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36卷, 第22期 
刊出日期:2019-11-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马国旺,刘思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1-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19089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催生一种新技术-经济范式。成熟的技术-经济范式会从核心(领跑)国家向后发国家扩散,并为“有作为”的后发国家提供范式追赶契机,新兴的技术-经济范式则会给经过几轮范式追赶且步入“并跑”阶段的后发国家创造范式领跑的历史机遇。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三次成功跨越技术-经济范式的“卡夫丁峡谷”,目前爆发的工业智能化革命给我国带来领跑新兴范式的历史机遇。从技术-经济范式赶超角度诠释中国70年经济发展历程,在理论反思的基础上探析制约我国范式领跑的体制机制缺陷,并提出应对之策。

    马国旺,刘思源. 新中国70年的技术-经济范式追赶历程与领跑机遇[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1-9.,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916.
    Ma Guowang,Liu Siyuan. The Chasing Process and Leading Opportunities of Techno-economic Paradigms in PRC′s 70 Year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22): 1-9.,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916.

    分享
  • 项国鹏,周洪仕,罗兴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10-1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8110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创业生态系统研究逐渐得到学术界重视,但缺乏基于类型学角度的具体探讨,一直处于抽象层面,这一研究现状不利于理论建构。聚焦核心企业主导型创业生态系统构成、核心企业在创业生态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实证研究国内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以杭州云栖小镇为案例的研究显示:①核心企业基于自身核心能力及网络中心位置,联合各类主体搭建价值网络体系,通过市场化的网络治理机制与跨界开放式创新,协调多主体在创业生态系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复杂交互关系,服务于系统中创业企业发展;②在核心企业主导型创业生态系统平台搭建期,通过创业支持机制发挥主导作用。在组织运行期通过资源承诺机制、全链条孵化机制与网络嵌套机制发挥主导作用。在协同获取期,通过资源共享机制、企业协同机制发挥主导作用。

    项国鹏,周洪仕,罗兴武. 核心企业主导型创业生态系统构成与运行机制:以杭州云栖小镇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10-19., doi: 10.6049/kjjbydc.2018110137.
    Xiang Guopeng,Zhou Hongshi,Luo Xingwu. The Composi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s of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Dominated by the Core Firm: A Case Study on Yunqi Town of Hangzhou[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22): 10-19., doi: 10.6049/kjjbydc.2018110137.

    分享
  • 刘可然,何铮,杨雨曦,陈晓娟,林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20-2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204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视角,探讨中以高科技创新合作内在机理。运用理论演绎和实例分析方法,分析中以生态位耦合创新4种基本合作模式的特点及相关风险,并对中以典型合作项目双方创新“态”和“势”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中以高科技创新合作耦合模式选择建立在对合作双方创新“态”和“势”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其依赖方式和关系强弱受合作绩效的影响,并呈现出不同模式间的转换。

    刘可然,何铮,杨雨曦,陈晓娟,林曦. 中国-以色列高科技生态位耦合创新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20-26., doi: 10.6049/kjjbydc.2019020403.
    Liu Keran,He Zheng,Yang Yuxi,Chen Xiaojuan,Lin Xi. Innovation Cooperative Patterns between China and Israel's High-tech Industries: An Ecological Niche Coupling Perspectiv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22): 20-26., doi: 10.6049/kjjbydc.2019020403.

    分享
  • 钟成林,陈运平,张春艳,黄小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27-3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40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引,遵循要素-结构-功能的分析范式,从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发展的水平结构和外部性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就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对科技创新治理绩效的作用机理进行逻辑推演。结合中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发展现状,对治理绩效低下的形成机理进行系统探讨,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强度结构是决定科技创新治理绩效的关键,而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整体治理能力水平偏低、内部结构失衡是导致现行科技创新治理绩效低下的根源。与此同时,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外溢效应在不同方向上的非对称性加剧了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结构性失衡,阻碍了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整体性提升,抑制了科技创新治理绩效有效增长。因此,应加快转变治理理念,逐步构建以“创新链”为核心的现代科技创新治理模式;增强微观治理能力,构建开放包容的科技创新管理服务体系;提升中观治理能力,实行科技创新管理机构垂直管理;优化治理环境,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环境和科技交易市场环境营造纳入科技创新管理服务体系,逐步构建与现代科技创新治理理念相匹配的科技创新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评体系。

    钟成林,陈运平,张春艳,黄小平. 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对治理绩效的影响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27-34., doi: 10.6049/kjjbydc.2019040242.
    Zhong Chenglin,Chen Yunping,Zhang Chunyan,Huang Xiaoping.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overnance Ability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overnance Performa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22): 27-34., doi: 10.6049/kjjbydc.2019040242.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王嵩,张建清,范斐,周雅慧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35-4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40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协同创新要求突破创新主客体间壁垒,促进科学技术的有效流动以充分释放创新要素活力。构建了区域间科学技术流动潜力的引力模型,通过地区间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和技术距离矩阵,计算不同区域技术吸收水平,并利用改进的Romer模型计算了科学技术流动的地理壁垒、经济壁垒和技术壁垒。结果表明:①就全国整体而言,地理壁垒的约束作用最强,但在2009年以后弱化。技术壁垒的约束作用最小,在2014年以后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经济差距壁垒的变化趋势与总壁垒相同,是后期影响科学技术有效流动的最主要因素。中国科学技术流动的总壁垒呈现出在波动中减小的趋势,并先后由地理壁垒、经济壁垒和技术壁垒主导;②从空间上看,阻碍科学技术流动的非行政壁垒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东北及西部沿边地区地理壁垒较为突出,东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壁垒更为明显,而技术壁垒则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南地区。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区域间科学技术高效合理流动。

    王嵩,张建清,范斐,周雅慧. 科学技术有效流动与区域间非行政壁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35-42., doi: 10.6049/kjjbydc.2019040142.
    Wang Song,Zhang Jianqing,Fan Fei,Zhou Yahui. Flow of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Non-administrative Barriers between Region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22): 35-42., doi: 10.6049/kjjbydc.2019040142.

    分享
  • 余义勇,张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43-5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20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新常态”下,作为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重要载体的开发区,其转型升级受到广泛关注。基于产业集聚和产城融合视角,以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进行研究,梳理开发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道路及发展理念,并探讨其转型升级路径及发展模式。结果发现:①常熟经开区转型升级路径共经历了“内外并举”、“由低向高”和“由重向优”3个阶段;②聚焦特色主导产业并发挥其引领与带动作用、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是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之一;③基于“产-人-环”一体化开发区转型发展新模式,能够有效促进产业升级与园区建设间协调发展,并以此共同驱动开发区转型升级。研究结论可为中国开发区转型升级提供借鉴与参考。

    余义勇,张骁. “产-人-环”一体化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路径与发展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43-50., doi: 10.6049/kjjbydc.2019020155.
    Yu Yiyong,Zhang Xiao. Research on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Path and Development Model of Changsh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with "Production-Man-Environment"Integrated Patter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22): 43-50., doi: 10.6049/kjjbydc.2019020155.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张涵,杨晓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51-5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40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0-2016年省级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从整体、区域、产业3个维度实证分析了异质性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差异化作用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在地理经济矩阵下,各省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与人力资本空间相关性显著; 整体、行业、区域维度上,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且高端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与溢出效应,其空间间接效应均高于直接效应;低端人力资本普遍作用不显著,甚至可能产生一定逆向作用与溢出效应;男性人力资本比女性人力资本的促进作用更为普遍且强烈,尤其是男性高端人力资本。

    张涵,杨晓昕. 异质性人力资本、空间溢出与高技术产业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51-59., doi: 10.6049/kjjbydc.2019040063.
    Zhang Han,Yang Xiaoxin. Heterogeneous Human Capital, Spatial Spillover and Innovation of High-tech Industri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22): 51-59., doi: 10.6049/kjjbydc.2019040063.

    分享
  • 徐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60-6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L201808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外部技术还是发展内部技术是企业面临的重大选择,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则为这一选择增加了难度。基于2003—2017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年鉴》分地区面板数据,采用多种计量方法对高技术产业企业是引进国外技术还是购买国内技术的问题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技术吸收对企业引进国内外技术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技术改造对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的影响均显著为负,并且两个关键变量的交叉项和滞后项也显著,这一结果在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同时,企业自办机构研发对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的影响亦显著,但方向不确定。上述结果表明,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改造能力及自主创新对于企业是选择国外技术引进还是国内技术购买具有重要影响。

    徐斌. 技术吸收、技术改造与国内外技术获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60-66.,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103.
    Xu Bin. Technology Absorption,Technology Renovation and Acquisition of Foreign or Domestic Technology: Research on Static and Dynamic Panel Data based on High-Tech Indust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22): 60-66., doi: 10.6049/kjjbydc.L201808103.

    分享
  • 李敏,郭群群,雷育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67-7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4048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特定区域集聚吸引科技人才集聚,科技人才集聚呈现的空间差异性又影响区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现有研究对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互动关系忽略了空间因素,难以全面刻画科技人才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复杂关系。采用我国2007—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实证考察科技人才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空间交互效应。结果发现:我国科技人才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存在显著双向促进作用;科技人才集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科技人才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之间存在负向空间交互效应。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李敏,郭群群,雷育胜. 科技人才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空间交互效应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67-73., doi: 10.6049/kjjbydc.2019040489.
    Li Min,Guo Qunqun,Lei Yusheng. Spatial Interactive Effect between the Sci-Tech Talents Agglomeration and[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22): 67-73., doi: 10.6049/kjjbydc.2019040489.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樊志文,张剑渝,邓广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74-8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405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颠覆性创新逐渐成为后发企业的一种重要战略选择。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探讨后发企业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两种战略导向下营销能力对颠覆性创新的影响机制,构建营销能力以组织敏捷性为中介影响颠覆性创新的研究模型,进一步分析后发企业认知合法性的调节作用。以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为调研对象,并对191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后发企业由外而内营销能力对组织敏捷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由内而外营销能力对组织敏捷性存在倒U型影响;组织敏捷性在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营销能力与颠覆性创新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认知合法性正向调节了由外而内营销能力与组织敏捷性间的关系。

    樊志文,张剑渝,邓广宽. 后发企业营销能力对颠覆性创新的影响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74-81., doi: 10.6049/kjjbydc.2019040544.
    Fan Zhiwen,Zhang Jianyu,Deng Guangkuan.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Marketing Ability on Disruptive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22): 74-81., doi: 10.6049/kjjbydc.2019040544.

    分享
  • 孙丽文,任相伟,李翼凡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82-9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5039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企业绿色转型、提升企业绩效。鉴于企业发展受内外部因素的联动影响,尝试构建动态环境规制嵌入下战略柔性、绿色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采集173份有效调查问卷,通过层次回归对影响企业转型和绩效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当前情境下,战略柔性、绿色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提升效应,但是伴随战略柔性强度增大,其贡献度减小;两者交互效应能显著正向提升企业绩效,且绿色创新在不同水平的战略柔性与企业绩效关系中发挥不同中介作用,说明变革管理理念和强化绿色创新是遏制战略柔性过高导致企业绩效贡献度下降的重要措施,绿色创新对战略柔性的效应发挥起到纽带作用;动态环境规制在战略柔性、绿色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显著正向影响中存在负向调节效应,表明动态环境下政府规制政策更多地对企业决策和创新行为带来抑制效果。综合研究结果,提出企业应加强内生路径建设、注重环境规制政策引导、实现政企双赢与协同发展。

    孙丽文,任相伟,李翼凡. 战略柔性、绿色创新与企业绩效[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82-91., doi: 10.6049/kjjbydc.2019050393.
    Sun Liwen,Ren Xiangwei,Li Yifan. Strategic Flexibility,Green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22): 82-91., doi: 10.6049/kjjbydc.2019050393.

    分享
  • 周丹,李鑫,王核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92-10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50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权变视角与企业网络视角,剖析效率型、新颖型服务商业模式创新与利用式、探索式技术创新匹配对制造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并识别网络中心性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①新颖型服务商业模式创新与利用式技术创新组合匹配能够积极提升企业绩效,效率型、新颖型服务商业模式创新与探索式技术创新组合匹配对企业绩效具有抑制作用;②效率型、新颖型服务商业模式创新,利用式、探索式技术创新均能显著提升企业网络中心性和企业绩效;③网络中心性在服务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

    周丹,李鑫,王核成. 如何共舞?服务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交互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92-101., doi: 10.6049/kjjbydc.2019050328.
    Zhou Dan,Li Xin,Wang Hecheng. How to Dance Together? Performance Impac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Servic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22): 92-101., doi: 10.6049/kjjbydc.2019050328.

    分享
  • 黄萍萍,焦跃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102-11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60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自2014年6月证监会重启员工持股计划以来,已有超过8%的上市公司推出员工持股计划预案。以2010—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多时点DID研究框架,用以控制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实证检验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ESOP)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效果,以此揭示中国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实施员工持股计划(ESOP)的真实效果。结果发现:实施ESOP的企业相较于未实施ESOP的企业具有更高的创新产出,并且在信息透明度更高的企业中这种促进作用更显著;相比于国有企业,在非国有企业实施ESOP对创新活动的促进作用更强。进一步通过中介效应对机制进行检验发现,实施ESOP后可以提高管理层创新意愿进而促进创新投入。研究揭示了ESOP对企业创新活动影响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对广大投资者理解ESOP公司治理作用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黄萍萍,焦跃华. 员工持股、信息透明度与企业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102-111., doi: 10.6049/kjjbydc.2019060093.
    Huang Pingping,Jiao Yuehua. Employee Ownership,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22): 102-111., doi: 10.6049/kjjbydc.2019060093.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唐代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112-11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204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由于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是产生低质量专利的重要根源,对竞争和创新造成了严重阻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控制。当前,国家主要采取行政手段进行管制,构成一种行政规制模式,但仍存在对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规制不足的缺陷。因非正常申请专利文件引发的著作权侵权纠纷表明,专利文件享有著作权,从而构成一种对专利质量的司法控制。因此,针对抄袭、假冒他人专利文件而申请非正常专利的行为,引入司法规制模式,与行政规制构成优势互补的二元规制体系,并对两种规制模式进行立法重构,以进一步完善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规制的法律机制。

    唐代盛. 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法律规制现状、反思与重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112-117., doi: 10.6049/kjjbydc.2019020432.
    Tang Daisheng. Refl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Legal Regulation of Abnormal Patent Applic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22): 112-117., doi: 10.6049/kjjbydc.2019020432.

    分享
  • 豆士婷,刘佳,庞守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118-12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10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13-2016年中关村园区企业数据,将创新划分为创新倾向、技术绩效和经济绩效,以政策供给侧的政府补贴、税收优惠及需求侧的政府采购为研究对象,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分析供需两侧科技政策组合的技术创新协同效应。结果表明:政策支持对技术创新存在激励效应,供给侧政策对创新倾向的激励效应最强,而需求侧政策对创新绩效的激励效应更显著;不同的科技政策组合形式均对技术创新具有激励作用,并且科技政策组合对技术创新存在协同效应。

    豆士婷,刘佳,庞守林. 科技政策组合的技术创新协同效应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118-126., doi: 10.6049/kjjbydc.2019010012.
    Dou Shiting,Liu Jia,Pang Shoulin. Synergy Effects of Policy Mix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22): 118-126., doi: 10.6049/kjjbydc.2019010012.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罗建强,胡炳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127-13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30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由于供需双方知识分布不均衡和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知识缺口。基于此,从供需双方知识交互视角,解析基于知识的混合产品提供过程,厘清过程中供需知识缺口形成原因及类型,并结合海尔案例提出补救策略。结果表明:由于客户知识模糊性、企业对客户隐性知识转化的有限性以及企业内部对客户知识处理的异步性,形成了混合产品提供前的知识缺口,制约了混合产品方案设计与服务衍生质量,进而影响混合产品匹配;又由于客户对混合产品理解的局限性、企业知识输送的抽象性以及企业出于盈利与保护的知识封锁行为,使得混合产品知识不易为客户掌握,形成了混合产品提供后的知识缺口,限制了客户利用混合产品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罗建强,胡炳坤. 混合产品提供前后知识缺口识别与补救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127-134., doi: 10.6049/kjjbydc.2019030139.
    Luo Jianqiang,Hu Bingkun. Knowledge Gap Identification and Remedy before and after Hybrid Offerings Provided[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22): 127-134., doi: 10.6049/kjjbydc.2019030139.

    分享
  • 张梦晓,高良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135-14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810007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网络位置的“双刃剑”特性,从驱动机制和阻碍机制着手构建网络位置影响知识转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和灵敏度分析。结果显示:知识转移受到网络位置驱动与阻碍的双重影响;当企业占据较高的网络中心度与较少的网络结构洞时,协同效应最显著,知识转移量最大。该研究揭示了网络位置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也可为企业选择合适的网络占位提供借鉴与依据。

    张梦晓,高良谋. 驱动与阻碍:网络位置影响知识转移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135-142., doi: 10.6049/kjjbydc.2018100078.
    Zhang Mengxiao,Gao Liangmou. Driving and Hindrance:System Dynamics Study of Network Position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22): 135-142., doi: 10.6049/kjjbydc.2018100078.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赵丽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143-15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104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双重委托-代理关系模型研究科研团队成员知识创新激励机制,强化主体创新参与意识和知识贡献精神。在团队知识创新个体成员角色划分的基础上,论述团队知识创新中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进而分析双重关系中的知识创新激励机制,并提出基于人力资本价值差异的激励措施。团队层面的委托-代理关系表明,个体成员的拟线性效用令有效努力水平与其收益独立分配,符合科斯定理的“行动有效,与利益分配无关”的思想;个体层面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表明,实施基于人力资本价值的差异化激励合约,其数值模拟和参数分析结果验证了知识贡献者的产出份额、努力程度以及确定性等价收入明显得到优化。

    赵丽梅. 基于双重委托-代理的科研团队成员知识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143-151., doi: 10.6049/kjjbydc.2019010413.
    Zhao Limei. Knowledge Innovation Incentive Study on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Members based on Double Principal-Agent Mode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22): 143-151., doi: 10.6049/kjjbydc.2019010413.

    分享
  • 综述
  • 张爱琴,侯光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152-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30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澄清创新方法概念的基础上,通过筛选研究文献,应用CiteSpace Ⅲ分析了国外创新方法研究的总体特征与规律、学科分布、热点主题及演化脉络,着重剖析了创新方法的前因影响变量与结果变量,结合科技接受理论,构建了以创新者信任与感知为创新方法中介变量的作用机制模型。最后结合研究不足,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张爱琴,侯光明. 创新方法应用影响因素研究评述与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22): 152-160., doi: 10.6049/kjjbydc.2019030285.
    Zhang Aiqin,Hou Guangming. Reviews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novative Method Applic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9, 36(22): 152-160., doi: 10.6049/kjjbydc.201903028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