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7卷, 第22期 
刊出日期:2020-11-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胡锴,朱雪忠,王义,甄春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1-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0103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开展交易趋势预测和交易潜力识别,可提高平台技术信息管理水平和网上技术市场运作效率。从网上技术市场和专利情报分析理论出发,提出网上技术交易趋势预测分析指标,设计构建预测模型和相关流程方法,并以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网上挂牌专利数据为例,进行定量测度和评价分析,从而提出发展网上交易服务能力的建议。结果表明,提出的技术交易趋势预测模型与流程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可针对网上平台技术资源确定差异化预测类型及其关键影响指标,建立基于技术领域分类的平台分析体系。研究结论可为网上平台设计基于自身特点的技术信息管理策略,提高信息服务专业化能力提供参考。

    胡锴,朱雪忠,王义,甄春杰. 网上技术交易趋势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1-8., doi: 10.6049/kjjbydc.2020010350.
    Hu Kai,Zhu Xuezhong,Wang Yi,Zhen Chunjie. Research on the Trend Prediction Model of Online Technology Transa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22): 1-8., doi: 10.6049/kjjbydc.2020010350.

    分享
  • 孙国强,贾昌进,吉迎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9-1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110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我国电子信息材料行业联合专利网络抱团现象出发,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专利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通过G-N算法的模块度指标,动态识别该行业联合专利网络社群结构特征,并从整体层次分析社群的位置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电子信息材料行业存在明显的社群结构;创新网络中的社群结构具有内部连接紧密、外部连接稀疏的特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呈现社群规模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系统特征;社群在创新网络中扮演着领导人及经纪人角色。通过对联合专利网络社群的剖析,有助于了解企业合作研发行为,同时为网络社群治理和网络权力配置研究提供新视角。

    孙国强,贾昌进,吉迎东. 网络社群系统识别、结构特征及位置关系研究——以电子信息材料联合专利网络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9-17., doi: 10.6049/kjjbydc.2019110207.
    Sun Guoqiang,Jia Changjin,Ji Yingdong. System Identification,Structural Features and Location Relationship of Network Commun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22): 9-17., doi: 10.6049/kjjbydc.2019110207.

    分享
  • 张浩,赵爽,孙新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18-2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1205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理性创业时代背景下,如何把握创业机会已成为创业者普遍关心的问题。选取34位创业者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文本挖掘和多案例匹配分析方法对创业机会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编码,探究创业行为背后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在机会发现或创造阶段,创业者通过反事实思维推动的创业警觉和创业拼凑两种途径形成创意,并经过新旧认知体系的排斥与趋同形成心智模型,以揭示创业机会发现或创造的认知机制;在机会评估阶段,创业者通过对风险—收益感觉与知觉的多轮反复交互,形成第一人称机会信念和第三人称机会评估,由此揭示创业机会评估的认知机制;在机会开发阶段,创业者形成机会开发内外两种机制,外在机制围绕“探索导向—商业模式创新—新企业成长”展开,内在机制围绕换位思考、效果推理等认知因素推动企业创新、资源获取展开。结论对丰富创业认知理论和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张浩,赵爽,孙新波. 基于认知视角的创业机会发展过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18-27., doi: 10.6049/kjjbydc.2019120562.
    Zhang Hao,Zhao Shuang,Sun Xinbo. The Process Model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22): 18-27., doi: 10.6049/kjjbydc.2019120562.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宋德勇,李项佑,李超,岳鸿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28-3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060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分批次、分地区进行的低碳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77个城市2003—2017年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对低碳城市建设影响低碳技术创新的效应与机理进行系统经验考察。研究发现:①自上而下指定产生、试点单位以省为主的第一批低碳城市试点并未有效促进低碳技术创新,而自下而上申报遴选、试点单位以城市为主的第二批试点则显著推动了低碳技术进步;②政策效应机理是加大政策性研发补贴支持力度,而增加研发从业人员数量和提高经济集聚程度的传导机制并不明显;③环境规制、城市规模和资源禀赋均具有调节作用,对于环保重点城市、“两控区”城市、碳交易试点城市、规模较大城市和资源丰裕程度较低的城市而言,低碳城市建设对低碳技术创新的促增作用更加显著。

    宋德勇,李项佑,李超,岳鸿飞.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创新驱动效应评估——兼论多重嵌套试点示范机制的完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28-37., doi: 10.6049/kjjbydc.2020060660.
    Song Deyong,Li Xiangyou,Li Chao,Yue Hongfei. Does Low-carbon City Policy Spur Low-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22): 28-37., doi: 10.6049/kjjbydc.2020060660.

    分享
  • 张节,李千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38-4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0708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8—2018年中国21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评估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影响效应,并对城市异质性进行拓展分析。结果显示,智慧城市政策能够显著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且城市科技创新基础越好,政策效应越突出。据此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应从优化科技创新投入结构、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成果转化机制、优化创新空间布局等多个维度协力打造科技创新生态,整体提升科技创新实力。

    张节,李千惠. 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38-44., doi: 10.6049/kjjbydc.2020070824.
    Zhang Jie,Li Qianhui.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22): 38-44., doi: 10.6049/kjjbydc.2020070824.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李群,蔡芙蓉,张宏如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45-5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0508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科技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制造业逆势上扬的必然要求,而科技创新离不开工匠精神的践行。基于改进后的熵值法,构建工匠精神与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1-2018年中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制造业工匠精神与科技创新能力测度结果进行分析,并利用变差系数和泰尔指数考察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我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工匠精神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两者协调发展关系明显,但与实现良好协调发展尚有一定差距。其中,东部地区协调程度最高;四大区域间耦合协调度总体差异变化虽然相对较大,但呈缩小趋势;省域协调差异逐渐缩小,区域间协调差异缩小程度大于区域内缩小程度,区域内贡献率远高于区域间贡献率。

    李群,蔡芙蓉,张宏如. 制造业工匠精神与科技创新能力耦合关系及区域差异研究——基于全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面板数据的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45-54., doi: 10.6049/kjjbydc.2020050840.
    Li Qun,Cai Furong,Zhang Hongru.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Craftsmanship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Manufacturing[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22): 45-54., doi: 10.6049/kjjbydc.2020050840.

    分享
  • 戚湧,张洪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55-6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060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区域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要素有效供给。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高技术产业创新要素供给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熵法对我国创新要素有效供给现状进行评价,并度量创新要素供给协调度,从创新要素供给综合指数和子系统协调度两个方面评价创新要素有效供给水平。在此基础上将我国区域创新要素供给分为5个梯度,并运用障碍因素诊断模型,分析影响各梯度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要素有效供给实现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发现,影响有效供给的主要障碍层从2009年的压力层与状态层转变为2018年的响应层与状态层,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等成为主要障碍因素。各省域应依据自身要素供给主要障碍层和障碍因子,结合自身创新要素供给所处梯度,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强链、补链、固链相结合,实现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要素有效供给。

    戚湧,张洪瑜. 基于PSR模型的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要素供给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55-64., doi: 10.6049/kjjbydc.2020060321.
    Qi Yong,Zhang Hongyu. Evaluation of Innovation Factors Supply of Regional High-tech Industry Based on PSR Mode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22): 55-64., doi: 10.6049/kjjbydc.2020060321.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尚洪涛,宋雅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65-7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9028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选取2011—2017年中国新能源行业122家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通过研究政府环境研发补贴、企业研发投入和环境绩效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考察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的激励效应以及补贴的配置合理性问题。结果表明:一方面,环境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和环境绩效均存在滞后1~4年的影响。政府补贴促进企业研发投入,非国企比国企显著;政府补贴对环境绩效的影响在不同产权性质企业中存在较大差异,补贴显著抑制了国企环境绩效,但有效促进了非国企环境绩效。另一方面,企业研发投入与环境绩效对于后续政府补贴投入分别具有滞后1~4年和1~2年的正向反馈作用。针对国企,政府补贴决策是结果导向的,即更关注其环境绩效;对于非国企,政府补贴决策偏好过程导向,即更多地考察企业对研发活动的投入情况。研究结论可为完善中国新能源企业环境补贴政策,提高新能源企业环境研发水平和环境绩效提供参考。

    尚洪涛,宋雅希. 中国新能源企业政府环境研发补贴的动态激励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65-72., doi: 10.6049/kjjbydc.2019090282.
    Shang Hongtao,Song Yaxi. Dynamic Incentive Effect of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R&D Subsidies for Chinese New Energy Enterpri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22): 65-72., doi: 10.6049/kjjbydc.2019090282.

    分享
  • 蒋丽芹,李思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73-8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020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资源基础观与路径依赖理论,以高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沉淀冗余、跨界搜寻、战略柔性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利用SPSS23.0和Amos24.0软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沉淀冗余与高科技企业创新绩效间存在倒U型关系;技术知识跨界搜寻、市场知识跨界搜寻分别在沉淀冗余与高科技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倒U型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战略柔性在沉淀冗余对高科技企业创新绩效的倒U型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结论证实了适量沉淀冗余对高科技企业创新的重要性,有助于弥补沉淀冗余与高科技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的不足,对企业管理实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蒋丽芹,李思卉. 沉淀冗余、跨界搜寻与高科技企业创新绩效——战略柔性的调节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73-80., doi: 10.6049/kjjbydc.2020020315.
    Jiang Liqin,Li Sihui. Precipitation Redundancy,Cross-Border Search and High-Tech Companies' Innovation Performance:Regulation of Strategic Flexibil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22): 73-80., doi: 10.6049/kjjbydc.2020020315.

    分享
  • 裴旭东,薛花,王伯英,黄聿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81-8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703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整合组织动机和期望确认理论,从购买动机视角探讨企业突破性技术持续采用意愿的驱动机制。将购买动机分为效率动机、规范趋同动机和模仿趋同动机,阐述购买动机对突破性技术持续采用意愿影响的微观机理。以198家购买过云计算技术的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购买动机与突破性技术持续采用意愿间的关系,并检验满意和认知锁定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购买动机正向影响突破性技术持续采用意愿,满意和认知锁定在购买动机与突破性技术持续采用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各购买动机的中介作用路径呈现差异化。其中,效率动机的作用路径被满意和认知锁定部分中介,模仿趋同动机的作用路径被满意部分中介,规范趋同动机的作用路径被认知锁定部分中介。研究结论打开了企业突破性技术持续采用意愿的“黑箱”,对于企业深入理解突破性技术持续采用意愿的驱动机制,促进突破性技术在持续采用过程中发挥真正价值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裴旭东,薛花,王伯英,黄聿舟. 企业突破性技术持续采用意愿的驱动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81-89., doi: 10.6049/kjjbydc.2019070338.
    Pei Xudong,Xue Hua,Wang Boying,Huang Yuzhou. The Driving Force of Disruptive Technology Continuous Adoption Intention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22): 81-89., doi: 10.6049/kjjbydc.2019070338.

    分享
  • 徐琳,刘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90-9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0200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0—2017年我国沪深A股1281家上市公司数据,从企业异质性视角分析股票流动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总体来看,股票流动性会抑制企业创新,而且对后期抑制作用更大;企业规模和行业特征是影响“股票流动性-企业创新”关系的重要因素,即股票流动性对大型企业和传统行业企业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而对中小型企业和高科技行业企业具有抑制作用。进一步机制研究显示,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和交易型机构投资者在股票流动性与企业创新间起双中介作用,虽然股票流动性对二者的作用方向相反,但最终都会导致企业创新水平下降。

    徐琳,刘衍. 股票流动性与企业创新:促进还是抑制——企业异质性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90-98., doi: 10.6049/kjjbydc.2020020077.
    Xu Lin,Liu Yan. Stock Liquidity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Promotion or Inhibi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22): 90-98., doi: 10.6049/kjjbydc.2020020077.

    分享
  • 吴松强,曹新雨,蔡婷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99-10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19087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网络嵌入性是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在研究网络嵌入性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机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知识搜索条件下网络嵌入性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依据224份江苏省先进制造业集群企业数据,运用“网络嵌入性-知识搜索-企业创新能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嵌入性和知识搜索能力越强,企业创新能力越强;网络嵌入性提高对知识搜索起促进作用;利用型知识搜索在网络嵌入性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因此,企业要不断调整在集群网络中的位置,提高知识搜索能力尤其是利用型知识搜索能力,实现集群内资源优势互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吴松强,曹新雨,蔡婷婷. 网络嵌入性、知识搜索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基于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实证检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99-105.,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709.
    Wu Songqiang,Cao Xinyu,Cai Tingting.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among Network Embeddedness,Knowledge Search and Enterprise's Innovative Capability: Empirical Test based on Jiangsu Advanced Manufacturing Cluster[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22): 99-105.,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709.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孙金花,夏一平,胡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106-11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070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协同创新网络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从知识流动视角深入剖析协同创新联盟双元粘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引入知识隐藏和知识吸收能力两个调节变量,构建“联盟双元粘性-知识流动-创新绩效”理论模型框架。通过对166家协同创新联盟企业样本数据进行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硬技术粘性与软技术粘性对联盟企业创新绩效均产生正向影响,知识扩散和知识溢出在联盟粘性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知识隐藏与知识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部分通过知识流动的中介效应实现,知识隐藏直接或间接正向调节双元联盟粘性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知识吸收能力在知识扩散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倒U型调节作用。基于上述结论,提出联盟企业应正确认识不同类型联盟粘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重视基于知识合理化隐藏的非正式契约构建,联盟合作后期适当增加网络节点、拓宽知识获取渠道,通过知识有序流动促使联盟稳定合作关系形成,从而带动创新绩效提升。

    孙金花,夏一平,胡健. 知识流动视角下协同创新联盟双元粘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106-115., doi: 10.6049/kjjbydc.2020070520.
    Sun Jinhua,Xia Yiping,Hu Jian. The Influenc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lliance Dual Stickiness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with Knowledge Flow[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22): 106-115., doi: 10.6049/kjjbydc.2020070520.

    分享
  • 姜荣萍,何亦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116-12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110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员工知识分享行为已经引起学术界足够重视,但对工作场所中知识隐藏行为尚缺乏深入了解。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资源保存理论,利用306名智力型企业知识员工一手数据,构建了一个带有调节的双重中介模型,检验了组织心理所有权对知识隐藏的影响机制,包括组织公民行为和公民疲劳的中介作用及变革型领导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组织心理所有权负向预测知识隐藏行为;组织公民行为与公民疲劳在组织心理所有权与知识隐藏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变革型领导正向调节组织心理所有权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并调节组织公民行为在组织心理所有权与知识隐藏之间的中介作用,该中介作用在变革型领导水平高时更强,在变革型领导水平低时相对较弱。研究结论不仅可以丰富知识隐藏、公民疲劳等理论,还可以为企业知识管理实践提供有效参考。

    姜荣萍,何亦名. 组织心理所有权如何影响知识隐藏行为——公民疲劳与变革型领导的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116-124., doi: 10.6049/kjjbydc.2019110104.
    Jiang Rongping,He Yiming. How does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Influence Employees’ Knowledge Hiding Behavior?[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22): 116-124., doi: 10.6049/kjjbydc.2019110104.

    分享
  • 科技人才培育
  • 覃柳婷,滕堂伟,张翌,曾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125-13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190897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地理空间分析和随机面向对象模型,基于2006年与2016年中国高校合作论文数据,探究中国高校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特征及网络演化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高校间合作日益频繁,高校知识合作网络演化处于活跃期;高校知识合作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网络呈现出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985高校和211高校占据网络重要位置;网络联系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空间结构,联系强度存在地理距离衰减规律;高校知识合作网络存在7个内部成员较为稳定的高校社团,社团具有空间连片式集聚特征;中国高校知识合作网络演化受网络结构、多维邻近性以及高校自身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最为关键的推动因素是地理邻近性、互联网发达程度、认知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

    覃柳婷,滕堂伟,张翌,曾刚. 中国高校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125-133.,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971.
    Qin Liuting,Teng Tangwei,Zhang Yi,Zeng Gang. Evolu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China's Universities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Network[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22): 125-133.,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971.

    分享
  • 王庆金,魏玉凤,李翔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134-14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805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如何激发员工创新行为是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职场排斥是员工在工作中经常面对的问题,也是影响创新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以自我验证理论为基础,探讨职场排斥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193份员工问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职场排斥对组织承诺、组织认同和员工创新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组织承诺和组织认同在职场排斥与创新行为间起中介作用,职场排斥通过降低员工组织承诺和组织认同,进而抑制员工创新行为。

    王庆金,魏玉凤,李翔龙. 职场排斥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 ——组织承诺与组织认同的双重中介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134-141., doi: 10.6049/kjjbydc.2019080564.
    Wang Qingjin,Wei Yufeng,Li Xianglong.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Workplace Exclusion on Employees' Innovative Behavior[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22): 134-141., doi: 10.6049/kjjbydc.2019080564.

    分享
  • 李武威,张园园,朱杰堂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142-15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80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高管团队断裂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高管团队断裂带究竟是促进还是抑制了企业绩效尚无一致结论。基于交叉分类视角,以我国2011—2018年创业板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应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实证分析了高管团队断裂带对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创新强度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高管团队任务相关断裂带和社会分类断裂带与民营创业企业成长绩效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同时,企业创新强度对高管团队断裂带与民营创业企业成长绩效关系具有显著调节效应。具体而言,企业创新强度越高,高管团队任务相关断裂带和社会分类断裂带与民营创业企业成长绩效间的倒U型关系越显著。

    李武威,张园园,朱杰堂. 高管团队断裂带对创业企业成长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创新强度的调节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142-151., doi: 10.6049/kjjbydc.2019080285.
    Li Wuwei,Zhang Yuanyuan,Zhu Jietang.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mpacts of Top Management Team Faultlines on Growth Performance of the Entrepreneurial Firm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22): 142-151., doi: 10.6049/kjjbydc.2019080285.

    分享
  • 综述
  • 罗兴武,林芝易,刘洋,陈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152-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060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技术驱动商业社会进入平台经济时代,而平台被认为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写照,且越来越成为企业转型升维之道和竞争优势之源。利用CiteSpaceV科学计量工具,通过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采用计量综述和系统综述相结合的方法,探寻了平台研究的关键文献,展示了研究热点演进轨迹,搭建了平台研究整体理论框架,最后展望了中国情境下的平台研究。研究发现,平台研究主题经历了从技术管理平台产品创新、架构创新,到产业组织经济学的平台定价、双边市场,再到战略管理平台设计、商业模式的演变,并且交叉融合趋势明显。此外,平台理论框架可分为核心特征、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三大层次。

    罗兴武,林芝易,刘洋,陈帅. 平台研究:前沿演进与理论框架——基于CiteSpace Ⅴ知识图谱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2): 152-160., doi: 10.6049/kjjbydc.2020060214.
    Luo Xingwu,Lin Zhiyi,Liu Yang,Chen Shuai. Platform Research: Frontier Evolution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22): 152-160., doi: 10.6049/kjjbydc.202006021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