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7卷, 第14期 
刊出日期:2020-07-25
  

  • 全选
    |
    科技研发服务疫情防控专栏
  • 张志华,陈雨馨,赵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1-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ZK202002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重大疫情下,科技研发在病毒溯源、病患救治、疫情防控、风险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科研力量有效协同将放大和加速科技研发的作用。协同整合效果如何,既与科研单位内外部因素有关,也与科研单位间的协同互动过程有关。基于个体、组织和互动过程3个维度,分析科研力量协同整合的相关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健全协同整合体制机制、完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培育龙头科研单位、加快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加强与世卫组织对接联动以及培养应急管理科研人才等方面,提出重大疫情应对中我国科研力量协同整合优化策略。

    张志华,陈雨馨,赵波. 重大疫情应对中我国科研力量协同整合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1-7., doi: 10.6049/kjjbydc.ZK202002045.
    Zhang Zhihua,Chen Yuxin,Zhao Bo.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Optimizing Strategies for the Collaborative Integration of China's Scientific Research Forces in Response to Major Epidemic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4): 1-7., doi: 10.6049/kjjbydc.ZK202002045.

    分享
  • 郭捷,杨立成,孙子旭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8-1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ZK2020020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19年末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是近年我国经历的一次波及范围广、影响巨大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不足是触发此次危机事件的重要诱因。基于新型冠状病毒危机事件背景,构造了突发事件生命周期与管理周期的双周期曲线模型,探讨了不同危机管理阶段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速应急产业科技化发展、建立健全危机管理科技发展资金管理体系、完善危机管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机制、进一步推动和加强国际科研合作的政策建议。

    郭捷,杨立成,孙子旭. 基于科技视角与双周期模型的我国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研究——以新型冠状病毒危机事件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8-13., doi: 10.6049/kjjbydc.ZK2020020120.
    Guo Jie,Yang Licheng,Sun Zixu. Crisis Management based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pective and Double-cycle Theo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4): 8-13., doi: 10.6049/kjjbydc.ZK2020020120.

    分享
  • 赖红波,孟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14-2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ZK20200206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成为2020年的“黑天鹅”,给国家带来严峻挑战并造成重大社会危机。为此,以新冠疫情引发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为背景,探讨本土企业如何化危为机,提出将传统创新与社会创新融合起来等观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传统创新与社会创新融合特点、机制和路径,包括对3M公司和阿里巴巴社会创新进行案例研究等。以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为契机,本土企业完全可以改变过去以顾客为导向的单一创新,转向与社会创新融合,实现本土企业创新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赖红波,孟哲.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企业传统创新与社会创新融合及创新转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14-20., doi: 10.6049/kjjbydc.ZK202002068.
    Lai Hongbo,Meng Zhe.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Innovation and Social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in the Context of Major Public Health Event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4): 14-20., doi: 10.6049/kjjbydc.ZK202002068.

    分享
  • 科技管理创新
  • 蔺鹏,孟娜娜, 褚席,冯冠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21-3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190847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技术创新阶段细分为研究基点,利用2009—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超越对数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实证检验技术研发阶段和创新市场化阶段不同金融发展模式下金融结构对创新产出与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在创新增量方面,银行体系发展对创新产出的正向激励效应显著优于股票市场发展,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对创新产出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在创新增效方面,股票市场发展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正向激励效应尤为显著,银行体系发展对技术创新效率产生抑制效应,造成较大程度的技术效率损失。结果表明,技术创新量高多产、提质增效依赖于金融结构持续优化和金融发展模式优势互补。

    蔺鹏,孟娜娜, 褚席,冯冠霖. 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 ——不同金融发展模式对比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21-30.,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478.
    Lin Peng,Meng Nana,Chu Xi,Feng Guanlin.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Financial Structure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4): 21-30.,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478.

    分享
  • 崔祥民,李支东,柴晨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31-3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090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来自上海、南京和镇江的24名创客为样本,应用组态思维与QCA方法,通过整合内生性、外生性等6个影响因素,对创客精神生成机理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发现:①学校教育是创客精神生成的核心必要条件;②教育实践主导、兴趣教育主导与人际关系感染是3个促进创客精神生成的有效策略组合,其中,教育实践主导是最常见的创客精神生成策略组合;③社会关系网络与主观认知在创客精神生成过程中具有替代关系。

    崔祥民,李支东,柴晨星. 基于QCA方法的创客精神生成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31-38., doi: 10.6049/kjjbydc.2019090216.
    Cui Xiangmin,Li Zhidong,Chai Chenxing. Research on The Generating Mechanism of Maker Spirit based on QCA Method[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4): 31-38., doi: 10.6049/kjjbydc.2019090216.

    分享
  • 王春娟,刘大海,王玺茜,赵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39-4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19089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建立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发展两个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在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各项投入产出指标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增加海洋创新绩效和海洋经济潜力分指数,对海洋创新效率及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和潜力予以考察。在协调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均方差法测算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进而测算2004-2018年我国海洋创新与海洋经济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协调关系由中度失调衰退转变为良好协调发展,协调程度变化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04-2006年海洋创新滞后于海洋经济发展;2007-2018年海洋创新驱动海洋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海洋创新投入与提高海洋创新绩效、加快海洋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统筹海洋创新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等对策建议。

    王春娟,刘大海,王玺茜,赵倩. 国家海洋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协调关系测度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39-46.,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966.
    Wang Chunjuan,Liu Dahai,Wang Xiqian,Zhao Qian. Research on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Ocean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Marine Econom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4): 39-46.,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966.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吕康娟,蔡大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47-5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1209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03年起,我国城市群由专业化分工快速转向功能分工,但优化城市群功能分工是否有利于改善环境污染问题?运用2003-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采用仅包括自变量空间滞后的SLX模型,研究城市群功能分工与工业技术进步对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在城市群层面,功能分工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呈正“U”型关系;功能分工结构效应和工业技术进步均能够显著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在城市群内部,功能分工空间溢出效应和工业技术进步空间滞后效应均有利于邻近城市减轻环境污染;但城市群功能分工技术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均未体现出预期减排效应,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功能分工与协作需进一步加强。

    吕康娟,蔡大霞. 城市群功能分工、工业技术进步与工业污染——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的数据检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47-55., doi: 10.6049/kjjbydc.2019120937.
    Lv Kangjuan,Cai Daxia. Functional Divis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dustrial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lu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4): 47-55., doi: 10.6049/kjjbydc.2019120937.

    分享
  • 孟霏,鲁志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56-6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1108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城市间协同融合发展,采用极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ESDA等方法考察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时空演化特征及空间关联模式,并通过SPDM模型剖析影响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结合门限面板模型进一步探讨在经济发展水平门限效应下,核心创新要素对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①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2014年后增速加快,各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均衡发展;②城市技术创新能力“中心—外围”特征明显,“中心”城市位于区域东南部沿珠江口东岸地带,空间关联模式主要表现为H-H型和L-L型;③人力资本、研发经费投入对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显著为负,研发经费投入的负向溢出效应不明显;④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单一门限效应下,人力资本对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先升后降,研发经费投入对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过门槛值而不再显著。

    孟霏,鲁志国.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来自空间、门限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检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56-65., doi: 10.6049/kjjbydc.2019110827.
    Meng Fei,Lu Zhiguo. Time and Space Evol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4): 56-65., doi: 10.6049/kjjbydc.2019110827.

    分享
  • 李新,李柏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66-7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0207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群发展与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结构优化有利于实现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分析哈长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关系强弱,界定网络中优势地位占据者角色,理清各创新主体与城际关系的具体连接形式,选取专利数据,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哈长城市群协同创新内、外部产学研和城际关系网络的结构洞与中间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哈长城市群协同创新产学研网络结构松散,以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占据结构洞中的优势位置,是城际关系产生与发展的实际中间人;参与协同创新的企业数量虽多,但缺少掌握核心资源的龙头创新型企业;城市群内企业的知识技术市场化能力难以满足学、研机构的知识技术转化需求,导致高校与科研机构寻求外部协同创新合作;城市群内部城际关系简单,边缘城市完全或部分受制于哈长两城;城市群外部合作伙伴较多,城市群内、外城际关系在较大程度上也是通过哈长两城所扮演的守门人或代理人角色而建立的。

    李新,李柏洲. 哈长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结构洞与中间人研究——基于专利数据的产学研网络与城际关系网络双维度测量[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66-75., doi: 10.6049/kjjbydc.2020020753.
    Li Xin,Li Baizhou. Structure Holes and Brokerage Role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in Harbin-Changchun Urban Agglomeration:a Two-dimensional Measurement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Network and Inter-city Relationship Network based on Patent Dat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4): 66-75., doi: 10.6049/kjjbydc.2020020753.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袁茜,吴利华,张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76-8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91100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7—2017年专利密集型产业面板数据,运用GML指数模型测度专利密集型产业8个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进行收敛性分析。研究发现,专利密集型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水平较高,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相比,“波特假说”初步显现;总体上,专利密集型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贡献最大,不同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和动态趋势不尽相同;整体行业、强专利密集型行业和弱专利密集型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内部差距仍然较大,整体行业与强专利密集型行业趋向共同稳态和自身稳态收敛,弱专利密集型行业仅趋向自身稳态收敛;行业集中度、行业规模对行业整体和弱专利密集型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作用,研发投入对强专利密集型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袁茜,吴利华,张平. 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收敛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76-85., doi: 10.6049/kjjbydc.2019110066.
    Yuan Qian,Wu Lihua,Zhang Ping. Research on Measurement and Convergence of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Patent-Intensive Industri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4): 76-85., doi: 10.6049/kjjbydc.2019110066.

    分享
  • 李振叶,刘杨程,徐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86-9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1908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静态面板模型、动态面板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采用2008—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互联网+”对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在5%的水平上对工业高质量发展有显著正向效应。由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可知,“互联网+”既可以通过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也可以通过绿色发展这一传导机制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依然成立。据此,建议加强“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工业企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促进工业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李振叶,刘杨程,徐斌. “互联网+”对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面板中介效应模型的估计[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86-93.,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149.
    Li Zhenye,Liu Yangcheng,Xu Bin. The Impact of "Internet +"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Quality Indust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4): 86-93.,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149.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武志勇,王则仁,马永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94-10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190897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2012-2018年有国外销售收入的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当期、滞后1期、滞后2期研发投入以及国际化程度对企业价值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国际化程度与企业价值呈非线性正相关关系,存在单一门槛值;各期研发投入以国际化程度为门槛,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呈U型关系,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且滞后1期与滞后2期研发投入的双重门槛值几近相同;控制变量中企业年龄、人力投入显著提升国际化经营企业价值,而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负向影响企业价值。研究结论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引领我国制造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推进国际化进程、提升企业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武志勇,王则仁,马永红. 研发投入、国际化程度与制造企业价值的门槛效应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94-101.,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972.
    Wu Zhiyong,Wang Zeren,Ma Yonghong. Analysis of the Threshold Effect of R&D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ization Degree an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Value[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4): 94-101.,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972.

    分享
  • 王进富,黄涛,张颖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102-10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03027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破坏性创新因资源投入少、竞争压力小等优势成为一种重要的创新模式,但其机会识别与开发这一关键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引入公司创业理论,以比亚迪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对案例进行剖析。结果发现:公司创业企业在创业警觉支撑下,通过扫描搜索、发散提炼和评估判断过程识别破坏性创新机会,并驱动企业通过资源拼凑整合内外部资源,进而迅速开发破坏性创新机会。此外,为入侵主流市场,企业需要在全过程保持警觉;资源拼凑随着破坏性创新的深入呈现由低阶向高阶、由内部资源向社会网络资源演化的趋势。结论在理论上丰富了破坏性创新相关研究,在实践上可为企业构建破坏性创新路径提供参考。

    王进富,黄涛,张颖颖. 创业警觉、资源拼凑对破坏性创新的影响——公司创业情境单案例扎根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102-109., doi: 10.6049/kjjbydc.2020030279.
    Wang Jinfu,Huang Tao,Zhang Yingying. Impact of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and Resource Bricolage on Disruptive Innov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4): 102-109., doi: 10.6049/kjjbydc.2020030279.

    分享
  • 段庆锋,冯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110-11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8070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企业间客观存在各种技术差异,对研发合作网络关系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借鉴技术生态位理论,从规模和结构两个维度探讨技术距离内涵,提出研究假设;以石墨烯领域合作专利为样本,采用指数随机图构建度量模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规模维度,技术宽度距离、技术深度距离正向促进企业研发合作;在结构维度,技术多样性距离、技术重叠性距离反向抑制企业研发合作。该结果说明规模层面的技术距离为合作双方带来新的要素组合可能,扩展了潜在创新空间,进而形成双方研发合作的创新动力;结构层面的技术接近为合作双方的知识交流与技术兼容提供了基础,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技术协同性,进而形成双方研发合作的创新基础。

    段庆锋,冯珍. 多维视角下技术距离对企业研发合作关系影响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110-117., doi: 10.6049/kjjbydc.2018070366.
    Duan Qingfeng,Feng Zhen. Empirical Research on Impact of Technology Distance upon R&D Collaboration among Enterprises from Multi-view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4): 110-117., doi: 10.6049/kjjbydc.2018070366.

    分享
  • 李明星,苏佳璐,胡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118-12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19087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江浙沪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模型测度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从网络位置和网络关系维度出发,实证检验产学研合作中企业网络位置与关系强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网络中心位置即度数中心度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提升;企业网络中介位置即中间中心度对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网络关系强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李明星,苏佳璐,胡成. 产学研合作中企业网络位置与关系强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118-124.,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747.
    Li Mingxing,Su Jialu,Hu Cheng.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Enterprise Network Position and Relationship Intensity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IUR Cooper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4): 118-124.,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747.

    分享
  • 范晓男,孟繁琨,鲍晓娜,曲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125-13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19085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背景下,人工智能已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各产业,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能否促进制造企业生产率提升,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2015—2017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对制造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构建基于结构方程的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制造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影响生产率的内在机制及路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提升了制造企业生产率;市场份额对人工智能与制造企业生产率的关系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人工智能通过劳动力数量、物质资本使用效率和技术创新产出3种中介变量显著促进企业生产率提升,并通过人力资本使用效率和技术创新投入抑制企业生产率提升。

    范晓男,孟繁琨,鲍晓娜,曲刚. 人工智能对制造企业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125-134.,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594.
    Fan Xiaonan,Meng Fankun,Bao Xiaona,Qu Gang. The Impac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the Productivity of Manufacturing Firms: Is There a Productivity Paradox[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4): 125-134.,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594.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刘骏,张蕾,陈梅,何琳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135-14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190878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力军,高层次创新人才更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宝贵资源,如何通过薪酬设计激发人才创新动力进而促进企业盈利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理论,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层次创新人才薪酬与公司盈利均衡模型,采用非线性多元回归方法,利用1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层次创新人才薪酬、公司盈利以及其它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高层次创新人才薪酬与企业盈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层次创新人才薪酬总额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盈利同方向变动,随着高层次创新人才薪酬增加公司盈利能力也将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与普通员工的薪酬差距对公司盈利的影响与企业成长性显著相关,企业成长性越高则薪酬差距对企业盈利的影响越小。

    刘骏,张蕾,陈梅,何琳珠. 高层次创新人才薪酬与企业盈利关系研究——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135-140.,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786.
    Liu Jun,Zhang Lei,Chen Mei,He Linzhu.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alary of High-level Innovative Talents and the Profits of Enterpris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4): 135-140.,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786.

    分享
  • 相飞,刘学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141-15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Q2019084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探索新生代员工可雇佣型建言影响因素,对拓展相关理论、指导管理实践大有裨益。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情境,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研究新生代员工可雇佣型建言的影响因素及模式,归纳出新生代员工可雇佣型建言是基于可雇佣性提升动机所产生的组织促进性言语行为,并通过前因组态分析,得出其影响因素模式的3种构型:组织氛围营造型;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型;技能、获奖、组织认可和人际能力提升型。最后,提出建言行为干预策略,从而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管理,并提出启示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飞,刘学方. 破解“知而不言”:新生代员工可雇佣型建言影响因素及模式[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141-150.,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477.
    Xiang Fei,Liu Xuefang. Understanding "Knowing without Speaking":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Modes of Employability Voice of New Generation Employe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4): 141-150., doi: 10.6049/kjjbydc.Q201908477.

    分享
  • 综述
  • 项国鹏,曾传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151-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200207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创业生态系统研究逐渐成为国际创业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和拓展。为了及时把握最新研究前沿,对国外2016年以来具有较高学术含量的创业生态系统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文献内容,从创业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相互关系、层次划分、动态演化、系统功能5个方面综合概述了最新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从创业生态系统治理、创业生态系统演化与创业生态系统功能3个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展望,为促进创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提供参考。

    项国鹏,曾传圣. 国外创业生态系统研究最新进展及未来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4): 151-160., doi: 10.6049/kjjbydc.2020020726.
    Xiang Guopeng,Zeng Chuansheng. The Latest Progress of Foreign Literature of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and Future Research Prospect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0, 37(14): 151-160., doi: 10.6049/kjjbydc.202002072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