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年 38卷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卡脖子”技术识别方法与突破路径——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
汤志伟,李昱璇,张龙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 1-9.   DOI: 10.6049/kjjbydc.2020010021
摘要1838)   HTML    PDF(pc) (1849KB)(2613)    收藏
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研究科学合理的“卡脖子”技术识别方法对攻克“卡脖子”技术、提升国家技术实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卡脖子”技术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卡脖子”技术的识别原则和识别方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搜集关键核心技术35项,从中识别出“卡脖子”技术13项,得出电子信息产业“卡脖子”技术基础性特征突出、集成电路“卡脖子”威胁大、高端软件相对安全的结论,并从技术、企业、产业、社会层面出发提出我国攻克“卡脖子”技术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科研组织应该控制其衍生企业吗——基于中国上市科研组织衍生企业的研究
肖建华,王若凡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 10-17.   DOI: 10.6049/kjjbydc.2020020584
摘要626)   HTML    PDF(pc) (1235KB)(668)    收藏
创办衍生企业是科研组织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衍生企业创办之初,科研组织作为“家长”,在衍生企业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随着衍生企业逐渐发展壮大,科研组织作为学术机构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同时,伴随着衍生企业不断成长,对外来资本的需求增加,母体科研组织面临股权被稀释,甚至失去控制权的问题。那么,当衍生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母体科研组织作为衍生企业实际控制人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以中国境内上市科研组织衍生企业为样本,分析科研组织衍生企业母体控制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科研组织作为衍生企业实际控制人时,企业绩效更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开放度组合策略与创新绩效类型匹配关系研究——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
邢乐斌,任春雪,曾琼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 18-25.   DOI: 10.6049/kjjbydc.2020010351
摘要606)   HTML    PDF(pc) (1212KB)(708)    收藏
根据创新开放广度与深度,提出高广度-高深度、高广度-低深度、低广度-高深度与低广度-低深度4种组合策略。以吸收能力为调节变量,构建开放度组合策略与创新绩效关系模型,以我国三大行业201家企业为调查对象,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实施高广度-高深度组合策略的企业倾向于追求突破式创新绩效,实施其它三类组合策略的企业倾向于追求渐进式创新绩效;吸收能力不仅能够积极调节高广度-高深度、高广度-低深度、低广度-高深度组合策略与突破式创新绩效的关系,而且能够积极调节3种组合策略与渐进式创新绩效的关系,但是无法调节低广度-低深度组合策略与突破式创新绩效、渐进式创新绩效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绿色创业导向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绿色组织认同与绿色创新的链式中介作用
张秀娥,杨柳,李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 26-33.   DOI: 10.6049/kjjbydc.2020050749
摘要929)   HTML    PDF(pc) (1240KB)(1129)    收藏
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企业通过实施绿色创业导向以建立可持续竞争优势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自然资源基础观,提出“绿色创业导向-绿色组织认同-绿色创新-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研究框架,以203家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绿色创业导向作为一种兼顾环保和经济的战略决策模式,对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有积极影响;②绿色组织认同与绿色创新是企业实施绿色创业导向、建立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路径,在绿色创业导向与可持续竞争优势关系中起中介作用;③绿色组织认同、绿色创新在绿色创业导向与可持续竞争优势关系中具有链式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科技企业孵化器何以激活区域创新——风险投资与孵化基金的中介作用
龚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 34-44.   DOI: 10.6049/kjjbydc.2020080231
摘要778)   HTML    PDF(pc) (1529KB)(749)    收藏
完善创新生态系统、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重要目标。基于2013—2018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否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并基于中介效应模型探讨风险投资和孵化基金在其中的间接作用。结果发现:①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水平,但主要增加的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授权数总量,对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并没有显著促进作用。上述结果在剔除直辖市样本、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及空间计量模型的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②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区域风险投资和孵化基金集聚效应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影响区域创新水平的主要机制;③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在不同区域间差异较大,在东部地区的创新激励效应更加显著,而且政策工具强度对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区域创新水平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进口影响创新的本地效应与邻里效应——基于空间计量的实证分析
黄朝峰,战岐林,曾小慧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 45-53.   DOI: 10.6049/kjjbydc.2020080495
摘要570)   HTML    PDF(pc) (1540KB)(734)    收藏
运用中国内地31个地区1997-2017年面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回归,以专利数量为创新衡量指标,得到进口对创新的回归结果,发现进口对本地和邻里地区创新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从系数量值看,邻里效应远大于本地效应,表明邻里效应更加重要。研发人员数量和物质资本存量邻里效应显著为负,表明地区间在创新生产要素上存在竞争关系。使用不同核算方法下的物质资本存量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确认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提出在当前逆全球化背景下“双循环”新阶段,中国仍要坚定地扩大各类产品进口,地方政府在扩大进口的同时需要加强人才和资本引进力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环境不确定性下跨界创业战略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线上线下互动的中介作用
王侃,孙会中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 54-62.   DOI: 10.6049/kjjbydc.2020080808
摘要510)   HTML    PDF(pc) (1348KB)(704)    收藏
跨界创业研究受到学界与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但大多从开放性创新、知识等视角切入,缺乏战略导向视角的研究。依据战略管理理论与创业学理论,结合互联网经济情境,探究跨界创业战略导向影响企业绩效的路径与边界。基于710份问卷数据实证分析发现,跨界创业战略导向显著正向影响企业绩效;线上线下互动在跨界创业战略导向与企业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环境不确定性正向调节线上线下互动的中介效应。研究结论丰富了战略层面的跨界创业研究,能够为企业跨界创业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数字经济环境下企业跨界内涵:价值主张视角
刘嘉慧,高山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 63-70.   DOI: 10.6049/kjjbydc.2020030664
摘要654)   HTML    PDF(pc) (1249KB)(941)    收藏
数字技术加深了企业对于顾客个性化需求的关注,跨界成为企业满足顾客需求、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新战略,并呈现出深度融合异质性要素以创造新价值的特点。围绕数字经济环境下企业跨界呈现出的特点,提出基于价值主张的跨界内涵,认为跨界是不同价值主张相互渗透、融合形成新价值主张的过程,并借用吸收能力理论中的知识转移过程,对跨界过程进行详细描述。此外,根据跨界内涵将跨界现象分为多主体多价值主张相互影响、双主体双价值主张单向影响、单主体多价值主张融合3大类,并分别选取案例对每个类别进行过程分析,深化对跨界内涵的理解。最后,从影响跨界的前因、跨界过程中存在的学习障碍以及深化跨界案例研究3个方面,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区域经济复杂度与企业创新行为
吕一清,吉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 71-78.   DOI: 10.6049/kjjbydc.2020050304
摘要928)   HTML    PDF(pc) (1303KB)(831)    收藏
构建包含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标、区域经济复杂度和上市公司特征变量“宏观—区域—企业”的实证面板数据,在理论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行为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区域经济复杂度为视角,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创新行为作用机制进行再检验。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存在正向激励综合效应,同时,区域经济复杂度不仅能够促进企业创新行为,而且能够强化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即抑制负向作用而强化正向作用。考虑内生性,通过替换核心变量检验稳健性以保证研究结论可靠,并且,研究企业特征发现,高科技企业和非高科技企业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仿制药专利挑战机制解释学分析与进路选择
吴柯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 79-86.   DOI: 10.6049/kjjbydc.2019120395
摘要615)   HTML    PDF(pc) (1223KB)(1019)    收藏
仿制药专利挑战机制是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核心环节。在现有规范体系下进行制度构建,存在同现行《专利法》抵触的问题,通过立法或释法活动化解这种冲突具有必要性。在解释学范式下对仿制药品专利挑战侵权拟制、侵权解释两种立法进路进行推演和反思,并辅之以制度体系、国际比较、法律政策、经济分析等视角,可得出拟制进路更为可行的结论。在拟制进路下进行制度构建,应遵循法律拟制技术规范,并妥善处理制度配套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市场需求、创新政策组合与企业创新绩效——企业生命周期视角
张永安,关永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 87-94.   DOI: 10.6049/kjjbydc.2020070461
摘要693)   HTML    PDF(pc) (1251KB)(767)    收藏
以北京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创新驱动理论,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索市场需求与政府干预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研发补助和税收优惠政策组合协同互补效应显著,但组合效果会因企业所处生命周期不同而呈现显著差别。具体来说,对成长期企业二者组合竞争效应显著,组合效果为负协同。对成熟期企业,二者组合互补效应显著,组合效果为正协同。对衰退期企业,二者组合效果无显著影响,组合效果为无协同;②总体来说,市场需求显著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但对于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的正向促进效应显著,对于衰退期企业抑制作用显著;③市场需求在创新政策组合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且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结论一致。对成长期企业,政府干预优于市场调节,对成熟期企业,市场调节优于政府干预,对衰退期企业,政策引导效果更优。最终,提出促进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政府补贴对军民融合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模型
孔昭君,张宇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 95-103.   DOI: 10.6049/kjjbydc.2020040178
摘要633)   HTML    PDF(pc) (1441KB)(711)    收藏
为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优化政府资源配置,研究政府补贴对军民融合企业创新的影响具有现实价值。选取2007—2018年127家军民融合企业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纳入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作为调节变量,以企业寻租变量作为政府补贴的外生工具变量,构建政府补贴对军民融合企业创新投入影响的动态面板模型。使用差分GMM法进行回归估计,结果显示,军民融合企业往期研发投入对当期研发投入有影响,政府补贴对军民融合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正向影响,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对政府补贴的正向影响具有放大效应。在实证研究基础上,为促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提出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国防科技工业跨部门合作治理网络动态演化研究
郭亚男,安实,王健,麦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 104-113.   DOI: 10.6049/kjjbydc.2020070779
摘要486)   HTML    PDF(pc) (9757KB)(599)    收藏
随着国防科技工业治理复杂性提升以及传统治理理论失灵,准确厘清包含军民两大治理主体、公私两大职能部门治理机构间合作网络、关系结构与演化过程,已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基于“元治理”理论思想,以1998—2018年发布的614条政策为研究样本,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不同时期国防科技工业治理网络结构、机构间互动关系、主体角色定位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关系网络是随着国防科技工业政策变迁不断演化的自组织网络,网络结构由“松散”向“耦合”转变、网络核心由“单核”向“多核”转变、治理模式由“碎片化回应”向“协同共治”转变;个体节点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角色定位,主要表现为协作主导者、牵头主导者、互惠跟随者以及边缘跟随者4个群体,并得出核心机构角色演变规律。最后,从“元治理”视角对国防科技工业异质主体跨部门合作治理关系进行再审视,并提出相应治理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知识网络能力对组织创新影响的双路径效应机制研究
任浩,佟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 114-121.   DOI: 10.6049/kjjbydc.2019120712
摘要520)   HTML    PDF(pc) (1311KB)(619)    收藏
知识网络能力概念是在组织网络理论与知识管理理论交叉融合背景下提出的,创新理论与实践发展揭示了知识网络能力研究的必要性。基于组织网络理论和知识基础观,构建“能力—创新行为—绩效”和“能力—网络位置—绩效”模型框架,验证知识网络能力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知识网络能力对组织创新具有正向影响,创新二元行为在知识网络能力与组织创新之间起中介作用,网络位置跃迁在知识网络能力与组织创新之间起中介作用,知识基正向调节知识网络能力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知识网络能力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结论拓展了知识网络能力相关理论研究,支持了从知识网络能力视角出发的组织创新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大数据赋能企业知识管理创新机理与路径研究——基于华为案例
刘平峰,王雨婷,苏超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 122-131.   DOI: 10.6049/kjjbydc.2020040265
摘要1280)   HTML    PDF(pc) (1714KB)(1453)    收藏
大数据时代呈指数级增长的数据量和不断涌现的技术工具对企业知识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探究大数据如何赋能企业知识管理创新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扎根分析法,以华为公司为案例,对大数据赋能知识管理创新的内在机理与演变路径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创意开发”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知识管理演变特征,将企业知识管理创新路径划分为3个阶段,即外源数据赋能的知识积累阶段、内源数据赋能的知识交流阶段和内外源数据联合赋能的知识创新阶段,深入分析每个阶段大数据赋能企业知识管理创新的内在机理,为推进大数据时代企业知识管理创新提供理论支持与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公共服务、城市规模与人才区位——基于新空间经济学理论的分析
董亚宁,顾芸,杨开忠,范博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 132-139.   DOI: 10.6049/kjjbydc.2020050146
摘要589)   HTML    PDF(pc) (1643KB)(884)    收藏
将城市规模引入新空间经济学理论模型,探讨公共服务、城市规模对人才区位的影响机制,并且利用2011—2017年CMDS微观数据匹配244个城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①城市规模对公共服务影响人才区位具有非线性门槛效应,只有当城市规模满足一定门槛条件时,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才能显著吸引人才流入;②全国层面的实证分析有效验证了理论预期;③分区域看,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门槛条件具有异质性,东部地区人才流动呈现竞争效应,中西部地区呈现集聚效应;④分城市等级看,大城市与中小城市门槛条件差异明显,满足门槛条件时,加大中小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吸引人才效果会更显著。最后提出基于城市规模和区域异质性的公共服务供给对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员工创新行为缘何不同:成就目标导向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双路径研究
曹洲涛,李语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 140-148.   DOI: 10.6049/kjjbydc.2020010140
摘要771)   HTML    PDF(pc) (1329KB)(945)    收藏
目标导向会对员工行为产生指引和影响作用。基于目标导向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引入知识共享和知识隐藏两个变量,考虑情境因素的影响,构建多类别成就目标导向通过双路径影响创新行为的理论模型,研究成就目标导向对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实证发现:不同成就目标导向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学习目标导向和绩效趋近目标导向正向影响创新行为,知识共享起中介作用;绩效回避目标导向负向影响创新行为,知识隐藏起中介作用;心理安全氛围调节成就目标导向对创新行为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商业模式价值逻辑的要素、框架及演化研究:回顾与展望
朱明洋,李晨曦,曾国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 149-160.   DOI: 10.6049/kjjbydc.2020080844
摘要925)   HTML    PDF(pc) (2290KB)(1222)    收藏
当前,在商业模式领域,研究视角多元化是一个突出特征,学者们积极发掘新视角来认识商业模式。随着“价值”概念导入商业模式领域,基于价值视角的商业模式研究开始兴起,众多学者积极从价值角度解读商业模式,意图揭示商业模式背后的价值逻辑,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分配、价值传递、价值获取等相关概念频繁地出现在商业模式研究中。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系统梳理,阐释商业模式领域关于价值、价值主张、价值创造及价值传递等相关概念的特定内涵,分析不同概念间逻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商业模式价值逻辑框架、演化动因及方式,从而促进对商业模式价值逻辑思维的理解与关注,特别是对商业模式研究新进入者起到一定引导作用,为企业管理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技术创业型企业孵化资本投入的风险管控——来自多案例对比
惠祥,李秉祥,吴祖光,翟瑞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0): 1-8.   DOI: 10.6049/kjjbydc.2020080524
摘要851)   HTML    PDF(pc) (1195KB)(990)    收藏
待孵化的技术创业型企业同时具有概念性技术向差异化产品转化的高风险与产品异质性被认同后溢价评估的高收益特点,导致其投资者多处于隔岸观火却欲罢不能的的孵化投资矛盾中。对孵化资本实施有效的风险管控,成为吸引外部资本投入的关键。基于此,选择在可创概念选育与技术创业孵化领域探索出高成功率路径的概念证明中心、YCombinator和创新工场为研究案例,分析其在创业项目筛选、孵化资金运营等关键环节的风险管控方式,以期完善我国孵化资本管控理论、助力我国商业孵化器提高资金风险管控能力、促进外部资本投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组织韧性内涵、维度及测量
张秀娥,滕欣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0): 9-17.   DOI: 10.6049/kjjbydc.2020090049
摘要1779)   HTML    PDF(pc) (1372KB)(3263)    收藏
组织韧性反映组织在面对困难和挑战后的复原能力,是企业可持续成长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对组织韧性研究逐渐关注,但对于组织韧性内涵、维度及测量方法仍缺乏共识。基于已有组织韧性理论,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梳理和对企业实践者的半结构化访谈,提炼出组织韧性内涵及维度,并开发相应的测量量表。利用二次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开发的测量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能够很好地反映组织韧性内涵及维度,弥补已有组织韧性研究测量量表的缺失,为后续开展中国情境下组织韧性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科学与技术耦合效果评价——科技互补效应和成本效应分析
卢雨婷,周小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0): 18-27.   DOI: 10.6049/kjjbydc.2020040489
摘要465)   HTML    PDF(pc) (1456KB)(623)    收藏
考虑到当前创新环境日益复杂化,科学与技术耦合系统已成为一个受系统内外因共同影响而发生演化的开放系统。在为耦合系统构建状态空间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求解该模型,刻画科学技术化强度和技术科学化强度,据此分析科学与技术互动产生的互补效应和成本效应,评价29个省份的科学与技术耦合效果,并测度地区科技发展所属耦合路径类型。研究表明,不同省份推进科学技术化进程和技术科学化进程的差异性显著;科学与技术耦合效果最佳并不能说明地区科技发展速度最快;绝大多数省份的科技耦合路径表现为科技中立路径,占比最小的路径为技术强势路径。基于不同省份的耦合情况差异,提出针对性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政府资助波动、技术市场发展程度与国有企业R&D投入
王进富,李嘉辉,张颖颖,李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0): 28-35.   DOI: 10.6049/kjjbydc.2020110013
摘要495)   HTML    PDF(pc) (1286KB)(641)    收藏
当前,我国政府对企业的研发资助金额快速增长,对企业研发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在动态的外部环境中,更应该关注研发资助波动对企业研发活动的影响。从政府资助波动视角对企业R&D投入进行考察,运用面板数据聚类分析法对2011-2018年我国各省市技术市场发展程度进行划分,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样本,对政府资助波动、技术市场发展程度与企业R&D投入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①政府资助波动对企业R&D投入具有负向影响;②技术市场发展程度对企业R&D投入具有逐渐减弱的正向影响;③技术市场发展程度显著调节政府资助波动对企业R&D投入的负向效应,并最终达到正向效应。最后,提出各省市合理制定政府资助计划、加速技术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绿色创新环境与工业转型升级耦合区域差异与收敛性分析
张弘滢,耿成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0): 36-45.   DOI: 10.6049/kjjbydc.2020120080
摘要565)   HTML    PDF(pc) (2140KB)(666)    收藏
基于创新环境-转型升级耦合视角,采用TOPSIS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分析2007-2017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区绿色创新环境与工业转型升级耦合关系的演进特征。结果发现:①2007年以来中国绿色创新环境与工业转型升级耦合度整体虽有提高之势,但协调度仍然较低,且耦合协调等级没有发生明显跃迁,并呈现由东部向西部递减态势;②区域间差异是系统耦合协调度差距的主要来源,在地区差异多极化发展趋势下其波动存在4个潜在收敛俱乐部,呈现出地理“区块链”收敛趋势;③采用QAP方法对地区耦合度差异影响因素进行检验发现,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信息化水平差异、教育水平差异和城镇化水平差异是主要原因,而地理位置邻近、俱乐部收敛发展趋势有利于缩小地区耦合发展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产学研创新资源错配对省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要素扭曲测度模型与超效率SBM-DEA模型
陈怀超,张晶,马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0): 46-55.   DOI: 10.6049/kjjbydc.2020110056
摘要622)   HTML    PDF(pc) (1276KB)(638)    收藏
基于2009-2018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区(西藏数据缺失)面板数据,利用要素扭曲测度模型测算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错配指数和资金错配指数,将资源配置分为相对不足和相对冗余两种情形,并采用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省域创新效率,进而探讨产学研创新资源错配对省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就不同省域而言,企业“人多财寡异曲同工”,人才配置冗余和资金配置不足均有利于省域创新效率提升,而人才配置不足和资金配置冗余对省域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高校“人财多寡事关创新兴衰”,人才配置不足和资金配置不足不利于省域创新效率提升,人才配置冗余和资金配置冗余有利于省域创新效率提升;科研机构“人财不足掣肘创新”,人才配置不足和资金配置不足均不利于省域创新效率提升,人才配置冗余和资金配置冗余对省域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多维距离下科创中心辐射效应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许学国,桂美增,张嘉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0): 56-64.   DOI: 10.6049/kjjbydc.2020070661
摘要412)   HTML    PDF(pc) (1241KB)(573)    收藏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2019年,中央明确提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整体发展具有不同于其它区域的特殊战略地位,发挥着突出的带动作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更加有利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基于此,首先借鉴静电场理论,构建创新辐射场模型,对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辐射效应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其次,从时间距离、技术距离和经济距离3个维度探究科技创新中心辐射效应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后,提出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高技术产业国家价值链网络结构与省域增加值分解——来自电子信息产业的证据
万科,陈普,张莹,陈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0): 65-74.   DOI: 10.6049/kjjbydc.2020080363
摘要565)   HTML    PDF(pc) (1453KB)(649)    收藏
为破解我国在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中面临的低端锁定困境,需要构建并完善国家价值链分工体系。构建中国高技术产业国家价值链内生增值传导网络结构分析框架,并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对省域国内增加值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现阶段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上游技术研发能力较弱,整体增值能力不强;下游间接关联产业部门数量及关联系数值仍待提高;除中游外,上下游出口国内增加值偏低,国际竞争力较弱;东、中部省域国内完全增加值占据优势,内生增值能力方面各有所长,东北、西部省域国内完全增加值及其内生增值能力均较弱。同时,中国省域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未表现出显著地理地区特征,即使同一地域的省域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智能制造开放式创新平台战略异质性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双案例视角
彭本红,黄倩倩,郑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0): 75-84.   DOI: 10.6049/kjjbydc.2021010252
摘要497)   HTML    PDF(pc) (1624KB)(1006)    收藏
制造业需要抓住互联网机遇实施智能制造,实现转型升级。企业转型升级内涵是实现数字化、平台化、智能化,其中平台化是智能制造发展的新方向,而平台战略是对智能制造的统筹把握。然而,智能制造企业开放式创新平台模式研究匮乏,也不重视平台战略异质性。运用扎根理论,选取海尔、西门子两家典型智能制造企业进行双案例比较分析,总结两家企业平台化战略模型:西门子采取面向工厂管理与服务的开放式物联网云平台生态系统战略;海尔则推行直面用户的多平台大规模定制全流程创新生态圈战略。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两家企业在平台核心战略、平台流程战略、平台整合战略、平台保障战略、平台拓展战略等方面呈现异质性,并探讨形成这种异质性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等方面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强监督”还是“搭便车”:自然人大股东如何影响企业专利质量
范瀚文,曾繁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0): 85-94.   DOI: 10.6049/kjjbydc.2020060262
摘要501)   HTML    PDF(pc) (1245KB)(532)    收藏
通过构建改进的知识宽度法测算企业专利质量,并以2007—2016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自然人大股东对企业专利质量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类型企业中其作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作为“强力监督者”,自然人大股东能够促进企业专利质量提高。但因为其角色由“强监督”转变为“搭便车”,故这种促进作用在国有企业和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中并不存在。进一步研究表明,促进作用是通过加强对经理人和研发人员的监督,减少其控制权下投机性创新策略,提升其工作努力程度实现的。研究结论为促进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提供相应的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智力资本组态效应对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基于fsQCA方法的实证分析
胡元林,李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0): 95-104.   DOI: 10.6049/kjjbydc.2020040458
摘要453)   HTML    PDF(pc) (1235KB)(1022)    收藏
在考虑市场竞争和绿色产品需求情境下,运用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探讨智力资本要素影响生态创新的内在作用机制和条件路径。通过对188家制造企业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企业会根据外部情境选择不同的高生态创新实现路径。其中,人力资本是企业无形资产中最具核心价值的资产,是企业实施生态创新的必要条件;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在创新过程中发挥权变作用;市场竞争和绿色产品需求是企业实施生态创新的外部推力。智力资本(某些)要素缺失或错配是导致低生态创新产生的内在原因,而绿色产品需求弱、市场竞争不激烈是导致低生态创新的外部原因。上述研究结论可为企业生态创新实践提供直接理论依据,对指导我国企业实施生态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价值共创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杜丹丽,付益鹏,高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0): 105-113.   DOI: 10.6049/kjjbydc.2020010175
摘要1100)   HTML    PDF(pc) (1214KB)(654)    收藏
以创新生态系统为视角,引入创新资源互动与生态系统规范机制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探究价值共创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基于307家企业样本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Bootstrap和层级回归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创新生态系统中,价值共创不完全直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创新资源互动部分中介价值共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生态系统规范机制部分正向调节价值共创对创新资源互动的影响。最后提出,创新生态系统调控方与企业要差异化地制定提升创新绩效的实施方案,营造活跃的创新资源互动氛围,形成并完善系统内生态规范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开放式创新对节能环保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尚勇敏,周冯琦,林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0): 114-122.   DOI: 10.6049/kjjbydc.2020050140
摘要507)   HTML    PDF(pc) (1339KB)(613)    收藏
节能环保企业是节能环保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通过构建理论模型,以上海89家企业数据为基础,就开放式创新对节能环保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节能环保企业对开放式创新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但开放式创新对节能环保企业创新同时具有促进效应和替代效应,外部知识互动提升了节能环保企业创新绩效,也可能导致外部技术依赖;开放式创新在技术开发和创新成果转化上的影响存在差异,节能环保企业应结合不同创新阶段和企业自身特征有效开展外部创新合作;开放式创新需建立在企业内部创新投入的基础之上,节能环保企业应重视内部创新投入与外部技术消化吸收,实现内外部创新要素叠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跨国并购中的知识治理模式选择:双元创新视角
赵中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0): 123-131.   DOI: 10.6049/kjjbydc.2020060587
摘要567)   HTML    PDF(pc) (1635KB)(550)    收藏
就创新资源寻求型跨国并购而言,知识治理在激励目标方知识员工中发挥重要作用,促成其自愿留任、服务于企业创新战略,但理论研究尚缺乏对如何进行知识治理的解释。基于知识治理研究框架,选择4个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对跨国并购中双元创新和知识治理过程进行总结、提炼。研究发现,双元创新方式影响知识治理模式选择,企业在并购整合中采取开发性和探索性创新并重以及侧重二者其一的3种双元创新方式,并形成对应的混合型、威权型和合作型3种知识治理模式。双元创新方式对知识治理模式的影响路径为双元创新方式决定知识治理目标,而治理目标决定治理机制组合;影响机理为正式、非正式治理机制分别与开发性和探索性创新特征更为匹配,因此并重或侧重型双元创新须选择与之对应的机制组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互联网对企业协同创新中知识增值的影响——软创新资源的作用
方刚,常瑞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0): 132-140.   DOI: 10.6049/kjjbydc.2020080856
摘要605)   HTML    PDF(pc) (1556KB)(512)    收藏
互联网环境下协同创新中的知识增值运行机制发生重大改变。从知识流视角出发,整合资源基础观与知识基础观,在完善软创新资源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4个案例的深入探索,分析软创新资源各维度对协同创新知识增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的群智性、泛在性等特点可以孕育出软创新资源,进而影响协同创新中的知识增值。其中,软创新资源包括开放型信息资源、协同型关系资源、创新型文化资源以及技术型能力资源4个维度,并分别作用于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创造和应用,从而实现知识增值。最后,针对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互联网在促进知识增值方面的作用,提出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知识型员工冗余对中小上市公司二元创新的影响:环境特征的调节作用
邹增明,刘明霞,邹思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0): 141-150.   DOI: 10.6049/kjjbydc.2020120771
摘要642)   HTML    PDF(pc) (1339KB)(496)    收藏
以277家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2012-2017年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泊松模型,实证分析知识型员工冗余与企业二元创新的关系,并探讨外部环境特征(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和市场不确定性)的调节机理。研究表明:企业应保持一定的知识型员工冗余,促进企业二元式创新,过多或过少的知识型员工冗余均不利于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不同的环境特征对二者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存在异质性,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会减弱知识型员工冗余与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间关系,而市场不确定性会加强知识型员工冗余与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间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绩效考核对员工越轨创新的影响——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
门贺,赵慧军,段旭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0): 151-160.   DOI: 10.6049/kjjbydc.2020110251
摘要590)   HTML    PDF(pc) (1325KB)(786)    收藏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采用两阶段追踪调查数据,探讨不同目的取向绩效考核对员工越轨创新的差异化影响,并检验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与共享型领导在两者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发展型绩效考核正向影响员工越轨创新,评估型绩效考核负向影响员工越轨创新;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在不同目的取向绩效考核与员工越轨创新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共享型领导不仅显著提升发展型绩效考核对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的正向影响,增强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在发展型绩效考核与员工越轨创新间的中介作用,而且弱化评估型绩效考核与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间的负向影响,削弱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在评估型绩效考核与员工越轨创新间的中介作用。该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越轨创新的理论研究,而且为企业实施不同目的取向的绩效考核提供了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创新系统生态位适宜度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研究
刘和东,陈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1): 1-9.   DOI: 10.6049/kjjbydc.2020110566
摘要963)   HTML    PDF(pc) (1615KB)(872)    收藏
以创新能力为中介变量,剖析生态位适宜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利用2009-2018年我国内地30个省市区创新系统生态位适宜度与创新能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数据,测量生态位适宜度及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运用Arcgis软件对生态位适宜度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①创新生态位适宜度集聚特征明显,可分为“三足鼎立型”、“长三角主导型”、“中部主导型”、“西部主导型”4个板块;②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表现为区域非均衡性特征,呈现出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的态势,马太效应显著,部分中西部省市进步明显;③生态位适宜度对创新能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存在双门槛效应,影响效应边际递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考虑影响不对称性的创新扩散与网络结构协同演化建模:基于信息熵与累积优势的仿真研究
谢丽,赵培忻,丁海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1): 10-18.   DOI: 10.6049/kjjbydc.2020090484
摘要603)   HTML    PDF(pc) (1667KB)(635)    收藏
创新扩散发生于社会系统中并通常与社会系统存在交互作用。网络是体现社会系统的重要手段,但已有研究中的扩散网络多为无向网络且具有静态或外生动态性质,上述处理方式忽视或无法体现扩散与以网络形式出现的社会系统的协同演化以及个体间的不对称影响。基于有向网络,提出能够体现创新扩散与网络协同演化的描述性框架,从信息搜寻与降低认知失调视角出发,基于信息熵与累积优势机制,在个体层面构造网络演化与创新采纳数学模型。在RepastSimphony2.7开发平台下,利用基于Java的智能体建模方法展开系统仿真实验。基于实验数据的描述性结果揭示,动态网络与静态网络下的创新扩散存在显著不同,网络结构演化将强化节点出度的不均衡状况,更优的扩散结果往往与更不均衡的节点出度分布同时出现,其它因素包括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等也会影响扩散与网络的协同演化;交互作用存在于控制变量间。推断性结果确认了控制变量影响与交互作用的普遍存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创业平台资源警觉、意义给赋与在孵企业机会开发:多重中介模型检验
张颖颖,舒朝阳,王进富,李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1): 19-26.   DOI: 10.6049/kjjbydc.2020120072
摘要370)   HTML    PDF(pc) (1588KB)(554)    收藏
创业平台应具备何种认知以及如何影响在孵企业机会开发,是孵化资源利用率提升的关键。基于认知领域警觉理论,研究创业平台资源警觉对在孵企业机会开发(创新型和模仿型)的影响,以及意义给赋(直接和间接给赋方式)的多重中介效应。以入驻创业平台的在孵企业为调研样本,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创业平台资源警觉对在孵企业创新型和模仿型机会开发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意义给赋中的直接和间接给赋在二者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直接和间接给赋的中介效应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差异。研究结论对于创业平台明确组织角色、优化服务,进而提升孵化资源利用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科技与金融结合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
冯锐,马青山,刘传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1): 27-35.   DOI: 10.6049/kjjbydc.2020110188
摘要493)   HTML    PDF(pc) (1382KB)(674)    收藏
将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7年中国283个城市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①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②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主要通过提高城市创新水平和融资能力等途径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创新水平、融资能力在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与全要素生产率间起中介作用;③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大。由此建议,加大金融资源支持力度,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加强政府对创新的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对比研究
叶堂林,李璐,王雪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 (11): 36-45.   DOI: 10.6049/kjjbydc.2020090674
摘要481)   HTML    PDF(pc) (1598KB)(612)    收藏
基于超效率BCC模型,对2010—2018年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市群整体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利用变异系数考察城市群内部创新效率差距,探寻内部差距对城市群整体创新效率的作用关系,并采用面板Tobit模型对创新效率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普遍提升;长三角创新核心城市的创新效率相对不足,京津冀创新节点城市数量及效率均不足,三大城市群创新腹地存在创新投入不足问题;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差距经历由扩大到缩小的变化过程,城市群创新效率受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创新效率差距的影响,城市群内各城市创新效率差距应保持适度,差距过大、过小均不利于城市群整体创新效率提升;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具有地域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