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0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3-06-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盖红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1-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503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全球研发投入的最新格局和态势,从政府和企业研发角度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全球研发投资已经从危机中开始反弹,这得益于政府对科技投资的重视以及企业研发投资的强劲复苏。最后指出了我国研发投入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盖红波;. 全球科技投入最新态势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1-5.,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33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1-5.,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331.

    分享
  • 何俊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6-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50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客户参与开放式创新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学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基于客户参与开放式创新在创新过程中的参与阶段、协同程度和自由程度三大维度,提出客户参与开放式创新类别框架,以期对理解客户参与开放式创新提供借鉴。

    何俊辉;. 客户参与开放式创新分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6-9.,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08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6-9.,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083.

    分享
  • 颜黎光;钟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10-1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20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三化”如何有效发展出发,分析科技创新与“三化”之间的协调有序发展,采用文献法与田野调查法对目前“三化”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从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3个视角分别对科技创新的价值与其两两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得出科学有效的数据及分析结果,弥补之前关于此问题的单一定性分析的不足,从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角度提出科技创新与“三化”协同发展的机制,构建具体的发展模型,以有效促进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颜黎光;钟丹. 科技创新与“三化”协同发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10-14., doi: 10.6049/kjjbydc.201202016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10-14., doi: 10.6049/kjjbydc.2012020167.

    分享
  • 张小峰;房汉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15-1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703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成果熟化的一般过程包括技术成品化、管理模式化、产品市场化和融资专业化。在共生理论视野下,科技成果熟化过程中的多层次共生通过合作能够孕育创新能量。科技成果熟化可以划分为技术共生、市场共生、管理共生、金融共生等共生合作创新目标模式,技术、市场和管理、金融等共生模式均交叉融入科技成果熟化的分步子过程。分析指出,政府和社会应着力建设共生创新界面,营造共生创新环境,有效集聚各类共生创新要素,不断实现科技成果熟化和产业化。

    张小峰;房汉廷. 科技成果熟化的共生目标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15-19., doi: 10.6049/kjjbydc.201207038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15-19., doi: 10.6049/kjjbydc.2012070381.

    分享
  • 简兆权;王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20-2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70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开放式创新和中介平台的概念,对开放式研发服务中介平台的核心主体及网络互动机制进行分析,归纳出开放式研发服务中介平台的6大特征和不同阶段的任务;结合各相关主体在中介平台运行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探讨开放式研发服务中介平台的运作机制,为研发服务业相关者构建开放式研发服务中介平台提供参考和借鉴。

    简兆权;王晨. 开放式研发服务中介平台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20-24., doi: 10.6049/kjjbydc.201207038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20-24., doi: 10.6049/kjjbydc.2012070380.

    分享
  • 盛永祥;黄小芳;吴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25-2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50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产学研合作中,由于合作网络拓扑结构的不同,产学研合作的各主体收益和总体收益也不一样。采用纳什均衡博弈和图论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网络拓扑图,图形中圆圈为各参与主体、边为各主体与其它主体的合作关系、收益函数为其效用函数,展开合作网络的均衡性和有效性分析。研究发现:均衡性方面,在线性收益函数条件下,纳什均衡网络或者是完全不连通网络,或者是最小连通网络,并分析得到了产学研合作网络符合严格纳什均衡网络所需满足的参数条件;有效性方面,在线性收益函数条件下,有效性网络也或者是完全不连通网络,或者是最小连通网络,并满足有效性网络所需的参数条件;通过比较纳什均衡网络和有效性网络的参数条件,归纳出3种不同情况。

    盛永祥;黄小芳;吴洁. 产学研合作网络均衡性与有效性问题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25-28.,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54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25-28.,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547.

    分享
  • 区域科学管理
  • 胡树华;解佳龙;牟仁艳;雷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29-3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80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利用熵值法和复合物元模型对我国2000-2009年国家高新区竞争力进行测算,基于四大经济板块深入揭示了国家高新区竞争力发展存在的空间动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国家高新区竞争力在区域分异层面板块马太效应突出,东部地区高新区竞争力增速远高于其它地区;在空间集聚层面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品字形格局的高新集群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弱化马太效应和建设特色高新产业集群的发展建议。

    胡树华;解佳龙;牟仁艳;雷殷. 国家高新区竞争力空间动态差异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29-33., doi: 10.6049/kjjbydc.201208018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29-33., doi: 10.6049/kjjbydc.2012080186.

    分享
  • 王春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34-3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11002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和引领。首先对全国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描述;其次对当前我国各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与科技资源空间布局的协同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资源空间布局的极化特征显著,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与科技资源在空间上呈现不一致的分布特征;最后针对各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与科技资源匹配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科技资源配置的重点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王春杨;. 我国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与科技资源空间布局协同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34-39., doi: 10.6049/kjjbydc.201110027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34-39., doi: 10.6049/kjjbydc.2011100271.

    分享
  • 袁宇;李福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40-4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70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新城以广义的生态和谐为目标,发展模式更具可持续性,是高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发现,高新区与科技新城互动发展的实现路径具体体现在创新网络化、产业生态化、功能社会化和环境生态化4个方面;针对“四化”的实现,从制度和政策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支持、人才供给、市场机制几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以期为高新区的顺利转型提供对策建议。

    袁宇;李福华. 高新区与科技新城互动发展的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40-45., doi: 10.6049/kjjbydc.201207035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40-45., doi: 10.6049/kjjbydc.2012070358.

    分享
  • 张豪;丁云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46-5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506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产业的关系与联系,是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其中关系是静态维度的描述;联系更倾向于二者间的互动过程。正确处理大学-产业之间的关系,是二者能产生更多数量、更高质量联系的基础。当前,大学与产业逐步成为区域创新系统乃至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中坚力量,从关系产生与发展的视角,总结了我国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内容与形式,探讨了我国大学-产业合作关系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

    张豪;丁云龙. 论我国大学-产业合作关系的缘起、发展与嬗变[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46-50.,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66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46-50.,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667.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陶爱萍;张丹丹;刘志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51-5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604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产业链的链合创新,近年来已经成为产业组织理论与创新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链合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通过构建概念模型厘清链合创新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探究不同标准依据下链合创新的主要模式,最后基于链合创新效应对链合创新的效率进行了分析。

    陶爱萍;张丹丹;刘志迎. 链合创新:概念模型、模式和效率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51-55., doi: 10.6049/kjjbydc.201206048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51-55., doi: 10.6049/kjjbydc.2012060486.

    分享
  • 杨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56-5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21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项目群是联盟组织的核心任务,联盟因而成为一类典型的项目导向型组织。共性技术创新项目群具有工作内容多样化、项目自治性和互倚性并存、知识共享高风险性三个基本特征,从而要求联盟组织具备永久性和临时性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市场协调和组织协调相结合的协调机制、自有知识产权和关系性知识产权相结合的知识治理机制。闪联联盟的组织实践为上述理论分析提供了经验证据。

    杨伟;.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特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56-59., doi: 10.6049/kjjbydc.201202108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56-59., doi: 10.6049/kjjbydc.2012021085.

    分享
  • 毛才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60-6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500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共生合作创新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从共生理论出发,定性分析大学科技园多种产业共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关键因子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环境、多种产业间的合作共生与竞争等;采用定量化研究手段,探究大学科技园集群共生模式下创新能力与4个关键因子间的函数关系,并给出相应的数学模型;最后通过实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合理性,为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理论的微观机理研究奠定一定理论基础。

    毛才盛;. 基于共生理论的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能力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60-64.,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09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60-64.,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090.

    分享
  • 包海波;余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65-6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507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鉴德、美、日、韩国家的光伏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对浙江十大光伏龙头企业及其它307家光伏企业的数据分析,总结了浙江光伏产业现有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与问题,提出了基于市场、技术与产业链协同的浙江光伏产业发展新模式。

    包海波;余杨. 光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浙江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65-69.,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78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65-69.,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787.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刘宇熹;谢家平;李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70-7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50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产制造是满足社会需求的基本手段,进入21世纪后,因环境、资源和劳动力等各种因素的剧烈变动,制造企业已经从原来的只注重实体产品生产转而衍生出多种新型的战略发展模式,为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从惯例内涵出发,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不同企业战略实施模式的演变过程,即从注重产品实体的规模经济到追求服务导向的效用满足,最后提出了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相关建议。

    刘宇熹;谢家平;李仲. 制造企业惯例变化规律及其商业模式演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70-72.,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2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70-72.,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227.

    分享
  • 张敬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73-7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50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新创企业用以创造价值的资源入手,根据企业资源异质性和互补资源可得性两个维度,将新创企业的价值创造路径划分为创业拼凑、聚焦专长、网络整合以及专长联合4个基本类别。利用典型案例验证了这一分类,并结合案例探讨了每种路径的主要特征与挑战。

    张敬伟;. 基于资源视角的新创企业价值创造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73-77.,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11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73-77.,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116.

    分享
  • 李支东;章仁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78-8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20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将产品创新分为渐进性与突破性的基础上,基于资源观理论研究两类产品创新的网络嵌入性机制,并提出研究假设。利用345份制造企业有效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对于突破性产品创新,企业往往需要与规模相对较大的弱关系进行强联结才能有效获取所需的互补性资源;对于渐进性产品创新,创新企业与规模相对较小的强关系进行弱联结即可有效获取所需的互补性资源。从而,两类产品创新与其网络嵌入性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即不同形式的产品创新与不同形式的网络化有关。

    李支东;章仁俊. 企业产品创新的网络嵌入性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78-83., doi: 10.6049/kjjbydc.201212023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78-83., doi: 10.6049/kjjbydc.2012120238.

    分享
  • 吴俊杰;戴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84-8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508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家社会资本往往能够对技术创新绩效产生影响。在企业家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引入知识整合能力变量,研究了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首先,企业家技术社会资本、商业社会资本与制度社会资本对知识整合能力具有显著性影响,且影响程度从高到低;其次,企业家技术社会资本和商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显著,而企业家制度社会资本的影响并不显著;最后,知识整合能力对企业家技术社会资本、商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存在相应的中介作用。

    吴俊杰;戴勇. 企业家社会资本、知识整合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84-88.,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8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84-88.,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836.

    分享
  • 刘利;袁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89-9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40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复杂性理论和小微企业的现实情况,在国内科技型小微企业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组织环境复杂性特征、科技型小微企业组织结构复杂性特征、科技型小微企业组织形态复杂性特征、科技型小微企业组织管理方式复杂性特征、科技型小微企业组织战略复杂性特征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刘利;袁页. 科技型小微企业组织复杂性特征探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89-93.,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11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89-93., doi: 10.6049/kjjbydc.2013040118.

    分享
  • 林明华;杨永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94-9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10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探讨文化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文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提出了促进文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研究认为,文化企业技术创新不足的主要原因有技术创新意识不强、企业资金不足以及侵权现象普遍等。文化产品是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的产品,其需求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因此,与其它企业不同,文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仅来源于企业自身的内在推动力,还来源于消费者的外在推动力,并且这两股动力受制度环境的影响。

    林明华;杨永忠. 文化企业技术创新制约因素、动力机制及其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94-97., doi: 10.6049/kjjbydc.201301042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94-97., doi: 10.6049/kjjbydc.2013010428.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卢章平;王晓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98-10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603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内容分析法研究我国1980-2011年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以中央政府颁布的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法规为样本,建立了分析类目;用UCINET软件对政策作关键词分析,并通过NetDraw可视化工具直观显示;从政策制定部门、发展趋势以及政策效力角度分析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评价了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制定建议。

    卢章平;王晓晶.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98-102., doi: 10.6049/kjjbydc.201206034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98-102., doi: 10.6049/kjjbydc.2012060341.

    分享
  • 霍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103-10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604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十二五期间产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但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处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还存在来自内部管理机制和外部创新机制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经济体制及科技体制切入,分析当前经济体制及科技体制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给出经济体制及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主要措施建议。

    霍影;. 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103-106., doi: 10.6049/kjjbydc.201206047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103-106., doi: 10.6049/kjjbydc.2012060475.

    分享
  • 姚芳;刘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107-11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00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文化事业定位,我国的知识产权文化实践须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开展工作。通过对全国各级知识产权政府主管部门及相关机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工作现状及政策需求的调查,提出政府在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工作中应加强宏观政策指导和顶层设计,建立文化建设管理考评制度,健全部门间的协同机制,丰富宣传普及创意,拓宽教育培训渠道,并鼓励具有中国品质的知识产权文化输出,全面提升工作成效。

    姚芳;刘华. 知识产权文化的中国实践: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107-112., doi: 10.6049/kjjbydc.201210013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107-112., doi: 10.6049/kjjbydc.2012100131.

    分享
  • 孙光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113-11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60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密切联系的两大国家发展战略——黄蓝战略的实施需要法治化的保障,区域经济立法协调机制就是其中之一。从有利于遏制地方保护、贯彻中央政策、解决法律冲突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区域经济立法协调机制的实践价值;归纳了区域经济立法协调机制的基本模式,将其分为单行法模式和并存模式,其微观制度建构包括建立磋商制度、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信息共享和公开等。

    孙光宁;. 区域经济立法协调机制的价值与建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113-116., doi: 10.6049/kjjbydc.20120600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113-116., doi: 10.6049/kjjbydc.2012060057.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田美玲;刘嗣明;朱媛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117-12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120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层次分析法,从中心城市的四大功能和八大中心角度出发,构建了国家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六大中心城市——武汉、杭州、青岛、成都、沈阳、南京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计算六大中心城市的各项得分和排名,得出结论:武汉的国家中心城市指数得分最高,城市综合实力最强,具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与潜力;其它5个城市的优劣势各有不同,其中杭州相对领先,成都和南京居中,青岛和沈阳相对落后。最后,根据评价结果,结合武汉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提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对策及思路。

    田美玲;刘嗣明;朱媛媛. 国家中心城市综合评价与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117-121., doi: 10.6049/kjjbydc.201212026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117-121., doi: 10.6049/kjjbydc.2012120266.

    分享
  • 綦良群;王成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122-12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50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协同学和组织生态学等理论方法,在对高新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两大产业互动、协同和融合3种协调发展模式及特征,并提出基于产业关联度、生态位重叠度和协调模式特征的产业协调发展模式测度和判定方法。以典型区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验证该思路和方法的可行性及科学性,揭示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律,并针对实证研究对象提出协调发展策略。

    綦良群;王成东. 高新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模式及测度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122-128.,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2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122-128.,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284.

    分享
  • 张丹宁;唐晓华;郭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129-13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60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模块化生产方式下,企业竞争优势呈现出新特征。针对企业产出多样化以及产业融合等经济现象,提出了主产业和子产业的概念,并探讨了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3个要素:产业盈利能力、模块化分工价值以及企业在模块中的竞争位势。据此,提出了产业模块价值谱系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测度方法。

    张丹宁;唐晓华;郭航. 模块化视角下企业竞争优势测度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129-133., doi: 10.6049/kjjbydc.201206022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129-133., doi: 10.6049/kjjbydc.2012060225.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梁祺;雷星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134-13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507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厘清知识治理的内在逻辑脉路,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在考虑情境因素的前提下,构建了以治理机制为中介变量,以外显情境和内隐情境为调节变量,包含知识属性、知识资源在内的知识治理系统模型。模型验证结果表明, 治理机制在知识治理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外显情境和内隐情境具有正向的共变关系。另外,在具体的内隐情境中,文化的非正式特征越明显,即宽容、信任、容忍程度越明显的文化氛围,越能够抵消由知识距离、成员博弈类型对知识治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梁祺;雷星晖. 集成情境的知识治理系统构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134-139.,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76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134-139.,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768.

    分享
  • 张晓黎;覃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140-14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508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创新绩效不仅与研发投入资金有关,与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水平也密切相关。对107家全球R&D领先的通信和技术设备制造类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及其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宽度、深度和行业领先度三方面对知识基础结构进行了测度,从探索力和扩散力两个方面对知识基础运作能力进行了测度,综合分析了知识基础能力和研发资金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知识基础比研发资金投入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大;同时,知识基础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受到技术探索能力和传播能力的调节。

    张晓黎;覃正. 知识基础能力、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140-143.,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80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140-143.,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805.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张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144-14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603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情景实验,对建设性争辩、团队情绪与团队成员创新行为之间的互动影响和调节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HLM研究结果显示:团队积极情绪有利于个体创新,而团队消极情绪对创新行为影响并不显著;建设性争辩在创新想法产生和创新行为实现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团队积极情绪在建设性争辩与个体创新行为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团队消极情绪在建设性争辩与个体创新行为之间产生负向调节影响。营造积极的团队情绪氛围,培养良好的情绪体验,引导和发挥建设性争辩的积极作用,能够将情商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融合,提高创新能力。

    张敏;. 建设性争辩、团队情绪对团队成员创新行为影响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144-148., doi: 10.6049/kjjbydc.201206038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144-148., doi: 10.6049/kjjbydc.2012060388.

    分享
  • 荣鹏飞;葛玉辉;彭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149-15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504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董事会和高管团队均是企业战略决策的核心主体,在统一的高层梯队框架下,两者如何实现战略协同、创造协同效应,成为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高层梯队理论及系统科学中的复杂系统理论和协同学理论,指出董事会与高管团队的关联性和互补性是创造高层梯队战略协同效应的根源,通过系统建模,对高层梯队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展开分析,给出高层梯队战略协同效应函数,发现当增效价值大于零时,董事会和高管团队应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团队互动;当增效价值等于零时,团队互动过程可有可无;当增效价值小于零时,董事会和高管团队不应进行团队互动。

    荣鹏飞;葛玉辉;彭勃. 基于系统科学的高层梯队战略协同问题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149-153.,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47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149-153., doi: 10.6049/kjjbydc.2012050473.

    分享
  • 综述
  • 张华;张向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154-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20605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个体知识创新研究大多遵循静态结构主义分析逻辑,缺乏对个体属性的关注。个体知识创新的差异除了网络结构的差别——位置与位置的差异之外,还体现在个体属性的差别上。因此,社会网络研究应该对个体属性与行动予以关注。基于此,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个体属性分为个体经历、人格特征与行为方式3个变量,然后对其与网络结构的交互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其解释逻辑进行讨论与总结。

    张华;张向前. “你是谁”与“你认识谁”:个体属性与网络对知识创新的交互研究评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1): 154-160., doi: 10.6049/kjjbydc.201206050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3, 30(11): 154-160., doi: 10.6049/kjjbydc.2012060507.

    分享