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1卷, 第16期 
刊出日期:2024-08-25
  

  • 全选
    |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
  • 田庆锋,沈伟康,李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6): 1-1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YX2023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建设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对提升创新驱动力、实现数字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共生视域结合技术进化理论,分析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内涵与进化机制,进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共生度、共生进化动量和障碍因子诊断分析模型等探究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进化过程及障碍度。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地区差异显著;②共生进化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域“马太效应”,总体进化动量非均衡性波动减小,区域不均衡是造成总体进化动量不均衡的主要来源,进化动量轨迹由初、中级水平转向中高、高级水平;③区域共生基质是制约共生进化的主要障碍因子,其数字技术发展平均障碍度为37.47%,是影响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关键。

    田庆锋,沈伟康,李瑶. 共生视域下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进化与障碍度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6): 1-12.,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4008.
    Tian Qingfeng,Shen Weikang,Li Yao. The Evolution and Impediments to Regional Digital Innovation Ecosystem from a Symbiotic Perspectiv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6): 1-12.,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4008.

    分享
  • 荆玲玲,黄慧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6): 13-2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YX202305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创新能力是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要素,识别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子、挖掘区域创新能力联动机制是加速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运用动态QCA分析方法,构建“数字创新主体—数字创新平台—数字创新生态环境”分析框架,从时空双维视角综合分析2017—2021年我国内地31个省份面板数据,探索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数字治理环境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中发挥重要核心作用。其中,高水平区域创新能力组态有4条路径,可归纳为“创新主体+创新平台”驱动型、“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环境”驱动型、“创新环境”驱动型3种模式;低水平区域创新能力组态路径有8条,可归纳为“创新主体+创新环境”限制型、“创新环境”限制型、“创新主体+创新平台”限制型3种模式;在时间维度上,4条高水平组态路径均在2020年呈现一致性下降趋势;在空间维度上,区域创新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现象。

    荆玲玲,黄慧丽. 时空双维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激发与影响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动态QCA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6): 13-23.,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5136.
    Jing Lingling,Huang Huili. The Stimulation and Impact of Digital Innovation Ecosystem on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Two Dimensions of Time and Space: A Dynamic QCA Analysis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6): 13-23.,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5136.

    分享
  • 创新生态与区域发展
  • 吕鲲,潘均柏,李北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6): 24-3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YX20230506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2009—2021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因数据不全,西藏地区未纳入统计),构建基于多样性、缓冲性、进化性、流动性、协调性五维特性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评价体系及基于市场环境、政府治理环境、法制环境、金融环境、创新环境的区域软环境评价体系,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就全面创新改革和软环境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机制进行准自然实验,结果发现:全面创新改革和软环境均能显著强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全面创新改革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具有负向空间效应,而软环境的空间效应能够强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全面创新改革能够强化软环境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促进作用,而软环境的空间效应对全面创新改革的空间效应具有调节作用;全面创新改革能够通过优化软环境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五维特性产生促进作用,但对多样性的影响有限。

    吕鲲,潘均柏,李北伟.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软环境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基于空间双重差分及双重机器学习的准自然实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6): 24-36.,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5069.
    Lyu Kun,Pan Junbai,Li Beiwei.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Reform Experiment, Soft Environment and Resilienc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Based on SDID and DM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6): 24-36.,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5069.

    分享
  • 张强,戈福利,张璐,祁龙,郝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6): 37-4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103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韧性作为能够帮助企业在不利情境下生存、恢复甚至反超成长的能力,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关于企业韧性的国内外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析出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展现企业韧性领域的基本现状。研究发现:企业韧性受到自组织因素及外部社会因素驱动,二者对企业韧性的形成发挥不同作用;在企业发展的“识别与预判—合作与防御—调整与协同”三阶段中,“微观—中观—宏观”3个层次不断进行“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往复迭代,最终生成企业韧性;企业基于不同层面主体生成内部和外部韧性,并带来心理、经济和能力等不同类型的成效,共同作用于企业未来发展。最后,基于现有研究,从企业韧性实践性问题、负面作用和本土化研究三方面提出未来可行的研究思路。研究有助于厘清国内外企业韧性研究现有进展,为未来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张强,戈福利,张璐,祁龙,郝镳. 国内外企业韧性研究述评与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6): 37-48., doi: 10.6049/kjjbydc.2023010339.
    Zhang Qiang,Ge Fuli,Zhang Lu,Qi Long,Hao Biao. A Review and Outlook of the Research on the Resilienc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nterpri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6): 37-48., doi: 10.6049/kjjbydc.2023010339.

    分享
  • 郑玉雯,张青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6): 49-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YXG2023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面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双重目标,提升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是将国家高新区培育成为质量卓越的绿色增长极的重要途径。基于共生视角下的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以我国129家国家高新区为研究样本,采用DEMATEL方法对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生态系统能级的17个测度指标进行重要性排序,从中筛选出关键条件因素,运用fsQCA方法挖掘影响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的前因构型,从组态视角探析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的关键路径。研究发现:①具有多样共生性的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主体、绿色创新资源和绿色创新环境共同形成可持续绿色创新模式,对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具有重要影响;②驱动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形成高能级的3条路径分别为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主体辐射带动型路径、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资源优势引领型路径和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主体—绿色创新资源—绿色创新环境协同驱动型路径。可见,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具有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促进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对于增强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能力以及协同提高绿色创新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郑玉雯,张青芬. 共生视角下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6): 49-60., doi: 10.6049/kjjbydc.YXG202304007.
    Zheng Yuwen,Zhang Qingfen. The Path to Enhance the Energy Level of the Green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National High-Tech Zo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6): 49-60., doi: 10.6049/kjjbydc.YXG202304007.

    分享
  • 张峰,魏巍,陈嘉伟,宋胜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6): 61-7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YX202305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2010—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与产业链韧性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及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①考察期内,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与产业链韧性逐年提升,呈现出下游>中游>上游的发展格局;②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与产业链韧性的全局莫兰指数均为正值,整体集聚效应未发生明显改变,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③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难以有效推动本地产业链抵抗力和恢复力增长,从而制约产业链韧性提升,而邻近城市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价值流的空间溢出能够增强产业链抵抗力和恢复力进而提升产业链韧性;④时空非平稳性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对产业链韧性、抵抗力和恢复力的正向驱动作用逐年减弱;2021年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对城市产业链抵抗力和恢复力影响的强弱异质性,使其对产业链韧性的正向驱动作用由东向西逐级递减,并对甘肃、宁夏等城市的产业链韧性产生负向影响。

    张峰,魏巍,陈嘉伟,宋胜磊.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否提高产业链韧性:来自黄河流域的时空非平稳性检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6): 61-71.,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5123.
    Zhang Feng,Wei Wei,Chen Jiawei,Song Shenglei. Can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s Improve Chain Toughness? A Test of Spatio-Temporal Non-Stationarity from the Yellow River Basi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6): 61-71.,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5123.

    分享
  • 企业创新生态与构建
  • 冯立杰,徐美琪,王金凤,张珂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6): 72-8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YX2023050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已成为整合并优化资源以实现价值创造的重要载体。利用双案例研究方法探究多元情境驱动下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演进路径。结果发现:首先,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演进过程包括孵化阶段、成长阶段与成熟阶段,各阶段演进依次受市场主导的生存压力驱动、制度指引的创新战略推动,以及技术引领的多维合力拉动;其次,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借助平台开放、架构优化和网络嵌入等3种行为策略,实现“创新生态培育—创新生态凸显—创新生态涌现”的价值创造演进结果。结论可为厘清多元情境驱动因素,促进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价值创造提供决策参考。

    冯立杰,徐美琪,王金凤,张珂. 多元情境驱动下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演进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6): 72-82.,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5066.
    Feng Lijie,2,Xu Meiqi,Wang Jinfeng,Zhang Ke. The Evolution Path of Value Creation Driven by Multiple Contexts in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Led by platform firm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6): 72-82.,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5066.

    分享
  • 汤睿,林春培,李京,花冯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6): 83-9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YX202305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受全球数字化浪潮冲击,企业间创新竞争已从单元级或流程级竞争逐步演变为多主体合作系统级竞争,如何破解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机理成为企业成功的密码。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资源编排—数字化能力—创新生态系统”逻辑框架,探究从零起家的互联网品牌企业通过实施资源编排推动企业数字化能力形成与提升,进而影响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①互联网品牌企业阶段性资源编排行为衍生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3种差异化模式,即“单一主体式—整合开拓式—自生长互联式”;②资源编排行为作为重要促因始终伴随互联网品牌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而数字化能力则作为中介变量随两者共生演化;③资源编排行为的3个子过程“资源构建—资源捆绑—资源撬动”在互联网品牌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具有主次之分,均能直接或间接驱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结论可为中小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提供实践指导。

    汤睿,林春培,李京,花冯涛. 基于资源编排的企业数字化能力与创新生态系统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6): 83-94.,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5175.
    Tang Rui,Lin Chunpei,Li Jing,Hua Fengtao. Digital Capability and Innovation Ecosystem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s Based on Resource Orchestr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6): 83-94.,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5175.

    分享
  • 林艳,谭春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6): 95-10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YX20230509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科技型新创企业囿于新生弱小,以自身为中心构建完备的创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难度,如何嵌入已有创新生态系统,整合优质资源,实现快速成长,是摆在所有科技型新创企业面前的现实难题。以资源编排为视角,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嵌入—资源编排—企业成长”的理论模型,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3家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型新创企业,将其嵌入创新生态系统的状态分为互融、共生和反哺3个阶段,分阶段研究企业嵌入创新生态系统的方式、资源编排行为及对企业成长的作用过程。研究发现:①嵌入创新生态系统是科技型新创企业获取优势资源、促进企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互融、共生和反哺阶段的系统嵌入方式存在显著差异;②在创新生态系统赋能搭建企业成长阶梯的作用过程中,资源编排起到重要作用;③企业嵌入创新生态系统不同阶段的资源编排行为也有所不同,先后经历资源拼凑、资源重组、资源撬动等动态演化过程。

    林艳,谭春梅. 创新生态系统嵌入对科技型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资源编排视角下的多案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6): 95-106.,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5092.
    Lin Yan,Tan Chunmei. The Impact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Embeddedness on the Growth of Technology-Based Start-Ups:A Multi-Case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Orchestr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6): 95-106.,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5092.

    分享
  • 创新协同与知识管理
  • 喻登科,熊曼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6): 107-11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YXW202305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背景下,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成为重中之重。丰富多样的知识是支持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核心资源,而隐性知识是企业知识资源中最具价值的部分。从丰富性、异质性、动态性三维度考察隐性知识多样性,将创新绩效分为探索式和利用式两种,以2017—2021年1613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来源,开展包容性文化视域下隐性知识多样性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路径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隐性知识丰富性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隐性知识异质性和动态性负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在部分路径上,包容性文化三维度(低权力距离、集体主义、低不确定性规避)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能够强化隐性知识多样性的作用效果。对直接效应的进一步检验表明,研究结果具有稳健性,但在不同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企业中存在一定异质性。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隐性知识多样性在创新情境中复杂作用机制的认识,丰富知识管理与创新管理理论,对企业组织建设包容性文化与开展创新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喻登科,熊曼玉. 包容性文化视域下隐性知识多样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6): 107-117., doi: 10.6049/kjjbydc.YXW202305110.
    Yu Dengke,Xiong Manyu. The Role of Tacit Knowledge Diversity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clusive Cultur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6): 107-117., doi: 10.6049/kjjbydc.YXW202305110.

    分享
  • 刘岩,苏路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6): 118-12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YXG202305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技术研发是企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根本途径,众多企业同时开展独立与合作研发活动,两类创新活动及其协同效应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存在显著影响。基于知识基础理论,利用中国ICT产业2005—2020年发明专利数据,探究企业多元研发模式协同性、内部知识资源与能力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①企业独立与合作研发模式互补性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存在促进作用,而平衡性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存在负相关关系,两类研发模式协同性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②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中介两类研发模式互补性和平衡性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间的关系;③企业技术知识基础广度和深度负向调节研发模式互补性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间的关系,但会缓解平衡性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的负向关系。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理论,为ICT企业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动态调整研发策略,从而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刘岩,苏路通. 研发模式协同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效应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6): 118-127., doi: 10.6049/kjjbydc.YXG202305143.
    Liu Yan,Su Lutong. The Impact of R&D Mode Synergy on Key Technology Breakthroughs in Enterpri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6): 118-127., doi: 10.6049/kjjbydc.YXG202305143.

    分享
  • 向希尧,朱孟琪,杨怡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6): 128-13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YX202305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跨界创新成为企业新的创新范式。跨界整合对于企业顺利实施跨界创新战略极为关键。现有研究关注跨界整合产生的影响,但对于企业如何在跨界整合过程中通过调整组织结构与惯例影响创新绩效的机制探讨不足。基于价值网络视角,以358家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检验跨界整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以及组织柔性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①跨界资源价值识取与跨界资源价值配用作为跨界整合的两个维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②组织结构柔性和惯例更新在跨界整合与创新绩效之间发挥显著中介作用。厘清跨界整合不同维度对创新绩效的作用,验证“跨界整合—组织柔性—创新绩效”影响路径,可深化既有理论对跨界整合作用的认知,对于企业跨界创新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向希尧,朱孟琪,杨怡乐. 价值网络视角下跨界整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组织柔性的中介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6): 128-138.,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5161.
    Xiang Xiyao,Zhu Mengqi,Yang Yile. The Impact of Cross-Boundary Integration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Network: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Flexibil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6): 128-138., doi: 10.6049/kjjbydc.YX202305161.

    分享
  • 王娟茹,张思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6): 139-1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30305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突破性绿色技术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关于前瞻性外部知识搜索影响突破性绿色技术创新的机理仍不明晰。以我国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知识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理论,探讨前瞻性外部知识搜索对企业突破性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绿色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和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前瞻性外部知识搜索不仅对突破性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且对绿色环境适应能力、绿色知识吸收能力和绿色资源整合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绿色环境适应能力、绿色知识吸收能力和绿色资源整合能力对突破性绿色技术创新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在前瞻性外部知识搜索与突破性绿色技术创新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环境规制正向调节前瞻性外部知识搜索与绿色环境适应能力、绿色知识吸收能力以及绿色资源整合能力的关系。

    王娟茹,张思琪. 前瞻性外部知识搜索对突破性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6): 139-149., doi: 10.6049/kjjbydc.2023030564.
    Wang Juanru,Zhang Siqi. The Impact of Proactive External Knowledge Search on Radical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6): 139-149., doi: 10.6049/kjjbydc.2023030564.

    分享
  • 综述
  • 赵立雨,朱白雪,高冬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6): 150-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YXW202305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高校是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实施有组织科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面向国家科技战略需求,促进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高校有组织科研在体制机制、保障条件、成果评价、行政与学术权力协调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亟待关注难点何解、堵点何疏。通过案例分析,围绕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从机制优化、顶层设计、平台建设、项目统筹、经费投入、成果转化、人员管理等方面提出解决高校有组织科研难点堵点的对策建议,为促进高校深入实施有组织科研、加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参考和指导。

    赵立雨,朱白雪,高冬祺. 高校有组织科研:内涵、难点堵点与化解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6): 150-160., doi: 10.6049/kjjbydc.YXW202305126.
    Zhao Liyu,Zhu Baixue,Gao Dongqi.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Connotation, Difficulties & Blockages, and Solution Measur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6): 150-160., doi: 10.6049/kjjbydc.YXW20230512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