮;高闯
物质情境、分布式认知与组织惯例复制研究
惯例表述理解与惯例例证执行间的循环递归关系和交互作用涉及微观层面个体成员对惯例的理解与践行。在考虑组织惯例复制物质情境的基础上,将载体制品作为组织惯例的具体映射,实现对惯例复制研究的微观层面分析。以实践理论为基础,从分布式视角出发,探讨载体制品与人员机构的交互作用,识别组织惯例复制的两个基本过程:正向知识流动和逆向知识流动。认为惯例复制是一个内生性政治进程,不仅仅是跨组织间的知识转移过程,而且是组织内部的知识创造过程。
2014 Vol. 31 (14): 134-138 [摘要] ( 474 ) [HTML 0KB] [PDF 1289KB] ( 345 )
人才与教育
139 陈桂香;洪林
我国高校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探析
当前科技发展已步入“大科学”时代,协同创新成为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协同创新的实质就是对“封闭、单一、分散、低效”的体制机制进行再设计,建立“开放、多元、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创新主体所在场域的一切有利的社会要素,以促进社会资源资本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实施“2011计划”的核心,是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在调研我国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面临的问题,试图探寻最大化积聚社会资本、最大化产生社会效益的体制机制构建路径。
2014 Vol. 31 (14): 139-143 [摘要] ( 573 ) [HTML 0KB] [PDF 1192KB] ( 315 )
144 朱军文;徐卉
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质量与分布变迁研究
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以来,数理、化学学部引进的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为样本,运用履历分析方法和引进人才中海外博士学位获得者比例、博士学位授予学校层次、归国前海外工作单位层次等指标进行衡量,发现我国海外引进人才质量呈下降趋势,海外引进人才回国后的区域和机构分布不均衡,应主动提高从世界一流大学引进人才的力度,发挥高水平大学建设与海外人才引进的相互支撑作用,完善多层次骨干教师海外研修支持计划。
2014 Vol. 31 (14): 144-148 [摘要] ( 553 ) [HTML 0KB] [PDF 1211KB] ( 290 )
149 姚艳虹;闫倩玉;杜梦华
上级发展性反馈对下属创新行为的影响:员工特质视角
采用问卷调查,以376名不同单位的在职员工为样本,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和层级回归模型,研究上级发展性反馈、下属特质调节定向和创新效能感在影响下属创新行为方面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上级发展性反馈与下属创新行为呈正相关,下属创新效能感在两者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下属特质调节定向在上级发展性反馈与下属创新行为的关系及员工创新效能感与其创新行为的关系中均起调节作用。
2014 Vol. 31 (14): 149-154 [摘要] ( 525 ) [HTML 0KB] [PDF 1255KB] ( 284 )
综述
155 肖余春;李姗丹
国外弹性理论新进展:团队弹性理论研究综述
团队弹性是团队面对危机、压力等负性情景时的抵御能力、恢复能力、再组织能力和更新能力。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团队弹性、团队弹性的结构与测量、团队弹性的应用研究方面。未来的研究除要继续探讨心理弹性与团队弹性的关系研究、团队弹性与组织弹性的关系研究、提高团队弹性的机制外,还应关注干预和跨文化研究、团队弹性测量量表和问卷开发,并进一步拓展团队弹性的分析方法和实证范围。
2014 Vol. 31 (14): 155-160 [摘要] ( 549 ) [HTML 0KB] [PDF 1130KB] ( 932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