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2-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王才玮,李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1-1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705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5G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是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中美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梳理美国对华5G科技竞争策略对于提升我国5G治理能力、创造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大战略”理论,从目标、手段、威胁、效益4个层面对美国5G策略进行分析,指出美国5G策略体现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际领导地位的目标,通过成立专职机构、加大科研投入、培养通信人才、提升频谱和基建能力等手段促进本国5G发展,并运用出口管制、外资审查、限制投资、外交结盟等方式对中国进行打压和防范。中美5G竞争日益激烈且存在彼此封闭、割裂的风险,国际关系将成为影响竞争态势的关键因素。中国应坚定战略目标,优化战略手段,应对挑战并把握机遇,积极推动中国5G健康发展。

    王才玮,李光. 美国对华5G科技竞争策略与对策研究——基于“大战略”理论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1-11., doi: 10.6049/kjjbydc.2021070552.
    Wang Caiwei,Li Guang. U.S. 5G Technology Competition Strategiesan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China Based on the Grand Strateg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4): 1-11., doi: 10.6049/kjjbydc.2021070552.

    分享
  • 孙莹琳,唐恒,程龙,苏文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12-2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120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研究发明人型企业家在研发合作网络中的结构特征和效用,对于优化企业研发合作网络进而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发明人型企业家专利研发合作网络特征概念模型;其次,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企业家程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网络密度、群体程度中心性、群体中介中心性等特征指标,形成我国发明人型企业家研发合作网络特征与演化分析框架;最后,运用2014—2019年科创板企业专利数据和企业家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我国发明人型企业家正在逐步减少对专利研发的全方位参与,同时强化其在合作关系中关键信息枢纽的位置属性;②企业家参与研发合作网络密度、群体程度中心性、群体程度中介性大部分高于企业家未参与研发合作网络的数值;③发明人型企业家程度中心性、网络密度、网络群体程度中心性与创新绩效显著负相关,发明人型企业家中介中心性、网络群体中介中心性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孙莹琳,唐恒,程龙,苏文成. 我国发明人型企业家研发合作网络特征与演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12-22., doi: 10.6049/kjjbydc.2021120146.
    Sun Yinglin,Tang Heng,Cheng Long,Su Wencheng.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ventor-Entrepreneurs Cooperation Network in Chin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4): 12-22., doi: 10.6049/kjjbydc.2021120146.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胡欣悦,苏炜晴,汤勇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23-3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606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11—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67所高校纵向数据,采用随机系数模型,考察高校双元活动效率增长趋势、产学合作对高校双元知识产出增长的影响以及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时间推移,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研发与学术研究的双元知识产出整体呈现出显著提升趋势;②不同制度环境下高校双元活动产出效率的增长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广东高校创新研发的产出效率增长高于港澳高校,港澳高校学术研究的产出效率增长则高于广东高校;③产学合作对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双元知识产出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良好的制度环境强化了产学合作对双元知识产出的促进作用,使得产学合作对广东高校双元知识产出的促进作用强于港澳高校。

    胡欣悦,苏炜晴,汤勇力. 产学合作对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双元知识产出增长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23-33., doi: 10.6049/kjjbydc.2022060633.
    Hu Xinyue,Su Weiqing,Tang Yongli. The Impact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on the Growth of Ambidextrous Output of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4): 23-33., doi: 10.6049/kjjbydc.2022060633.

    分享
  • 王进富,邱婧,张颖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34-4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80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有效提升区域创新链耦合协调度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知识创新—研发创新—产品创新”区域创新链,在“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框架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对中国内地31个省份开展评价,探究多要素驱动区域创新链耦合协调度提升的条件组态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各省份存在显著差异,且有效提升区域创新链耦合协调度的关键要素有2个,即数字化技术水平、市场化水平;提升路径为4条,即知识—研发—产品创新均衡型、研发—产品创新引领型、知识—研发创新引领型、产品创新引领型。上述结论有助于拓展区域创新链研究视角,同时,对提升不同地区区域创新链耦合协调度具有现实价值。

    王进富,邱婧,张颖颖. 多要素驱动区域创新链耦合协调度提升的路径研究——TOE框架下的fsQCA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34-44., doi: 10.6049/kjjbydc.2022080430.
    Wang Jinfu,Qiu Jing,Zhang Yingying. The Improvement Path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Multi-factor-driven Regional Innovation Chain:An fsQCA Analysis Based on TOE Framework[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4): 34-44., doi: 10.6049/kjjbydc.2022080430.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周杰琦,陈达,夏南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45-5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703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抓手,深刻影响着中国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偏向。结合非连续性技术创新理论与中国现实情景,从产业结构优化视角构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绿色增长的逻辑框架,并利用201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人工智能的绿色增长效应。结果表明,人工智能通过技术红利效应直接推动绿色经济增长,引入地区高校平均科技产出和《中国制造2025》政策冲击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修正后,人工智能的绿色增长效应仍显著存在。机制识别揭示,人工智能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驱动绿色经济增长,二者在人工智能绿色增长效应中的相对贡献分别为20.33%和8.35%。异质性分析发现,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人工智能的结构红利在要素市场扭曲程度更低、创新人力资本水平更高、制度环境更完善的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从而可以更充分释放其对绿色增长的赋能效果。拓展性分析发现,人工智能对绿色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本地人工智能发展对空间关联地区的绿色发展绩效存在辐射带动作用。聚焦产业结构升级与绿色发展双重视角,可为塑造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竞争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

    周杰琦,陈达,夏南新. 人工智能对绿色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与赋能效果——产业结构优化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45-55., doi: 10.6049/kjjbydc.2022070343.
    Zhou Jieqi,Chen Da,Xia Nanxin. The Mechanism and Enabling Effe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Green Economic Growth: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4): 45-55., doi: 10.6049/kjjbydc.2022070343.

    分享
  • 宋晓玲,李金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56-6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7056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绿色创新兼具绿色和创新双重属性,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2004—2020年我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采用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模型测度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并从空间视角探讨高技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①产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非线性特征,现阶段具有显著促进效应,对地理邻近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不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②分样本回归结果表明,不论在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当前产业协同集聚均显著促进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水平提升;③产业协同集聚通过人力资本流动和协同创新间接驱动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水平提升;④制度环境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不仅能强化产业协同集聚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还能有效抑制产业协同集聚负外部性的发生。

    宋晓玲,李金叶. 产业协同集聚、制度环境与工业绿色创新效率[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56-65., doi: 10.6049/kjjbydc.2022070565.
    Song Xiaoling,Li Jinye. Industrial Collaborative Agglomeration,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Industrial Green Innovation Efficienc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4): 56-65., doi: 10.6049/kjjbydc.2022070565.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王炳成,张强,黄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66-7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90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VUCA环境下,企业商业模式裂变现象增多,但现有研究尚未揭示其具体形成路径与机理,无法指导企业实践。选取6家典型商业模式裂变企业,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商业模式裂变分类模型,探讨每类裂变发生机理。结果发现:VUCA环境能够促使管理者感知到可能存在的事业机会,并为实现事业发展目标进行创新变革,从而促成自我实现型商业模式裂变;组织通过资源有效编排,利用冗余资源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导致资源编排型商业模式裂变;企业为了应对外部压力,通过探索多元化市场和构建新的商业模式以获得竞争优势,导致外部压力型商业模式裂变。最后,对结果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王炳成,张强,黄瑶. VUCA环境下商业模式裂变路径与机理——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66-76., doi: 10.6049/kjjbydc.2021090150.
    Wang Bingcheng,Zhang Qiang,Huang Yao. The Path and Mechanism of Business Model Spin-off in the VUCA Environm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4): 66-76., doi: 10.6049/kjjbydc.2021090150.

    分享
  • 霍春辉,吕梦晓,许晓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77-8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604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正成为微观经济主体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以2010—2020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基于同群效应视角,探讨数字化转型与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关系。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存在显著的行业同群效应与地区同群效应,且二者通过不同路径推动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其中,数字化转型行业同群效应有利于增强制造企业创新能力,而地区同群效应则会加深制造企业服务化程度。进一步研究发现,行业竞争度和市场化程度分别对数字化转型行业同群效应、地区同群效应与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关系产生倒U型调节效应。研究结论对揭示企业数字化转型决策逻辑,厘清不同类别数字种群环境对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路径差异,促进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霍春辉,吕梦晓,许晓娜. 数字化转型“同群效应”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77-87., doi: 10.6049/kjjbydc.2022060442.
    Huo Chunhui,Lyu Mengxiao,Xu Xiaona. The Peer Effec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Listed Manufacturing Compani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4): 77-87., doi: 10.6049/kjjbydc.2022060442.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任知洋,梅术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88-9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80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国内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试点已开展5年时间,旨在将科技成果部分产权分配给科研人员,通过权利变革改善高校科技创新状况。关于混合所有制试点对高校创新效率的影响,目前缺乏整体定量评价。运用双重差分法计算试点对高校创新效率的整体影响,进而测算产权结构变化对试点与高校创新效率间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试点对高校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因赋权而产生的高校与科研人员共有产权关系没有发挥试点改革对高校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而高校与多元主体共有产权关系正向影响试点改革对高校创新效率的作用。最后,提出政策建议:加快构建精准的混合所有制权利配置体系,明晰主体间产权关系,推动高校与企业等创新主体开展高质量合作,逐步实现试点区域协同管理。

    任知洋,梅术文. 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对高校创新效率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88-96., doi: 10.6049/kjjbydc.2021080158.
    Ren Zhiyang,Mei Shuwen. The Influence of Mixed Ownership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n the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4): 88-96., doi: 10.6049/kjjbydc.2021080158.

    分享
  • 王影航,李金惠,李炳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97-10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207068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公立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进入赋权科研人员的改革深水区。赋权改革关系到公共财产合理处置与国家知识产权安全建设,必须在法治框架内施行。只有以落实单位权属法定与依法赋权原则为形式标准、以落实合比例赋权原则为实质标准推进改革,才能以法治手段规避改革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失灵。当前中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面临试点方案违背上位法、赋权决策不合比例等法治难题。鉴于此,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梳理完善职务科技成果单位所有与依法赋权的顶层设计,从目的适当性、手段必要性与结果均衡性等实质法治标准出发修正现有赋权改革措施,重点完善公立科研单位赋权科研人员的国资管理宽容规范、权利共有规则体系以及公益保障机制。

    王影航,李金惠,李炳超.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的法治标准及优化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97-105., doi: 10.6049/kjjbydc.2022070686.
    Wang Yinghang,Li Jinhui,Li Bingchao. The Legalization Standard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the Empowerment Reform of Job-base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4): 97-105., doi: 10.6049/kjjbydc.2022070686.

    分享
  • 宗倩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106-11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1207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实早已引起社会各界警觉,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将权属改革视为破解圭臬,并未实现预期目标。事实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真正障碍是专利技术水平和转化价值低、专业转化人才与机构缺失、中试环节薄弱且资金匮乏。因此,为了针对高校成果转化痛点精准施策,释放创新驱动效能,我国应改革专利管理体制和科研评价机制,提升专利质量并加大科学研究对企业需求的关照;可借鉴牛津大学的做法,由高校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独资建立自负盈亏的专业转化服务公司;优化科研经费投入结构,引导多元风险资金进入,健全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机制。

    宗倩倩.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实障碍及其破解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106-113., doi: 10.6049/kjjbydc.2021120729.
    Zong Qianqian. The Realistic Obstacle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Its Cracking Mechanism[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4): 106-113., doi: 10.6049/kjjbydc.2021120729.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孙继伟,林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114-12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6069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组织情境中的差序氛围会对员工知识行为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和归因理论,采用Boostrap、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两个时点的699份问卷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在中国文化情境下员工差序氛围感知与知识破坏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存在的被调节的双重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差序氛围感知与知识破坏负相关;内部人身份认知、职场妒忌分别在差序氛围感知与知识破坏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并且恶意归因会增强差序氛围感知对内部人身份认知的负面影响与职场妒忌的正面影响,同时,增强差序氛围感知通过内部人身份认知、职场妒忌的中介作用进而对知识破坏的影响。上述发现有利于了解氛围感知影响员工知识破坏行为的内在机理,启示管理者采取针对性行为与措施,促进组织内部知识资源流动。

    孙继伟,林强. 差序氛围感知如何影响员工知识破坏行为:一个被调节的双中介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114-123., doi: 10.6049/kjjbydc.2021060699.
    Sun Jiwei,Lin Qiang. How the Perceived Climate of Differential Team Association Affects Employees' Knowledge Sabotage: A Moderated Dual Path Mode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4): 114-123., doi: 10.6049/kjjbydc.2021060699.

    分享
  • 戴翔,林益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124-13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30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全球生产网络为知识溢出提供了新渠道。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不同产业集团所处地位具有非对称性,而这种非对称性或者产业领导力是否对知识溢出产生影响缺乏理论分析和验证。鉴于此,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构造核心产业领导力衡量指标,探讨核心产业领导力对知识溢出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产业领导力对知识溢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表现为具有领导力的核心产业通过价值链参与形式,将创新研发成果输送至非核心产业区;②地理距离加权的核心产业领导力对非核心产业区的创新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作用机制是地理距离通过制度距离弱化核心产业领导力对非核心产业区的知识溢出效应;③基于产业非对称条件下的知识溢出效应,不同属性产业以及不同区域间均表现出显著异质性。研究不仅从产业领导力角度对全球生产网络分工条件下的知识溢出研究提出了新认识,而且为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的关键阶段如何通过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推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包容性发展,作出更多中国贡献提供了重要政策建议。

    戴翔,林益安. 全球生产网络下产业领导力影响了知识溢出吗[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124-133., doi: 10.6049/kjjbydc.2021030245.
    Dai Xiang,Lin Yian. The Impact of Industry Leadership on Knowledge Spillover under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4): 124-133., doi: 10.6049/kjjbydc.2021030245.

    分享
  • 科技人才培育
  • 袁凌,谭志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134-14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70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领导底线心智在工作场所中的破坏性影响逐渐受到学者和管理者关注。基于创造力成分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从个体层次、动机视角探究领导底线心智对新生代员工创造力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对629份新生代员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证实:领导底线心智对新生代员工创造力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职场精神力在领导底线心智与新生代员工创造力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独立型自我建构负向调节领导底线心智与职场精神力间关系,并增强职场精神力的中介作用;个人—组织价值观匹配正向调节领导底线心智与职场精神力间关系,并弱化职场精神力的中介作用。

    袁凌,谭志红. 领导底线心智对新生代员工创造力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134-143., doi: 10.6049/kjjbydc.2021070153.
    Yuan Ling,Tan Zhihong. The Effect of Supervisor Bottom-line Mentality on the Creativ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Employees: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4): 134-143., doi: 10.6049/kjjbydc.2021070153.

    分享
  • 乔鹏程,张岩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144-15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1003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双创社团高质量运行成为关注热点。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与学习、行动、塑造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理论框架,通过问卷调查,实证研究创新创业社团高质量运行的影响因素并对相应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发现:创新创业社团高质量运行受到吸纳成员广度、学生自治程度、内容丰富程度、突出专业特色、教学配合紧密度5个因素的影响与共同作用;相比于研究生与已毕业人员,本科生更愿参加双创社团并且将社团活动丰富程度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乔鹏程,张岩松. 创新创业社团高质量运行的关键要素调查与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144-151., doi: 10.6049/kjjbydc.2021100339.
    Qiao Pengcheng,Zhang Yansong. Investigation and Empirical Study on Key Factors of High Quality Ope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mun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4): 144-151., doi: 10.6049/kjjbydc.2021100339.

    分享
  • 综述
  • 张静,宋子阳,邓大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152-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120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人才强国建设对于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明确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内涵和任务目标,构建世界人才强国评价指标维度和体系,采用标杆分析法对标美国等典型世界人才强国,探讨中国建设人才强国的现状特征以及与典型世界人才强国的距离。结果显示,中国仍处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的重要阶段,高层次人才集聚、人才培养与吸引、人才效能发挥3个评价维度得分相对均衡,尚未形成某一方面的明显竞争优势。全球顶尖人才集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吸引人才干事创业的发展环境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构成当前中国建设世界人才强国的短板,亟待培养造就和吸引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完善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制度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张静,宋子阳,邓大胜. 中国离世界人才强国有多远[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4): 152-160., doi: 10.6049/kjjbydc.2021120245.
    Zhang Jing,Song Ziyang,Deng Dasheng. How Far China is from the World Talent Power[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40(4): 152-160., doi: 10.6049/kjjbydc.202112024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