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7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0-04-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喻登科,陈淑婷,朱钊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1-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190897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管理创新也是企业组织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通过构建管理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效能评价体系,以获得“2017年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励的220家企业为研究对象,测度其管理创新能力与效能,并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管理创新能力与效果的作用关系及路径,以回答管理创新有效性的科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基于自我报告还是第三方报告视角,管理创新都有效;管理创新能力通过管理创新效能这一中介起到提升组织综合实力的作用。

    喻登科,陈淑婷,朱钊颍. 管理创新有效性验证及实现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1-9.,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975.
    Yu Dengke,Chen Shuting,Zhu Zhaoying. The Test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s Effectiveness and Its Realization Path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8): 1-9.,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975.

    分享
  • 李尽法,魏静静,姜红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10-1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504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创新管理领域,创新研究大多集中于宏观层面,从微观视角展开的研究较少,其中,Majchrzak等基于扎根理论提出的知识重用创新模型,是微观层面上的代表性研究成果。然而,该模型在可操作性方面有待改进,具体表现为:搜索步骤中广泛运用类比、延伸等概念性方法进行定位,缺乏具体搜索路径;分析步骤并未给出具体可实施的组合分析工具。首先,对上述两个方面进行拓展:①基于信息觅食理论中的“信息块”、“信息线”和“信息效用与处理成本比”概念、结构映射理论中的属性相似与关系相似概念及相关性理论构建创新搜索模型,使原模型的搜索步骤更加具体;②在原模型分析步骤中引入创新矩阵工具,使该步骤更易于实施。其次,提供初步经验证据,以验证其可行性。

    李尽法,魏静静,姜红丙. 微观视角下组合创新方法研究——对知识重用创新模型的改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10-18., doi: 10.6049/kjjbydc.2019050459.
    Li Jinfa,Wei Jingjing,Jiang Hongbing. Research on Innovation Method by Combining from Microscopic Perspectiv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8): 10-18., doi: 10.6049/kjjbydc.2019050459.

    分享
  • 王娜,王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19-2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1007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共享经济、企业战略导向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揭示创新文化对共享经济下企业战略导向的推动作用。从现有创新要素,即创新基因、创新人才与创新环境、创新科技与创新资源出发,探讨共享经济下企业战略导向对创新文化的需求。通过剖析我国保守性的农耕文化和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反思传统文化的制约作用。最后,结合文化进化论,深入研究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进而建构创新文化以推动共享经济下企业战略导向的有效实施,促进国家和企业在观念变革、制度建设、技术创新等方面采取措施,从而实现共享经济及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王娜,王健. 共享经济下企业战略导向的创新文化诉求与建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19-26., doi: 10.6049/kjjbydc.2019100767.
    Wang Na,Wang Jian. The Demand and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Culture of Enterprise Strategic Orientation under the Sharing Econom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8): 19-26., doi: 10.6049/kjjbydc.2019100767.

    分享
  • 张军成,李威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27-3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1205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为核心内容的新时代科技创新理论与“一带一路”理论之间存在科学的内在联系,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一方面,新时代科技创新理论作为当前指导我国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行动指南,对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主要平台,是构建人类科技命运共同体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便没有世界科技命运共同体目标的实现。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在新时代科技创新理论指引下,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必将成为全球基础科学联合研究、技术创新合作的重要范本和典型,中国也将为世界科技发展与革新作出更大贡献,为人类科技文明发展与进步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贡献。

    张军成,李威浩.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时代科技创新理论及实践路径探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27-33., doi: 10.6049/kjjbydc.2019120554.
    Zhang Juncheng,Li Weihao. Research on New Er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eory and its Practice Pat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8): 27-33., doi: 10.6049/kjjbydc.2019120554.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沈婕,钟书华,柳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34-4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50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传统发展动力逐渐式微,创新驱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需要新的经济理论解释、构建并指导各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转型。智慧专业化是一种新兴经济理论,能够较好解释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动力。智慧专业化有效支撑区域资源集聚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相关性研究,从资源内存性和外向性、资源技术和经济属性以及资源支持程度3个方面,论述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动力持续性,进而解释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资源集聚对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绩效的影响。

    沈婕,钟书华,柳婷. 智慧专业化视角下区域资源集聚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34-43., doi: 10.6049/kjjbydc.2019050084.
    Shen Jie,Zhong Shuhua,Liu Ting. Regional Innovation Resources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Innovation-driven Growth in the Perspective of Smart Specializ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8): 34-43., doi: 10.6049/kjjbydc.2019050084.

    分享
  • 陈娟,张菲菲,杨雪怡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44-5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100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我国2005—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不同类型空间权重矩阵,通过建立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创业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结果发现: 我国区域经济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机会型创业质量提高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拉动作用,会促进该区域内部及创业水平相近区域的经济增长,但可能抑制地理位置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需求型创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区域经济发展,可能抑制该区域内部经济增长,但会促进地理位置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在控制变量中,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强,溢出效应最大。

    陈娟,张菲菲,杨雪怡. 区域创业、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44-50., doi: 10.6049/kjjbydc.2019100416.
    Chen Juan,Zhang Feifei,Yang Xueyi. Analysis of Regional Entrepreneurship,Spatial Spillover and Economic Growth[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8): 44-50., doi: 10.6049/kjjbydc.2019100416.

    分享
  • 周中林,张恒,郑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51-5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1908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建立超效率DEA模型并运用视窗分析测算2010-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生态保护效率与科技服务业发展效率,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后者对前者的影响。结果表明:科研技术服务业效率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生态保护效率具有正向影响;科技资本服务业效率对当地生态保护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对其周边地区有抑制效应;科技宣传服务业未对生态保护效率产生显著影响。据此,提出长江经济带通过提高科技服务业效率改进生态保护效率的对策。

    周中林,张恒,郑军.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效率与科技服务业发展效率时空关联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51-58.,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618.
    Zhou Zhonglin,Zhang Heng,Zheng Jun. Spatial and Tim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Efficiency and Development Efficienc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8): 51-58.,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618.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何向武,周文泳,李明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59-6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8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创新生态理论和Lotka-Volterra模型,构建高技术产业技术自主研发、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3种技术创新方式间的生态关系模型,以《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技术创新相关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基于模型参数估计值,从自然增长率、规模限制性数、相互作用关系3个方面分析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关系。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整体自主研发与技术改造的生态关系是偏利技术改造竞争,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的生态关系是协同共赢,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的生态关系是偏利技术改造竞争;不同高技术产业细分行业3种技术创新方式生态关系的差异性较大。

    何向武,周文泳,李明珠. 自主研发、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生态关系研究——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59-67., doi: 10.6049/kjjbydc.2019080006.
    He Xiangwu,Zhou Wenyong,Li Mingzhu. The Enovation Ecology of R&D,Technology Re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mport:The case of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8): 59-67., doi: 10.6049/kjjbydc.2019080006.

    分享
  • 胥朝阳,赵晓阳,徐广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68-7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806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10—2017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基于实物期权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理论揭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制造业突破式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由行为金融学视角出发,考察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制造业突破式创新具有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在先进制造业中更显著;管理者过度自信可削弱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制造业突破式创新的抑制作用;相较国有制造企业,非国有制造企业受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更显著,且管理者过度自信在非国有制造企业中的调节作用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其作用机制发现,融资约束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制造业突破式创新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制造业降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寻求高质量发展机遇具有一定的启示。

    胥朝阳,赵晓阳,徐广. 风险还是机遇: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制造业突破式创新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68-76., doi: 10.6049/kjjbydc.2019080670.
    Xu Chaoyang,Zhao Xiaoyang,Xu Guang. Risk or Opportunity:the Impact of 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on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8): 68-76., doi: 10.6049/kjjbydc.2019080670.

    分享
  • 吴菲菲,韩朝曦,黄鲁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77-8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40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产业链高端获得高附加值是摆脱“低端锁定”的必经途径。集成电路产业链不同环节具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和研发需求,目前有关嵌入产业链后研发合作情况的研究不足。从产业链视角建立集成电路产业研发合作网络,采用复杂网络理论及分析方法,对嵌入产业链前后的网络规模、小世界性、无标度特征及节点影响力范围和主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价值链研发合作特征,且围绕固定核心企业的合作网络展开,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对产业进化具有重大影响,但我国在集成电路产业链研发合作网络中尚未形成影响。最后,提出增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吴菲菲,韩朝曦,黄鲁成. 集成电路产业研发合作网络特征分析——基于产业链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77-85., doi: 10.6049/kjjbydc.2019040105.
    Wu Feifei,Han Chaoxi,Huang Lucheng.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ated Circuit Industry R&D Cooperation Network[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8): 77-85., doi: 10.6049/kjjbydc.2019040105.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李雯,杜丽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86-9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5059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大学衍生企业创业实践中,与产业主体间缺乏合作默契已成为大学衍生企业向产业网络嵌入的重要阻滞因素。针对该问题,基于网络惯例新视角,从大学衍生企业学术创生背景带来的异质性入手,构建“学术印记—网络惯例—产业网络嵌入”作用模型,探索技术动荡性的调节效应。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379家大学衍生企业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大学衍生企业学术印记对网络惯例建立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在向产业嵌入过程中,网络惯例对产业网络嵌入两个维度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与结构嵌入存在倒U型关系,但正向促进关系嵌入。技术动荡性在“学术印记—网络惯例—产业网络关系嵌入”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李雯,杜丽虹. 学术印记、网络惯例与大学衍生企业产业嵌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86-94., doi: 10.6049/kjjbydc.2019050597.
    Li Wen,Du Lihong. Academic Imprints,Network Routines and University Spin-off Companies' Industrial Embeddednes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8): 86-94., doi: 10.6049/kjjbydc.2019050597.

    分享
  • 向丽,胡珑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95-10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4079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关系质量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建立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利用来自中国9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424个样本企业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研发外包中企业动态能力对其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没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但关系质量能够通过提高知识共享程度和知识转移程度,增强企业动态能力,间接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

    向丽,胡珑瑛. 研发外包情境下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95-104., doi: 10.6049/kjjbydc.2019040793.
    Xiang Li,Hu Longying.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Relationship Quality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Based on R&D Outsourcing Situ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8): 95-104., doi: 10.6049/kjjbydc.2019040793.

    分享
  • 杨金玉,罗勇根,陈世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105-11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408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结合组织学习和企业二元式创新理论,探讨成功创新经历对企业未来创新绩效的影响。以2000—2017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专利数据为基础,研究发现,成功创新经历可以显著提高企业后续专利申请数量。但是依据创新实质和创新幅度将创新分为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后,发现企业后续专利申请主要体现在利用式创新方面,不利于企业探索式创新。间接影响因素检验表明,企业间合作研发程度越高,成功创新经历越能够显著提升其后续创新质量,但是路径依赖越强的企业,其后续创新质量越差。从新的视角推进企业成功创新经历研究,就当前关于成功创新经历对后续创新绩效的影响悖论给出解释机制,同时对企业增强创新能力、维持长期竞争优势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杨金玉,罗勇根,陈世强. 企业成功创新经历与未来创新绩效[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105-114., doi: 10.6049/kjjbydc.2019040815.
    Yang Jinyu,Luo Yonggen,Chen Shiqiang. Successful Innovation Experience and Future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8): 105-114., doi: 10.6049/kjjbydc.2019040815.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吴悦,李小平,涂振洲,顾新,张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115-12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19089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知识跨越产学研各组织边界不断循环流动过程看,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基于各创新主体知识行为协同程度分为知识共享、知识创造和知识优势形成3个递进演化阶段。在此理论基础上,将动态能力引入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研究体系,构建动态能力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假设模型,对235个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中,知识共享显著正向影响知识创造和知识优势形成,而知识创造又显著正向影响知识优势形成;引入动态能力后发现,动态能力对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动态能力对知识优势形成并不具备显著影响,但动态能力通过作用于创新主体间的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行为而间接影响知识优势形成。研究结论揭示了动态能力是知识优势形成的源动力。

    吴悦,李小平,涂振洲,顾新,张莉. 知识流动视角下动态能力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115-123.,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940.
    Wu Yue,Li Xiaoping,Tu Zhenzhou,Gu Xin,Zhang Li. An Empirical Research into the Influence of the Dynamic Capability on the IUR Collaboration Innovation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Flow[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8): 115-123.,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940.

    分享
  • 杨坤,吴金玉,胡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124-13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70537QZ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创新网络节点间共生关系分类以及知识协同过程的熵变理论,以Lotka-Volterra模型为基础,将序参量指标作为调节变量,构建创新网络节点间知识协同过程机制模型;采用赋值法和控制变量法,并借助MATLAB平台对模型进行计算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创新网络知识产出水平受到节点自然增长率、节点间协同意愿指数、节点间竞争指数、节点知识熵、节点结构熵等5个因素的影响;在节点处于不同共生关系时,即使同一影响因素,对最终知识创新产出水平的影响也不一致。

    杨坤,吴金玉,胡斌. 创新网络中知识协同演化机理模型及计算实验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124-133., doi: 10.6049/kjjbydc.2019070537QZ.
    Yang Kun,Wu Jinyu,Hu Bin. Model and Computational Experiment Researchon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in Innovation Network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8): 124-133., doi: 10.6049/kjjbydc.2019070537QZ.

    分享
  • 军民融合创新
  • 孙雷霆,李春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134-14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811037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军民融合已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的攻坚期,掌握军民融合宏观发展脉络、研究趋势,客观研判军民融合时代特征十分必要。基于数据可视化,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军民融合的CSSCI、CSCD文献为研究对象,梳理归纳军民融合研究热点并进行聚类分析,探讨当前军民融合制约问题,分析军民融合中“统”、“融”、“新”、“深”4个治理要求与内涵定位,进而提出新时代军民融合治理路径,为深入研究新时代军民深度融合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孙雷霆,李春发. 军民融合时代特征、制约问题与治理路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134-143., doi: 10.6049/kjjbydc.2018110372.
    Sun Leiting,Li Chunfa. Times Features,Constraints,and Governance Path of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8): 134-143., doi: 10.6049/kjjbydc.2018110372.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何伟怡,张梦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144-15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30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区22家企业的147名主管和445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个体和企业两个层面探索资质过剩是否影响、如何影响员工创新行为。检验心理距离在资质过剩影响员工创新行为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在上述过程中的跨层调节作用。结果显示,资质过剩负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心理距离部分中介资质过剩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内向型责任、组织外向型责任和员工外向型责任)负向调节资质过剩与心理距离之间的关系。最后,从重视员工与组织之间心理距离、降低员工资质过剩感知和利用企业社会责任3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何伟怡,张梦桃. 资质过剩、心理距离与员工创新行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跨层调节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144-152., doi: 10.6049/kjjbydc.2019030510.
    He Weiyi,Zhang Mengtao. Overqualification,Psychological Distance and Employee's Innovative Behavior:Cross-Layer Moderation Effe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8): 144-152., doi: 10.6049/kjjbydc.2019030510.

    分享
  • 涂继亮,陶秋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153-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LC2018087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高校培养面向社会服务性要求人才的一种动态体现。为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基于江西省高校实地调查数据,确定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互间的相关性。以时间序列多元回归分析为主要手段,探讨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与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特征的线性关系,同时运用有序 Probit 模型解读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可能影响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的指数因子,并对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及验证,以期为促进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提升提供理论支撑。最后,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创新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论述,给出相关结论及政策分析。

    涂继亮,陶秋香.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与科技创新服务功能相关性分析及评价模型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8): 153-160., doi: 10.6049/kjjbydc.LC201808733.
    Tu Jiliang,Tao Qiuxiang. Relevanc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Mode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Service Fun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8): 153-160., doi: 10.6049/kjjbydc.LC20180873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