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1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4-05-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危怀安;聂卓;疏腊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606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牵头高校在选择合作伙伴过程中存在的主观性和盲目性问题,梳理国内外文献资料,结合2012年度“2011计划”的14个协同创新中心现状,分析了协同创新中心合作伙伴的选择原则和选择过程,绘制了协同创新中心合作伙伴选择机理图。

    危怀安;聂卓;疏腊林. 协同创新中心合作伙伴选择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4., doi: 10.6049/kjjbydc.201306068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1-4., doi: 10.6049/kjjbydc.2013060680.

    分享
  • 杜琰琰;束兰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5-1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605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金融作为中国特色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得到学术界与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科技金融创新举措效果明显,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关键融资主体,在科技金融发展中扮演着重要作用。目前商业银行服务科技金融的主要形式是科技支行,科技支行与原先科技银行的设想存有性质、定位和权限等差异,导致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不可避免地受到制约。基于文献和实地调研,分析了科技银行取代科技支行的必要性,并给出了科技银行的设立思路。

    杜琰琰;束兰根. 从科技支行到科技银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5-10., doi: 10.6049/kjjbydc.201306059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5-10., doi: 10.6049/kjjbydc.2013060598.

    分享
  • 谭祖卫;郝江培;赵昌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1-1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607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科技企业引入技术资产的概念,分析其表现形式和特征,如专属性、依附性、虚拟性、垄断性、溢出性、时效性和预期性,从金融本质对技术资产进行信用化和证券化分析。同时,从科技金融实践出发,基于金融本质和科技企业融资特征对科技金融及相关概念进行定义,为发展科技金融理论奠定基础,就如何发展科技金融提出相关建议。

    谭祖卫;郝江培;赵昌文. 基于科技金融的技术资产金融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1-14., doi: 10.6049/kjjbydc.201306078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11-14., doi: 10.6049/kjjbydc.2013060789.

    分享
  • 胡新丽;吴开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5-1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120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面临如何借鉴美国科技金融创新硅谷模式,如何利用硅谷成功经验提升总体创新实力的问题。侧重于东湖示范区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基于东湖示范区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的基本状况,对比美国硅谷的科技金融创新模式,提出了构建科技金融区域协同创新中心、构建互联网金融创新服务平台、加强科技金融创新文化建设、探索科技金融模式创新、构建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对策建议。

    胡新丽;吴开松. 光谷与硅谷:科技金融模式创新借鉴及路径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5-18., doi: 10.6049/kjjbydc.201312039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15-18., doi: 10.6049/kjjbydc.2013120395.

    分享
  • 冯秀珍;李萌;刘俊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9-2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80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技术用途角度考察并探究技术之间的关联关系对技术分析和技术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以技术的共同用途为基准,利用可视化工具考察并构建了技术之间的关联关系;其次,通过分析技术的关联关系探讨了技术关联形态,并进一步提出了可用于识别技术群的两个技术中心性度量指标;最后,对北京地区高新技术转移先进制造业项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技术分析和技术管理研究,其能发现技术群、关键节点技术及重点技术发展领域。

    冯秀珍;李萌;刘俊婉. 面向技术用途的关联关系识别方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9-23., doi: 10.6049/kjjbydc.201308014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19-23., doi: 10.6049/kjjbydc.2013080141.

    分享
  • 刘兴斌;盛锋;李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24-2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507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构建三方主体动态博弈模型,寻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过程中的动态均衡解。研究表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过程中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不一致,各主体之间存在明显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制约了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当技术推广部门不放弃投入努力时,三方主体的利益可以达到均衡。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主体间的连接机制以及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平台为基础的协调机制等相关建议。

    刘兴斌;盛锋;李鹏.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主体动态博弈及协调机制构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24-27., doi: 10.6049/kjjbydc.201305071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24-27., doi: 10.6049/kjjbydc.2013050719.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白雪洁;闫文凯;孙溪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28-3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907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测量了我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2007-2011年的经营效率和创新效率,研究发现高新区的经营效率与创新效率在区位和所处城市级别上存在背反。通过Tobit回归分析发现经营效率与贸易开放度和企业规模正相关,与工资水平负相关;创新效率与基础设施、工资和高等院校数量正相关,与企业规模和科技研发强度负相关。

    白雪洁;闫文凯;孙溪悦. 源于区位与城市政治级别差异的经营效率及创新效率背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28-33., doi: 10.6049/kjjbydc.201309078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28-33., doi: 10.6049/kjjbydc.2013090783.

    分享
  • 刘艳;张光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34-3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7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新兴的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SNM)为指导,将知识产权管理拓展至技术发展的全过程,具体包括知识产权愿景管理、学习管理、网络管理、市场培育管理与市场保护管理等5方面的内容。以广东高新区为例,详细说明了高新区知识产权战略生态位管理的一般过程与主要行为。

    刘艳;张光宇. 高新区知识产权战略生态位管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34-37., doi: 10.6049/kjjbydc.201307000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34-37., doi: 10.6049/kjjbydc.2013070003.

    分享
  • 王利军;胡树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38-4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1009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引入地理经济学的断裂点模型和加权Voronoi图,在综合评判全国19个副省级城市服务业辐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辐射区域的划分和比较,依据辐射面积、人口和经济上表现出的辐射作用差异,将其划分为全面领先型、辐射受限型、区域龙头型和次级核心型4大类型,并分别基于国家层面和城市层面提出各类城市提升服务业辐射能力的针对性建议。

    王利军;胡树华. 我国中心城市服务业辐射力差异比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38-43., doi: 10.6049/kjjbydc.201310098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38-43., doi: 10.6049/kjjbydc.2013100981.

    分享
  • 张近乐;易晨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44-5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1002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区位商及向量自回归(VAR)方法,测算我国国防科技产业主要省份航空航天制造业区位商,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度,将选取的代表省份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与地区生产总值进行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比较研究,得出了航空航天制造业对GDP的贡献程度。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对陕西省促进航空航天制造业及区域经济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张近乐;易晨晨. 比较视阈下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贡献度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44-50., doi: 10.6049/kjjbydc.201310028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44-50., doi: 10.6049/kjjbydc.2013100282.

    分享
  • 曹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51-5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205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陕西省为研究样本,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熵权灰色关联模型为基础,定量评价陕西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解析陕西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目前陕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处于快速提升阶段,总体呈现“中西居首东部偏低、南北特定地市发展迅猛”的空间格局。生态、社会、经济等各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空间差异同样显著。省辖10个地级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集群化发展态势,关中城市群特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领先于其它地市。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结论提出提升陕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

    曹辉;. 基于熵权灰色关联模型的陕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51-55., doi: 10.6049/kjjbydc.201402055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51-55., doi: 10.6049/kjjbydc.2014020554.

    分享
  • 陈文娟;任泽中;金丽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56-5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807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江苏省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高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全国内地各省市(西藏和新疆除外)近3年的高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江苏省高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江苏高技术产业的科技竞争力在全国综合排名第二,但创新投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新产品产量呈现下降趋势。为提升江苏省高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需要营造良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提高R&D资源利用率、优化R&D人员结构、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加快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产业化进程。

    陈文娟;任泽中;金丽馥. 基于面板数据的江苏省高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56-59., doi: 10.6049/kjjbydc.201308074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56-59., doi: 10.6049/kjjbydc.2013080741.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俞园园;梅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60-6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60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合法性理论出发,结合创业过程理论,从创业机会、创业者、创业资源的角度,提出了产业集群内创业合法化过程。

    俞园园;梅强. 产业集群内企业创业过程合法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60-65., doi: 10.6049/kjjbydc.201306014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60-65., doi: 10.6049/kjjbydc.2013060146.

    分享
  • 钱吴永;李晓钟;王育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66-6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60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公共决策层、支持平台层、创新主体层3个维度剖析了物联网产业创新平台的基本架构,探讨了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的动力机制、协同机制与创新机制。分别从政策体系制定、合作创新体系构建、支撑体系建设角度,提出了推动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对策,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构建与创新平台管理提供参考。

    钱吴永;李晓钟;王育红.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架构与运行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66-69., doi: 10.6049/kjjbydc.20130600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66-69., doi: 10.6049/kjjbydc.2013060057.

    分享
  • 文献;邢李志;关峻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70-7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802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介绍了GLW模型,它综合了BBV模型与LW模型的特点,即P(K)、P(W)和P(S)从BoltzmannGibbs分布向Pareto分布逐渐过渡;然后,从统计学角度探讨了现实复杂网络表现出的Levy Stable分布特点,即头端倾向于BoltzmannGibbs分布,尾端倾向于Pareto分布,并提出可以用Levy Stable分布拟合GLW模型的分布状况;最后,根据中国近年的IO数据构建了ISRN模型,并发现这类加权有向网络的P(W)和P(S)具有Levy Stable分布的特点,因此可以采用GLW模型的演化机制解释新兴产业衍生于传统产业的过程。

    文献;邢李志;关峻. 基于GLW模型的产业关联网络演化机制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70-74., doi: 10.6049/kjjbydc.201308029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70-74., doi: 10.6049/kjjbydc.2013080297.

    分享
  • 胡峰;王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75-7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100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美国制造业正从中国悄然撤离,回归本土发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美国国内政策、政治压力、海外成本上升、本土比较优势渐显及生产方式变革等。随着美国制造业回流,中国面临诸多挑战,应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如想方设法提升区位优势,竭尽全力提高创新能力以及在努力保持国际市场的同时扩大国内需求等。

    胡峰;王芳. 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原因、影响及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75-79., doi: 10.6049/kjjbydc.201310005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75-79., doi: 10.6049/kjjbydc.2013100053.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张光曦;方圆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80-8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808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并购后的整合对被兼并企业创新的影响,现有研究存在相互矛盾的观点——知识基础理论的预测是模棱两可的,而产权理论和代理理论的预测是负面的。为了调和这些争论,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解释了整合对被兼并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通过区分整合过程的两条作用路径,认为整合破坏了被兼并方原有的社会联系,却有助于形成与兼并方之间新的社会联系。根据社会资本理论,被兼并企业原社会纽带的破坏稀释了团结型资本,而新社会纽带的形成增加了桥接型资本。这两条相反路径解释了整合对被兼并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张光曦;方圆. 技术并购后整合对被兼并方创新能力的影响:社会资本的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80-86., doi: 10.6049/kjjbydc.201308081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80-86., doi: 10.6049/kjjbydc.2013080812.

    分享
  • 褚庆鑫;杨东涛;苏中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87-9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804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交互作用的视角出发,构建了竞争不完备性和企业外部关系对创业企业成长的影响机制模型。通过对139家创业企业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竞争不完备性降低了创业企业快速成长的可能性,但企业政治关联和商业关系等外部关系能够缓解竞争不完备性对创业企业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褚庆鑫;杨东涛;苏中锋. 竞争不完备性、企业外部关系与创业企业成长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87-91., doi: 10.6049/kjjbydc.201308046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87-91., doi: 10.6049/kjjbydc.2013080461.

    分享
  • 王遂昆;郝继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92-9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10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小企业研发创新中政府的引导作用十分必要。选取2007-2012年深市进行研发创新的中小企业作为分析对象,利用多元回归模型研究了政府科技政策对中小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政府创新补贴和税收支持在促进中小企业研发创新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与国有企业相比,政府补贴对中小企业研发创新的促进效应更大。最后,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王遂昆;郝继伟. 政府补贴、税收与企业研发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92-96., doi: 10.6049/kjjbydc.201401024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92-96., doi: 10.6049/kjjbydc.2014010245.

    分享
  • 丁志慧;刘伟;黄紫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97-10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60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分析了客户参与产品开发模式,按客户参与程度,将其分为封闭式创新模式、客户协同创新模式和用户创新模式,并对各自特征进行了总结。运用价值链理论,分别分析了3种模式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根据我国企业现状,就其如何将客户引入产品开发过程提出了策略建议。

    丁志慧;刘伟;黄紫微. 产品开发中客户参与程度对企业竞争力影响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97-100., doi: 10.6049/kjjbydc.201306044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97-100., doi: 10.6049/kjjbydc.2013060440.

    分享
  • 余雄军;连燕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01-10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507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企业技术中心权利、责任、协作和支持4要素出发,分析了一般企业技术中心设计应该关注的内容,提出了一种指导企业技术中心进行设计实施的太极模型。

    余雄军;连燕华. 高效型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01-105., doi: 10.6049/kjjbydc.201305071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101-105., doi: 10.6049/kjjbydc.2013050713.

    分享
  • 曾国平;温贤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06-11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70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成长力是决定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资源和能力,软环境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力有直接影响。重庆微型企业孵化基地是全国首个面向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服务的专业基地,是孵化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一次尝试,其软环境建设具有示范意义。在构建微型企业孵化基地软环境及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力要素的基础上,探讨孵化基地软环境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力的作用机理,对推动重庆乃至全国科技型小微企业软环境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曾国平;温贤江. 软环境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力作用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06-110., doi: 10.6049/kjjbydc.201307024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106-110., doi: 10.6049/kjjbydc.2013070242.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刘光富;张士彬;鲁圣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11-11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908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再生资源产业特性和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在分析产品全生命周期与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关联性的基础上,以产业政策和PLM理论为指导,为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构建了包括设计政策、制造政策、消费政策、回收利用政策、需求政策及政府管理政策等在内的产业政策框架体系。研究成果为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一个系统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对推动再生资源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刘光富;张士彬;鲁圣鹏. 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理论的再生资源产业政策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11-116., doi: 10.6049/kjjbydc.201309083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111-116., doi: 10.6049/kjjbydc.2013090837.

    分享
  • 舒文定;黎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17-12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100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科技创新是以市场价值为目标,将科技潜力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一系列创新活动。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政府在监控和协调整个社会体系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的作用和责任是提供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律制度。立足产业升级、企业转型,从科技创新制度出发,借鉴世界各国的主要做法,认为我国应从科技法律上加以改进以支持科技创新。

    舒文定;黎桦. 产业升级转型期科技创新的法律规制与支撑[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17-120., doi: 10.6049/kjjbydc.201310011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117-120., doi: 10.6049/kjjbydc.2013100118.

    分享
  • 和育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21-12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1007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针对联邦实验室国有专利的技术转移有着不同于大学的法律激励体系,具体包括将技术转移权益下放实验室、根据收益向发明人发放提成,将国有专利许可、独占许可,甚至所有权让渡给私营企业,将联邦实验室的合作研发成果归由合作方享有、获得独占许可或者不向第三方公开等,大体上可以归结为将国有专利的收益私人化、权益私有化两个方面。与美国联邦实验室的所有制性质相同,我国的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绝大部分是国有事业单位。基于此,探讨了美国联邦实验室的技术转移法律激励制度以及支撑这些改革的基本理念。

    和育东;. 国有专利的收益私人化与权益私有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21-124., doi: 10.6049/kjjbydc.201310077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121-124., doi: 10.6049/kjjbydc.2013100772.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刘力强;冯俊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25-12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805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国区域“两化融合”水平量化问题,提出了基于粗糙集和神经网络的区域两化融合水平评价模型。首先构建了区域两化融合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粗糙集进行属性约简,进而运用神经网络模型评价各地区区域两化融合水平。我国区域两化融合水平实证结果表明:基于粗糙集和神经网络模型的区域两化融合评价模型较为合理,具有很好的泛化能力。

    刘力强;冯俊文. 我国区域两化融合水平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25-129., doi: 10.6049/kjjbydc.201308059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125-129., doi: 10.6049/kjjbydc.2013080593.

    分享
  • 熊巍;祁春节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30-13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509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设置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距离同步度模型,对湖北省2001-2011年“四化”同步发展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灰色系统模型GM(1,N)对湖北省“四化”同步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近十年来“四化”同步发展水平稳步上升,2007年以来处于协调发展状态,2011年达到了优质协调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驱动指数均为正,均为“四化”同步发展的驱动因素,其中工业化和信息化驱动指数较高,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驱动指数较低。最后,根据 “四化”同步发展影响因素提出促进湖北省“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熊巍;祁春节. 湖北省“四化”同步发展水平评价与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30-135., doi: 10.6049/kjjbydc.201305095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130-135., doi: 10.6049/kjjbydc.2013050954.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董少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36-14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110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云计算作为当今世界信息产业中的一个新兴事物已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其中,云计算的知识产权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目前,云计算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是:①云计算环境下的专利权问题;②云计算环境下的著作权问题;③云计算环境下的商标权问题;④云计算环境下的商业秘密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可以从政府战略和企业战略两个层面来解决。

    董少平;. 云计算知识产权问题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36-141., doi: 10.6049/kjjbydc.201311026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136-141., doi: 10.6049/kjjbydc.2013110264.

    分享
  • 曹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42-14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807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互联网信息爆炸、信任不足、知识推广受阻的形势,真实可靠性成为技术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难题。提出以“热信息”为目标对象,根据学习者特点建立 “预评预测推荐”方案,由可信的实体组成“推荐路径”,结合专家的权威性,利用“长效机制”来克制“共谋欺骗”。最后,对技术知识的学习可靠性进行了有益的推荐性尝试和验证。

    曹云;. 基于网络知识学习的可信问题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42-146., doi: 10.6049/kjjbydc.201308073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142-146., doi: 10.6049/kjjbydc.2013080737.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梁文群;郝时尧;牛冲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47-15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905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影响高层次科技人才发展的经济环境、科技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才市场环境等6大因素入手,选择33项评价指标,运用熵权法对我国内地(除西藏外)四大区域30个省(市、自治区)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发展环境进行评价与比较。研究表明:四大区域人才发展环境差异显著,东部地区优势明显,东北地区次之,中部地区较弱,西部地区最差,区域内部各省(市,自治区)的人才发展环境也呈现明显差异。

    梁文群;郝时尧;牛冲槐. 我国区域高层次科技人才发展环境评价与比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47-151., doi: 10.6049/kjjbydc.201309050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147-151., doi: 10.6049/kjjbydc.2013090504.

    分享
  • 马晨华;褚超孚;赵雪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52-15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70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职科研队伍是研究型大学开展知识技术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实现学校长足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内研究型大学的专职科研队伍还处于建设初期,研究其建设机制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与理论指导意义。根据研究型大学的使命,分析国内研究型大学建设高水平专职科研队伍的必要性、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浙江大学近两年的实践,从岗位定位、考核评价、聘用经费筹集、与博士后队伍的一体化等方面研究专职科研队伍构建策略与机制。

    马晨华;褚超孚;赵雪珍. 研究型大学高水平专职科研队伍构建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52-156., doi: 10.6049/kjjbydc.201307012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152-156., doi: 10.6049/kjjbydc.2013070126.

    分享
  • 综述
  • 陈斌;徐维祥;王庆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57-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90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创业是创新集群的两个本质特征。对创新行为、创业活动、创新集群发展三者关系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后发现:对创新与创新集群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已经由企业创新活动视角延伸到社会规范、政治文化领域;创新集群中“集群式创业涌现”现象成为研究的重点。关于创新集群中创新与创业影响机制的研究较少,缺乏有效的分析框架,应成为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

    陈斌;徐维祥;王庆喜. 创新、创业与创新集群发展研究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9): 157-160., doi: 10.6049/kjjbydc.201309042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9): 157-160., doi: 10.6049/kjjbydc.201309042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