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1卷, 第13期 
刊出日期:2014-07-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张春博;丁堃;刘则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1-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90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IBM实验室为例,基于文献材料、网站资源和论文数据等信息,探析大型工业实验室的基础研究特征。IBM实验室基础研究方向选择是技术强项、科学主流、产业需求和科学家自由探索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机构间的合作存在官产学研协同和地理邻近性等特征,并体现了企业战略。科研人员队伍建设主要表现为遵循科学规范,建设学术特征显著的科研激励制度,实施开放的人才流动制度。这为我国企业研发机构尤其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面向产业需求的基础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张春博;丁堃;刘则渊. 大型工业实验室基础研究特征及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1-6., doi: 10.6049/kjjbydc.20130905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1-6., doi: 10.6049/kjjbydc.2013090514.

    分享
  • 张颖;孙林岩;冯泰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7-1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906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是经济运行的基本单位,承担着引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使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企业战略导向的转变。与市场导向相比,利益相关者导向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更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介绍和对比市场导向与利益相关者导向的概念及内涵,阐述从市场导向到利益相关者导向的演化过程。结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导向的优势与局限,探讨了未来研究趋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视角。

    张颖;孙林岩;冯泰文. 从市场导向到利益相关者导向[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7-10., doi: 10.6049/kjjbydc.201309069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7-10., doi: 10.6049/kjjbydc.2013090691.

    分享
  • 后士香;王翔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11-1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80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创新获利研究中,独占性问题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但现有文献对于独占性机制的内部机理以及独占性如何影响商业模式设计并没有系统、深入地研究。针对这一现象,以江苏省200家典型双创企业为样本,运用SEM软件对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商业秘密机制、互补性资产占有机制以及提前期机制四种独占性工具与独占性间关系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并对独占性和商业模式设计进行路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独占性的形成主要受企业独占性工具使用情况的影响;对于技术创业企业而言,不同的独占性会导致不同的商业模式设计。在新技术市场化过程中,根据企业自身的独占性能力进行有效的商业模式设计,可提升企业创新获利能力。

    后士香;王翔. 技术创业企业独占性对商业模式设计导向选择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11-15., doi: 10.6049/kjjbydc.201308043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11-15., doi: 10.6049/kjjbydc.2013080437.

    分享
  • 杨洋;徐忠建;胡立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16-2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700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制造能力对于市场环境和服务策略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在制造战略市场观和资源观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市场环境影响制造企业服务策略的制定,且制造能力对于市场环境和服务策略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在国际制造战略调查2009的支持下,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柔性制造能力对于市场环境和售后维护服务、计时收费服务、产品升级服务、维修服务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综合保障能力对于市场环境和售后维护服务、产品升级服务、使用培训服务、维修服务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杨洋;徐忠建;胡立润. 面向市场的制造企业服务策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16-22., doi: 10.6049/kjjbydc.201307008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16-22., doi: 10.6049/kjjbydc.2013070081.

    分享
  • 马建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23-2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606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基于由信号向信息转变过程的分析,提出了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弱信息相对存在的原因在于企业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的局限性。认为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弱信息可分为原始性和忽略性弱信息两类。企业可采取弱关系网络、信息合流、试验与应用3种方法加强对弱信息的管理,并利用弱信息进行技术创新的机会、风险和路径预测,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马建峰;.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弱信息来源与管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23-28., doi: 10.6049/kjjbydc.20130606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23-28., doi: 10.6049/kjjbydc.2013060627.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彭中文;黄玉妃;李海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29-3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30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链治理是产业链升级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技术主导型产业链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分析了技术主导型产业链治理现状,发现技术主导型产业链创新能力不强、知识共享和人际信任不充分、产业链整合能力弱等因素导致技术主导型产业链难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其次探讨了技术主导型产业链3种典型的组织形态,并分析了技术主导型产业链主要有模块化、领导型和科层式3种治理模式;针对技术主导型产业链治理困境,提出建立技术主导型产业链知识共享、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等机制。

    彭中文;黄玉妃;李海海. 技术主导型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29-33.,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16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29-33.,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164.

    分享
  • 刘英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34-3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120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应对全球新产业革命过程中,制造业高端化的协同创新驱动越来越重要。在对企业知识网络进行协同创新驱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全国28个制造业2003-201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制造业高端化的协同创新因素作用程度,进而运用社会网络方法探讨了企业知识网络各主体的协同创新互动机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企业知识网络的协同创新驱动机制尚未完全构建,需要增强重点企业在协同创新中的主导地位、营造企业知识网络协同创新环境、提升产学研合作的核心地位、构建企业知识网络协同分工和协调机制等,从而提升制造业协同创新效能,完善协同创新驱动机制。

    刘英基;. 基于企业知识网络的制造业协同创新机制优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34-39., doi: 10.6049/kjjbydc.201312043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34-39., doi: 10.6049/kjjbydc.2013120433.

    分享
  • 郑向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40-4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60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间合作网络的小世界性能提高信息流通速度和知识转移效率,进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基于中国汽车行业企业间联盟网络,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网络集聚系数与平均路径长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显著提高企业创新产出绩效,而网络集聚系数对企业创新产出呈倒U型影响,并对网络距离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呈现倒U型调节效应。

    郑向杰;. 合作网络“小世界性”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40-44., doi: 10.6049/kjjbydc.201306007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40-44., doi: 10.6049/kjjbydc.2013060072.

    分享
  • 郭翔;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45-4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1008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应急科技支撑体系的完善来促进应急产业发展,是一条可行路径。鉴于此,从应急产业发展的核心矛盾入手,对应急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进行了界定,构建了应急科技支撑体系的系统框架,提出了应急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意见。

    郭翔;. 应急产业科技支撑体系构成与功能设计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45-48., doi: 10.6049/kjjbydc.201310080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45-48., doi: 10.6049/kjjbydc.2013100800.

    分享
  • 那军;孙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49-5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507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商业化利用是企业获得价值增值的主要手段。探讨了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拥有的技术为其创造价值。跨国公司可以在企业边界以内应用技术,也可以在企业边界以外利用技术。后者在跨国公司追逐商业利益上日益重要。跨国公司的决策者们需要在内部和外部技术利用方式之间权衡,考虑风险、辅助资产、技术特性等因素确定最合适的技术利用模式。

    那军;孙瑶. 跨国公司国际市场技术利用模式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49-53., doi: 10.6049/kjjbydc.201305074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49-53., doi: 10.6049/kjjbydc.2013050746.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李燕萍;沈晨;罗静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54-5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40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及其与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的协同,是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台湾新竹科学园以企业创新为主导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对大陆科学园区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剖析了新竹科学园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各创新要素定位及其协同机理,分析了以企业创新主体建设为核心的新竹科学园区域创新体系形成进程,由此提出对大陆政府、科学园发展的建议。

    李燕萍;沈晨;罗静子. 基于企业创新主导的区域创新体系及其要素协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54-58., doi: 10.6049/kjjbydc.201404003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54-58., doi: 10.6049/kjjbydc.2014040037.

    分享
  • 孙耀吾;韩冰;黄万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59-6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1208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高技术服务创新网络中,参与主体生态位重叠与竞合关系复杂。应用生态位理论中LotkaVolterra原理,构建企业生态位演化模型群,并进行系统仿真,揭示不同类型高技术服务创新网络参与主体的动态竞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位重叠的创新主体间只有采取合作共生模式,才会产生企业生态位协同进化;片面追求自身发展的单向思维模式,反而可能导致企业生态位被逐渐侵蚀。该研究结论对于探索科学治理创新网络、促进企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孙耀吾;韩冰;黄万艮. 高技术服务创新网络生态位重叠企业竞合关系建模与仿真[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59-63., doi: 10.6049/kjjbydc.201312081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59-63., doi: 10.6049/kjjbydc.2013120818.

    分享
  • 汪潘义;吴凤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64-6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3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平台,采用文献计量法和数理统计法,分别从研究时间、空间分布、主题内容、作者情况、合著情况5个方面,对1997-2012年我国区域产业同构问题研究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基于此,展望了我国区域产业同构研究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汪潘义;吴凤平.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我国区域产业同构问题研究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64-67.,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00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64-67.,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006.

    分享
  • 周宏;张皓;劳沛基;刘大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68-7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110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Web2.0下的消费者互动更加频繁,更具有自主性,产生的效果也更持久、深刻。网络互动中,在共同氛围、压力等因素的作用下网络群体呈现趋同特征,对个体消费者的认知与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互动中群体趋同的3种机制即认知性趋同、情绪性趋同、社会性趋同,并探讨了个体因素、群体因素和情境因素3类影响要素对网络群体互动趋同效应的影响和作用机理。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周宏;张皓;劳沛基;刘大海. 网络互动中的群体趋同效应及其影响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68-72., doi: 10.6049/kjjbydc.201311045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68-72., doi: 10.6049/kjjbydc.2013110450.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潘佳;刘益;王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73-7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705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资源观理论,技术创新是企业拥有的珍贵资源和能力,对企业社会绩效产出水平有重要作用。基于该观点,利用二手数据对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责任绩效、环境绩效、社会责任绩效、责任管理绩效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并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分别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对市场责任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责任绩效都具有正向作用;对于民营企业,企业技术创新只对责任管理绩效有促进作用。

    潘佳;刘益;王良. 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社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73-77., doi: 10.6049/kjjbydc.201307055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73-77., doi: 10.6049/kjjbydc.2013070556.

    分享
  • 张振刚;李晓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78-8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707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链构建为装备制造后发企业进行技术追赶提供了新思路。依据装备制造业特点,将技术链分为组装技术、一般元部件技术、核心元部件技术和系统技术。后发企业技术链构建遵循“外围技术—核心技术”的顺序,技术链构建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核心元部件技术与系统技术构建。案例研究表明,在技术链构建过程中,通过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可实现技术链升级。

    张振刚;李晓杰. 基于技术追赶的装备制造后发企业技术链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78-82., doi: 10.6049/kjjbydc.201307076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78-82., doi: 10.6049/kjjbydc.2013070769.

    分享
  • 韦雪艳;闫雅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83-8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80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微企业拥有区别于成熟企业和大企业的属性特征。为了深入解析小微企业创业决策过程,构建了创业学习、差错取向、机会识别与决策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对249家小微企业创业者的实证分析得出:创业决策各维度与创业学习、差错取向、机会识别行为显著相关;创业学习、差错取向、机会识别行为可以有效预测创业决策;机会识别行为在创业学习和创业决策速度、决策正确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机会识别行为在创业学习和创业决策认同度之间未起中介作用,机会识别行为在差错取向与创业决策速度、决策认同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差错取向与创业决策的正确度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韦雪艳;闫雅翠. 小微企业创业决策过程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83-87., doi: 10.6049/kjjbydc.201308017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83-87., doi: 10.6049/kjjbydc.2013080176.

    分享
  • 毛荐其;余光胜;徐艳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88-9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804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变异过程包括新技术发明和旧技术改造。知识与信息是技术的遗传物质,即技术基因,决定技术性状。技术通过技术基因渐变或突变发生变异。技术在变异过程中,受自身和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技术进化与自然界中的生物进化相似,技术变异是技术进化的基础;技术变异与生物变异又存在显著差异,其过程更为复杂。技术变异可以脱离产品而存在,在变异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大,现代社会技术变异呈现加速进化的态势。

    毛荐其;余光胜;徐艳红. 产品创新中的技术变异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88-90., doi: 10.6049/kjjbydc.201308042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88-90., doi: 10.6049/kjjbydc.2013080422.

    分享
  • 罗运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91-9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1100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内部软环境对企业创新影响深远,而在软环境方面我国与日、韩具有很强可比性。在对企业创新环境等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企业创新环境特别是内部软环境各种因素构成,并通过问卷调查和比较研究,探讨限制我国企业创新的主要内部软环境因素及改善对策。

    罗运鹏;. 我国企业创新内部软环境限制因素及改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91-96., doi: 10.6049/kjjbydc.201311009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91-96., doi: 10.6049/kjjbydc.2013110096.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朱相宇;乔小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97-10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1006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客观衡量专利池促进效率和抑制效率的综合效果出发,构建了基于垄断行为确定、行为结果认定和因果关系判定的国外专利池反垄断的BEC决策标准以及标准值域确定方法,实证分析了2004年我国企业在美起诉DVD 3C专利池案件,提出了国外专利池反垄断的对策性建议。

    朱相宇;乔小勇. 国外专利池反垄断决策方法及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97-102., doi: 10.6049/kjjbydc.201310060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97-102., doi: 10.6049/kjjbydc.2013100603.

    分享
  • 黄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103-10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10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定量统计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等方法引入地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研究领域,以239项地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为样本,运用上述方法对样本政策的时间分布、类型分布、地域分布、政策作用领域及主题、特征变迁进行了分析,并对地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思考。

    黄菁;. 我国地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发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103-108., doi: 10.6049/kjjbydc.201401026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103-108., doi: 10.6049/kjjbydc.2014010265.

    分享
  • 郑卫华;闫凌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109-11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0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互助基金是源于组织内部的一种合作投资方式,在医疗、扶贫、慈善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然而其始终存在资金规模小、缺乏杠杆、发展空间有限等弊端。当互助基金借助商业银行的力量时,这些弊端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互助基金的有限责任、风险共担、自愿互助、利益共享的设计理念,对缺乏抵押物的科技型小微群体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深入研究互助基金运作原理的基础上,探讨了科技型小微企业互助基金运作模式及优劣势,认为互助基金融资模式非常适合科技型小微企业。

    郑卫华;闫凌州. 科技型小微企业互助基金运作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109-112.,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34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109-112.,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345.

    分享
  • 军民融合创新
  • 卢小高;李湘黔;黄朝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113-11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04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领先的军事技术和先进的武器装备与其国防研发投资紧密相关。美国在战略上高度重视研发投资对保持军事优势的作用,能够着眼于长远响应军事需求的变化,坚持均衡发展与重点投入相结合,通过建立军民一体化的研发体制保证研发投资的高效率。美国国防研发投资规模在长期内逐步增长,但在短期内存在一定的周期性。与其它国家相比,美国国防研发投资占国防费的比例较高。美国把对空军的研发投资摆在优先位置,而国防部本部的研发投资也日趋重要。从结构上看,美国对国防科技基础和产品开发的投资比例相对比较稳定,大致维持在1∶4左右。最后,从美国国防研发投资的战略和特点中得出了4点主要启示。

    卢小高;李湘黔;黄朝峰. 美国国防研发投资:战略、特点与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113-118.,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40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113-118.,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406.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张玉臣;王兆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119-12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503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科研项目分类方式进行综述、对科研项目经济属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政府资助的公共科研项目为研究对象,以政府为项目绩效评估主体,以政府追求的科学性、战略性及公共性3个基本目的为依据,对公共科研项目进行了进一步分类,研究了不同类型公共科研项目的绩效表达方式。随后,基于6个科研项目绩效评估案例,剖析了现有科研项目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张玉臣;王兆欢. 公共科研项目的基本追求及绩效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119-123., doi: 10.6049/kjjbydc.201305035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119-123., doi: 10.6049/kjjbydc.2013050354.

    分享
  • 吴菲菲;张广安;张辉;黄鲁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124-12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80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专利质量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利用文献计量方法确定专利质量评价指标和权重,并给出了专利质量评价指数。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对指标进行删减,利用OECD给出的生物技术专利IPC分类号,结合医药特征关键词对专利进行筛选,最终得到全国不同省(区、市)生物医药行业专利质量评价指数。研究结果表明,所确定的专利质量指数是有效的,我国生物医药行业专利质量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台湾、香港和江苏。最后提出提高专利质量的对策建议。

    吴菲菲;张广安;张辉;黄鲁成. 专利质量综合评价指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124-129., doi: 10.6049/kjjbydc.20130807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124-129., doi: 10.6049/kjjbydc.2013080760.

    分享
  • 陈华;祝琴;喻登科;高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130-13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707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江西省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调研,从技术研发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环境支撑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盈利能力等方面构建了江西省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提升江西省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陈华;祝琴;喻登科;高燕. 江西省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130-134., doi: 10.6049/kjjbydc.201307070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130-134., doi: 10.6049/kjjbydc.2013070708.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耿合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135-14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708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四地市企业的203份调研问卷,提出了互惠性与自利性企业文化、知识获取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假设模型,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模型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互惠性企业文化对企业短期创新绩效和长期创新绩效均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自利性企业文化对短期创新绩效有正向作用,而对长期创新绩效有负向作用;互惠性企业文化对知识获取具有正向影响,自利性企业文化对知识获取影响不显著;知识获取在互惠性企业文化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耿合江;. 知识获取视角下互惠性与自利性企业文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135-140., doi: 10.6049/kjjbydc.201307083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135-140., doi: 10.6049/kjjbydc.2013070838.

    分享
  • 杨晶玉;丁鑫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141-14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1105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M型组织在大型企业集团中得到广泛应用。基于综观经济学理论,结合厂商决策变量,运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研究M型厂商在隐性知识转移前后的决策问题。对于总厂,隐性知识被转移后,需求以及边际成本的共同变化决定了价格变化;对于分厂,价格和边际成本的变化决定了分厂的产量变化;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总厂与分厂才会有动力进行隐性知识转移。

    杨晶玉;丁鑫. M型厂商隐性知识转移的综观经济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141-144., doi: 10.6049/kjjbydc.20131105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141-144., doi: 10.6049/kjjbydc.2013110584.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徐光耀;杨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145-1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110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构建我国人才产出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全球60个国家进行国际比较,对我国人才产出能力进行了客观评价。结果显示,我国人才产出能力自1999年后改善较快,尤其是在人才产出效率方面,但人才产出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产出不强,从而造成了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局面,理顺人才产出结构与增强高端人才竞争力是我国人才工作的重点。

    徐光耀;杨超. 我国人才产出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国际比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145-149., doi: 10.6049/kjjbydc.201311017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145-149., doi: 10.6049/kjjbydc.2013110177.

    分享
  • 郑巧英;王辉耀;李正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150-15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505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人才在全球培养、在全球工作、被全球争夺,催生了全球范围的人才流动市场,各国在全球化市场中既合作又竞争。系统地梳理了技术移民、留学、阶段性流动以及人才回流、人才环流与共享等全球人才流动形式及其影响因素,最后,针对我国完善人才制度、利用好全球科技人才提出了政策建议。

    郑巧英;王辉耀;李正风. 全球科技人才流动形式、发展动态及对我国的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150-153., doi: 10.6049/kjjbydc.201305059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150-153., doi: 10.6049/kjjbydc.2013050597.

    分享
  • 综述
  • 张文红;陈爱玲;赵亚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154-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1100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Teece以独占性机制和互补资产为核心建立了创新获利理论以来,大量研究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创新获利理论的发展。为了加深对这一重要前沿理论的理解,利用系统回顾法对Teece创新获利理论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情境、研究方法以及近30年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总结,并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张文红;陈爱玲;赵亚普. 如何从创新中获取收益[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3): 154-160., doi: 10.6049/kjjbydc.201311007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13): 154-160., doi: 10.6049/kjjbydc.201311007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