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年 40卷 11期
刊出日期:2023-06-10

产业技术进步
科技管理创新
企业创新管理
区域科学发展
科技人才培育
数字创新专栏
   
数字创新专栏
1 黄大禹,谢获宝,邹梦婷,孟祥瑜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作用机制与影响渠道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能够深刻重塑并赋能经济,企业作为宏观经济的微观载体,在数智时代下发挥何种微观效应?以企业风险承担作为切入点,剖析微观企业数字化转型对风险承担水平的内在作用机制。通过理论剖析与大样本实证检验,揭示微观主体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重要影响。具体来看,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并维持自身财务稳定性。基于产权属性相异的横截面检验发现,相较于非国有企业,数智赋能对国有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提升效应更为显著。数智赋能对于财务稳定性同样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并未表现出属性上的差异。数字化转型对高科技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具有显著性,而对非高科技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并不具备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两类企业财务稳定性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前述影响效应通过提升微观主体内部控制水平、降低环境不确定性提升企业经营获利能力,从而促进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提升。
2023 Vol. 40 (11): 1-10 [摘要] ( 638 ) [HTML 1KB] [PDF 1213KB] ( 1317 )
11 叶丹,姚梅芳,葛宝山,赵丽仪
数字技术驱动传统非互联网企业数字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组织合法性的调节作用
近年来,数字技术给企业发展和创新研究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学界呼吁构建新理论解释企业数字创新形成机理。基于资源基础观和制度理论视角,系统分析传统非互联网企业如何通过匹配技术资源(IT能力)和社会属性资源(组织合法性)实现数字化转型以获取数字创新绩效,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进一步对275份传统非互联网企业样本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和Bootstrap分析,并对理论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IT能力和应用数字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型对传统非互联网企业数字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应用数字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型对IT能力和数字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中介效应;组织合法性对IT能力、应用数字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创新绩效的中介效应具有进一步调节作用。结论说明传统非互联网企业能够利用技术投资构建IT能力以促进数字创新绩效提升,而通过技术资源和具有社会属性的合法性资源匹配实现数字化转型,能够获取更多数字红利。
2023 Vol. 40 (11): 11-18 [摘要] ( 145 ) [HTML 1KB] [PDF 1215KB] ( 346 )
19 郑勇华,孙延明,尹剑峰
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赋能、吸收能力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
基于吸收能力理论视角分析平台数据赋能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在作用机理。采用239份来自全国部分地区制造企业调查问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平台数据赋能的3个子维度中,平台连接能力、平台智能能力和平台分析能力均显著正向影响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吸收能力分别中介平台连接能力、平台智能能力、平台分析能力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系;数字化导向正向调节吸收能力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系;数字化导向正向调节平台连接能力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系,但在平台智能能力、平台分析能力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数字化导向正向调节平台连接能力通过吸收能力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的促进作用,但在平台智能能力、分析能力分别通过吸收能力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正向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2023 Vol. 40 (11): 19-30 [摘要] ( 228 ) [HTML 1KB] [PDF 1350KB] ( 439 )
31 侯光文,刘青青,刘启雷
双重价值链嵌入与创新绩效倒U型关系研究——企业数字化的中介作用与组织韧性的调节作用
数字经济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数字化深刻影响并优化价值链配置。结合动态能力理论和嵌入理论,从数字化视角研究企业嵌入全球及区域双重价值链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探讨本土企业通过数字化连接和配置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而提升产业链和重构价值链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通过嵌入双重价值链实现短期创新溢出效应,但过度依赖双重价值链则会削弱创新动力和协作效能;通过企业数字化行为整合数据价值链成为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有效方式,并在价值链嵌入与创新绩效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组织韧性正向调节双重价值链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论可为拓展双重价值链嵌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提供数字化转型视角,并为企业根据实践需求适度嵌入价值链、打造组织韧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023 Vol. 40 (11): 31-39 [摘要] ( 235 ) [HTML 1KB] [PDF 1211KB] ( 678 )
科技管理创新
40 毛毅翀,吴福象,葛和平
风险投资、专利权行政保护与关键技术创新
在当前中国关键技术缺失问题亟须解决且风险投资发展迅速背景下,构建包含不同投资机构参与的企业创新决策理论模型,探讨风险投资对于不同技术类型创新决策的影响,并引入专利权行政保护,分析其能否正向调节风险投资对关键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然后利用2010—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风险投资能够显著促进企业非关键技术创新,但对于关键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同时,加强专利权行政保护能够提升风险投资对关键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作用。由此,提出优化风险投资管理、完善专利权保护和引导企业创新等建议。
2023 Vol. 40 (11): 40-50 [摘要] ( 175 ) [HTML 1KB] [PDF 1224KB] ( 191 )
51 刘澄,谢文静,刘畅,鲍新中
中国情境下知识产权证券化风险分散机制研究——一个多案例比较分析
当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数量较多、融资需求旺盛,发展知识产权证券化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有效途径,然而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低,知识产权服务市场不完善使知识产权证券化发展存在较多障碍。风险分散是我国发展知识产权证券化面临的首要挑战,也是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关键环节。选取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典型案例,比较分析其风险分散机制设计方案。研究发现:4个典型案例采用五层风险分散机制设计,第一层筛选入池科技型中小企业及其知识产权;第二层对基础资产设置担保机制;第三层对优/次债券结构进行分层;第四层实现现金流超额覆盖;第五层引入差额支付承诺人。五层风险分散机制设计有助于提高证券化产品市场吸引力,弥补现有知识产权证券化风险分散机制设计的不足,助力中国知识产权证券化发展。
2023 Vol. 40 (11): 51-59 [摘要] ( 159 ) [HTML 1KB] [PDF 1417KB] ( 403 )
区域科学发展
60 谷斌,廖丽芳
新基建投入与科技创新能力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演进
基于新基建投入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的耦合机理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评价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与标准差椭圆模型,测算2013—2020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新基建投入与科技创新能力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分析其空间集聚水平与时空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新基建投入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指数逐年提升,呈现由东至西梯度递减分布格局;②各省市新基建投入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的耦合协调度渐增,但超过1/2的省市属于耦合失调型,尚未形成良好的耦合发展态势;③新基建投入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的耦合协调度呈显著空间正相关性,表现为东部高值集聚区与西部低值集聚区;④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不均衡。最后,结合全国四大区域新基建投入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耦合协调度的区位分布及演变历程,因时因地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2023 Vol. 40 (11): 60-70 [摘要] ( 165 ) [HTML 1KB] [PDF 2190KB] ( 307 )
71 杨力,尚超,杨建超
共生理论视角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特征研究
基于科学转移思路,将耗散结构理论中的Brusselator经典模型移植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分析中,同时,结合共生理论,围绕共生单元、结构与模式、网络与环境等生态特征,构建“创新投入—创新环境”要素指标体系,进而运用“全局熵—突变级数”评价模型刻画系统耗散演化过程。基于对2013—2020年我国四大国家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演化状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我国四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同时满足小幅涨落、非线性耦合等耗散结构形成条件;②样本点耗散评价值呈正向演化,说明系统逐步向耗散结构演化,2015—2020年四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创新环境(经济、市场、技术)显著优化,对区域创新活力及创新成果转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③样本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耗散演化持续向高区域创新投入—高水平区域创新环境方向发展。基于实证分析结果,从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完善协同体制机制、培育企业主体以及形成良性循环等方面对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2023 Vol. 40 (11): 71-81 [摘要] ( 277 ) [HTML 1KB] [PDF 3585KB] ( 224 )
产业技术进步
82 宣烨,彭婕
创新型城市建设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2004—2020年中国地级市与A股服务业上市企业匹配数据,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探究试点政策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创新型城市建设有助于提升试点城市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工具变量检验、逐年匹配检验、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机制检验表明,试点政策通过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集聚程度等主要路径助推服务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基于企业与城市特征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创新型城市建设对高知识密集度、低融资约束企业以及位于沿海城市、高法治水平区域企业的政策效果更显著。研究结论可为现阶段我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重要启示。
2023 Vol. 40 (11): 82-91 [摘要] ( 122 ) [HTML 1KB] [PDF 1456KB] ( 408 )
92 陈丛波,叶阿忠,林壮
城市群圈层结构下的协同创新与产业升级
采用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半参数二机制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动态空间效应及其城市异质性。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升级具有显著动态性和空间相关性,邻近城市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动态空间效应不可忽视;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产学合作专利均能在短期和长期推动邻近城市产业升级,但中心城市对协同创新的政府资助在长期内不利于外围城市产业升级;协同创新对本地城市产业升级的当期作用呈现边际递减趋势,维持中心城市产业升级优势更多需要来自邻近城市协同创新对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而不是中心城市自身协同创新优势。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认识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动态空间效应,对推动圈层结构下的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创新一体化发展,进而实现城市群整体产业升级具有现实意义。
2023 Vol. 40 (11): 92-100 [摘要] ( 152 ) [HTML 1KB] [PDF 1201KB] ( 460 )
企业创新管理
101 王福世
国家重点实验室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了吗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依托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战略举措。聚焦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从理论层面探讨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将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联系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可以显著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其通过企业研发资金投入、企业科技人才积累、企业科技研发效率影响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科技人才积累的正向机制效应大于研发资金投入的正向机制效应,企业科技研发效率的机制效应最低且为负向。
2023 Vol. 40 (11): 101-111 [摘要] ( 146 ) [HTML 1KB] [PDF 1245KB] ( 289 )
112 辛本禄,穆思宇
战略创业理论视角下服务创新驱动机制研究——一个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服务创新成为影响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探究制造企业服务创新驱动机制,基于集合论思想与战略创业理论,选取创业导向、动态能力以及企业规模作为条件变量,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对173家制造企业进行研究,探寻创业导向、动态能力与企业规模对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任何单一条件均不能成为驱动服务创新的必要条件,存在5种类型的服务创新路径,且每条路径具有等效性。结论可丰富服务创新领域与战略创业领域相关研究,为企业服务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023 Vol. 40 (11): 112-121 [摘要] ( 157 ) [HTML 1KB] [PDF 1246KB] ( 403 )
122 黄绍升,闫春
要素协同驱动电商平台互补企业创业绩效组态路径研究
随着电商平台数字技术进步,平台数字功能应用成为互补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基于TOE分析框架,以334家电商平台互补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组态视角分析数据支持功能应用、社群支持功能应用、资源拼凑、场景化创新、环境不确定性和创业政策导向6个因素对互补企业创业绩效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平台互补企业创业绩效是多个前因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不存在单一必要条件;影响互补企业高创业绩效的前因组态存在技术驱动政策支撑型、技术驱动不确定性催化型、数据驱动创新型、社群—资源协同型和全维度要素协同型5种类型;互补企业非高创业绩效存在两条组态路径,且与高创业绩效驱动路径具有因果非对称性。结论可深化对平台生态系统的理解,并为电商平台互补企业经营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2023 Vol. 40 (11): 122-130 [摘要] ( 214 ) [HTML 1KB] [PDF 1215KB] ( 361 )
131 尉晓亮,张庆,杨汉明
企业家情怀、风险承担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
以湖北省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问卷调查数据与企业专利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法、Sobel检验和Bootstrap检验等方法,从风险承担能力视角考察企业家情怀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讨这种创新激励效应对创新质量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企业家情怀能够显著改善创新绩效;风险承担能力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相对于外观设计与实用新型专利,企业家情怀的创新激励主要体现在发明专利上;具有高尚情怀的企业家策略性创新倾向水平较低,企业创新质量较高;政府补助对企业家情怀的创新激励发挥正向调节作用。结论可为大力弘扬企业家情怀,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与创新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2023 Vol. 40 (11): 131-140 [摘要] ( 198 ) [HTML 1KB] [PDF 1240KB] ( 444 )
科技人才培育
141 袁凌,童瑶,王钧力
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行为对员工创造力的双刃剑效应:基于赋权奴役悖论
基于赋权奴役悖论,通过334名员工纵向数据分析,探究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行为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行为对员工创造力存在“双刃剑”效应;工作进度位置控制和心理脱离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多重任务倾向负向调节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行为对心理脱离的消极作用,以及心理脱离在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行为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中介作用;多重任务倾向正向调节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行为对工作进度位置控制的积极作用,以及工作进度位置控制在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行为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2023 Vol. 40 (11): 141-150 [摘要] ( 260 ) [HTML 1KB] [PDF 1282KB] ( 616 )
151 周燕,钱慧池,王楠
隐性知识共享对知识型员工越轨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角色宽度自我效能与工作繁荣的链式中介作用
在知识经济和创新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面临内外环境变革的双重压力,如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知识管理机制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隐性知识是影响企业知识演进的关键基础,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知识文化的载体和创新升级的源泉,具有强烈的内在激励响应动机,越轨创新则是员工在内在积极心理动机驱动下产生的主动创新行为,因此,研究隐性知识共享是否以及如何促进知识型员工越轨创新是值得现代管理者关注的重点问题。运用社会认知理论,结合“认知—动机—行为”传导机制,探讨隐性知识共享、角色宽度自我效能、工作繁荣与越轨创新的作用边界,采用层次回归分析、Bootstrap法,基于494份知识型员工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隐性知识共享正向影响知识型员工越轨创新;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繁荣在二者内在影响机制中发挥中介作用;角色宽度自我效能和工作繁荣在隐性知识共享与越轨创新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2023 Vol. 40 (11): 151-160 [摘要] ( 235 ) [HTML 1KB] [PDF 1221KB] ( 339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