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3-01-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张枢盛;陈继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理论构建了两个分析框架:一般分析框架用与分析颠覆性创新产生的环境;基于RPV视角的分析框架用于分析颠覆性创新和持续性创新的区别及区分标准。在很多研究中,一些概念的混淆来源于在颠覆性创新中对技术所扮演角色的误解。后发企业对大企业颠覆的关键是技术,但成本模式的约束才是颠覆性创新的核心和区分颠覆性、持续性创新的标准。

    张枢盛;陈继祥. 颠覆性创新的框架分析及技术的角色[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3.,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43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1-3.,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433.

    分享
  • 陈燕妮;Jaroensutiyotin Jiraporn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4-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2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创业机会为核心的创业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关于机会定义和识别机制的争论仍在继续,并束缚了研究的深入。分析机会定义争论的根本原因是概念定义与操作定义的混淆,厘清机会识别过程的阶段争论,梳理并区分两种机会识别观点(发现与创造观点)的主要理论基础与内容;从信息加工视角整合两种观点,即机会识别过程是创业者交互采用算法式(Algorithm)与启发式(Heuristic)加工的过程;构建机会识别过程的影响因素模型,即环境信息和以往经验对机会识别过程中信息加工方式选择的影响;最后总结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陈燕妮;Jaroensutiyotin Jiraporn. 创业机会识别的整合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4-8., doi: 10.6049/kjjbydc.201202000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4-8., doi: 10.6049/kjjbydc.2012020004.

    分享
  • 杜旌;汤雪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9-1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00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外有些研究认为,集体主义会阻碍个人创新,但在中日韩等传统集体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创新的贡献却有目共睹。为分析理论研究与现实矛盾的原因,对集体主义与个人创新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主要研究创新需求、领导风格和团队工作3类情景因素的作用。理论分析显示,在明确的外界创新需求、变革型领导和家长式领导、团队工作方式下,集体主义对个人创新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这一结论打破了集体主义不利于创新的传统观点,为未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杜旌;汤雪莲. 集体主义对个人创新影响的理论探索[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9-12., doi: 10.6049/kjjbydc.201110043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9-12., doi: 10.6049/kjjbydc.2011100430.

    分享
  • 贺莹;钟书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3-1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00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驿站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化科技中介机构和中小企业创新支持系统,它集中了各类创新资源,可以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与技术合作提供一系列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创新驿站的综合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技术信息服务、供需对接服务、技术评估和技术观察服务、经纪活动和服务行动以及创新支持服务。

    贺莹;钟书华. 创新驿站的综合服务[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3-18., doi: 10.6049/kjjbydc.201110058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13-18., doi: 10.6049/kjjbydc.2011100580.

    分享
  • 刘书庆;吴维娜;苏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9-2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采用元分析方法,将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定性总结出的产品试制绩效影响因子进行系统整理与精炼提纯;其次,采取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运用基于元分析的问卷直接设计和基于类目网格技术的问卷间接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形成科技成果产业化产品试制绩效影响因子调查问卷;再次,利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获取到的有效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18个产品试制绩效影响因子和6个公因子,由此确定出影响科技成果产业化产品试制绩效的关键因素;最后,对科技成果产业化产品试制绩效影响因子的影响机理进行讨论与佐证,为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产品试制绩效提供借鉴。

    刘书庆;吴维娜;苏秦. 科技成果产业化产品试制绩效影响因子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9-25.,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41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19-25.,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417.

    分享
  • 苏小姗;祁春节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26-3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1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提升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动关系理论与实证分析角度出发,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Panel Data模型,度量了体系制度安排创新与技术创新效率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体系的一系列制度创新举措,通过激励与约束微观个体技术创新行为,对农业技术创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各微观个体为体系开展科技创新的时间工作效率和经费开支使用效率能显著影响其技术创新效率;相较于时间安排合理程度而言,科研经费投入和使用效率的高低对于技术创新成果取得和技术创新效率大小的影响更为明显。提升体系技术创新效率的关键在于,进一步优化体系的内在制度结构和完善体系制度实施的外部制度环境。

    苏小姗;祁春节.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互动关系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26-31., doi: 10.6049/kjjbydc.201112104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26-31., doi: 10.6049/kjjbydc.2011121046.

    分享
  • 殷华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32-3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历史上的科学与哲学一直存在着密切联系。近代以来,由于科学与哲学研究对象及旨趣的区分、科学活动中心与哲学活动中心的错位、科学活动与哲学活动的职业化发展以及科学知识与哲学知识两种知识的区分,导致西方科学与哲学相分离。因此,只有正确反思两者关系,才能使哲学与科学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殷华成;. 近代西方科学与哲学分离的原因及反思[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32-35.,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37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32-35.,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370.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陈晓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36-4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9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打开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经济增长的黑箱,选取2010年内地31个省市的15个评价指标,运用SPSS16.0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区域技术创新效率、人力资本投入以及区域市场环境三大公共因子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

    陈晓红;.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36-40.,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99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36-40.,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997.

    分享
  • 于丽英;戴玉其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41-4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20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竞争走向竞合,是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趋势,也是优化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基础。基于CAS理论的4大基本性质和3大内在机制,确定了区域科技创新竞合关系的8个影响因素,并运用模糊QFD和模糊TOPSIS方法,分别设计了竞合关系影响因素的重要度和改进需求度评价方法,进而实证研究了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竞合关系影响因素的重要度排序,以及长三角区域3大竞合圈各自影响因素的改进需求度排序,最后提出优化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竞合关系的建议。

    于丽英;戴玉其 . 基于模糊QFD与模糊TOPSIS的区域科技创新竞合关系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41-46., doi: 10.6049/kjjbydc.201202028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41-46., doi: 10.6049/kjjbydc.2012020280.

    分享
  • 李海波;李桂茹;袭著燕;高晓瑾;李星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47-5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10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转方式和调结构的本质是创新驱动发展,其核心环节是科技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企业,故创新型企业是区域依靠自主创新转方式和调结构的关键抓手。通过对山东省181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进行抽样数据调查,从创新型企业的行业、区域、规模产值和专利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提出促进山东省转方式和调结构的路径及对策。结论显示,山东省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在未来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还需要突出优势特色产业,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为非国有企业提供政策优惠。

    李海波;李桂茹;袭著燕;高晓瑾;李星洲. 自主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47-50., doi: 10.6049/kjjbydc.201112107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47-50., doi: 10.6049/kjjbydc.2011121074.

    分享
  • 王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51-5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004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苏浙沪3种典型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式的对比分析,归纳了不同类型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式的特征及适用条件,为全球价值链下产业集群选择适宜的技术创新模式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政策建议。

    王雷;. 苏浙沪典型产业集群创新模式比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51-55., doi: 10.6049/kjjbydc.201110047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51-55., doi: 10.6049/kjjbydc.2011100471.

    分享
  • 陈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56-5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103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剖析了研发服务提升制造业能级的内涵与机理,分析了“十一五”时期宁波研发服务提升制造业能级的举措与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园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大科技服务金融支持的对策和建议。

    陈博;. 研发服务提升宁波制造业能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56-59., doi: 10.6049/kjjbydc.201111035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56-59., doi: 10.6049/kjjbydc.2011110354.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王梅;王文平;杨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60-6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905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集群升级是当前各界较为关注的问题,互补性知识是影响集群网络企业发展和集群升级的关键因素之一。依据知识的互补性和社会关系水平,研究了由生产性知识网络、服务性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互动而形成的超网络与集群升级之间的关系。利用变分不等式问题和最优化问题之间的关系,求得网络的洽合流a*pij、a*sij、h*ij,超网络的均衡状态以及互补性知识的最优配比关系,探究了集群规模变动所带来的集群中流、超网络均衡状态以及互补性知识的配比度变化;最后指出了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

    王梅;王文平;杨东. 互补性知识超网络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60-65., doi: 10.6049/kjjbydc.201109050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60-65., doi: 10.6049/kjjbydc.2011090505.

    分享
  • 刘媛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66-6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10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感知反应角度对企业集群创新系统结构进行探讨,阐述了集群创新系统的感知反应特征,用数学模型对集群创新系统结构的感知反应过程进行了描述。从系统可变边界视角构建了企业集群创新系统结构模型,并具体解释了各个子系统中行为主体的感知反应行为。从感知反应的角度研究整个企业集群创新系统结构是一个新的切入点,为企业集群创新系统结构的理解提供了宏观框架。

    刘媛华;. 感知反应理论视角下的企业集群创新系统结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66-69., doi: 10.6049/kjjbydc.201201023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66-69., doi: 10.6049/kjjbydc.2012010232.

    分享
  • 李煜华;武晓锋;胡瑶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70-7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协同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主体关系和创新方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集群内企业和科研院所创新博弈的复制者动态模型,分析了其在创新过程中的动态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得出协同创新预期收益、协同创新风险和协同创新知识位势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重要因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协同创新策略。

    李煜华;武晓锋;胡瑶瑛. 基于演化博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策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70-73.,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77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70-73.,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770.

    分享
  • 张晓东;霍国庆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74-7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汇总已有研究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是创新驱动型产业。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条件分析及我国各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社会网络分析,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十分强烈。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的供给者不同,将其分为3种服务模式:一站式服务模式、咨询式服务模式和自助式服务模式,并分别对这3种服务模式进行初步研究。对比讨论这3种模式的优缺点,最终形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服务的最优模式,存在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资源竞争力。

    张晓东;霍国庆. 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服务模式与竞争力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74-78.,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28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74-78.,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280.

    分享
  • 邢夫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79-8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1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FDI主导型产业集群中,跨国公司可能给本土企业带来“挤出效应”,并使地方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地方政府和企业如何突破产业升级障碍、寻求产业升级路径将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苏州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为例,研究FDI主导的外生型产业集群特征,并提出本土企业实现产业升级的三大对策:树立区域自主创新信心;构建区域集群创新网络;设计激励制度,培育本土企业创新能力。

    邢夫敏;. FDI主导型产业集群特征与本土企业产业升级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79-83., doi: 10.6049/kjjbydc.201201002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79-83., doi: 10.6049/kjjbydc.2012010026.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徐巧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84-8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104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理论与实证结合的方法,提出了知识管理能力及技术创新绩效的衡量标准,构建了知识管理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模型,并建立基本假设。对98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有效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与相关分析。最后,对研究结论作了解释,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徐巧玲;. 知识管理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84-87., doi: 10.6049/kjjbydc.201111043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84-87., doi: 10.6049/kjjbydc.2011110431.

    分享
  • 任荆学;吕萍;柳卸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88-9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10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北京地区中科院各科研单位为例,采用理论分析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研究的方法,得出中科院各科研单位创立技术衍生企业的动机,并发现这些动机与成果转化效果具有正相关性。最后,给出了促进成果转化的有效干预途径和政策建议。

    任荆学;吕萍;柳卸林. 中科院技术衍生企业创立动机与成果转化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88-92., doi: 10.6049/kjjbydc.201111043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88-92., doi: 10.6049/kjjbydc.2011110433.

    分享
  • 周杰;张卫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93-9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20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战略联盟企业间的动态关系影响着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首先构建了战略联盟企业间动态关系影响知识转移的模型并分析了其机理,以及联盟管理能力在战略联盟企业间动态关系与知识转移之间的调节作用;最后,提出了基于战略联盟企业间动态关系管理的知识转移提升策略,希望能够为企业组建战略联盟实现企业间知识转移提供一定参考。

    周杰;张卫国. 战略联盟企业间动态关系与知识转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93-96., doi: 10.6049/kjjbydc.20120200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93-96., doi: 10.6049/kjjbydc.2012020084.

    分享
  • 徐坚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97-10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104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微型科技创业企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推动力。当前,我国小微型科技创业企业在发展遭遇种种困难。对小微型科技创业企业的内涵作出了科学界定,通过对部分科技创业园区小微型科技企业的问卷调查及调研,揭示了当前我国小微型科技创业企业在发展中遭遇的瓶颈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对策。

    徐坚成;. 小微型科技创业企业发展瓶颈及策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97-101., doi: 10.6049/kjjbydc.201111046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97-101., doi: 10.6049/kjjbydc.2011110461.

    分享
  • 军民融合创新
  • 平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02-10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10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军民融合式发展使国防科技工业创新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推动了国防科技研发模式的变革,促进了以策略联盟、技术转让、委托外包为主要形式的军民融合式科研体系的形成。国防科技工业应不断提升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科研模式,增强协调和吸收外部技术的能力;积极向创新设计师和总体协调员的方向转换角色,不断提高对其它专业性和经验性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缩减成本、降低风险、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在不同的价值链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平洋;. 国防科技工业开放式创新科研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02-107., doi: 10.6049/kjjbydc.201112105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102-107., doi: 10.6049/kjjbydc.2011121059.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张永凯;陈润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08-11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8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对世界各国的科技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科技全球化背景下,首先分析了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等科技强国在普遍重视科技投入、积极引进海外科技人才、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以及高度重视官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的科技政策,发现其呈现趋同趋势。然后,在对发达国家科技政策趋同发展规律认知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张永凯;陈润羊. 世界科技强国科技政策的趋同趋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08-111.,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83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108-111.,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832.

    分享
  • 冯晓青;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12-11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7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视角,首先分析了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问题;然后,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为理论基础,以《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十二五”规划》为指导,探讨了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策略与对策。

    冯晓青;. 基于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12-114.,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75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112-114.,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759.

    分享
  • 王珍义;陈璐;李元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15-12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10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安排是影响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选取中部六省(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金融安排、外源融资和自主创新之间的整合模型。结果发现,金融体系规模、金融配置效率对自主创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现行的金融体系结构即国有金融的垄断性对自主创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进一步检验发现,外源融资在金融体系规模与自主创新、金融配置效率与自主创新之间分别起完全中介和部分中介作用,而在金融体系结构与自主创新之间不具有中介效应。

    王珍义;陈璐;李元霞. 金融安排、外源融资与自主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15-121., doi: 10.6049/kjjbydc.201111042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115-121., doi: 10.6049/kjjbydc.2011110428.

    分享
  • 熊国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22-12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00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早稻田大学以重点领域研究为目标设立研究院,不断强化和构筑研究体制,推进领先世界水平的最尖端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采用学术院管理体制,把学部、研究生院与相应研究机构等归入学术院。早稻田大学的研究和教育体制改革,不仅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而且使得大学的研究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在各研究领域中赶超或领先国际水平,培养全球顶尖的创造性人才。

    熊国经;. 早稻田大学科研管理体制与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22-125., doi: 10.6049/kjjbydc.201110031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122-125., doi: 10.6049/kjjbydc.2011100318.

    分享
  • 陈德权;甘露;唐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26-12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颁布实施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转型中没有得到充分执行,致使科技资源闲置、浪费和流失,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全面进步与繁荣。导致这种后果的原因与科技创新政策执行难、政策无法得到充分落实密切相关。深刻分析了科技创新政策执行中的诸多障碍,如政策制定中缺乏对民族地区实际承受力的考虑、政策执行推进主体知识和能力匮乏、政策对象主体不具备足够的理解力和创新力、体制缺少外部监督等。这就要求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制定环节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全面提高政策执行主体素质和责任意识,提升政策执行对象综合能力和参与热情,积极调整政策执行体制,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等,以切实解决民族地区科技创新政策执行难的问题。

    陈德权;甘露;唐丽. 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创新政策执行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26-129.,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32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126-129.,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328.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李海超;衷文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30-13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区域创新系统中,高新技术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整合区域创新系统内各种有效资源,带动和影响区域内其它企业的技术和经济发展,加速整个区域创新系统的全面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能力已成为衡量区域创新系统综合实力的主要因素及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密切值评价方法,对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力进行评价与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李海超;衷文蓉. 我国区域创新系统中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力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30-132.,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16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130-132.,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166.

    分享
  • 倪标;向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33-13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005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创新不是一帆风顺的,还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创新型企业能否在持续创新过程中对其面临的重大风险进行有效的管控是决定其创新成败的关键。因此,构建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重大风险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创新型企业客观认识自身的重大风险管理水平,改进自身的不足,促进持续创新的顺利进行。

    倪标;向刚. 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重大风险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33-137., doi: 10.6049/kjjbydc.20111005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133-137., doi: 10.6049/kjjbydc.2011100584.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廉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38-14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904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管理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理论界已经开始应用生物学方法研究企业的特征及其经营管理行为。从生物学DNA基因的角度研究企业知识管理和企业能力发展,发现企业知识和能力同样具有DNA的双螺旋结构,其由管理链和技术链以及4种不同的碱基和氢键组成。三星拥有的企业知识是其核心资源,企业能力的形成是其整合资源、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三星通过企业知识和能力DNA的形成和构建取得了卓越的业绩。

    廉勇;. 企业知识和能力DNA分析:以三星(Samsung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38-141., doi: 10.6049/kjjbydc.201109041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138-141., doi: 10.6049/kjjbydc.2011090418.

    分享
  • 陈士慧;胡赤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42-14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知识流动角度,分析了学科—专业—产业链融合的一般规律和维度,认为组织融合是产生超越以往组织价值的根本原因。学科—专业—产业链的知识流动价值链可分为5项基本活动和4项辅助活动,基本活动促进知识交易,产生大量价值;辅助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制度配置降低了交易成本。最后,使用国内外两个学科—专业—产业链的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陈士慧;胡赤弟. 学科—专业—产业链融合价值链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42-146.,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14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142-146.,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141.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赵瑞美;徐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47-15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20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创新科技人才分为核心人员与外围人员两种类型,他们与企业存在不同的雇佣关系,可以用数量柔性与功能柔性来衡量。实证结果表明,人才雇佣柔性与技术创新绩效存在3种关系:减弱关系、不完全连接关系和紧密关系。其中,内部柔性(包括功能柔性与数量柔性)与创新绩效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在外部柔性的3个因素中,短期雇佣与创新存在负向相关关系;临时服务中介雇佣与创新关系不显著,咨询公司雇佣与创新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赵瑞美;徐玲. 科技人才雇佣柔性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47-152.,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6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147-152., doi: 10.6049/kjjbydc.2011120660.

    分享
  • 王俊峰;李振伟;陈晓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53-15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105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创新是唯一能超越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源动力。为了进一步找出安徽省骨干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与华东地区较发达省市之间的差距,应用安徽省骨干企业2004-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调研,构建了评价骨干企业的综合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企业科技创新人员组成、社会科技创新投入、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4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并对华东地区所有省份骨干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安徽省骨干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给出提升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王俊峰;李振伟;陈晓莉. 安徽省骨干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现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53-156., doi: 10.6049/kjjbydc.201111058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153-156., doi: 10.6049/kjjbydc.2011110581.

    分享
  • 综述
  • 李芹芹;刘志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57-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080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企业、区域以及国家等各个层面的竞争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国内外创新指数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对相关研究作了述评,最后对该领域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几点展望。

    李芹芹;刘志迎. 国内外创新指数研究进展述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 157-160., doi: 10.6049/kjjbydc.201108025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2): 157-160., doi: 10.6049/kjjbydc.201108025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