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8卷, 第23期 
刊出日期:2021-12-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李瑞,梁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1-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20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颠覆性创新是战后美国走上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源泉,但在金融资本介入下,美国形成政府资助的基础研究与产业界资助的应用研究之间的“死亡之谷”。40年间,美国在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努力,运用了多种政策工具。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凸显美国由于制造业空心化导致的“死亡之谷”困境,先进制造计划成为美国克服危机、重塑“美国优先”的战略决策。美国先进制造战略部署是美国发展型网络国家的典型案例,基于发展型网络国家理论视角,深入剖析美国先进制造计划的顶层设计、组织部署和运行机制,发现美国力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战略愿景压力和自下而上的技术选择推力,共同促进新的创新生态形成,最终形成变革性力量,跨越“死亡之谷”。

    李瑞,梁正. 发展型网络国家何以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美国先进制造产业联盟解读[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1-9., doi: 10.6049/kjjbydc.2021020446.
    Li Rui,Liang Zheng. How can Developmental Network Countries Cross the“Valley of Death”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U.S.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llianc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3): 1-9., doi: 10.6049/kjjbydc.2021020446.

    分享
  • 乔黎黎,韩小涛,刘中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10-1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1203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越来越依赖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当前我国高校承担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任务大多处于在建阶段,符合高校特点的能力建设模式尚在探索中。通过对2007-2020年脉冲强磁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的纵向案例研究,建立复杂产品系统(CoPS)的动态能力演化分析框架,从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分析高校承担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动态能力搜索—获取—转型的演化过程。研究发现,高校通过建立新型“举校”体制,发展自组织网络调动校内外组织和技术互补性资源,能够有效构建高校的复杂组织和技术能力,统筹提升科研成效、学生质量和教师质量,实现面向服务国家战略目标的转型,从而获得一流大学的持续竞争优势。

    乔黎黎,韩小涛,刘中全. 基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迈向一流大学的路径分析——复杂产品系统动态能力演化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10-19., doi: 10.6049/kjjbydc.2020120337.
    Qiao Lili,Han Xiaotao,Liu Zhongquan. Analysis on the Path to First-class University Based on Maj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Complex Products and System(CoPS) Dynamic Capability Evolution Perspectiv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3): 10-19., doi: 10.6049/kjjbydc.2020120337.

    分享
  • 林勇,张昊,黄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20-2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104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遵循新发展理念,构建基于“双循环”发展新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通过测算2003-2017年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指数及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简称ICT)生产性资本存量,运用中介效应、动态门槛效应模型对ICT资本结构变化点及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ICT资本深化作用明显,ICT资本每增加1%,经济发展质量将提升2.8%~3.6%;从传导机制看,技术扩散效应、人才配置效应和自主研发效应是ICT资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渠道。其中,技术扩散和人才配置起非线性调节作用,随着技术扩散和人才配置越过门槛值,ICT资本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呈现出倒U型特征,但人才配置位于倒U型左侧。该结论表明,当技术扩散越过对经济发展质量正向影响的临界值时,ICT资本积累将成为经济发展质量阻碍因素。通过揭示中国经济亟需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换的内在逻辑,为促进内循环经济投资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林勇,张昊,黄欣. 信息技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兼论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20-29., doi: 10.6049/kjjbydc.2021010406.
    Lin Yong,Zhang Hao,Huang Xi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ICT on the Economic Growth Qualit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3): 20-29., doi: 10.6049/kjjbydc.2021010406.

    分享
  • 严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30-3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304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结合TCPE框架和NK模型,构建一个模拟众包问题解决过程的仿真模型,引入个体创新幅度表征个体创新搜索行为,引入个体有限理性水平和有限理性偏差表征个体认知能力,探讨个体创新幅度对众包绩效的影响机制,以及个体有限理性和任务复杂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个体创新幅度与众包绩效存在两种影响模式:当任务非常简单时,个体创新幅度与众包绩效呈负相关关系;当任务复杂性较高时,个体创新幅度与众包绩效呈倒U型关系;两种影响模式不会受到个体有限理性水平和有限理性偏差的调节。在相对复杂的任务中,任务复杂性与个体有限理性偏差会调节实现最优众包绩效对应的个体创新幅度,任务复杂性越高、个体有限理性偏差越大,对应的个体创新幅度随之增加。个体创新幅度会削弱个体认知能力对众包绩效的影响,当个体认知能力较强时,需要采用渐进式创新;当个体认知能力较弱时,需要采用突破式创新。该结论可为企业在众包过程中营造平台创新氛围提供理论依据。

    严杰. 渐进式抑或突破式:个体创新幅度对众包绩效的影响——基于计算仿真的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30-38., doi: 10.6049/kjjbydc.2021030402.
    Yan Jie. Incremental Innovation or Radical Innovation: the Impact of Individual Innovation Amplitude on Crowdsourcing Performance with Agent-based Simul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3): 30-38., doi: 10.6049/kjjbydc.2021030402.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曾铖,开燕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39-4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1057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构建创新首位度的理论内涵与评价体系,对南京和其它中心城市的创新首位度进行评价与比较。研究结果显示:①在总体首位度方面,南京位列省域中心城市排名下游,落后于西安、成都、武汉、郑州、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自2008年以来一直落后于深圳、杭州、合肥、苏州等对标竞争城市且差距较大;②在分项首位度方面,南京的研发创新、产业创新首位度位列省域中心城市排名底端,导致南京在两个首位度矩阵中均处于C象限,创新价值链呈现严重的不均衡性;③省域中心城市普遍存在创新价值链的“漏斗效应”,即知识创新首位度>研发创新首位度>产业创新首位度,南京尤甚,说明技术创新过程存在大量沟壑;④拓展性研究表明,省域中心城市的创新首位度>经济首位度>人口首位度,但是近十年3个首位度的增速排序与上述情况相反,说明创新资源有着更强的集聚效应,应避免行政手段对创新资源的错配。最后,提出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曾铖,开燕华. 价值链视角下中心城市创新首位度评价与比较研究——以南京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39-48., doi: 10.6049/kjjbydc.2021010573.
    Zeng Cheng,Kai Yanhua. Evaluation and Comparative Study on Central Cities′ Innovation Primacy Rati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Value Chain: Takeing Nanjing as an Exampl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3): 39-48., doi: 10.6049/kjjbydc.2021010573.

    分享
  • 董克勤,邹小伟,张玲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49-5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70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是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选取全国50个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对2017-2019年创新型县(市)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静态与动态分析,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2017-2019年我国县域科技创新效率整体表现较好,从各项指标看,创新型县(市)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说明3年来国家创新型县(市)科技创新态势持续向好;创新平台、创新主体、教育经费、创新政策均与县域科技创新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但经济发展水平对创新型县(市)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不大。

    董克勤,邹小伟,张玲颖. 国家创新型县(市)创新效率测度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49-55., doi: 10.6049/kjjbydc.2021070467.
    Dong Keqin,Zou Xiaowei,Zhang Lingying. Research on the Measurement Chang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novation Efficiency in National Innovative Counties (Citi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3): 49-55., doi: 10.6049/kjjbydc.2021070467.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刘国巍,邵云飞,刘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56-6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802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网络的网络”、联结强度和块模型整合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测度模型,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间、学研间和产学研间的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基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发明专利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创新整体处于低网络协同度状态,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都具有高网络协同度,而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低网络协同度;考虑联结强度的加权网络更符合现实,联结强度、平均度数中心度是保障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核心—边缘结构稳定性是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

    刘国巍,邵云飞,刘博. 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研究——基于“网络的网络”结构分析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56-66., doi: 10.6049/kjjbydc.2021080205.
    Liu Guowei,Shao Yunfei ,Liu Bo.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Degree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based on the "Network of Networks" Structure Analysis Perspectiv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3): 56-66., doi: 10.6049/kjjbydc.2021080205.

    分享
  • 李金克,张荣,李伯钧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67-7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50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数字经济兴起,大数据在降低环境成本、提高组织效益等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选择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GML模型,测算2014—2019年50家制造业上市企业绿色竞争力,并运用Stata16软件分析大数据能力对绿色竞争力的影响以及环境动态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大数据战略规划能力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对绿色竞争力具有显著积极作用,非高新技术制造业当期与滞后一期的大数据管理能力能够提高绿色竞争力水平,高新技术制造业当期与滞后一期的大数据管理能力对绿色竞争力没有显著作用;环境动态性在大数据战略规划能力、大数据管理能力与绿色竞争力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但是对大数据分析能力与绿色竞争力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李金克,张荣,李伯钧. 环境动态性视角下大数据能力对制造业绿色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SBM-GML指数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67-75., doi: 10.6049/kjjbydc.2021050265.
    Li Jinke,Zhang Rong,Li Bojun.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Big Data Capability on Green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Dynamics:based on SBM-GML Index Model[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3): 67-75., doi: 10.6049/kjjbydc.2021050265.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张树山,胡化广,孙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76-8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1005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而如何准确客观评价智能制造的实施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技术创新投入视角,将智能制造试点政策实施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采用2011-2019年制造业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通过PSM-DID方法研究智能制造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智能制造显著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即通过提升客户集成度、供应商集成度进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且促进作用仅发生在民营企业和非高新技术行业中。该发现扩展了现有研究外延,同时,为解决当前国际困局和促进智能制造的持续推广提供了重要实践价值。

    张树山,胡化广,孙磊. 智能制造有利于增加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吗——基于智能制造试点的准自然实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76-85., doi: 10.6049/kjjbydc.2020100584.
    Zhang Shushan,Hu Huaguang,Sun Lei. Doe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mprove Enterprises' Investment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Quasi-natural Experiment Based o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Pilot[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3): 76-85., doi: 10.6049/kjjbydc.2020100584.

    分享
  • 许为宾,魏丽霞,陈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86-9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40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家族企业创新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考察家族信托设立如何影响家族企业创新投资,以及两者关系是否在不同成长经历的企业主之间存在差异。结果发现:家族信托设立有助于促进家族企业创新投资;在有过贫困生活经历的企业主中,家族信托与家族企业创新投资间的正向关系更显著。同时,相对于具有体制内工作经历的企业主,在没有体制内工作经历的企业主中,家族信托与家族企业创新投资间的正向关系更显著。研究结论可为理解如何激励家族企业创新投资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解释。

    许为宾,魏丽霞,陈颖. 家族信托设立影响家族企业创新投资吗[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86-93., doi: 10.6049/kjjbydc.2021040038.
    Xu Weibin,Wei Lixia,Chen Ying. Does the Establishment of Family Trust Influence the Innovation Investment of Family Busines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3): 86-93., doi: 10.6049/kjjbydc.2021040038.

    分享
  • 李雪艳,岑雅婷,徐振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94-10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90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内部与外部因素制约下,中小制造企业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短板。根据设计驱动创新理论,将技术、市场需求和产品语意3个方面有机整合,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情景下,通过对其工业产品进行设计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基于设计驱动型创新视角,以实地调研、网络搜集、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定量分析方法探讨在设计创新整合过程中,企业技术能力、市场能力和产品语意设计能力三大影响因素与企业设计创新绩效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三大影响因素中的子变量与企业设计创新绩效呈现不同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小制造企业在工业产品设计创新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内外兼修、深度融合三大原则,并为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路径设计提供相关建议。

    李雪艳,岑雅婷,徐振琳. 中国中小制造企业工业产品设计驱动创新影响因素与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94-103., doi: 10.6049/kjjbydc.2021090186.
    Li Xueyan,Cen Yating,Xu Zhenlin.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and Paths of Industrial Product Design Driven by Industrial Product Design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3): 94-103., doi: 10.6049/kjjbydc.2021090186.

    分享
  • 付丙海,高德芳,孙秀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104-11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1203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不确定情境下,企业如何更好地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成为关键问题。引入组织复原力和跨界搜寻概念,从资源和动态能力视角回答上述问题。对278份瞪羚企业调查问卷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跨界搜寻和组织复原力均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绩效;跨界搜寻有助于组织复原力培育和提升,但环境不确定性负向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组织复原力能够将跨界搜寻所得资源转化为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绩效提升,即组织复原力在二者之间存在中介效应。结论可为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下实现发展提供一定思路,同时可为企业更好地提升动态性、建立更加柔性化的组织、培养更强的复原力提供解释路径。

    付丙海,高德芳,孙秀梅. 跨界搜寻、组织复原力与企业绩效——基于278家瞪羚企业的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104-112., doi: 10.6049/kjjbydc.2020120355.
    Fu Binghai,Gao Defang,Sun Xiumei. Boundary-spanning Search,Organizational Resiliency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278 Gazelle Compani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3): 104-112., doi: 10.6049/kjjbydc.2020120355.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闫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113-12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505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初步构建起科研诚信管理制度,但还存在信息管控能力偏弱、评价指标缺位、结果公开度偏低、应用范围失当、监督乏力等问题,未能发挥理想效果。区块链是近年来发展迅速且适用有效的新技术,其去中心化、数据溯源、高安全性优势恰好可以弥补科研诚信管理在信息汇总、系统监督、差异应用方面的不足,提升科研公平度与管理效率并重塑科研信用体系。因而,我国应完善区块链赋能科研诚信管理制度体系,提高科研信息管控能力,构建合理的科研诚信评价指标体系,提升科研诚信评价结果的公开度,调适科研诚信评价结果应用范围并加强科研诚信评价监督力度,从而及时矫正科研失信行为,促进科研活动诚信开展。

    闫晴. 区块链赋能科研诚信管理的理论证成与制度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113-120., doi: 10.6049/kjjbydc.2021050511.
    Yan Qing. Blockchain Contributes to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Management:Theoretical Demonstration and System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3): 113-120., doi: 10.6049/kjjbydc.2021050511.

    分享
  • 王昶,周亚洲,耿红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121-13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1004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识别产业政策扩散背后驱动因素能为政府科学制定政策和正确选择产业提供理论指导,本地能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扩散具有重要影响。以2005-2018年新材料政策在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的扩散过程为例,分析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扩散机制。研究发现:本地能力影响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扩散,其中资源禀赋、产业实力和知识技能对政策扩散有正向影响,制度环境对政策扩散有负向影响;中央政府应避免强制推行产业政策导致的资源浪费,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断增强本地能力建设。

    王昶,周亚洲,耿红军. 本地能力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扩散研究——以中国内地31省份新材料政策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121-130., doi: 10.6049/kjjbydc.2020100477.
    Wang Chang,Zhou Yazhou,Geng Hongjun. The Diffusion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al Poli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Capability:a Case Study of the Advanced Material Policy of 31 Provinc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3): 121-130., doi: 10.6049/kjjbydc.2020100477.

    分享
  • 王思文,孙亚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131-14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1204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产业政策能否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产业经济领域的重要问题。采用准自然实验方法,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数据研究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总体上产业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区内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但不同所有制企业对产业政策的吸收程度不同。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更容易受产业政策激励,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研究显示,产业政策作用程度和企业所处行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同,产业政策能够显著提升重点扶持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将技术创新作为产业政策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变量,分析表明,90%的产业政策均通过技术创新作用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政府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这一手段实施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从而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王思文,孙亚辉. 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基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准自然实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131-140., doi: 10.6049/kjjbydc.2020120404.
    Wang Siwen,Sun Yahui. The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Policy and Firm'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Research on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of Self-dependent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Are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3): 131-140., doi: 10.6049/kjjbydc.2020120404.

    分享
  • 科技人才培育
  • 王宁,张王,周密,丁雪薇,张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141-15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606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反馈寻求与创造力关系已被证实会受到策略、反馈源、效价等因素影响,但忽视了寻求时机对创造力的作用。随着企业竞争格局加剧,员工将反馈信息转化为创造力的时效性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反馈寻求时机的构念界定与特点描述并不明晰,关于其对创造力的作用机制尚未得出明确结论。为此,首先通过质性分析探索反馈寻求时机的内涵、特点,并进行量表重构;其次,根据解释水平以及双元学习等理论,从时间视角出发,探索时间压力下即时与延时寻求反馈对个体创造力的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即时和延时寻求反馈均显著正向影响个体创造力;双元学习中介于即时/延时寻求反馈与个体创造力,即时与延时寻求反馈分别通过利用式、探索式学习促进个体创造力提升;时间压力正向调节即时寻求反馈与利用式学习关系,负向调节延时寻求反馈与探索式学习关系。

    王宁,张王,周密,丁雪薇,张谦. 因时而变:时间压力视角下反馈寻求时机对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141-150., doi: 10.6049/kjjbydc.2021060634.
    Wang Ning,Zhang Wang,Zhou Mi,Ding Xuewei,ZHANG Qian. Changing with Time: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Timing of Feedback-Seeking to Crea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Pressur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3): 141-150., doi: 10.6049/kjjbydc.2021060634.

    分享
  • 综述
  • 李燕萍,李乐,胡翔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151-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10704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企业数字化转型,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的重要部分,正经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变革,出现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采用文献研究方法,从技术与人力资源结合的历史视角分析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从技术、功能及综合视角梳理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概念,界定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内涵,并结合数字技术特征提炼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五大特征,将I-P-O范式引入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构建研究框架,系统分析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和结果产出。最后,提出研究展望及管理建议。

    李燕萍,李乐,胡翔. 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整合框架与研究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3): 151-160., doi: 10.6049/kjjbydc.2021070405.
    Li Yanping,Li Le,Hu Xiang. Digit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tegration Framework and Research Prospect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23): 151-160., doi: 10.6049/kjjbydc.202107040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