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年 37卷 19期
刊出日期:2020-10-10

产业技术进步
军民融合创新
科技法制与政策
科技管理创新
企业创新管理
区域科学发展
综述
   
科技管理创新
1 荣雪云,杨中楷,刘娜
发明人角色识别及二元创新能力差异分析——社会资本视角的解释
发明人的创新活动嵌入在合作创新网络中。基于社会资本视角,从结构资本和认知资本两个维度辨识并定义4类发明人角色,包括“明星”、“纽带”、“平庸”和“活跃”发明人。以人工智能领域在德温特专利数据库(DII)授权的专利数据为样本,运用负二项模型,对4类发明人的二元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角色发明人的二元创新能力显著不同。其中,“明星”发明人的二元创新能力最高,“平庸”发明人的二元创新能力最低,“活跃”发明人的二元创新能力高于“纽带”发明人,即认知资本对二元创新的影响大于结构资本。结论对提升发明人二元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0 Vol. 37 (19): 1-8 [摘要] ( 463 ) [HTML 1KB] [PDF 1362KB] ( 453 )
9 杜宝贵,王欣
众创空间创新发展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与多元路径
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内因与外因两个维度,分析不同地区众创空间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和多元路径。结果表明,人才、资金、行为、经济、政策、技术、市场是重要影响因素,并且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多重并发因果关系。其中,人才、资金和行为是众创空间创新发展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单个变量都不足以构成必要条件,它们需要通过排列组合发挥复合效应;不同地区促进众创空间创新发展的路径共有5条,可整合归纳为内部驱动型、外部驱动型、双轮驱动型、资源驱动型4种构型。
2020 Vol. 37 (19): 9-16 [摘要] ( 456 ) [HTML 1KB] [PDF 1188KB] ( 377 )
17 张梦晓,高良谋
组织学习与组织创新关系的元分析——维度分化和边界效应
采用元分析对组织学习与组织创新关系进行精确估算,并从维度分化、边界效应视角探讨二者关系的演化规律。结果发现:组织学习显著促进组织创新;探索式/利用式学习与突破式/渐进式创新呈正相关,但探索式学习对突破式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利用式学习则反之;中国文化对二者关系的提升作用显著强于西方文化,组织学习完整构念对组织创新的影响程度大于单一维度,而地区发达程度和所属行业并未显现出调节作用。
2020 Vol. 37 (19): 17-23 [摘要] ( 441 ) [HTML 1KB] [PDF 1209KB] ( 418 )
24 张亚萍,朱录,胡兰丽
技术市场对重大科技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技术输出与技术吸纳视角
利用2006-2018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从技术吸纳和技术输出视角研究技术市场对重大科技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技术输出和技术吸纳对重大科技创新的影响呈现异质状态,即技术输出能够显著促进重大科技创新水平提升,而技术吸纳对重大科技创新的影响不显著。考虑到技术输出与重大科技创新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选取劳动争议处理量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回归,研究表明该结果具有稳健性。此外,研发人员与经费投入、高等教育水平等因素在促进重大科技创新水平提升过程中具有一定局限性。基于此,提出强化技术市场对重大科技创新影响效应的对策建议。
2020 Vol. 37 (19): 24-31 [摘要] ( 483 ) [HTML 1KB] [PDF 1189KB] ( 1874 )
区域科学发展
32 黄安胜,朱春奎,张一博
中国省域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绩效评估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发布实施,但其实施效果如何有待验证。构建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熵值法和官方统计数据,对中国省域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绩效进行实证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多数省份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绩效水平较低;根据实施科技开发项目、形成利益共同体、服务农民情况、推广服务和扶贫成效5个绩效评估维度,可以将中国内地31个省份划分为5种类型;即使是总绩效水平较高的地区,在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绩效方面也存在一些短板。
2020 Vol. 37 (19): 32-40 [摘要] ( 460 ) [HTML 1KB] [PDF 1237KB] ( 278 )
41 海琴,高启杰
资源密集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挤出效应研究
基于我国省级层面2001—2017年数据,通过系统GMM估计方法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创新能力和资源依赖程度的关系。结果显示:资源依赖程度高会导致区域创新能力下降,存在挤出效应,同时区域创新能力低会使资源依赖程度提升,存在双向作用关系。二者极易形成恶性循环,若资源密集地区继续采取传统粗放式发展,将难以提升其区域创新能力,进而被迫锁定于传统路径依赖,难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2020 Vol. 37 (19): 41-50 [摘要] ( 397 ) [HTML 1KB] [PDF 1506KB] ( 367 )
产业技术进步
51 刘和东,杨丽萍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空间集聚及关联性研究
收集2000—2018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专利申请及相关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其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利用QAP 方法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空间集聚的重要特征是区域非均衡性,马太效应显著; ②强强型关联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与部分中部地区,弱弱型关联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与西南地区,弱强、强弱型关联主要集中在少部分北部、中部与南部地区;③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空间集聚及关联影响因素中,投入变量的R&D经费为显著正相关,R&D人员为显著负相关。溢出变量的产学研合作为不显著正相关,产业集聚、地理距离为显著正相关,FDI为显著负相关。
2020 Vol. 37 (19): 51-58 [摘要] ( 463 ) [HTML 1KB] [PDF 2187KB] ( 998 )
59 韩军,孔令丞
创新要素流动与产业结构变迁关系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创新要素流动既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又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反之,产业结构变迁又会通过微观效应推动创新主体创新。基于1998-2018年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研究了创新要素流动与产业结构变迁的互动关系及空间溢出效应。回归结果表明:R&D人员流动对本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其它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抑制了本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与溢出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R&D资本流动对本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其它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抑制作用,但是对本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以及其它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对R&D人员及R&D资本流动具有促进作用,但是抑制了其它地区的R&D资本流动。
2020 Vol. 37 (19): 59-67 [摘要] ( 429 ) [HTML 1KB] [PDF 1404KB] ( 449 )
68 徐薛飞,王丽丽,陈尚
不同技术创新形式在环境规制与工业绿色增长关系中的作用
在绿色浪潮席卷全球背景下,基于2011-2017年中国34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将考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绿色增长作为中国工业增长的衡量标准,借助EBM模型构建“工业绿色增长指数”以测算分行业绿色增长水平,进而运用GMM两步迭代法检验在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增长影响过程中,不同创新形式的作用差异。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均有激励作用,但对工艺创新的激励作用更大;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都能促进工业绿色增长,但产品创新的贡献更大;两种创新形式在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增长影响中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但产品创新的中介作用略大。这表明,产品创新是工业企业应对环境规制、实现工业绿色增长的最佳战略选择。研究结论不仅解锁了环境规制影响工业绿色增长的中间过程机制,同时也对绿色转型中工业企业如何在环境规制约束下选择创新形式具有指导意义。
2020 Vol. 37 (19): 68-76 [摘要] ( 395 ) [HTML 1KB] [PDF 1614KB] ( 368 )
企业创新管理
77 简兆权,刘念,黄如意
动态能力、企业规模与双元创新关系研究——基于fsQCA方法的实证分析
对186家企业问卷数据进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探寻3种类型动态能力和企业规模等因素对双元创新的组合效应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分别存在两种等效路径支撑中国企业实现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吸收能力作为核心条件存在,联合不同水平的机会识别、资源拼凑和企业规模,大大提高企业实现双元创新的可能性;此外,资源拼凑兼具探索性和利用性双重特征,联合机会识别促进双元创新,其中,资源丰裕的大规模企业更具优势。采用QCA构型研究方法,推动了企业创新行为选择的因果逻辑性研究,从单维视角向多维交互的整体视角转变,明确了各种类型动态能力与双元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能力间的依赖/替代关系。
2020 Vol. 37 (19): 77-86 [摘要] ( 529 ) [HTML 1KB] [PDF 1238KB] ( 1549 )
87 杨瑾,解若琳
装备制造企业颠覆式创新实现机理及路径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颠覆式创新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装备制造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以我国3家具有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装备制造企业颠覆式创新实现机理及路径进行多案例探索性研究,通过开放式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构建装备制造企业实现颠覆式创新的机理路径模型,归纳出装备制造企业实现颠覆式创新的3个阶段,并据此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实现颠覆式创新提出管理策略和建议。
2020 Vol. 37 (19): 87-95 [摘要] ( 428 ) [HTML 1KB] [PDF 1347KB] ( 953 )
96 吕贤杰,陶锋
相关与非相关多元化经营抑制了实质性创新吗
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手工分类上市公司每年各主营业务收入,按照熵指数法测算出独特的相关和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程度指数。同时,使用知识宽度法测算发明专利质量,以此作为实质性创新的代理变量,分别实证检验企业相关和非相关多元化经营对实质性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整体层面上看,相关多元化经营程度加深会对企业发明专利质量起促进效应;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程度与发明专利质量呈倒U型关系,通过计算发现,大部分企业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程度处于倒U型关系临界值左侧,即发挥促进发明专利质量的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相关多元化的促进效应和非相关多元化的倒U型关系分别在国有企业表现得更显著。研究对企业选择合适的相关与非相关多元化经营方向和程度,提升企业实质性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指导价值。
2020 Vol. 37 (19): 96-104 [摘要] ( 451 ) [HTML 1KB] [PDF 1228KB] ( 437 )
105 夏天添,张振铎,万鹏宇
“高校—企业”技术转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来自经验取样法的证据
为探讨现代企业与高校之间技术转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立足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以经验取样法为研究范式,以高管与高校之间技术转移体验及创新成效为对象,展开连续15周日记研究,结果发现:“高校—企业”技术转移会积极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规划性博弈与功利性博弈具有中介作用,技术吸收能力具有调节作用。由此证明,在“高校—企业”技术转移合作中,企业技术吸收能力水平在历经组织间博弈后,将显著调节由技术转化而形成的创新绩效增幅。建议相关企业主动开展创新合作,并通过均衡性博弈机制完善自身技术吸收体系,实现“高校—企业”技术转移“双赢”初衷。
2020 Vol. 37 (19): 105-112 [摘要] ( 408 ) [HTML 1KB] [PDF 1339KB] ( 442 )
科技法制与政策
113 钟昌标,胡大猛,黄远浙
低碳试点政策的绿色创新效应评估——来自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
以2000-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中国低碳试点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作用,并进一步分析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中国低碳试点政策诱发了地方企业绿色创新行为,显著提高了企业绿色创新绝对水平及相对水平;②相比于命令型工具和自愿型工具,市场型工具是低碳试点城市地方政府促进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的有效手段;③从专利类别看,低碳试点政策更有利于推动地方企业在替代能源生产、能源节约以及废弃物管理相关技术领域的绿色创新活动,且相对于绿色发明专利,低碳试点城市地方企业更倾向于绿色实用新型专利;④从企业所有制类别看,低碳试点政策同时诱发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动,且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更高。研究结论对中国政府进一步扩大低碳试点实施范围,建立灵活的市场型工具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2020 Vol. 37 (19): 113-122 [摘要] ( 618 ) [HTML 1KB] [PDF 2185KB] ( 1060 )
123 窦钱斌,孙美露,王菲瑶,黄烨菁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企业创新效率:提升还是抑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反事实估计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作为中国特定的产业政策,对企业研发活动和创新策略具有重要影响。在区分企业技术研发阶段和技术转化阶段创新效率的基础上,利用2008—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14 156个微观样本数据,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样本企业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通过反事实估计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对技术研发阶段、技术转化阶段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政策对上市公司技术研发阶段的创新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对技术转化阶段的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抑制效应;政策对不同企业主体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其中,对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以及未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影响更显著;政策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长期负债两条路径影响企业技术研发阶段的创新效率,同时政策也引致企业研发投入挤占营业成本、广告支出等经营费用,进而抑制企业技术转化阶段的创新效率。
2020 Vol. 37 (19): 123-132 [摘要] ( 659 ) [HTML 1KB] [PDF 1237KB] ( 487 )
军民融合创新
133 苏子逢,张笑
政策“目标—工具”视角下政府创新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
军民融合企业发展对制度环境具有高度依赖性,政府支持和引导对企业创新行为具有重要作用。政策目标是政策工具实施效果的评判基准,并且导致政策工具发挥不同作用。利用国泰安数据库213家军民融合板块上市公司2008—2016年非平衡面板数据,对产业扶持和技术创新型创新补贴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产业扶持型补贴对于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技术创新型补贴政策对国有及非国有军工企业研发活动均具有显著激励作用,且对非国有企业研发活动的激励作用更明显。
2020 Vol. 37 (19): 133-140 [摘要] ( 497 ) [HTML 1KB] [PDF 2441KB] ( 542 )
141 王欣亮,兰宇杰,刘飞
协同环境、军民融合与创新要素空间配置
为激发军民融合创新要素空间配置效应,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在分析军民融合影响创新要素配置效率理论机制和约束环境的基础上,将创新要素分为创新资本和人才两个维度,使用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对2007—2018年中国209个军工上市企业的省域整合面板数据进行GMM估计,得出以下结论:①推进军民融合能够通过改善区域内创新资本与人才配置状况,提升创新要素配置效率;②推进军民融合能改变创新要素的空间竞争格局,在邻近与技术相当区域间分别通过相邻互补和互动交流提升创新要素空间配置效率;③主体协同环境对军民融合创新要素空间配置效应存在约束作用:硬环境和软环境优势分别增强了军民融合优化创新人才与资本配置的直接效应,且硬环境和软环境优势区都能通过地理上邻近交流或技术上强强联合显著增强军民融合创新要素空间配置效应。但协同环境劣势区推进军民融合对创新要素空间配置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甚至会抑制区域内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提升。
2020 Vol. 37 (19): 141-150 [摘要] ( 526 ) [HTML 1KB] [PDF 1417KB] ( 314 )
综述
151 李玉刚,吴朋,叶凯月,方修园
制度情境差异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热点与趋势
以Web of Science 数据库(SSCI、SCI-E)收录的发表于1997-2019年的1 529篇制度情境差异对企业成长影响的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法对研究样本的发文量年度分布进行分析,并通过CiteSpace V软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对该领域的科研合作网络、关键节点文献以及研究热点的演进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度情境差异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经过10年左右的酝酿期后,从2008年起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研究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并形成了以“美国—英国—西班牙—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瑞典”为中心的核心学术群体;以Peng、Aguilera、Campbell等为代表的学者构建了制度理论应用于企业成长研究的基本分析范式;该领域研究热点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存在一定差异。基于可视化分析结果,构建了制度情境差异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分析框架。
2020 Vol. 37 (19): 151-160 [摘要] ( 447 ) [HTML 1KB] [PDF 1807KB] ( 342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