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xisting literature primarily explores the value creation process of innovation ecosystems from an industrial perspective, with less emphasis on analyzing the evolution path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value creation led by platform firms. In addition, most studies on the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ecosystems are in a single context, such as market, policy, and technology. There is a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driving factors in multiple contexts of the value creation path of innovation ecosystems. This leads to platform firms dominating innovation ecosystems being unable to respond to contextual drivers in a timely manner, hindering their abilit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value creation and maint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adopts a dual case study method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path of value creation in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led by platform firms such as Huawei and Haier. This paper follows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of "condition—action—result". After coding the case data of sample enterprises, the study sorts out the contextual driving factors, action strategies, and value creation results of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led by platform firms in different stages and explores the evolution path of value creation driven by multiple contexts in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led by platform firms. Firstly, the key events of the sample firms are sorted out, and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led by the sample firms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Secondly, centering around the theme of value creation in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led by platform firms, the study uses the coding program of "open coding - axial coding - selection coding" to analyze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levant elements of value creation, providing reference cases for constructing an evolutionary path model of value creation in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led by platform fir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value creation in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led by platform firms goes through three stages: the incubation stage, the growth stage, and the maturity stage. The evolution of each stage is driven by multiple contexts such as market,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and system context, and in turn presents multiple contexts such as "market-led survival pressure, institutional-guided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driving of technologies". (2) The behavior strategies of platform firms leading innovation ecosystems at different stages exhibit a three-stage progressive relationship, manifested a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building open platforms based on partnership links - embedding infrastructure based on common cognitive guidance - embedding innovation networks based on cross-border platform expansion". (3)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s led by platform firms utilize three behavioral strategies, namely platform openness, architecture optimization, and network embedding, to achieve the value creation evolution result of " innovation ecological cultivation - innovation ecological empowerment - innovation ecological emergence". Platform firms leading innovation ecosystems generally adopt the interaction of platform openness and architecture optimization behavior to creat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value in the incubation, growth, and maturity stages. In addition, the promotion of network embedding behavior promotes the gradual emergence of ecological value, and economic, technological, and ecological value are the cor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value creation led by platform firms.
This paper not only broaden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scope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and value creation, but also reveals a dynamic evolution mechanism of value creation in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led by platform firms, providing a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platform firms to clarify the driving factors of diverse contexts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value creation.
随着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基于平台的创新生态系统成为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新兴力量[1]。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企业致力于搭建平台,进而向平台企业转型,以期在动态环境中获得核心竞争力[2]。苹果、阿里巴巴和谷歌等平台企业,大多通过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汇聚外部合作伙伴及异质性资源以实现价值共创,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逐渐成为理论界与实践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突破企业边界、克服竞争劣势的重要手段,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开放平台、动态调整组织架构发挥网络嵌入效应,促进系统成员开展创新活动,从而实现价值创造(杨柏等,2023)。一方面,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价值创造源泉[3],其成员能够通过平台开放策略驱动内外部资源双向流动[4],并采用模块化架构思维改进产品与服务,从而提升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创造能力(郑帅和王海军,2021)。另一方面,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有助于企业突破传统壁垒,发挥网络嵌入效应吸纳新成员[5],从而推动创新生态系统演进。
在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过程中,平台企业需要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以应对市场动态变化[6],推动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内部环境因素能够通过促进技术范式转变与外部资源内化[7],加快资源重新配置与高效转化,进而赋能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过程。由此,在动荡的外部环境与复杂的内部环境中,多元情境因素交互驱动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过程[8]。
现有文献大多基于产业视角探究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过程[9],鲜有基于平台企业视角剖析其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演进路径的研究。此外,现有研究大多基于市场、政策、技术等单一情境探讨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对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多元情境驱动因素关注较少,因而无法指导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及时响应情境驱动,进而实现可持续价值创造[10]。
本文采用双案例研究方法,探究多元情境驱动下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在不同发展阶段通过行为策略调整实现价值创造的演进过程,以期为相关企业高效开展价值创造提供参考。
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由平台企业通过构建创新基础架构聚集供给方、需求方与用户等群体,整合内外部资源构成平台网络,采用架构开放机制吸引其它企业共同开展创新活动[11]。其中,平台企业负责提供创新基础架构,其它系统成员通过拓展架构创造价值。平台企业不仅扮演系统中的天然治理角色,而且通过控制平台开放、优化平台架构与嵌入创新网络实现创新生态系统治理(郑帅和王海军,2021)。张昕蔚[12]指出,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平台企业是资源配置主体;王发明和张赞[4]以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为对象,提出4种影响系统稳定性的因素;王发明和朱美娟[6]探究了互联网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演化风险识别与规避。
在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中,平台企业采用开放性策略与网络嵌入性策略吸纳系统成员[13],以模块化架构思维促进技术匹配,实现系统关系治理与创新资源获取[14],将价值创造由经济与技术价值层面上升至生态系统层面[15],从而加快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进程。Kapoor[16]指出,平台企业以平台开放行为缩减信息传递层级,识别潜在创新资源以创造价值;王宏起等(2021)认为,产品与组织模块化能够推动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演化;赵艺旋和成琼文(2022)发现,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企业通过关系与结构嵌入实现资源获取及整合,从而加快价值创造进程。因此,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平台开放、架构优化、网络嵌入等策略促进创新资源与关系融通,帮助企业突破传统壁垒进行跨界资源整合,吸纳系统成员开展互补性协作,从而推动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
现有研究指出,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涉及复杂的多元情境驱动因素。欧忠辉等(2013)指出,创新生态系统是在不同情境中创造价值的复杂系统;Shi等[17]认为,技术情境对创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胡京波等[18]认为,企业可以通过优化组织结构提升自身管理水平,进而推动创新生态系统发展;何得雨等(2022)将技术、组织与市场情境视为影响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多元环境要素;Chen等[19]认为,制度和市场情境能够决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与边界开放。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受市场、技术、组织与制度等多元情境驱动,能够改变企业协作流程与价值获取机制,从而为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演进提供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大多关注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稳定性与风险识别[4,6],较少探究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多元情境驱动因素。然而,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演进能够决定系统可持续发展(韩少杰和苏敬勤,2023),受组织、技术、市场与制度等多元情境驱动[17]。因此,有必要探讨多元情境驱动下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演进路径。
本文采用双案例研究方法,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探讨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过程属于“How”的研究范畴[20],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第二,本研究聚焦价值创造演进过程,偏重动态过程阐释,适用于双案例研究方法。第三,在案例内与跨案例分析过程中,双案例研究方法能对相同现象进行印证,进而得到稳健性结论。
遵循理论抽样原则[18],本文选择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与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为研究对象,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典型性。两家企业通过调整自身行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第二,适配性。两家企业均经历了不同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时期,具有动态演进性,与本文研究目标高度适配。第三,资料可获得性。两家企业相关资料均较为丰富,价值创造过程清晰、生态系统阶段鲜明,便于进行反复比较与迭代,提炼研究所需关键信息。样本企业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样本企业基本情况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sample enterprises
案例对象华为海尔成立时间1987年1984年所属行业信息与通信技术、电子设备制造家用电器主营业务通信网络、IT、智能终端、云服务等白色家电、智能家居、网络家电等一手资料半结构化访谈12半结构化访谈12现场观察7现场观察7二手资料发展史1发展史1公司年报16公司年报16期刊2 072期刊1 004媒体报道180媒体报道238人物专访7人物专访7
为提高案例研究信度与效度,本文遵循三角验证原则[20],采用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工作[21]。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叉检验与对比验证,以提高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具体资料来源如下:第一,一手资料。首先对两家公司相关负责人与一线员工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其次对企业工厂与门店等进行实地调研。第二,二手资料。本文主要从企业官网、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数据库、媒体报道、人物专访等途径搜集数据,以此完善数据资料。
参考贾旭东[22]提出的数据编码与分析策略,本文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编码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在开放式编码阶段,对资料进行拆解、合并与重组,将相关资料进行概念化与范畴化,由此形成初始范畴。在主轴编码阶段,梳理初始范畴间的因果与逻辑关系并进行组合与命名,由此得到主范畴。在选择式编码阶段,通过对主范畴进行筛选,识别出能够联结所有范畴的核心范畴(见表2),进而建构理论模型。此外,为检验编码的可信度,本文对原始资料进行反复比对,并未发现新涌现的概念。由此,可以认为案例研究通过了理论饱和度检验。
表2 编码结果与条目统计结果
Table 2 Coding results and entry statistics
核心范畴主范畴初始范畴时期孵化阶段华为海尔成长阶段华为海尔成熟阶段华为海尔小计情境驱动因素市场情境用户需求、市场竞争、经营环境恶化、市场矛盾等302715111319115制度情境政府支持、政策帮扶、国家战略、资金扶持等00202511965技术情境技术效率、技术驱动、研发能力、技术态势等9717102924107组织情境职能结构、管理层级、扁平化、业务结构等13140013747行为策略平台开放开放实验室、开放平台、结构开放等432489439358350架构优化产品模块化、模块化思想、模块化组织等152027464632186网络嵌入联合生态、多网融合、关系嵌入、权利下放等12185992140183504价值创造结果经济价值营业收入、市场份额、成本降低、经济收入等10668203110126119732技术价值技术效益、科研开发实体、技术转化效率等83521559013984603生态价值生态收入、使能系统伙伴、生态赋能等0012194167212594
本文基于扎根理论中“条件—行动—结果”逻辑关系(Corbinj等,1990),对情境驱动因素、行为策略及价值创造结果等范畴进行界定与测度。
(1)情境驱动因素。旨在界定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环境特征,从市场、制度、技术与组织等4个方面加以描述。其中,市场情境是指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及用户群体等;制度情境是指与政治、经济及文化有关的法律法规与习俗等;技术情境是指企业所处创新环境、技术状态、新技术发展动向等;组织情境是指所有影响组织运行与组织绩效的调节因素或力量[5]。
(2)行为策略。旨在明确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活动特征,采用平台开放、架构优化和网络嵌入等3种行为策略加以描述。其中,平台开放是指企业边界开放程度及开放合作策略等,采用结构开放与决策开放两个指标刻画[23];架构优化是指企业平台架构体系被分解成相应模块的程度,从产品模块与组织模块两个方面加以描述[5];网络嵌入是指企业与系统成员联接紧密及认知共享程度,从结构嵌入与关系嵌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24]。
(3)价值创造结果。旨在阐述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活动的结果,从经济价值、技术价值和生态价值等3个方面加以描述。其中,经济价值是指企业创造商业效益的能力(Amit等,2001);技术价值是指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成果转化,能够映射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与成果转化能力(Lichtenthaler,2016);生态价值是指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产生的生态效益,能够促进创新生态系统良性运转与可持续发展[25]。
基于样本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事件(见图1),本文将其划分为创新生态系统孵化阶段(2005—2012年)、成长阶段(2012—2018年)与成熟阶段(2018年至今)。
图1 样本企业华为与海尔关键事件
Fig.1 Key events of the sample enterprises of Huawei and Haier
本文梳理了创新生态系统孵化阶段的情境驱动因素、行为策略及价值创造结果,案例资料编码结果见表3。
表3 样本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孵化阶段典型资料及编码结果
Table 3 Typical data and coding results of the sample enterprises'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the incubation stage
核心范畴主范畴初始范畴概念化典型数据资料举例情境驱动因素市场情境市场环境动荡国际市场复杂华为进入国际化市场后,面临国内外不稳定的外部环境问题竞争态势加剧海尔张瑞敏:“在网络化市场下,用户掌握信息不对称的主动权,用户选择决定企业的生死”技术情境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激励缺乏缺乏创新激励与变革动力是华为发展面临瓶颈的重要原因之一创新意识落后国际先进技术的流入使海尔受到冲击,其意识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优势组织情境组织架构落后组织结构失衡为实现扩张,华为急需从组织层面实现企业变革管理效率低下随着企业规模扩张,海尔管理决策的准确度和有效性不断降低行为策略平台开放结构开放初现促进开放合作华为技术部负责人:“2006年华为建立联合创新中心,从客户战略、产品方案等方面合作创新。”打破封闭研发2009年海尔成立了开放式创新中心,开启对开放式创新的探索架构优化产品模块分解开展模块设计华为以标准化理念将模块化设计用于绿色环保机房的解决方案发布标准化接口海尔王经理:“海尔在2010年首次发布送风模块的标准化接口。”网络嵌入结构嵌入呈现嵌入全球网络2007年华为相继与赛门铁克、Global Marine等企业联合成立合资公司以嵌入全球创新网络搭建网络组织截至2009年,海尔建立的HOPE开放式创新平台为全球创新参与者提供了虚实交互空间关系嵌入提升重视共同认知华为刘经理:“华为一直重视合作伙伴的共同认知,不断提升自身及其伙伴的共享认知能力。”提升伙伴信任海尔王经理:“海尔肩负对供应网络中企业和用户负责的态度,重视合作伙伴的信任。”价值创造结果经济价值经济效益提升经济价值提升华为在运营各环节采取了有效降低成本的措施规模化经济体系海尔制定标准生产计划来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规模化经济体系技术价值创新绩效显现技术范式探索华为建立互动中学机制,具备对技术范式核心结构的探索能力科研成果转化海尔利用科技资源优势在全球建立48个科研开发实体
3.1.1 情境驱动因素:市场主导的生存压力
这一阶段,平台企业市场份额较小,技术创新激励水平较低,容易受市场壁垒的限制,面临市场主导的生存压力。由表3可知,华为受国际市场复杂、创新激励缺乏与组织结构失衡等情境驱动。企业规模与海外市场扩大暴露出华为管理层面的落后,其在市场竞争能力、技术研发效率方面与国际前沿公司存在较大差距。类似地,海尔受竞争态势加剧、创新意识落后与管理效率低下等情境驱动。由于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海尔意识到唯有变革才能维持长久竞争优势。
3.1.2 行为策略:基于伙伴关系链接的开放平台搭建
平台企业通过平台开放与架构优化交互行为链接合作伙伴,秉承开放合作理念搭建以自身为主导的开放平台,初步构建以自身为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首先,华为注重开放合作,通过深化与产业链伙伴的开放合作关系,降低因选择不同技术制式带来的风险。其次,华为开展产品模块设计,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为自身模块化设计提前布局。最后,华为嵌入全球网络并重视共同认知,与伙伴企业共同推进系统建设。同样地,海尔突破封闭研发,成立开放创新中心整合全球资源,在全球研发网络中占据一席之地。此外,海尔发布标准化接口,在其家电产线全面实施产品模块化策略。需要注意的是,海尔通过搭建网络与增强合作伙伴信任开放产业链资源,吸收外界知识并整合现有知识,进而加快创新步伐。
3.1.3 价值创造结果:创新生态培育
在提升经济效益与技术效益的基础上,平台企业推动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培育由自身主导的创新生态,从而夯实生态价值实现基础。华为通过平台开放与架构优化交互行为构建开放创新网络,稳步提升企业经济与技术价值。在此基础上,华为通过网络嵌入行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奠定生态价值实现基础。与此同时,海尔通过平台开放与架构优化交互行为加速自身创新进程,以产品模块化为基础打造竞争优势,确保经济与技术价值增长。在此基础上,依托现有资源,海尔通过网络嵌入方式实现开放创新,从而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孵化阶段的价值创造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创新生态系统孵化阶段价值创造过程
Fig.2 Value creation process of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the incubation stage
本文梳理创新生态系统成长阶段的情境驱动因素、行为策略及价值创造结果,案例资料编码结果见表4。
表4 样本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成长阶段典型资料及编码结果
Table 4 Typical data and coding results of the sample enterprises'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the growth stage
核心范畴主范畴初始范畴概念化典型数据资料举例情境驱动因素市场情境发展机会充足发展机遇巨大数字化浪潮正在引领创新格局,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行业竞争激烈海尔所处市场竞争激烈,美的、格力的崛起对其领先地位具有一定威胁技术情境技术态势领先核心技术先进华为拥有改变技术范式的核心结构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升级海尔在网络家电、数字化等领域遥遥领先,参与了近百项国家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制度情境创新政策支撑专项政策支持政府从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华为支持,尤其是在芯片、信息通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也在逐年加大优惠政策激励国家“双创”政策鼓励企业开设众创空间,并给予海尔政策上的扶持行为策略平台开放结构开放加速深化开放合作华为刘经理:“2016年华为基于开放合作的生态建设策略与奥迪、微软等伙伴开展合作。”提供开放平台海尔宋经理:“2014年海尔推出了全球首个全开放、全个性、全交互的U+平台。”架构优化产品模块重组集成模块架构华为具备模块化架构的技术创新系统,配置新一代通信、云计算等模块设计模块化产品海尔宋经理:“海尔帮荣成康派斯房车企业实现了产品模块化。”组织模块协调实行跨模块组织2013年华为建立了跨区域组织———片联,为各模块提供灵活的活动空间创建模块化组织海尔创建了模块研发小微和推广小微等模块化组织网络嵌入结构嵌入扩展打造产业联盟2014年起华为与多家企业建立eLTE、智慧城市等产业联盟领导创业网络雷神游戏本、车小微等成为海尔构建的创业网络的经典案例关系嵌入深化建立合作信任华为刘经理:“华为非常重视团队信任,通过不断深化合作关系建立伙伴信任。”引导伙伴认知海尔建立的Hope平台以嵌入并引导合作伙伴的共同认知价值创造结果经济价值数字经济增加市场份额增加截至2016年,华为在全球有22个国家市场份额超过20%经济效益突出2018年海尔全球营业额达2661亿元,同比增长10%技术价值原创技术累积推动技术研发2016年华为发布第二代5G白皮书,建立了11个5G创新研发中心实现技术换轨科技实力领先海尔孕育出全球第一的原创科技实力,在专利、工业设计领域的创新成果均稳居行业第一生态价值生态价值凸显创新生态驱动华为发布的Ocean Connect创新生态系统聚集了80多家企业横向生态赋能2018年,海尔通过COSMOPlat平台实现了跨行业、跨领域的生态赋能
3.2.1 情境驱动因素:制度指引的创新战略
得益于创新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加上政府政策支持和创新战略推动,平台企业拥有充分的发展机遇。由表4可知,华为受发展机遇巨大、核心技术先进与专项政策支持等情境驱动。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华为实现芯片和UI系统领域中的关键技术创新,不断增强资源储备能力。类似地,海尔受行业竞争激烈、创新能力升级、优惠政策激励等情境驱动。国家“双创”政策推动了海尔创新转型,其在网络家电、数字化等技术领域具有领先地位。
3.2.2 行为策略:基于共同认知引导的基础架构嵌套
平台企业能够引导其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成员形成共同认知,进一步在开放平台中嵌套模块化创新基本架构。首先,华为通过开放平台架构鼓励合作伙伴参与系统治理,从而推动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与完善。其次,华为通过集成模块架构并实行跨模块组织提升资源利用率与技术创新效率。最后,华为通过打造产业联盟建立合作信任,深化伙伴关系和团队信任机制,进而不断升级基于开放云平台的创新生态系统。同样地,海尔提供开放平台,搭建全球开放创新体系,通过联结系统成员实现资源共享。此外,海尔设计模块化产品、创建模块化组织,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模块化加速创新进程。最后,海尔领导创业网络,不断提升先进制造能力,形成了以自身为主导的生态圈。
3.2.3 价值创造结果:创新生态凸显
在保持经济效益与技术累积稳步增长的同时,平台企业在开放创新战略引领下打造开放创新生态系统,凸显创新生态价值。华为通过平台开放与架构优化交互行为获得了发展空间,进而创造经济与技术价值。在此基础上,华为基于“平台+生态”战略与合作伙伴共同促进生态价值生成。与此同时,海尔通过平台开放与架构优化交互行为加快资源整合,实现经济与技术价值同步增长。在此基础上,海尔以网络嵌入行为联接系统成员,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从而实现生态价值。创新生态系统成长阶段的价值创造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创新生态系统成长阶段价值创造过程
Fig.3 Value creation process of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the growth stage
本文梳理创新生态系统成熟阶段的情境驱动因素、行为策略及价值创造结果,案例资料编码结果见表5。
表5 样本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成熟阶段典型资料及编码结果
Table 5 Typical data and coding results of the sample enterprise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the maturity stage
核心范畴主范畴初始范畴概念化 典型数据资料举例情境驱动因素市场情境市场潜力巨大市场壁垒再现华为面临生存发展中的众多挑战,其美洲市场、亚太市场等的销量近3年连续下滑传统需求升级海尔宋经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购买使用智能家电,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技术情境技术储备丰厚技术发展成熟华为技术部负责人:“随着技术能力的积累与发展,技术到达成熟阶段。”科创平台助推海尔拥有20多家国家级科创平台,协同产学研科技力量解决行业共性科技难题组织情境组织架构灵活组织架构完善华为不断完善组织架构,实施多元化供应策略保障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变革海尔逐步从研发体系、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开展变革制度情境政府鼓励转型政府大力支持国家从建设投资、技术创新和规范行业竞争方面给予华为支持政策推动转型国家出台的节能减排政策,从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海尔向智慧型绿色家电领域发展行为策略平台开放结构开放升级打造开放平台截至2021年,华为的合作伙伴数量超三万家,不断通过建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Fusion Plant联接伙伴汇聚全球资源2022年海尔HOPE创新生态平台已汇集全球创新资源决策开放助推搭建跨界平台2022年华为跨行业、跨领域开展合作,搭建产学研对话平台下放合作权利海尔宋经理:“海尔充分将决策权、用人权和分配权赋予基层小微企业。”架构优化产品模块强化扩展模块应用华为技术部负责人:“华为在智能微模块方案中的产品接口、部件设计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布局国际标准海尔布局了全球40多家标准组织,参与了84项国际标准组织模块治理改善治理架构华为不断对顶层治理架构、董事会职责等进行改善模块化智能系统海尔注重模块化、自动化、数字化整体规划、协同发展的建设网络嵌入结构嵌入细化打造网络生态华为建立的Fusion Plant平台已发展400多个生态伙伴,持续打造产业新生态建立联盟网络海尔成立了U+产业联盟网络,依托海立方平台,全流程帮助创业者创业关系嵌入延伸融合行业认知华为不断传递共同认知,推动自身认知与合作伙伴认知融合促进协同合作海尔不断丰富技术系统的创新孵化服务功能,注重吸纳高校、科研机构围绕用户需求开展协同创新价值创造结果经济价值经济多维扩散平衡经济价值华为在国外市场采取雇佣当地员工、加大投资采购等举措实现经济价值到社会价值的转化经济效益稳增2021年海尔全球营业额3 327亿元,同比增长10%技术价值核心技术集成技术效应溢出2020年5G进入商业化阶段,华为在全球开展技术布局,其技术溢出效应显现科技创新领先2022年,海尔荣获16项科技进步奖,在全球智慧家庭发明专利排行榜连续6年独占鳌头生态价值生态跨界辐射秉持生态战略华为刘经理:“2021年我们秉承共创、共享、共赢的生态战略,为6000多家合作伙伴提供服务。”生态品牌出众2022年,海尔连续4年以全球唯一物联网生态品牌蝉联“BrandZ”百强榜
3.3.1 情境驱动因素:技术引领的多维合力
平台企业受关键核心技术(为主)、领先的市场地位、灵活的组织结构和良好的科创环境(为辅)等多维合力拉动。由表5可知,华为受到再现的市场壁垒、技术发展成熟、组织架构完善与政府大力扶持等情境驱动。华为拥有丰富的技术资源与创新能力,国家能够在技术创新方面提供支撑。类似地,海尔受传统需求升级、科创平台助推、管理模式变革与政策推动转型等情境驱动。由此,核心技术支撑以及国家政策支持推动海尔向智慧型绿色家电领域转型。
3.3.2 行为策略:基于跨界平台拓展的创新网络嵌入
平台企业通过拓展现有平台实现技术跨界融合,吸引伙伴成员嵌入创新网络实现协同创新。首先,华为打造开放平台并搭建跨界平台,秉承开放透明的理念构建开放平台,打造全球创新生态。其次,华为扩展模块应用并优化治理架构,从部件到整体设计均采用模块架构。最后,华为打造网络生态,联合生态成员优化组织治理架构以匹配所处情境。同样地,海尔汇集全球资源并下放合作权利,依托“10+N”生态体系突破企业边界,促进创新融合发展。此外,根据用户需求,海尔通过打造模块化智能系统促使产品与组织模块以“人工响应”方式生成不同方案。最后,海尔建立联盟网络并开展协同合作,通过研发协同实现不间断创新,从而加快创新生态系统运转。
3.3.3 价值创造结果:创新生态涌现
平台企业致力于打造创新发展新生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核心技术集成,从而推动创新生态价值涌现。基于扎实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华为通过平台开放、架构优化交互行为与系统伙伴实现合作创新,进一步提升经济与技术价值。在此基础上,华为通过与系统成员紧密协作推动产业发展,依托创新生态系统推动生态价值涌现。与此同时,海尔通过平台开放与架构优化交互行为联合系统成员开展迭代创新,依托HOPE平台获取资源,促进经济与技术价值创造。在此基础上,海尔调动系统资源满足用户需求,依托创新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价值跨界辐射。创新生态系统成熟阶段的价值创造过程如图4所示。
图4 创新生态系统成熟阶段价值创造过程
Fig.4 Value creation process of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the maturity stage
根据前述样本企业价值创造演进规律,本文推导出多元情境驱动下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演进路径(见图5)。
图5 多元情境驱动下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演进路径
Fig.5 Evolution path of value creation driven by multiple contexts in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led by platform firms
在创新生态系统孵化阶段,平台企业组织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较差且技术研发效率较低,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容易受到“市场进入壁垒”的限制和大企业排挤。此时,平台企业通过拓展开放合作边界、分解产品模块两种平台开放与架构优化交互行为,突破以内部探索为主的封闭研发模式,实现技术价值创造。这一阶段,平台企业秉承开放合作理念,通过与其它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嵌入相关产业链,采用结构嵌入与关系嵌入行为策略初步构建由自身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例如,在发展初期,华为瞄准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由于行业特性,其面临市场份额不足的困境。此时,华为将模块化设计广泛用于绿色环保机房问题解决方案,建立客户需求导向的流程体系,并通过在美国设立研发中心的方式获取国际人才与核心技术,从而推动自身技术进步。此外,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华为与伙伴企业实现合作创新,不断加强全球组织平台建设,构建由自身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
在创新生态系统成长阶段,平台企业经历了开放、合作和创新驱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加上政府政策驱动,因而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与市场开拓能力。此时,平台企业通过开放平台结构、重组产品模块与协调组织模块两种平台开放及架构优化交互行为优化平台架构开放合作策略,快速开展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从而实现经济与技术价值创造。此外,平台企业加快创新资源整合速度以提升资源利用与技术创新效率,注重引导系统成员形成共同认知,并采用扩展结构嵌入与关系嵌入行为策略推动创新生态发展。例如,国家“双创”政策推动了海尔在网络家电、数字化等领域快速发展。海尔推出U+平台以构建全球开放创新体系,进而建立共创共赢生态圈,并通过组织模块化加速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进程,创造经济和技术价值。此外,海尔通过其发布的COSMOPlat平台联结系统内所有单元,进而实现资源共享,赋能创新生态价值。
在创新生态系统成熟阶段,平台企业及其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市场地位相对稳固。受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加上多样化用户需求,平台企业迫切需要利用关键技术实现转型以维持自身竞争优势。此时,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结构升级与产品、组织模块迭代的交互行为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汇集创新资源以满足客户需求,进而实现经济与技术价值。在此阶段,平台企业通过不断吸纳其它企业进入系统打造创新发展新生态,最终助推创新生态涌现。这一时期,海尔具备独特的核心技术,在智能家电领域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海尔打造“链群”模式链接小微企业,并通过产学研合作创造先进产品和新兴技术,不断提升经济与技术价值。此外,海尔依托全球10+N创新研发生态体系突破企业边界以吸纳合作伙伴,并推出全球首个场景品牌“三翼鸟”以跨界整合资源,从而打造更加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
由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演进路径可以看出,不同发展阶段,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平台开放、架构优化、网络嵌入等行为推动价值创造实现,具体情境驱动因素、行为策略和价值创造结果如下:
(1)多元情境驱动因素是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为实现价值创造而调整行为策略的重要驱动力。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在不同阶段受市场、技术、组织与制度等情境因素驱动,呈现市场主导的生存压力驱动、制度指引的创新战略推动、技术引领的多维合力拉动等路径。在创新生态系统孵化阶段,平台企业易受到市场规模与创新动力的影响,加上自身内部组织结构存在问题,往往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在创新生态系统成长阶段,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具有稳固的市场地位,加上技术创新经验和知识储备积累,主要受政策支持(为主)、市场发展机遇与核心技术积累(为辅)等情境因素驱动。在创新生态系统成熟阶段,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会维持现有市场地位并构建新的市场壁垒,形成以自身为核心的生态圈。此外,灵活的组织结构与有力的政府支持能够营造的良好科技创新环境,加快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进程。
(2)行为策略优化是推动价值创造演进的内在变量。随着时间推移,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其行为策略具有递进关系,具体表现为基于伙伴关系链接的开放平台搭建、基于共同认知引导的基础架构嵌套和基于跨界平台拓展的创新网络嵌入。在创新生态系统孵化阶段,平台企业注重结构开放、分解产品模块,通过结构嵌入创新网络与关系认知链接合作伙伴,积累行业技术知识以模仿其它企业平台搭建模式,进而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在创新生态系统成长阶段,平台企业采用开放决策、重组产品与组织模块、架构嵌入等行为策略开展价值创造活动,注重依托现有研发能力引导成员形成共同认知,通过嵌入创新基础架构与系统成员共同打造价值创造生态链。在创新生态系统成熟阶段,平台企业注重完善开放创新生态、重组产品及组织模块、强化生态架构与共同认知等行为策略促使合作伙伴嵌入创新网络,通过提升系统竞争力推动产业发展与生态系统优化,进而确保创新生态系统稳定运行并塑造创新生态价值创造模式。
(3)价值创造演化是整个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的结果变量。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在演进过程中实现经济价值、技术价值与生态价值跃迁,呈现创新生态培育、创新生态凸显、创新生态涌现等演进结果。在创新生态系统孵化阶段,平台企业聚焦经济价值创造,在提升经济与技术价值的基础上实现创新生态培育,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蓄力。在创新生态系统成长阶段,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技术价值提升,在开放创新战略引领下,打造开放透明的创新生态系统,凸显创新生态。在创新生态系统成熟阶段,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在保持经济与技术价值稳步提升的同时,实现创新生态涌现。
综上所述,在创新生态系统孵化、成长与成熟阶段,平台企业一般采取平台开放与架构优化交互行为实现经济及技术价值,并采取网络嵌入行为促进生态价值逐步显现。经济价值、技术价值与生态价值是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的核心表征。
(1)明确了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演进路径。本文基于创新生态系统发展阶段,结果发现,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平台开放、架构优化与网络嵌入等行为策略,从经济价值、技术价值和生态价值等3个层面实现“创新生态培育—创新生态凸显—创新生态涌现”的价值创造演进,由此打开了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演进路径研究的“黑箱”。因此,本文拓展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揭示了其价值创造动态演进机制,回应了相关学者对探究价值创造动态演进过程的呼吁。
(2)基于多元情境视角剖析了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演进驱动因素。本文发现,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演进过程受组织、技术、市场与制度等多元情境因素驱动,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演进规律(市场主导的生存压力驱动、制度指引的创新战略推动、技术引领的多维合力拉动)。因此,本文不仅揭示了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多元情境驱动因素,而且拓展了价值创造前因研究。
(1)平台企业应注重打造开放、协同、共生创新生态系统以实现价值创造演进。一方面,平台企业应根据价值创造过程的特点,精准识别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所处发展阶段,根据自身资源储备情况与技术创新能力采取相应的行为策略,从而实现经济、技术与生态价值。另一方面,平台企业应采用动态行为策略推动开放、协同、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联结创新生态系统成员,并与合作伙进行互补性协作,从而为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价值创造活动保驾护航。
(2)平台企业应审时度势,注重自身在创新生态系统中采取的行为策略与所处情境的适配性。一方面,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平台企业应敏锐地感知所处外部环境变化,加强对复杂环境的预测和分析。另一方面,平台企业应从全局出发,及时洞察市场需求以及政策带来的潜在机遇,采取相适配的行为策略与管理模式推动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升级。
第一,本文仅选取两家不同领域样本企业,可能不利于结论的适用性。未来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选择范围,以提升研究结论的普适性。
第二,本文收集的资料大多为二手资料且存在一定的时滞性,可能导致与企业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一手资料获取,以提升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1] BARILE S, SIMONE C, IANDOLO F, et al. Platform-based innovation ecosystems: entering new markets through holographic strategie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22, 105: 467-477.
[2] PUSHPANANTHAN G, ELMQUIST M. Joining forces to create value: the emergence of an innovation ecosystem[J]. Technovation, 2022, 115: 1-15.
[3] KWAK K, KIM W, PARK K. Complementary multi-platforms in the growing innovation ecosystem: evidence from 3D printing technology[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8, 136(11): 192-207.
[4] 王发明,张赞.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基于企业间网络关系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8):26-33.
[5] DAS A, DEY S. Global manufacturing value networks: assessing the critical roles of platform ecosystems and Industry 4.0[J].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21, 32(6): 1290-1311.
[6] 王发明,朱美娟.互联网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演化风险识别及规避[J].中国科技论坛,2021,37(3):75-83.
[7] WALRAVE B, TALMAR M, PODOYNITSYNA K S, et al. A multi-level perspective on innovation ecosystems for path-breaking innovation[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7, 136: 103-113.
[8] LI Y, FU K, GONG X, et al. Research on value co-creation mechanism of platform enterprises in digital innovation ecosystem: a case study on Haier HOPE platform in China[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2, 13: 1055932.
[9] 陈衍泰,孟媛媛,张露嘉,等.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创造和获取机制分析——基于中国电动汽车的跨案例分析[J].科研管理,2015,36(S1):68-75.
[10] GOMES L A V, FACIN A L F, SALERNO M S, et al. Unpacking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construct: evolution, gaps and trend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8, 136(11): 30-48.
[11] EVANS D S,SCHMALENSEE R.Matchmakers: the new economics of multi-sided platforms[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2016.
[12] 张昕蔚.数字经济条件下的创新模式演化研究[J].经济学家,2019,30(7):32-39.
[13] SU Y, ZHENG Z, CHEN J. A multi-platform collaboration innovation ecosystem: the case of China[J]. Management Decision,2018, 56(1): 125-142.
[14] ETHIRAJ S K, LEVINTHAL D. Modularity and innovation in complex system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4, 50(2): 159-173.
[15] SNIHUR Y, THOMAS L D W, BURGELMAN R A. An ecosystem-level process model of business model disruption: the disruptor's gambit[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18, 55(7): 1278-1316.
[16] KAPOOR R. Ecosystems: broadening the locus of value creation[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 Design, 2018, 7(1): 12.
[17] SHI X, LIANG X, LUO Y. Unpacking the intellectual structure of ecosystem research in innovation studies[J]. Research Policy, 2023, 52(6): 104783.
[18] 胡京波,欧阳桃花,张凤.复杂产品创新生态系统互补性管理研究:以商飞C919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40(12):42-53.
[19] CHEN W, WANG S, WU X. Concept refinement, factor symbiosis, and innovation activity efficiency analysis of innovation ecosystem[J].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2022, 2022: 1-15.
[20] YIN R.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J]. Canadian Journal of Program Evaluation, 2015, 30(1): 108-110.
[21] 冯立杰,周荣荣,王金凤.颠覆式创新视阈下在位企业价值网络的演变路径[J].南开管理评论,2022,25(1):124-136.
[22] 贾旭东,衡量.基于“扎根精神”的中国本土管理理论构建范式初探[J].管理学报, 2016,13(3):336-346.
[23] LORENZONI G, LIPPARINI A. The leveraging of interfirm relationships as a distinctive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 longitudinal stud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20(4): 317-338.
[24] 赵艺璇,成琼文,陆思宇,等.创新生态系统中参与者资源获取路径研究——社会嵌入视角的多案例分析[J].管理学报,2023,20(2):159-170.
[25] RIETVELD J, SCHILLING M A, BELLAVITIS C. Platform strategy: managing ecosystem value through selective promotion of complement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9, 30(6): 1232-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