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年 41卷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政府主导型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转型演化研究——基于资源依赖视角
吴丰,徐顽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 1-12.   DOI: 10.6049/kjjbydc.2022060541
摘要312)   HTML    PDF(pc) (2023KB)(556)    收藏
在阐释政府主导型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主体职能、运行机制和市场化转型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以地方政府、高校和企业为主体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结合案例对主体策略演化特征、参与成本、收益分配、投机行为对系统演化的影响进行赋值仿真。研究发现:①对于市场化转型而言,地方政府属于风险偏好者,高校和企业属于风险回避者;②市场化参与成本对主体策略选择具有决定性影响,且各方对参与成本的敏感度存在显著差异;③市场化收益分配方案对系统演化具有决定性影响,且这种影响无法通过地方政府投入端调控予以抵消;④企业投机行为对市场化转型造成一定阻碍,但不足以影响系统稳定性。最后,从地方政府、企业和高校各自立场提出推动市场化转型的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金融结构对科技金融耦合系统脆弱性的影响
王仁祥,刘孟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 13-23.   DOI: 10.6049/kjjbydc.2022060062
摘要193)   HTML    PDF(pc) (1434KB)(238)    收藏
随着科技与金融耦合的不断深入,对其负向作用及脆弱性的研究不容忽视。运用熵值法对我国2006—2020年省际科技金融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引入金融结构,检验金融结构对科技金融耦合系统脆弱性影响的本地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①各地区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呈上升趋势;②总体而言,金融结构市场化水平提高有利于改善系统脆弱性;③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金融结构对系统脆弱性的影响效果不同;④全国层面,金融结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会加剧周边地区系统脆弱性,分地区层面,东部地区金融市场占比增加会带动相邻省份系统脆弱性改善,而中西部地区反而起到加剧作用。因此,应推动金融市场发展、完善银行中介服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动态环境中联盟稳定性如何影响探索性创新——基于动态关系观的过程机制研究
张洁,张宸璐,刘小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 24-33.   DOI: 10.6049/kjjbydc.2022070354
摘要222)   HTML    PDF(pc) (1275KB)(430)    收藏
基于动态关系观揭示动态环境中联盟稳定性对探索性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①联盟稳定性可以促进探索性创新,伙伴知识分享在其中起中介作用;②关系治理正向调节联盟稳定性与伙伴知识分享关系,契约治理正向调节联盟稳定性与探索性创新关系;③环境动态性、治理机制与联盟稳定性三重交互对伙伴知识分享与探索性创新具有不同作用。当环境动态性程度高时,关系治理对联盟稳定性与伙伴知识分享的正向调节作用消失,而契约治理对联盟稳定性与伙伴知识分享的负向调节作用显现。与此同时,契约治理对联盟稳定性与探索性创新的正向调节作用消失,而关系治理对联盟稳定性与探索性创新的负向调节作用显现,不同治理机制有效性均会减弱。同样,伙伴知识分享的中介作用机制也会逐渐减弱。探讨联盟稳定性的价值情境,可为企业进行联盟构建与治理、促进探索性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WOA-SVR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脆弱性预警研究——以集成电路技术为例
许学国,周诗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 34-43.   DOI: 10.6049/kjjbydc.2022080547
摘要272)   HTML    PDF(pc) (1619KB)(420)    收藏
双循环格局下,创新生态系统脆弱性成为制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瓶颈,对其有效预警是实现技术突破、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结合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现状,构建包含群落、资源、经济、环境4个子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同时建立改进WOA—SVR的脆弱性预警模型,对系统脆弱性进行分级。结果表明,集成电路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综合脆弱指数由2005年的4.28下降到2020年的2.66,警度从较重警情降至中警;经济子系统作为创新生态系统最活跃的子系统,其脆弱性指数下降缓慢,仍处于较高脆弱度水平。对4个子系统指标间耦合关系进行剖析发现,适应能力指标对降低系统脆弱性指数具有较大影响,政府和企业可据此建立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基于服务化的先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演进过程仿真研究
綦良群,燕奇,王金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 44-55.   DOI: 10.6049/kjjbydc.2022070166
摘要220)   HTML    PDF(pc) (8579KB)(322)    收藏
运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构建基于服务化的先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演进模型,运用VensimPLE软件进行系统仿真。研究发现:①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本和资本存量均对基于服务化的先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起重要推动作用;②先进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是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重要途径,技术创新是先进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的主要推动力,人力资本是先进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下游攀升的主要推动力。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先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演进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对于指导先进制造业通过服务化转型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突破“卡脖子”技术:知识开发模式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及其衍生技术的影响
龚红,李昌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 56-65.   DOI: 10.6049/kjjbydc.2022070380
摘要257)   HTML    PDF(pc) (1595KB)(484)    收藏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企业正面临由贸易之争转变为科技实力之争带来的“卡脖子”技术困境。基于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现实问题,以中国上市公司发明专利为数据集,分析企业知识开发模式对关键核心技术及其衍生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部创新模式与外部创新模式均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及其衍生技术突破具有促进作用,但相比之下,外部模式产生的影响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竞争强度在知识开发与衍生技术之间起促进作用;选择外部知识开发模式不仅有利于衍生技术数量增长,而且有助于专利质量提高;衍生技术的成果转化会反馈新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结论对我国企业高效选择创新路径,实现“卡脖子”技术突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多维邻近性影响企业技术标准国际化能力的实证研究——来自ITU国际标准数据
周青,陈佩夫,毛崇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 66-75.   DOI: 10.6049/kjjbydc.2022030508
摘要131)   HTML    PDF(pc) (1249KB)(308)    收藏
国际标准联盟是企业技术标准国际化能力形成并提升的重要载体。基于2010—2020年ITU国际标准相关数据,探究技术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对拥有技术标准联盟参与经历的企业技术标准国际化能力的影响,以及地理邻近性在上述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负二项回归结果表明:技术邻近性与企业技术标准国际化能力正相关,联盟成员间相似的技术研究视角有助于企业技术标准国际化能力提升;组织邻近性与企业技术标准国际化能力呈倒U型关系,联盟成员间的组织性质适度趋同能够提高企业技术标准国际化能力,组织邻近性过度会阻碍企业开展技术标准国际化活动;地理邻近性对组织邻近性与企业技术标准国际化能力的倒U型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联盟成员间的空间聚集能够强化组织邻近性对企业技术标准国际化能力的促进作用,同时强化组织过度邻近对企业技术标准国际化能力的抑制作用。结论可丰富企业技术标准国际化能力相关研究,深化对技术标准联盟内空间聚集效应的理论解释,并为企业实施国际化技术标准时的联盟伙伴选择提供经验依据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中国科技“放管服”改革效果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沈鋆星,李成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 76-86.   DOI: 10.6049/kjjbydc.2022080287
摘要185)   HTML    PDF(pc) (1579KB)(378)    收藏
基于放权、管理、服务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中国科技“放管服”改革效果,并利用核密度函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收敛模型、区域Moran′sI指数,分析中国科技放管服改革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科技放管服改革总体效果持续提升,在区域层面呈现梯度效应;科技放管服改革效果总体差异显著缩小,且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全国与三大区域科技放管服改革效果均具有σ收敛特征,支持β收敛机制;科技放管服改革效果还表现出高—低或者低—高空间集聚特征。最后,提出应从完善顶层设计、健全多层次市场调节体系、推行智慧化科技服务模式等方面入手,赋能科技放管服改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众创空间摘牌:制度效力与抑制效应
李浩,胡海青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 87-96.   DOI: 10.6049/kjjbydc.2022070623
摘要175)   HTML    PDF(pc) (1283KB)(312)    收藏
众创空间摘牌制度是践行精英式孵育理念,推动创业经济高质量转型的重要举措,但也面临众创空间逆向选择与创孵效果不理想的制度困境。通过实证分析众创空间摘牌制度的经济与创新价值,揭示众创空间投机行为对摘牌制度的影响机理,选取2016—2021年江苏省众创空间公开数据与调研数据,采用DID方法检验摘牌制度与孵育绩效间的关系,并以众创空间迎合倾向为解释变量考察其对孵育绩效和摘牌制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摘牌制度具有一定激励作用,众创空间迎合倾向对摘牌制度具有显著抑制效应。研究结论既是对精英式孵育理念的肯定,也可为制度改革效力预判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主管发展性反馈对研发人员工作重塑的影响机制研究
侯昭华,宋合义,谭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 97-106.   DOI: 10.6049/kjjbydc.2022040861
摘要160)   HTML    PDF(pc) (1341KB)(314)    收藏
工作重塑作为自下而上调整与改进工作的主动行为,是研发人员发挥能动性与创造性的重要引擎,有助于高科技企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基于调节焦点理论与关系认同理论,探讨主管发展性反馈影响研发人员工作重塑的机理与边界。基于中部地区18家高科技企业研发人员的372份有效问卷,采用层次回归与Bootstrap分析方法,得到如下结论:主管发展性反馈激发/抑制研发人员促进/防御型工作重塑;情境促进/防御聚焦在主管发展性反馈与促进/防御型工作重塑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关系认同感调节主管发展性反馈对研发人员情境促进/防御聚焦的影响作用,并调节情境促进聚焦的中介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有好创意为何不分享?领导底线心智对员工创意领地行为的影响
谭志红,袁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 107-115.   DOI: 10.6049/kjjbydc.2022060138
摘要183)   HTML    PDF(pc) (1274KB)(579)    收藏
基于相对剥夺理论,探讨了领导底线心智对员工创意领地行为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采用多元回归和Bootstrap法,对172名员工的两阶段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证实:领导底线心智显著正向影响员工创意领地行为,其中,相对剥夺感在领导底线心智与员工创意领地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此外,员工地位竞争动机不仅显著负向调节领导底线心智与相对剥夺感之间的关系,而且显著负向调节领导底线心智通过相对剥夺感影响创意领地行为的间接作用。研究结果解释了为什么员工拥有好创意却不愿分享以及何种类型的员工能更好地适应领导底线心智,拓展了领导底线心智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创意越轨:双元领导影响员工创意实施的“非法”路径研究
丁琳,耿紫珍,单春霞,王海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 116-125.   DOI: 10.6049/kjjbydc.2022050499
摘要148)   HTML    PDF(pc) (1334KB)(337)    收藏
基于紧张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提出双元领导在同事职场友谊边界下通过创意越轨作用于创意实施的“非法”路径,并对5家国有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项式回归和块变量分析法进行假设验证。结果发现:双元领导的不一致性会带来更多结构紧张,员工创意越轨行为随之增加,而双元领导一致性有利于员工开展更多创意实施;创意越轨在双元领导与创意实施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同事职场友谊存在调节效应,高同事职场友谊条件下创意越轨的中介效应显著,反之,低同事职场友谊下创意越轨不存在显著中介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共创演化路径与模式跃迁——以比亚迪为例
张光宇,黄家慧,曹阳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 126-136.   DOI: 10.6049/kjjbydc.2022070267
摘要402)   HTML    PDF(pc) (1806KB)(775)    收藏
现有研究对于颠覆性创新价值共创模式和路径演化的认识仍有待深入。为助推后发企业突破价值共创的路径瓶颈,解决颠覆性创新过程中价值共创模式跃迁的动力问题,基于价值共创视角,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以比亚迪为研究对象,探讨后发企业在不同阶段实现颠覆性创新的价值共创路径与模式。研究表明,在起步阶段、扩散阶段和颠覆阶段,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的价值共创有不同价值共创主体参与,形成不同路径与模式;在不同阶段,后发企业的价值共创过程将依次经历交易型模式、合作型模式和关系型模式,不同模式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价值主张、价值形成和价值扩散3个模块。结论有助于扩展价值共创理论的应用领域,丰富颠覆性创新与价值共创理论研究成果,为后发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提供思路借鉴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国际技术标准形成机制研究:华为Polar码案例分析
崔维军,陈玉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 137-148.   DOI: 10.6049/kjjbydc.2022050551
摘要208)   HTML    PDF(pc) (1869KB)(363)    收藏
国际技术标准对于市场竞争规则制定至关重要。基于3GPPRAN1会议标准提案数据,对华为公司Polar码国际标准形成过程进行案例分析。结果发现:①Polar码专利通过“技术优化—地域扩散”组合方式布局;②Polar码技术标准遵循“需求导向—集成创新—增益观察—闭环反馈”的持续性循环演化规律;③Polar码技术标准与专利具有相互促进的协同性。从微观视角揭示华为公司将理论转化为国际技术标准的过程,对于促进我国企业技术标准国际化、推进国际技术标准与专利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模块化如何赋能企业智能制造升级?一个探索性案例研究
王海军,赵惠妍,金姝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 149-160.   DOI: 10.6049/kjjbydc.Q202207328
摘要287)   HTML    PDF(pc) (1551KB)(552)    收藏
随着VUCA(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时代的到来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快速演进,中国制造企业如何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效能,快速响应碎片化和个性化的用户需求,进而塑造企业独具一格的竞争优势,成为业界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课题。以海尔集团为例,采用扎根理论进行探索性单案例研究,着重探讨模块化赋能智能制造升级的具体路径。研究结果显示:模块化可以解决用户需求与企业智能制造的映射问题,并从设计模块化、生产模块化、组织模块化3条路径赋能智能制造升级,驱动模块构建→模块运用→效应发酵的过渡;进一步地,形成模块化运用弹性化、效率化和平台化三方面抓手,推动案例企业智能制造的价值创造与模式转变,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全球企业创新指数2023——指标体系、量表开发与态势分析
马费成,黄颖,张琳,赵志耘,李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 161-172.  
摘要302)   HTML    PDF(pc) (2007KB)(541)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在位企业突破“创新者窘境”的能力进阶路径探索——基于颠覆性创新危机情境的讨论
张瑶,张光宇,杨诗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0): 1-10.   DOI: 10.6049/kjjbydc.2023020577
摘要368)   HTML    PDF(pc) (1708KB)(225)    收藏
面对未来颠覆性创新的市场冲击,在位企业如何突破“创新者窘境”,实现能力进阶至关重要。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以富士胶片反颠覆实践为例,基于“认知—行动—结果”思维逻辑,探讨管理者认知形成、管理者指导组织集体行动以及资源能力进阶的过程机制。结果发现:在位者通过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形成管理者认知,借助意义建构过程实现个体认知到组织认知的跨越,进而指导企业实现竞争能力转向,以抵御外部危机。探索期,在技术创新驱动型管理者认知指引下集体形成颠覆性技术自主突破型组织主导逻辑,进而采取资源拼凑行动构建资源整合能力;转型期,在市场利益获取型管理者认知指引下集体形成技术相关业务拓展型组织主导逻辑,进而采取资源编排行动构建资源延伸能力;强化期,在市场利益强化型管理者认知指引下集体完成市场拓展深化型组织主导逻辑演化,进而采取资源协奏行动形成资源再构能力。由此,构建企业能力进阶路径模型,为在位者积极应对未来市场冲击,突破传统能力刚性束缚,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管理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中国智慧出海的国际化贡献——基于中国海外研发中心的证据
邓沛东,温军,王诗豪,陈凤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0): 11-23.   DOI: 10.6049/kjjbydc.2023010347
摘要168)   HTML    PDF(pc) (1292KB)(230)    收藏
在创新资源配置国际化与创新活动复杂化的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与开放性国际秩序的坚定支持者,始终坚持构建资源开放和成本共担的全球性科技开发与共享体系。通过构建“海外研发—创新资源溢出—东道国创新绩效”三维阶梯式理论框架,将中国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3—2019年上市公司微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中国智慧出海对东道国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海外研发中心对东道国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优化东道国创意产出、知识吸收能力和人力资本等途径实现;从实际效果来看,如果东道国本身具有较高的创新关联度和较好的营商环境,则能更好发挥中国海外研发中心的创新提升效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创业企业身份构建与创业融资——量表开发及组态分析
温瑶,李纯青,王正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0): 24-34.   DOI: 10.6049/kjjbydc.2023060213
摘要137)   HTML    PDF(pc) (1254KB)(204)    收藏
外部融资是创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如何获得投资者认同并与之建立长期关系是创业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身份理论,阐释投资者认同的企业身份特征内涵,运用理论编码、探索性/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揭示投资者认同的创业企业身份特征(领导能力、组织能力、行业环境和竞争优势),并构建上述4个维度下8因子创业企业身份量表。依据组态理论,运用fsQCA方法探索综合型、竞争型、开辟型和主导型创业企业身份构建路径。结论拓宽了创业融资研究视角,可为创业融资问题提供细致、全面的解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政府环境管制有效遏制了技术锁定效应吗——多元数字化的非线性解锁效应检验
茹慧超,邓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0): 35-45.   DOI: 10.6049/kjjbydc.2023030243
摘要192)   HTML    PDF(pc) (1237KB)(217)    收藏
考虑到技术创新过程中潜藏技术锁定风险,基于多元数字化视角,探究政府环境管制是否有效遏制了技术锁定效应。结果发现:政府环境管制总体上遏制技术锁定效应,并且该影响遵循“有力遏制—遏制效果衰减”这一非线性变化轨迹;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政府环境管制对技术锁定的影响在不同区域、资源型产业集聚程度、制度创新水平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数字化素养与数字化装备的非线性解锁效应成立,但数字化应用可能受技术扩散的时滞影响而失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数字化对区域创新格局的重塑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城市的经验数据
温璐迪,郭淑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0): 46-56.   DOI: 10.6049/kjjbydc.Q202206024
摘要245)   HTML    PDF(pc) (1402KB)(133)    收藏
数字化驱动新一轮创新提速的同时,正在重塑中国区域创新格局。在刻画中国区域创新格局演化趋势的基础上,构建纳入数字化调节机制的区域创新收敛模型,利用2013—2021年283个城市面板数据,系统考察数字化对区域创新格局的重塑效应。研究发现:①中国数字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各地区数字化建设程度存在明显差异;②中国区域创新格局呈收敛趋势,数字化提升有助于加速区域创新格局收敛进程,这一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③中国南北方地区创新水平增长存在俱乐部收敛,南方地区内部创新收敛进程快于北方地区,而数字化对北方地区创新收敛进程的影响效果更明显;④数字化对区域创新格局的影响存在显著双门槛效应,只有当数字化水平达到0.154的门槛值时,其对区域创新收敛进程才具有显著加速效应。科学研判数字化对中国区域创新格局的影响,可为促进数字红利共享与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人工智能能否赋能区域技术创新——创新环境的中介效应
陈伟,邓堯,杨柏,陈银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0): 57-66.   DOI: 10.6049/kjjbydc.2023040175
摘要265)   HTML    PDF(pc) (1288KB)(239)    收藏
为探究人工智能是否对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具有赋能效应,基于2011—2020年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人工智能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创新环境的中介效应。基准回归结果表明,人工智能能够显著赋能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创新环境在人工智能赋能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人工智能有助于优化创新环境,聚集人才并吸引投资,从而促进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技术越密集的地区,人工智能赋能技术创新水平提升的作用越明显,区域间发展差距较大;对于3种不同创新类型,人工智能均表现出显著促进效应,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促进作用呈现由低到高的特点。非线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智能赋能技术创新整体呈现边际效应递减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基于两阶段超效率DEA的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评价
付宁宁,苏屹,郭秀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0): 67-77.   DOI: 10.6049/kjjbydc.2023020167
摘要192)   HTML    PDF(pc) (2203KB)(162)    收藏
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关乎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全球地位,对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具有重要作用。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和Tobit回归方程,测算智能制造企业两阶段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涨幅较小,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高研发高转化和低研发低转化类智能制造企业数量最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创新效率优势明显,个体和行业差异均较大;科技水平、资产规模、创新基础环境、股权集中度对两阶段创新效率均具有正向影响;政府支持、人才结构、市场结构对技术研发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对经济转化效率存在负向影响。最后,从制定合理有效的政府支持政策、完善科技投入管理制度、规范市场竞争机制、合理调整创新人才结构4个方面提出提高我国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平台生态嵌入度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于信号传递的分析
赵潜,赵陈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0): 78-88.   DOI: 10.6049/kjjbydc.2023100345
摘要204)   HTML    PDF(pc) (1305KB)(192)    收藏
中国企业面临绿色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从信号传递视角出发,探讨平台生态嵌入度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2010—2022年中国沪深A股工业上市企业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平台生态嵌入度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突破式绿色技术创新,而且可以促进渐进式绿色技术创新。同时,社会责任会强化平台生态嵌入度对企业突破式绿色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但对企业渐进式绿色技术创新的增强效应不显著,行业管制则会弱化平台生态嵌入度对企业突破式绿色技术创新和渐进式绿色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组态视角下后发企业颠覆式创新驱动模式研究
冯立杰,李燕燕,王金凤,张珂,刘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0): 89-98.   DOI: 10.6049/kjjbydc.2022120368
摘要175)   HTML    PDF(pc) (1254KB)(201)    收藏
作为后发赶超的关键之举,明晰颠覆式创新的前因条件及驱动模式,对后发企业制定创新发展战略意义重大。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构建后发企业颠覆式创新整合分析模型,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对149个后发企业案例进行组态分析,探究颠覆式创新驱动模式。结果发现:单一前因条件难以成为驱动后发企业颠覆式创新的必要条件;存在4种颠覆式创新驱动模式,其中,市场驱动型和组织联盟型能够触发“自下而上”颠覆式创新,政府驱动型和技术主导型可以催生“自上而下”颠覆式创新;特定条件下,技术、组织和环境前因条件组合通过“殊途同归”的方式驱动颠覆式创新;不同驱动路径前因条件间存在互补或替代关系。结论不仅能够揭示我国颠覆式创新多重驱动因素及复杂联动机制,而且可为后发企业通过颠覆式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组织韧性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
高智林,谭文浩,毛凌翔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0): 99-109.   DOI: 10.6049/kjjbydc.2023120319
摘要362)   HTML    PDF(pc) (1287KB)(361)    收藏
VUCA时代背景下,创新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灵魂,组织韧性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以2013—2022年A股专精特新上市企业为样本,考察组织韧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组织韧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企业组织韧性越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越高。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第一,组织韧性能够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地位,进而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第二,组织韧性能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而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第三,组织韧性能够提升行业市场化水平,进而改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异质性检验发现,在国有企业、规模较大企业中,组织韧性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更显著。此外,组织韧性能够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从而带动其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结论可丰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理论与实证研究,为企业借助组织韧性提高创新质量,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服务创新网络中企业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创新绩效——知识流耦合与知识共创的链式中介作用
辛本禄,耿晶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0): 110-119.   DOI: 10.6049/kjjbydc.2023010483
摘要139)   HTML    PDF(pc) (1255KB)(188)    收藏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与知识基础观,构建“企业社会资本—知识流耦合—知识共创—服务创新绩效”的链式中介模型,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对405份企业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结构性、认知性、关系性社会资本均对服务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减弱;知识流耦合、知识共创在企业社会资本与服务创新绩效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可进一步夯实创新网络、社会资本理论基础,揭示企业社会资本通过知识作用路径影响服务创新绩效的内在机制,为服务企业提高创新绩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市场动荡性如何影响企业外部知识搜寻:管理创新的中介作用
李瑞达,袁凌,郑莉,刘顺理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0): 120-128.   DOI: 10.6049/kjjbydc.2023020621
摘要127)   HTML    PDF(pc) (1241KB)(165)    收藏
环境会影响企业外部知识搜寻,然而有关组织层面中介机制的探讨较少。考虑到企业变革需要兼顾有效性与合法性,基于管理创新的理性视角与制度视角,探究其如何为外部知识搜寻建立组织体系,并将其标准化与制度化。以120个高管的自我报告为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市场动荡性通过管理创新的2个子维度——组织结构创新、流程创新间接影响外部知识搜寻。其中,组织结构创新与流程创新起完全中介作用,组织冗余调节市场动荡性与管理创新间的正向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领导底线心智对员工知识破坏行为的影响机制
谭春平,闫伊娜,张羽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0): 129-139.   DOI: 10.6049/kjjbydc.2022120703
摘要141)   HTML    PDF(pc) (1332KB)(231)    收藏
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使得员工的知识破坏问题日趋明显,严重损害组织可持续发展。以两阶段配对的772份问卷为样本,基于认知—情感系统理论,从员工认知和情感两条路径探究领导底线心智对员工知识破坏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领导底线心智通过违反规范可接受感知与职场焦虑引发员工知识破坏行为,相较于情感路径(职场焦虑),认知路径(违反规范可接受感知)的影响更显著;高水平合作氛围不仅会弱化领导底线心智对违反规范可接受感知和职场焦虑的影响,而且会削弱领导底线心智通过二者对员工知识破坏行为的传导作用。研究结论对保护员工与组织免受知识破坏侵害具有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新生代员工资质过剩感对越轨创新行为的影响——一个被调节的多中介模型
马丽,王姜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0): 140-149.   DOI: 10.6049/kjjbydc.Q202207492
摘要192)   HTML    PDF(pc) (1333KB)(371)    收藏
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兴数字技术在传统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给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巨大创新潜能和机会。新生代员工在创新过程中面临“创新悖论”,导致自发性越轨创新行为的发生。根据自我调节理论和自我一致性理论,基于332份调查问卷,构建一个被调节的多中介模型,探讨新生代员工资质过剩感对越轨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资质过剩感正向影响员工越轨创新行为;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消极情绪分别在认知和情绪路径上对资质过剩感与越轨创新间的关系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心理安全感正向调节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消极情绪与员工越轨创新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新生代员工资质过剩感与越轨创新间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为有效发挥新生代员工资质过剩感的作用、适当引导员工越轨创新行为、促进组织管理实践提供人力资源的辨识与思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概念衍生、特征类型与推进路径
张羽飞,孙祺,李桂荣,原长弘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0): 150-160.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235
摘要309)   HTML    PDF(pc) (1699KB)(334)    收藏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是中国产学研实践的最新模式,是中国式创新在产学研方面的深刻体现,但学术界对这一新现象关注不足,难以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情景下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建设。鉴于此,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这一中国产学研新实践现象为切入点,按照“概念衍生—特征类型—推进路径”分析框架进行逐层解构。首先,梳理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政策演进和研究脉络,廓清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概念内涵与外延;其次,归纳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特征,并基于主导组织视角总结出4类典型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再次,立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为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型创新联合体建设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最后,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整合框架,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创新联合体研究,并为中国政产学研各方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建设提供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多中心空间结构与创新价值链效率: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
张安伟,胡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1): 1-12.   DOI: 10.6049/kjjbydc.2023020111
摘要166)   HTML    PDF(pc) (1262KB)(237)    收藏
利用夜间灯光亮度与城市经济指标的匹配数据,考察城市内部、外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创新价值链效率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城市内部多中心空间结构与创新价值链效率之间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非线性关系,城市外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创新价值链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城市内部、外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创新价值链效率的影响存在空间区位异质性与城市规模异质性,且其传导路径存在差异;配置效率机制与合作共享机制是城市内部、外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影响创新价值链效率的重要途径;集聚经济视角下,内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创新价值链效率的影响受到局部集聚规模与整体集聚规模的影响;网络经济视角下,外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创新价值链效率的影响受到绩效规模借用与功能规模借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非对称技术联盟价值整合机制形成的战略选择——水环境治理小企业多案例研究
孙进书,吴林飞,陈国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1): 13-23.   DOI: 10.6049/kjjbydc.2023030028
摘要113)   HTML    PDF(pc) (1398KB)(199)    收藏
通过对4家水环境治理小企业进行多案例研究,沿着“动机—行为—结果”的分析逻辑,构建价值整合机制形成的整体模型。从伙伴选择和合作机制两个方面分析联盟合作模式,识别了滩头堡型、管道型、浮板型和空降型4种合作模式,发现伙伴选择具有连续性特征,扩展了伙伴选择焦点的假设和适用范围。探究合作模式对联盟价值整合机制的影响,发现联盟价值整合机制分为共同价值创造、共同价值占有和双重价值获取三类,伙伴选择和合作机制共同影响联盟价值整合。联盟价值整合机制映射伙伴选择与合作机制之间的结构关系,这一关系在非对称情境下具有独特性。资源获取动机与伙伴选择优先性有关,企业为获取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时倾向于市场导向伙伴选择,为获取资金资源和人才资源时倾向于关系导向伙伴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公共采购模式变革:从创新中性到创新友好
康晓玲,常悦,刘京,张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1): 24-33.   DOI: 10.6049/kjjbydc.2023010368
摘要109)   HTML    PDF(pc) (1369KB)(217)    收藏
公共采购是拉动创新的核心工具之一,公共采购模式限定了相关主体的行动空间,对公共采购发挥驱动创新的政策价值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开放式创新视角与创新导向型公共采购的基本原理,对公共采购模式影响创新的关键因素进行系统识别,构建有序probit模型,运用来自供应商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现行的公共采购模式设计呈现创新中性特征;需求表达方式、采购数字化、需求重叠度等因素对供应商创新性响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将上述因素嵌入相关公共采购制度,可以提高我国公共采购模式的创新友好程度。最后,提出公共采购模式变革的基本思路:在兼顾成本导向与创新导向的情况下,对公共采购模式进行分类设计,包括常规型集中采购、常规型分散采购、创新导向型集中采购和创新导向型分散采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时序性创新战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许昕,周楠,蔡梦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1): 34-43.   DOI: 10.6049/kjjbydc.2023010051
摘要136)   HTML    PDF(pc) (1260KB)(250)    收藏
内部研发和外部技术获取是企业提升创新绩效的主要路径,基于动态视角构建时序性创新战略,利用2008—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使用零膨胀负二项面板回归模型探究同时创新战略和顺序创新战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知识重组能力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①同时创新战略不利于企业创新绩效提升;②顺序创新战略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③企业知识重组能力对创新战略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发挥调节作用,并削弱顺序创新战略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④先内后外的顺序创新战略对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更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内部研发和外部技术获取动态关系的讨论,并为企业创新战略路径选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制造企业数字创新如何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张振刚,户安涛,叶宝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1): 44-54.   DOI: 10.6049/kjjbydc.2023020450
摘要160)   HTML    PDF(pc) (1261KB)(256)    收藏
为探究制造企业数字创新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过程机理,揭示数字创新的协同效应、扩散效应和增值效应,以及数字化投入持续性的情境效应,将数字创新划分为效率型、新颖型和融合型3种类型,并将数字化能力划分为数字协同能力、数字创新扩散能力和数字价值化能力3个维度,以251家中国制造企业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第一,数字创新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绩效水平。第二,数字创新通过推动数字化能力重构促进企业绩效水平提升。第三,不同类型数字化能力在数字创新与企业绩效间发挥中介作用。具体表现如下:数字创新扩散能力在新颖型数字创新与企业绩效间发挥中介作用;数字价值化能力在融合型数字创新与企业绩效间发挥中介作用。第四,数字化投入持续性在企业数字创新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正向调节数字创新与企业绩效间关系,强化数字创新与数字化能力间关系,以及效率型数字创新与数字协同能力间关系。结论可为制造企业数字创新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数字化转型能否提升企业环境、社会及治理绩效——高管团队异质性的调节作用
高原,张颖,刘长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1): 55-66.   DOI: 10.6049/kjjbydc.H202308278
摘要224)   HTML    PDF(pc) (1294KB)(448)    收藏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否提升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绩效以及管理层的异质性结构是否影响该结果成为亟待研究的现实问题。利用2010—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ESG的影响以及高管团队(TopManagementTeam,简称TMT)的异质性调节作用。结果发现:①数字化转型能显著提升企业环境和社会绩效,对公司治理绩效呈现倒U型影响;②TMT异质性有助于降低数字化对公司治理绩效的边际影响,使U型曲线变平缓,有助于企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③异质性检验结果进一步证实,数字化转型在不同所有权(国企、民营)和不同行业(重污染行业、非重污染行业)中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供应链数字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吴炜鹏,陈金龙,赵晓阳,汤弘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1): 67-78.   DOI: 10.6049/kjjbydc.2023020475
摘要282)   HTML    PDF(pc) (1310KB)(398)    收藏
供应链数字化是促进供应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契机。基于2008—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TF—IDF方法系统构建市场导向和技术导向下的组织内供应链数字化指标,实证检验供应链数字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供应链数字化与企业创新呈现倒U型关系。其中,分项指标物流数字化、产品流数字化与信息流数字化呈现显著倒U型关系。第二,供应链异质性是供应链数字化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渠道。第三,在吸收能力较强、供应链话语权较小的企业,供应链数字化的作用更显著。此外,组织间供应链数字化发挥创新协同效应,行业间供应链数字化发挥创新溢出效应。结论可为企业加快供应链数字化并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制造企业数智化能力:维度探索与量表开发
张乐,陈菊红,董海林,王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1): 79-88.   DOI: 10.6049/kjjbydc.2023010267
摘要176)   HTML    PDF(pc) (1276KB)(310)    收藏
随着数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智化转型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数智化推动制造企业重构竞争优势,数智化能力成为制造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然而,部分制造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陷入“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的两难困境,数智化能力建设缺乏方向指引,亟待对数智化能力的内涵和构面进行深入研究。在文献分析和扎根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动态资源基础观,归纳并提取企业数智化能力构成维度,包括生产智造能力、数智化运营能力和数智连接能力,开发各维度测量量表,利用SPSS和Amos软件对290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开发的数智化能力测量量表信效度较高。研究结论有助于加深对数智化能力这一概念构成的理解,为数智化能力水平测度提供有效的量化分析工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面向高新技术领域的跨国专利质量测度研究
郑航,叶阿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 (11): 89-98.   DOI: 10.6049/kjjbydc.2023010023
摘要90)   HTML    PDF(pc) (1205KB)(204)    收藏
以《专利合作条约》中的国际检索报告作为专利质量的跨国比较载体,利用改进的专利质量测度模型修正由于政策因素导致的“引用膨胀”现象,实现对我国专利质量更全面准确的衡量。结果表明,我国高新技术领域专利质量逐年上升,但与技术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仅达到非中国质量基准的1/3。基于企业层面的回归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对专利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证实赋权ISR指数在识别专利质量方面的有效性。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的专利质量水平相对较高,而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领域的创新水平较为落后,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和扶植的对象。研究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更准确地了解我国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水平,明确与技术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对于创新激励政策(如专利补贴和税收优惠)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