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2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5-04-10
  

  • 全选
    |
    新质生产力专栏
  • 徐红丹, 王玖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7): 1-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L2024XZ19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提升智能化水平是企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选取2013—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人工智能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机制。结果发现:人工智能通过增强数字创新能力、提高供应链效率和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异质性分析发现,人工智能对不同类型企业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在国有企业、劳动密集程度较高企业、高技术行业企业以及财政支持力度较大地区企业中,人工智能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更显著。结论揭示人工智能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赋能作用,为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徐红丹, 王玖河.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7): 1-8., doi: 10.6049/kjjbydc.L2024XZ199.
    Xu Hongdan, Wang Jiuhe. How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mpower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of Enterpri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7): 1-8., doi: 10.6049/kjjbydc.L2024XZ199.

    分享
  • 施雄天, 余正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7): 9-2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L2024XZ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新质生产力概念,从新制造、新服务和新业态3个维度构建我国新质生产力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和全排列多边形法进行测度和性能评价,结合Dagum基尼系数和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分析区域差异和系统协同度。研究发现:①我国新质生产力水平逐年上升,呈“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梯度分布态势,各区域发展不均衡性显著;②整体性能在“一般”和“较好”之间波动,全球性危机下凸显出增强韧性的必要性;③区域差异缩小趋势明显,主要由组间差异引起,东部与西部、东北地区差异尤为显著;④整体复合系统协同度上升,东部地区协同度较高,中部和西部地区需加强新制造与新服务融合,东北地区需优化制造业与新业态协同机制。

    施雄天, 余正勇. 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区域差异与复合系统协同度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7): 9-20., doi: 10.6049/kjjbydc.L2024XZ198.
    Shi Xiongtian, Yu Zhengyong. The Measure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Regional Difference and the Analysis of Synergy Degree of Complex System[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7): 9-20., doi: 10.6049/kjjbydc.L2024XZ198.

    分享
  • 王雪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7): 21-3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24072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据已成为新型劳动生产资料融入工业领域,并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要素。在数据要素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劳动者、新劳动资料、新劳动对象逐步演变为数据劳动主体、数据生产要素、数据产品及服务。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三新”要素发展过程中,面临数据劳动主体法律地位待明确、数据要素技术标准难以联通、数据产品产权确认陷入争议的法律适用困境。基于权利能力理论、自由意志与决定论、数据分类分级原则、场景一致理论等,立足“模式+赋权”“标准+指南”“权利+利益”三位一体布局,化解法律规制的不足,并提出数据劳动主体资格登记及劳动赋权模式、数据要素技术标准联通路径、数据产品产权结构分置的确权布局。

    王雪琪. 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三新”要素的法律适用困境与出路[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7): 21-32., doi: 10.6049/kjjbydc.Q202407219.
    Wang Xueqi. The Legal Application Dilemma and Outlet of the "Three New" Elements of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Enabled by Data Element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7): 21-32., doi: 10.6049/kjjbydc.Q202407219.

    分享
  • 科技管理创新
  • 刘剑寒, 陈恒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7): 33-4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202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制度逻辑理论与组态视角,建立包含“规范压力、模仿压力、强制压力”的多重制度压力分析框架。研究发现:①单一制度压力要素并非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必要条件;②识别出6种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制度逻辑组态,包括舆论—金融—规制型外源制度逻辑组态(S1)、规制—成本型内源制度逻辑组态(S2)、处罚—金融型混合制度逻辑组态(S3)、强制—规范型混合制度逻辑组态(S4)、处罚型制度逻辑组态(S5a与S5b);③6种制度逻辑组态的3个演变节点分别出现在2013、2016和2019年,随着时间推移,行政处罚压力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并趋向于成为主导制度压力;④综合来看,组态S4、S5a、S5b是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多元制度逻辑的关键演变方向。运用动态定性比较分析法,展现3种制度压力之间的复杂作用及其构成的多元制度逻辑动态演变趋势,为政府制定绿色技术创新政策提供参考。

    刘剑寒, 陈恒. 多重制度压力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影响——基于制度逻辑理论的动态QCA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7): 33-43.,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247.
    Liu Jianhan, Chen Heng. The Impact of Multiple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on the Enhancement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Efficiency:A Dynamic QCA Analysis Grounded in Institutional Logics Theo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7): 33-43.,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247.

    分享
  • 李思思, 庞建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7): 44-5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00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线评论能为消费者和投资者购买行为及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是销售方和筹资方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来源。基于摩点网众筹平台的301581条众筹项目评论,采用TF-IDF算法、Word2Vec词向量模型和SO—PMI情感倾向点互信息法构建众筹领域情感词典,对众筹项目评论进行打分,结合LDA主题模型构建众筹投资者感知价值模型,研究前期项目投资者感知价值对连续众筹项目融资绩效的影响,在ABC态度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前期项目投资者的总感知价值与连续众筹项目融资绩效显著正相关,并受到投资者情感中介效应和项目竞争强度的负向调节作用,主要作用于服务、形象价值两个分维度;②在前一项目尚未结束前,同时发起连续众筹项目不利于前期项目投资者感知价值延续和优势转化,但在前期项目结束后,众筹项目发起者应尽快发起连续众筹项目。据此,提出与投资者积极交流、增加前后期项目之间联动性、优化个性设计、强化售后服务等建议,可为项目发起者制定更有效的运营策略和产品改进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李思思, 庞建刚. 连续众筹项目发起人如何构建持续融资优势——基于评论挖掘的投资者感知价值量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7): 44-55., doi: 10.6049/kjjbydc.2023100314.
    Li Sisi, Pang Jiangang. How the Initiators of Continuous Crowdfunding Projects Build Sustainable Financing Advantages:A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Investor Perceived Value Based on Comment Mining[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7): 44-55., doi: 10.6049/kjjbydc.2023100314.

    分享
  • 李玥, 董书赟, 王卓, 钱科研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7): 56-6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00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数字技术对突破现有资源和能力的作用日渐显著,数字化赋能创新服务平台提升价值共创绩效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动态能力为中介变量,构建数字化赋能对创新服务平台价值共创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法对280家上市企业进行实证研究,提出数字化对创新服务平台价值共创的赋能机制和驱动路径。研究发现:①数字化赋能通过动态能力间接影响平台价值共创绩效,动态能力中的多边协同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起中介作用,其中,多边协同能力对互补绩效和创新绩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资源整合能力则对效率绩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②在驱动路径上,服务集成化通过机会感知能力影响创新服务平台效率价值,资源数据化和流程智能化通过多边协同能力影响创新服务平台互补价值与创新价值。研究结论为构建数字化赋能机制、促进创新服务平台价值共创提供启示。

    李玥, 董书赟, 王卓, 钱科研. 数字化赋能对创新服务平台价值共创绩效的影响与作用路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7): 56-66., doi: 10.6049/kjjbydc.2023100184.
    Li Yue, Dong Shuyun, Wang Zhuo, Qian Keyan. The Impact and Pathway of Digital Enablement on Value Co-Creation Performance of Innovation Service Platform[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7): 56-66., doi: 10.6049/kjjbydc.2023100184.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程欣炜, 王子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7): 67-7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103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场景是数字资源共享和需求对接的复合载体,对县域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以2017—202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4612家县域小微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数字场景对县域企业3个高质量发展维度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结果表明:第一,数字场景能够显著促进县域企业经营效率提升、创新收益增加和人才吸纳,经过样本选择、排他性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仍稳健,场景嵌入的处理效应在当年显现并持续多期;第二,融资可得性和内部薪酬差距是数字场景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中介路径,但融资可得性对人才吸纳的间接效应未得到验证;第三,数字场景在3个企业高质量发展维度上的开放效果受技术适应和人才稳定的正向调节,在经纬距离权重和经市距离权重下均表现出空间溢出效应。由此,提出完善县域数字场景“放管服”、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程欣炜, 王子敏. 数字场景对县域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4 612家小微企业样本[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7): 67-78., doi: 10.6049/kjjbydc.2023110343.
    Cheng Xinwei, Wang Zimin. The Influence of Digital Scenarios on Enterpris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Counties:Evidence from 4 612 SM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7): 67-78., doi: 10.6049/kjjbydc.2023110343.

    分享
  • 卢宏亮, 李舒慧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7): 79-9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206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浪潮势不可挡,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打破区域封闭性与孤立性从而优化产业集群地理布局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数字化转型对产业集群地理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企业数字化可促进产业集群拓宽地理分布,避免物理时空约束;②机制分析发现,企业能通过数字化转型更好地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提升跨界融合能力以打破产业集群地域限制;③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产业集群地理分布的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和所在地市场化水平较高的样本中更显著。因此,应把握数字时代发展机遇,重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增强产业协作柔性,助力产业集群稳链强链,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卢宏亮, 李舒慧. 数字化转型对产业集群地理分布的影响机制——供应商与客户双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7): 79-90.,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616.
    Lu Hongliang, Li Shuhui. How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ffects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Dual Perspectives of Suppliers and Customer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7): 79-90.,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616.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宋冬林, 曾昭懿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7): 91-10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80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智化转型是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抓手。以2015—2022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数智化转型对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数智化转型能够促进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机制检验发现,数智化转型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创新能力促进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融资约束负向调节数智化转型与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环境竞争性则正向调节两者关系;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智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中部和东部地区企业中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数智化转型情境下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能够促进制造企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结论可为制造企业数智化转型提供经验证据,并为推动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宋冬林, 曾昭懿. 数智化转型对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7): 91-102., doi: 10.6049/kjjbydc.2024080117.
    Song Donglin, Zeng Zhaoyi. The Impact and Mechanism of Digital and Intellectual Transformation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he Empirical Evidence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Listed Enterpri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7): 91-102., doi: 10.6049/kjjbydc.2024080117.

    分享
  • 焦文婷, 杨相晶, 郭嘉琦, 程芳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7): 103-11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903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标准是引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参与标准制定是强化企业绿色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然而,鲜有研究揭示企业如何利用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与关系嵌入获取网络资源,进而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以2012—2022年我国双碳标准清洁能源子体系中合作参与标准制定的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企业标准联盟网络,系统探究网络双重嵌入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标准化能力与伙伴多样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标准联盟网络双重嵌入能够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进一步分析表明,标准联盟网络双重嵌入通过提升企业标准化能力对绿色技术创新发挥促进作用;伙伴多样性在上述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有助于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结论可丰富绿色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为企业加入标准联盟网络并在网络中占据有利位置,进而实现绿色技术创新提供决策参考。

    焦文婷, 杨相晶, 郭嘉琦, 程芳琴. 标准联盟网络双重嵌入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于双碳标准子体系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7): 103-114., doi: 10.6049/kjjbydc.2024090307.
    Jiao Wenting, Yang Xiangjing, Guo Jiaqi, Cheng Fangqin. Dual Embeddedness of Standard Alliance Network and Enterprise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Subsystem of Dual Carbon Standard[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7): 103-114., doi: 10.6049/kjjbydc.2024090307.

    分享
  • 李莉, 王高森, 程露, 韩少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7): 115-12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D2024080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情境下,企业如何把握创新节奏实现突破性创新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基于组织适应理论、创新网络社群理论,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实技术融合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路径与情境条件。以216家医疗装备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数实技术融合促使创新节奏不规则方向发展,创新节奏规则化和适度不规则化均能促进突破性创新,但过度不规则会抑制突破性创新;技术群嵌入负向调节数实技术融合与创新节奏的正向关系,创新节奏在数实技术融合与突破性创新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结论可为企业在数实融合情境下把握合适的创新节奏,缓解“数字化悖论”,促进突破性创新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启示。

    李莉, 王高森, 程露, 韩少杰. 数实技术融合、创新节奏与企业突破性创新——技术群嵌入的调节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7): 115-125., doi: 10.6049/kjjbydc.D2024080148.
    Li Li, Wang Gaosen, Cheng Lu, Han Shaojie. Digital-Real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novation Rhythm, and Corprate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The Moderation Effect of Technology Group Embedding[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7): 115-125., doi: 10.6049/kjjbydc.D2024080148.

    分享
  • 科技人才培育
  • 杨硕, 肖彬, 陈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7): 126-13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40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人才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抓手。基于创新人才规模、结构、效能和环境等维度,全面构建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考察2010—2021年我国内地31个省份创新人才竞争力水平,并探究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时空演变及空间收敛。研究发现: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水平表现出与地区经济发展高度一致的“东强西弱”梯队化分布;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不均衡程度主要来源于东部与西部以及东部与东北区域之间;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差距呈现逐步缩小趋势,并收敛至稳态水平,区域差距缩小是由于“领头羊”降速而非“追赶者”提速。最后提出,各区域应优化创新环境,构筑创新人才集聚的“磁力场”,增强中心区域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区域间创新协作和产业协同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增添“智慧”动能。

    杨硕, 肖彬, 陈劲. 中国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时空演变与空间收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7): 126-138.,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560.
    Yang Shuo, Xiao Bin, Chen Jin.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and Spatial Convergence of China′s Regional Innovation Talent Competitivenes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7): 126-138., doi: 10.6049/kjjbydc.2024040560.

    分享
  • 郭明杰, 马君, 田慧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7): 139-1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4030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将中层管理者的权力感知、地位感知、数字变革犬儒主义及数字化领导力纳入数字创新分析框架,探究中层管理者阻抑数字创新的社会心理机制,并采用586份中层管理者三阶段问卷数据,实证检验中层管理者视角下数字技术应用对企业产品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①数字技术应用能够促进产品创新;②数字变革犬儒主义在数字技术应用与产品创新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数字技术应用对中层管理者权力感知存在正向影响;④数字技术应用会削弱中层管理者地位感知,引致数字变革犬儒主义,进而抑制产品创新,即数字创新存在中层阻力;⑤数字化领导力正向调节“数字技术应用→地位感知→数字变革犬儒主义→产品创新”的链式中介路径,即数字化领导力存在负向影响作用。研究结论可为从中层管理者角度破解企业数字化转型悖论,激发中层管理者推动数字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郭明杰, 马君, 田慧荣. 企业数字创新的中层阻力:数字技术应用动了我的“奶酪”?[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7): 139-149., doi: 10.6049/kjjbydc.2024030101.
    Guo Mingjie, Ma Jun, Tian Huirong. Resistance of Middle-Level Managers to Digital Innovation in Enterprises: Did Digital Technology Adoption Move My "Chees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7): 139-149., doi: 10.6049/kjjbydc.2024030101.

    分享
  • 综述
  • 王涛, 罗开帆, 于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7): 150-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1007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背景下,打造高质量创业孵化平台,对于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聚焦创业孵化平台这一新型创新主体,考虑创业孵化“全链条、全周期”特征,通过梳理1987—2023年发表在WoS和CNKI数据库中的文献,提炼并总结创业孵化平台孵化过程相关主题与理论视角,结合“情境—干预—机制—结果”CIMO模型构建系统分析框架。研究发现:①创业孵化平台孵化过程研究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经历了萌芽期、差异化发展期、跨学科整合期3个发展阶段,国内发文数量明显低于国外;②研究主题主要包括运营评价、影响因素、孵化网络与要素流动、影响效应4个方面;③CIMO模型框架下,构建以“国家和区域、创业孵化平台要素类型”为情境、“常规措施和特殊措施”为干预措施、“资源编排、组织学习及价值共创”为运行机制、“软成果和硬成果”为结果的创业孵化平台孵化过程知识框架,并提出研究展望。

    王涛, 罗开帆, 于超. 创业孵化平台孵化机制研究述评——基于CIMO模型知识框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42(7): 150-160., doi: 10.6049/kjjbydc.2023100737.
    Wang Tao, Luo Kaifan, Yu Chao. A Review of the Incubation Mechanism in Entrepreneurial Incubation Platforms: A Knowledge Framework Based on the CIMO Mode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5, 42(7): 150-160., doi: 10.6049/kjjbydc.202310073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